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25课

本课脉络


简略分析

总结34种暇满自性

一、总说:八闲暇容易获得,十圆满难以具足

二、分说

(一)五种自圆满难以具足

(二)五种他圆满难以具足

三、总结:如理观察暇满自性至关重要

丁三、思维难得之喻

一、比喻

(一)略说

(二)广说

(三)必要

二、教证

 

展开分析

总结34种暇满自性

一、总说:八闲暇容易获得,十圆满难以具足

二、分说:

(一)五种自圆满难以具足

1、具足三圆满(不具足后两者):学佛无法成办

2、具足四圆满(不具足后两者其中之一):学佛无法成办(尤其是业际颠倒——三门造恶或希求今生)

别说:业际颠倒中的希求今生

1)反面说:

例说:所谓高僧大德/普通信众

劝诫:应反观自心

必要:有必要再再思维

2)正面说:

例说:法王如意宝

劝诫:应反观自心

3)结论:希求今生就是业际颠倒,应深思反省

(二)五种他圆满难以具足

1、具足三圆满(不具足后两者):学佛无法成办

2、表面具足五种他圆满:

1)反面说:非真实佛教徒

低标准:无有信心

高标准:无有出离心和菩提心

例说:出租车司机为例

结论:名相上的佛教徒不是真实佛教徒

2)正面说:真实佛教徒

高标准

A. 具有出离心

a. 标准:怎样才算生起出离心

b. 如何升起:通达轮回虚幻不实(例说)

c. 结论:认识轮回的本性,对世间不会生起羡慕心

B. 具有菩提心

低标准:

A. 略说:具有信心(正面说/反面说)

B. 详说:具有信心的表现

a. 正面说:真正皈依三宝

b. 反面说:随时舍弃三宝

C. 例说:

a. 正面说:格鲁派格西

b. 反面说:出家人/居士

3)结论:如果三者(出离心/菩提心/信心)都不具足,并非佛教徒

劝诫:要时刻观察自己

三、总结:如理观察暇满自性至关重要

劝诫:珍惜暇满人身

(一)公案:状元罗洪先出家

(二)结论:人身难得在汉传佛教中也特别重视

 

丁三、思维难得之喻

一、比喻

(一)略说

(二)广说

1、正说:盲龟遇木轭非常困难

2、具体分析:

1)理证:

不能否定相遇

但是极为困难

2)例说:

举例:童子亲自做试验

结论:人身极为难得

3)其他:

辨析人身:造善业的人身才极为难得

比喻对应:盲龟/百年出头一次/海底对应的意义

(三)必要

1、正说:了知人身难得的必要

2、例说:

1)举例:医生十分珍惜工作

2)结论:正面说/反面说

二、教证

1、盲龟遇木轭的其他教证

1)正说:《亲友书》《入行论》《正法念处经》

2)劝诫:要生起人身难得的境界

了知道理:依靠修行才能体会人身难得

如何行持:要求闭关修加行

2、人身难得的其他教证

 

本课难点

自以为,是佛教徒

真实的佛教徒标准很高,可以说,很多人都达不到。如果学佛是为了让事业更顺利,家庭更幸福,这不是佛教徒;如果遇到违缘立刻见风使舵投靠他处,这不是佛教徒;如果生病了认为三宝不能救护而舍弃,求爷爷告奶奶的找医生抢救,找外道续命,这也不是佛教徒。即使办了皈依证,取了法名,甚至得过灌顶,求过法,别人都夸你福报巨大,今生必定成就等等,也掩盖不了名相佛教徒的本质。

真正的佛教徒,他对轮回中的一切美好真的不希求,或者心里真正发起了让天下众生解脱的决心,并为此努力修学,最起码遇到任何困难时也绝不会改变自己的信仰。这些,真的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做到的。试想,一个穷孩子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有一丁点机会,跳出不可能跳出的圈子。一个凡夫,心要改变成什么样,才能跟凡夫完全不同,贴近成圣者的状态。如果每天想的都和之前没什么不同,却妄想着得到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这是拥有怎样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如此自信。

现实是残酷的,但是清醒的认识到这份残酷,在此基础上不放弃,必定好过真的以为我很棒这种自嗨。

生起出离心,为什么谈到了空性?

从小乘角度讲,作为真正趋入解脱道者,要生起无伪的出离心,上师举了《法华经》: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这个教证,并说这种信念并不是口头说说,而要从内心中真正发起,就像监狱里的犯人想早日脱离那种环境一样。我们在轮回中,无论是人道、天界,若能生起这样的意念,才算真正发起了出离心。

接下来,上师却没有描述轮回中有多么恐怖,多么无常令人心生厌离,而是举了一个幻化师的公案,在幻化中体会了一生的沧桑,点点滴滴记忆犹新,却忽然发现这一切都只是一场幻觉。幻化其实就是轮回本身,我们就是处在各自的幻境中体会不同的人生并执以为真实,一直为此奔波劳累,上师却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谈出离心,不说人间不值得,却用了这样一个究竟的例子呢?

轮回中所有痛苦的,不悦意的,没有一个人愿意希求,大家希求的都是美好的,喜爱的对境,并为此付出努力。真正的出离心,是看破轮回中一切美好,并真的不羡慕不追求。若想达到如此,一定要了知所谓的美好,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场黄粱美梦而已,是不存在的,如果真的通达了这一点,谁会为了做个好梦而历经沧桑,把宝贵的时间花在这里呢?

厌离轮回和知道轮回不存在,不是一个层级上的,而后者显然更为有力。

编写师兄:定解B17 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25-定解B06-001



本课窍诀

 

希求今生就是业际颠倒

希求今生就是业际颠倒这句话,对很多人来讲也许是当头一棒,理应值得深思反省。假如只为了今生,那就是业际颠倒者,绝不能这样。以后为了来世的解脱,还是要做些准备,否则,只盯着人生几十年,目光就太短浅了,应该想到:我是希求解脱者,名闻利养没有什么价值。

 

得过灌顶求过法,难道不是佛教徒?

尽管你皈入了佛门,若只是表面上得点法,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很多人认为,自己办了皈依证、取了法名,在某某上师面前得过灌顶、求过法,就是实至名归的佛教徒。其实这也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大乘法和小乘法并没有落实到你的行动上,你内心中尚未生起这样的信念。所以,你自认为是佛教徒,也不一定是佛教徒。

 

真实的出离心是怎样的

从小乘角度来讲,作为真正趋入解脱道者,必须要了知轮回一切无有实义,如梦幻泡影,《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若有如是定解,则生起了无伪的出离心。当然,这种信念并不是口头说说,而要从内心中真正发起,就像监狱里的犯人想早日脱离那种环境一样。我们在轮回中,无论是人道、天界,若能生起这样的意念,才算真正发起了出离心。

 

拥有坚定的信心才是真正的佛教徒

对我们而言,尽管生起真实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有一定困难,但最起码,也要对上师三宝有纵遇命难也不退转的坚定信心。若没有这种决心,仅仅是装腔作势地诵读经文、身上穿着僧衣等等,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佛教徒。

 

皈依的意思就是投降

上师如意宝以前传《文殊大圆满》时讲过:皈依的含义,用世间话来说就是投降。表面上这个词似乎不太好听,但实际上你与烦恼作战的过程中,假如始终觉得:三宝是我终生的依怙,今后无论快乐、痛苦,我的一切全部交付您、委托您,除此之外也不依靠谁,唯一您才有能力救护我。有了这样一种信念,然后向三宝诚心投降,就是所谓的皈依。

 

佛教最基本的约束

我平时经常提醒大家,最好具足菩提心;如果不具足菩提心,也要具足出离心;如果不具足出离心,对三宝的虔诚信心也一定要具足。假如这三者都没有,那你已超出了佛教的行列,可以说最基本的约束点都没有了。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

斗米千钱我不收,十三年返故乡游。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这个偈子很适合现在许多人,他们一辈子为了儿孙操劳,自己也不学佛,天天耗费人身。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的福分,有福报的话,你根本不必为他担心;没福报的话,你操心也没有用。所以,不要一生为儿孙当牛做马。)

 

人身难得是修行原动力

所以,大家在观修时,一定要细心琢磨。你什么时候感受到了人身难得,什么时候修后面的磕头、供曼茶才会轻而易举,因为你相续中有人身难得作动力,有了动力的话,什么事情都好办。但如果没有人身难得的理念,你就会觉得做生意很重要、赚钱很重要、睡懒觉很重要。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25-定解B06-004

 

本课名词

 

无记

(术语)三性之一。事物之性体中容,不可记为善,亦不可记为恶者。又感善果不可记,感恶果亦不可记者。俱舍论二曰:无记者,不可记为善不善性,故名无记。有说,不能记异熟果,故名无记。唯识论五曰:于善不善损益义中,不可记别,故名无记。大乘义章七曰:解有二种:一对果分别,中容之业不能记得苦乐两报,故名无记。二就说分别,中容之业如来不记为善为恶,故名无记。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编

 

名闻利养

即名声远闻和以利养身的意思,也就是欲求知名度高和贪求财富之利益。人若贪求名利,则易陷于名利之大海,难以自拔,故佛教行者,宜深戒之,以免丧失清净菩提心,而阻断成佛之路。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乘法

菩萨所修的道法。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小乘法

宣说四谛或十二因缘的道理的经典,如四部阿含经是。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世间八法

即:得而喜、不得不喜、听妙音喜、听不妙音不喜、乐而喜、不乐不喜、称赞喜、贬低不喜。又译作世间八风世俗八法

——《藏传佛教辞典》

 

因明

(术语)五明之一。属于论理之学科。立宗因喻三支作法而为言论之法。例如声无常(宗),为所作性故(因),如瓶等(喻)。此三支中,以因支为最要,故云因明。因明大疏上本曰:明此因义,故曰因明。释尊以前,足目仙人创之。至佛灭后,大乘论师陈那完成之。其书名因明正理门论。见因明大疏上本。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编

 

天眼

(术语)五眼之一。为天趣之眼,故名天眼。以色界四大所造清净之眼根前知粗细远近一切之诸色,及众生未来生死之相者。此有修得生得之二种,在人中依禅定于肉眼上彼修得净眼者,谓为修得之天眼,生于色界诸天自得此净眼者,谓为生得或报得之天眼。智度论五曰: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种:一者从报得,二者从修得。大乘义章二十本曰:天趣之眼,故名天眼。观无量寿经曰:未得天眼,不能远观。无量寿经下曰:天眼通达,无量无限。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编

 

名相

(术语)五法之一。一切之事物,有名有相,耳可闻,谓之名,眼可见,谓之相,皆是虚假,而非契于法之实性者,凡夫常分别此虚假之名相,而起种种之妄惑也。楞伽经四曰:愚痴凡夫,随名相流。【又】著于法门之名相,而忘无相之真理。学者之通弊也。止观十曰:夫听学人诵得名相,齐文作解,心眼不开,令无理观。又曰:著者亦尔,分别名相,广知烦恼多诵多品。要名聚众,媒炫求达。打自大鼓,竖我慢幢。夸耀于他,过生斗诤。天台学则上曰:古德欢曰:天台学至四明变为名相学。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编

 

本课教证

 

1、上师如意宝:今生和来世相比起来,我更重视来世。虽不敢说百分之百是为了来世,但大多数都是为来世的解脱做准备。2P49

 

2、《法华经》: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2P51

三界轮回的众生非常可怜,就犹如火宅中的众生,被各种各样的痛苦逼迫,极为恐怖,可是我们真的不知道。

——《当日教言解说》第五课

 

3、状元和尚:斗米千钱我不收,十三年返故乡游。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2P56

儿孙自有儿孙的福分,有福报的话,你根本不必为他担心;没福报的话,你操心也没有用。所以,不要一生为儿孙当牛做马。

 

4、《醒世诗偈》:劝君早办修行路,一失人身万劫难。2P56

[万劫]指极长久的时间。

 

5、《正法念处经》云:人身难得,如海中龟值浮木孔。2P57

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漂浮的木轭孔与海底盲龟之颈相遇极为困难,而得到人身与此相比,更是难上加难。

 

6、童子:盲龟遇浮木,相值甚为难,恶道复人身,难值亦如是。我今求出家,愿离三有狱,恒时善修习,必使得解脱。2P58

 

恶道:顺着恶行而趣向的道途,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是。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有:(术语)三界之生死。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7、《亲友书》:大海漂浮木轭孔,与龟相遇极难得,旁生转人较此难,故王修法具实义。2P60

在大海里漂浮的木轭之孔,与盲龟相遇极为困难,而旁生为主的三恶趣众生,转为人身较此更难,所以国王你应修持正法,令此人身具有实义。

 

8、《入行论》:人身极难得,如海中盲龟,颈入木轭孔。2P60

如果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变成一大汪洋,汪洋底下有只双目失明的盲龟,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而海面上有一个具小孔的木轭,木轭被风吹动四处漂荡,没有固定的位置。假设盲龟浮出海面时,龟颈正好进入木轭孔,这种机会不能说永远没有,否则从因明的角度而言,没有真实的理据就是相似因。既然它是一种不定,也有可能相遇,那人身比这还要难得。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第39

 

9、《正法念处经》:人身难得,如海中龟值浮木孔。2P60

 

10光壁撒豆,颗粒难留。”2P61

向光滑的墙壁上撒豌豆,必定统统掉在地上,但凭借万一的机会,豌豆也可能在墙壁上存留。而获得人身较此更难。

 

11针尖堆豆,颗粒不存。”2P61

在针尖上堆豌豆,一般不可能成功,但凭偶尔的因缘,也有可能堆起来。而获得人身较此更难。

 

12、《欢喜入胎经》:即《阿难入胎经》。梵语阿难,译为汉语即欢喜、庆喜。经中说:把芥子层层叠放在针尖,或撒大豆令粘附在水晶壁上,可以说极为困难,然从恶趣生于善趣中比这还更困难。(2P57

 

编写师兄:定解B23、定解B30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25-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