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30课

本课脉络


简略分析

丁三、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

一、佛陀及其眷属无常

(一)过去佛及其眷属:包括教法都已经隐没

(二)释迦佛及其眷属:

二、圣者皆无常

(一)印度

(二)藏地

(三)汉地

三、结论

(一)了知道理

(二)应如何做

(三)总结:如何通过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

 

展开分析

丁三、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

一、佛陀及其眷属无常

(一)过去佛及其眷属:包括教法都已经隐没

(二)释迦佛及其眷属

1、略说

无数眷属纷纷现身于世,但也同样依此趋入无余涅槃

2、详说

1)大爱道比丘尼示现涅槃

2)目犍连、舍利子与十五万阿罗汉入灭

3)佛陀及八千万阿罗汉涅槃

3、结论

1)总说:佛陀及圣者都会无常,何况凡夫

教证:法王如意宝《无常道歌·瀑布妙音》

2)别说:佛陀示现无常

教证1:《大智度论》

补充:无常法的重要性

A. 了知道理:无常法贯彻传法始终

B. 应如何做:生起无常观精进修法

教证2:阿那律古佛偈颂

补充:佛陀示现涅槃

A. 反面说

a. 法师角度:个别法师的说法不合理

b. 世间学者:对佛的认知有很大误解

B. 正面说

a. 应如何做:应对佛有全面了解

b. 举例宣说:真正的佛陀是法身

旁述:佛教徒应全面整体地了解佛陀与佛法

二、圣者皆无常

(一)印度

1、小乘:结集经教的阿罗汉

1)正说:阿罗汉曾对佛教典籍作过三次结集

2)旁述:经典《般若八千颂》是三次结集前出现于世的

补充:上师家乡每家每户要请一部《般若八千颂》

2、大乘和密乘

1)总说:印度还出现二胜六庄严、八十大成就者

2)分说:

大乘:二胜六庄严

A. 三大造论鼻祖和三大注释开创者

B. 再加上二位尊者是二胜六庄严

密乘:八十位大成就者

A. 总说

B. 公案:大成就者拉瓦巴

a. 魔女抛洒石雨,尊者修生圆次第现奇妙相

b. 尊者命令五百魔女吐出衣服碎片

3、结论:以上大成就者如今已不在人世,仅有传记留在人间

(二)藏地

1、邬金第二大佛陀——莲花生大士

遣诤:第二大佛陀的说法

2、莲师的眷属——不可思议的智者及成就者

1)正说:哪些大成就者

2)功德:已证得成就果位

例说:米拉日巴尊者远离了四大的损害

3、结论:大成就者都会示现涅槃,我们应生起无常观

补充:此处的角度分析

(三)汉地

1、总说

汉传佛教大成就者也是如此

2、分说

1)净土宗

2)律宗

3)华严宗

4)禅宗

3、公案

1)文殊菩萨的化身——杜顺和尚终会圆寂

内容:杜顺和尚弟子朝拜五台山,最终得知师父就是文殊菩萨

结论:诸佛菩萨的化现很多人没有认识

2)阿弥陀佛的化身——永明延寿禅师涅槃

内容:定光古佛和永明大师先后圆寂

三、结论

(一)了知道理

1、步骤1有无传记的大成就者最终都显示无常

2、步骤2我们的不净肉身更无法确实何时毁灭

(二)应如何做

1、正说:一定要观修死亡无常,三门策励行善修福

2、例说:康巴修行人专修死亡无常而成就

(三)总结:如何通过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

 

本课难点

靠山尚且无常,何况我们?

宗大师在《缘起赞》中这样形容佛陀讲法:念念观想您讲经,相好灿灿极庄严, 光芒闪闪遍萦绕,本师朗朗之梵音……”没有见过佛陀的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是多么美妙,佛陀的身相是多么庄严,他是一切众生的导师,是我们的依怙,可是佛陀也最终示现涅槃;另外,往昔出现过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大成就者,那是我们崇拜的对象,他们的行为非同一般,但就是这些远远和凡夫有别的圣者,也纷纷消失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我们的上师,讲经说法无数,救度了多少众生,也终将有一天离我们而去……

可是像我们这样的凡夫,没有任何神通,拖着这个脆弱的必将坏灭的身体,不知道自己何时离世,以何因缘离世,甚至下一秒能不能存活都不肯定,却总想找一个依靠,能让我们更好的活着,于是我们追求钱财,追求事业,追求家庭……遇到佛法后,转而追求佛法,希望佛法、上师能够让我们活的更好些……

为了打消这种错误的追求,佛陀和上师们苦心地向我们展示了万法必将无常的道理,让我们知道,靠山尚且会无常,何况我们这些弱小的凡夫俗子?让我们从长久以来不自觉的幻想中警醒,真正地审视自己潜藏的观点,真正的审视无常是怎么回事,并开始试着认真体味它。

为什么没有无常观,佛法不一定成就?

本课中上师说到,佛陀的最后遗嘱,就是让我们长期忆念无常迁变之理,这也是佛法的最深教义。如果没有这种观念,虽然表面上希求大法,但实际上佛法不一定成就。

为什么呢?修法成不成功,难道不是看努力的程度吗?即使无常体会的不深,我只要很有毅力,坚持天天按时修法,不落下功课就可以了呀。

从修法本身来看,如果没有基本的无常观,不一定天天能坚持。每天生活中都会发生很多事情,有的很紧急,有的很必要,如果没有琐事无边,做无终了放则了的观念,很容易被这些事情所左右,把不那么紧急的修法一拖再拖。

从修法的心态上来看,对无常的体会深浅,直接关系着修法的深入程度和质量。不知道佛法之前,每个人几乎都是沉浸在对未来的各种期望中,兴致勃勃的向往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学习佛法以后,知道了万法无常,对世间的兴趣减弱了不少,觉得世间大部分事物确实指不上,这时候心开始往修法上转移,但也会均出一部分精力放在必要的世间法上,因为你需要生存;或许突然有一天发现,原来万事万物,包括自己一直依存的身体,没有一丝一毫可指望处,没有哪怕针尖那么大的安乐处,这时候失去了所有的期待,对轮回彻底死心,此时体会到的无常给你造成的心理冲击,足以让你疯了似的,唯一深心渴望修法而无暇顾及其他。

所以,如果没有真正的懂得无常,即使看起来是在修法,但是力度,深入程度都和那些生起无常观的,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没有怀着对轮回的深深恐惧而全力以赴,只是尽力了,还不足以让人迅速转向解脱。

编写师兄:定解B12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5030-定解B06-001



本课窍诀

 

没有无常观,修法不一定成就

《阿含经》中也记载,佛陀要接近涅槃时,跟弟子们说:诸比丘,世间无一法可依靠,应当舍弃世间,寻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无有恩爱别离的寂灭涅槃,汝等应常念无常迁变之理。因此,佛陀的最后遗嘱,就是让我们长期忆念无常迁变之理,这也是佛法的最深教义。

自古以来,许多大德为什么强调无常法很重要,原因就在于此。所以你们不管是在家人、出家人,相续中一定要生起无常的观念,当然光是生起还不够,还要为了后世有所准备,精进行持善法,只有这样,修行才会成功。如果没有这种观念,虽然表面上希求大法,但实际上佛法不一定成就。

 

佛陀的涅槃只是一种示现

我以前之所以翻译《释尊广传》,就是想让大家对佛陀有全面认识,明白佛多生累劫的发心,否则,很多人只是把佛当成普通人来对待,示现涅槃就好像一个老年人去世了一样,这肯定是不合理的。佛陀在《大般若涅槃经·金刚身品》中,曾很明确的说过: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因此,对佛陀的本来面目,大家应从各方面来了解。

 

了解历史,不容易产生怀疑和邪见

通过阅读传记,可以对历史上的高僧大德生起信心。

宁玛巴索宿努三师的历史,在《敦珠佛教史》中有,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今年我也许能把《敦珠佛教史》翻译完,希望你们每个人到时看一遍,看了以后,你会对藏传佛教历史有新的认识。为什么很多人对米拉日巴的传记比较熟悉?就是因为大概在60年代,张澄基把它译成了汉文,所以一提到米拉日巴,大家都耳熟能详,而一说努钦·桑杰巴协,谁都不认识。所以我觉得了解历史非常重要,假如你知道一些大德的成就相,就不容易对他产生怀疑和邪见。

 

修行人应长期坚持一种行为

杜顺和尚在世时,道德高尚,不攀外缘,每天白天上山耕地,晚间回寺诵《华严经》,天天都是如此。(我非常羡慕这种行为,表面上看平平淡淡,实际上对修行极有帮助。修行人就应长期坚持一种行为,不然,今天看见一个上师——“上师您真是如意宝,您有没有教言赐给我?我要开始学!上师给你讲了以后,过段时间热情就消失了,又要去找另一个上师。在你的一生中,一会儿找文殊菩萨化现的上师,一会儿找观音菩萨化现的上师,一会儿找大势至菩萨化现的上师……每天这样找来找去,最后自己也不知方向,不知到底学了什么、忘了多少。这种习惯不是很好,你对有缘上师和有缘教法生信的那一天起,直到最后离开世间,应该一直保持不变,使其成为一生的依托,这很重要!)

 

真正有信心的弟子,通过简单的教言即可成就

如果是现在有些人,上师告诉他: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他不一定满意,可能想:这一点我也懂,不用你给我传。但真正有信心的弟子,通过这种教言就能获得成就。

 

编写师兄:定解B2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5030-定解B06-004

 

名词解释

 

贤劫

梵语bhadrakalpa。指三劫之现在住劫。贤,梵语bhadra(跋陀),又译作善;劫,梵语kalpa(劫波)之略称,又译作时分。即千佛贤圣出世之时分。全称现在贤劫。谓现在之二十增减住劫中,有千佛贤圣出世化导,故称为贤劫,又称善劫、现劫。与过去庄严劫未来星宿劫合称三劫。

——出处:《佛学大词典》

 

声闻

音译舍罗婆迦。又意译作弟子。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而为二乘、三乘之一。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槃者。声闻乘,乃专为声闻所说之教法。声闻藏,则为阐述其教说之经典。

——出处:《佛学大词典》

 

缘觉

音译钵剌医迦佛陀、毕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贝支迦佛、辟支佛。又作独觉、缘一觉、因缘觉。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佛学大词典》

——出处:《佛学大词典》

 

涅槃

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匿缚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槃(般,为梵语pari 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槃(大,即殊胜之意。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槃之说,然与佛教者迥异。佛教大乘、小乘对涅槃之解释,异说纷纭。

——出处:《佛学大词典》

 

阿罗汉

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出处:《佛学大词典》

 

无余涅槃

有余涅槃之对称。四种涅槃之一,九谛之一。新译为无余依涅槃。依,指依身,即人之身体。无余依涅槃系指断烦恼障,灭异熟苦果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之涅槃。

——出处:《佛学大词典》

 

三藏

又作三法藏。藏,意谓容器、谷仓、笼等。()指经藏、律藏、论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载,藏,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若依觉音之说,则藏为谙记之义,即以谙诵之法而师徒口传。另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载,藏为之义,即容受所应知之一切教法之意。大众部与其他部派在三藏之外另加杂藏(本生因缘等),犊子部另加咒藏(真言、陀罗尼)而成立四藏。法藏部另加咒藏与菩萨藏,大众部之一说部另加杂集藏与禁咒藏,成实论加上杂藏与菩萨藏,六波罗蜜经加上般若波罗蜜多藏与陀罗尼藏,五者合称五藏。此外,经藏与律藏二者,或声闻藏与菩萨藏两者,并称为二藏。

——出处:《佛学大词典》

 

断证

(术语)断妄惑,证得胜果也。唯识论一曰:断障为得二胜果故,由断读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出处:《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色身

(术语)三种身之一,自四大五尘等色法而成之身,谓之色身。楞严经十曰:由汝念虑,使汝色身。

——出处:《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法身

梵语dharma-ka^ya,巴利语 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二身之一,三身之一。又作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出处:《佛学大词典》

 

中观

梵名Ma^dhyamaka,Ma^dhyamika 。系以龙树(梵Na^ga^rjuna )之中论为基础,宣扬空观之学派。认为由世俗之名言概念所获得之认识,皆属於戏论范围,称为俗谛;唯有依照佛理而直觉现观,方能证得之诸法实相,则称为真谛。从俗谛而言,因缘所生法,一切皆有;由真谛而言,一切皆无自性,皆毕竟空。然世俗有即是毕竟空,毕竟空即存在于世俗有中,若不依俗谛,则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即在理论上,统一性空与方便;在认识上和方法上,统一名言与实相、俗谛与真谛;在宗教实践上,统一世间与出世间、烦恼与涅槃,即所谓假有性空,不著有、无二边之观点,即称中观。与瑜伽派对立。迄印度大乘教末期,此派一直为二大潮流之一。

——出处:《佛学大词典》

 

唯识

音译毗若底摩呾喇多。识,即心之本体,离识变现之外无任何实在,称为唯识。即认为吾人自己心外之物心诸现象皆由八识自体所变现之主观(见分)与客观(相分),又将所认识对象之相似形状视为心内之影像所映现而认为实在实有,且作为认识对象之物境自体(本质)亦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变生,故唯识以外无其他实在,称为唯识无境,或据万有从识所变之意义,而称为唯识所变。

——出处:《佛学大词典》

 

因明

梵语hetu-vidya^。音译作醯都费陀。为五明之一,乃印度之论理学(逻辑学)。因(梵 hetu ),指推理的根据、理由、原因;明(梵vidya^ ),即显明、知识、学问。因明,意指举出理由而行论证之论理学。吾人思索事物时,天生具有一种推演能力,即根据已知事件以比较推演出未知事件。然此种比较推演之过程,若因思路混乱,界说不清,每易导致结论之偏差、颠倒,故须将此类比较推演方法,加以整理归纳,方可论究语言之过失、思索之正偏,从而导入正确之推论,此即为因明之根本要义。

——出处:《佛学大词典》

 

生起次第

为求净治四种习气,解脱凡庸的见、闻、觉、知束缚,现见本尊、真言、智慧本性而修习的瑜伽。

——《白玛邓登尊者传》

依凭修习时之生、死、中有三身的修定法,从三力门庸俗贪嗔痴中皈依到密宗之路上来。详见无上密宗典籍。

——《红史》

由观想外境成诸本尊之皈依境,行者遂能清净执土石为自性实有而显现之遍计执性。由观想诸有情成男女本尊,行者乃能清净我执而离爱憎。由观想己身之蕴、界、处成本尊蕴、界、处。自无始以来即已如是,行者遂有无数利益,此中包括将罪障清净为色身、圆满积集福德资粮,及得三摩地(定)。

——出处:《九乘次第论集》

 

圆满次第

能对生起次第观修之少许执着,及观修时对观诸法如幻之少许执着,悉皆清净无余。由能离一切戏论,甚至连如是之概念亦离,遂能清净法身(Dharmakaya)之障蔽、圆满不可思议之止观,及智慧(资粮)之积集。由于将心专一观于任何所缘,行者乃住于乐、明、无念之境界,以此而证悟内智实相,即大手印,即圆满次第之体性。为见如是之真实自性,于体证本始根基之自性、金刚身之自性及心性之胜义自性后,行者复观修此真实之性。

圆满次第修习分依自身及依他身等二种。依于自身之修习为有作意之六种瑜伽:拙火、幻身、睡梦、光明、中有及迁识。此乃不依他力而成正等觉之圆满次第修习。依他身之修习即精通脉、气、明点瑜伽之行者,以修为道。

——出处:《九乘次第论集》

 

灌顶

灌者大悲护念义,顶者佛果最上义,谓诸佛以大悲水灌顶,能使功德圆满之意。佛教诸宗中,以密教特重灌顶,其作法系由上师以五瓶水(象征如来五智)灌弟子顶,显示继承佛位之意义。灌顶法有多种,主要为结缘灌顶、学法灌顶、传法灌顶三种。

——出处:《佛教常见辞汇》 陈义孝编

 

四大

为四大种之略称。又称四界;界,即梵语dha^tu之意译。佛教之元素说,谓物质(色法)系由地、水、火、风等四大要素所构成。即:()本质为坚性,而有保持作用者,称为地大。()本质为湿性,而有摄集作用者,称为水大。()本质为暖性,而有成熟作用者,称为火大。()本质为动性,而有生长作用者,称为风大。积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质,故四大又称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种;被造作之诸色法,则称四大所造。

——出处:《佛学大词典》

 

圆寂

梵语Parinirva^n!a 之意译。旧译灭度、入灭。音译般涅槃。谓圆满诸德,寂灭诸恶。佛陀之死为收迷界之化用而入悟界,既已圆满诸德,寂灭诸恶,故称圆寂,后世转而称僧徒之死。又作归寂、示寂、入寂。与涅槃、迁化、顺世、归真同义。即舍去有漏杂染之境,归入无漏寂静涅槃界之谓。亦指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穷至极之果德。其中,就离生死之苦而言,贤圣命终即入于涅槃,为圆寂。

——出处:《佛学大词典》

 

伏藏

伏藏,藏文是爹玛,有宝贵值得保全之意,是指一件很珍贵的东西被埋藏,最终再被发掘出来。莲花生大士自从到西藏传扬佛法后,发觉当时藏人的质素未足以接受密法,以及当时有些法的因缘尚未成熟,故离开西藏前,将很多教法、佛像、法药埋在不同的领域里——有的在瀑流,有的在山岩,有的在虚空,甚至有的在圣者的甚深禅定之中。

伏藏是宁玛派所独有,包括取藏特有的方法和原则。取藏者被称为得登巴,相传都是莲师和他的弟子的化身,能圆满地重整伏藏经文,并准确地解读伏藏经文的理论和方法,最著名的如《西藏度亡经》等等。

——出处:《雪域虹光 光明金刚密库》

金刚上师卓格多杰

 

本课教证

1、《无常道歌 瀑布妙音》:断证圆满能仁与佛子,虽曾示现如空群星般,正因揭示无常而涅槃,回想此意深知皆无常。2p121

在此娑婆世界,曾出现过大量断证圆满的佛与佛子,其数多如夜空繁星,然而为了向有常执的众生显示无常,他们皆一一示现涅槃。细思此义便会深深了知:一切万法皆是无常的本性,任谁也无法改变。

 

2、《大智度论》:十力世尊身光具,智慧明照亦无量,度脱一切诸众生,今日廓然悉安在?何有智者不感伤?2p121

具足十力的佛陀身光赫奕,智慧通达一切,度生事业也无有边际,可如今佛陀又在哪里呢?除了留下一些残存的遗迹,此外什么都没有。一想到这些,智者岂会不感到悲伤?

 

3、佛陀:诸比丘,一切皆由因缘而生。2p122

【比丘】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4、佛陀:如来出世犹如昙花现世,你们以后要常观一切万法皆为无常。2p122

 

5、《阿含经》:诸比丘,世间无一法可依靠,应当舍弃世间,寻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无有恩爱别离的寂灭涅槃,汝等应常念无常迁变之理。2p122

 

6、阿那律古佛:有为法如云,智者不应信,无常金刚来,摧圣主山王。2p122

一切有为法就像浮云般无有坚实,智者不应对其产生信赖,一旦无常金刚到来,即使是圣者佛陀的色身、坚固的须弥山王,也会被摧毁无余。

 

7、《大般涅槃经 金刚身品》: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2p123

佛陀在众生面前显现涅槃,只是一种示现,实际上真正的佛陀就是法身。

 

编写师兄:定解B2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5030-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