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33课

本课脉络


简略分析

课前开示

一、正说:应认真修持《前行》

(一)法的角度:《前行》意义入心并不容易

(二)人的角度:《前行》对修行人非常重要

二、如何达到

(一)讲者角度:上师对《前行》有真实定解

(二)闻者角度:应感受它的甚深意趣并串习

正式讲课

一、内情众生的无常(上节课说了外器世界)

(一)家人亲眷的无常

(二)财富圆满者的无常

(三)自家牲口圈的无常

(四)所有人百年之内定死亡

二、结论

(一)正说

(二)广说:无常四际

 

展开分析

课前开示

正说:应认真修持《前行》

(一)法的角度:《前行》意义入心并不容易

(二)人的角度:《前行》对修行人非常重要

如何达到

(一)讲者角度:上师对《前行》有真实定解

(二)闻者角度:应感受它的甚深意趣并串习

1、别说:闻者指的是所有人

1)教派角度:这部法没必要分教派,对何者皆有利        2)根基角度:对大多数根基者,生起加行定解,修行容易成功

2、补充:听受这样的法应生欢喜心

生起欢喜心的必要

 

正式讲课

内情众生的无常(上节课说了外器世界)

(一)家人亲眷的无常

1、正说:(祖辈/同辈)

2、详说

1)例说

举例:祖辈/同辈的无常

结论:凡夫很难认识到无常

2)公案

内容:米拉日巴尊者回家

结论

A. 如何发誓言(相合于米拉日巴尊者发誓)

B. 应生出离心(相合于米拉日巴尊者感悟)

3)例说:学习佛法对居士的生活有影响

(二)财富圆满者的无常

1、正说

2、详说

1)财富的无常

2)富翁的无常

龚如心的案例

包存林的案例

3、结论

1)正说:财富和身体都是无常的

2)别说:身体是无常的

教证:《因缘品》:上午见多士,午后有不见。午后见多士,翌晨有不见。

例说:修行人的死亡无常;补充:道理如此,但是否修过有很大差别

(三)自家牲口圈的无常

(四)所有人百年之内定死亡

结论

(一)正说

1、无常四际

公案:《律本事》中的无常四际的故事

2、亲怨、苦乐、贤劣及一切分别念无常

例说:上师自身为例

(二)广说:无常四际

1、生际必死

1)什么是生际必死

总说

分说:

A. 高如天空:举例说明

补充:活着的时候也是无常的

B. 厉如霹雳:希特勒/ 秦始皇

补充:历史是最好的无常教言

C. 富如龙王

D. 美如天仙、艳如彩虹

E. 死亡来临时只能放弃一切,独自离去

进一步宣说

A. 正说:任何人什么都带不走,包括身体也要舍弃

B. 例说:法王如意宝/贝诺法王的离去

劝诫:面对死亡,唯一佛法才有帮助

2)生死对比说明无常

他人角度

A. 正说:无论生前如何,死后令人生畏

B. 详说:

a. 例说:张国荣/邓丽君

b. 公案:国王对王妃尸体的态度

c. 教证:米拉日巴尊者

自身角度:生前身后对比

劝诫:对于亡人,如何做才对他有利


本课难点

细致思维百年之内定死亡

观无常的难点在于,虽然经常目睹各种无常,却很难联系到自己身上。看到意外、天灾人祸的新闻,总是会想:这些人真够不幸的!潜意识里总是觉得自己会一直活着。而本课中说道:总之,百年以前在世的人,如今没有一个未死而遗留下来的,现今南瞻部洲的所有人,在百年之内也会一个不剩的死亡。这就意味着,小到我们自己及身边的爱人,同学,亲友,邻居等,大到乃至于现在整个地球上熙熙攘攘的所有人,白人、黑人,红种人……再过一百年,这批地球人全部都会消失不见,全部都化成灰。到时候,新的人类在地球上进行他们的生活,完全和我们无关了。

不管现在有多少恩怨情仇,发生了多么荣光,或者多么不能忍受的事情,到那时也没人会记得;同学会上大家回忆当初也好,唏嘘感叹也好,互相攀比也好,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这些人很快会全部消失,我们会陆陆续续听说哪个同学死了,哪个同学又死了……剩下的也很快面临死亡,那个时候,谁会在乎当初的难忘记忆,谁会在乎当初的感情纠葛?

我们只是世界的过客,却总把自己当成了这里的主人。

我们终究会净身出户

生际必死听起来只是在讲述有生必有死,没有一个人不会死。但是本课中却是这样说的:无论是任何人,即便他高如天空、厉如霹雳、富如龙王、美如天仙、艳如彩虹,可当死亡突然到来时,他也没有刹那的自由,只能赤身裸体、赤手空拳地离开世间,在对财产,饮食、亲友、眷属、受用等依依不舍中抛下一切,就像从酥油中抽出一根毛般独自离去。

仔细体会其中清零的意味,能够很大程度减少我们对人、事、物的贪执。本课中提到的富翁龚如心,身家超400亿港元,用得起最好的医疗设备,但是也因为癌症去世了;还有梅艳芳,李咏,前一阵因意外去世的海航董事长王健,身价再高,也没有任何真正的保障可言;他们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了。虽然不如他们财富圆满,眷属众多,受用丰厚,但是也很执着自己小小的家,家里的一切乃至零七八碎的东西都太过熟悉,我们的心就像强力胶一样牢牢的粘在了上面,撕都撕不下来。虽然有的人近年喜欢断舍离,但是只是抛掉了一部分认为不需要的东西,他们内心还是有所保留的,没有尽舍一切,而死亡的时候,真的连一根针都带不走,手机、钥匙、钱包全部放下,连自己的身体都已经脱离,这样彻底的净身出户,有几个人能承受的住?

所以,活着的时候仔细思维这些道理,并在心中一遍遍演练此情此景,无论对活着的时候还是面临死亡时都大有帮助。

编写师兄:定解B12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33-定解B06-001



本课窍诀

 

为什么有了无常定解,修行才能成功?

如果你对寿命无常生起了深深正信,对万事万物就不会有太大兴趣,生活上肯定有大的变化,以前你不知道终有一天会死,死时唯有正法才有利益,现在知道万法无常之理后,明白了生命的真相,对今世的名利地位,就不会有强烈执着,修持佛法也很容易成功。所以,厌离心的来源,主要是观寿命无常,若不了解这个道理,即使你表面上是个修行人,也只会天天忙于世间琐事,解脱没有什么头绪。

 

从米拉日巴尊者的公案仔细体会菩萨的心

有一次,米拉日巴想回家看看,在黄昏无人的时候,他先独自跑到河边,痛哭了一场,天一黑就走进村中。……他看到这些,想起从前,一阵凄然悲凉直袭心头。

修行者并非绝情之人,相反,修行者对众生是怀有深切感情的。

他起先感到一阵迷惘,忽然想起这是母亲的尸骨,心中一阵剧痛,竟昏倒在地上。过了一会儿他苏醒过来,立即想起了玛尔巴上师的口诀,便安住在大手印的境界中,观想把母亲的神识、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融为一体。如是修行七天七夜,亲眼见到父亲和母亲都脱离了苦趣,往生到净土去了。

能够将已经去世的亡人超度到净土去,非凡夫所为,是得地菩萨才能做到的。此时的米拉日巴尊者已经有了一定成就,但是出定时仍然有二取。从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出米拉日巴尊者是感情非常强烈的一个人。

便把母亲的骨头和《宝积经》一齐带上,心中默默地发誓:要到护马白崖窟去不分昼夜地拼命修行;如果心不坚持,为世间八风所动,宁愿自杀也不愿为其所诱惑;如果起了丝毫求安逸快乐之心,愿空行护法断取自己的性命!

这样狠的誓言,不是一般人能发得出的。修行成功的快慢,不仅和善法的多少有关,更和心力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如果动机非常强烈,那么果成熟的也快。

 

米拉日巴尊者经典名句

这一次我回家乡,看见家园破毁、亲人亡散,深深地觉悟到人生空幻无常。人们拼命赚钱、千辛万苦成家置业的结果,也只不过是一个幻梦,使我更生出了无比的出离心。房屋就像火宅一样,许多没有受到人生痛苦的人,和那些忘掉人生终要一死及死后轮回恶趣之苦的人,才会要寻求世间的快乐,但是看透了人生的我,将不顾贫穷饥饿和他人讥笑,决心要尽我的寿命,为自己和众生的一切利益去修行。

 

愿大力就大

在座的道友也应如此,不管是身边的亲友去世也好,最信任的人欺骗你也好,都应深深认识到一切万法无可信赖,在这种心态中发下坚定的誓言。《前行备忘录》中经常提到发誓言,发誓时一定要发自内心地祈祷上师三宝慈悲加持,愿自己的愿望成真。否则,只是马马虎虎念《普贤行愿品》,心里从来都不观想,虽然也有功德和善根,但它的力量并不强。以前噶当派和宁玛派的许多修行人,为什么下功夫的时间很短,但效果却一日千里,就是因为心的力量很强。

 

大圆满修行人死时要保密

死亡有时来得很突然,我隔壁有一个喇嘛,可能七十多岁了,昨天还好好的,今天上午就圆寂了。不过,修行人的圆寂跟世间人完全不同,他在上师如意宝住世时,修行就比较好,今天他正在念《系解脱》,告一段落时,金刚跏趺坐而圆寂了。我们暂时不让别人去见,因为修大圆满的人,死后不能马上动尸体、去念经、很多人看,起码要在七八天内把门关上。学院也有许多道友得过灌顶、修过密宗教授,像这些人死了的话,一段时间内最好不要跟人说。

 

如何做才能对亡者真正有利益

不过,此举根本没有意义,你拿钱给尸体化妆,还不如给他供一盏灯、挂一点经旗,或者刻一个观音心咒。一般在藏地,人死了以后,放骨灰或尸体的地方,通常会挂经旗、刻观音心咒,这样依靠三宝的加持护佑,灵魂就不会害怕。这一点非常重要。你们以后若有亲朋好友过世,应将他的骨灰送至诸佛菩萨、高僧大德加持过的尸陀林,然后为他在不同的地方挂些经旗。即使你没拿到他的骨灰,那么一边念他的名字,一边挂经旗或刻观音心咒,对他的利益也非常大。关于这一点,一些伏藏品和佛经中专门有记载。

 

编写师兄:定解B2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33-定解B06-004

 

名词解释

 

中观

1、中观,中道。指脱离两边(两个极端),不偏不倚的中道。大小乘对中观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认为它是佛教的最高真理。

—— 《佛学词典》

 

2、观中谛之理。观诸法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为中观。

——《白玛邓登尊者传》

因明

1、即逻辑学。这是古时印度哲学家应用的一种推理方法。

——《土观宗派源流》

2、五大明处之量学或逻辑学。

——《萨迦世系史续编》

3、能折伏义理谬论之量学。为五明之一。

—— 《佛学词典》

般若

梵语prajn~a^。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剌若。意译为慧、智慧、明、黠慧。即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菩萨为达彼岸,必修六种行,亦即修六波罗蜜。其中之般若波罗蜜(智慧波罗蜜),即称为诸佛之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而居于最重要之地位。

——《佛学大辞典》

增上慢

梵语abhi-ma^na。即对于教理或修行境地尚未有所得、有所悟,却起高傲自大之心。如经论中常举示的未得谓得、未获谓获、未触谓触、未证谓证等,均属修行人生起增上慢之例。为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十九等所说的七慢之一。又法华论卷下列举七种增上慢之心,详加解说,并分别以法华七喻配当、对治之,即:()颠倒求诸功德增上慢心,以火宅喻对治之。()声闻一向决定增上慢心,以穷子喻对治之。()大乘一向决定增上慢心,以云雨喻对治之。()实无谓有增上慢心,以化城喻对治之。()散乱增上慢心,以系珠喻对治之。()实有功德增上慢心,以顶珠喻对治之。()实无功德增上慢心,以医师喻对治之。

此外,将他人与自己比较而产生自负高傲之心,亦称为增上慢,即通常所谓的贡高我慢。[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品类足论卷一辩五事品、俱舍论光记卷十九]

——《佛学大辞典》

普贤如来

在金刚界或以名果上之大日如来,或以名因位之普贤菩萨。名大日者,依于大日普贤证成善愿行之义。名为普贤如来又名普贤法身。若依主伴互具之义,则三十七尊总称为普贤如来也。日本安然之瑜只经疏,依于此义而总称三十七尊为普贤如来。瑜只经曰:金刚界普贤如来。同疏曰:三十七尊,皆名普贤。略出经四曰:普贤法身。遍一切无始无终无生灭。菩提心论曰:其圆明则普贤身也,亦是普贤心也,与十方诸佛同之。亦乃三世修行,证有前后,及达悟已,无去来今。同初心钞下曰:普贤身心者,约之可指大日身心,大日名大普贤故。又名普贤者,为示大日如来久已成道,为诸众生今始成道,又因中有果,故因中说果,称普贤之身为如来。金刚顶经疏一曰:婆伽梵大菩提心,普贤大菩萨。同疏三曰:婆伽梵者果号也。大菩提心大菩萨者是即因号,今以果号号因种者,为显毗卢遮那虽久成道为诸众生示适今证,故号因位,又云因必有果故以为名。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神识

犹言灵魂。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故称神识。神识界不可以色得见,亦不至色体,但以所入行作而体现色。楞严经卷八(大一九·一四四中):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堕,乘烟入无间狱。’”

——《佛学大辞典》

非想非非想天

无色界共有四天,此天即是无色界的第四层天,也是三界中的最高天,故又名有顶天。此天的禅定,无如下地的粗想,故曰非想,尚非无细想,故又曰非非想。

——《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伏藏

()指埋藏于地中之宝物。自古以来,印度、日本之大寺院均设有伏藏,内藏有金银珍宝及经典。在西藏亦曾掘得古代佛教之经籍,传闻此乃八、九世纪时,莲华生等将写好之佛教经典埋藏地下或山洞中,僧人娘尼玛俄色(1124~?)与古如却吉旺秋(12121273)先后掘得,称为上下两大伏藏。十五世纪时,热特那林巴汇集刻印,称南部伏藏;十六世纪时,仁增郭吉登曲坚发掘、刻印之典籍,称北部伏藏。其中包括五部遗教、莲华生遗教和医明要籍等。

此外,弥勒下生成佛经载,弥勒当来下生之时,有乾陀罗国伊勒钵大藏、弥缇罗国般轴迦大藏、须罗吒国宾伽罗大藏、波罗捺国蠰佉大藏等四大藏自然踊出。

()指伏藏之譬喻。即以贫女不知自家有伏藏,待智者教之始发掘。此即比喻众生不知自身具有佛性,待佛说法开示始能觉悟。

——《佛学大辞典》

 

本课教证

 

1、《二规教言论》中云:众生财富如闪电,身如浮泡无常性。2P169

世间中的财产,如闪电般转瞬即逝,富人沦为乞丐的故事比比皆是。而四大和合的身体,就像水泡一样不稳固,年轻变成衰老、生病变成死亡都是轻而易举,一切皆为无常的本性。

——二规教言论讲记 第七课

2、《君规教言论》中也说:身体犹如水中泡,财富宛若秋云飘。2P169

3、《醒世歌》中说得好: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2P170

春天才看杨柳的绿色,秋天又见菊花的黄色,通过绿和黄这二者的对比,可看出春天和秋天的无常变化,同理,荣华犹如三更的梦,很快时间就会醒,富贵也如同九月的霜,一下子就会化为乌有。

4、《因缘品》云:上午见多士,午后有不见。午后见多士,翌晨有不见。2P170

上午见到的很多人,下午有些就看不见了;下午见到的很多人,明早有些就看不见了。

上午很多人在,下午有些就死了。

多士是指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所具有的本性繁多不一,有善良的、卑劣的、聪明的、愚痴的、坚强的、懦弱的……

——《格言宝藏论释》第四品 观察多士

5、《心性休息》中也说:如今世间多数众,百年之内定死亡。2P171

现今南赡部洲的所有人,在百年之内也会一个不剩地全部死亡。

 

6、佛陀: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离别,有命咸归死。2P172

积聚的尽头只能是消散,崇高的尽头只能是堕落,会合的尽头只能是别离,生的尽头只能是死亡。

 

7、《无量寿经》云: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2P174

来到这个世界是独自一人,最后离开也是孑然一身。

——《问佛陀情为何物》

8、寂天论师也说过:因吾不了知,死时舍一切。2P174

原文:因吾不了知:死时舍一切;故为亲与仇,造种种罪业。

因为我不了解,自己在死时必然要舍弃生前的一切,所以为了亲人与仇敌,造作了种种罪业。

——《入菩萨行略释》 第二品 忏悔罪业

9、寂天论师: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2P174

人死的时候,命绝的痛苦,唯有自己一人承受,纵有多少亲友围在身边,也无法让他们分担丝毫。

10、《教王经》的一个教证:国王趋入死亡时,受用亲友不随身,士夫无论至何处,业如身影紧随后。2P175

当你趋入死亡时,财产、眷属等世间美好不会跟随,紧紧跟着你的是什么呢?就是生前造的善业恶业。造善业会获得快乐,造恶业则感受痛苦。

11、《千字文》中也说:祸因恶积,福缘善庆。2P176

祸害是多次作恶积累而成,幸福是常年行善得到的奖赏。

12、米拉日巴尊者所言:见而生畏之尸体,本为现在之身体。2P176

我们见后特别怖畏的尸体,实际上就是生前爱执不舍的身体,只不过有一息尚存罢了。

 

编写师兄:定解B2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33-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