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略分析
课前开示
一、了知道理:寿命无常修法
(一)如何修行:此法的特点及如何做
(二)修行之果:正面说/反面说
二、应如何做:消归自心
(一)上师角度:特意讲的比较细致
(二)弟子角度:希望大家持之以恒
正式讲课
一、生际必死(最后一部分)
(一)了知道理
(二)应如何做
二、积际必尽
(一)了知道理
(二)应如何做
三、合久必分
(一)了知道理
(二)应如何做
四、堆际必倒
(一)了知道理
(二)应如何做
展开分析
课前开示
了知道理:寿命无常修法
(一)如何修行:此法的特点及如何做
(二)修行之果:正面说/反面说
应如何做:消归自心
(一)上师角度:特意讲的比较细致
(二)弟子角度:希望大家持之以恒
正式讲课
生际必死(最后一部分)
(一)了知道理
1、了知亲友无可依靠
1)了知道理:错误观点/实际情况
2)应如何做:不要为了亲友放弃修行
2、了知唯有正法可依
1)正说
2)分说
① 死时舍弃一切(相合于“只有自己孑然一身,孤独无助地漂泊在中阴界”)
② 唯有佛法可依(相合于“当时所能依靠的,唯有正法”)
A. 总说
B. 分说
正面说
反面说
(二)应如何做:应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勤修正法
积际必尽
(一)了知道理
1、总说
2、分说
1)国王
① 正说
② 例说
2)富翁
① 正说
② 例说
石崇
胡雪岩
(二)应如何做
1、道理本身角度
1)他人角度:世间兴衰容易了知无常
例说:上师从报纸上看到无常
2)自身角度:拥有财富时应慷慨布施
2、对待道理角度:应再三深思熟虑
合久必分
(一)了知道理
1、总说
2、分说
1)终会分离
① 再多的人也会分离
正说
详说:世间/法会/共修
② 即使两人也会分离
正说
例说:上师弟子分离
③ 结论:无论什么样的聚合终会分离
例说:上师以自身为例,讲述人的更替
劝诫:切莫停留在理论上,要真正用心体会
2)随时会分离
3、结论:幸福定有尽头
(二)应如何做
1、总说
2、分说
1)家人
① 公案:夫妻为琐事吵架,四邻不安
② 结论:分析原因/如何做
2)道友
① 例说:珍惜道友之间的缘分
② 劝诫:要把上师的教言记在心中
堆际必倒
(一)了知道理
1、总说
2、分说
1)繁荣昌盛的村落及寺庙
① 印度:那烂陀寺/戒香寺
② 藏地:桑耶寺/红山宫殿
2)世间著名的其他建筑
① 长城
② 世贸大厦
③ 圆明园
④ 大西洲
⑤ 藏地遗址
(二)应如何做
1、舍弃世间法:了知耽执城市住宅无用
2、依止出世间法:依止噶当“四依处”
1)正说:彻底依止噶当“四依处”
2)详说:具体解释噶当四依
3)别说:修行务必始终不变
3、劝诫:
1)自身:以前辈教言要求自己
2)他力:始终祈祷上师护法垂念
不做追彩虹的人
通过学习无常四际:生际必死、积际必尽、合久必分、堆际必倒,我们了解到,不管是从我们的生命,积累的钱财,心爱的人,壮观的建筑,一切的一切,最终都会消失甚至突然间就会消失。消失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这和我们的付出是完全不对等的。比如,我们的身体,每天都要通过饮食、运动不停地维护保养,可是再怎么养,精力再怎么投入,它也是一刻不停地衰老直至死亡,即使再懂养生的专家,也有可能突然患上疾病离开人间;求取财物的过程中,需要花很大精力赚钱,赚到钱后想尽办法去让它保值增值,但就是这样努力维护的财富,也有可能一夜之间缩水消失,或者去世时留在人间供别人享用;为了得到心爱的人,从追求到恋爱到结婚,两个人的感情若想长久,需要不停地投入时间感情精力去维系,可是就算自己付出再多,对方也不一定能投以相等回报,很有可能中途分道扬镳,或者在生命的尽头分离;高大的建筑,从构思到设计到施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就像本课中说的,世贸大厦、圆明园、大西洲,瞬间就化为一堆废墟,想想现在所处的城市,终有一天只是个名字而已,自己耗费财力人力精力装修布置的小家,也最终会化为乌有……
我们倾其所有、绞尽脑汁付出了全部,最后得到的却是这样一种没有丝毫保障性,随时有可能,最终也必将“变没有”的东西,你是否还有心气儿继续不停地投入?无论你投入多少,它最终消失的性质也丝毫不会改变。
所以,这本来就是一个bug,不幸的是,太多人都不认为这是个问题,因为大家都这样。在此题无解的困顿中,佛法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思路:关闭这样一扇投入产出不对等的门吧,彻底地依止噶当四依法:“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能够真正明白四依法的人,不是对生活充满了绝望,他只是看到了追求这些东西给自己带不来什么真正的价值,没有兴趣罢了。就像看到别人追逐彩虹,无论多么奋力奔跑,跌倒不哭,再坚强,周围再为其叫好,又能怎样呢?舍弃这些性价比极低的,才能有时间,有精力去追求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如果真的在乎自己,当为解脱多努力
就如本文中所说一样:“世间上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没有死之前,觉得在家里举足轻重、不可缺少,然而他死了以后,别人照样过生活。”确实如此,人活着的时候,身为一家之主或者是在公司里、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的人,都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总会觉得,家中或者工作中少了自己,好像天就会塌下来、整个地球都会停转了一样,甚至在工作中都不敢请假,总担心因为自己的缺席而造成工作上的停滞或者损失,这也是当下很多上班族的想法,不敢病,不敢休息。其实地球真的离了谁都转,假如你突然离开,公司顶多慌乱一两天,马上就会有人替补,不会因为你的缺失而停滞、更不会因此而倒闭;假如你突然死去,给家人带来的伤痛,有时这种伤痛更多的是为了他们自己——没有人给赚钱,没有人给收拾屋子、陪孩子,你的离去只是给他们带来不便而已,他们的哭泣中往往会掺杂着很多其他,而不见得是真正的为你着想。
我们只是这轮回洪流中渺小的一粒沙尘,终会死殁,除了生前所造的善业恶业,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跟随带走的,如果真的对自己负责任的话,在活着的时候,就要选择对自己真正有利的道路,舍弃那些看起来很重要,其实并不重要的东西,看到事情背后的真相,不要被那些表面的东西所迷惑。
编写师兄:定解B17 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6 定解B07
档案编号B02034-定解B06-001
不要为了家人,放弃自己的解脱
世间上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没有死之前,觉得在家里举足轻重、不可缺少,然而他死了以后,别人照样过生活。因此,你们活着的时候,不要为了某些人,而把修行全部放下、全部舍弃。有些人经常说:“我不能出家,否则,我家人该怎么办呢?”“我没时间学佛法,因为家里的重大事情都是我一个人承办。”许多人都有这种顾虑。其实你终有一天会离开,不可能永远跟着他们,没有你,他们也不会活不下去,所以你在没死之前,应该选择最好的道路,不要为这些人放弃来世的解脱。
同样的新闻,不同的收获
我在城市里住院时,经常拿报纸来看,有些医生很好奇:“你们出家人怎么天天关心国家大事?”实际上,我看报纸,关心的并不是某些明星歌星,世间人极力赞叹的,我确实不太喜欢。但每天在世界各地所发生的灾难,使无数人流离失所;有些贪污分子被查出,最终锒铛入狱……从中可令我对无常有深刻的认识。尽管表面上它只是张报纸,描述的多是世人吃喝玩乐的情节,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看了以后,确实对生起悲心、出离心有帮助。不然,我也不可能无所事事,整天拿着报纸看。所以,对世间的种种无常现象,了解一下还是有必要,这也是一种修行。
如何对待拥有的财富
我们亲眼目睹的许多事例足以说明:财产受用不可能恒常拥有,它犹如夏天的露珠、秋天的白云一样,很快就会消失,故一定要慷慨布施。然而,不懂无常、没学过佛法的人,为了财产受用,首先不择手段去追求,得到之后,又绞尽脑汁地保护,可是不管怎么努力,这些终究会离开自己。因此,如果你拥有了财富,应当以不贪执的心态去享用,一旦失去了,也没必要特别伤心。这即是学习无常法门的作用。
对无常需长期串习才能真正看淡
我以前学《前行》时非常认真,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修了很长时间,所以如今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还是有一些定解。这些道理的定解,短期内肯定生不起来,只有长期不断地串习,才会一年比一年稳固,到了一定时候,对名声、地位、财富等世人贪求的对境,才能真正看淡。
闻法的时间有限,务必好好珍惜
尤其是有些弟子和上师,关系融洽、不愿分开,但正如有些高僧大德所说,这样的时间不会恒常,就算上师很想在一个地方、对某些眷属长期地传法,也是不可能的。我看过一些历史,像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释迦牟尼佛将佛法交付予他们,但他们真正弘法利生的时间,要么是四十年左右,要么只有三十年。因此,在人寿百岁的当今时代,作为上师,弘法的时间肯定有限,而作为弟子,想在具有法相的上师面前一直听法,也是不现实的。
上师的教言记在心中,言行才会逐渐改变
修学佛法的时候,上师的教言要记在心中,时时去观想、去思维,这样的话,言行举止才会逐渐改变。学佛法不像学气功一样,马上就有一些感应,只有自己的起心动念与法相应,久而久之,才能看破世间一切,对上师三宝的信心日益增上。
修行人应依噶当“四依处”
作为修行人,理应追循噶举派诸前辈大德的足迹:背井离乡,奔赴异地,居住岩洞,与野兽朝夕相伴,将衣食、名誉抛之脑后,过一种知足少欲的生活。不要像现在世间人那样,对物质生活要求特别高,穿的要高档华贵,吃的要山珍海味,结果造的业也罄竹难书。对我们而言,一定要彻底依止噶当“四依处”——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
从始至终都要知足少欲
作为一个修行人,修行务必要自始至终,保持不变。比如,出家人从受戒起一直到临终,都要戒律清净;在家人也应一辈子生活简朴、业际无倒,在非常清净的状态中死去,这是最快乐的。不然,你最初舍弃一切,最后又一一重新捡回来,深陷五欲不能自拔,在欲求不满的心态中离世,这是十分悲惨的。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34-定解B06-004
精进心
谓发菩提心,修习善业,昼夜禅诵,不令放舍,远离一切懈怠心也。
——《三藏法数》
尸陀林
(地名)又作尸陀林,尸多婆那,尸多译曰寒,婆那者林也。弃死尸之处是曰寒林。玄应音义七曰:“尸陀林,正音言尸多婆那,此名寒林。其林幽邃而寒,因以名也。在王舍城侧,死人多送其中。今总指弃尸之处名尸陀林者,取彼名之也。”同十八曰:“尸陀林。”有部毗奈耶杂事十四曰:“深摩舍那,是弃死尸处,云尸陀者讹也。”亦名恐畏林、安陀林、昼暗林,西域记谓如来在日,葬比丘于尸陀林。
—— 《佛学大辞典》
中阴
又云中有。死此生彼,中间所受之阴形也。阴者五阴之阴(新译云五蕴),俱舍宗以为有一定之中阴,成实宗以为无之,大乘宗以为有无不定。谓极善极恶之人,无中阴,直至所至。余皆有之。大乘义章八曰:“命报终谢,名为无有。生后死前,名为本有。两身之间,所受阴形,名为中有。”文句四曰:“中阴倒悬诸根皆毁坏。”
——《佛学大辞典》
随顺
1、信他之教,从他之意也。文句二曰:“供养诸佛者,只是随顺佛语。”
——《佛学大辞典》
2、随之顺之的意思。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印
(名数)三法印而加苦法印(说一切有为法皆苦者),曰四法印。
三法印:(名数)一切之小乘经,以三法印印之,证其为佛说,大乘经以一实相印印之,证其为大乘之了义教。一、诸行无常印,行有迁流之义,谓有为法。言一切之有为法,念念生灭而无常也。是为诸行无常印。二、诸法无我印,行之名局于有为法,法之名。通于无为法。言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无有我之实体。是诸法无我印也。三、涅槃寂静印,言涅槃之法。灭一切生死之苦而为无为寂静。是涅槃寂静印也。智度论二十二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中略)摩诃衍中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玄义八曰:‘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即是魔说。’
——《菩提佛学词典》
因缘
因与缘。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而有。因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出谷子来。
——《佛学常见辞汇》
清净观
即妙有观。菩萨由于修养功夫,既知诸法性空,原无所得,但为了普度众生,方便修习假观,照察一切事物,如幻而有,非有而有,故为利众生,虽深入社会,而不染尘劳,虽作许多善事,而不著于相,不觉有善事为自己所作,亦不觉有众生为自己所度,如莲花生于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能这样非有而有,有而非有,叫做“清净观”。
——《佛学常见辞汇》
相应
1、(术语)即契合之义。净土论注上曰:“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演秘钞七曰:“相应字,泛指契合义。”然梵语有二:一欲吃多,谓事物之契合也。如心心所之相应是也。二瑜伽,或瑜只,谓契合于理也。如瑜伽论瑜伽宗之名及三密相应,境智相应是也(但欲吃多,瑜伽皆为梵语根之变化)。起信论曰:“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华严论曰:“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
——《佛学大辞典》
2、互相呼应。依瑜伽论之意,有三种的相应:一者,一切所缘之境,与心相应,名境相应;二者,行与理相应,名行相应;三者,三乘圣者,所修诸功德法,因果相符,名果相应。此三种相应,摄尽一切之法。
——《佛学常见辞汇》
善知识
1、(术语)知识者,知其心识其形之义,知人乃朋友之义,非博知博识之谓,善者于我为益,导我于善道者。法华文句四曰:“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部毗奈耶杂事曰:“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
——《佛学大辞典》
2、能教导众生远离恶法和修行善法的人。
——《佛学常见辞汇》
1、《德施请问经》所言:“父母兄弟妻,仆财眷属众,死后无跟随,诸业随其后。”(2册P181)
我们死的时候,父母不能跟随,兄弟妻儿不能随后,仆人、财产、眷属等更不能带走,……唯一跟随自己的是……生前所造的业,哪怕念一句观音心咒、做一件善事,也会像身影一样始终跟着自己。
2、帕单巴尊者所言:“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切莫恶语争吵当热瓦。(2册P187)
当热瓦:音译,指当热地区的人。切莫恶语争吵当热瓦,是对当热地区人们的教言。
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就像去集市买东西的时候,两个人碰到一起,或者买主和卖主碰到一起,通过一个共同的目标短暂的集聚,夫妻之间也是因为共同的缘短暂地走在一起。有时候可能是几十年,但在漫长的一生或轮回当中,是很短的一刹那。所以这些短暂的积聚是无常的,就犹如集市的客人一样。这么短暂的集聚。
切莫恶语争吵当日瓦:就不要恶语争吵让彼此之间不高兴。
——智诚堪布34课辅导资料
编写师兄:定解B23 定解B30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34-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