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略分析
课前开示
一、讲述科判位置
二、观修无常的重要性
正式讲课
一、高际必堕
(一)了知道理
(二)应如何做:认真观想,深入思维
二、亲怨无常
(一)了知道理
(二)应如何做
三、苦乐无常
(一)世间苦乐不定
(二)求法苦尽甘来
四、旁述:要打好前行基础
(一)比喻:基本道理不懂,高法对你无利
(二)劝诫:要打好稳固基础
展开分析
课前开示
讲述科判位置
观修无常的重要性
(一)了知此理的必要
(二)了知后应如何修
正式讲课
高际必堕
(一)了知道理
1、承上启下
2、总说
3、分说
1)轮回之巅——我乳转轮王之无常
① 公案:我乳转轮王福德无以伦比,但最终一落千丈
② 结论
A. 世间人:欲望永无止境
B. 修行人:能够认识此理
2)所有高位——任何位置之无常
① 正说
旁述:为什么我们不了知无常(略/详)
② 例说
A.上海原市委书记陈良宇
B. 韩国前总统卢武铉
C. 台湾前总统陈水扁
D. 其他案例
4、结论
1)世间角度:无论发生什么也能理解
2)出世间角度:追求佛果才是最根本的目标
(二)应如何做:认真观想,深入思维
亲怨无常
(一)了知道理
1、前世亲怨无常
1)公案:嘎达亚那尊者化缘
2)结论:前世今生亲怨不定
2、今生亲怨无常
1)今生仇人变亲人
2)补充:关于前世亲怨无常的补充
① 必要:了知亲怨无常的必要
② 公案
A. 内容:《毗奈耶经》中父亲转生为自家牛
● 补充:应看一下《中阿含经》的故事
a. 旁述:看书要看有意义的
b. 公案:《中阿含经》两则
c. 结论:与自己有缘的众生都要尽量布施,心里念观音心咒
● 补充:被蜜蜂、蚊子转绕要念观音心咒
B. 结论:
a. 断肉茹素角度:享用的肉全部和往昔亲人有关
b. 亲怨不定角度:
a1. 正说
a2. 公案
b1. 志公禅师参加婚礼的公案
c1. 内容
c2. 结论
b2. 《法句譬喻经》悭吝婆罗门的公案
③ 结论:了知公案道理,就会有取舍的余地
3)今生亲人变仇人
① 正说
② 教证
③ 理证
(二)应如何做
1、总说
2、分说
1)法王如何做:无私奉献一切
2)我们如何做:发愿随学大德
苦乐无常
(一)世间苦乐不定
1、正说
2、案例
1)公案:米拉日巴尊者的伯父之子的喜宴以悲剧告终
2)例说:911事件
3、结论:世间苦乐不定
(二)求法苦尽甘来
1、正说:果的角度——最终苦尽甘来(乐)
2、如何做:因的角度——能否下功夫(苦)
1)总说:关键在能否下功夫
2)分说:
① 高僧大德如何做
② 我们必须下功夫
旁述:要打好前行基础
(一)比喻:基本道理不懂,高法对你无利
(二)劝诫:要打好稳固基础
一盆冷水浇灭执着的火
“家人才是最重要的”这种理念,是如今很多电影电视倡导的主流思想,怎么说都硬气,透着温馨和无可厚非。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雄心壮志的动力,很多都是为了报答父母,迎娶心爱的人建设小家;体会过凉薄人生的中年人,奔波忙碌的原动力也是家人,为了让爱人有更好的生活,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而孜孜不倦的努力;即使到了老年,为儿女,为孙辈操心的大有人在。我们就是这样围绕家人而活的。
然而真相是残酷的。你可爱的心肝宝贝以前是你的仇人,他曾经要了你的命;跟你撒娇的可爱老婆,是你年迈的祖母转世;而你在超市购买并煎炒烹炸,吃的津津有味的肉,他们定是和你有着深深的因缘——是你曾经的父母,和如今的父母一样如此这般的疼爱着你。
这样的说法,连电影剧本也不敢这样编吧?但它却是不争的事实。不要说具有修为的禅师能够洞察人的前后世,就连今生的亲怨不定,也是普通人有目共睹的。给你带来伤害的,往往是最亲近的人。在很多的凶杀案里,绝大部分都是熟人作案;无比亲密的夫妻、朋友、闺蜜,反目成仇的例子比比皆是;就连血浓于水的父母子女,也有互相伤害互相抛弃的;兄弟姐妹之间,为了争夺财产闹上法庭的大有人在……与此相反,所谓的仇敌也不见得真正损害过自己什么,路边的陌生人,也许会提供给你急难时的帮助。
所以,什么是亲,什么是怨呢?亲与怨,不过是一时的状态而已,我们却牢牢执持此人为亲,此人为怨,禁锢在自己设下的狭隘观念里信以为真。从这些概念中跳脱出来,平等的看待所有的众生,不浪漫,但却是最符合实际情况的心态和做法。
泡沫快乐与永恒安乐,想要哪一个?
“避苦趋乐”是每个人的所求。无论以哪种方式,所有人活着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幸福快乐。美食、美景、美女、各种娱乐能带给我们愉悦,书籍、电影、艺术、热爱的事业等也能带给我们快乐。但是所有的这些快乐,共同拥有一个最大的弊病——留不住。而且需要不停的去追求。有些人追求到了,有些人根本追求不到,对于自己想获得的快乐只能永远停留在想象中。但是即使是那些追求到的幸运儿,对于已经获得的快乐,也是根本抓不住的,比如享受一顿美食,这顿饭吃完了,快乐就结束了,如果还想获得这种感觉,还需要再吃下一顿。这就是世间快乐的可怕之处——你觉得你得到了,然而马上就消失了,害得你还得一次次的继续努力并且永无止境。努力追求来的快乐就是这样一种性质,更不要说为了追求它所付出的那些辛苦、劳累甚至罪恶,会让你在恶趣中长年受苦。这种如泡沫般丝毫不牢靠的快乐,我们终其一生去追求,真的值得吗?
相反地,通过努力修行真正获得了证悟,初地后再不会有真实的苦行,从此一劳永逸——快乐越来越增上,无论到轮回的哪一道,都像打扮的漂漂亮亮去花园参加party一样,这种美妙的感觉太快乐了吧?虽然眼下会吃些苦,内心比较挣扎,但那只不过是暂时的,只是惯有的老想法和新观念的冲突而已,等过了这个阶段,福报智慧都上来了,即便没有证悟,从内心深处生起的快乐也会与日俱增。
不知佛法前,沉迷于追求泡沫快乐情有可原;如今这样的快乐方法都被你知道了,还执持以前的所谓快乐不放,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更愚痴的吗?
编写师兄:定解B06 定解B11
审核师兄:定解B06 定解B07
档案编号B02035-定解B06-001
对无常有体悟,修其他法门容易成就
这个道理很重要,但许多人不知道,虽然自己的身体、寿命本质上是无常的,可因为愚昧无知,始终被常有的执着所障蔽,如此就不能见到万法真相。所以学习佛法的时候,观修无常非常重要,噶当派的很多修行人,一生中尽心尽力地修无常,若对此能有所认识、有所体悟,修其他法门会非常容易成就。
特别耽著的人往往前世是怨敌
可见,我们前世最有缘的众生,今生可能特别讨厌;今生依依不舍、感情上特别执着的,却往往是前世的怨敌来讨债。所以,依靠佛理来观察,若对一个人特别耽著、从心底特别喜欢,说明这个人曾是你的怨敌。常有年轻人问我:“我跟某某的感情特别特别好,我不能没有他,天天都想着他。您说说,我们前世是不是夫妻?”我总回答:“你们前世肯定是怨敌!”这不是没有教证的,你今生中没他就活不下去,没他就要跳楼自杀这种感情执着必定来自于前世怨仇的债;而你即生中特别看不惯的人,很可能才是前世最执着的亲人。
被蚊子蜜蜂转绕,是中阴身的亲人寻求帮助
一个人如果被蜜蜂、蚊子转绕,就表示是他中阴身的亲人未得解脱,中阴法王开许其以此身来寻求善法。因此,你们听到耳边有“嗡嗡”的声音,一定要念些观音心咒等进行回向,或者布施一些食物,不要“啪”一声就把它打死了。
凡夫的亲疏远近易变
世间人的感情变化,诚如《入行论》所言,有时不需要多大事情。他们建立感情也容易,给一点点财富,说几句好话,或者露一丝微笑,两人就能成为无话不说的密友;而感情破裂也容易,本来是难舍难分的亲友,只因中间出点误会,如一方遇到困难时,另一方没来看望,或者一个人说话时,用词稍有不当,对方就非常生气,从此再也不理他了。所以,凡夫人是很难取悦、很难契合心意的。
修行成就与否,看能不能下功夫
修行肯定能得成就,这是毫无疑问的,关键在你能不能下功夫。不要说米拉日巴,即便是藏汉一般的高僧大德,通过看其传记也能明白,他们在求学时下了极大决心,然后认认真真去修学,到了晚年时,不管是境界还是利他心,才会跟其他凡夫完全不同。人有了境界的时候,定会散发出慈悲和智慧的光芒,令众生获得无穷的利益,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反之,假如你在修行过程中,什么感悟和境界都没有,就算偶尔获得一些地位、学位,但这个好景不常,过一段时间也会消失的。
因此,每个人不管是什么身份,务必要通过修行获得一些境界。这种境界不是无缘无故就产生的,必须要下一定功夫。不管你有智慧、没智慧,只要肯下功夫的话,有一分功夫就有一分收获,这是决定的!
编写师兄:定解B0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35-定解B06-004
南瞻部洲
南赡部洲,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阎浮是树。提是洲名。因树立称。故名阎浮提。在须弥山南。其土南狭北广。形如车厢。从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像地形。人身多长三肘半。于中有长四肘者。人寿百岁。中夭者多。(阎浮提表法当时印度的底层普通民众,受种姓制度压迫,大多穷苦,福报甚少。不过也因此希望脱离苦海非常积极跟佛学法,其中多有大菩萨涌现。远胜其他三个社会阶层。释迦牟尼佛以大方便放弃王位待遇,现贫苦身,令底层民众自然产生亲近感和敬仰心,是无比的大慈悲与大智慧。)
——《阿含经》四大部洲
北俱卢洲
北俱卢洲,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以其土胜三洲故也。在须弥山北。其土正方。犹如池沼。纵广一万由旬。人面亦像地形。人身长三十二肘。人寿一千岁。命无中夭。(此土代表当时印度修行苦行的外道众生。佛言其离诸系缚无我清心寡欲,四土中福报最大。相比较其他三个社会阶层最接近小乘的修行要求,因此得佛赞叹。)
——《阿含经》四大部洲
帝释天
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释迦提婆。又作天帝释、天主。并有因陀罗、憍尸迦、娑婆婆、千眼等异称。本寪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此类记载系印度自吠陀以来,至佛教时代,将其因陀罗之神格具象化而成者。其于佛教中之地位,与梵天同为佛教之护法主神,乃十二天之一。镇护东方,居于须弥山顶之忉利天,其城称善见城。释尊成道后,帝释天成为释尊之守护神。佛陀升于忉利天为母说法时,帝释天手持宝盖,任佛陀之侍从。其形像,通常呈天人形,乘白象,右手执三钴杵、左手置于胯上。于密教胎藏界外金刚院中,另有神王形等各种造像。
——《藏传佛教辞典》
非天
非天,即阿修罗 。阿修罗,是梵文音译,汉译佛经中还译为阿须罗、阿索罗、阿须轮等。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不酒神。它们是佛国六道众之一,天龙八部众神之一。阿修罗原是印度远古诸神之一,被视为恶神,属于凶猛好斗的鬼神,经常与帝释天争斗不休。如同阿修罗的梵文翻译意指「非天」,他的果报殊胜,能生活得犹如天人般享福,但却没有天人的德性,性好争斗。阿修罗另被称为不饮酒神,它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介于神、鬼、人之间的怪物。
——《藏传佛教辞典》
宿命通
(术语)六神通之一。俱舍论云:宿住随念智证通,自在知宿世生命行事之通力也。
——《中国百科全书》
1、其中一偈是:“虽降银币雨,贪者无满足,智者于妙欲,知苦多无益。”(2册P197)
《因缘品》中说:“虽降珍宝雨,贪者不满足。”
连天上降下珍宝雨,贪欲者都不会满足,可见人的贪欲实在是难以满足。
——《藏传净土法》讲解第34课
2、有些上师在教言中所说:“欲望毁希望。”(2册P197)
人对权力、地位的欲望,永远无有餍足之时。……就算你圆满拥有人间一切,内心仍然不会知足,这种贪得无厌终将毁了自己。
3、嘎达亚那尊者:“口食父肉打其母,怀抱杀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稀有。”(2册P200)
嘎达亚那尊者去化缘,看到一位施主怀里抱着儿子,正津津有味地吃着鱼肉,并用石头击打在啃骨头的母狗。
尊者以神通观察,发现:那条鱼原本是他父亲的转世;母狗正是他母亲的转世;前世杀害自己的仇人,则转生为他的儿子来偿还宿债。
4、如经云:“我观众生,更相噉肉,无非亲者。”(2册P202)
我们现在所享用的肉,全部与往昔亲人有密切关系。
5、《亲友书》:“父转成子母成妻”(2册P202)
原文:“父转成子母成妻,怨敌复次成亲友,是故流转轮回者,无有少许确定性。”
前世的父亲转生为自己的儿子,母亲变成自己的妻子,往日的冤家对头也会成为密切亲友,由此可见,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无有丝毫可以信赖的固定性。
——《亲友书讲记》第十三节课
6、志公禅师:“古古怪!怪怪古!孙儿娶祖母;女食母之骨;子打父皮鼓;猪羊炕上坐,六亲锅里煮。众人来贺喜,我说:苦!苦!苦!”(2册P202)
新郎娶的妻子,是祖母的转世。因为祖母特别疼爱这个孙子,临终时还挂念他,一直拉着他的手,恋恋不舍地死了。死后就投胎做个女孩子,长大后给孙子做媳妇。所以志公禅师说:“孙儿娶祖母。”
禅师到屋子里,见一个小女孩正在啃猪蹄。这女孩的母亲造了很重的罪业,死后投生为猪,现在办喜事被人宰杀了,故小女孩在吃她母亲的肉。所以禅师说:“女食母之肉。”
又看见院子里一个小伙子,正高兴地打驴皮鼓。他父亲也是因为造罪,转生为驴,死后被人剥了皮做鼓,正是这个小伙子在打的鼓。所以说:“子打父皮鼓。”
禅师往炕上一望,全都是往昔被吃的猪羊,如今投生为人,互为亲戚,欢天喜地聚在一起。而在锅里炖的肉,却是前世的六亲眷属。所以禅师说:“猪羊炕上坐,六亲锅里煮。众人来贺喜,我说:苦!苦!苦!”
7、《入行论》云:“刹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喜处亦生嗔,凡夫难取悦。”(2册P205)
建立感情也容易,给一点点财富,说几句好话,或者露一丝微笑,两人就能成为无话不说的密友;而感情破裂也容易,本来是难舍难分的亲友,只因中间出点误会……从此再也不理他了。所以,凡夫人是很难取悦、很难契合心意的。
一瞬间成为最亲密的朋友,顷刻间又会反目成仇,甚至对行持善法等欢喜之处也生嗔恨心,如此凡夫愚者实在难以取悦。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第113课
编写师兄:定解G4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35-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