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36课

本课脉络


简略分析

课前开示

一、修无常的必要

(一)法的角度:修无常的作用

(二)人的角度:成为真正的修行人,就要认真修无常

二、劝诫打好基础

(一)长期串习才有效

(二)机缘难得当精进

(三)次第修行的必要

三、结论:务必好好修持加行

正式讲课

一、苦乐无常

(一)反面说:先乐后苦

(二)正面说:先苦后乐

(三)结论

二、贤劣无常

(一)了知道理

(二)应如何做

三、总结:上至三有之顶、下至无间地狱,皆无有丝毫恒常稳固的,都是迁变增减的本性

 

展开分析

课前开示

修无常的必要

(一)法的角度:修无常的作用

(二)人的角度:成为真正的修行人,就要认真修无常

劝诫打好基础

(一)长期串习才有效

1、反面说:不修行的原因就是没有修好无常

2、正面说:高僧大德如何修《前行》

1)例说:顶果钦哲法王及其弟子

2)结论:

正说:大德如此重视,我们更不能忽视

如何做:随身携带《前行》法本

劝诫:修行要终生坚持

(二)机缘难得当精进

1、正说:机缘难得当精进

2、如何做:观察修的闻思修行果

(三)次第修行的必要

1、弟子角度:要依次第先修加行

2、上师角度:最好按照次第弘法

正式讲课

高际必堕

(一)苦乐无常

1、反面说:先乐后苦

1)疑:有些人造罪但生活美满,是否违背因果规律?

2)遣:

1)正说:暂时会快乐,但终究会感受痛苦

2)例说:

尼洪国家善恶业成熟公案

《佛教科学论》中贩鸡商太太得怪病

《前世今生论》中养鸡专业户后代异常

3)结论:若依靠造恶业获得幸福,最终无法避免痛苦

2、正面说:先苦后乐

1)正说:为了行持善法受苦,最终会迎来光明

2)例说:有些居士修行遭到百般阻挠

3、结论

1)了知道理:对于无常的苦乐,没必要患得患失

2)应如何做:

1)正说:应舍弃今生幸福受用,一心希求正法

2)原因:超越生死之法,不经历苦行难以得到

3)如何做:随学前辈大德,默默发誓

贤劣无常

(一)了知道理

1、总说

2、分说

1)从世间方面而言

贤转为劣

A. 正说:能人也有一败涂地之时

B. 例说:

a. 现代:以前的老书记老县长退休前后对比

b. 古代:秦朝相国吕不韦的前后对比

C. 结论:

a. 反面说:无常事例众多,但很多人视而不见

b. 正面说:实际上无常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

劣转为贤

A. 正说:卑下之人变得特别能干

B. 例说:汉高祖刘邦的前后对比

结论:人的短短一生中,有时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2)从出世间方面而言

贤转为劣

A. 总说

B. 分说

a. 具证年老求学问

b. 舍事年老积财物

a1. 正说

a2. 例说

b1. 《北京晚报》新闻:百岁老和尚还俗

b2. 《江南都市报》新闻:九旬老人出家70年还俗

a3. 结论:出家多年之人也可能变化

c. 法师年老成家长

a1. 正说

a2. 例说

b1. 正面说:法王求学时传戒的上师还俗

b2. 反面说:堪布在文革期间破戒还俗

a3. 结论:暂时的修行不值一提

劣转为贤

A. 正说:上半生造恶下半生修行

B. 例说:屠夫醒悟,精进修持

结论:现在的贤劣显现瞬息万变,没有什么牢不可破

(二)应如何做

1、应舍之行为

1)正说:有些人被人追捧后鬼迷心窍

2)例说:

上师角度

A. 藏地有些假修行人

B. 学院有些假修行人

弟子角度:应观察上师

3)如何做:

正说:不着魔的两种方法

例说:上师自身为例

2、应取之行为

1)了知道理:未获圣者果位,贤劣的表象都是无常的

2)应如何做:

正说:应恒时修习死亡无常,审查自相续过失

例说:高僧大德时刻处于对三宝的信心和对轮回的厌离心中

补充:信心和出离心

3)结论:

正说:务必依此实地修行,否则变成怎样很难说

例说:

A. 唐巴比丘还俗成军队首领

B. 顺治皇帝《出家偈》

C. 崇祯皇帝的前后世

结论:

A. 正说:务必经常观察自己,活到老修到老

B. 公案:

a. 内容:苏东坡被老太太问倒

b. 结论:不可骄傲自满,得少为足

总结:上至三有之顶、下至无间地狱,皆无有丝毫恒常稳固的,都是迁变增减的本性


本课难点

外行不怕,怕就怕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外行

上师在课前开示时说,很多人的懈怠是因为没有修行好寿命无常,没有紧迫感。如何解决呢?上师提到了顶果钦哲法王的例子:一生不论到哪里去,总是随身携带《大圆满前行》,每天早晨修法后,都会读上几页,此习惯多年以来从未改变。这是非常非常关键的窍诀。按照我们惯常的想法,一本书读完之后懂了其中之意,就不必再看了,如果是特别喜欢的,多读几遍,但怎么也不至于终身携带,这未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吧。

其实,有这样的想法,也是源于对法义没有过更深一层的理解。比如无常两个字,不同人看到会有不同的感悟,在没有新一层的领悟前,是不会意识到还有新的理解的。什么时候真正有了新的感受,这时候再回头看之前的理解,才会知道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多么肤浅。只不过最麻烦之处在于,在未懂之前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没有懂。所以,只有长期的不断的串习看起来同样的法义,才有机会,有新的领悟的可能性。如果只是看了一遍就扔在那,然后说这个我懂了,就像一个门外汉,在门口望了望然后就走了,彻底的关闭了进入宝藏的大门;或者像一个人拿了一张地图随便瞄了两眼,就认为自己已经实地走了一遭了。

所以,佛法的深奥之处也在于此。别的专业,隔行如隔山,很多人知道自己不懂音乐,不懂艺术,不懂数学……认可自己是个外行。但是很多人看到佛法,却都觉得这没什么难的,都觉得自己有发言权,都能随便说两句,其实距离真正的佛法遥远的不是一星半点,但是他自己不觉得。外行不怕,怕就怕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个外行。

众人皆醉我独醒?

在无常法中,对于外境的无常我们非常认可,因为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时时刻刻都有体会;但是对于我们自身的好与坏的无常,就不见得感受那么深了。惯有的常执让我们以为,苦难的时候永无出期;幸福的日子会一直持续;如今比较笨以后也不会聪明;现在的才智到老年会越来越增盛……这些都是错误的认知。尤其是,依靠上师的威德力我们有了暂时的一点修行因缘,有些人就会认为,这些都是因为自己的福德所致,自己和世间人是不一样的,和其他修行人也是不一样的,听闻到了如此殊胜的法,已经离成就不远了……进而以佛法来观察周围的一切,批判一切,看谁都有毛病……那种高人一等的心情非常美妙,我执感到了非常大的满足,很多人享受其中而不自知。

这种心态其实是非常……没有福报的表现。如果真正能够体会到哪怕一点点法义的味道,也绝不会生起飘飘然的感觉。因为没有真正的体会到法义本来的意思,只是从字面上知道了这么回事,并对此感到满足,才会以此为武装自己的资本。而本课中提到的贤劣无常,细细思维的话,自己的晚年会是什么样都没有任何把握,会不会得重病?会不会老年痴呆?会不会生活不能自理?很难讲。眼下的一点幸福完全仰仗于上师住世,但这也是瞬息万变的。所以,我们应生起恐惧感,紧迫感,谨小慎微的精进修行,因为往后余生,精力、体力只会不如从前,趁没有变得糊里糊涂的时候,多闻思修行,多发心,因为这样的机会,以后想有也未必会有了。

编写师兄:定解B12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36-定解B06-001



本课窍诀

 

如何学《前行》的珍贵窍诀

有位仁波切曾说,他的上师顶果钦哲法王,一生不论到哪里去,总是随身携带《大圆满前行》,而且每天早晨修法之后,都会读上几页,此习惯多年以来从未改变。这位仁波切还说,他光从法王那里领受这个法教,可能就超过十次:有几次是法王给众人传时,恰好他也在场;大约有五次,是法王应他之请,或认为他需要受这个法,而把这个法教传给他。……大家一定要注意,华智仁波切的《前行》全部是窍诀!我在传讲的过程中,因为时间关系,有时候表达得不清楚,但只要你把这些金刚语反反复复阅读,像顶果法王那样,每天都念上一段,久而久之,对你的相续必定会有很大帮助。

 

其实想一想:像顶果法王那样的高僧大德,毕生都带着这个法本,我们为什么不需要?修行并不是一两天的事,也不是得一次传承就可以了,而必须要终生坚持。华智仁波切之所以在如来芽尊者座下听过那么多次前行,如来芽尊者之所以在仁增·晋美林巴(无畏洲)座下得过那么多次前行的传承,这也是有原因的。所以,希望每个人对此应该值得观察。

 

什么叫观察修?

什么叫做观察修呢?就是翻开书本,把寿命无常的每个道理、每个公案读一遍,然后思维是不是这样。最后你会发现这个道理千真万确,万事万物瞬息万变、无可信赖,没有任何永恒坚固性。如此一来,你会觉得整个轮回一点也不可靠,诚如有些大成就者所言,如同被密友欺骗了一般,生起万分伤心、失望之感,从此对世间一切毫无兴趣。若能产生如此厌离心,这是非常好的一种修行境界。

 

不下苦功,不可能超越轮回

要知道,超越生死轮回之法,只有佛教中有,而要真正获得它,不经历一丝一毫痛苦,轻而易举就想得到,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不说一般凡夫人,即便是藏汉两地的大成就者,在求法过程中,也难免会经受诸多苦难。不过,修行时越有违缘,就越有动力,以此也可提升自己的境界;如果一点磨难都没有,修行过于顺利,有时候反而容易退失道心。所以,我们要想做个真正的修行人,就一定要随学前辈大德的精神,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应尽力去排除、去克服,把修持佛法的伟大事业,在今生今世中贯彻到底。心中要默默发这种誓愿。

 

心力的大小决定修行如何

我曾看过汉地来果禅师的四十八大愿,里面的精神十分可嘉。修行人关键要有一种心力,假如你心力比较强,就算表面上比较弱小,但仍能达到自己的修行目标;可是如果你心力不够,大多数发心都围绕着自己,天天想着我怎么样吃饭我怎么样成就”……这完全没有一点意义。

 

不着魔的两种办法

不过若想自己不着魔,一方面要常看这些窍诀来修加行,另一方面,也要虔诚祈祷莲花生大士、二十一度母。即使你不会念其他偈颂,但莲师心咒和度母心咒一定要念,以前很多大德的传承都是如此。

 

信心和出离心是佛法的根本

信心和出离心,这二者是佛法的根本。按照噶当派的观点,生起信心主要有四因:一是依止善知识,二是亲近善道友,三是修行无常,四是多看经论。我们也务必要依此而实地修行,否则,今天自己是个修行人,但由于分别念是无常的,明天会变成怎样也很难说。

 

编写师兄:定解B2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36-定解B06-004

 

名词解释

 

觉受

感受或体验。

——《藏传佛教噶举派》(刘立千著)

 

闭关

闭门谢客而隐居修行。特指禅僧停止为人接众之事,而一心一意于自室中坐禅修行。我国佛教界颇流行闭关之风。除禅宗之外,其他各宗派之研修者,亦常有闭关之举,如净土宗者,闭净土关;华严宗者,闭华严关等。其时,所住之处称为关房。闭关者或阅藏研法,或专修一门,依各人预期之目标而有不同。期限亦不一定,有数月者,亦有数年者。闭关期间,以不出关房为原则。故关房外,须有人护持饮食、医护等事,称为护关。

——《佛学大辞典》

 

阿阇黎

梵语意密教是传金刚大法者称为大教师、显教别称为亲证师。

——《土观宗派源流》

 

羯摩师

受戒时宣读摩羯文的戒师。

——《藏传佛教格鲁派》

 

轨范师

对自己的徒众,从法财上给予利益的善知识。梵音译作阿闍黎或阿遮利耶。

——《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

 

本课教证

 

1、俗话所说:狡者年老成主人。2P218

 

俗话中讲狡诈者,早年的时候被大家看成是狡诈者、骗子、虚伪者、衰者。年老成主人,年老开始发达走好运,福报开始成熟,成了主人。

主人,一方面来讲主人可以统治有权利;另一方面来讲成为一个成功人士。所以狡者年老成主人也是无常的,这一切也是无常的自性。这些是从世间法的侧面来讲的。

——生西法师《前行广释》第36课辅导

 

2、俗话说:具证年老求学问,舍事年老积财物,法师年老成家长。2P219

有些具有证悟的人,年轻时一直精进闭关,好几年根本不跟人说话,可是到了老年时,反而不去修行了,开始拼命闻思,希求学问。其实这样不好,年轻时应该好好闻思,年老时应该好好修行。

有些人上半生是舍事者,抛弃一切世间琐事,除了修行佛法,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但下半生却努力积聚财物。

有些人上半生是为人传法的阿阇黎,下半生却成了猎人、盗贼、强盗;还有些上半生是持戒清净、给人传戒的羯摩师或轨范师,下半生却子嗣成群。

具证是具有证悟的人,具有证悟的人年老会求学问吗?完全证悟了心性,彻底圆满证悟了的不会。有低层次的证有高层次的证。尤其是处在低层次的证悟,就是修行有些觉受。这样的话,年轻的时候致力于修行,但是到老年的时候就不愿意修了,开始去求学问,觉得学问很重要。这就是一种颠倒。

舍事年老积财物,舍事者年老的时候开始积累很多财富。

舍事者舍弃一切琐事而修正法的人称为舍事者,很多在深山老林修行的苦行者叫舍事者。

还有一些人上半生是为人传法的阿阇黎,下半生却变成了猎人等的恶人。为人传什么法呢?就是讲因果不虚、杀生、偷盗等很多过患,教诫大家要做因果的取舍,不能做业际颠倒的行为,或者发菩提心、修空性见等等。但是因为没有坚持修行或者业际颠倒的缘故,相续中的福德耗尽恶业开始成熟,下半生变成了猎人。

还有一些人上半生守持戒律非常清净,乃至于眼不看女人,不和女人接触。但下半生却结婚了并且子嗣成群。本来是清净的,最后反而变成了很多子女的一种人,这也是无常的。

——生西法师《前行广释》第36课辅导

 

3、华智仁波切:年轻实修老年闻思者,自己无利他人讥笑因。2P219

假如你年轻时一点也不学,关起门一味实修,而年老时又想起来闻思,这对自己不但无有利益,在别人看来,也是值得讥笑之处。

 

4、华智仁波切:如理修法,方可弘法利生。2P224

 

5、《赞戒论》:然亦会遭恶魔之危害,恒以恭敬清净之信心,猛厉祈祷上师莲花生,决定不为违缘所转变。2P224

本来誓言坚定、智慧广大之人不会被魔控制,然而末法时期的众生犹如秤杆一般极易转变,因此亦会遭到恒时障碍修道的凶恶魔王波旬及其眷属之危害。最殊胜的对治即是并非时紧时松或偶尔性而是恒常以我意唯您知的至诚恭敬清净之信心,专心致志、表里如一地猛厉祈祷:诸佛智悲力之总集、(语金刚之宝生部)语言之本体、现为金刚阿阇黎形象之上师莲花生大士明知。如此自己无论遇到多大违缘,决定不为违缘所转变。

——《赞戒论》浅释

6、米拉日巴尊者:无人山谷岩洞中,恒具出离厌世心,上师乃为三世佛,强烈坚信永不离。2P225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在无人的山洞中修行时,恒时对轮回有极大的出离心,对上师三宝有强烈的信心,并不是今天生一个信心,明天就没有了。

无人山谷岩洞中,这是说我们的应该处在寂静处,当然作为舍事者来讲,这是最佳的一种修行所依。外在的环境对我们内心中的修行是有一定的帮助的。所以首先来讲一个外部的所依是无人山谷岩洞中。

恒具出离厌世心,恒时的具有出离心和厌世心。

上师乃为三世佛,强烈坚信永不离。这个是指信心。上师是三世诸佛总集,对于上师应该有强烈的信心。

永不离,经常白天将上师观在头顶,夜间观在心间,走路观在右肩,吃饭观在喉间等等,强烈的信心永远不离上师。我们这样观想的话其实就是上师相应,就是上师瑜珈。时时刻刻都没有离开上师,这样的话就很容易获得加持。

——生西法师《前行广释》第36课辅导

 

7、顺治皇帝《出家偈》: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2P225

他以身著黄袍的帝王之躯,换去了身披紫袈裟的出家之命,这也不是无缘无故的,究其原因,完全归咎于他当初的一念之差。

 

8活到老,修到老

大恩上师经常教诫我们要树立一种观念,就是活到老修到老。千万不要说两三年,三四年,绝对不要这样想。活到老修到老,甚至没有成佛之前一直都要修学,此处是说没有登地之前都要修学。

——生西法师《前行广释》第36课辅导

 

发心师兄:定解B2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36-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