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38课-脉络难点

本课脉络


简略分析

课前开示

一、疑:讲法的内容多些好还是少些好

二、遣:讲法应该越丰富越好

三、结论:佛法内容应讲的丰富些,时间不要太短

正式讲课

一、见解:死时唯有正法可依

(一)了知道理:临终时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

(二)应如何做

二、修行:如何修死时唯有正法可依

(一)五蕴

(二)走路

(三)住处

(四)饮食

(五)睡眠

(六)财富

(七)亲友

(八)名利

(九)语言

(十)善念

(十一)妄念

(十二)验相

三、果位:修无常远离死亡畏惧

(一)了知道理

(二)如何达到

四:功德:修无常的功德

(一)教证一

(二)教证二

 

展开分析

课前开示

疑:讲法的内容多些好还是少些好

(一)正面说:上师讲法内容多一些

(二)反面说:有些人认为内容越少越好

遣:讲法应该越丰富越好

(一)法的角度:跟全部佛法比,所讲内容极少

(二)听者角度:对佛法串习的时间越长越好

(三)讲者角度:考虑到了现代人的时间精力

对比:和过去大德讲法对比

结论:佛法内容应讲的丰富些,时间不要太短

补充:什么叫随顺众生

 

正式讲课

见解:死时唯有正法可依

(一)了知道理:临终时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

(二)应如何做

1、总说:认识到琐事无有恒常、无有实质,时常督促自己修持正法

2、分说

1)世间法角度:认识到琐事无边(对应认识到琐事无有恒常、无有实质

2)出世间角度:观无常的意义(对应时常督促自己修持正法

修行:如何修死时唯有正法可依

(一)五蕴

1、第一步

1)正说:五蕴的暂时聚合是无常的

2)公案:一个人被鬼换了身体,证得果位

2、第二步:应认清五蕴不是我

(二)走路

1、第一步:观路和自身无常

2、第二步:举手投足都要如理如法

补充:修行人离别时应观无常

(三)住处

1、第一步:现相上讲是无常的

2、第二步:应观想为清净刹土

(四)饮食

1、正说

1)第一步:饮食受用无常

2)第二步:应当享用禅定的美食

2、例说:

1)公案:米拉日巴尊者享用禅定妙食

2)消归自心:饮食莫沾染罪业,应供养三宝或过午不食

(五)睡眠

1、第一步:睡眠是无常的

2、第二步: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观想佛陀发光遍布自己周围

(六)财富

1、正说

1)第一步:财富是无常的

2)第二步:应依止圣者七财

2、例说:重视财物的世间人和重视圣财的修行人对比

补充:修行人并不是完全不随顺世间,但圣财更重要

(七)亲友

1、第一步:亲朋近邻无常

2、第二步:应前往寂静处激发出离心

别说:珍惜时间

(八)名利

1、第一步:名誉地位是无常的

2、第二步:应恒常身居低位

详说:身居低位的含义

(九)语言

1、正说

1)第一步:言谈话语是无常的

2)第二步:应督促自己念咒诵经

2、详说

1)教证:《窍诀宝藏论》

2)例说:凡夫人造恶容易行善难

(十)善念

1、第一步:信心、出离心是无常的

2、第二步:以坚定的誓言摄持相续

(十一)妄念

1、正说

1)第一步:想法妄念是无常的

2)第二步:应具备贤善的人格

2、例说

(十二)验相

1、第一步:验相和证悟是无常的

1)了知道理

正说:验相证悟无常

例说:平时烦恼不察觉,稍有觉受就打电话

2)应如何做

弟子角度:应打好基础

上师角度:并非吝啬传密法

3)结论:打牢基础再修深法

2、第二步:务必追求果位的验相

补充:禅宗强调认识心的本性

果位:修无常远离死亡畏惧

(一)了知道理

1、正说:米拉日巴尊者通过修持无常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怖

2、消归自心

1)高标准:很多道友止恶行善,死时不会特别畏惧

2)低标准:(即使达不到)减轻造恶业,也是一个进步

3)例说:有个人写信给上师表达感激之情

3、总结:要通过修无常,证得不死果位

别说:公案宣说无常法的珍贵——值得付出一切

(二)如何达到

1、果的角度

1)教诫1:塔波仁波切第一个比喻

正说

具体解释

2)教诫2:塔波仁波切第二个比喻

正说

具体解释

2、因的角度:未生起以上定解前,唯一观修死亡无常

功德:修无常的功德

(一)教证一

1、教证:“……观修无常,堪为之最及《涅槃经》

2、劝诫:应多思维无常/大德如何做

(二)教证二

1、教证:《毗奈耶经》

别说:一刹那忆念无常很容易

2、劝诫:

1)正说:应修持无常法,任何人都可得到利益

2)例说:汉地宋朝吴信叟睡棺木修行,最终往生

别说:棺材不吉祥,但是修行方便(博多瓦尊者送奔公甲格西氆氇的公案说明)


本课难点

观无常的意义

有些人觉得,观无常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就算说的都是对的,任何事物随时都在变化,我也有可能随时离开人间,坐到台阶上有可能死,今天出门有可能再也回不来……但是整天这样想,活在一种恐慌中,还干不干事情了?

其实,观无常的意义并不是为了打击人,让人找不到出路,而是通过观修无常,升起正念,让心从常有的状态逐渐转变成相合于实相的状态,这才是观修无常的最终目的。例如,之前一直以为是有我的,通过观修的无常,逐渐达到无我的状态;之前以为财富是唯一的保障,通过观修无常,知道财富是靠不住的,转而依止圣者七财;之前认为自己的信心很坚定,通过观修无常,认识到念头也是靠不住的,再再地发起坚定的誓言;之前为了一个好梦欣喜若狂,通过观修无常,知道一定要得到果位的验相……

畏惧死亡,观修寿命无常,反而最终实现了远离生死,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怖,这才是观无常的意义所在。因为观无常而变得极为积极努力,勤勤恳恳地修持正法,这样的修法是正确的,如果观无常后变得消极懈怠,成为了那种一切都随缘的不作为佛系,那还是要再再的重新研读法本,重新梳理解读法义。

深深地、疯狂地串习无常

本课中,塔波仁波切用了两个比喻,从三个层次教诫我们,修持无常的心态应该是什么样的。其实,这三个比喻的标准很高,不要说第二、三个,仅仅是第一个比喻,一般人都不容易生起来。第一个比喻是什么呢?害怕生死所追,务必像鹿子逃出笼子一样义无反顾……”“最初的时候,务必要像箭中人的要害一样,认识到没有空闲……”

生活在城市中的大多数人,每天忙于追求积累,被各种紧急重要的事情围绕,死亡的问题,几乎想都不会想;即使是接触了佛法,有一些闻思修的人,佛法也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有多少人会觉得自己正在被生死所追呢?有多少人会觉得自己是被箭射中了要害,什么都得放下来专心治疗?如果没有升起这样迫切的认识,唯一的原因就是自己的无常观没有生起来,心还达不到真正修法的状态,不够深刻,不够疯狂,离真正的法融入心还差得很远。

那么,怎样做才能接近第一步的状态?上师紧接着在后面说到:在未生起以上如是定解之前,我们务必要唯一观修死亡无常。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勤奋串习,通过各种打动自己的方法:公案、教证、身边和自身的例子等,努力让自己的这颗心,逐渐熟悉无常,直到把无常作为自己的第一意识。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定解B11

审核师兄:定解B06 定解B07

档案编号B02038-定解B06-001



本课窍诀

 

真正的随顺是应机施教

倘若我们一味地随顺世人,别人生贪心你也随顺,生嗔心你也随顺,这并不是佛法中所谓的随顺。真正的随顺是应机施教,故大家要对佛法多学习、多了解!

 

琐事无边,当修菩提

记得《窍诀宝藏论》里有个教证说:今生琐事死亦无完时,此起彼伏如同水波纹,死时是否有用当慎思,今起当修解脱之菩提。我们今生所忙碌的诸般琐事,即使到命终也不会有完结之时,一件做完,马上又有另一件,犹如水中波纹般连绵不断。所以,我们对此应当慎重思维,看自己兢兢业业所做的这一切,临死时到底有没有用?如果没有用,那从今天开始,就应该改变方向,去修持能令自己解脱的菩提之道。

 

修行是心态的改变

其实不说中观、密法的甚深教义,即便是现在所讲的无常之理,很多人恐怕也接受不了,更不用说去付诸实践了。一个人若对无常观得起来,就会觉得世间万法无实义,唯有修行最有意义。如同以前学《山法宝鬘论》和《开启修心门扉》时,很多人的出离心、解脱心相当强,这样才能变成真实的修行人。否则,纵然你办了皈依证,发了菩萨戒的戒本,但内心跟以前一模一样、丝毫没有改变,那也没有多大意义。

 

地位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

现在有些人活得特别累,为了小小的地位,一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实在是没有意义。当然,如果你有地位对众生有利,那有一些也可以;但若对众生毫无利益,则应像噶当派的大德一样,内在虽有不可估量的功德,外在却甘愿默默无闻,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发心、做善事。

 

《窍诀宝藏论》中讲的要断除的六大错误

断除错误自性之六法:不供今生来世皈依师,取悦保护亲友大错误;不诵悉地根本之咒语,永无休止闲谈大错误;不积信等圣者之七财,积累苦源财产大错误;不修心性本义之实相,成办散乱琐事大错误;不调罪过祸源之我执,追求名闻利养大错误;不作遣无明暗之闻思,自高盲修瞎练大错误。断此错误趋近解脱道。

 

真正要修行的人,基础一定要打牢

卓沃衮波上师曾说:总之死亡无常法,自之相续若未生,密集之法亦不深;相续生起死念时,三皈之辞也高深。的确,基础没有打好的话,表面上能看到明点,接受过《上师心滴》等最高的密法,也只不过是冰山建筑。

 

编写师兄:定解B0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38-定解B06-004

 

名词解释

 

五蕴假合

五蕴又称五阴。《大乘广五蕴论》说:「蕴者,积聚义。」《摩诃止观》卷五说:「阴者,阴盖善法。」意指众生是由色、受、想、行、识等五法「积聚」而成;此五法能盖覆、遮蔽众生本来的真如佛性,因而起「惑」造「业」,受无量劫生死轮回之「苦」。因此,五蕴也可解释为五蕴魔、五阴魔。

五蕴是佛法对于有情生命个体的分析,五蕴是因缘所生,而非实有。《维摩经》说:「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色,从四大和合而有;受、想、行、识,由妄想分别而生,究竟皆无实体。佛陀为了明示五蕴虚幻不实,曾举五喻说明,所谓「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事」,以此晓谕众生:五阴之我,不过是五法积聚,暂时的和合,唯有假名,没有实体。「五蕴非有」,实乃佛教「无我观」最具体的诠释。

然而,凡夫众生无明,往往执著五蕴假合之相为「我」,有「我」就会与「人」争执,我是他非,由此而造业,引生烦恼痛苦。因此《大智度论》说:我是一切诸烦恼根本,先著五众为我,然后著外物为我所。《原人论》也说:「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觉,执之为我。宝此我故,即起贪、瞋、痴等三毒。三毒系意,发动身口,造一切业。」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具髻梵天

即螺髻梵王,梵天王顶髻作螺形,故曰螺髻梵王。梵王本是大梵天王的身分,是初禅天之王,住于色界初禅之顶,亦名娑婆世界之主,其名可译为离欲、清净、高净等,略称大梵王。

时有梵王名曰「救世」,启告「大权神王」愿得久住世间,拔济众生一切苦厄。是时神王为住一七日,与螺髻梵王及诸海会众说「法身无相」,淫嗔邪见覆蔽真如。如青天无物,黑云瞥起,皆汝心造,非从外来。满七日已,即入寂定。

次有化神王忽然乘空而至,手提贝多白毡数丈,香胶矾粉诸般颜色。右手引笔画出三面八臂九目大威德神王像,身青黑蓝淀。色赤发上竖,八龙缠臂,以为庄严。右一手开山印,二手金刚杵,三手宝铃,四手宝印戟。左一手都摄印,二手火轮,三手绢索,四手宝剑。左脚按阎浮界,踏宝石上。右脚印空翘立,吽光猛焰,作忿怒势。"

——《密迹力士大权神王真言法》北海沙门元度辑

 

觉受

觉受是一种觉悟的感受。

——《当日教言解说》第11 索达吉堪布著

 

正解

正觉之略名也。正悟解法性也。唯识论一曰: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同述记一本曰:言正解者,正觉异号。

——《佛学大词典》

 

验相

(杂语)灵验之相貌。

——《佛学大词典 》丁福保编

 

法性尽地

法性尽地即修到最后,非但无法可得,连所谓法性亦不可得;非但神通不可得,连佛亦不可得,方是即身成就。

——《佛法修证心要:元音老人文集》

 

本课教证

 

1、寂天论师: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2 P244

当死魔使者来捉拿时,亲戚朋友能有什么利益呢?此时唯有善业福德才能救护自己,然而我却从来未去修习积累过。

——《入菩萨行略释》第二品 忏悔罪业

 

2、《格言宝藏论》:不知死后归何处,此时无善者可怜。2 P245

不知死后会往何处去,在这个时候,往昔未曾修积善法的人是最极可怜的。

——《格言宝藏论释》 第九品 观察佛法

 

3、《窍诀宝藏论》:今生琐事死亦无完时,此起彼伏如同水波纹,死时是否有用当慎思,今起当修解脱之菩提。2 P245

 

我们今生所忙碌的诸般琐事,即使到命终也不会有完结之时,一件做完,马上又有另一件,犹如水中波纹般连绵不断。所以,我们对此应当慎重思维,看自己兢兢业业所做的这一切,临死时到底有没有用?如果没有用,那从今天开始,就应该改变方向,去修持能令自己解脱的菩提之道。

 

4、《般若摄颂》:行住坐卧具正知,视轭木许无心乱。2 P248

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始终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己。

由于不退转菩萨长时串习善法,所以他的身语意非常寂静,包括行住坐卧的威仪也杜绝放逸、粗暴等不如法行为,始终以正知正念来摄持。所以他走路时……看一轭木许的距离缓缓而行,以此原因他也不会出现迷路或跌倒受伤等情况。

——《般若摄颂浅释》第二十九课

一木轭大概就是一米五到两米的距离

——《前行广释》第38课生西法师辅导

 

5、一元禅师:西方故国早回还,人命无常呼吸间,有限光阴当爱惜,今生蹉过出头难。2 P250

6、颂云:断除错误自性之六法:不供今生来世依处师,取悦保护亲友大错误;不诵悉地根本之咒语,永无休止闲谈大错误;不积信等圣者之七财,积累苦源财产大错误;不修心性本义之实相,成办散乱琐事大错误;不调罪过祸源之我执,追求名闻利养大错误;不作遣无明暗之闻思,自高盲修瞎炼大错误。断此错误趋近解脱道。2 P251

《窍诀宝藏论》中讲了要断除的六种大错误,其中对亲朋好友极力取悦,对上师三宝非常冷淡,这是一大错误;整日无休止地与人闲聊,却从来不愿意持诵密咒,这是一大错误;真正的法不去修,反而希求世间八法,这是一大错误……诸如此类讲了很多道理。

断除错误自性之六法:一是当我们具有财富受用之时,理应供养今生与来世的依怙处——上师三宝。……如果修行人未能将自己的财富上供三宝,反而相赠、取悦于亲友,则是一大错误之举。

二应念念不忘地持诵本尊心咒,若不持诵悉地之根本——殊胜咒语,而整日无休止地与人闲扯,则是一大错误之举。

三应了知修行人若不修积信、戒、惭、愧、施、闻、慧这圣者七财,而整日积累痛苦之源——金钱财富,则是一大错误之举。

四是修行人应当修习心性本义之究竟实相,若不如实修习而整日奔忙于一些令身心散乱的琐碎事情,则是一大错误之举。

五是修行人应当经常善调自续,若不调伏一切罪过的祸患根源——我执,而大肆追求名闻利养等世间八法,则是一大错举。所以我们应当经常以理论和窍诀来推理、观寻我的存在,如观察我的来处、去处、安住处,看自己能否依此方式安住如梦如幻的境界,能否依此渐渐削弱我执。

六是修行人应作遣除无明痴暗之闻思,若不如理闻思,就不能懂得佛法的基本教义,如是反而贡高我慢地盲修瞎炼则是修行的一大错误。在五浊恶世中,按比例而言,不学佛者多,学佛者少;在学佛者中不修行之人多而修行之人少;修行人当中不欲闻思而盲修者多,真正能以闻思修并进的人确实少之又少。是故我等修行人应当断除此等错误行径而趋近解脱的正道。

——《窍诀宝藏论释》

 

7、卓沃衮波上师:总之死亡无常法,自之相续若未生,密集之法亦不深;相续生起死念时,三皈之辞也高深。2 P252

 

8、《中观四百论》:于此大苦海,毕竟无边际,愚夫沉此中,云何不生畏?2 P253

于此三界大苦海中轮回,毕竟无有边际,愚昧的凡夫异生沉溺于此生死苦海中,有什么理由不生畏惧呢?

轮回是痛苦大蕴聚,若能深刻了知其痛苦本性,必然会生起怖畏与出离之心。已了达苦谛的佛陀与圣者们,在诸多经论中将三界轮回比喻成苦海,这个轮回大苦海的空间无有边际,时间无有始终。…………众生无始以来,沉溺于这样的恐怖苦海中,有何理由不生怖畏寻求出离呢?

——《中观四百论广释》第七品 明人远离贪著欲财方便品

 

9、米拉日巴尊者:吾初畏死赴山中,数数观修死无定,已获无死本坚地,此时远离死畏惧。2 P253

米拉日巴尊者最初造了很多恶业,他担心来不及忏悔就死了,如此必定堕入恶趣,于是跑到寂静的地方,依止玛尔巴罗扎接受了窍诀,对寿命无常再再地串习,最终获得无死的坚地,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怖。

【吾初畏死】我最初的时候非常害怕死亡,因为造了很重的业……我最初非常害怕死亡,求到法之后就赴山中。

【数数观修死无定】每天观想死亡不定不能懒惰,因为死亡一到业还没有清净的话,一定会堕恶趣,是非常难以忍受的。

所以尊者一直在无常摄持下做大手印观修,并且最终获得了【无死本坚地】即无生无死、本来清净的坚地。

【此时远离死畏惧】这个时候就完全远离了死亡的畏惧。

——《前行广释》第38课生西法师辅导

 

10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2 P255

诸行的是指有为法,《俱舍论》中说,因缘造作即是,具有因缘造作体性的法,叫作有为法。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都具有生灭的体性。经论中说,有为法的法相是生、住、异(即变异)、灭,有时略去,只说生住灭,有时只说生灭。所以生灭在这里可以表示世俗谛,某些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众生的境界。世俗中的一切法都受因缘支配,都在变化,不是万法的究竟本性,众生超不出世俗因缘,就只有不断流转轮回,经论中说,无常故苦。因此上师诸佛让弟子思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了知世俗实相,打破常乐我净等颠倒执,生起厌离轮回意乐,发心求解脱。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两句可以从本性和解脱之果两方面来解释。经论中说,寂灭涅槃有本性涅槃和离垢涅槃两种。从本性寂灭的角度来讲,世俗中虽有生灭,但在胜义中生灭本来就是寂灭的,这个寂灭的本性中没有无常所以也没有苦,可以称之为乐。从离垢寂灭的角度来讲,通过修持二无我等殊胜正道,断除垢染,证悟万法空性,一切有为法的生灭不再显现(生灭灭已),即现前本无生灭的寂灭法界,获得解脱的安乐(寂灭为乐)。

在此还有必要解释一下,我们容易把它理解为快乐,但此乐非彼乐,寂灭为乐的乐不是指快乐,因为快乐是五蕴中有漏受蕴所摄,本身是无常的生灭法,属于被寂灭的对象,不可能在生灭灭了之后,又得到或现前一个寂灭的生灭法。所以这个乐只是把离苦的本性或解脱的境界称之为乐(因为众生都想离苦得乐,所以此处借用此名称),寂灭本性上是离苦也离乐的。

最后来谈一下这个偈颂的归属,从以上分析可知,它既可以指导小乘者达到小乘寂灭涅槃,也可以指导大乘者达到大乘寂灭涅槃,因此决定是可以不分大小乘而通用的。正因为如此,大恩上师才开示说:这一偈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的心髓,是释迦牟尼佛因地时用生命换来的珍贵教言。它有无比殊胜的密意。即使你不懂其中意思,若能写在办公桌的便签上,贴在显眼的地方常看看,或做成手机墙纸、电脑桌面,或把它写下来供于佛堂,也能带来无穷的加持和利益。

——生西法师问答

11、《快乐之歌》:死也快乐,活也快乐,一切都快乐。2 P256

一切修行皆已成办,自己心安理得。

 

12、塔波仁波切:最初的时候,务必要像箭中人的要害一样,认识到没有空闲;中期阶段,要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修行;最终要了达无所作为,如敌赶走牧童牛。2 P256

修无常的时候,最初应像箭射中自己的要害,其他事情再重要也全部放弃,抓紧时间去抢救。同样,刚生起无常观时,除了修法以外,对什么都不关心,一切都不可能阻拦你。

中间的时候,应像母亲死了独生子一样,日日夜夜想着他、念着他,对于别的事物,根本提不起任何兴趣。

到了最后,证得无作无行的究竟果位,此时对一切万法明明了了,但却无法用语言形容,就像牧童的牛都被怨敌赶走了,一时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13、普琼瓦格西:晨不念死,则昼空过;晚不念死,则夜空过。2 P257

 

14、香怎耶巴:上午若没生起无常之念,中午贪图今世的念头就会抬头;中午若没生起无常之念,晚上就会被贪图今世的念头所俘虏。2 P257

 

15、汉地寺院上晚课时,也有一句: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2 P257

每过一天,我们的生命就减少了一天,就像水越来越少的时候,鱼的生命就会遭到威胁一样。

——当日教言解说 第三课

 

16、佛陀:多修无常,已供诸佛;多修无常,得佛安慰;多修无常,得佛授记;多修无常,得佛加持。如众迹中,象迹为最,佛教之内,所有修行,观修无常,堪为之最。2 P257

多修无常相当于供养诸佛,是法供养。让佛欢喜的三种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多修无常意味着在道上正确地行走,是在靠近实相和解脱,是对佛最殊胜的供养。

【多修无常,得佛安慰】修了无常就会得到佛的安慰,佛陀会说善哉善哉修得好。修了无常之后心就会转变,能够打破四颠倒,通过无常引发一系列好的连锁反应。菩提道上所有的连锁反应,都是从无常来的。前面我们讲了这么多,全都是因为观无常而引发的功德,所以得佛安慰,佛陀会鼓励我们继续修。

【多修无常,得佛授记】修无常以后得佛授记,因为无常的法属于世俗实相,以此为跳板可以进入到胜义谛中。逐渐通过这样观修就会趋入到实相中,相当于得佛授记一样,谁修无常谁就很快获解脱,这就是佛陀的授记。

【多修无常,得佛加持】修无常之后会精进勤奋并经常观修正法,这就是得到佛陀加持的因。佛陀的智慧、悲心无时无刻都想加持众生,如果没有通过无常等修法让自己成为一个法器,就受不到加持。修无常之后,信心、智慧都增长了,当然得佛加持,这是因为无常本身和佛的境界相应的缘故。

——《前行广释第》38课生西法师辅导

 

17、《涅槃经》:一切众生迹中,象迹为上,是无常想亦复如是,于诸想中最为第一。2 P257

在一切众生的脚印中,大象的脚印最好……同样,在一切思维观想中,观无常是最殊胜的。

 

18、《毗奈耶经》:对我眷属中如妙瓶般的舍利子、目犍连等百名比丘供斋供物,不如刹那念有为法无常更胜。2 P258

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中,舍利子和目犍连如妙瓶一般,戒律清净、修行超群、神通无碍、智慧高深,对像这样的一百位比丘供养各种饮食衣物,功德肯定非常大。但如果你一刹那间忆念无常,这个功德较前者更大。

 

19、释迦牟尼佛: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2 P259

我给你们宣讲解脱的方便,什么是解脱方便,怎么样解脱,解脱的状态是什么,怎么样达到解脱,什么是它们的顺缘和违缘,它们的基础是什么、正行是什么。都讲得很清楚。当知解不解脱是依靠你自己的,上师佛陀主要是给我们讲法,最大的慈悲心、最大的事业就是讲法。

——《前行广释》第6课生西法师辅导

 

发心师兄:定解G4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38-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