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3课

本课重点

一、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

(一)菩提心的两个必备条件

1、缘众生的大悲

(1)思维众生之恩德(知恩、念恩)而生大悲

A. 略说思维

身处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始时以来无一未曾做过我的父母,做父母时他们都是无微不至地呵护我、恩宠我,最好的食物先给我吃,最好的衣服先给我穿,十分慈爱地抚育我成长。

B. 详说思维

a.证成六道众生都当过自己的父母。

(a)公案说明

《父母恩重难报经》:佛陀向路边枯骨以五体投地的方式顶礼,并对弟子们解释说:“这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的骨骸,或是多生累世父母的遗骸,由于这个缘故,我今天理应对它顶礼。”

(b)教证

《梵网经》中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b. 为何我们不记得六道众生都当过自己的父母

(a)凡夫人

因为时间过于久远,加上胎障所蔽,所以众生认识不到。

(b)圣者

Ⓐ 阿底峡尊者

阿底峡尊者见到一匹马将脖子卡在树中,马上请求旁边的人去救护,尊者说:“我的老母亲正在受苦,请快救救她!”

Ⓑ 法王如意宝

法王在《怀业时语》中说:“三界众生皆为父母亲,当以大慈大悲平等护。”

c. 当报父母之恩德

(a)对“父母”的界定

Ⓐ 应舍

不能只孝顺今生父母,而对其他的众生,尤其是关系不好的怨敌、人类以外的动物不管不顾,甚至肆意残杀。

Ⓑ应取

要将一切众生与今生父母平等对待

(b)如何思维报恩:以报答今生父母恩德为例

Ⓐ 思维父母对我之恩德

无微不至地关心我,吃、穿等各方面都是优先考虑我。

Ⓑ 思维自己对父母之方式

世间的报恩尚且做得不周全:即便是孝顺的人,一个月中连半个小时也抽不出来陪父母。甚至社会上提倡的报恩方法也就是给父母洗洗脚。

推荐出世间的报恩:给父母“洗洗心”——让他们借助于佛法的力量消除无始以来相续中的贪嗔痴,这才是最好的报恩方法。

 (2)思维众生之痛苦(苦因、苦果)而生大悲

A. 不明取舍种苦因

a. 理说

对我们恩重如山的众生虽然欲求安乐,却不知奉行安乐之因——十种善法;虽然不想受苦,却不知舍弃痛苦之因——十不善法,所想与所做背道而驰。

b. 教说

寂天菩萨言:“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B. 糊里糊涂感苦果

很多人糊里糊涂地步入歧途,等在前方的唯有迷茫、黑暗、恐怖。

2、缘佛果的智慧

我如今听闻并修持甚深正法,目的就是为了使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现在为六道痛苦所折磨的一切有情,远离各自业感的一切痛苦和习气,获得遍知佛陀果位。

(二)菩提心的串习方法:以三殊胜摄持闻思修行

1、加行发心殊胜

无论善根大小,最初以方便摄持。

2、正行无缘殊胜

中间善根不被他缘毁坏损害。

(1)上等正行无缘殊胜:应安住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的境界。

(2)做善法时从始至终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不要三心二意,也是一种正行无缘殊胜。

3、结行回向殊胜

为令善根蒸蒸日上,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

(1)以比喻说明回向之意义:像钱存在银行里被印持了,它的利息会越来越增上。

(2)老修行人对回向非常重视:很多老修行人在禅修、做善事时,如果有人找,也会回向之后再出去。

(3)如何回向:至少也要念一遍:“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4)回向之功德:善根乃至菩提果之间也不会耗尽。

 

(三)菩提心的重要性

1、发心在闻法中居于主导地位

(1)教说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

A. 正面

a. 寂天论师说:“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b. 《胜月女经》云:“仅思利他心,利益尚无量,何况行利益?”

B. 反面

《菩提心释》云:“未发菩提心,永不得成佛。”

(2)理说

A. 反面

若不具菩提心则闻法对自己无利益:如果心不是很清净,带着图地位、求名声等今生世间利益的动机,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无论听闻多少佛法,也不可能变成大乘正法;无论听多高的法,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利益。

B. 正面

如果知道以菩提心摄持来调整发心,就说明善法已被方便摄持,这样一来,就会成为大士正道无量福德的津梁。

(3)喻说

一棵树的根若是剧毒,枝叶花果全是剧毒;如果根是妙药,那枝叶花果全是妙药。同样,如果发心清净,一切都是清净的。

2、菩提心是一切佛法之根本

(1)略说

虚空藏菩萨言:“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一切法住于菩提心上,便得增长。”

(2)详说

A. 反面

a. 如果不懂得调整发心,那么尽管装模作样地闻法、煞有介事地修法,也只能成为形象上的修行

b. 若不具不提心则修法反成过失之因

(a)过去

阿底峡尊者一个修密宗本尊黑班杂的弟子,因生起降伏他人的恶念而堕入恶趣。

(b)现在

Ⓐ 五台山有个出家人,有人观看时就正襟危坐,没人看时就东张西望。

Ⓑ 拉萨有些出家人,有人观看时就朗朗念诵二十一度母赞,没人看时就不念了。

B. 正面

《贤愚经》:贫女发菩提心供的一盏灯,声闻圣者阿罗汉也没办法扑灭。

(3)教诫当以菩提心摄持行持善法

无论是闻法修行也好,观修本尊也好,持诵密咒也好,顶礼膜拜也好,进行转绕也好,甚至口念一遍观音心咒都应当以菩提心摄持,以三殊胜来摄持,如此一来,功德在菩提道路上就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1003-定解B09-009

 

本课难点

 

一、悲心的层次

(一)悲心和大悲心之间有一定的差别

1、悲心与大悲心的用词方面

(1)大悲心在藏文有特别的敬语

(2)汉文中除“大”字外无有差别

2、《毗婆沙论》以比喻说明悲心和大悲心的差别

就像两个人在河边,看到附近一个人掉到河里了。这时——

(1)一个人生起了悲心,他说:“哇,你看那个地方掉下去一个人,好可怜啊!怎么办?”他就只是这样说,心里产生一种悲悯心,这个叫做悲心。

(2)而另一个人毫不犹豫地跃身跳进河里,把这个人救出来了,这个叫做大悲心。

(二)悲心和大悲心的不同表现

1、有些人把悲心停留在口头上,看到可怜的众生心里稍微有一点波动,会说:“真的很可怜啊,大家都好好帮助,好好做一下。”

2、有一部分人不仅仅是口头上说、心里面想,他还有一种特别强烈的责任感,要自己去做,这叫做真实的大悲心

(三)以“大”作为差别的六种悲心

以下六种悲心,不是大慈大悲;具足与之相反的六种特法,则是大悲。

1、不具备平等的悲心不是大悲心,成了凡夫与声闻、缘觉的悲心一样

(1)凡夫、声闻、缘觉对有痛苦的众生生悲心,对不感受痛苦的众生不生悲心,所以不是具平等的大悲心;

(2)菩萨照见一切苦乐都不超出三大苦,对无间地狱直至有顶之间的一切众生平等生悲心,为此称等性大悲。

2、偶尔生、偶尔不生的不是大悲心

(1)这是凡夫的悲心。

(2)声闻、缘觉虽然对众生有相似的悲心,但涅槃时就中断了,因此不是恒常,不能叫大悲心。

(3)菩萨的悲心在有学道位连续产生,即使涅槃也永不穷尽,因此是恒常的悲心,是大悲心。

3、不是以肩付利他重任的殊胜意乐的悲心不是大悲心

(1)世间人自利、悲悯亲友,仅对利己者慈悲。

(2)声闻、缘觉没有利他的意乐,因此他们的悲心不叫大悲心。

(3)菩萨证悟自他平等的法性,具足自利他利的悲心,是大悲心。

4、见到有情痛苦会有相似悲悯

(1)一般人见到有情痛苦会有相似悲悯,但不会直接救苦,不是大悲心。

(2)声闻、缘觉对一切苦难众生有相似的悲心,但不行持救苦。

(3)菩萨成办利乐有情,是大悲尊者。

5、对亲者有悲心,对怨敌有嗔心

(1)众生对亲者有悲心,对怨敌有嗔心,因此不离烦恼。

(2)声闻、缘觉圣者没有真正的嗔恨,但有细微习气,因此他们的悲心不叫大悲心。

(3)菩萨远离了贪嗔损恼,是大悲心。

6、虽然有悲心,但有缘悲心的执着,就不是大悲心;具有无分别智慧才是大悲心

 

二、如何生起悲心

(一)悲心的本体——愿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痛苦

(二)此修法需要四个具备

1、具备想望

强烈地希求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痛苦。

2、具备发愿

发起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痛苦的心愿。

3、具备发誓

下决心以自己的力量而令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痛苦。

4、具备祈祷

祈祷三宝加持自己能够令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痛苦。

(三)观想

1、最初的观想对境

观想自己的母亲。或者观想对自己最亲、最好的人。

2、具体观想方法

把母亲观想在自己的面前,观想母亲现在的仪容。

如果她已经去世,就观想她生前的容貌。

3、不断加强后扩大范围

其次则观想目前对我无利无害的普通人,最后观想仇人。

对仇人成功地修好慈悲心后,再将观想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六道一切众生。

4、次第观想的必要

如果没有循序渐进的观想,只是浮于表面的想:一切众生都是我的母亲。在遇到一些具体情况时,就不会这样想了。所以,首先从小范围修起,再将对境一点点扩大。

(四)观察

1、知母

(1)何谓知母

知道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将来乃至获得解脱之间也不例外。

(2)观察现世的母亲

她不但现世是我的母亲,过去、未来的很多世中也肯定做过我的母亲。

(3)将范围扩大

要知道所有众生从无始以来,生生世世中肯定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

(4)以教证推理观察

佛经说:在无始以来的轮回过程中,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我们都死过成千上万次,也生过成千上万次,而大多数的生命都是依靠父母而生的。

通过以上推理,我们可以知道:所有的生命都肯定做过我的母亲。不仅过去如此,将来也是这样。

对其他人修知母时,要这样思维。

2、念恩

(1)何为念恩

念恩就是想念、回忆母亲的恩德。

(2)母亲的五种恩德

在佛经中,将母亲的所有恩德分成了五种:

第一是赐予肉体的恩德

第二是赐予生命的恩德

第三是赐予财产的恩德

第四是教世间法的恩德

第五是赐给修法机会的恩德

除了这五个方面之外,凡是能够想起的母亲对自己言之不尽的所有恩德,都可以一一反复思维。

(3)观察迁移到其他人

对现世母亲修好知母、念恩后,要将同样的观察迁移到其他人身上,并将范围逐步扩大。

实际上,无论是陌生人还是仇人,他们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他们肯定对我有这样的五种恩德。

3、报恩——修悲无量心的最终目的

既然知道了一切众生在多世累劫中都做过自己的母亲,都有这五方面的恩德,那么最后的结论就是要报恩。

(1)世俗人报答恩德的方法有何不妥

世俗人报答恩德的方法,不能解决他们生死轮回的根本问题。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彼此之间已经这样报过成千上万次了,依然流转至今,没有解决生死的大问题。

(2)如何去报恩

● 目的

让一切众生得到解脱,这是真正报答母亲恩德的最殊胜的方法。

● 发愿成佛为他们传讲佛法

如果我们连自己的烦恼都控制不住,那么不要说度所有的众生,只度一个人都成问题。所以,我们要发愿:

A. 自己先成佛,然后度化众生。

B. 也可以发心自己与众生同时成佛。

C. 或者是发心让众生首先成佛。让众生先成佛是最殊胜的发心,但实际上这样发心以后,自己还是会先成佛的。

(五)观想、思维的次第

观想好以后,要反反复复地思维,将母亲的恩德重新提起、反复回忆,由此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报答母亲恩德的渴望。这种心念是我们所要培养的。

这样修好后,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我们要解决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发愿成佛。菩提心就是通过这些修法得来的,它既不可能从天而降,也不可能由地而生。

 

三、在空性里我不存在,为何还要发心?

(一)世俗谛中有、存在

修出离心、修菩提心等等都是存在的,在我们生活当中、感官中存在。或者用佛教的说法,是在世俗谛当中存在,而且必须要这样修。

(二)达到无我空性需要借助世俗谛的力量

如果世俗谛中无我,不需要出离心、菩提心,那么是没有办法超越轮回的。所以最终要达到无我,是需要一个力量的,这个力量是来自于出离心和菩提心。

(三)比喻说明

1、火箭要有推动力

比如要把卫星送到外太空,要利用火箭送它出去,真正要去工作的是卫星,这个时候火箭就不需要了,但是必须要有火箭的推动力作为前提。

2、达到空性智慧要靠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力量

我们修出离心、菩提心,最后要达到的不是出离心和菩提心,真正要得到的是佛果。这就要靠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力量,有了在世俗的层面上的力量,才把我推到无我的境界,获得究竟佛果。

 

参考资料:《华严讲堂(慈诚罗珠堪布)》《心性休息广释》《慧灯之光》

 

编写师兄:定解B17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 B01003-定解B17-006

 

 

参考阅读

一、教理方面的重点、难点

(一)闻法的功德

1、不如法闻法的过失

(1)不一定能够得到闻法的功德。

(2)无法将法义融入自相续

闻法是思维法义的基础。在听法的时候,认认真真地听,听闻得好,才可以把所听闻的法作为思考的所缘;如果听都没听好的话,就没什么可思考的,无法产生思所生慧,后面的修所生慧也无法生起。

2、如理闻法的功德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个法义只要经过了你的耳根,所听闻的种子就永远会成为修道最初的因,道种即修道的种子。

(二)闻思修的次第

1、闻法是思维法义的基础

首先要听闻,听闻之后要生起闻所生慧,这就要求听闻之后要听懂。

2、思所生慧

(1)何为思所生慧

有了闻慧之后要思考,对所听闻的内容反复思考,这可以遣除怀疑,产生定解,思所生慧其实就是定解——对法义产生一种坚定不移的定解。

(2)定解就是修行的所缘境

上座所修的就是在思维之后得到的定解,定解就是修行的所缘。如果没有修行的所缘,就会变成盲修瞎练。虽然闭目思考,但内心胡思乱想,或者根本不知道缘什么法去观修、去思维,这样的修行就没什么大的必要和意义。

(3)如何产生思所生慧

自己对听闻的内容是否能够产生定解,关键还是要下来看书、思考、道友讨论等等,进一步去加深理解,就可以作为思所生慧。再进一步作为修所生慧,再进一步生起觉受,最后就会证悟,真实的触证、亲证就会产生。

3、修所生慧

修所生慧是很深的一种觉受。比如对暇满难得,如果真正安住在难得的状态中,就不会浪费人身;如果思维无常,内心中生起了无常的觉受,这时候就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死亡时除了功德、正法有意义之外,所有其他的都是没有意义的,就会把所有的时间放在修行上。

 

二、法本开显中重难点

(一)分析科判

1、科判一

(1)原文

甲一(闻法方式)分二:一、发心;二、行为。

乙一(发心)分二:一、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2)分析

A.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

a.释义

(a)“意乐”

就是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心。

(b)“广大意乐”

就是广大的心,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发誓成佛的菩提心是很广大的。

Ⓐ“广大”

它的所缘是缘无量众生:大乘中所缘是缘一切众生,地狱有情、饿鬼、旁生,还有人、阿修罗、天人等所有的有情,即任何具有心识的众生,一个都不落下,愿他们能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这个发心非常广大。

缘佛果的心很广大:在世间、外道等这么多的果中,最殊胜的果就是佛果。佛果是真实的广大——广大就是没有边际的一种状态。佛陀的智慧广大无边,佛陀的功德广大无边,深不可思。

Ⓑ“有情”

“有”就是具有, “情”就是心识。“有情”就是具有心识、众生的意思。

b.菩提心的两种所缘中以大悲缘众生最重要

菩提心分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缘有情,以大悲缘众生;第二部分是以智慧缘佛果。以大悲缘众生是整个菩提心最殊胜、最核心、最重要的地方。

(a)有些时候我们发誓说,我要成佛,为了成佛的缘故,我要度化众生。看起来好像有利益众生的成份在里面——为了成佛我必须要利他,这时候利他就是为了成佛而服务的,利他还是为了自己成佛,虽然也有利他的成份在里面,但因为这里或多或少还可能相应于自私自利,相应于我执,所以,这种发心不太清净。

(b)反过来说,为了利他而成佛,成佛的目的就是为了利他,这样发心的性质就变了。没有带自私自利心,菩萨的心就是这样的。

B.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这种心也是广大的。主要相应于清净的实相。在密乘发心中,安住在一切有情在实相中都是佛——讲法者也是佛,听法者也是圣者或佛,安住在这种实相见解中发心,叫相应于密乘的发心。

a.“方便秘密”

(a)密宗成佛有很多殊胜的方便,而且这里面的秘密是一般有情难以接受、也没有办法思维。秘密还有很多种理解,这里讲了一种。

(b)密乘的所诠义非常深,它不是分别心的境界,它着重讲的是佛菩萨的境界,起点非常高。

(c)我们修密乘的时候,相似地安住在佛和菩萨的境界中起修,这就是秘密。这种秘密一般的人如果没有积累资粮,没有修前面的前行,是不能跟他讲的,暂时对他们保密,这就是“秘密”的意思。

b.密乘的发心基于显宗菩提心的发心

密乘的发心一定是在显宗发心基础上进一步的升华,比显宗的共同发心还要殊胜。因为在圆满具足了显宗发心的基础上,进一步相应于实相,把讲法者、听法者,都观为佛和菩萨的自性,发心就更加殊胜。

(二)菩提心的两个因素

1、原文

我们应该这样想:其实,身处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始时以来无一未曾做过我的父母,做父母时他们都是无微不至地呵护我、恩宠我,最好的食物先给我吃,最好的衣服先给我穿,十分慈爱地抚育我成长。所有这些恩重如山的众生,虽然欲求安乐,却不知奉行安乐之因——十种善法;虽然不想受苦,却不知舍弃痛苦之因——十不善法,所想与所做背道而驰,糊里糊涂地步入了歧途,就像盲人遗留在荒野中一样,这些众生实在可怜!

再进一步观想:我如今听闻并修持甚深正法,目的就是为了使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现在为六道痛苦所折磨的一切有情,远离各自业感的一切痛苦和习气,获得遍知佛陀果位。

2、缘众生的大悲

(1)轮回中的一切众生都做过我的父母吗

A.轮回的时间特别长,有情的业感相互交织、慢慢酝酿之后,他成为我的父母,我成为他的父母,一切有情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

做父母的因缘,有些是因为善业的联系而成为父子关系的,有些是因为仇怨,所以作为某某人的父母,自己的儿女有时候是来讨债的。

B.佛陀为什么告诉我们对这些问题要多思维多观察呢?这里面有很深的教义。随着不断学习教言,我们会对这些轮回的事情、亲友的事情看得很清楚,不会带着愚痴心很盲目地做很多取舍。

(2)轮回中的众生不知道善恶因果规律而种苦因、受苦果

A.因果规律不观待于相不相信

a.业果规律、因果法则是世间的自然规律,在宇宙之间、在法界之中如实地存在,如实地运转,没人去操控,可以说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这些因果法则在旁生界中是如此存在的,在人中——西方人中存在因果法则,东方人中还是因果法则,无论在哪个地方都是因果法则。

b.业因果不是一种道德规范,如果是道德规范,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但它不是道德规范,不会受民俗、文化背景、道德规范的影响,也不会受你相不相信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B.种苦因:“所有这些恩重如山的众生,虽然欲求安乐,却不知奉行安乐之因——十种善法;虽然不想受苦,却不知舍弃痛苦之因——十不善法,所想与所做背道而驰。”

a.善法并非只有十种

善法不是只有十种,这是把所有的业中比较粗大、比较重要的归纳成十种。

b.要分清楚主因和助缘

(a)主因和助缘的力量不同

很多事情要圆满,一个是要主因,一个是要助缘,就像种子和苗芽的关系一样。种子生苗芽,种子是主要的因,泥土、阳光、水等属于助缘,所以有主因,也有助缘。但是有时候我们把眼光只盯在助缘上面,只想着怎样把助缘做得很好——去学习,去勤奋,其实这些都是助缘,如果内心中没有主要的因,没有种子,你再怎么辛勤浇水,再怎么辛勤地做什么,也不会有什么收成的。

(b)远因和近因的力量也不同

世间中的因到底有没有作用?是不是某某人在后面给我穿小鞋,给我做很多违缘,有没有这样的呢?也有。但因有远因,也有近因。近因是很近的因——现在给你做违缘的人就是近因,真正很远的因我们看不到——内心中的业,这就是远因。主要起作用的是远因,如果内心中没有远因,虽然别人搞些小动作,但你不会受什么影响,你可以很安然地度过这个难关。远的因是最主要的因,当前的因是比较次要的因,它是助缘。

c.都是自作自受

在轮回世间中有很多无奈,我们在业果规律上的确没有一点能力,想要改变的能力一点都没有。其实按照佛法的道理来说,没有哪一个是对你不公平的,全都是很公平的。因为现在这种痛苦的状态、痛苦的果,也是自己选择的。因为当时自己选择了造恶业,现在的果也是你自己选择的。这不是不知者无罪的问题,而是一种自然规律、自然法则:你既然选择了,责任你必须要承担。

C.受苦果:“他们糊里湖涂地步入了歧途,没有入正道,就好像盲人遗留在荒野中一样。”

a.为何说有情像盲人

因为他们没有取舍的眼,根本没有智慧眼。 

b.何为取舍的眼

(a)业因果的正见就是取舍,菩提心是一种取舍,空性慧是一种取舍,但是有情都没有这些。

(b)一切众生有两种愚痴而不间断地轮回,即业果愚和真实义愚。

业果愚是对于业果的愚痴,如是因,如是果;如是业,如是果,这方面不知道,这叫业果愚——对业果的愚痴;真实义愚就是不知道一切万法的本性是空性。

3、缘佛果的智慧

“我如今听闻并修持甚深正法,目的就是为了使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现在为六道痛苦所折磨的一切有情,远离各自业惑的一切痛苦和习气,获得遍知佛陀果位。”

(1)为解脱众生之苦而听法的发心表面上看起来没作用

表面上看起来,我听法对众生没什么利益,也没什么帮助,外面的众生该奔波的奔波,该受苦的受苦。

(2)但这是真正发挥作用的第一步

我们现在虽然没有达到像佛一样,给予众生真实的利益,但首先我们的目标是非常正确的、清晰的。目标正确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我们最终能以佛果饶益有情的第一步,也是最殊胜、最关键的一步。这个心刚开始虽然没什么力量,但是依靠菩提心作为种子,慢慢地积累资粮,慢慢地开始获得能力,乃至于从资粮道到加行道,再成为菩萨,之后就有真实的利他能力了。从二地到十地,逐渐成佛,事业就无量无边了。即便是在我们面前入灭了,但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在其他刹土中还在不间断地示现成佛、示现利他、示现修道,还在利益众生。

4、修菩提心中的诸多问题

(1)如何成立众生都曾做过我的父母

这个问题非常的深奥,佛陀在经典中、上师们在论典中没有告诉我们通过理论怎么样去推。有时候讲一点点理论,但主要是通过教证成立。

为什么通过教证成立:因为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这一点,时间太长了,有情太多,只有遍知的佛陀才能看得到。既然现在我们开始修菩提心,说明我们对佛陀的信心应该没有任何怀疑的,对佛陀的智慧和悲心不会有怀疑的,我们在这基础上直接可以通过教证来成立:因为佛陀遍知照见的,佛陀说一切众生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所以我们可以承许。

(2)为什么现在世间上的这些“父母”对我这么不好

A.疑问

  即便承许了一切众生都做过我的父母,曾经做我父母的时候,对我这么疼爱,为什么现在世间上的这些“父母”对我这么不好?经常打我,骂我,伤害我,曾经是父母为什么会这样?

B.答疑

a.他不知道,但我知道

(a)他忘记了!无始以来时间太长了,他忘记了曾经做过我的父母、曾经疼爱过我了。但现在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我们通过佛的教言回忆起来了。所以说,我知道,他不知道,所以我要对他好,他对我们不好也不要紧。

(b)比喻:打个比喻讲,自己今世的母亲以前对我特别特别好,对我做很多利益,后来有某个因缘,她生了很重的病,癫狂了,疯狂之后记不起来,任何人都不认识了,她对你打、对你骂,打骂的时候,她根本不认识你,但是你很清楚她是你的母亲,她再怎么打你、怎么骂你,你的内心是很清楚的。她打我,我不能对她怎样,因为她是我母亲的缘故。通过这个比喻就可以知道,虽然母亲以前对我很好,但是她一旦失忆、疯狂了,不安住在正常状态中,当然对自己的儿子也会打、也会骂。但我自己很清楚,我是看着她疯的。她疯狂的时候打我,还是我的母亲,还是对我恩德很大的。

b.他忘了但,我不能忘

我们走在外面的时候,很多人对我们不感兴趣,有些人对我们很仇恨,打我们、骂我们,我们要安住在这个状态中,他是我的父母,只不过他不知道,他忘记了,但是我已经知道了,我不能忘记。

(3)众生对我的报恩根本不领情怎么办

A.现象

有时候我们就想:“众生做过父母,我们现在发心对他们很好,但他们好像并不领情!我这么热心的帮他,他都没一点感觉,也不说谢谢,也不配合,干脆我就不理他了!”有时我们就会感到很失落,发了心就会减弱,乃至想放弃,很多时候我们会发这个心。

B.破解之法

a.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利益我们,我们也不领情,根本不懂。但是不是你不领情,父母就放弃你呢?不会的!父母的情怀和不懂事的小孩是不一样的,父母不会跟你一般见识。

b.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众生领情也好,不领情也好,反正我就要做这个事情,我就要报答他的恩德,就要利益他。现在不领情不要紧,反正我心的力量持续增长,以后一定会利益他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应该这样去想。

(4)父母没给过我慈爱,对我没恩德

A.疑问

现在我们作为一个大乘的修行者,即便说,父母在你生长的过程中,没有给过你很多慈爱和关怀,但他是不是对我没有恩德呢?

B.答疑

绝对不是!其他不做,不算什么。即便从小打你打到大,也不要紧,你能听法的人身这么宝贵,没有变成旁生、饿鬼,你能生在佛法的中土中,能够依止上师听法,能够有手脚拜佛,能够有眼睛看佛经,能够有心进行思维。这些暇满人身都来自于父母,这样的恩还不够大吗?这样的恩已经大得没边了。凭这点,我们都要好好的报答父母的恩德!

(5)我和众生之间可以扯平为何还要给他们报恩

A.疑问

一切有情都做过我们的父母,但反过来讲,我也做过他们的父母,这笔账就扯平了,是不是我就可以不利益他们了?

B.答疑

你的确做过别人的父母,但是作为一个大乘行者,你应该把别人给你的恩德刻意强化,你对别人的恩德必须弱化。心的力量就是这样的,你越想别人的好吧,就越想去报恩。

a.修行人和世间人不一样

既然我们在修心,选择了修行,作为一个大乘行者来讲,不会像世间人算账算得那么清楚,为了让我的心清净,能安住在大乘道中,为了做大乘佛教的行者,别人的恩德我一定要记住,我对别人的恩德要刻意忘记,别人对我的伤害我要忘记。如果经常性想到别人对我无始以来的恩德是这么大,这时候才能帮助我们产生菩提心,才能让我们在修行中进步。

b.要选择修行的规律

修行就是这样,有时我们要用事实去观察,有时真相不太重要,你把真相搞清楚了,对修行有什么帮助呢?虽然你也做过他们的父母,肯定对他们饶益过,但你紧盯着这一点,你的心是没办法成熟,没办法安住在大乘道。既然选择了大乘道,必须要和大乘的思想靠近,你不能按照世间的想法去想。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修行的特点、修行的规律,就是这样的。

(6)众生对我也有伤害,我要报仇

A.疑问

讲了这么多他对我们的恩德,但是他也对我们做了很多伤害。他对我做的恩德,我要去报答;他对我的伤害,我要去报复!

B.答疑

a.这是典型的轮回模式

世间人、不学佛不想解脱的人,他的思考方式的确就是这种,你给我做好事,我就报恩;你伤害我,给你报仇,这是典型轮回众生的思维模式。因为众生这样思维,所以现在还在流转。

b.要选择修行者的模式

我们厌倦这种模式才学佛的。既然我们开始学佛,发菩提心,为什么把它捡回来,又用在修行上面呢? 如果想要修行,你就不能按照这个模式再去想了。你必须按照修行者的模式,修行者的思维方式去想。你要做菩萨,就必须要按照菩萨的思维方式去思考。

c.怎样才能把众生的心变成菩萨的心

(a)成佛是纯粹利他的,成佛的因是很清净的菩提心,清净的菩提心是一心一意利他的。我们要去学菩萨的智慧,菩萨的善心的思维方式,还要试着去做。

(b)既然你想要一心一意利他,所有关于利他方面的,可以帮助自己生起利他心的,所有元素都要加进来。不利于自己生起利他心的所有因素都要抛弃掉,即便存在也不要理。即便他的确伤害过我,也不要管,也不要去思维。因为心的力量就是这样的,越思维他曾经给你做的伤害,就越气愤,越思维越气愤,最后根本无法自拔。如果想他的好处,虽然对我也有伤害,但是越想他的好处,慢慢就会原谅他,不会再想;要加深众生对我的恩德,一点点都要抓住,思考他对我的恩德特别特别大。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才能成熟,才愿意利益众生。

(三)菩提心在闻思修中都居于关键地位

1、原文

这样的发心,无论在闻法还是修法的过程中都相当关键。不管所修持的善根是大是小,如果以方便摄持,就称为加行发心殊胜;善根不被他缘毁坏,称为正行无缘殊胜;为令善根蒸蒸日上,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这就叫做结行回向殊胜。所有善行以此三殊胜摄持是必不可少的。

闻法也不例外,最初要将闻法方式放在首位,尤其是发心更居于主导地位。正如《功德藏》中所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

如果我们带着图地位、求名声等今生世间利益的动机,那么无论听闻多少佛法也不可能变成正法。所以,最初向内反观,调整自己的发心至关重要。如果知道如此调整发心,就说明善法已被方便摄持,这样一来,就会成为大士正道无量福德的津梁。相反,如果不懂得调整发心,那么尽管装模作样地闻法、煞有介事地修法,也只能成为形象上的修行。

因此,无论是闻法修行也好,观修本尊也好,持诵密咒也好,顶礼膜拜也好,进行转绕也好,甚至口念一遍观音心咒都应当以菩提心摄持,这一点十分重要。

2、生活也可以被菩提心摄持

(1)如何做

不单单是闻法、修法中需要发菩提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吃饭是为了众生成佛而吃饭,走路、工作也是为了成佛,为了利他。这是说,吃饭等事已经被善心摄持了,吃饭、走路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是单纯无记的状态,已经有了殊胜的目标,以这个目标来摄持。

比如说,我要修行的话,吃饭是修行的一个助缘。我现在吃饭是为了修行,为了保养身体,身体好了有力量,我可以闻法、修法,这就和修法、成佛有关。

(2)有何利益

A.全天候地修行

我们把这些联系起来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做到全天候的修行。而不是说,只是我在闻法、修法的时候这样想,其他时间纯粹可以放松放松,安住在世间轮回心态中去做一做。

B.遮止恶行

我们现在发菩提心要修行,如果纯粹地按照善法去行持,就可以很快成佛,利益很多众生。如果我在修法的过程中,频频地产生贪欲,频频地产生杀生、偷盗、邪淫的过患,就会严重阻缓我成佛的速度。我成佛越慢,众生蒙受的损失就越大。从这方面算账,就觉得不能做一些恶业,我做这些恶业,好像是伤害我,但其实是间接的对众生的伤害。

3、三殊胜

(1)加行发心殊胜

“不管所修持的善根是大是小,如果以方便摄持,就称为加行发心殊胜。”

a.何为“方便”

方便就是指菩提心,菩萨的善巧方便。

b.以方便摄持修持善根有何功德

没有这个方便,善根就不会增长广大;有了这个善巧方便,善根就会增长广大。尤其以菩提心摄受的所有善根、所发的誓愿,都将成为成佛利他的因。每一个善根都念念流向于成佛利他的大海,为你成佛做准备。我们看它很小,以菩提心摄持的时候,它就无量无边的。

(a)为什么菩提心摄持善根的功德就无量无边

Ⓐ所缘境

所缘境有量的,它的善根也是有量的;如果所缘境是无量的,它的善根也是无量的。平常我们只缘自己去做善法,所缘境只是自己,心量很狭隘,所缘境很小,功德就很小;而缘众生是无量无边的,得到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

Ⓑ所希求之果

佛果是无量无边的,缘佛果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如果以菩提心摄持,我供一碗水,就得到无量无边功德;我随便看到一朵花,以菩提心摄持,把这朵花观想供佛,当下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

(b)以菩提心摄持有何功德

心相续成熟的速度就会很快,而且心量会很快打开的。

(2)正行无缘殊胜

“善根不被他缘毁坏,称为正行无缘殊胜。”

A.相应于胜义谛的无缘:三轮体空,无所缘、无所取。

无缘就是不被他缘毁坏。实执就叫他缘,安住在三轮体空的时候,没被实执毁坏,就叫做无缘殊胜,这是相应于胜义谛的无缘。

B.相应于世俗谛的无缘:专心致志

世俗谛的无缘就是不被其他的恶缘、分别念毁坏。这里的无缘殊胜是专心专意地做,专心专意地听,不要想其他的,不要胡思乱想,没有其他的恶缘、分别妄念加进来,这就叫无缘殊胜。

(3)结行回向殊胜

 “为令善根蒸蒸日上,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这就叫结行回向殊胜。”

A.回向的意思

简单理解就是用在什么地方。

B.为何能回向

a.善根是无记的,它没有定性,你想用在哪个地方,它就会在哪个地方成熟。如果你不用,不回向,善根有可能中间就消散了,或者不知道哪个地方成熟了。

b.如果说:“我的善根回向成佛”,善根就往成佛的方向去成熟了;如果说:“我的善根要利他”,善根就在利他方面成熟了;如果说:“我的善根下一世要变成一头猪”,善根就朝这方面去了,这叫邪回向。严格意义上讲,邪回向就是毁坏善根的一种因。

C.回向的要求:要做清净的回向

a.主要的大方向一定是为利他而成佛去回向,还有为了自己的修行顺利而回向,为自己的健康、家人的幸福回向,全都可以。

b.不要用在邪的方面。某某有情伤害我,给我做了很多伤害,我现在听法的善根回向:以后要害他。这方面千万不要,这不但糟蹋了善根,而且如果你的善根不成熟还可以,如果善根成熟在害自害他方面,就没有任何必要。

4、做善行前的发心极重要

(1)反面:“如果我们带着图地位、求名声等今生世间利益的动机,那么无论听闻多少佛法也不可能变成正法。”

带着求地位、求名声的心态,去听法、修法,它可能变成世间当中人天乘的法,也不能说没有一点利益,而是不可能成为解脱的正法。

(2)正面:“最初向内反观,调整自己的发心至关重要。如果知道如此调整发心,就说明善法已被方便摄持,这样一来,就会成为大士正道无量福德的津梁。”

A.行善前调整发心

做任何事情之前,习惯性地给自己留个几秒钟,观察一下自己做这事情的动机,反观之后,把自己的心调整好。如果是恶心,就要舍弃恶心,安住在善心中;如果是无记心,要把它安住在善心中。善心中,最好是安住在菩提心中。

B.被菩提心摄持的善根可以成为大士正道福德的津梁

a.什么是大士道

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中、佛经中有三士道。首先是上士道,也叫大士道,是相应于大乘的;中士道是自己解脱的小乘;下士道是自己能从恶趣中解脱得到善趣的心,叫下士道发心。

b.上上的发心含摄下下发心

(a)在所有乘中,大乘是最殊胜的,既包含了小乘的所有功德,也包含了世间的所有功德。大士的心包含下面的两个,下面的没办法包含大乘心。

(b)只要发起了大乘心,自己的解脱不在话下,世间的安乐不在话下;如果只发小乘心,就只能得小乘的安乐和世间的安乐,大乘安乐得不到;如果你发下士的心,只能得到世间的安乐,小乘和大乘的的解脱都得不到了。

【档案编号 B01003-定解 B08-007】


名词解释

 

原文:发心分为两种,一是大乘显宗的菩提心,一是金刚乘密宗的观清净心。

金刚乘

密乘之异名,喻教法之坚利如金刚,在一切乘门之上。

——《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著)

密乘之中,依于方便智慧无二无别之金刚道,现证三门金刚,故称密乘为金刚乘。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本论是相当深的大乘窍诀,对希求世间八法名闻利养的人来讲,恐怕不一定适合其意乐

世间八法

世间诸法、略有八种。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现诽拨名毁。不现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

——《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名闻利养

即名声远闻和以利养身的意思,也就是欲求知名度高和贪求财富之利益。人若贪求名利,则易陷于名利之大海,难以自拔,故佛教行者,宜深戒之,以免丧失清净菩提心,而阻断成佛之路。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意乐

意乐者:谓于诸法正观察忍、为所依故;于佛善说法毗奈耶,不可引夺。于他所证,深生信解。信有功德为所依故;于三宝所、及于获得自义利所,深信无动。

——《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原文:《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说,有一天,佛陀带领众弟子往南方行走,见到路边有一堆枯骨,佛陀便对这些骨骸以五体投地的方式顶礼。阿难不解地问:“您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为众人所皈依敬仰,为何要礼拜这堆骨骸呢?”

五体投地:额、两手掌、两膝头同时触地顶礼。

——《藏汉佛学词典》

三界

界,限也、别也。谓三界分限各别不同,故名界也。

——《三藏法数》(明·一如等撰)

欲界、色界、无色界:

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生

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原文:希望大家在听受的过程中,务必要把里面内容贯穿于心,将华智仁波切的金刚语与自己的心互相对照。

金刚语:确定不移的话。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实际上,若把《前行》的内容结合你的相续,你懂得恐怕还不够,一定要发愿继续学习。

相续:如内心相续,自身相续。相续为不断之意。

——《佛学词典》

 

原文:比如,自己实在业力深重,没有因缘听完全部的佛法课程,那即使只听一堂课,最初也要发菩提心,中间专心致志地听,最后以圣者金刚语所造的回向偈来作回向。

业力:业的力量。善业有生乐果的力量,恶业有生恶果的力量。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原文:有些人做的善法非常大,每天很积极地听经闻法,但如果心不是很清净,带着图地位、求名声等世间利益的动机……

清净

外在的行为没有过失,内在的心境没有烦恼,叫做“清净”。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原文:有些居士听法是为了当上居士法师,或者为了家庭和合、生意兴隆、辩才无碍、财源滚滚,那么无论听闻多少佛法,也不可能变成大乘正法。

辩才无碍:菩萨四无碍解之一。菩萨从他听闻正法,释诸疑难;自身说法,亦皆音义并美,为他解惑,声为大梵天王所发,清净微妙,连续无碍。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本来,修密宗本尊不可能堕恶趣,但若起了降伏别人的恶念,结果会落得如此下场。

降伏:制伏邪魔鬼神使之归顺佛教。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若能知道这样调整发心,就说明你的善法已被方便摄持了,如此一来,哪怕是做一点微小的善事,也会成为大士正道无量福德的津梁。

大士:菩萨的通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如观世音菩萨即叫做观音大士。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1003-定解B0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