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略分析
课前开示
一、应如何做:认真听受,精勤对待
二、了知道理:
(一)正说:加行修行比较难但有必要
(二)别说:必要性
正式讲课
一、顶礼句
(一)颂词
(二)解释
(三)劝诫:应把偈颂当做祈祷文来念
丙三(轮回过患)分二:一、总的思维轮回痛苦;二、分别思维六道轮回各自痛苦。
二、丁一、总的思维轮回痛苦
(一)科判分析
(二)总说轮回
(三)分说轮回
(四)总结:了知道理后应如何做
展开分析
课前开示
应如何做:认真听受,精勤对待
了知道理
(一)正说:加行修行比较难但有必要
(二)别说:必要性
讲者角度:考虑修共同加行的必要
闻者角度:晚年会明白加行的必要
正式讲课
一、顶礼句
(一)颂词
(二)解释
1、了达轮回诸事无实义
2、唯以大悲利益诸有情
3、不贪有寂依教行大乘
4、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三)劝诫:应把偈颂当做祈祷文来念
1、例说:阿琼堪布的弟子要求修加行前先念偈颂
2、消归自心:
1)略说
2)广说
① 正面说
② 反面说
3)结论
丙三(轮回过患)分二:一、总的思维轮回痛苦;二、分别思维六道轮回各自痛苦。
丁一、总的思维轮回痛苦
(一)科判分析
1、总结:前两品
2、必要:共同四加行的必要
1)正说:四加行的必要(前两品/后两品)
2)别说:轮回过患的必要
① 例说:很多修行人并未考虑解脱
② 消归自心:应仔细观察自己真正的目标
(二)总说轮回
1、总说:人死后必然投生,有了投生就离不开生死轮回
2、分说:
1)必然投生之理(相合于“人死后必然投生”)
① 哪些人需要了解前后世
A. 藏族:无怀疑
B. 其他民族:有怀疑
应如何做
② 以理证明死后必然投生
A. 总说:前后世之说,自古以来存在于各大宗教中
B. 分说:
a. 婆罗门教:承许轮回
b. 古希腊哲学家:死后转生
c. 儒教:
a1. 承许但回避
a2. 例说:
b1. 回避角度:有些唯物主义者也是这样
b2. 承许角度:王阳明忆起前世的公案/结论
d. 道教:应该承许前后世
a1. 应该承许前后世
a2. 公案:
b1. 内容:李玄肉身被毁,投生乞丐尸体
b2. 补充:藏地夺舍法
e. 天主教、基督教:承认人死后上天堂下地狱
C. 结论:要明白前后世的存在
a. 正说:一定要了知前后世的存在(反面说/正面说)
b. 必要:了解前后世存在的必要(原因/过患/如何做)
2)什么是轮回(相合于“生死轮回”)
① 定义:轮回的定义/比喻
② 消归自心
了知道理:痛苦是轮回本性
应如何做:一定要超离轮回
(三)分说轮回
1、了知过去
1)了知道理
① 了知轮回时间漫长
A. 正说:众生彼此之间没有不当过父母、亲友、怨敌或平常人的
B. 例说: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
② 了知不仅漫长且痛苦:比喻说明
2)应如何做
A. 世间角度:打消傲慢,取舍因果(过去/未来)
B. 出世间角度:恐惧轮回,生出离心(正面说/反面说)
2、了知未来
1)正说:若无出离心,必然变本加厉地感受痛苦
2)例说:梵天和帝释摆脱不了死亡和恶趣,何况我们
3、取舍现在
1)了知道理:现在的幸福快乐毫无实质
劝诫:以上师自身为例劝诫多思维
2)应如何做:应抓住机遇追求解脱
① 正面说:应发愿求解脱
② 反面说:未解脱的过患
(四)总结:了知道理后应如何做
1、分说:
1)见解:轮回存在并且充满痛苦,应全力以赴追求解脱
2)修行:应完整具足加行、正行、后行来实地修行
2、总结:本课要点——轮回六道存在,必须从中获得解脱
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
汉地从小的教育理念里,从来没有教过前生后世的理念,所有的一切努力都只是围绕着今生进行。我们也常常受这些句子的影响:“人死如灯灭”,“生前何必久睡,死后必定长眠”“死了就解脱了”……我们忌讳谈死,死亡对于我们是空白领域,很多人真的以为人死了就一了百了,源于这种简单的想法,汉地自杀的人很多,处理尸体就像处理一件东西一样简单,除了挑选墓地骨灰盒,安排一些追思会,就再没有为亡者考虑来世去向的概念和做法了。汉地在这方面确实欠缺的很。而在热播电视剧里,也几乎很少有涉及这方面的题材,即使有,也是一种神话角度,或者是浪漫爱情故事。很多人平时不认为有来世,可是一到了海誓山盟的时候,却往往喜欢说“我们来世还要在一起”之类的话。
从客观的角度观察,像汉地这种情况,从古至今少有。即使是现代社会,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都是有信仰的,完全没有任何信仰,不相信前后世的人只占了三分之一,而这三分之一中,中国占了很大一部分。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是被孤立的少数人而已,只不过我们看惯了听惯了,以为全世界都这样。而在本课中,本来原文里华智仁波切并没有很详细的说前后世如何存在的道理,只是一句话带过,而上师却举了很多例子,不管是婆罗门教,哲学家,儒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没有一个是不承认前后世的,甚至有些世间人,也有回忆起前世的现象的……这些例子不是给藏族人民举的,而是给我们这些这个也能成为问题的汉族人民举的,希望我们能够体会上师的深意,真正的能把这块空白填补上。
轮回是纯苦无乐的大险地
了解了死后必定投生的道理,我们还要明白两点:一个是轮回的时间非常漫长,各种各样的众生我们全都做过,甚至仅仅转生为白色狗(不是黑色的、花色的等)的身体堆起来也像须弥山一样高,所以是仙人下凡也好,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也罢,都没有什么可骄傲的,大家在轮回里一样的摸爬滚打,都是一样的浮浮沉沉,这样一想,谁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傲气很容易打消掉;另外一点我们要知道,轮回并不是拿来消遣的浪漫主义题材,它其实是纯苦无乐的险要之处,可以说,没有片刻的安宁,没有哪怕针尖大小的安乐地方。我们从小被教导的“该如何度过有意义的一生”之类的理念,在时间轴拉长,纵观全局时显得那么渺小。通过学习轮回痛苦,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目前所处的坐标,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地和事情的严峻性,不要被那些表面的岁月静好所欺骗,周围人今天去马尔代夫,明天去大溪地,那些都不重要。如果真的对轮回过患生起一点点感受,我们每天呆在家里闻思修,也绝不会觉得有任何不甘,一定会笃定的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唯一真正有意义的。
“苦口婆心”说轮回
就像说书人一样,如果想要把一个故事说得信以为真、引人入胜,就需要把故事的来龙去脉说明白,让听者清楚故事其中合规的逻辑性才行。作为大乘的学子也是一样,如果不相信六道轮回、前后世,不能了解佛教的甚深道理,肯定修行上是得不到成就的,如果不能从理上明白六道轮回的存在,那该如何生起自利解脱、他利有情脱离苦海的大乘菩提心呢?反而会随业沉迷于六道中,多劫累世在轮回中感受无尽的生老死病的痛苦,正如《心地观经》中所云:“众生没在生死海,轮回五趣无出期。”通过此课大恩上师先从四共前行的修行次第,带大家从前、后世无实义的总说切入,令我们在道理上体会,只要在轮回中,一切都是无实义的,应该放下耽著;然后上师引入古今中外,历史上记载的前、后世的多例公案,让我们从文献中得到佐证;再以佛经教证告诉我们,就是因为有前、后世的存在,我们在这个轮回的流转中,什么样身份的众生都做过,引发我们深度思维:在这个轮回中,我们无始以来一直漂泊,众生彼此之间没有不当过父母、亲友、怨敌或平常人的。如《大集经》云:“无有一众生,非我父母者。”也就是这个道理了,我们大乘佛子才能心生大乘菩提心,解救一切众生脱离轮回大苦海。更深入地提醒我们,求法是为了求解脱这一基本目的,其他世间琐事一概无实义,一定要好好精进修行。
编写师兄:定解B17 定解18
审核师兄:定解B06 定解07
档案编号B02040-定解B06-001
应把引导文偈颂当作祈祷文来念
以前,阿琼堪布的弟子夏珠仁波切曾要求:在修加行的时候,每次一定要先念前面的偈颂,然后闭眼合掌虔诚祈祷:“请根本上师为主的历代传承上师、诸佛菩萨加持,让我相续中早点产生轮回无有实义的定解,并能生起看破世间的无伪出离心!”如是祈祷之后,自己再开始进行观修。诸佛菩萨的加持很重要,假如没有以恳切的心来祈祷,自相续中的智慧不可能引发出来。虽然诸佛菩萨对任何众生都平等无偏地以大悲心关照,但这也需要一种信心的因缘,否则,无边的加持不可能无缘无故就融入你心。所以,平时在修行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祈祷上师、诸佛菩萨。
加持入心,心会比较堪能
现在有很多研究者,只是片面强调理论,从来不提“信心”这一层面,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缺憾。因此,我们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传承上师的加持融入自心。一旦加持真正入了心,心就会比较堪能,不会对这个生邪见、那个生邪见,修什么法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故这一点非常重要!
务必仔细观察真实动机,你的目的决定着去向
在座各位于修行过程中,也应该扪心自问:“我现在修加行,是为了今生,还是为来世?若为了来世的话,是想获得善趣的快乐,还是希望从轮回中永远解脱?”这个相当重要。因此,大家一定要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自己,对人天安乐没有任何兴趣,唯一就是想从火坑般的三界中得到解脱。……当然,“超出三界”、“脱离六道”,口口声声谁都会说,但你真正的目标是什么,还是应该仔细观察。
思维轮回可打消傲慢
每个人没什么可傲慢的,就算你再有学问、再有财富、再有地位,但一想起自己前世曾生为各种各样的众生,傲气很容易就消下来了。纵然你是国家的一些大领导,假如不信因果而造下可怕恶业,来世也会转生为被众人践踏的小含生。
懂得了轮回痛苦,修行的力量就会很强大
总而言之,你们应当明白:第一、轮回六道确实存在;第二、必须要从中获得解脱。今天讲的就是这两个问题。如果你对这两个问题有所怀疑,就应通过闻思来探讨、辩论;如果你没有任何疑惑,坚信“轮回肯定存在,轮回中没有任何快乐,一定要获得解脱”,以这样的心态来修行,那么它的力量很强大,会让你迅速斩断对今生来世的贪执。否则,我们若执着今天的钱财名利、来世转生善趣享乐,修什么法都不会成功的!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40-定解B06-004
本尊
通常修习密宗的人,都有一位根本本尊,即专修这位佛或菩萨的法门。
每一仪轨法本,都有一位佛或菩萨作为主名,是即为该法的本尊。
——《密宗百问》(谈锡永著)
密乘的不共依怙主尊佛及菩萨。即为自己信奉之神、应皈依之神(不包括六趣之神),此为佛陀幻化的各种和平、忿怒之本尊。在西藏有各教派一致承认的本尊,也有各教派自己的本尊。
——《红史》
偈颂
(杂名)梵语偈陀,此译为颂。梵汉双举云偈颂,吴音也。梵之偈陀如此方之诗颂,字数句数有规定,以三字乃至八字为一句,以四句为一偈。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跏趺坐
佛门常用的坐式是结跏趺坐,修禅入定大多采用这种坐式。据说,定力深的信徒,临终时能够预知时间,安然而逝。坐化又称坐亡、坐脱、坐逝等,历代有关记载甚多。
——《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
有漏
(术语)漏者烦恼之异名,含有烦恼之事物,谓之有漏。一切世间之事体,尽为有漏法,离烦恼之出世间事体,尽为无漏法也。毗婆沙论曰:“有者,若业,能令后生续生,是名有义。漏者,是留住义,谓令有情留住欲界色界无色界故。”涅槃经曰:“有漏法有二种:一因二果。有漏果者,是则名苦。有漏因者,是名为集。”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五蕴
(亦名五阴。)蕴,积聚也。谓积聚色受想行识五法以成身也。如来为迷心偏重者,合眼耳鼻舌身五根,但名为色;开意之一根,为受想行识,令其细观于心,是为合色开心,故说五蕴也。
——《三藏法数》(明·一如等撰)
十二缘起
有情皆因十二缘起而流转于轮回中。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云:
依十二缘起顺次流转,(有情遂迷失于轮回中):
一、无明——乃三无明之生起,即不能了悟悲心力用之本质。
二、行——即形成轮回之四缘。
三、识——由“行”而生起粗识,此粗识对外境种种相皆受用。
四、名色——由“识”因种种业力而生起“名”(即五蕴之受、想、行、识)及色。
五、六入——由名色生起(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触——六根缘外境(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七、受——由触生起乐、苦及无苦乐之觉受。
八、爱——由受而生起贪“乐”厌“苦”之心。
九、取——由爱生起对外境之容受(即追求)。
十、有——因取而造作诸业及烦恼污染,由是转生之因缘已成。
十一、生——由“有”故令(有情)生于诸趣中。
十二、老死——由生而有少年、老年及死亡。
自无始以来,有情即依十二缘起而流转于轮回。例如就有情之生命而言,若于第一瞬间不能了悟自体性,当净光明消散而中有开始出现时,此即无明。于在生时直至外呼吸断绝(即死亡)止,乃十二缘起顺次之推动。于外呼吸断绝直至死亡时,所出现之种种粗分及微细之消散,乃十二缘起之逆行,而种种幻象之显现皆随之而空,轮回亦开始消退。此际首先生起本净之境象,即法尔而生之胜义法性(即涅槃)。复次,遂生起“法性中有”之显现,此乃涅槃(灭)之缘起所显。当下,若不能证悟此胜义自性,则堕轮回;若能证悟,则解脱而得涅槃。此二者乃分别名之为“迷于轮回”及“解脱得涅槃”。于“基(根)”及“基(根)之明相”此二者中,无无明,然以缘起故(有如晴空之云),及由于生起成轮回之种种不净分别,有情始漂泊于六趣中也。
——《九乘次第论集》《藏传佛教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引业
谓若宿世善业引发,生于人中,则得珍宝丰足,多受快乐;若由宿世恶业引发,生于人中,则感贫穷困乏,受诸苦恼,是名引业。
——三藏法数(明·一如等撰)
胜义
(术语)对于世间或世俗之语而有胜义之语,谓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深妙理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诸法本性,远离言说思议,依分别自证慧所行境之法性。
——《藏汉佛学词典》
世俗
(术语)世有隐覆真理之义,可毁坏之义。俗有显现流世之义,显现顺于人情之义。世事即俗法,三界之事法,悉具此二义,故曰世俗。唯识述记一本曰:“世谓覆障,可毁坏义。俗谓显现,随世流义。”俱舍光记一本曰:“言世俗者,有遍之法隐障真理名世,事相显现随顺俗情名俗。又解,有遍之法可毁坏故有对治,故名为世,俗即世名俗。”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假有。覆蔽真实的一切虚伪事物。
——《藏汉佛学词典》
正等觉
(术语)称诸佛无上之正智而曰正等觉。觉者觉知诸法之智也。其智无邪曰正,无偏曰等。七佛经曰:“毗婆尸佛应正等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梵音译作三藐三菩提。如来殊胜功德之一类:真实如理,无有颠倒为正;证大涅槃,不住二边为等;二障永净,慧莲广开为觉。梵音三藐为正,三为等,菩提为觉。
——《藏汉佛学词典》
1、华智仁波切:“了达轮回诸事无实义,唯以大悲利益诸有情,不贪有寂依教行大乘,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2册P280)
“了达轮回诸事无实义”:他的上师完全了达轮回一切事物皆无实义。
“唯以大悲利益诸有情”:他唯一以大乘的慈悲心来利益一切众生。
“不贪有寂依教行大乘”:以智慧不贪著轮回之边,以悲心不贪著寂灭之边,遵照大乘佛教的宗旨,以六度万行行持正法。
“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在如此三界无与伦比的上师足下,华智仁波切恭恭敬敬地顶礼,祈求上师加持自己早日生起对轮回的厌离心,得到超越生死的果位。
2、 颂云:“现见三有无常幻化相,舍弃今世琐事如唾涎,苦行修习追随先辈迹,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2册P281)
这是华智仁波切向根本上师如来芽尊者作顶礼。
“现见三有无常幻化相”:他以智慧现见到三界轮回(欲界、色界、无色界)皆为无常幻化,全是空性、无我、无常的体性,没有丝毫实质可言。
“舍弃今世琐事如唾涎”:因此对现世中的一切琐事,如荣华富贵、地位名声,不但不耽著、不希求,反而像唾液一样抛弃。
“苦行修习追随先辈迹”:修学佛法方面,他追随前辈大德的足迹,一直坚持苦行。
“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在具有如此超胜功德的根本上师足下,三门恭恭敬敬地顶礼,发自内心地祈祷:愿上师相续中前行与正行所摄的一切境界,尽快融入我的相续,令我也获得大恩上师的果位。
——《前行广释》第二十八课
3、《三主要道论》:“人身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2册P283)
修持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可以断除对今生的贪执;修持无欺业果与轮回痛苦,即可断除对后世的贪执。
——《三主要道论简释》
4、《业分辨经》:“三有之苦,无有清凉之时,故如火坑;恐怖悲惨,故如处于暴怒猛兽、野人之中;难有解脱时机,故如困于国王囹圄中;屡屡涌现,故如海涛;摧善趣命根,故如哈拉哈拉毒。”(2册P283)
三有之苦,犹如毒药、猛兽、野人般恐怖,没有什么可贪著的,必须想方设法从中出离。
哈拉是一种剧毒的毒药,只要食用少许便会立即死亡。
——《藏传净土法》 第六十课
囹圄: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líng yǔ。指监狱。
5、《论语》:“未知生,焉知死?”又云:“敬鬼神而远之。”(2册P285)
6、“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去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2册P285)
7、《观佛三昧经》:“佛告大众,三界众生轮回六趣,如旋火轮。”(2册P288)
8、《佛说无常经》:“循环三界内,犹如汲井轮。”(2册P288)
9、《入中论》:“如水车转无自在。”(2册P288)
“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如水车转无自在。”
众生若有我执和我所执,就会像水车一样,永远漂泊在轮回中,毫无自在。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第171课
10、《法句经》:“舍身复受身,如轮转著地。”(2册P288)
11、《大智度论》:“业力故轮转,生死海中回。”(2册P288)
12、《心地观经》:“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2册P288)
13、《佛本行集经》:“众生流转烦恼海,犹如蜂在竹孔间。”(2册P288)
就拿蜜蜂的比喻来讲,将蜜蜂关在瓶内,它只能在瓶中飞来飞去,同样,我们无论生于善趣或堕入恶趣,都超不出轮回的范围。
14、《法华经》:“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2册P289)
众生以各种欲望的因缘,有时候堕入三恶趣,有时候从三恶趣解脱,转生到三善趣中去,这样周而复始在轮回里流转不停,感受无边痛苦,即是轮回的一种本性。
15、《大集经》:“无有一众生,非我父母者。”(2册P289)
在这个轮回中,我们无始以来一直漂泊,众生彼此之间没有不当过父母、亲友、怨敌或平常人的。
16、《梵网经》:“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2册P289)
17、《宝鬘论》:“三道之轮回,无初中末转,犹如旋火轮,彼此互为因。”(2册P289)
“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三道之轮回,无初中末转,犹如旋火轮,彼此互为因。”
如果有了执著,就都不合理的,因此在出定的时候,入于一种无有任何执著的状态当中安住,这就是修悲心的后得,也是修空性,这两个可以互相轮番。
——《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 第四十一课
18、《亲友书》:“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2册P290)
假设把整个大地的土,抟成枣核大小的丸子,口里数着“这个众生的母亲是这个,那个有情的母亲是那个”,数一个就拿出一个丸子,那么即使土丸全部数完,众生之间互为母亲的次数也无法穷尽。
19、《大般涅槃经》:“揣此大地犹如枣等易可穷极,生死难尽。”(2册P290)
20、《杂阿含经》:“一人一劫中,积聚其身骨,常积不腐坏,如毗富罗山。”(2册P290)
不必说无始以来,即便在一劫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期间辗转投生的身体如果积聚在一起,也比大山还高,饮用的水、乳汁如果积聚在一起,也比大海的水还多。
——《藏传净土法》第九十一课
毗富罗:译曰广博胁山。在摩竭陀国,常人所见,故佛常常引之为喻。
21、圣天论师:“若凡夫亦知,一切生死苦,则于彼刹那,身心同毁灭。”(2册P291)
凡夫人若像圣者一样,现量了知轮回一切生死诸苦,则于了知的当下,身心会因无法承受而崩溃。
22、《大圆满心性休息》云:“如梦富足醒时无。”(2册P292)
一个人做梦的时候富贵无比,但当醒来时,一切都会消失无余。
23、《窍诀宝藏论》:“死时抛弃今生之身体,以及受用亲友等一切,谁亦无用独自而前往。”(2册P292)
24、《心地观经》:“众生没在生死海,轮回五趣无出期。”(2册P292)
五趣:又称五道,指众生由善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即地狱、饿鬼、旁生、人、天。此中自天趣又别开阿修罗,故又总称六道。大乘多说六趣,说一切有部则说五趣。
25、《正法念处经》云:“天上欲退时,心生大苦恼,地狱众苦毒,十六不及一。”(2册P293)
即便是坐在天衣铺设的如意宝座上尽情享受五欲妙乐的天王,寿命结束之后,也会在睁眼闭眼的瞬间,头朝下堕入地狱,在炽燃铁地上感受痛苦。
编写师兄:定解B23 定解B30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40-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