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50课

思维导图下载

Xmind文件下载:https://pan.baidu.com/s/1inCpxqlSJDyJJiSDI-vCBg

提取码:dmi2

本课脉络

正式讲课

己一(三大根本苦)分三:一、变苦;二、苦苦;三、行苦。

庚三、行苦:(接上课)

一、分说:糌粑

二、分说:酥油牛奶

三、总结

己二(八支分苦)分八: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求不得苦;八、不欲临苦。

一、闻法角度:汉藏佛教相通,劝阅《大藏经》

二、修行角度:要认真思维观察这些道理

庚一、生苦

一、解释生苦:此处专指胎生之苦

二、生苦的各个阶段

 

展开分析

课前开示

一、简述科判位置

二、闻法的重要性

(一)了知道理

1、总说:清净食物有诸多功德,享用并不过分,关键要明白背后不为人知的恶业

2、分说

1)清净食物的功德:以茶叶为例

2)背后不为人知的恶业

正面说:没有杀生的意乐,过失不会太大

反面说:除了圣者,想完全清净也不现实

(二)应如何做:应为相关的众生作回向

正式讲课

己一(三大根本苦)分三:一、变苦;二、苦苦;三、行苦。

庚三、行苦

(接上课)

 

分说:糌粑

(一)介绍糌粑

1、什么是糌粑

2、糌粑的功德

1)佛教的赞叹

2)世间的赞叹

(二)糌粑背后的痛苦和罪业

1、正说:青稞种植过程中的痛苦和罪业

2、辨析:认识不同观点,不偏堕行持

1)观点一:吃虫和吃糌粑有很大区别,过失没有那么大

疑:既然吃糌粑如同吃虫,那吃素和吃荤没什么分别了

遣:

A. 略说:我们要认识到糌粑背后的罪业,并不是和吃一碗虫真的相同

B. 详说:

a. 正面说:措智仁波切的教言

b. 反面说:小的过失还是会有

C. 如何做:回向相关众生,功德远胜过失

补充:做任何事都要看功大还是过大

2)观点二:修行要以正知正念护持,否则会偿还很多债务

正说:华智仁波切主要是为了提醒我们,修行要以正知正念摄持

补充:以汉地偈颂为例,说明不能肆无忌惮的享用施主供养

3)总结:了解各个教言的究竟密意,行持就不会偏堕(既不能等着饿死,又不能肆无忌惮享用)

 

分说:酥油牛奶

(一)总说:被称为三白三甜的酥油牛奶,也并不是无罪清净的食物

(二)分说

1、第一年出生:小牛的痛苦(常规在春夏季节出生)

1)正说:大多数小牛会被杀,未杀的也无法喝奶,不死不活

2)例说:

、反面说:藏地有些地方的行为极其恶劣

、正面说:有信仰的牧民凡事能掌握分寸

2、第二年春季:母牛(和小牛)的痛苦(失去身体精华濒临死亡)

1)正说:因主人日日抽取其精华,母牛和小牛无法支撑熬过春天

2)名词解释:拨炒棍头的比喻

旁述:民族传统不同导致有些比喻比较难懂

 

总结

(一)略说:现在认为幸福的所有事物,都唯一是通过造罪业才得来的

(二)详说:(成立幸福事物唯一通过造罪得来的周遍性)

1、了知道理

1)正说:看似清净的生活,圣者观察与罪业有直接、间接的关系

2)别说:与罪业有直接的关系(间接的上文已讲完)

佛教:

A. 阿那律尊者神通观察一杯水发现有无数生命

B. 汉地《毗尼日用》中喝水前念宝髻如来心咒

②. 世间:科学仪器发现一杯水有很多细菌

2、应如何做

1)正说:不是肉眼所见,不会有过失,取舍建立在看得见的层面上

2)原因

正面说:无意造了非福业,不会成为堕恶趣的根本因

反面说:表面快乐背后都有罪业,需要认识到三界犹如火宅的真谛

补充:有些人不认为三界皆苦,不知现在的一切都是未来痛苦之因

己二(八支分苦)分八: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求不得苦;八、不欲临苦。

 

闻法角度:汉藏佛教相通,劝阅《大藏经》

(一)讲述科判:八支分苦在佛经中的出处

补充:汉藏很多人没有大量阅经的习惯

(二)进一步引申:《前行》中的很多道理,在《大藏经》中都能找到出处

例说:与一位比较出名的法师探讨,《前行》中的内容在《大藏经》中能一一对应

(三)劝诫:有缘的道友应抽空翻阅《大藏经》

 

修行角度:要认真思维观察这些道理

(一)正说:不要求在理论上有超越的认识,而是要认真观察串习每个道理

(二)补充:如果实在观不来,可以到医院看看

例说:释迦牟尼佛通过四门出游看破/学院出家人舍弃一切修道

(三)劝诫:在家人应对生老病死有深刻认识,并再三思维这些道理

 

庚一、生苦

解释生苦:此处专指胎生之苦

生苦的各个阶段

(一)入胎

1、名词解释:有情生命的三个阶段,说明什么是中有

2、正说:中有寻香识入胎的过程(心识进入父精母血形成身体)

补充:

1)身体的起源

2)心识的起源

3、承上启下:入胎、住胎过程参考哪部佛经

(二)住胎

1、佛经角度:住胎之苦

2、世间角度:住胎之苦

补充:现代医学界一般只研究母亲的痛苦,胎儿痛苦佛经中讲的比较详细

(三)生产

1、孩子之苦

1)顺利出生:好似被大力士拉脚拽出摔在墙壁上,通过铁斧上的铁孔那样痛苦

2)未能出生:惨死在母亲肚子里,或者母子同归于尽

举例:也门12岁孕妇母子死亡/北京22岁孕妇死亡一尸两命

2、母亲之苦

1)例说:为了避免痛苦,香港某明星包六星级产房

2)教言:母子二人中阴迈半步,母除颌骨余骨皆分裂。

补充:具体说明母除颌骨余骨皆分裂”/举例说明母亲之苦

(四)出生

1、正说:婴儿出生后感受到的痛苦

2、补充:婴儿只能用啼哭表达痛苦

对于啼哭的两种不同解释(表示痛苦/表示健康)

(五)成长

1、正说:成长即是迈向死亡,今生的一切成为恶趣之因

2、别说:今生的一切和罪业紧密相联,成为恶趣之因

3、劝诫

1)应取之行为:对于以上痛苦应经常观想

2)应舍之行为:很多学佛人只为今生努力

3)达到的标准:认识到轮回根本没有快乐可言,才说明共同加行修的比较成功

 

本课难点

思维行苦的周遍性

通过智慧来观察某个我们认为幸福快乐的事物,背后必定隐藏着痛苦,这一点不是很困难。关键是,我们能否确信,一切的一切,无一例外的全部是通过造罪业才得来的,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清净的。

本课中,讲到了行苦的另外两个例子,糌粑和牛奶、酥油。无恶不作的行为直接就是罪业,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起来美好清净的事物,比如人们常喝的茶叶,常吃的糌粑,乃至会供中供养的三白三甜,背后也并非清净无罪。我们可以观察,即使是供佛的非常纯净的水,它的采集,包装,运输的过程也不是清净无染的,供佛的花,在种植、采摘、拍卖、运输的过程中也充满了罪业,更何况那些其他的普通用品呢。

除了间接和罪业有关,在结尾处上师又补充了和罪业直接有关的例子。圣者可以看到一杯水里有八万四千虫,我们虽然肉眼不可见,但是现代科学也证明了细菌的存在。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罪业,处处充满罪业。但是,此处华智仁波切强调行苦的道理,也并不是让我们从此不吃不喝,走入一个极端,而是让我们知道所谓的美好生活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光鲜,不要肆无忌惮的以一种理所应当的心态去享用,我们要有意识的忆念和我们每日生活息息相关的众生,养成默默为它们做回向的习惯。

无法忆起的生苦

女人怀孕生子的痛苦是众所周知的,孕期各种不适,生产时的剧烈疼痛,产后的哺育艰辛……都并非三言两语能说的清,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并体会这其中的种种痛苦,但对比孩子来说,母亲的痛苦是人们能够亲身体会到或现量可见的。关于孩子,却鲜少有人提及他们到底有没有痛苦。人们总是庆祝一个小生命来到了这个世界上,谁家生了孩子都是一件喜事。

可是佛经中对孩子入胎、住胎、分娩、产后的种种细致描述,让我们第一次认识到胎儿、婴儿也并非全无感受,母亲怀孕时虽然喜悦,但孩子却并非同样快乐,别人没想到,他自己也忆不起在住胎时居然会那么痛苦,即使没有幽闭恐惧症的人一旦想象自己曾经在又黑又臭的地方饱受挤压好几个月,任谁也不想再来第二次。何况生产时通过铁斧上的铁孔那样的痛苦,哪个正常人愿意从这样恐怖的地方钻过去呢?可是实际上,我们已经感受了这样的痛苦不止亿万次……

如果说出生感受的痛苦是有限的,只是漫长生命中的一小段,但是在本课的最后,华智仁波切告诉我们,一天天成长的小孩子,表面上看起来青春美满,但实际上生命在一天天缩短,一步步走向死亡,而今生的一切所做作为,大多数与罪业紧密相联,最后只能成为恶趣之因。也就是说,我们出生时的痛苦白受了。如果说生苦能够换来今后的快乐生活,那勉强可以接受,可是这一生,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甚至造下了如山般的恶业,那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呢?

我们要暗暗下定决心并发愿,今生一定要好好闻思修行,一定是最后一次舍弃头盖骨,如此难以忍受的生苦以及无有尽头的漫长痛苦,应该是时候告别了。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定解B11

审核师兄:定解B07 定解B06

档案编号B03050-定解B06-001



本课窍诀

. 应每天回向和自己相关的众生

因此,在这个世间上,不掺杂一点罪业的饮食,哪里都找不到。然尽管如此,大家也不要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所有事物,而应关心它背后的一切,为那些相关的众生多作回向。比如,你每天早上起来应该想:我今天所享用的饮食、衣服,或者所接触的任何事物,如果与哪一个众生有缘,但愿它的相续获得利益。这样以菩提心摄持,自己的一切行住坐卧,全都成了功德,于菩提道有利,这对修行人而言至关重要。

珍惜福报,谨慎对待供养

汉地寺院的一个偈颂: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不勤办道,披毛戴角还。这跟藏地有些大德的说法不谋而合。施主所供养的任何财物,我们在修道过程中,都应随时念经回向,不要认为可有可无,对施主的供养一点也不珍惜。在过去,藏汉两地的高僧大德特别惜福,注意珍惜粮食,对供养随时作回向,否则,今生肆无忌惮地享用施主的财物,来世很可能要当牛做马,用自己的身体去偿还。

 

业的建立和心有关

业的建立跟心有关。按照大乘论典所言,业分为不动业、非福业、福业,这些皆依无明而起。所以,业跟分别念有很大关系,倘若没有分别念的造作,只是无意中造了非福业,则不会成为堕恶趣的根本因。

 

劝阅《大藏经》

如果你们有时间、有精力,希望也能好好钻研一下《大藏经》。尤其是城市里的年轻人,通过网络等方便途径,很容易读到这些经典。然而,有些人可能太忙了,每天忙于各种琐事,根本没有心思读佛经。但不管怎样,希望有缘的道友还是抽空翻阅一下,对这些道理认真去思维。

 

心识的起源

那心识有没有开始呢?也有。大家都知道,是在五蕴聚合上假立的,五蕴即为名与色,其中名以识蕴为主,是一种心识的状态。这种明清的心识,对每个众生而言,从无始以来就一直跟随着,纵然这个世界坏灭,也会迁移到其他世界去,故心识可以一直往前推。它的最初起现,密宗的无上瑜伽中叙述得非常细致。

共同加行修得比较成功的标准

我看现在的很多人,不信佛的就不讲了,而信佛的人中,90%都在为了今生而奔波努力。虽说他们是在学佛,但对来世会不会堕入恶趣、轮回的生老病死是否可怕,从来都没考虑过,如此学佛则没有多大意义。其实轮回中的一切,根本没有快乐可言,若能从内心中有这样的认识,才说明你的共同加行修得比较成功!

 

编写师兄:定解B0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3050-定解B06-004

 

名词解释

 

相续

梵语sam!tati。即法之前后连续无间断之意。陈那之取因假设论(大三一·八八五中):言相续者,谓于异时,因果不绝。此言有为法之前因后果连续不绝,称为相续。据大毗婆沙论卷六十载,相续可分下列五种:

中有相续,谓死有之蕴灭,中有之蕴生;而中有之蕴续接死有之蕴,称为中有相续。

生有相续,谓中有之蕴灭,或死有之蕴灭,生有之蕴生;而生有之蕴接续中有之蕴,或接续死有之蕴,称为生有相续。

时分相续,谓羯剌蓝乃至盛年时分之蕴灭,頞部昙乃至老年时分之蕴生;而頞部昙乃至老年时分之蕴接续羯剌蓝乃至盛年时分之蕴,称为时分相续。

法性相续,谓善法的无间之中生出不善法或无记法;而此不善法或无记法接续前之善法,称为法性相续。其如不善法或无记法之无间亦然。

刹那相续,谓前一刹那的无间之中生出后一刹那,而此后一刹那接续前一刹那,称为刹那相续。此五种相续亦可总摄于法性、刹那二种相续中,此因前三者皆不离法性与刹那之相续;法性相续亦可入于刹那相续中,此因一切皆是刹那性之故。又大毗婆沙论等虽认为,善法等之无间生不善法亦称为相续;然相似相续论者则以同类法之相似相续称为相续,异类则不称。又上记之五种相续,随三界五趣而各有分别,欲界具有五种,色界无时分相续,无色界无中有及时分二相续。于五趣之中,地狱无时分相续,其余四趣则五种兼具。此外,又有称人等之依身为相续者,如俱舍论卷五(大二九·二五下):相续有异,异生、圣者相续起故。同书卷二十二(大二九·一一六中):由此比知,以有爱故,能令相续驰趣后有。故知佛教教义不立常一之实我,人等之依身唯以五蕴之相续而存。由上之说,又可将自己之依身称为自相续,他人之依身称为他相续;一人称一相续,多人则称多相续。(大毗婆沙论卷五、卷三十六、卷一一七、俱舍论卷八、卷十三、顺正理论卷二)

——《佛学大词典》

 

密意

1、隐藏之旨意。即指佛特殊之意趣。盖佛之真意与众生所理解者不同,故称为密。此即言,即使详细说明,众生亦难以理解测知佛真实之意,故佛所说者,皆为方便教说。此外,指密意方便教,乃对显了真实之教而言。又以密意所说之语,称为密语。亦即指佛陀真实、秘密之言语与教示。例如,如来说涅槃乃隐去如来常住之意而说,故称密语。

——《佛学大词典》

 

2、隐藏之旨意。即指佛特殊的意趣,此有二义:一、对于佛意有所隐藏,没有把真实含义明显地表达出来;二、佛意深奥细密,一般人难以理解。一般常见者多为第一义。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本课教证

 

1、汉地偈颂: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不勤办道,披毛戴角还。3P80

今生肆无忌惮地享用施主的财物,来世很可能要当牛做马,用自己的身体去偿还。

哪怕是一粒米,也像须弥山那么沉重。如果我们今生没有好好了道、修行,并如理懂得一些空性境界,可能来世要以动物的身体来偿还,这是相当可怕的!

——《维摩诘经》第15

 

2、《毗尼日用》: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宝髻如来心咒嗡哇西波拉牟尼娑哈3P83

阿那律尊者,曾用神通看一杯水,发现水里有无数生命,因此不敢喝。后来佛陀告诉他:不应以阿罗汉的神通观察,而应以肉眼所见,抉择某些行为的取舍⋯⋯并要求出家人在喝水之前,念宝髻如来心咒嗡哇西波拉牟尼娑哈,这样才不会有过失。

 

3、《大圆满心性休息》:痴识风心明点聚,凝酪膜疱及血肉,坚肉支节鱼龟形,经七七日渐成身。3P88

最初,中阴身的意识趋入父母的白红明点之间。……进入母胎后,最初的七天就像一滴水,看起来不是特别明显,这叫做凝酪;第二个七天,就像鼻涕一样的,整个身体还没有成形,这叫做膜疱;第三个七天叫血肉,形成拇指般很小的形体;第四个七天叫坚肉,形状有点像鸡蛋;第五个七天叫支节,就像莲花一样,稍微出现了一点头等不同部位的形状;第六个七天像鱼的形状,第七个七天像乌龟的形状。七七四十九天(一个多月)之后,人的身体就基本形成了。

——《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第十六课

 

人类的心识入胎之后,一般要经历五或七个阶段⋯⋯中阴意识进入父母交媾白红明点融合之中,第一个七日形成如水银般荡荡悠悠的凝酪,第二个七日形成如柳絮、鼻涕状的膜疱,第三个七日成为如拇指形的血肉,第四个七日成为如蛋形的坚肉,第五个七日形成如莲花瓣状的支节,第六个七日如鱼形,第七个七日如乌龟状,因手足稍稍突出酷似龟形而比喻。

——《入行论广解》

 

4、《佛说五王经》:母噉一杯热食,灌其身体,如入镬汤。母饮一杯冷水,亦如寒冰切体。母饱之时,迫迮身体,痛不可言。3P88

当母亲吃热的饮食时,胎儿会像置身火中烧灼一样痛苦;母亲食用凉的饮食,又会给他带来浸在冷水中一样的痛苦;母亲饱足的时候,他又觉得像夹在山崖间一样痛苦。

5、《佛说五王经》:母饥之时,腹中了了,亦如倒悬,受苦无量。3P88

母亲饥饿的时候,他会有如堕入万丈深渊般的痛苦。

 

6、《大宝积经》:若母多食或时少食,皆受苦恼。如是若食极腻或食干燥,极冷极热,咸淡苦醋,或太甘辛,食此等时,皆受苦痛。3P88

母亲吃酸、甜等食物时,胎儿皆会感受诸多痛苦。

如果准妈妈吃得太多或吃得太少,胎儿都会承受苦痛烦恼。如果准妈妈吃了极为油腻的食物,或吃了非常干燥、极度寒冷、滚烫至极的食物,或吃了太咸、太淡、太苦、太酸的食物,或吃了过于甘甜、过于辛辣的食物,当准妈妈吃下这些食物时,胎儿都要承受苦痛。

——白話《佛为难陀说出家入胎经》

 

7、《大宝积经》:难陀当知,处母胎中,有如是等种种诸苦。3P89

难陀,当知处母胎中,有如是等种种诸苦,逼迫其身,不可具说。于人趣中,受如此苦。何况恶趣、地狱之中,苦难比喻。是故难陀,谁有智者,起居生死无边苦海,受斯厄难?!

难陀,你要知道,在妈妈肚里,受到种种的痛苦,详细状况数说不清的。上面这些,还只是转生人胎所受的煎熬。如果转生其他恶道或者地狱的话,所受的苦难更是无法想像。所以说难陀啊,一个有智慧的人,怎么可能爱恋这个生命,又怎么会愿意沉溺在这无边的苦海中呢?!

——《佛说入胎经今释》

 

8、《大宝积经》:由业力故,风吹胎子,令头向下,双脚向上,将出产门。3P89

降生时,由于三有业风的吹动,迫使他头足倒转,大头朝下。

9、莲花生大士:母子二人中阴迈半步,母除颌骨余骨皆分裂。3P90

生孩子时母亲除了颌骨外,其他骨头都会分裂。

生产过程中虽然儿子生下来了,但母子二人好像都朝中阴身迈了半步,接近死亡。母亲除了颌骨之外其它的骨头都已经松开、分裂,是非常痛苦的。

——生西阅读参考第50

 

10、《佛说五王经》:生堕草上,身体细软,草触其身,如履刀剑。3P91

婴儿出生之后被放在垫子上,这时他觉得像落到荆棘丛中一样。

 

11、《正法念处经》:初生时,其身柔软,如生酥搏,亦如芭蕉,又如熟果。母人瞻产,以手捉之,其手坚涩,皴裂劈坼,厌恶蹙面,指甲长利,面目丑恶。以手捉之,犹如火烧,亦如刀割。如是婴儿,身体细软,母人触之,得大苦恼。3P91

 

12、《大宝积经》:初生之时,或男或女,堕人手内,或在衣等,安在日中。或在阴处,或置摇车,或居床席,怀抱之内。由是因缘,皆受酸辛楚毒极苦。3P91

 

  编写师兄:定解G4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3050-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