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55课

课前引导:

1.《大圆满前行》包括闻法方式和所讲之法。我们现在学习的是所讲之法中“共同外前行”中“轮回过患”中“分别思维六道各自痛苦”的部分。

上节课宣讲了“人类之苦”第二部分“爱别离苦”。 详细剖析了我们所执著的对境不一定真的“亲”,应利用佛法,如理思维,减轻甚至断除对子女、亲友的贪著,从而获得修行成功。

2. 本节课宣讲“人类之苦”中最后两部分——“求不得苦”和“不欲临苦”,阐释了两种苦的原因及如何以佛法进行对治,并对“人类之苦”加以总结,了知人类毫无快乐可言,应观察显现之自性,实地修行,如理取舍。

本课脉络


总说求不得苦


定义:世人对自己所爱乐的事物求之而不能得的痛苦。(2)

生西法师辅导

要摆脱求不得苦,就要走上解脱道,从根本上灭掉无明、我执、业和烦恼。对此要深入观修,生起出离心,并在出离心的基础上生起菩提心。

以佛教的慈悲观、人生观调伏自心,获得身心健康(3-7)

1、世间人与学佛人面对所爱乐事物的态度(3)

1) 世间人:大多数苦受是求不得苦,所追求的目标和花样很多,得不到就会很伤心

2) 学佛人:对世间一切不会特别执著

A. 因缘具足,可以去享用

B. 得不到也会坦然接受,不会苦苦强求

2、以佛法的慈悲观、人生观对治内心的痛苦,获得修行顺缘

1) 以佛法对治内心的痛苦:

A. 令人具足勇气、断除非理思维:认为自己极其倒霉,一无是处(4)

B. 令人心胸开阔、如理思维:认识到一切都是因缘(5)

2) 获得内心健康的重要性:(6-7)

A. 心态健康了,即使身体有病,状态也不会太糟糕

B. 具足身心健康,即便没有财富、地位、受用也会快乐

C. 若内心隐患不断发作,外在物质条件再好也没用

D. 身心健康是修行中的顺缘


庚七、求不得苦(详说求不得苦)


现状:趋乐避苦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可很难能如愿以偿。(8)

第一次法师辅导

世人容易把对父母、子女、亲人的不贪著理解成绝情。但实际我们的心不是像石头一样,而是改变了旧的思维,洞察人生的的本质,转为道用,以此而去度化自己的亲友。相反再怎样贪执,也无法让亲友起死回生,从中阴的道路上解脱。

了知愿力和前世因缘的重要性,断除求不得苦(9-18)

1、苦因1:只为了自己的狭隘思想(9-11)

1) 现象:为自己流泪的比比皆是,为众生流泪的却寥若星辰

2) 对治:设定不可思议的大乘佛教目标,发大愿力

A. 时间长:初发心乃至成佛间

B. 范围广:利益三界一切众生

2、苦因2:缺少前世福德因缘(12-23)


生西法师辅导

求不得苦的原因从业因果来讲是因为没有积累福德,从更深的根本原因来讲是因为没有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以业因果考虑,我们今生的享受,一部分观待前生积累的善根福德在今生成熟,一部分是今生遇到殊胜福田,善根今生造作,今生就能成熟一部分(显现为得到钱财等),后世此善根也会不断成熟,利益巨大。而没有善根的人就会常常求而不得,勤而无获,十分痛苦。

以轮回过患考虑,一是众生在追求过程中因贪嗔痴不断造恶业,二是善根没有以解脱摄持,是有漏的善根,所以并没有永恒的安乐,终会因求不得苦而下堕恶趣。

1) 现象:小小的希求也需要前世的因缘,否则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2) 对治:(14-18)

A. 积极为后世积累资粮,公案:儿子投身“一亿里”首富家

B. 并花钱念经、做功德,增加顺缘

3) 将心思放在世间琐事上,没为来世打算的过患:(19-21)

A. 没完没了的感受着轮回痛苦,举例:出租车司机和《云水谣》女主角

B. 死亡来临时此生追求的一切都将一无所有。

4) 修行方法:如理思维,珍惜时间,多用于修行(22-23)

A. 如理思维,下定决心修持真正的正法

B. 以大德和真正修行人为榜样,了知差距,策励精进


第一次法师辅导

观修的时候一定要非常地深入、细致,才可以让我们在轮回过患的观修当中,得到真正的受用,或者产生感觉,才会真正地督促我们认真修行。这种修行不是修给谁看的,而是真实地想要出离轮回,发自内心地想要解脱的心,这个时候我们就有了出离心。有了出离心之后,再修皈依、修菩提心、修集资净障,就完全不一样了。

生西法师辅导

如果我们为了提高在轮回中生活的质量,获得暂时的安乐,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积累福德善根。但这样的安乐究竟来讲还是一种痛苦,我们应把对世间琐事的兴趣转移到求解脱上,依从上师教言不断闻思修行,以出离心摄持各种善法。


庚八、不欲临苦


不欲临苦概述(24-29)

1、定义:虽然不愿遭受痛苦,但是痛苦也会自然而然降临(24)

2、特点:随业力牵引,身不由己,无力抗拒,公案:苏东坡前世(25-29)

第一次法师辅导

不欲临苦浅层次的因就是恶业,深层次的因就是我执和无明。


以无垢光尊者《窍诀宝藏论》详说不欲临苦(30-36)

1、“不欲临苦” 的表现:

1) 家人亲友虽欲恒不离,相依相伴然却定别离

2) 美妙住宅虽欲恒不离, 长久居住然却定离

3) 幸福受用虽欲恒不离, 长久享受然却定舍弃

4) 暇满人身虽欲恒不离, 长久留世然却定死亡

5) 贤善上师虽欲恒不离, 听受正法然却定别离

6) 善良道友虽欲恒不离, 和睦相处然却定分离

2、应立下的誓言:精进修行,志求佛果


了知万法因缘生,息灭贪欲,集中精力修行正法(37-44)

1、如理思维:了知一切万法均因缘所致(37)

1) 有了善因,果才会不求自得

2) 没有善因,再勤勤恳恳,非但不会获得善果,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第一次法师辅导

是否完完全全都是前世的福德呢?这也不一定。很多经典中宣讲:如果遇到了殊胜的福田,有些善根今生造作,今生成熟。比如说在《贤愚经》里讲,给僧众供斋,通过僧众的威德力,善根也会今生成熟。法王如意宝、大恩上师也经常说:如果我们今生能够给僧众供斋饭的话,这个善根今生就会成熟。

2、如理行为:(38-44)

1) 息灭贪欲,过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38)

第一次法师辅导

知足少欲本身就是财富,可以让你获得幸福和快乐。你兢兢业业、勤恳去赚钱,就是为了获得幸福、受用和快乐。幸福和快乐是感觉,是心理上的满足感,会不会因为财富而多少呢?财富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最根本最深层次的满足,还是来自于内心。

生西法师辅导

知足少欲并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是从内心深层散发出快乐,明白多欲带来的幸福感和快乐是会丢失的。以知足少欲作为基础的财富,从而获得圣者七财,这是从乐至乐之道。

2) 集中精力修持正法,依米拉日巴尊者教诫,远离形象学法 (39-44)

A. 形象学法的表现:

a) 某些“智者”打着佛教的幌子追求名利,世间八法不减反增

b) 持戒者的世间琐事不减反增,未生起出离心

c) 僧人对世间亲友过于关心,未断除对亲友的牵挂

B. 形象学法过患:修行人若没有忆念死亡、看破今世,修持正法必定徒劳无益


总结人类之苦(45-49)

1、了知南瞻部洲的人没有丝毫安乐,唯有感受痛苦(45-46)

1)贪嗔痴日益增长,人类痛苦远远超过以往

2) 时世越来越污浊,佛法越来越衰败,众生幸福逐渐减灭

3) 南瞻部洲是业力之地,执著无常的事物只能带来无尽的苦恼


第一次法师辅导

南赡部洲是业力之地,所有的贤劣、苦乐、凶吉、善恶、高低、法和非法都是变化的,都没有可靠的,我们只有非常谨小慎微地做取舍。我们现在是身处险地,暂时的吉祥和暂时生起的善心不能代表什么,我们还没有完全到达可以松一口气的地方,所以每天都应该非常小心谨慎地对佛法进行闻思取舍,这对我们来讲非常有必要。

生西法师辅导

我们不能认为,虽然现在五浊恶世,但人寿到了十岁自然是要往上走的,我们不用做什么努力。因为对我们而言,第一是自己要有出离心,要从轮回里出来;第二是要尽量帮助别人修持解脱和取舍之道。我们有这个义务发起长久的利益众生的愿。


1、依无垢光尊者《窍决宝藏论》之教言,如理观察显现之自性,实地修行,谨慎取舍(47-49)

1) 观察方法:

A. 观察自现之顺缘,变成自现觉受的助伴

B. 观察逆缘,断除迷执的大要点

C. 观察其他上师和道友,明白贤劣差别,促进自己修行

D. 观察四大变幻,有助于通达心的本性

E. 观察我所的如幻如梦,可斩断对迷乱显现的执着

F.  观察他人的眷属、财产,会生起大悲心,断除对轮回的执着

2)目标:摧毁迷乱的实执


第一次法师辅导

比较高的见解,可以反过来帮助我们生起一个比较高层次的出离心——这些东西有什么可执著的呢?如果我们对法的本性,法的实相了知的越甚深越透彻,就会越觉得轮回的法是可笑的,越觉得它是虚无缥缈,如梦如幻的,就越对执著这些法的有情能生起大悲心。


法相名词

1.共业:各人共同之善恶之业,随而各人感共同之苦乐果者。山河等之依报是也。——《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 别业:对于总业之语。众生殊别之业因也,随而众生感各异之果。——《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3. 威仪: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佛学常见辞汇》陈孝义编

4. 八风:又名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因此八法常为世人所爱憎,而且又能煽动人心,所以叫做八风。——《佛学常见辞汇》陈孝义编

编写师兄:定解X02 X09 X10 X11

审核师兄:定解X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