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5课

 

本课脉络

简略分析

丙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一、以上师和眷属为例,说明本来清净

(一)总说:器世界和有情世界本来清净

(二)例说:以上师、眷属为例,说明一切本来是清净的

1、上师

2、眷属

二、发心部分总结:应以菩提心摄持,或者具足密宗清净观

戊一、耳不注如覆器之过

戊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

戊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详细分析

丙二、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一、以上师和眷属为例,说明本来清净

(一)总说:器世界和有情世界本来清净

1、 旁述:密宗中的观点,显宗都能找到

1) 正说:密宗中的观点,在显宗以隐藏方式宣说

· 劝诫:汉传佛教修行人学习佛法要全面

2) 教证:《入楞伽经》:“圣人见清净,生于三解脱,远离于生灭,常行无相境。”

(二)例说:以上师、眷属为例,说明一切本来是清净的

1、上师

1)原因:上师功德等佛

总说:上师是三世诸佛之本体(教证说明)

分说:

A、上师是三宝的总集

原因:上师身是僧众的本体,上师语是妙法的本体,上师意是佛陀的本体

结论:上师是三宝的总集(显/密)

B、上师是三根本的总集

原因:上师身为上师,上师语为本尊,上师意为空行

结论:上师是三根本的总集

别说:某个角度讲,上师应胜过本尊

C、上师是法、报、化三身的总集

原因:上师身为化身,上师语为报身,上师意为法身

结论:上师是法、报、化三身的总集

公案说明此理:

公案内容:惹琼巴梦中了知上师法、报、化三身变化不可思议

旁述:藏地很多修行人依靠传记加持,内心得以转变

结论:上师本体与十方诸佛无别

劝诫:对上师及一切都应观清净心

D、上师是三世诸佛之本体

原因:上师是过去诸佛之化身,上师是未来诸佛之源泉,上师是现在诸佛之补处

结论:上师是三世诸佛之本体

2)原因:上师恩德胜佛

正说:从慈悲与恩德方面讲,上师已胜过了诸佛

遣疑:

A、疑:有些人认为:“密宗宣称上师超过诸佛,这简直大逆不道!”

B、遣:《无垢虚空经》教证:“阿难,诸如来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而现为善知识宣说佛法,令播下解脱种子,故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

3)结论:

如何做:一定要依止上师并观清净心

A、要依止上师:与上师结缘的功德非常大

教证说明:无垢光尊者(两个教证:上师功德/忆念上师功德角度)

案例说明:西方人见到法王的案例

B、要观清净心:观清净心最有功德,观过失没有丝毫利益

为什么:上师的本体和佛陀无别(《密集金刚》教证)

劝诫:要对上师有虔诚信心

2、眷属

1)正说:道友都是未来佛

道友具足如来藏,并获得珍宝人身,被具法相善知识摄受,可以说都是未来佛

2) 原因:遣除如来藏障垢即为佛

正说:遣除垢染,众生都是佛陀

比喻:读书人将来成为领导

教证:《喜金刚 · 二观察续》:“众生本为佛,然为客尘遮,垢净现真佛。”

3)结论:应对道友观清净心

劝诫:外境的好坏跟自己的心有很大关系

3、总结:闻法前调整心态很重要

 

二、发心部分总结:应以菩提心摄持,或者具足密宗清净观

乙二(行为)分二:一、所断之行为;二、应取之行为(应行持的行为)。

丙一(所断之行为)分三:一、法器之三过;二、六垢;三、五不持。

丁一(法器之三过)分三:一、耳不注如覆器之过;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

 

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解释科判:法器之三过

戊一、耳不注如覆器之过

一、略说:闻法时应专心致志,不能心不在焉

二、广说:

(一)正面说:以加秋喇嘛的案例说明

(二)反面说:有些人将上师的话作百般取舍

(三)结论:应全盘接收,专注听受,避免如覆器之过

· 别说:耳朵的用处

戊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

一、正说:若对法没有铭记于心,就像漏底的碗无法留存水

二、如何做:应努力记住上师传授的法要,至少记住几个对你管用的问题

· 别说:管用的方法

三、过患:法器之三过依次障碍闻思修

戊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一、正说:闻法时动机不良如同向有毒的碗注入甘露

二、劝诫:

(一)时间角度:一堂课很短应珍惜

(二)对境角度:没必要把上师作为贪嗔痴的对境

三、过患:第三种过失障碍修慧

四、结论:应时时观察自相续

 

本课难点

一、不要误解了清净心的意义

有些道友在学了清净心之后,突然变得没有取舍能力了。不学佛之前还会分辨好人坏人,现在看到明显有问题的人,却闭着眼睛说:“他是好人,他是好人……”遇到别人质疑某位师父时,急慌慌的打断人家:“这是师父!要观清净心!”如果在他的境界里真的已经在听完一节课后瞬间显现为清净世界,那我也很随喜,但是总是好景不长,不知为什么过一阵天使又堕入了凡间。

真正的清净心见解很深,是非常高的层次,和我们眼前的世界有着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即使再肮脏丑陋的东西,它的本体也是清净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并不代表在现象层面全部抹杀我们的所见所闻,硬把坏人说成好人,硬把黑煤球说成是白的,这不是真正的观清净心。否则的话,观察上师需要六年时间,之后才能依止又该如何安立呢?

当然,我们学佛前可能经常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了知了万法本来清净之后,看到了再坏的人也知道,他的本体和佛菩萨无二无别,我们的心不再像之前那样生起强烈的嗔恨、反感了,而是以一种圆融的方式去理解消化。对于任何一个法,我们要正确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再以不偏堕的方式去行持。

 

二、学渣也要变学霸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初,老师就告诉我们,上课听讲的时候要专心,不能走神,否则一堂课下来什么也记不住。学习佛法之初,闻法方式也提到了“法器之三过”,除了专心听讲,认真思维之外,与世间不同的是,还要观察自相续有没有掺杂“毒素”。对于好好学习专心听讲这件事,佛法比世间法还要严格啊!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想想自己上学的时候,完全专心听讲的时候又有多少呢?不是走神儿就是交头接耳,自己喜欢的学科就认真听,没兴趣的就巴不得早点下课……到头来,天知道自己到底学了什么。

如今我们重新接受佛法教育,但这门教育不比其他,世间的课程如果不好好听讲,顶多关系到今后几十年的成才问题,而如果听闻佛法时不认真、走走形式敷衍了事,不仅今生不会获得解脱,乃至会影响生生世世的闻法缘起。如果真的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就务必要重视并谨慎对待,按照要求如理如法的认真听闻佛法。把上学时的学渣习惯生生扳过来,变身成一个华丽丽的学霸吧。

编辑师兄:定解B20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05-定解B06-001】

 

 


隐藏窍诀

一、学习佛法要完整全面

学过密宗的人的确认为,没有通达密宗的话,很难以解释显宗的甚深奥义。故希望汉传佛教的修行人对显经、密续均要闻思,如果只了解一部分,就断章取义地大肆评价,于不合心意的部分加以诋毁,恐怕对自他不会有好处。倘若对不了解的部分随便毁谤、污蔑,一旦认识到真相,肯定非常后悔。因此学习佛法要完整全面,这样才能保护他的相续,同时不会随意造恶业,还能积累福慧资粮。

 

二、佛菩萨和上师同时在面前,选哪个?

有些大德认为本尊和上师不是一体,见到本尊时,选择向其顶礼,而没有向上师求悉地,最后本尊坛城全部融入上师,以这种缘起,他这一生没有获得金刚持果位,解脱成就因此而拖延。所以,从某一个角度讲,上师应该胜过本尊。

 

三、修上师瑜伽,不要改变上师的面容

无垢光尊者在《虚幻休息》中,“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上师的面相不能改变(不必观成本尊的样子)。因为续部中没有说依靠本尊能即生成就,而全部说是依靠上师迅速成就”。

 

四、见什么全是圣者的时候,你就成了圣者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们因为心不清净,见不到上师的无上功德,只见到上师有生老病死、贪嗔痴、种种不如法行为。因此,  圣者见什么全是圣者,凡夫见什么全是凡夫。

 

五、法王如意宝在梦中见到托嘎如意宝时的窍诀

《法王晋美彭措传》神游小兜率天

提到梦,我们每个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心中自然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一般人也会出现一些离奇古怪的梦境,但凡夫人荒诞不经的梦也不足为奇,大多数只不过是习气的迷乱显现而已。可是,在梦中自在畅游佛刹,与佛菩萨如常人对话般交谈,这样的梦境可能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一件比较遥远的事了。下面叙述的法王如意宝这一梦境,想必多数人不会漠然视之。(节选自法王著作)

公元一九九二年(水猴年)十月一日午夜,我睡在自己寝室里,在半梦半醒依稀朦胧的境界中,一位可爱的童子来到我的面前,看上去他只有十六岁左右, 头上像现在的某些孩童一样扎着几个发鬏, 身上穿着绸缎衣裳, 并配带珍宝饰品, 这副玲珑剔透的模样真令人百看不厌。他脆声地对我说: “我俩一起到外面游览一番吧。”我现在重病缠身,身体十分沉重,行走都有困难,你是谁呀?” “我是与你相处已久的朋友,叫无比智慧童子,你不要顾虑重重,如果你走不动我可以背你走。 ”说完牵着我的手,我也未加思索,毫不迟疑地跟在他的后面。 我们翻越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崇山峻岭,来到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岩洞前,一眼看到托嘎如意宝端严地坐在那里,他与临圆寂时一样十分庄严,我兴奋无比,生起猛烈信心,顿时一切敏锐的分别念嘎然而止,愣住了。当我转过神儿来时,便问: “上师,您不是很早以前就圆寂了吗?当年我们师徒诀别时我才二十四岁, 如今我已到了垂暮之年,幻身也是丑陋不堪、腐朽衰弱,您却与从前一模一样, 既未年轻也未衰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上师幽默地说: “这即是所谓的‘何者皆不成立中何者皆可显现之理’呀, 难道你不懂吗?哈哈! ” 我忧伤地说: “大恩上师,我被心脏病折磨得有些心神不宁,尤其是现在染上了一种十分严重无法确诊的疾患,请您给我吹气加持一下吧。 ”上师带着惊讶的口吻说: “啊呦,原来在所有的事情中你最重视的是自己的病啊! ”听了此话, 我顿觉羞愧难当,惭愧地说道:“呜呼祈求大悲怙主尊, 慈悲垂视恶业劣缘我, 虽自久时已发菩提心, 然却注重自利诚惭愧。” 说着说着泪水止不住地涌出。上师慈爱地安慰我说:“这一点没什么,在修学菩提的道路上,必须披上勇猛精进的铠甲。我们父子碰碰头,我为你念诵一偈愿词:“有寂善聚唯一因,珍宝殊胜菩提心, 愿你自然生起后,成就弘法利众业。 边说边爱抚地与我碰头……”。我有些激动,心想:我要永远呆在上师身边。 正当这时,前面的那位童子不满地说: “你不要将自现执为实有,走吧, 走吧! ”又领着我来到一处茂密的森林中,那里一位悦意的小天子居坐中央,四周围绕着无数声闻缘觉、菩萨众。

我轻声地问童子: “这是什么地方啊?这位本师是谁呢?这些眷属又是从哪里来的?” 童子回答: “此处被称为小兜率天,这位本师是弥勒菩萨的太子,这些眷属全部是一来菩萨,虽然以往他们曾多次在您等面前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但因舍法与无间罪的业障而暂转生在这里,自此定会往生极乐世界的。 ” 我不解地问道: “据说欲界天人无有精、血,只能通过散气享受男女欲乐, 弥勒菩萨怎么可能有太子呢?”他启发我说: “无者不生,有缘即生,这不就是他的因吗?” 我立刻明白了小天子即是真正的弥勒怙主。于是上前礼拜,恭敬祈祷: 众生怙主佛补处,恒时任运现慈悲, 浊世说法我依处,顶礼童子天尊您! 接着我又问道: “昨天,我所提出关于发心方面的几个命题(立宗)是否正确呢?” 弥勒菩萨答言: “言词上虽有一些疏漏不妥之处,但意义上与我的意趣极为相符。 ” 我又问道: “那么,明天安排智者们研讨 ‘加行道有无分别’一题,对此说法各异,究竟的密意到底是怎样的呢?” 弥勒菩萨笑着说: “研究、 讨论加行道的分别念有什么用呢?即使不懂此理, 也不会障碍获得圣道,还不如专修大圆满好呢!我是在开玩笑,我的论著中对此 有阐述:三轮何分别,许为所知障。如果能将此等论典中的上下意义融会贯通, 那么对此还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呢?关于这一点,狮子贤论师也作了详细的论述。不妨可认真参阅。 ” 我继续请教: “对于您《现观庄严论》的密意,藏地的智者、愚者们众说纷纭,莫哀一是,不知您究竟的意趣何在?请您明示。 ” 他慈爱地说:“ 我很久以来就想宣说, 可时机尚未成熟, 所以一直拖延至今。 ” 说完伸出右手为我摸顶,一边加持一边诵道:“ 愿具善缘士夫你,不久光临兜率天, 无数菩萨同欢聚,此深广法当授你。” 说罢便消失不见了。 无比智慧童子如前一样将我送回到自己的床榻上, 叮咛道: “你好好地睡吧, 切切莫忘此行之深义, 定要铭刻于心!” 第二天清晨醒来, 云游的情景记忆犹新。

 

六、与上师结缘功德非常大

无垢光尊者说:“具德上师即法王,住于何处等诸佛,令凡见闻念触者,悉皆摧毁诸轮回。”具有德相的上师是三千大千世界的大法王,他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何种处所,跟十方诸佛没有差别,不管众生与之结上善缘恶缘,只要见到他、听到他的声音,心里忆念他,身体接触他,皆能直接或间接摧毁轮回的恶劣种子。

 

七、上课时的心态很重要

假如你把传法道场看得十分糟糕,上师视为作恶多端的坏人,旁边道友一个比一个坏,那在坏人的群体中,上师所说的坏话,对你的坏相续,不可能有好的利益。上课时心态是很重要的,所以在上师面前听法,一定要观清净心。

 

八、快速转变相续的方法

因此,如果你有一定的能力,每次听上师传法时,应以大乘菩提心来摄持,或者要具足密宗清净观。清净观的力量比菩提心更强,假如你真的能观想,那么上师所讲的每个句子,会令你的相续转变特别快。有些人听了短短几堂课,马上就获得不共的悉地和加持,其原因也在这里。

此处是一个非常甚深的窍诀要点,前提是“如果你有一定能力”,严格来讲,这个标准不是很容易达到的。

 

九、全盘接受上师的每一句话

闻法时,心首先很重要,心要全心全意,聚精会神,倾听上师的法音,一个字,一个字的记在心里。我原来也讲过,以前学院有个加秋喇嘛,他对法王信心非常大,六七十岁的时候,每次听法王讲课,都一字不漏记录下来。有一次,我和他在大经堂后的小木屋听课,听课的过程中,哪怕上师在课堂上开个玩笑,他也会琢磨半天,说:“上师讲了一个很好的玩笑,这个意义很深啊!”然后一丝不苟地记在小本子上。我看了以后特别感动,多年以来,他就是这样依止上师的。可我们有些人听课时,上师开个玩笑,觉得与自己无关,上师讲一个教言,觉得对自己没用,将上师的话做了百般取舍,只留下一小部分对自己有用的。

 

十、修行好坏的标准

很多老修行人也经常说:“修行好不好,我看有没有对治烦恼。如果能够对治烦恼,说明这个人修行很好。”

 

编写师兄:定解B20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05-定解B06-004】

 


名词解释

 

器世间

(界名)又作器世界。一切众生可住居之国土世界,谓之器世间。对于众生世间或有情世间之语。《俱舍论》十一曰:‘如是已说有情世间,器世间今当说。’《楞严经》四曰:‘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出自菩提佛学词典)

 

极乐世界

(术语)界为界别之义明其为极乐之净土,非在秽土之限界者也。(出自菩提佛学词典)

 

现喜刹土

又称妙喜世界,是东方无动如来的刹土。《大宝积经》、《悲华经》中宣说了无动如来初发心,抉择净土,得到授记、行菩提行的事迹。

无动如来成就的刹土中具有无尽庄严善妙,无三恶趣,诸众生辈多以法乐而居。“妙喜国人衣服饮食及诸珍玩,皆是诸天乐具。彼不动如来处众说法,犹若金山光明赫奕,诸声闻众无量无边。”现喜刹土中菩萨能随其意愿,前往其他佛世界,见到诸佛。《维摩诘经》中记载,维摩诘居士就是从妙喜世界而来。(出自百度搜索)

 

法相

指诸法的差别相,即事物的差别相、特征,如事物的相状、名称、概念等。 (出自《佛学词典》)

 

常寂光土

指诸佛如来法身所居之净土。为天台宗所说四土之一。又作寂光净土、寂光国、寂光土、寂光。佛所住之世界为真如本性,无生灭变化(常)与烦恼之扰乱(寂),而有智慧之光(光),故称常寂光土。此土乃佛自证最极秘藏之土,以法身、解脱、般若为其体,具足圆满‘常、乐、我、净’等四德。《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九·三九二下)》:“释迦牟尼佛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净波罗蜜灭有相处,乐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

又此土有分证、究竟之别,分上、中、下三品。依《维摩经》略疏卷一之说,妙觉法身所居之土为上品寂光土,等觉之一生所居之土为中品寂光土,圆教初住以上所居之土为下品寂光土。北宋僧四明知礼更以实报、寂光二土配当始觉与本觉,而提倡‘寂光有相’之说,北宋僧净觉则倡导‘寂光无相’说。[梁译摄大乘论卷十五、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上、法华经文句卷九之上、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一](百度搜索-摘自:佛学大词典)

 

三藏十二部

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百度搜索-摘自: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烦恼障

(术语)二障之一。对于所知障而言。百二十八之根本烦恼及随烦恼,恼乱有情之身心,能障涅槃,故名为烦恼障。《佛地论》七曰:“恼乱身心,令不寂静,名烦恼障。”《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

【又】三障之一。对于业障报障而言。贪嗔等之烦恼,数数起而障碍圣道,名为烦恼障。《涅槃经》十一曰:“烦恼障者,贪欲嗔恚愚痴。(中略)常为欲觉恚觉害觉之所覆盖,是名烦恼障。”《俱舍论》十七曰:“烦恼有二:一者数行,谓恒起烦恼。二者猛利,谓上品烦恼。应知此中唯数行者名烦恼障。”(出自菩提佛学词典)

 

所知障

指执着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又作智障、智碍。为二障之一,“烦恼障”之对称。谓众生由于根本无明惑,遂迷昧于所知之境界,覆蔽法性而成中道种智之障碍,故称智碍。

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大乘起信论》、《俱舍论光记》卷一等载,不染污无知即所知障。《成唯识论》卷九、《佛地经论》卷七等皆谓,所知障是以执着遍计所执诸法之萨迦耶见为上首,谓所有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诸法,其所发业与所得之果,悉摄于此中,皆以法执及无明为根本,故此障但与不善、无记二心相应,凡烦恼障中必含摄此障。

另据《菩萨地持经》卷九谓,染污所知障者有皮、肤、骨等三种,欢喜住能断皮障,无开发无相住能断肤障,如来住能断骨障。若于一切障清净,则断此三住之智障。[《解深密经》卷四、《入楞伽经》卷八化品,《成唯识论》卷十、《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之下、卷下之上、《华严五教章》卷三](百度搜索-摘自:佛学大词典)

 

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

尽所有智:是指佛同时照见十方三世一切万法,森罗万象,而没有丝毫错误的智慧。

如所有智:是指一切万法虽然千差万别,但是佛能照见其本体“真空”的智慧。

法性(法界)的角度是佛智所知所量的对境角度,即佛智所对之境,为“现空双运”。佛的尽所有智即现分,也叫显现分;佛的如所有智即空分,也叫空性分。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是佛的圆满智慧的两个侧面。“尽所有智”是从佛智的显现分,即从佛照见十方三世一切万法显现的角度,“如所有智”是从照见万法本体空性的角度来说的。《定解宝灯论新月释》说:“ 现空双运有两种: 一是菩萨出定时所见世俗缘起与空性的双运,这是暂时的现空双运;另一种是诸佛菩萨入定时所见无生空性与大光明的双运,这是究竟的现空双运。”(出自百度搜索)

 

本尊

通常修习密宗的人,都有一位根本本尊,即专修这位佛或菩萨的法门。

每一仪轨法本,都有一位佛或菩萨作为主名,是即为该法的本尊。

(出自《密宗百问》—谈锡永著)

 

空行

1、有男女之分,一般多是女性。如虚空天女、护法女神、佛母、密乘中的明妃。或者是妇女修瑜伽行者和具有德相者的称号。 (出自《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著) 

2、属女性。但空行母亦可为尚生存于世上的人,密乘修行人修“慧灌”的法时,即与空行母合修。因女性代表智慧,故又称“智慧空行母”。(出自《密宗百问》—谈锡永著)

 

悉地

(术语)译曰成就,但成就有所成能成之别,通于世出世之法,三密相应,因而成就之妙果,以梵语谓之悉地,为成就其妙果,使三密相应之因行,以汉语谓之成就。《大日经疏》十二曰:“悉地是真言妙果,为此果故而修因行故,此中成就者是作业成就。”《大日经供养法疏(上)》曰:“悉地者成就,亦云成菩提。”《大日经义释》五曰:“当得成就一切悉地。”(百度搜索-摘自:《佛学大词典》—丁福保著)

 

补处

(术语)前佛既灭后,成佛而补其处是名补处。即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萨也,隔一生而成佛,则谓之一生补处。又此位名等觉,弥勒即为释迦如来之补处菩萨也。《维摩诘经》曰:“弥勒在一生补处。”《智度论》七曰:“弥勒菩萨应称补处。”《观音玄义》中曰:“补处者,前佛既灭,而此菩萨即补其处,故云补处。”《四教仪集注(下)》曰:“一生补处者,犹有一品无明,故有一生。过其一生,即补妙觉之处。”《无量寿经(上)》曰:“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出自菩提佛学词典)

 

教证

(术语)教文上之证据。对理证而云。【又】日本真宗所立,教行信证之中略。教行信证文类二曰:“真宗教证兴片州。”出自菩提佛学词典)

 

理证

(术语)事理二证之一。忆念道理而证悟之也。见戒疏上。又教理二证之一。举佛之圣教而为证凭也。见唯识论。(出自菩提佛学词典)

 

事势理

就是完全符合实际的道理,即真正的正理。   ——《解义慧剑》

 

事势理:法性力,亦即与空性无二之自然规律。——益西堪布《净土教言浅释》注释  所谓事势理,即是随顺诸法本性的正理。——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释(下)》 

事势理:指诸法的实相,比如火的热性。——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3》

事势理就是法尔理,也就是说,一切万法的客观规律即是如此。而按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四种理最后都包括在事势理中。——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释10》注释

事势理:真正以理来推测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违害,完全可以成立,这种正理就叫做事势理。——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8》注释(出自百度搜索相关网站)

 

贤劫千佛

(术语)过现未三住劫,各有一千佛出世。贤劫千佛者,佛祖统纪三十勘考诸经论,依其所记,则住劫有二十增减,其前八增减中,为佛之出世。于第九减劫,始有佛,名拘留孙佛。是为千佛之第一。次为拘那含牟尼佛,次为迦叶佛,次即今之释迦牟尼佛。自此至第十增减之减劫,有弥勒出世,次于第十增减之减劫中,有师子佛等九百九十四佛。次于第二增减之增劫,有楼至佛出世。合计一千佛。(出自菩提佛学词典)

 

指贤劫出现之千佛。或就因位而言,称为贤劫千菩萨。即自过去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牟尼之四佛,及当来出现之慈氏、师子焰乃至楼至等千佛,称为贤劫千佛。(出自《佛学大词典》)

 

娑婆世界

是娑婆的全称,娑婆华译为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三毒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或简称忍土。(百度搜索-摘自: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相续

(术语)因果次第而不断绝也。有为法无一常住,世人但认因果连续为常住耳。《俱舍论》四曰:“何名相续,谓因果性。”(百度搜索-摘自: 《佛学大词典》—丁福保著)

 

如来藏

1、指清净,光明,妙觉,大乐之心,为佛与众生本具之心性。 (出自《藏传佛教觉囊派》—刘立千著)

2、《大方广如来藏经》。唐代不空汉译。(出自《佛学词典》)

 3、未离客尘位心所有自性清净的法性,即一切有情心中具有的谛实性。(出自《佛学词典》)

4、一切有情心相续中本来自然具有的成佛之因。(出自《藏汉佛学词典》)

5、指能摄持一切染污诸法在烦恼中之真如自性。(出自《藏传佛教噶举派》—刘立千著)

6、指真如隐没在烦恼中,虽不显现,但它含藏如来一切果德可以求证。(出自《土观宗派源流》)

7、关于如来藏,还须要多说一点,因许多佛学家对此都有误会。

依宁玛派的说法(此其实亦是印度祖师的说法),对如来藏的见地,为“大中观见”,此见地超出于中观应成派与自续派之上。

 

这“大中观见”,以“瑜伽行中观”为基础,即是并不破“唯识”的说法,此则跟中观应成派大异其趣。

“大中观”是什么呢?

他主张直接认识事物与现象的本体,包括自己的心识。所谓直接认识,即任其自然显露,不生任何空有的执着,但却了知其空性。

这样说,又须解释一下,何以既了知其空性,却又须不执空有呢?因为依中观家的看法,一切概念都可成立(因为有其功能),但一执着便错,因一执着即受此概念污染,是故可知其空,却同时不执其空。

重要的是对自己心识的认识。心识本体当然空,可是其功能却实在。心识的功能有两面,一般人于日常生活中(此即是修行的行),受贪嗔痴等烦恼污染,又有自我的执着,由是即名此功能为阿赖耶识。

若依密乘之道而修行,则心识可不受污染,由是得清净,此种功能,即名之为如来藏。若将如来藏视为一法(事物)则属大错。

关于“如来藏”,可参阅《九乘次第论集》附录《四部宗义要略》,及拙编《大中观系列》诸书。(出自《密宗名相》—谈锡永著)

 

法器

(术语)堪行佛道者,谓之法器。法华经提婆品曰:‘女人垢秽,非是法器。’二祖慧可久事达磨。莫闻诲励。乃断臂,求法。师知是法器。付以衣钵。见山堂肆考。【又】僧道斋醮所用之乐器。谓之法器。如铙钹之属。(出自菩提佛学词典)


本课教证

 

1、《入楞伽经》云:“圣人见清净,生于三解脱,远离于生灭,常行无相境。” 

圣者现见万事万物皆为清净,如此能生出三种解脱,远离整个轮回的生灭,恒常行于无相寂灭的涅槃究竟处。

 

2、“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

你们不要伤心,也不要哭泣,我将于未来时代,以善知识的形象利益你们。——出自《大鼓经》

释迦牟尼佛接近涅磐时,阿难等有缘弟子泣不成声,此时佛陀安慰到“你们不要痛哭伤心,我将来会化现为善知识,以此方式来度化你们。——《上师瑜伽速赐加持讲记》

 

3、续部云:“佛法僧三宝,上师第四宝。”

在显宗中,可以说上师跟三宝的本体没有差别,或者三宝通过上师的方便让众生得以成就;在密宗中,把上师看作第四宝。

 

4、“空性的虚空中,大悲的妙力任运行持。”

由于上师始终安住于大悲、空性的境界中,故上师的密意就是空行。

 

5、《虚幻休息》:“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上师的面相不能改变为什么呢?因为续部中并没有说依靠本尊能即生成就,而全部说是依靠上师迅速成就。”

 

6、《无垢虚空经》:“阿难,诸如来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而现为善知识宣说佛法,令播下解脱种子,故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

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末法时代,如来不可能于众生面前显现,而显现为上师在娑婆世界中为众生讲经说法,跟众生结缘播下解脱的种子,最后令其获得成就。

 

7. 无垢光尊者:“具德上师即法王,住于何处等诸佛,令凡见闻念触者,悉皆摧毁诸轮回。” 

具有德相的上师,是三千大千世界的大法王,他无论住于何种环境、何种处所,跟十方诸佛没有差别,不管众生与之结上善缘恶缘,只要见到他、听到他的声音、心里忆念他、身体接触他,皆能直接或间接摧毁轮回的恶劣种子。

 

8、 无垢光尊者:“佛说刹那念上师,胜过劫修生次第。” 

一刹那间忆念上师, 其功德远远胜过一大劫中观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

 

9、《中般若颂》:“欲得遍知佛果者,当依善知识。”

想获得解脱的人,一定要依止善知识。

 

10、《密集金刚》:“上师即佛亦即法,如是上师即僧众,一切能作乃上师,师为具德金刚持。”

上师是功德圆满、相好庄严的佛陀,上师是令众生解脱的教法和证法,上师是把无量众生引入解脱道的僧众,所以一切能作皆是上师,上师就是具德金刚持。

 

11、《前行备忘录》说:“如果把上师看成人,那只能在狗前取悉地了。” 

「悉地」译曰成就,但成就有所成能成之别,通于世出世之法,三密相应,因而成就之妙果,以梵语谓之悉地,为成就其妙果,使三密相应之因行,以汉语谓之成就。

《大日经疏》十二曰:“悉地是真言妙果,为此果故而修因行故,此中成就者是作业成就。”大日经供养法疏上曰:“悉地者成就,亦云成菩提。”大日经义释五曰:“当得成就一切悉地。”——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12、《三摩地王经》云:“一切诸众生,皆具如来藏。”

闻法道友表面上虽有贪嗔痴等各种过失,但每一个人无不具足如来藏。

「如来藏」梵语。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盖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又一切染污与清净之现象,皆缘如来藏而起之教法,即称如来藏缘起。经论中常以该思想阐明人之迷、悟对立意义。

胜鬘经法身章(大一二·二二一下):“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出自《佛光大辞典》

 

13、《喜金刚·二观察续》云:“众生本为佛,然为客尘遮,垢净现真佛。”

众生本是相好圆满的佛陀,然而犹如天空被乌云遮盖一样,众生的佛性被无明烦恼障蔽了,所以在轮回中显得愚笨、迷茫、有烦恼,实际上若能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马上就可以现前佛的一切功德。

 

14、《宝性论》云:“佛陀法身能现故,真如无有差别故,具佛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出自《佛教常用辞汇》陈义孝编

 

编写师兄:定解B22,定解B30,定解B29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05-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