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6课

本课脉络

简略分析

 

广说断除法器之三过

一、总说:闻思修行果五个阶段的五种比喻

(一)总说:教证(印度单巴仁波切:“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思维时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观修时应如愚人品味一般;行持时应如饥牛食草一般;得果时应如云散日出一般。”)

(二)分说:

(三)总结和旁述(上师希望能够尽力表达出本论的甚深含义)

 

二、别说:听闻佛法

(一)听闻佛法应如野兽闻声(对应耳不注如漏器之过)

(二)以依师为例说明应将所闻之法铭记于心(对应意不持如漏器之过)

(三)断除闻法中的贪嗔痴等烦恼及不良动机(对应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四)总结:闻法要遣除三种过患,才能盛装佛法甘露

 

详细分析

 

广说断除法器之三过

(上节课从反面说明了该断除哪些过失,本课从正面阐述应如何做)

一、总说:闻思修行果五个阶段的五种比喻

(一)总说:教证(印度单巴仁波切:“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思维时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观修时应如愚人品味一般;行持时应如饥牛食草一般;得果时应如云散日出一般。”)

(二)分说:

1、闻————听闻佛法:如野兽闻声

(以理证说明为什么闻法要专注)

1)因为:

①正见依靠听闻生起

②遇到宣讲正见的学说非常难得

2)所以:听闻时应如野兽闻声般专注

2、思————思维佛法:如北方人剪羊毛

1)略说

2)详说

3、修————观修佛法:如愚人品味

1)略说

2)详说

如何达到(愚人品味):一定要深入体会

4、行————行持佛法:如饥牛食草

5、果————最后得果:如云散日出

1)解释:什么叫得果

2)详说

(三)总结和旁述(上师希望能够尽力表达出本论的甚深含义)

 

二、别说:听闻佛法

(一)听闻佛法应如野兽闻声(对应耳不注如漏器之过)

1、应取之行为:

1)正说:以比喻对应意义宣说

2)进一步宣说:

①如何了知是否专注:从行为态度(等外相)上可以看出

②为什么要专注:闻法的功德不可胜言(以仙人、天人恭敬听闻证明)

③结论:一心专注才能得到利益

2、应舍之行为:

因为身体已经坐在闻法的行列里,所以语言,意念方面尤其要注意。进一步说,不仅不良行为要断除,甚至善法也要放下来。

1)意念方面:身体坐在听法行列中,心里杂念纷飞

2)语言方面:一听法就打开了绮语伏藏门,打断别人闻法思路

旁述:现状(现在大多数城市里的人,听闻佛法的行为逐渐有所改善)

3)善法方面:甚至包括持咒、念佛、诵经、转经轮等一切善行,也要放下来而集中精力恭听

①略说

②详说

A、问题一:分不清功德轻重

a、例说:有些人放不下其他善行

b、放不下的原因:不了知闻法功德

别说:闻法的功德(正面/ 反面)

B、问题二:想全面获得功德

(二)以依师为例说明应将所闻之法铭记于心(对应意不持如漏器之过)

1、总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

1)正面说

①理证宣说(大多数上师/佛陀)

②教证宣说(佛陀/龙猛菩萨/圆照法师)

2)反面说

①弟子错误做法:统统依赖上师

②上师错误做法:不讲佛法

2、分说:

1)上师:

①正面说:上师的责任就是为弟子讲经说法

②反面说:不讲法只让弟子干活是不负责的

③劝诫:摄受弟子必须要传授佛法

2)弟子:

①正说:弟子应将所闻之法念念不忘,并尽力修持

②过患:若对法义不能领会,相续不会有所改变

③结论:

A、正面说:应将上师所传之法牢记在心(大德/我们)

B、反面说:有些人对闻法有种厌烦心,与未曾闻法几乎无别

· 破斥:依止上师的目的就是学到了佛法

3、旁述:弘法是所有人的责任

(三)断除闻法中的贪嗔痴等烦恼及不良动机(对应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1、正说

2、原因:教证说明

1)藏地:塔波仁波切/《华严经》

2)汉地:智者大师/藕益大师

3)如何做:以三殊胜摄持

3、例说

1)上师

2)道友

 

(四)总结:闻法要遣除三种过患,才能盛装佛法甘露

 

本课难点

 

一、闻思时,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乍一看本课的结构,好像在解释单巴仁波切的五种比喻,先是略说了闻思修行果,后面又把“听闻”单独提出来广说。但是后面上师又讲到了上师应该传授佛法,弟子应该身体力行,这才叫依止上师。表面看起来和“野兽闻声”般的听闻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如果仅此而已简单读过去,可能理解的是这节课也讲到了如何依止上师。但翻回上一课,发现科判是位于“法器之三过“这里,这是怎么回事呢?

翻开原文仔细看看,发现本节课讲的“广说听闻”,是在分别阐述“法器之三过”,刚才说到的上师应该讲法,弟子应该身体力行,是相合于意不持如漏器之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行持。所以本课的内容并不是单单解释这五种比喻,还是围绕着“三过”这个大前提而展开叙述的。那么如果是阐述障碍闻思修的三过,为什么不直接解释单巴仁波切的五种比喻的前三种,而单单只是解释听闻呢?其实,法器之三过虽然依次障碍闻思修,但实际上都是发生在听闻佛法的时间内,所以只是以听闻为例展开宣说。

 

二、以纯净的方式依师

我们通常以为,认了师父,献了拜师礼,师父说:“你以后就叫某某了,就是我的弟子了!”这种口头承诺就是师徒关系的建立,其实不一定。师徒关系是依靠佛法形成的,真正为你传授过佛法的才是你的上师,哪怕他没有说你是他的弟子,他是你的师父,但师徒关系也已经建立起来了。即使是从网络、光盘上听闻,但是传法者确实传递了佛法,你也从中确实得到了利益,这时候怎么能说他不是你的师父呢?

有些人觉得,我的师父要认识我,了解我,可以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我度过难关,听我倾诉,帮我打卦,念经,死的时候还能超度我。姑且不说这种心态的自私,仅仅就师徒关系而言,如果没有以法来相系,就像凡夫之间互相帮忙一样,那就是“将国王从宝座上拉下来扫地”一样,非常颠倒。

我们依止上师,就是要跟随上师,学习上师相续中的佛法,学习无形的智慧与悲心并身体力行,不掺杂、少掺杂世俗的目的,以纯净的方式依师,如此一来,才能得到纯净的加持,真正的实现自利利他。

编辑师兄:定解B24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06-定解B06-001】

 

 


本课窍诀

 

1、佛法的一字一句都要接受

佛法犹如蜜糖,中边皆甜,不可能像有些人认为的,一部分值得接受,一部分有待观察,还有一部分应该舍弃。

 

2、仓央嘉措的修心甚深窍诀

正如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所形容的:“常想活佛面孔,从不展现眼前;没想情人容颜,时时映在心中。”(仓央嘉措一生经历比较神秘,他的情歌看似与凡夫的心态相合,直接表露了世人的情感烦恼,在贪心重、执着感情的人看来,与自己内心达成共鸣,但在修行人的眼目中,这些全部是修心窍诀。)他还说:“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肯把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这个教言大家应细细品味。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同样的语句,在不同人眼里看起来却是截然不同的含义。人们只能跟随自己的认知范围来理解,但世人的解读,往往是“误读”。

 

3、打断别人闻法会转生为鹦鹉

听课的时候,尤其不能随便说话。有些人一听法就打开了绮语伏藏门,讲闲话能说会道,讲佛法就哑口无言、三缄其口。这种人在课堂上胡言乱语,打断别人专心闻法的思路,或者让别人听不到法语而断了传承,以此毁坏自他善根,来世必将转生为鹦鹉等旁生。

 

 

4、取了法名,是不是就算师父了?

希望我们这边的很多法师以后到世界各地弘法利生时,收弟子的标准,不要以给别人剪个头发、取个法名就可以了:“我认可你是我的弟子,你认可我是你的师父,从此之后,我们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师徒关系。你不能得罪我,不然就是破誓言者!”——一句法也没有传,破什么誓言?现在社会上有各种奇奇怪怪的现象。所以,摄受弟子必须要传授佛法,传授佛法以后才算是真正的师徒!

 

 

5、要想方法设法把上师教言记录下来

华智仁波切、堪布阿琼以及汉地诸大德,在长期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对上师非常有信心,将上师视为真佛,故而觉得上师所传之法极其珍贵,竭尽全力记在心里。我们实在记不住的话,也应想方设法用其他方式记录下来。以前学院的有些道友,将每个上师所讲的全部录在磁带上,最后离开学院时有好几袋,这也是对法希求的一种表现。

 

6、依止上师的意义

即使老师像爱因斯坦那么了不起,但你一个字都没有学的话,实际上也没有任何意义。依止上师也是同样,如果弟子依靠上师学到一些佛法知识,以此令自己烦恼减轻,智慧日渐增上,依止上师才有价值。相反,假如你整天给上师做事情,但上师相续中的智慧一点也没得到,那真的没有多大意义。

 

7、护持、弘扬佛法,每个人都义不容辞

尤其是现在末法时代,作为上师一定要广传佛法,因为不懂佛法的人太多了。当然,弘法也不一定非要有上师的头衔,一般的居士和出家人也义不容辞。因为佛法是大家的如意宝,并不仅仅是几个上师的,凡是想护持佛法的人,对此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因缘成熟的时候,即使你没有“阿阇黎”这种称呼,也应当尽己所能地饶益众生。

 

8、如何帮助乞丐?

哪怕路上遇到乞丐给他一毛钱,让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也是弘扬佛法的行为。

 

9、喜欢看电视,是业力现前的表现

有些人听法时对上师特别恨:“哼,又讲什么呀!天天讲一个故事,不想听!”就好像上师传的是恶法一样,依靠正法造恶业。而真正接触恶法时,他却是兴致勃勃,看到电视里贪嗔痴的画面特别开心、津津有味,这完全是业力现前。

 

 

10、见人短、见已长是凡夫通病

不仅对上师不能起恶念,对同行道友也不能冷嘲热讽、不屑一顾、心怀我慢:“他们懂什么呀!我的左边是个坏人、右边也是个坏人,前边是贪心大的人,后边是嗔心重的人……唯一我很了不起,是芭蕉树里的一棵檀香树!”诸如此类的恶分别念,都是恶趣之因,务必要一并断掉。

 

笔记师兄:定解B24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06-定解B06-004】

 


名词解释

 

增益

即捏造、虚构、以无为有。 《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

【摘自 藏传佛教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甘露

(饮食)梵语Amr!ta阿密哩多。译言甘露。异名天酒。美露。味甘如蜜。天人所食。光明文句五曰:‘甘露是诸天不死之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注维摩经七:‘什曰:诸天以种种名药,着海中,以宝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药。生曰:天食为甘露味也,食之长寿,遂号为不死药也。’玄应音义二十二曰:‘苏陀味,旧经中作须陀饮,此云天甘露食也。’正法念经九曰:‘甘露为毒。’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天龙

(术语)诸天与龙神。为八部众之二众。天者,梵天帝释等也,龙者难陀跋难陀等也。法华经序品曰:‘天龙夜叉。(中略)人非人。’天龙八部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夜叉

(异类)又曰阅叉。新作药叉,夜乞叉。译言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秘密等。玄应音义三曰:‘阅叉或云夜叉,皆讹也。正言药叉,此译云能啖鬼,谓食啖人也。又云伤者,谓能伤害人也。’法华玄赞二曰:‘夜叉,此云勇健。飞腾空中,摄地行类诸罗刹也。罗刹,云暴恶,亦云可畏。彼皆讹音,梵语正云药叉罗刹婆。’注维摩经一:‘什曰:夜叉,秦言贵人,亦言轻捷。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也。’净名疏二曰:‘夜叉者,皆是鬼道。夜叉,此云轻疾。’慧苑音义下曰:‘夜叉,此云祠祭鬼,谓俗间祠祭以求恩福者也。旧翻捷疾鬼也。’梵语杂名曰:‘夜叉,药乞叉。’大日经疏一曰:‘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鸠槃荼

又作弓槃荼、究槃荼、恭畔荼、拘槃荼、俱槃荼、吉槃荼、拘辨荼、鸠满拏。鬼名。啖人精气之鬼。译作瓮形鬼、冬瓜鬼。南方增长天王之领鬼。探玄记二曰:‘鸠槃荼,依正法华经,名厌眉鬼。啖人精鬼等,亦名冬瓜鬼。王名毗楼勒,此云增长王,是南方天王。领二部鬼:一名鸠槃荼,二名薜荔多,从所领为名。’慧苑音义上曰:‘鸠槃荼,此云阴囊,亦曰形印,谓此之类阴囊。状如冬瓜,行时擎置肩上,坐时即便据之,由斯弊状,特异诸类,故从之为名。旧云冬瓜者,以其事猥而不显故,使人谬解耳。’玄应音义二十一曰:‘究槃荼,或作恭畔荼,又作弓槃荼,皆一也。此云瓮形,颇似冬瓜也。’圆觉经曰:‘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荼,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梵语杂名作‘鸠满拏’。后因用以喻妇人老丑之状。唐任镶畏妻。杜正伦讥弄之。镶曰:妇当畏者三。少妙之时。如生菩萨。及儿满前。如九子魔母。至五六十时。傅施妆粉。或青或黑。如鸠槃荼。见御史台记。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非人

(杂名)对于人而谓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总为非人。法华经提婆品曰:‘天龙八部,人与非人。’药师经曰:‘无有非人,夺其精气。’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传承

“传,传递,这里传授的意思。承,托着,接着,这里是继承的意思。传承,泛指对某某学问、技艺、教义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摘自  百度百科)】,即口传心授。

“密宗非常注重传承,而且一定要口传,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假冒之法的出现。”

【摘自 《慧灯之光五•黑蛇总义一》】

 

绮语

1、一切含淫意不正之言词也。旧译绮语。新译杂秽语。十恶之一。后世骚人积习,多喜以美人香草寓言,凡涉于闺阁者,皆谓之绮语。云笈七签曰:‘三者无色界天,其中人寿命亿劫岁,若人一生之中,不恶口两舌妄言绮语,当来过往得居此天。’大乘义章七曰:‘邪言不正,其犹绮色,从喻立称,故名绮语。’俱舍论十六曰:‘一切染心所发诸语,名杂秽语。’成实论曰:‘语虽实语,以非时故,即名绮语。’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指十不善中的无意义的语言,即乱说。 《佛学词典》

【摘自 藏传佛教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阿阇黎

梵语意密教是传金刚大法者称为大教师、显教别称为亲证师。

【摘自《土观宗派源流》】

 

醍醐

五味之一。制自牛乳。味中第一,药中第一。涅槃经三曰:‘醍醐者名世间第一上味。’又曰:‘诸药中醍醐第一,善治众生热恼乱心。’同八曰:‘云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三轮体空

1、就布施言,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谓之三轮,行施后,此三轮相,不存于心,名“三轮体空”。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2、布施之时,能体达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皆悉本空,摧破执著之相,称为三轮体空。(一)施空,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既知无我,则无希望福报之心,称为施空。(二)受空,既体达本无能施之人,亦无他人为受施者,故不起慢想,称为受空。(三)施物空,物即资财珍宝等物,能体达一切皆空,则虽有所施,亦视为空,故不起贪想,称为施物空。

【摘自《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上】

 

等持

(术语)定之别名。梵语旧称三昧,译曰定,新称三摩地,译曰等持。谓心住于一境平等维持也。是通于定散二心也。假使在于散心而心专注于一境即三摩地。故译为定者不可也。唯识述记七上曰:‘等持者平等持心等,但于境转,故名为等持。故通定散。(中略)三摩地,此云等持。’俱舍论二十八曰:‘等持者为定,名异体同。故契经说心定等定,名正等持。此亦名为心一境性。’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本课教证

 

1、单巴仁波切:“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思维时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观修时应如愚人品味一般;行持时应如饥牛食草一般;得果时应如云散日出一般。”

我们有幸听闻佛法时,理当如野兽闻声般专注……听完上师所讲之法后,理应逐字逐句地思维,就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以此说明,我们在思维法义时,要将上师所讲的道理全部细细分析,没有什么好取舍的。……观修的时候,应该像愚人品尝美味一样,有感觉却说不出来。……行持时,应当如理如实地做到,而且一定要有强烈意乐。就像饥饿的牦牛找到一片草地,它会饥不择食地一扫而光,而不是四处都尝尝。……得果时不能糊里糊涂的,而要像云散日出一样,完全显露实相,没有任何怀疑。

 

2、《未曾有因缘经》:“从闻舍非法,行到不死处,仙人敬事闻,诸天亦复然。”

闻法能舍弃一切非法,从而到达不死之解脱处,故具有功德的仙人,甚至是天人都对闻法十分恭敬。

 

3、《普贤行愿品》:“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对于天、龙、夜叉 、鸠槃荼 、人、非人 等所有的众生,我都以他们的语言宣说能获得解脱的殊胜妙法。

夜叉:意为轻捷,是一种会飞行的鬼类。

鸠槃茶:意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是隶属于南方增长天王的鬼类。

非人:此处的非人是除人类以外的一切众生,如旁生、饿鬼、地狱众生以及阿修罗。

——出自《普贤行愿品》讲解第4课

 

4、《菩萨地论》也说:“专注属耳,意善敬住,以一切心,思维听闻。”

闻法时,我们要竖耳谛听,满怀恭敬,对所闻法义全心全意地思维,尽量断除各种分别杂念,在短暂的一两个小时中一心专注,不要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

 

5、仓央嘉措:“常想活佛面孔,从不展现眼前;没想情人容颜,时时映在心中。”

 

6、仓央嘉措:“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肯把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

 

7、释迦牟尼佛:“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

【上师摄受弟子的最好方法,其实莫过于宣讲佛法。】

我给你们宣讲解脱的方便,什么是解脱方便,怎么样解脱,解脱的状态是什么,怎么样达到解脱,什么是它们的顺缘和违缘,它们的基础是什么、正行是什么。都讲得很清楚。当知解不解脱是依靠你自己的,上师佛陀主要是给我们讲法,最大的慈悲心、最大的事业就是讲法。

——出自生西法师辅导

 

8、龙猛菩萨:“解脱依赖于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

原文:“解脱依赖于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具足广闻戒定者,应当精勤修四谛。”

【证悟空性的解脱,完全依赖于自己的精勤,不可能仅靠他人帮助,就让你毫不费力地出离轮回。】

——出自《亲友书》讲记

 

9、著名比丘尼圆照法师说:“自来自去自三昧,自修自证自金刚。”

在整个轮回生涯中,每个众生全是自来自去。一切解脱要靠自己。

 

10、塔波仁波切:“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

如理修持会成为解脱因,但若智慧不够、信心不够,不但不能如理修持,反而依靠正法造恶业,正法就会成为恶趣因。

 

11、《华严经》:“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

同样是水,牛喝了变成乳汁,毒蛇喝了会变成剧毒。

 

12、智者大师:“为利名发菩提心,是三涂因。”

【三涂】又作三途。指火涂、刀涂、血涂。分别指地狱、饿鬼、畜生三趣。又称作三恶趣、三恶道。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13、藕益大师:“毫厘有差,天地悬隔……醍醐成毒药。”

本来佛法如甘露醍醐一般纯净完美,可如果有些人没有用好,它很可能变成毒药。

 

 

编定师兄:定解B24,定解B30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06-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