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71课

讲记脉络

讲记脉络

 

课前引导

1、《大圆满前行》包括闻法方式和所讲之法。我们现在学习的是所讲之法中“共同外前行”中“因果不虚”之“一切为业之自性”。

2、上节课宣讲了“一切业之自性”中微不足道的善业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果报,善恶业的差别关键在于起心动念,在善心的基础上,对杀生、邪淫有开许的情况。

3、本节课继续宣讲“一切业之自性”中对五种身语业的开许情况,且意恶业在任何时处对任何人都不会开许。告诫我们恒时应以正知正念摄持,断恶行善,力求连细微罪业也不沾染。

 

课前开示

正确的闻法心态(1-2)

1、以欢喜心听闻

2、具有难得心

1)现在聚在一起,极其难得的缘分,要懂得珍惜

2)无常一旦到来,因缘就会消尽

生西法师辅导

1、因果不虚表面上属于共同前行,实际是解脱的基础。必须以出离心摄持来取舍业因果,这就和解脱道相应了。

2、因果不虚实际上是一种修行态度:我们修持善因是做做样子,还是了知规律之后,为了真实利益自他,认认真真去落实?只有把因的修法完全理解、掌握、落实之后,这些果才会逐渐出现。如果我们把该断的断了,该做的做了,该取舍的取舍了,那么轮回中以及解脱道的安乐排着队地成熟,这是决定的。

 

本课脉络

七种身语业开许之处:做到如理取舍(3-28)

生西法师辅导

对于十不善业道的身三语四,如果我们发心清净、贤善,是可以有开许的,前面对于杀生和不净行方面有开许的情况。在这个阶段我们要知道,这对于菩萨来讲的确可以开许;或者以后我的心很清净了,为了真实地利他,也有开许的时候;或者现在有些菩萨在利益众生时,显现杀生、做不净行、或者偷盗等等,但是也不决定就可以定性为犯戒。这对我们生起清净观也有一定的帮助,因为这也是观清净观的素材。

第一次法师辅导

1、身语的其中开许,关键是看起心动念。之所以外相上行持恶业而内相没有沾染罪业的,是因为在相续当中以纯善的菩提心来摄持,这个道理不是我们凡夫人想当然的认为自己的发心如此清净。如果自相续没有办法保证有清净的菩提心的意乐,单是凡夫心中所具有的相似的怜悯、善心、悲心,那行持恶业,不能说自相续一点罪业不沾染。

2、作为初学者,通过闻思的方式,就会了知所有善恶业的大小、轻重,关键在于自己的意乐上。平时就要开始学会调整自己的意乐,而不是仅仅在外相做一下表相的相似佛教徒。

3、作为初学者不能随便行持身语开许的情况,否则只会在自相续中沾染罪业。当修行增上、稳固时,自然会有正确取舍。

 

1、三种身业开许之处

1)杀生、邪淫的开许之处(承接上文)(4)

A. 表现上:菩萨是行杀生、邪淫

B. 实际上:是一种善业

a)菩萨利他心重,没有自私自利,远离贪嗔痴烦恼

b)菩萨的意乐以利他而得自在,恒时随顺于善法

2)不与取的开许之处(5-7)

A. 开许情况:为利益爱财如命的富人,盗取财务作上供下施。永明延寿禅师公案

B. 不开许情况:发心是自利,却以利他为借口进行偷盗(7)

生西法师辅导

1、菩萨通过修持菩提心,自他平等修得很纯熟,通过修他爱执把我爱执灭掉了,基本上生不起来我爱执,这个时候就比较稳定,比较保险。所以根本没有私心杂念的人有胆有识、大义凛然。有胆有识是指有把握、有智慧,不是很鲁莽的,的确是智慧的显现;大义凛然是指完全为了利他。具有这些条件的菩萨是被开许的。

2、菩萨为了利益他的缘故,因为他舍不得上供下施的话,财富可能仅仅就成熟一次而已,下一世可能会非常贫穷。所以为了让他以后能够离苦得乐,就用菩提心摄持,使他和偷盗者菩萨结上缘,和上师三宝也结上缘,这样对他以后的利益是很有帮助的。

第一次法师辅导

1、侠义之士从富翁那里偷来东西救济百姓,看起来跟菩萨的行为很像,但行为是否正确,要看他在偷富翁财产时的发心。如果偷时对富翁有愤恨心,虽然自己丝毫没有享用,完全布施给百姓,也救渡了很多人,在他的相续也有罪业。因为当时的发心没有完全远离私心杂念,还有烦恼所摄,都是不开许的。

2、开许主要特征:第一、自心发心清静;第二、结果善妙。这两点都需要考虑的情况之下,他做行为不会积累恶业,并且会获得功德。

 

3)如理思维身恶业开许的情况,合理取舍行为(7-13)

A. 看到的不如法行为,很可能是菩萨度化众生的方便(7-11)

a)济公境界高深,后学者不可乱学表面行为

b)破山禅师为救度一方生灵,不惜大开酒肉之戒

c)明朝一位和尚为救难民,在山贼面前吃肉喝酒

B. 没有高深莫测的境界,不可随便模仿(12-13)

a) 在汉地并不是普遍行为,藏地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行持高深之举

b) 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分清能做不能做的界限

c) 没有境界,却无恶不作,是不合理的

d) 有超胜境界,行持超凡行为,也无可厚非

 

生西法师辅导

一切万法以心为主,没有决定性的善、恶。如果心贤善,行为也成为贤善。但是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对于初学者来讲这是非常危险的、难以驾驭的行为。所以,要老老实实按照佛陀、上师所讲的取舍道理,该取的取、该舍的一定要舍,对我们来讲没有什么“善巧方便”。

第一次法师辅导

内相续的境界有着天壤之别,外在的行为上并不是谁都可以去随学,外在的行为如果没有内心的见解去摄持,它就可能成为恶法,如果有内心的境界去摄持,它就成为一种积资的方便,看我们的自相续能不能去用,不要一味去随学外在的相。

 

2、四种语恶业开许之处

1)妄语(15-18)

A. 开许情况

a)为了保护众生生命

b)为了保护三宝财产

 

生西法师辅导

1、菩萨保护了他一次能够保护他一世吗?这个不敢保证,但保护者是发了菩提心的,这时菩萨以菩提心摄持说妄语介入了,他的菩提心以及发愿、回向、修行就和能杀、所杀都产生了联系、结上了因缘。被追杀的有情和杀生者,他们轮回的轨迹会因为菩提心的介入而发生改变,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转折。虽然只是介入一次,但是介入者的善根功德回向肯定会加持两方面的有情。从这个方面来讲,虽然只是一次性地保护,但是对他们走向的改变非常明显。放生也是一样的。实际上在买生放生的过程中,菩提心的力量会影响到上、下游很多的链条。因为放生以菩提心摄持的缘故,卖鱼的人和所买的、所放的有情,还有放生过程中的所有链条等,都会因为菩萨发了菩提心而获益,这个利益是相当大的,前提就是我们不要只是为了放生而放生。

2、保护三宝财产因为它是无量有情的福田。无量有情因为三宝的财产,会种下成佛的善根,是很殊胜的。所以我们就可以通过说妄语的方式来保护,因为意义很重大。

 

c)为了利益他人说方便妄语

i 佛陀为劝慰失子妇人说方便妄语的公案

ii 为病人隐瞒病情所说的妄语

B. 不开许情况

a)发心不正,为了私欲而欺骗他人

b)习惯说妄语

 

生西法师辅导

不开许的情况就是私欲。为了自己的利益说妄语,为了保护我们的名声、身体、财产、地位、性命等,说很多妄语去欺骗别人,这些都是私欲,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东西而说妄语。

生西法师辅导

不涉及饶益有情和弘扬佛法方面的利益,轻意是不能说妄语,否则还是会沾染过失。

 

2)离间语(19-21)

A. 开许情况:为防止好人被坏人带入邪道而离间他们

a)与恶人交往,行为会日渐恶劣

b)对逆耳忠言听不进去

B. 不开许情况:挑拔离间,令志同道合的两人关系四分五裂

 

生西法师辅导

一个喜欢行善的人和一个喜欢做恶的人相互为友,而这个修善法的人很强势、魅力更大一点,这时我们就不用操心。他迟早会把对方带入佛法中。而做恶业的人魅力、影响力要大一点,修善法的人,是一个相对从属的地位,这样就比较危险。让他们分开也是保护了两个人,一个是保护了发菩提心的人,一个是保护做了恶、有可能影响别人修善法、修善心、做善行的人。

第一次法师辅导

1、能不离间尽量不离间。我们的心很难掌控,有时候说发心是好的,其实还是掺杂了很多贪嗔烦恼和个人意愿在里面,一厢情愿的认为这样好,但实际上对事情的整体没有比较周全、客观的分析,这种行为就已经站不住脚了。一但做了不是真实开许的情况,只是徒造恶业,自己在轮回中更久,对别也起不到真实饶益的作用。

2、在显现上,确实觉得两个道友之间,其中有一个是恶道友,跟他接触,对他不太好,就正面地劝告。要在对方能够接受的,或者你能够跟他交流的情况下,这里面都需要很多善巧方便来摄持,不是说直截了当地去明说,否则不一定起到好的效果。直接在道理上跟他分析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要他明白取舍的道理,让他自己去抉择。

 

3)恶语(22-25)

A. 开许情况

a)以温和方式无法调伏,只能以强制性手段或示现忿怒相令弟子步入正道

b)揭露弟子的罪恶,是殊胜上师的法相。阿底峡尊者教言

i. 能针对弟子的要害,是殊胜的窍诀

ii. 如果觉得都和自己无关,则不会发现自身的错误,行为会越来越不如法

 

生西法师辅导

1、第一是悲心很强烈,想让弟子离苦得乐、步入正道的心特别强烈。悲心如果不是那么强烈的话,他就不一定使用这样的方式。第二,他有很深的智慧,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像这样殊胜的上师,能够知道弟子的问题所在,通过揭露罪恶的方式让弟子改过、修行正法。

2、一个真正的上师,主要就是帮助弟子发现轮回、我执的过患,让他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而很舒适的方式是很难解脱轮回的,所以他会用一些让弟子痛苦的方式,有些上师说这个就是折磨。因为在调伏的过程中,被调伏者是不会那么舒坦的,内心会经常备受打击。在轮回中备受打击这是对的,应该有这种情况。为什么很受打击很受伤?这些打击标志着获得解脱道时的阻力。要解脱就会遇到阻碍,就会痛苦受伤,这也是必须要经历的。

3、有时我们发愿请上师一定要直接指出来我们的问题。但上师也不敢说,有时稍微说一下、试探一下就发现不行,继续不下去了,一说他就开始反弹了。现在我们也许还没准备好,但不要紧,逐渐去准备。对上师告诉我们的法,该上座观修就上座观修、该念的就念、该思维就思维。这些其实都是让我们根基成熟成为法器的必备工作,必须做到后我们的法器才成熟,才堪能被调伏。现在是被调服的准备阶段,这对每个修行人来讲也是必不可少的。

4、佛法讲的都是保护我们的,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我们觉得不自由、很不舒服。但是这些是对治我们的轮回习气的。我们现在力求成为证悟者、解脱者,或者至少要对自己负责任,要保护、爱自己。而你真正爱自己,对自己不利的所有因素就会尽量去掉,再怎么痛苦、挣扎也要去掉。

第一次法师辅导

我们不可能天天跟在上师身边,没有多少机会可以让上师来揭露我们的罪恶。但我们可以把自己周围碰到的痛苦的事情,把它意识到这是上师的加持,上师通过这种加持力,让我们往昔所造的罪业提前成熟,以这样身心痛苦的方式消业。能够这样观想,受痛苦的本身就不是白白受业的结果,而是变成了积累资粮的一种因缘。痛苦即上师,快乐即上师,幸福是上师,不幸福也是上师,这是最殊胜的要诀。

 

B. 正确看待上师说粗恶语现象

a)胜义中,众生全部平等,没有高低之分

b)世俗中,弟子和上师的功德不可能完全等同

C. 不开许情况:轻视侮辱对方的粗恶语(原文内容)

 

生西法师辅导

第一不要有轻视心(轻视心是代表所有的烦恼,不管是嗔恨心还是嫉妒心,或者轻视心、傲慢心,这些烦恼我们要尽量克制、化解掉)。第二不要用侮辱别人的语言、粗恶语。有人觉得用粗恶语骂别人很爽很舒服,但其实这就是伤害自己。

第一次法师辅导

1、为了对方好而说恶语,是否正确的界限是看有没有达到效果。如果对方生起了更严重的嗔心,对你的话更加排斥,行为更加不如法,这不算真正的调伏,只是在烦恼心的摄持下和对方吵架。只是因为看不惯产生的烦恼心而引发的,自己没意识到而已,只是以为是在用恶语调伏别人。这种情况是要遮止的。

2、说恶语开许的情况:1、真正说恶语的人,自相续不能以嗔心或愤恨心摄持,而只是口说恶语;2、完全明白所说对境以温和的方式无法调伏,只能以愤恨的方式调伏,确定依靠忿怒相可以令其步入正道。这两个条件一定要把握,说恶语要对他起到饶益的作用,而不是说自己看他不如法,所以用骂的方式骂了他一顿,一定要对他起到好作用,而且在自相续中不能生起自相的嗔心,必须要有这两个条件才能开许说恶语,否则是绝对不开许的。

3、遇到痛苦的事情,要意识到这是一种上师的加持力,让你往昔所造的罪恶提前成熟,以这样的一种身心痛苦的方式消业。意识到痛苦即上师、快乐即上师、幸福是上师、不幸福也是上师,这是最殊胜的一个窍诀。所谓上师揭露罪恶,不一定是上师揭露罪恶,当别人揭露罪恶的时候,你能把他观想为上师,要这样去观想。

4、自身要把握的分寸:不要随便说特别刺激的话来伤害别人,当别人击中你要害的语言,你能想到这是上师的加持吗?这个才是修行的要诀。

 

4)绮语(26-28)

A. 开许情况:为另其进入佛门,权巧方便说绮语

a)为使刚皈依佛门的人趋入正法,最初说绮语随顺

b)菩萨为引导外道发心贤善而说绮语

B. 不开许情况:说的话没有丝毫意义,让自己心生散乱,让别人产生贪嗔痴

 

生西法师辅导

1、对于爱说爱讲话的人,默然禁语的方式就不能让他趋入正法。第一个你自己默然禁语,他对你没有亲近感;第二个你让他默然禁语,他就觉得修佛法没有乐趣,不愿意修。这种情况只有投其所好,而且你自己不能保持沉默,当然你可以在他不在的时候保持沉默,但是他在的时候,要明确你的目的就是要调化这样的人,你可以说一些他感兴趣的话,让他觉得你见多识广,对你慢慢产生亲近感,然后再跟他讲一些佛法、道理,这个时候他慢慢就可以接受。

2、开许绮语也是对有能力的人而言,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不受到伤害,也不会伤害对方,表面上是造了语恶业,但其实类似于世间中以毒攻毒的效果。不懂的话试一试,只能让他的毒性加深。所以没有到达那种程度的话,我们不能因为有个开许就去说。还没有到达那种程度的时候,我们就只有先保护好自己,然后发愿以后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其它有情。

3、菩萨利他的过程中有必要的话都是伤害自己的利益的,但是这个方面我们要考虑,因为如果让我们退失了发心、菩萨行,对自己和对其它的有情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在这个情况之下,为了让利益众生的事情、菩提心的修行延续下去,暂时就要放弃一些力所不及的利益众生的行为,保护好自己的菩提心、善心。佛菩萨经典中说这也是决定要做的,不单说是开许,而且必须要保护好自己。度化众生是一项长远的工作,不在于一两次机会的错失,或是一两年的时间,菩萨都要长时间的发心。

第一次法师辅导

1、作为修行人,平时的绮语要遮止。尤其在共修时,刚开始是讨论问题 ,把握不住分寸,后面就变成了说别人的是非。

2、身语七种开许,都要从自相续不沾染贪嗔,对他人确实起到饶益,才是开许的。

 

三种意恶业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也是不开许的

1、原因:

1)贪嗔痴不会转为善妙的动机(29)

A. 对恶业开许的唯一条件是对众生有利

B. 在烦恼驱使下行持,永远也不会开许

第一次法师辅导

密宗有很多很殊胜的行为,但前提条件就是自相续当中不被贪嗔所染,否则怎么可能依靠这些行为马上成就,那就会更加颠倒。他不是自相的贪嗔之心,是以自相续当中完全不被贪嗔之心染污的情况之下而行持一些观待于自己的已经到了这种程度的修行境界,这种修行也不是初学者能够行持的。

2)万法从心生,善恶的作者唯一是自己的心(30-31)

A. 外在的形式并不重要

B. 内心分别念带来巨大的善果或恶果

第一次法师辅导

修行不要太执着在外相上,道心比较强的道友认为作为在家人,修行的环境受局限。其实真正大乘的修法,不是特别强调这点。作为初学者能够有一个寂静的环境会成为修行的助缘,但真正从道理上分析,大乘修法将自己所有的点点滴滴都转为修行方便,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够善护自心,就是一种最殊胜的修行。

 

2、修行人依靠佛法生起善的对治(32-33)

1)闻思修佛法,心缘于善法

A. 讲课不可能一边讲一边生恶念

B. 听课偶尔有一些分别念,但百分之七八十,心都缘于法义

2)经常观察自己的心

A. 处在善念中,生欢喜心

B. 处于恶意,要立即忏悔并谴责自己,并下决心不再犯

 

生西法师辅导

1、我们可以把贪嗔痴转为道用:如果我已经生起了贪、嗔、邪见,不要让他延续。生了贪心怎么办?可以发愿,愿一切众生不要生贪心,因为我这次生贪心的缘故,让所有众生不要生贪心或嗔心。这是通过贤善的意乐把它转变了。

2、在调伏烦恼的时候也一样,主要是调伏自己的恶心,诽谤、讽刺别人的心,或者说充满了贪嗔痴和邪见的心。这种恶心要想方设法地看住它、发现它,调伏它,就需要通过我们学习的善法来实现,平时要训练。我们平时的听闻、思维、上座观修、念咒等等,其实也是训练。训练后我们的善心会越来越强大,遇到贪嗔痴生起或者遭逢恶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平常训练的内容去做应对和调伏。

第一次法师辅导

1、学法后都希望按照法的标准,达到一个很如法的修行人。但大部分初学者,刚开始对治力弱,知道要提起正知正念,但是提不起来,所以比较痛苦。但是我们没有退路,走不过去也得想办法走。最开始可能会生一百个恶念,一个善念,有时候甚至一个善念都没有好好地生起,但如果经常去思维串习发愿,愿所做的功德能够改变自己的相续,变成一种善的相续,远离恶分别念。经常这样去发愿,时间长了,就是个改变的过程,而不要想一蹴而就。不可能今天闻了法,明天一个恶念都不起,没有这样修行人。

2、要常常懂得善护自心,要时常保持心态处在一种健康、安乐的状态当中,平时或者修随喜,或者修自他相换,碰到不好的事情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

3、修行不要太过于强求,也不是懈怠,要客观地认清自己,但又能不紧不松,时时刻刻警觉着自己的念头,要把握一种中道的、平稳的心态。

 

一切时处,应以正知正念摄持,断恶从善,力求连细微的罪业也不沾染(34-60)

1、善心的重要性:(34-39)

1)一切教理,归为善心和善行

2)心地善良是佛陀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

3)心善一切都好,心不善,形象上做再多善事也不重要。元自实转恶念为善念,命运发生转变的公案

A. 心恶,非人推波助澜,身体不会健康

B. 心善,自己快乐,周边和谐,四大十分调和

 

生西法师辅导

善心大概有两种:一个是世间的善心,相应于下士道;一个是相应于解脱道的善心。我们要把相应于轮回的善心调整到追求解脱道。解脱道有两种,一个是自我解脱,一个是为了利他解脱。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要舍弃自我解脱,一定要发起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心。就这样逐步地调整。就像上座之前,上师告诉我们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就是从这些方面来调整的,务必最后要做到以殊胜的菩提心来摄持。

 

2、应取的行为:(40-60)

1)做善事前,先观察自己的动机(40-45)

A. 动机善,可以去做

B. 为了竞争或贪图名誉,要加以纠正。公案:奔公甲格西在佛台撒灰

a)动机变善,可以继续

b)无法转变,延缓为好

2)随时随地观察自相续(46-51)

A. 及时意识到造罪的苗头。公案:奔公甲格西想偷茶叶及时生起正念

B. 对恶分别念及时忏悔。公案:阿底峡尊者闪现恶念头及时供曼茶忏悔

3)调伏自心,断除对生恶念不在乎的态度(52-59)

A. 反复体会殊胜窍诀,会有极大利益(52)

B. 与烦恼做斗争,审视自心。公案:奔公甲放弃享用酸奶(53-56)

C. 长期对治。公案:扎堪婆罗门、优波鞠多尊者用黑白石子记录善恶(57-59)

 

生西法师辅导

1、动机是最重要的。如果动机很贤善,这个善法就纯粹成为善业,而且有可能成为一个大善业。所以在做善事之前检查、调整自己的动机是特别重要的。

2、不管怎么努力怎么调整,恶心还是很强盛,建议不要做了。如果是带着强烈的恶心去做,就只是变相地造恶业而已,什么时候把心调好了再做。这就能保证我们所做的是有质量的善法。

3、很多事情如果没想好就先不做,因为每次都想做,但做两天就放弃了,挫败感会越来越强,最后对什么都没有信心和兴趣去做了。现在我们不要急于模仿,首先要把这些原理的东西该学的学好。到了一定的时候再来做,而且做下去之后还要坚持到底。

4、下决心很重要,因为决心有它的力量。当下次又遇到这个情况时,就想我以前发过愿,下过决心,要努力让分别念在相续中不再出现,现在居然又出现了,要赶快把它灭掉!经常这样发愿,这种决心的力量在我们修行过程中的关键时刻会起到作用的。

5、所谓的修行也是观察和调整自己的心。就像上堂课所讲的,修行是体现在这些小事中的,不是平时任何小事都不去做,都指望一个大的善根、大的修行去转变,这是不现实的。今天我们讲的任何事情,一个小的念头,经常用正知去观察,一有不好念头的时候马上调整。习惯之后,我们的心就会特别调伏,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的。

6、“久而久之”是很重要的。上师最怕我们冒进,经常让我们慢慢来,总有一天会变成他们那样的修行者,这个对我们来讲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佛陀永远告诉我们要行于中道,千万不要走极端。以前不学习佛法的时候是一个极端,学习佛法之后又是另外一个极端,这都不好,要逐渐来。

第一次法师辅导

1、真正殷重的利他心发出后,不管对方、大众,赞叹也好,诽谤也好,不会受外境的影响,真正要做到要脚踏实地一点一点去串修。

2、我们要一分为二保持一个中道的角度去分析,一方面自己需要尽量去遮止自相续贪图名誉、装模作样等行为,要通过逐渐修行断除;另外一方面,如果这件事不管怎样,对众生有利益,我们还是要尽量去行持。

3、最殊胜的供品和最殊胜的忏悔都是在自己的心上去建立的,最好的积资还是在自己的心上才能够安立的。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把调心作为最终的目的,我们平时不管做什么样的发心都应该经常地去反观自心,观察好自己的心再去调整它。

4、我们如果能坦诚的老实地学佛,客观的不掩盖地去面对自己的心,发现问题不一定要和别人去说,但是自己默默无闻的去调整、去对治,长年累月下来,肯定会是一个很好修行人。

5、密乘戒很不好守,解脱越快越殊胜,要求也高,贪嗔心是一定要遮止的。阿底峡尊者也没有办法不犯,但犯了以后当下忏悔,是我们要随学的重点。作为修行人,一定要做到每天念21或108遍百字明,当天忏悔罪恶。凡夫人不生恶念不现实,关键是生起恶念要去调整。

6、一个好的修行人体现在能不能把握好自己的当下。能不能经常观察自己当下的念头,这是正知,把自己的念头调整到善心当中,就叫正念。如果具有正知正念,修行肯定不会差。如果没有,形象上的善法做的再多,也不好说自己有多少功德。

7、如果表面行善事,但实际上处在和别人竞争的心里中,精进的闻修法,功德有多大也不好说。为了表现自己是佛教徒,做很多相关佛教的发心,这种心态有时候意识不到,这都是没有真正客观认识自己,用智慧的眼睛观察、面对自己的心。这都是一个过程,需要一点点去调整自己的相续。修行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现在能做多少做多少。即使现在都做不到,装模作样的行善法,也比不行好的。

8、第一步一定要有正知正念能否反观自心。具有这个力量后,有些人用小乘方法把自己的念头转为善念,有些用大乘的方法,显宗的菩提心、空性等,密宗是在这个基点上,用密宗的窍诀把不好的念头转为善念。方法不同,但用的地方一样。如果没有观察到自己的心,对治力没有办法起作用。

 

4)祈祷上师三宝和护法神(60)

生西法师辅导

在调伏的过程中,要做其它的积资净障——修上师瑜伽。我们在修这个法之前,也需要祈祷上师加持。在修行过程中除了自己的精进之外,上师三宝的护佑和威德力的加被对我们来讲也是相当重要的。我们有助缘的时候,就避免一个人去奋斗。还有恒心特别重要,一定要坚持,很多修行就算是非常简单的方法,如果你能够坚持到底,它的力量和威德力就会展现出来。另外要把好的闻思修和对法义方面的串习方法,不断地坚持下去,要给自己定一个长远的目标,不是三五年,而是什么时候成佛才算可以。

 

《前行》窍诀殊胜,应以此对照自心行持(61)

1、缺乏正知正念、行为不如法的过患

1)即使出家也是虚有其表,属于邪命养活

2)今生招人讥嫌,来世堕恶趣

2、有正知正念、行为如法的利益

1)人们自然会聚集到身边

2)暂时趋入善趣,究竟获得涅槃

3、将修行窍诀对照自心的目标:依靠佛法,对治烦恼、行持善法,走上光明大道

 

生西法师辅导

《前行》当中讲了很多窍诀,对我们很有用的、可以直接用得上的,在这里面就体现出来了。我们如果用心去看、去分析的话,可以在《前行》当中找到很多在日常修行、生活过程中对我们有用的窍诀、对治烦恼的方法。关键是这种习惯、观念一旦形成,对一个人的修行性格是非常好的。一个人的性格对他以后人生的走向,会有导向、指引的作用。修行人也有修行的性格。如果养成这种很好的修行性格,在修行过程中经常性地观察,观察到之后经常性地忏悔,不让它过夜等等,就可以保证我们每天在睡觉之前,得到了一些比较纯净的善根。不好的东西,尽量每天都在消化、消亡;善根让它每天都去增长,这种力量一旦保持下去,它会越来越强大。恶业生起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少。这对我们来讲,其实意义非常重大。

 

法相名词

 

如来藏: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戒定慧:又名三学,或三无漏学。戒是戒止恶行,定是定心一处,慧是破妄证真。持戒清净心则安,心安则可得定,得定则可观照分明而生智慧。持此戒定慧三法,能对治三毒,成就佛果,所以又叫做三无漏学。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四谛: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编写师兄:定解X04 X08 X14 X16 X17

审核师兄:定解X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