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77课

讲记脉络

 

课前引导

1. 《大圆满前行》包括闻法方式和所讲之法。正在学习的是所讲之法中依止上师的部分。依止上师分为依师之必要和依师之次第两部分;依师之次第又分为:观察上师、依止上师、修学上师之意行三部分。

2. 上节课继续学习了依止上师。告诉我们在依止上师后对上师的一切言行举止唯一应观清净心,始终视师如佛。

3. 本节课继续学习依止上师科判,宣讲了:1.我们在上师身边时应如何行持如理如法的依止;2.对于没有如理如法依止上师的人,与之接触的过患以及对治方法;3.从对待金刚道友和上师的眷属的角度,如何正确依止上师。之后,开启了修学上师之意行的宣讲,告诫我们应该以全然的信心修学上师的意行,从而获得上师相续中的一切功德。

 

课前开示

一、重视共同加行的修持,基础一定要打好、一定要实修(1~2

1、共同加行修得好:后边的修行不易退失

2、共同加行修得不好

1)不共加行的境界很难生起,从而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的境界很难现前

2)就算暂时生成验相、获得成就,很快就会销声匿迹

 

二、精进修持不共加行(3-5

1、具足修行的勇气,随学大德的精进

1)青海一位上师一辈子修了十六次加行

2)藏地公认一大德坚持五十年每天磕头一百个不间断

2、常见的现象:一开始比较积极,慢慢地就力不从心了

3、对治方法:共修。因为依靠个人的力量,修加行很难善始善终

 

三、如理修持对修行最有用的加行,以令修行不易退失(6~8

1、避免修行虎头蛇尾,否则什么法都修不了

2、有自觉性地修行,将修加行作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本课脉络

 

在上师身边应当恭恭敬敬、如理如法(9-38

 

第一次法师辅导

作为合格的弟子,和上师在一起或在承事上师的过程中,小节需要注意,这既是能够令善知识生欢喜的一个因缘,也是使得自己能够积累广大福报的一个因缘。

生西法师辅导

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加持!上师传法必须在我们有信心和恭敬心的基础上,才对我们相续的调伏有作用。否则,因为缺少一种必要的修法条件,我们的修法也没办法成功。

不管是依止法还是修皈依、发心等其它法要,整个佛法的核心都是调心的,它永远不是以行为为主。不以行为为主,不是说不要行为,而是永远强调恭恭敬敬的心。在此前提之下,行为也要尽量恭恭敬敬。其实心恭敬了,行为一般来讲也会非常恭敬的。

 

1、上师起身(11

1)如法

A. 毫不迟疑地站起来

B. 上师开许则不用站起来

2)不如法

A. 视若无睹地坐着或躺着

B. 轻慢上师

 

第一次法师辅导

比如我们听法,应当早于上师来到经堂迎接,最好不要上师来了之后再来。具体的做法最好能够相合于上师的心,根本上是要遮止自己的轻慢心,因为这个心态相续中会造业特别大。

生西法师辅导

这也是要看实际情况的。有时候起身不方便,不是在正式场合中的话,上师说不要站起来、不要动,那弟子也是应该依这个为准。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是看上师他自己当时是怎么安排的。有时候因为场合;有时候因为上师的性格;有的时候是为了调伏弟子等等,从很多方面有必要去观察。但是一般情况下,是要毫不迟疑地站起来。

 

2、上师安坐(12-20

1)如法:(12-13

A. 向上师请安问候

B. 观察时机,供养相合上师心意的用品

a)观察时机:

§  上师不高兴时,非要拿供品作供养,可能会触恼上师

§  因缘成熟时,供养上师才有殊胜功德

b)供养时要看上师的心意:

§  上师不喜欢或用不上,供养了也没有多大意义

§  上师比较喜欢的,则要尽心尽力作供养

 

第一次法师辅导

相合上师心意很重要。有时我们不管上师需不需要,只要买好东西就供养上师,从自身清净心的角度,清净心很好,也不是没功德,但假如说那个东西特别合上师的心意,那个功德更大。所以还是要有所选择。

另一方面要观察时机,还是要找方便的,上师心情比较好,不是特别忙碌的时候,有时候也不是我们能够选择的,比如没有那么多机会来亲近上师选择时机,在法会上供养哈达,这时候不供养,就更没有机会,就只能以自己的清净心行持。

生西法师辅导

实在是不方便或者害怕,那么内心恭敬是最重要的,外表上可能欠缺一点,这样大问题是没有的。

 

2)依止上师时,一定要恭敬上师,要做能令上师欢喜的事(14-15

A. 应取

a)上师所说的任何话都不违背

b)深信上师的语言与佛没有差别

B. 应断:认为自己应和上师平起平坐的邪说

a)胜义中一切平等

b)世俗中,依靠恭敬上师、依止上师的缘起,最终能得到上师的超胜功德,也是不虚存在的

3)应时时刻刻忆念上师,对上师生起信心,时刻处于修行中(16-20

A. 忆念上师,对上师生起信心的利益:相续中生起真实的功德,金厄瓦上师教言

a)法王如意宝忆念上师,令很多人对依止善知识的功德生起坚定信心

b)法王如意宝讲法,大家会法喜充满,内心有很大的转变

B. 方法:

a)以修法来感受上师的功德、事业和加持,否则只是表面依止、表面修行,对自己作用不会很大

§  通过闻思修行,融入上师的事业

§  哪怕生起一次诸法无常、诸行皆苦的念头,也全是上师的加持

b)多阅读前辈大德的事迹,随学他们怎样依止、祈祷善知识,时时处于修行中,令法融入心

c)不论修什么法,都应观想是上师的加持,是诸佛菩萨的妙力,哪怕对善法合理的怀疑,也可以断除轮回的根本

 

第一次法师辅导

佛教里的讲法真的不是靠口才,还是要依赖修证。最大的饶益作用是看相续中的功德,具有真正的慈悲菩提心,这是对所有和他结上因缘的有情,绝对有大饶益的,作为讲法师的角度,我们要好好地去修行。另一方面要明白,一个凡夫人讲法,和圣者讲法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表达上看起来好象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对弟子相续当中加持的力度完全不相同。所以遇到具德上师,要珍惜难得的因缘。借助这样的一个因缘,获得解脱之果位。

 

3、上师行走(21~23

1)如法:

A. 在上师左侧稍后的地方恭敬随行

B. 路途中遇到危险地带,或担心恐怖事件发生,请求上师开示后,走在前面无妨

2)不如法:

A. 走在前面,后背对着上师

B. 走在后面,踩着上师脚印影子

C. 走在右边,居于上师首席

 

第一次法师辅导

有时候我们行持的很死板,也会惹来上师不高兴,觉得这个人怪怪的,不太合时宜的话就不行。所以关键是要调伏内心的傲慢,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去随顺。

生西法师辅导

1、上师本身是福田,所以他们接触过的这些和一般人不一样。有时候走在水泥地上,或者走在地板上的,也的确没什么脚印可踩,但我们内心中对这个法必须要知道、要注意,原理主要还是要敬畏、恭敬上师,所以不能走在后面。法中最怕的就是无所谓、满不在乎的心态,这最好断除掉。如果我们有恭敬心,问题就不是很大。主要以上师的语言为准,上师说可以走,或者让你走前面去,或者在后面跟着,怎么都行,这时候自己也不用太固执了。

2、这里我们按照传承,应该以右侧为上首,如果是在其它地方,他们认为左边是上首的话,就应该遵循这个风俗。

3、有些人想不通为什么要这样做。一来是传统,二来是要养成一种习惯。修学佛法也要有一定的纪律性,对于我们随意的、或者想当然的想法、行为,依止法是一种纠正,让我们不能随便来。修学佛法、依止上师也有规矩,全部都是以心为主也不行,外在的行为还是必须要做,还是有一些规定的。一方面是有一定的缘起,比如踩上师脚印会损自己的福德,但主要还是在学习佛法、进入佛法修行时,对我们以前散漫惯了的、或者随顺轮回的心态和行为,应该有些约束。

 

4、对于上师的坐垫、乘骑等资具(24-27

1)如法:除非上师开许,否则不任意踩踏上师的资具,乘坐上师的乘骑

2)不如法

A. 对上师的衣服、资具,随便跨越或践踏,是很大的过失

B. 如果实在不得已要跨越,要念咒忏悔(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生西法师辅导

如果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你经常性地想不到或者做不到这些细节,表明内心中没有注意和上师相应。和上师相应不单单是在修上师瑜伽时念祈祷文,还包括这些如理的行为。

 

5、敲门(28-30

1)如法:

A. 开关门不要粗鲁,动作轻缓

B. 敲门不能特别用力

2)不如法:不懂恭敬,拼命砸门,大声喊叫

 

生西法师辅导

最主要的原理就是和上师相应,因为在做的时候你内心当中是忆念上师的,你是处在恭敬心、清净心的,你是有敬畏心、惭愧心的。这些都是善心,这些善心必将有善良、安乐的果。而且你缘的是上师的话一定能得到如是的加持。你在做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心就能够感召到什么样的加持。

 

6、举止(31-38

1)不如法

A. 表现

a)身体:弄姿作态

b)表情:嬉皮笑脸或愁眉苦脸

c)语言:妄语、绮语

 

第一次法师辅导

现在末法时代,很多弟子依止上师时感觉自己信心很强,但实际的行为不是特别恭敬如法。从女性角度讲,身姿要庄重,不要摆臂摇臀的,或显着女人气太浓。服装上不要打扮的花枝招展,也别太过寒酸,主要是大方端庄,与场合相应。也有些在经堂听经的时候横躺,或者因为没有长期盘坐的习惯腿特别疼,伸脚对着上师,这在戒律上是有过失的,我们可以把腿向外放松。这些对上师没什么影响,但会给我们造成障碍。

闻法的时候,怀着敌意、轻视或者妄念纷飞一种状态,睁着眼睛到处观瞧,在上师面前不是很合理。有的人身口两方面看着很如法,像一尊佛一样,端坐在那里,心里起现各种贪嗔痴烦恼,作为善知识肯定是能了知的。也有的佛教徒会因为紧张,像欠债一样死盯着上师,这样上师也是很不舒服的。对于汉人我们长期心理不放松,所以行为上也常常过紧,这个要慢慢提醒自己。

在上师面前语言一定要温和,不要非常尖锐刻薄地指责或嘲讽他人的过失。虽然你觉得我说的都是实话,但是语言方式冷嘲热讽,在依止上师的角度是有过失的,都是让上师不欢喜的因。

生西法师辅导

身体和内心有关,如果心不清净,身体上也会弄姿作态,表情上也会嬉皮笑脸。说明内心是满不在乎的,应当有的恭敬心没有生起。身体上面的弄姿作态,说明内心没有处在清净心或者敬畏心的状态中。愁眉苦脸和内心的状态有关系。如果内心没有处于对上师的敬畏心和对上师的信心的状态,那么外表自然而然就显得愁眉苦脸。

有些人性格就很幽默,有时候说些幽默的话上师也欢喜,这样也有功德。如果上师高兴也能让他获得加持、得到解脱。所以不是不能开玩笑,关键是不要有那种满不在乎、不恭敬的心态。如果是发心为了让上师欢喜,或者其它清净心是可以的。

完全和解脱无关的、没有意义的无稽之谈也要一并禁止。因为上师看到弟子经常喜欢说这些话,会觉得讲了这么多好像没有用,调化他没什么意义,内心慢慢会产生厌离心。所以有些大德看到调化弟子没什么用了,他会逐渐淡出,或者闭关去了,或者就圆寂了等等。

 

d)心态:满不在乎,没有惭愧、畏惧、恭敬心,做凡庸想

B. 衡量标准:

a)若上师不太介意,这样做也没有大碍

b)若和上师在一起,大家本来很开心,自己却愁眉苦脸也未必适合

2)如法:对上师始终心怀敬畏,杜绝满不在乎的心态,言谈举止寂静调柔,不能失态

A. 了知即便弟子某些方面超越上师,但上师的功德远超弟子

B. 对上师观清净心,生起恭敬心和畏惧心,身口意自然寂静调柔

 

生西法师辅导

上师度化弟子是两方面的事情,不是一方面的事情。上师愿意度化你,你要配合,最好的配合——就是依教奉行。依教奉行、依法修行本身也有很多层次,如果你真心实意但却还很笨拙,隔三差五地忏悔,但是你的心的确是向上的,很想调柔自己的心,虽然进步很小,经常犯错,但上师也会很高兴的。还有一些高层次的弟子,任何一个发心和行为都是如理如法的,完全找不到一点纰漏,那时很快就可以得到摄受,很快解脱。

 

7、以教证总结:弟子依止上师时,行为应如《功德藏》中所说如理如法(38

 

第一次法师辅导

《如意宝藏论》里还说,在上师的寝室周围附近,吐痰、擤鼻涕、大小方便,以及当着上师的面吐痰擤鼻涕,都是要遮止的。

 

不与诽谤上师的人为友 39-48

 

生西法师辅导

(不与诽谤上师的人交往)不会违背菩提心的言教。在小乘或大乘中,如果有人犯了根本戒律,佛陀都说是要摒除的,不能和僧团共住。这是一种要维护清净团体的态度。如果没有做出这种态度,以后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如果做出一个行为后大家知道不能这样做,做了会有惩罚,这样对于大家能够共同维护清净的道场是有必要的。一个团体的学习,在和合、清净时共修的力量才能够显现出来。

 

1 若人心怀嗔恨、恶口谩骂上师,自己绝不能与之为友:(39~40

1)应取的行为

A. 尽可能的对邪见和诽谤加以制止

B. 若无能力制止,就不要与之畅所欲言,一起聊天、同吃住

 

第一次法师辅导

大家以后有机会学到《三戒论》就知道了,毁坏密乘誓言的人是业障和晦气很大的,在一起非常容易被染污。我们不要想当然的去想问题,心理上可以不起舍弃之心(否则会违反菩萨戒),把修行功德回向给他们,愿他们尽快清除业障,但行为上需要远离。

生西法师辅导

1、上师是修行最大的助缘,(对诽谤上师的人)我们首先不能生嗔恨心,因为我们现在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人的前提,而是作为一个修行人,是在人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升的。我们首先不能有嗔恨心,然后对他要生起慈悲心,因为他很可怜——以嗔心谩骂上师。如果我也以嗔心对待他,从上师调化我的侧面来讲,不管是缘谁生的嗔恨心,具有慈悲心的上师也不愿意看到他的弟子,因为嗔心而造恶业堕入恶趣。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内心怀着慈悲,在行为上面要远离。这样并不矛盾,内心中发愿以后要度化对方,或者帮其忏悔,但是行为上则要远离。相似的慈悲心和真实的慈悲心一定要分清楚,有些是表面的、有些是真实的。真实的慈悲和相似的慈悲就相当于世间的父母管子女一样——溺爱和真正的慈爱是不一样的。

2、如果实在遮止不了,或者已经尽力了还是遮止不了,就不应该和他畅所欲言,就是前面所讲的,绝不能与他为友。在行为上面还是要划清界限,但你的慈悲心是永远没有办法和众生划清界限的。如果在心上面和众生划了界限,你就从大乘退失了。行为上可以在生起慈悲心的前提之下,划一个界限,慢慢疏远对方。

3、如果进一步和他为友的话,因为他经常诽谤、说很多的言论,慢慢地自己的心也会动摇,可能对于上师的信心也会消失,这是很大的损失。及时的远离是对自他的保护,也是让他不要继续造罪了。如果他看到你,可能还会继续讲;他看不到你,没对境可能就不讲了。所以及时制止中断也是有必要的。

4、如果你及时和他断掉,暂时保持一定的距离,让自己不受影响。你自己不断地发愿、缘他修悲心、功德不断地增上,这个时候你和他的因缘没有断。显现上是不说话、不交往、互相拉黑了,其实你心中还是缘他不断地发悲心,不断地给他回向。所以这个因缘以后还会成熟的。等到有了一定的能力,再去帮助他,那个时候,于你于他都不会有伤害。但是如果现在该断不断,你自己的修行会受到阻碍,他也没有办法转变他的邪知邪见,对自他都是伤害。

 

2、原因:(40-48

1)与对上师恭敬的人经常在一起,会给自己带来许多功德和境界

2)与诽谤上师或破誓言的人关系特别好,会直接或间接染上破誓言的过患

3)上师是严厉的对境,直接关乎个人成就与否,以此为对境,密宗中很难忏悔清净,教证《明炬论》

 

3、对待破金刚誓言者的方法:

1)辨别破誓言者:

A. 只是说话不中听、对上师有些意见,不应当被视为破誓言

B. 以密宗续部衡量,若破了誓言,和他关系特别好,自身也会被染污

2)在知情的情况下,不与破誓言者共同参加一个灌顶或法会

A. 不知情的时候,并没有遮止

B. 一个破密宗誓言的人,能毁坏一百个具誓言者的功德

a)这是金刚持如来亲口所说,并非凡夫的分别念

b)藏、汉要一视同仁对待

 

第一次法师辅导

破誓言的界限我们应当搞清楚:或者你没有得过灌顶,或你得过对方没得过,你们就不是金刚兄弟;如果你没从上师那里得过灌顶,你和上师就不存在金刚师徒的关系,你就没有三昧耶戒的戒体,也就不存在破三昧耶戒的说法。

这里的诽谤上师,从密乘戒来讲的话,界限就是这个人心里真真正正彻彻底底对上师生邪见,并且生起了诽谤之心,而且口中言说这样的词句,听懂了,心里丝毫不认为自己说的是错的,没有一点悔改之心的话,这是犯戒的标准。有时候觉得和上师意见相左,或者有些自己的想法,这都不一定是破誓言,所以毁谤金刚上师、破密乘誓言的人其实不是特别多。如果感觉到自己相续之中有不净的想法,多多忏悔,很多时候都还够不上毁坏誓言的程度。

 

4、避免成为破誓言者的方法:

1)接受密宗灌顶和法要后,要与上师和金刚道友和睦相处,不能发生尖锐矛盾

2)若发生矛盾必须当天忏悔,不能隔夜

 

对金刚道友、上师的眷属也同样恭敬(49-59

 

第一次法师辅导

我们有的人对上师非常恭敬,但是对上师的眷属啊,从来都没有放在过眼里,就是个变相的二宝居士我归投佛宝、归投法宝,但是对僧宝没兴趣,就觉得其他的都是些凡夫人——这些都是邪见。从密乘的高度看,金刚道友是比自己的亲兄弟还要亲近的兄弟;从皈依上师来说,上师的眷属乃至上师养的旁生,我们都不能随便轻视。

生西法师辅导

上师的眷属也就是上师的亲属。他这一世是转生到家庭中,这个家庭对他的恩德比其他家庭大。所以他有这样一种特殊缘起。高僧大德和上师们对自己的亲属和亲人显现上面还是很关爱的。

我们依止的时候主要是依止上师,但不能眼中只有上师,要把眼光放大,看到上师身边的这些人,还有跟随上师学法的金刚弟兄、道友、整个体系。(对金刚道友、上师眷属恭敬)是一整个系统的联系,而不是单独的和上师之间恭敬不恭敬的问题,所以对于上师的眷属,该恭敬的一定要恭敬。

我们会觉得金刚道友和自己平起平坐,好像很难生起恭敬心。应该把这个问题换一个角度来看,恭敬金刚道友是因为金刚道友和上师之间是以正法联系的,一样是法的联系,就应该同样恭敬。这相当于辐射,上师的关系辐射到了金刚道友。如果你去骂金刚道友,去伤害他,其实也是对上师的一种伤害,因为道友和上师之间也是一根线的联系的,而且金刚道友是用一种金刚乘的法来联系的,他的联系更紧密了。如果是显宗的法可能就显宗的法脉联系的。

 

1 以比喻说明,《功德藏》教证(50-56

1) 如同腰带:无论相处多长时间,应当毫无厌烦之心,始终友好

 

第一次法师辅导

确实人的习气不一样,与道友,有的合得来,有的合不来。从长远来看,你要想,走这条路,这一世从显宗看和他是佛教兄弟,意义上比亲兄弟亲一些,更何况密宗当中,在同一坛城同一个上师面前灌顶的,这样的道友都属于金刚兄弟,在未来到成佛乃至菩提果之间,他都会成为你生生世世的道伴。金刚,不可坏,不可分,不可摧,跟上师是这样的关系,道友之间也会有这样的缘分。如果这一世和道友别别扭扭,以后还得这么相处,生生世世到菩提果之间都分不开了,不如早点化解这个怨恨,成为一个顺缘。即便只要在一起就别扭,就话不投机半句多,没必要非得接近对方,但你心里要断除对对方的厌离和嗔恨。

换一个角度去考虑,好修行人,没有和谁合不来的,跟自己最讨厌的怨敌也能合得来,这是有境界的相状。连自己的金刚道友都不能做到去包容他的过失,有一个比较宽广的胸怀,能够接纳他的习气缺失,你觉得你的心离成就到底有多少距离呢?

 

2)如同食盐:无论遇到何事,都放下架子,来往和谐融洽

 

第一次法师辅导

我们有的弟子,能力比较强,社会地位比较高,能够为上师成办比较大的事业,但跟谁都合不来,自己还意识不到。为壮大弘法利生的事业,上师会借助因缘来用你,但真正从弟子合格法相的角度考虑,上师是很不满意的,我们应该好好观察自己。

生西法师辅导

真正变得如食盐般融洽,就说明已经没架子了,与谁都能和睦相处。那戒律也守得清净,誓言也很清净了,而且也很容易得到上师的欢喜摄受。身心那么调柔,上师怎么可能不摄受?有什么大法首先传给你,因为你是法器。

 

3)如同柱子:即便遭遇恶语中伤、无理取闹、施加压力,也应尽力忍耐

 

生西法师辅导

上师对于我们也不可能马上给一个不能承受的压力,都是通过训练慢慢增加我们的承受能力。我们在世间中要尽力承受如别人恶语中伤、无理取闹等很多我们认为难以承受的压力,如果尽力忍耐慢慢耐力会越来越强大。有这个素质之后,在修行正法过程中,不管是闻思还是修行,因为忍耐力很强,什么苦行都可以做,这时对自己集资净障、弘法利生都有一个不共的特色。这三个比喻体现出来的,和金刚道友、上师及眷属之间的这些其实都是让自己的本性显露,让内心的法器越来越快成熟的一种殊胜方便,是完全利益自己的。

 

2、应取的行为(57-58

1)和上师身边的道友和发心人员搞好关系

2)弟子互相之间不生嫉妒心,护持上师事业

A. 弟子内部勾心斗角,上师会生厌烦心,对利生事业也有影响

B. 弟子同心同愿,没有自私自利,完全想利益众生,做的事情一定会圆满

 

第一次法师辅导

真正的信心,是广大平等的;贪心的相,才具有排他性。我们都是凡夫人,对上师的亲赖很多时候都包括感情,但是要考虑比例大小,要有反观力。如果我们能够有如理作观的力量来摄持自心,就能让自己相续中清净的信心成分大一点。不然正法反成非法之因,造作的业,断了多少人的善根,不是自己能够承担的啊!

 

3、应断行为:

1)如同辣椒,和谁都合不拢,让人不敢接近

2)如同荆棘,语言尖锐让人害怕

3)缺乏忍耐心和智慧,遭遇一点违缘,马上拍桌子走人

 

戊三   

修学上师之意行

 

生西法师辅导

修学上师的密意指修学上师的发心。所谓依止上师就是模仿上师的发心和行为。上师把正确的发心和行为给了我们去模仿,同时他自己也在做殊胜的修行。因为我们要模仿上师的发心、语言,以及他身体的行为,通过模仿慢慢越来越像上师,最后其真实功德就会融入我们心中,这就是心的模仿。我们现在是凡夫心怎么办呢?就去模仿菩萨的心,菩萨这样思维,我内心中就这样观想并去做,像这样不断地模仿之后,我们的心就逐渐变成菩萨的心,所以模仿之中出善巧。

在依止的过程中,依靠自己信心和毅力作为进取因,即根本的因。第一、对上师一定要有信心,第二、要有毅力,这两个非常重要。这样就可以将殊胜上师相续中所有闻思修行的功德,好像从一个标准瓶倾入另一个标准瓶一样,自己内心会充满上师的加持,所有的功德都能够获得。但是首先要让自己成为标准瓶。当我们把自己打造成标准瓶之后,就可以将另一个标准瓶里的溶液,趋入自己的标准瓶内,这种殊胜的果最后就可以发生。

 

依止后,要修学上师的意行,不能违背上师的教言

 

1、原因:无上的境界是依靠对上师最大的恭敬心而来。举例:阿秋喇嘛对昌根阿瑞上师的信心

1)对上师要有不共的信心,从而会生起恭敬心

2)有了恭敬心,上师相续中的超圣功德自然会得到

 

2、应取的行为:

1)《功德藏》教证

A. 如天鹅般不扰乱上师及眷属,有缘听受教言时恭敬谛听

B. 如蜜蜂般离开时轻轻松松、开开心心

C. 对上师的教诫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不折不扣地依教奉行

D. 视师如佛:

a)依靠对上师的信心和毅力,上师相续的一切功德将会融入自相续

b)若把上师看作凡夫,连百分之一的功德也得不到

2)珍惜短暂的依止上师的时间,避免平时视师为友,甚至自诩超过上师,直到上师离开了世间,才想起上师的好

 

第一次法师辅导

我们的具德上师因为有无量大悲,不会舍弃弟子,但是在摄受弟子的时候却有两种情况:一种这个弟子是合格法器,上师非常满意的摄受;还有的弟子刚强难化,上师也会摄受,但是是以不欢喜的心摄受。所以我们要观察自己的行为,如果行为的结果不好,不管你再有理,也一定是错了。结果有三种:要么就是让上师不欢喜了,生厌离心;或者对弘法利生事业起到阻挠作用;或者你严重的伤害到道友了,这些都是结果不好。你的行为不涉及到他人的利害得失的时候,是以自己心善来求取功德最大的。但如果涉及到弘法利生的事业,涉及到他人的善根,就不是完全用这个标准,而要看结果好还是不好。所以我们要注意不扰乱上师、上师眷属、金刚道友的心,真的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一定要很小心。

 

名词解释

 

1、验相:灵验之相貌。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2、甘珠尔:Kanjur,西藏语。西藏所编有关佛陀所说教法之总集包括经藏与律藏两大部门,甘珠尔为教敕译典(又称正藏),丹珠尔为论述译典(又称副藏)二部门。

——《佛学大辞典》

 

3、寂静: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道理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4、堪能:(术语)谓有力能堪物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写师兄:定解X04 X08 X14 X16 X17

审核师兄:定解X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