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78课

讲记脉络

 

课前引导

1、《大圆满前行》包括闻法方式和所讲之法。正在学习的是所讲之法中依止上师的部分。依止上师分为依师之必要和依师之次第两部分;依师之次第又分为:观察上师、依止上师、修学上师之意行三部分。

 

2、上节课宣讲了修学上师之意行,告诫我们应该以全然的信心修学上师的意行,从而获得上师相续中的一切功德。

 

3、本节课继续通过两个角度宣讲应如何修学上师之意行,并对修学上师之意行的原因——上师与诸佛无二无别的道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因此,我们一定要令自己的内心与上师的智慧无二无别,对这样的一个目标,我们的修行方法以及原因进行了进一步宣讲。

 

课前开示

 

一、概说修学上师密意和行为(1-2

1、目的:为了获得上师智慧、悲心这些出世间的功德

2、方法:学习佛法、尤其是修行很重要

 

3、衡量标准:有没有菩提心是大乘修行人的界限

1)如果只是名相上的大乘修行人,没什么可傲慢的

2)如果没有大乘菩提心,却自诩为很高的修行者,也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二、如何成为真正的大乘修行人:重视《前行》的修行和学习,把心和法义融合在一起(3-9

1、修加行的原因:可以循序渐进,次第性契入佛法,不会毁坏善根

2、重视:

1)表现:随学大德,重视《前行》的学习,将它作为自己的人生手册

A. 法王如意宝每年传讲一遍《前行》,都能背下来

B. 顶果钦哲仁波切随身携带《前行》,接近圆寂的前几天,仍会每天早晨读几页

2)利益:自相续会与法相应,很多行为会以因果规律来约束

3、不重视:

1)应断之行为:

A. 大成就者对《前行》都从不离身,我们对这个法门不应心生轻视

B. 前辈大德一生中修过不止一次两次加行,我们更不能以金钱来换取

2)过患:如果不重视加行,就算修了无上大圆满,烦恼也会纷至沓来

4、要对《前行》有长久的信心和耐心(10-13

1)行为:不管到哪里去,随身带上《前行》法本

2)有信心的原因:

A. 没有信心,任何法都得不到,教证《大智度论》

B. 有了信心,学佛能善始善终,修行再难也可以成办

3)终生重视《前行》的原因(13

A. 打好前行基础,修什么法都很方便

B. 里面有很多甚深窍诀

a. 如果经常观修,对照自己,就会知道里面全是价值连城的如意宝

b. 仅仅是依止上师的道理,看似简单,却是解脱的关键

a)没有上师指点,佛教的简单道理也很难通达

b)修行人的根本:依止上师,懂得取舍之理,之后再身体力行

 

戊三、修学上师之意行

修学上师意行的方法(14-26

生西法师辅导

成佛不能够缺少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只有两者圆满了,才可以获得圆满的觉悟。按照《六十正理论》,福德资粮是成就佛陀色身的因,即报身和化身主要是因福德资粮圆满而显现的。佛陀的法身主要通过智慧资粮,即通过修空性圆满的。如果没有福慧资粮,那就没有成佛的正因。若要善行成为福慧资粮一定有它的条件;一是善法必须以菩提心摄持;二是必须要广大,要发长远、广大的心。

 

1、参与上师的任何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善法,并如理回向(14-20

1)参与善行的方法

生西法师辅导

上师是觉悟者,他做的事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有情觉悟,我们参与其中,对自己的觉悟之道有很大的利益,有一个很好的因缘和缘起。这些因缘、善根在自己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不会空耗:生生世世遇到佛法,很早就遇到殊胜上师的摄持,或者因为自己的付出而成为利根者。

 

A. 哪怕供养微薄的资具财务

B. 身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C. 生起没有嫉妒、傲慢、自私自利心的随喜心

2)利益

A. 上师以菩提心摄持所得的功德,自己也将同样获得

B. 上师的善根没有穷尽之前,这种功德也不会穷尽,比喻:豆粉和糌粑混合,一直没有用尽

 

生西法师辅导

大量精白糌粑相当于上师的事业。少量的豆粉,因为我们的发心很狭隘,不是很广大,能做的事情也很少,这些善根、付出就像少量的豆粉一样。我们的事业汇入了上师事业的汪洋大海中,混进去之后,彻底被上师的智慧和悲心摄持了,乃至上师的事业、善根没有穷尽之前,你的善根永远穷尽不了。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付出一点点,得到很多。这是不是教我们投机取巧呢?这不是投机取巧,是一个客观的事实的存在。修行人最怕的是投机取巧的心理,我们学这个公案,觉得就放一分钱、一块钱进去,然后就怎么样了。如果带着这种投机取巧的心去做了,虽然可以得到很多功德,但是对心的成熟,对心的觉悟起来还是很慢的。

获得同样的功德,前提是应该有清净的心:比如信心、菩提心乃至于空性的智慧等等。如果随喜的时候,自己的条件(清净心)越好,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功德利益就越多。如果自己条件欠缺,不是很愿意,但是别人在旁边再再说,有点不好意思拿点钱出来或者做一点事情,这时所获得的回报就要打折扣。如是因感得如是果。

第一次法师辅导

以善巧方便用自己少量的灯油加入到寺庙法会殿堂等的集体供灯中,自己也可以获得同等大的功德。有这样机会的时候,道友之间要互相呵护扶持,让每个人都有培福机会。自己做任何善法,可以让道友参与随喜,让其他道友也同样获得功德。另外在修曼扎时可以把自己的供品给每个道友分一点,或者道友之间互相赠与一点。这样做并不能对自己的功德有任何折损。

 

3)将善根如理如法回向

A. 将善业的功德回向众生

B. 回向中也可以带有发愿

 

2、恭敬承事上师可获得加持和成就(21-26

1)对于上师的指派乃至清扫居室,都是积累资粮的正道,应尽力而为

 

生西法师辅导

上师指派弟子去做一件事情都是为了让弟子积累资粮,打破傲慢、我执,或在奔波劳累的过程中清净障碍、圆满资粮。弟子获得福德后,心才堪能接受正法。如果没有调伏烦恼,天天给你讲最深的大圆满,你的心态和上师传的法相应不了。所以这就是承事上师应尽力而为的关键所在。

 

2)分别以公案和教证说明恭敬承事上师的功德利益(22-24

A. 公案一:霞叶瓦格西以唯一承事上师,入于禅定,面见诸佛

B. 公案二: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承事生病的根本上师清净了罪障,亲见了文殊菩萨

C. 龙猛菩萨的《五次第论》中自加持次第中,阐述依止上师获得成就之理

D. 格鲁派的《上师供》讲义有许多教证,关于一切成就皆来自于上师的加持

3)如理如法的承事上师(25-26

A. 要顾及上师的感受

B. 为上师做事不一定非要上师看见

C. 对上师最好的承事和供养就是弘法利生以及闻思修行

 

为什么要修学上师的意行:上师本体与诸佛无二无别,皈依上师是最究竟的皈依处,没有比上师更殊胜的积累一切资粮的无上福田了

 

1、灌顶或讲法期间,上师本体与诸佛无二无别(27-29)

1)应断:若对上师诽谤、生恶念、起邪见,过失相当大

2)应取:此时若以信心、欢喜心供养上师比其他时间成百上千次供养的福德大

A. 供养物,要看上师真正需要什么

a. 供养很多食物,上师不一定用得上

b. 真正的供养:利益众生的供养、不舍菩提心的供养、如说修行供养、上师发心供养

a)上师住世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法利生

b)真正的善知识根本不将世俗的人生目标当成一回事

3)方法:尽力帮助上师的事业,以此作为法供养

 

2、修法的时候,要想到上师与诸佛无别,自相续定会生起上师所证悟的一切智慧(30-31

1)观生起次第本尊时,应将本尊与上师观为一体

A. 若能认识到形象显现为本尊,本体就是上师,那上师的加持很快就能入心。举例:一个水晶(上师)折射出不同的光(诸佛)

B. 如果把本尊和上师完全分开,则不一定能得到如是加持。公案:马尔巴先顶礼喜金刚坛城而非上师那若巴,本尊坛城全部化光融入上师心间

 

生西法师辅导

从法性力的角度来讲,本尊离不开上师,所以在修本尊的时候如果忆念这就是上师的化现,其实就没有离开上师的加持。因为自己和上师之间是最近的,本尊虽然可以赐于成就,但是本尊也不会很随便就显现在面前给你讲法、加持,而上师可以给你传这些修法,可以赐予你加持。所以,我们和法性、如来藏之间的这么多助缘中上师是最近的。我们和觉悟、实相之间最直接的连接就是上师。如果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把依师法做好,离实相、证悟法性也是非常近的;如果没有做好,就离得很远,虽然念很多咒语,做很多修行,但其实得到迅速加持的机会是没有的。

本尊和本尊之间也不可能是他体的,因为都是上师的化现。这是使我们趋入认识到究竟平等:佛和佛平等、众生和佛平等、我们和上师平等。如果修得很纯熟,就知道其实显现上佛和佛之间不一样,我们和佛陀不一样、我们和上师不一样、上师和佛不一样,但其实究竟来讲都是一样的,因为一切本尊的本体是上师,我的本性和上师的本性也是无二无别。上师是外在上师,我们的佛性是内在上师。从这方面来认知也可以很快趋入一切万法究竟平等的实相中。这也是一个窍决。修任何生起次第都应该知道,不管是忿怒还是寂静,所有本尊的形像都是自己的上师。所以也不会说换一个本尊之后本尊会不欢喜,因为修的这个本尊是上师的本性,那个本尊还是上师的本性。

 

2)若想生起圆满次第的智慧,也完全依赖于对上师的信心、恭敬心(32

A. 有相圆满次第,修风脉明点

B. 无相圆满次第,观想上师相续中的智慧全部融入自己,是最了义的本尊修法

 

生西法师辅导

圆满次第就是圆满了佛性如何现前,圆满了空性、实相如何现前的修行。无相的圆满次第相当于最后一切万法融入到一种圆满的空性中,有时和大圆满差不多,是能够真实趋入究竟实相、圆满自性的次第的观修方法。这也是完全依赖于对上师的诚信、恭敬和上师的加持。我们的诚信、恭敬和上师加持力成正比。上师的加持力量是永远都不变的,因为他已经达到了佛位,加持力是周遍一切法界的,就像莲花生大士一样。我们能够在这里面得到多少,全看自己的信心、恭敬心有多深刻、多清静、多强烈。

 

1)利益:依靠信心和上师加持,自相续定会生起上师所证悟的一切智慧

A. 对上师没有信心,根本无缘面见本尊。公案:杜顺和尚的弟子要离开终南山,去五台山拜见文殊菩萨

B. 以信心诚挚祈祷上师后,上师当下现前。公案: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克珠杰诚心祈祷上师,上师当下现前

 

3、视上师为佛的原因:生圆次第等一切所修的本体,都可包括在上师中(41-43

1)上师的密意安住在与佛无别的境界中

 

生西法师辅导

不只是(上师的)密意和佛无二无别,一切众生的究竟体性和佛也是无二无别的。但上师的意趣、密意和佛无二无别已经完全现前,而众生的佛性如来藏还是隐藏的,这是不一样的,上师的佛性已经觉醒。我们通过外在上师的指引,一步步修行之后障碍越来越分明、越来越少,佛性就一分、多分、全分,这样逐渐可以显现出来。

 

2)为了引导不清净的众生,才化现人身相

3)真正具有菩提心的善知识,见闻忆触都能成为他人解脱之因

A. 利根者:很快能断除轮回的种子,趋入菩提

B. 根基较差的众生: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将来会获得解脱

 

令自心与上师智慧无二无别的方法:在上师住世期间,依教奉行,通过三种承事来行持,避免上师离世后能修所修相违的状况(44-51

1、上师在世,尽心尽力承事上师

生西法师辅导

真正的依教奉行应该是上师住世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可以听法、可以接触,应该全力以赴地依教奉行。这是非常实用的忠告,是依止的窍诀。只有依教奉行,才能够让心逐渐趋向于成熟。否则依靠自己的分别念的话,无始以来都是习惯了轮回的思想,就没有解脱的希望。真正应该依教奉行的就是上师的智慧,相应于解脱道的这种教言,依教而奉行。因为上师是已经到了解脱洲,再返回来接引我们的向导,他的话我们要听,只有按照他的话去做,我们才可以到达目的地,因此就应该全力以赴地依教奉行。

当然依教奉行真实落实的时候,会受到很多的干扰,因为我们福报不够,或者罪障、分别念很炽盛,无始以来这种我执的心,有时就是我们可笑、可怜的自尊心,这些都会成为障碍。

能修是什么呢?能修就是能够让上师加持自己的修法。所修就是上师本身。你没有恭敬心、没有依教奉行,只是想要通过能修的修法得到加持,那就是能修所修相违了。所修是上师,能修就是法,通过这种观修的法产生相应。但是如果你对上师本人没有依教奉行,经常做一些违背的事业、让上师不高兴的事情、所修方面让上师很不欢喜或者上师在世的时候没有好好依止,而在能修的修法方面好像很重视、天天祈祷,这就是能修所修相违了。

 

2、上师不在了,仍要圆满上师的意愿,继续利益众生

3、祈祷上师

1)原因:

A. 没有祈祷,上师就不可能赐予悉地

B. 经常以恭敬心来祈祷,才能得到上师相续中的功德

a. 成佛之路:

a)获得一种无形的力量,修什么法都很容易

b)内心不会有烦恼

b. 死后中阴:

a)若想蒙受上师的指引和救度,也需要无限的信心、恭敬心,才能与上师的悲心愿力聚合,否则能修所修相违。(《功德藏》教证)

b)中阴,若能观想、祈祷上师,中阴显现立刻会变成清净的现相

i. 在梦境中,遇到困难和违缘时若能祈祷上师,中阴时应该不会困难

ii. 修行的好坏会在身体上有一些感应,心清净,就会见到诸多善妙景象

 

生西法师辅导

在中阴的时候面见上师,必须要有无限的诚信恭敬,这也是来自于在世时的培养。上师是不是亲自到中阴界去了呢?也不是。前面讲了自己诚信恭敬和上师的悲心愿力因缘聚合而显现的境界,是在我们心性面前显现的境界,这种境界是真实的。因为自己的诚信恭敬和上师的悲心愿力和合,显现了上师的化现和境界,他就可以牵引我们到净土去。上师并不会亲自到中阴界,而是显现一个化身,他的悲心愿力在你面前显现的影像,可以帮助成办这种事业。

度化众生是两方面的事情,一方面能度者自己条件具足,第二方面是所度化的有情。不是任何人都是所化,要具足某种条件,你的身份才能从众生变成所化。因为能化所化是相应的,没有所化也不需要能化。如果能化所化不相应,无论上师再殊胜、证悟再圆满,也不可能出现中阴界给你接引。这里就说明了我们要具有作为弟子的法相,努力让自己成为法器。最好、最根本的法器就是虔诚的信心和恭敬的行为。这个方面是最重要的,具备这些就能成为所调化的对境,不具备的话就没有办法成为所化。

第一次法师辅导

人临命终时心识涣散无法修法,倘若生前对上师有信心,上师瑜伽修得好,经常以清净心祈祷上师,此时上师自然会出现在他面前,他见到上师心生欢喜当下获得解脱。

 

2)祈祷目的:将一切现象全部融入上师的身口意,很多境界就会显现为清净

 

法相名词

 

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为正,三为遍,菩提为道。译为无上正遍道。新译为:无上正等正觉。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

——《佛学大词典》

 

2、随喜:谓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

——《佛光山大辞典》

 

3、资粮:即必需品、积集、准备之意。资为资助,粮为粮食;如人远行,必假粮食以资助其身,故欲证三乘之果者,宜以善根功德之粮以资助己身。即指福德资粮(布施、持戒等)、智慧资粮(即修行般若智慧)。以上二种再加以先世资粮(过去世所修之善)与现法资粮(现世所修之善),则称为四种资粮。

——《佛光山大辞典》

 

编写师兄:定解X07 X09 X10 X11

审核师兄:定解X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