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7课

本课脉络 

简略分析

丁二(六垢:分六:一、傲慢;二、无正信;三、不求法;四、外散;五、内收;六、疲厌。

一、教证:《释明论》:“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

二、略说

 

戊一、傲慢:

一、总说:傲慢和嫉妒最难认识

二、傲慢的过患:傲慢者与功德无缘

 

戊二:无正信:

一、总说:不具信心的过患和四种信心

二、分说:

三、劝诫:要拥有不退转信

 

戊三、不求法:

一、为什么要有希求心

二、要有对“法”的希求心

三、有了希求心,闻思修就不困难

 

详细分析

一、必要:以比喻说明遣除六垢的必要

丁二(六垢:分六:一、傲慢;二、无正信;三、不求法;四、外散;五、内收;六、疲厌。

一、教证:《释明论》:“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

二、略说

旁述:《大圆满前行》文浅意深,要对照自身努力做到

 

戊一、傲慢:

一、总说:傲慢和嫉妒最难认识

(一)为什么:贪嗔痴易被自他发现/嫉妒和傲慢自他均难发现

(二)如何做:应详细审视自相续

二、傲慢的过患:傲慢者与功德无缘

(一)略说

1、以教证宣说

2、以比喻宣说

(二)广说:以例宣说

1、自利角度:有傲慢心的人与自利的功德无缘

1)案例1:个别知识分子咬文嚼字(法师无有过错的角度)

① 傲慢的表现:个别知识分子咬文嚼字,用世法衡量佛法

② 驳斥:对因明推理一窍不通造成

● 例说:以编字典为例(名词解释不必遣除过遍等过失),说明每句话不可能必须远离三大过失

③ 结论:

A、反面说:傲慢的人只知道挑法师毛病,务必要注意观察并改正

B、正面说:大德都不会挑上师毛病(何况我们)

2)案例2:个别道友驳斥法师读错字(即使法师有个别错误的角度)

① 傲慢的表现:个别道友驳斥法师读错一个字

② 驳斥:态度上反抗是对闻法规律一窍不通,对自身无利

③ 结论:要摧毁自己的傲慢

2、他利角度:有傲慢心的人与利他的功德无缘

● 案例:选法师时最主要的就是看有无傲慢心

(三)劝诫:要遣除傲慢之心

1、因为:任何人都没有傲慢的必要

1)总说:有才无才都无傲慢的必要

2)别说:有才若傲慢的过患(见不到别人功德,发现不了自己过失,任何功德无法融入相续)

2、所以:每个人应遣除傲慢之心

1)总说

2)别说:听受佛法时要遣除傲慢

① 正说:任何法师面前都不要傲慢

② 原因:

A、以大德为例

B、以上师自身为例

C、以世间道理为例

3)结论:尽量遣除傲慢才能获得法利

 

戊二:无正信:

一、总说:不具信心的过患和四种信心

二、分说:

(一)清净信

(二)欲乐信

(三)胜解信

(四)不退转信

三、劝诫:要拥有不退转信

(一)上师自身为例:上师对佛陀有不退转信

(二)以此劝诫弟子:要产生不共信心,尤其是不退转信(有不退转信的表现/没有的表现)

● 如何判断:从外相上可以看出信心如何

 

戊三、不求法:

一、为什么要有希求心

(一)总说:无论世出世间,具有希求心都相当关键

(二)分说:

1、反面说:没有希求心谈不上成就正法(出家人/在家人)

2、正面说: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出世间/世间)

二、要有对“法”的希求心

(一)应舍之行为:听法奄奄一息,玩乐精神抖擞

(二)应取之行为:

1、以释迦牟尼佛为例:“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

1)公案:

① 佛陀挖肉做千灯求得无常四际

② 佛陀钉入千钉换来四法印

③ 佛陀是梵天国王时,为求法跳入火坑

④ 弘一大师在泉州慈儿院讲过两个公案

2)结论:应发勇猛精进心,对法有珍惜之情

2、以大德和学院初期僧众为例

1)能海上师艰难求法的案例

2)学院初期僧众苦行/ 城市人为物质奔波对比

● 旁述:只有佛法才是生生世世的依靠处

3)结论:随学前辈大德希求佛法的精神,对法有难得之心,感恩之心

三、有了希求心,闻思修就不困难

(一)总说:有了希求心,听法修法都不会很困难

(二)分说:

1、应舍之行为:有的人为了佛法连小小的付出也不肯

2、应取之行为:应翻阅佛陀和高僧传记,以强烈希求心不顾困难地听闻正法

● 例说:个别道友应克服学院寒冷,好好闻思修行,珍惜机会

 

本课难点

 

一、如果你有一套“纠错系统”

记得知乎上有一句话:“群众的眼睛是否是雪亮的?如果让群众挑错,那群众的眼睛无疑是雪亮的,他们最擅长干这个了,但要是问群众什么是对的,那就瞎了。”

傲慢是非常难以认识的。它不像贪嗔痴心,自己能觉察,别人也看得出。它的伪装很巧妙,有时候你只是觉得自己的眼光独到,看出了别人没有看出的问题,完全意识不到挑剔的眼光是傲慢心在作怪。一双善于发现别人问题的眼睛背后往往是一颗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的心,他们自动屏蔽了别人优点,也屏蔽了自己不足, 沉浸在自我优越的良好感觉里。

这样狡猾的傲慢,我们通过什么才能发现呢?本课中上师提到了,可以从外相上观察出:某些道友挑法师的错误。法师讲了那么多,可是他都没注意,唯一注意到的就是法师讲错了。就如同一整张白纸他看不到,只看到了白纸上的一个小小的杂质。

反观自身,如果你有一套这样的“纠错系统”,如果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共修中,你的批判多于肯定,那么希望本课的讲记能够引起你的思考,能够引起对自我的觉察和重新审视。

 

二、有一种傲慢叫谦虚

另一种傲慢隐藏的更深。表面上看起来非常谦虚,但这种谦虚其实仅仅是一种姿态,并非真正的虚心。因为谦虚有太多好处,例如会博得好名声,赢得别人夸赞;避免正面冲突;做各种事情很方便等等……我们戴上这种面具和人相处起来大家都舒服,可是天知道我们实际上怎么想。谦虚成了一种工具,为“我”所用,即使骗得了别人,但千万不要把自己也给骗了。

还有一种隐士型傲慢。他有可能家庭条件好、出身好,但为人低调。但这种低调是为了掩盖自己“闪闪发光”的身份,避免很多麻烦。笔者遇到过这样的例子:一位师兄平时为人谦和,相处几年后熟络了,她神秘地告知,自己的家庭背景大有来头,并且有各种因缘见到各位殊胜的上师。这种优越感是以隐藏的方式出现的。如果以“隐”为荣,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其实也是一种不易察觉的傲慢。

我们的心是很狡猾的,它会以各种你喜欢的方式隐藏起它真实的意图。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意识不到,或者不想意识到它的真实想法。我们必须非常仔细地分析内心的动机,才能层层抽丝剥茧,逐渐露出它的真面目。

 

三、为了佛法,我能付出多少?

我们知道任何人不论学习哪一门学科,都需要勤学苦练。现在的小孩几岁时,就被各种兴趣班包围,苦练一技之长,以便更有把握地面对将来的人生。但很多成年人一边拼命培养孩子,一边却喜欢说:“将佛法融入生活,生活就是修行,工作就是修行,好好对待周围人你就是菩萨。”从某种角度说,这样暂时说说也未尝不可,但是千万别真以为菩萨就是这样,要知道证悟了一地的菩萨可以同时有一百个化身,可以使时间自由变换,令劫变刹那,刹那变劫。这样殊胜的境界、自在的神通,如果是从“生活就是修行”中得到的,那也太便宜了。

在家人学佛不易,要照顾家庭、工作,平衡各种关系,从这个角度讲,能同时渴求佛法实在难能可贵。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绝不放弃闻思修的机会,如果心够恳切,我们的不利也有转化成有利局面的可能。但是千万不要轻易把自己当作恩扎布德,可以轻轻松松、什么都不耽误就成就了。看看佛陀因地时对法的希求,看看能海上师求法的苦行、学院初期僧众的艰苦,想想我们的智慧是否比他们高?如果不敢肯定,又没有他们那样的苦行,我们凭什么轻易得到了珍贵的佛法呢?从上师的角度来说,法已经毫无保留地传了,但是我们自己究竟得到了多少,只能看各自的努力及用心程度了。

承认自己差,承认自己条件不具足,是潜心修习的开始。一味地认为自己有福报,浮皮潦草地做些表面文章作为谈资,终究对自己没有什么实际好处。

编辑师兄:定解B22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07-定解B06-001】

 

 


本课窍诀

这句话和我有关系吗?

听法时如果有六种垢染,则法器不清净,即使装模作样地坐在那里,所闻之法也很难融入自心。作为凡夫人,过失方面什么都具足,功德方面却少的可怜,故肯定会有这些垢染。因而在闻法之前,应详详细细地观察自相续。

当你看到这句话时,如果觉得说的肯定是别人,我不是这样的,这些我都能做到,那么或者你确实是有了一定境界,或者说明你是刚刚开始闻思。

 

以法为镜,对照自心

其实《大圆满前行》文字上浅显易懂。藏文就是这样的,我翻译成汉文的过程中,也尽量译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只要你有小学水平,即可了知其中要义。虽然它的字面意思好理解,但其意义却相当深奥,尤其与自心一一对照时,许多内容都做不到。因此,大家也应该看自己哪些做得到、哪些做不到,做得到的要再接再厉,做不到的则应全力以赴改掉恶习,这是每一个修行人要努力的方向。

 

五种骄慢:

慢与骄有很大差别,慢是身语中出现的,骄则是心里想的。1)种姓骄:【释义】是国王、婆罗门等高贵种姓,就有一种优越感,或者是富贵家、领导家的子女,始终觉得自己超人一等。2)相貌骄:【释义】长得漂亮就沾沾自喜、自以为是,认为自己跟天子、天女没有差别。3)广闻骄:【释义】稍微听过一点法或者世间知识渊博,就觉得很了不起。4)韶华骄:【释义】把青春年少当作炫耀的资本,蔑视那些老态龙钟的人,不知道他们阅历丰富。5)权势骄:【释义】有显赫权势、高官爵位,就高高在上、自我陶醉。

——《亲友书》讲记

 

人品是学问的基础,识人善任很重要

包括我们选一些法师(堪布或堪姆)时,最主要是先看他傲慢心重不重,如果重的话,一旦他当上法师,就会把所有人都不放在眼里,那就算他有多么高的佛教水平和世间水平,我们也不敢用,因为看不到别人功德的人,是绝不会有利他心的。

 

向上师学习如何依师

在听法的过程中,有些上师讲的虽然超不出我的理解,可我一直对上师恭恭敬敬,因为接受传承、听闻佛法有不可思议的加持。不像有些人那样,听了一次课,觉得法师跟自己差不多,讲不出什么道理来,下一次就不去听了。我依止上师的时候,也许很多缘起比较成功吧,后来不管依止哪一个上师,都对他有无比的恭敬心。

 

福报不够,不喜善法

现在有些人或许是福报不够吧,只要遇到佛法就奄奄一息,上课时听大乘佛法,始终提不起精神来,而一说看电视、打麻将、到非法场合去,身体的病马上就没有了。让他磕大头,他就特别累,脚是麻的,不能站起来,而让他到舞厅里跳舞,身体好的不得了,跳两三个小时都不累,第二天仍精神抖擞,还可以再去。

 

修行要长期安住一处

我们学院跟大城市比起来,天气是比较冷,听说个别道友呆不住了,想冬天三个月回汉地,夏天暖和了再上来。这样来来去去,对修行肯定有障碍,没有必要!有些人长期安住一处,好好地闻思修行,哪里都不去,最后修行很圆满成功;有些人出去一次,心就开始散了,第二次呆两三天又要出去,第三次回来最多是呆一天,第四次就再也不见人影了,因为已经不适应了。凡夫人就是这样,如同小孩子只要一逃学,就越来越不想见老师了。

 

笔记师兄:定解B22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07-定解B06-004




本课名词

法器

1、在《前行》中,法器,指的是听授佛法的人,叫法器(出处: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第1册第106页)

2、堪能妙法之器,我们要成为法器,听法的时候,身心就叫法器。(出处:生西法师辅导《前行广释》第1册第5课)

3、指及门弟子中可以接受传授、继承如来教法的人。《佛学词典》

 

自相续

1、自相续就是我们的身心。更直接来讲,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是相续不断的,自己的相续鉴别与他相续。自相续就是我们自心的意思。有时也是身心的相续,因为身体还在不断的延续,前面生后面;心也是前面生后面。相续就是讲我们身心的相续。而他相续是在自相续以外的一切有情生命的相续。(出处:生西法师互动问答20141127日)

2、(自)相续(术语)因果次第而不断绝也。有为法无一常住,世人但认因果连续而常住耳。俱舍论四曰:何名相续,谓因果性。(出处: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

 

傲慢

有部不定地法之一,法相宗烦恼法之一。对劣于己者或等于己者认为自己胜、自己等,自负傲慢。为七慢之一。《佛学词典》

 

因明

1、五明之一,乃印度之论理学(逻辑学)。因,指推理的根据、理由、原因;明,即显明、知识、学问。因明,意指举出理由而行论证之论理学。吾人思索事物时,天生具有一种推演能力,即根据已知事件以比较推演出未知事件。然此种比较推演之过程,若因思路混乱,界说不清,每易导致结论之偏差、颠倒,故须将此类比较推演方法,加以整理归纳,方可论究语言之过失、思索之正偏,从而导入正确之推论,此即为因明之根本要义。【《佛学大辞典》】

2、即逻辑学。这是故时印度哲学家应用的一种推理方法。(出处:《土观宗派源流》)

3、五大明处之量学或逻辑学。(出处:《萨迦世系史续编》)

4、能折伏义理谬论之量学。为五明之一。《佛学词典》

 

法相

指诸法的差别相,即事物的差别相、特征,如事物的相状、名称、概念等。《佛学词典》

 

四谛

谛,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佛学大辞典》】

 

因地

1、为果地之对称。地者,位地、阶位之意。指修行佛道之阶位,由因行至证果间之阶位。【《佛学大辞典》】

2、从凡夫地初发心学佛,到圆满成佛以前,这一段都叫做因地。经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出处: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辞汇》)

 

得地

1、即登地。登上菩萨十地之位。要达到登地,须经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出处: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辞汇》)

2、大乘菩萨之修行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位。其中,登上初地之阶位,称为登地,此位断除了部分烦恼,求证了部分真如之理,永不退还三界之迷境,将渐次升进而至佛果。【《佛光大辞典》(新版)

 

有漏

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烦恼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烦恼之法都叫做有漏法,而世间之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出处: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辞汇》)

 

本课教证

1《释明论》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前行广释》第一册125

一、傲慢:傲气十足,认为自己远远胜过了说法上师。

二、无正信:对上师、正法无有点滴信心,甚至怀有邪见。

三、不求法:不慕求正法,对听闻佛法没有意乐,听不听都无所谓。

四、外散:心思旁骛,散于色声香味等外境中。

五、内收:五根门向内收敛,致使昏昏欲睡。

六、疲厌:因讲法时间过长、身体疲劳等,而生起厌烦之心。

 

2、藏地有句俗语说: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水。或者说:傲慢的铁球上,生不出功德的苗芽。——《前行广释》第一册第126

意思是:只要相续中有了傲慢,认为自己比法师更胜一筹,那就如同身上披了件雨衣,雨水无法进来一样,所有功德从此与自己无缘。为什么呢?因为有了傲慢,便会认为上师讲的这个我懂、那个我也懂,心外就像有个防卫兵,任何功德一来,马上就被挡了出去。

 

3《量理宝藏论讲记》不遍过遍不容有,即是法相之总过。——《前行广释》第一册(注释57)第127

不遍:这个动物是黄牛,它有花白的垂胡之故。因为花白的垂胡,对花白的黄牛来讲非常正确,但对黑色的黄牛来讲,用花白的垂胡来推断就不成立。

过遍:这个动物是黄牛,它有头之故。因为不仅黄牛有头,其它动物也有这个特点。

不容有:如这个动物是黄牛,它是人之故。因为人的法相在黄牛身上不成立。

 

4、麦彭仁波切说过:大士傲慢何必要?若无我慢更庄严。劣者傲慢有何用?若有我慢更受辱。——《前行广释》第一册第128-129

作为大士智者本来戒定慧各方面非常圆满,众人都非常钦佩仰慕,根本没有必要生起我慢,这样更为庄严。而劣者呢?自己相续中本来没有少许的功德,即使有冲天的傲慢又有何用?任何人绝不会因生起傲慢而增上少许功德,反而遭到别人的欺辱毁谤。本来劣者默默不言也没有太大利害,不是很讨人嫌,若自己却无惭愧反生慢心,以此别人会更加嫌弃。 ——《君规教言论释》

 

5、寂天菩萨言:今当去慢心,甘为众生仆。——《前行广释》第一册129

意思是:遣除一切傲慢之心,心甘情愿当众生的仆人。

 

6 《入行论》: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 《前行广释》第一册131

所有善法的根本即是信解。——《入行论释·善说海》

 

7、《毗奈耶经》的教证说:作为出家人,如果没有看破世间、渴望解脱,即使剃除须发,也不算是出家人;因为他对事业、家庭没有希求,也不算是在家人。因此,这种人不伦不类,既不算出家也不算在家。—— 《前行广释》第一册133

 

8、正如世间俗语所说: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 —— 《前行广释》第一册134

意思是:佛法本来没有主人,谁精进努力,谁就可以得到。

 

9、密宗续部: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前行广释》第一册134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四处寻求正法饶益众生。为换取正法不惜头足血肉,身挖千洞,燃千盏灯,身钉千钉等。

 

10、《世尊广传·寻法品》积际必尽,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前行广释》第一册135

无常四边:

积际必尽: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最后被怨敌抢走了,或者很不幸地全部流失了,这也是一种自然规律。

高际必堕:任何高高在上的人,不管曾经多么不可一世,早晚有一天都会堕下来。包括一些雄伟的高楼大厦,终究也会变成一堆废墟,这就是无常的必然规律。

聚际必散:今天我们集聚在这里,但过一段时间定会各奔前程,所以,凡是集聚的,终有一天会分散。

生际必死:人既有出生,就迟早会死亡。——《信仰与人生》索达吉堪布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演讲

 

11、《世尊广传·寻法品》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前行广释》第一册135

四法印:

诸行无常:万法每个瞬间都在变化,春夏秋冬在变化,整个宇宙在变化,我们的内心、家庭、父母、感情、生活等也都在变化,没有一个是恒常不变的。

有漏皆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每个人若总结自己的一生就会发现苦多乐少,什么样的人都不例外。以前藏地一位著名学者说过:富人在富贵的生活中哀嚎,穷人在贫穷的生活中烦恼。

诸法无我:所谓的,只是身体、语言、心识假合的一个东西。就像这个茶杯,是由很多粒子组成的,除此之外,实有的茶杯根本不存在。所以,佛教说无我,并不是不承认的显现,而是不承认的真实。

寂静涅槃:通过修行证悟无我,不单单是痛苦,包括烦恼障、习气障等阻碍我们彻证万法的一切障碍,都会全部消失。这种解脱的境界,就叫涅槃寂静。——《佛法与当代社会》索达吉堪布首都经贸大学演讲

 

12、《世尊广传·寻法品》修行慈心,去除嗔恚,大悲护众,悲泪润生。——《前行广释》第一册135

意思是说,要长期修行慈悲心,去除嗔恚心,以大悲心保护众生,以大悲的泪水滋润众生心田。

 

13、弘一大师说:闻法有如此艰难,我们现在闻法则十分容易,岂不是有大幸福吗!自今以后,大家应该发勇猛精进心,勤加修习才是!——《前行广释》第一册,第136

闻法有如此艰难,诸生现在闻法则十分容易,岂不是诸生有大幸福吗!自今以后,应该发勇猛精进心,勤加修习才是!”——《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弘一大师

 

14、《教王经》中说,对临终者而言,佛法才是他的住处、依靠处、安慰者。——《前行广释》第一册,第138

 

笔记师兄:定解B22,定解B30,定解B29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07-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