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83课

讲记脉络

 

一、米拉日巴尊者依止马尔巴尊者公案

 

一)、公案内容

马尔巴尊者通过特殊方式调伏米拉日巴尊者,以苦行折磨等手段通过依教奉行,为米拉日巴尊者遣除相续中的罪业,之后才正式给他传法。

 

二)、教诫

(一)、以上师为对境可获得大成就或者大过患

1.正面说明:“依止上师是最快的成佛之路”得度母肯定

1)跋维谛瓦公案:曾以嗔恨心修法将一海岛沉入大海,为忏悔罪业,度母指引他抉择一条最快的成佛之路来指引未来的众生,就可以抵消他的恶业。他通过多次闭关修法、思维抉择,找到了一条最快的成佛之路——如理依止上师,并将内容写成《事师五十颂》,以此忏罪。

(1)《事师五十颂》的功德:能够迅速清净罪业,成就无上菩提。

(2)《大悲经》:“若有说法者,及听佛正法,二具得福多,能见诸仙幢。”

2.反面说明:不恭敬上师,不依上师教言而行,罪业严重

1)阿阇黎佛智:

(1)最初依止上师时,因选择在本尊面前灌顶,未能意识到坛城本尊皆是上师化现而错过求法机缘;

(2)在大庭广众下觉得丢脸而不肯向乞丐形象的上师顶礼,当上师问及时其向上师说妄语,此举致使眼珠掉落,后因说出实情并祈求上师宽恕,经由上师加持才得以恢复。

2)黑行大师:

(1)航海过程中,心生傲慢,认为自己在世间的眷属、受用等方面胜过上师,此恶念导致其航船沉入海中,后祈祷上师获救。

一旦生起某些方面上师不如自己的念头,我们应立刻意识到:“上师肯定是懂的,只不过大智若愚,故意装得那么迷糊。”

3)某瑜伽士:

自恃种姓高贵(婆罗门)、且成就了一些共同悉地,心生傲慢,在自己平民上师讲法时从上师头顶飞过,结果当下坠落到地上,从此失去了飞行的能力。

4)阿难:

迦叶佛时代是太子上师,因傲慢而多次都不愿意见迦叶佛,以此原因,今生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也很难得到成就。

5)涅嘉那革玛绕:

仅认为自己的智慧略胜上师一筹,即生便遭遇了七次危及生命的违缘。

6)滚巴瓦格西的一位弟子:

因做过不恭敬上师的事,故修法生不起功德;忏悔后,才生起了修证功德。

3.正面说明:恭敬上师,依靠小因缘也可以开悟成就

滴水和尚:因随手泼了用不上的洗澡水被上师训斥而当下开悟。

(二)、感念师恩

1.我因昔过,未得佛化育

1)寂天菩萨:“饶益众有情,无量佛已逝,然我因昔过,未得佛化育。”

2)弥勒菩萨:“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诸佛虽出世,无根不获善。”

2.今终得上师摄受

1)于此时代得师摄受,上师恩德不可思议:《正法念处经》:“若人能说法,利益于他人,其人如父母,示以涅槃城。”

2)解脱有望:《大悲经》:“若有众生,遇善知识,得生善心……所作皆善。”

3)当以法依止上师

依止善知识最关键就是上师要给自己开示取舍之理。

(三)、遣除邪见

1.邪见:“我的上师竟然生病了!上师不是佛吗,怎么还会生病?”

1)遣除1:“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2)遣除2:上师如意宝教言:“诸佛菩萨度化旁生时,必须示现旁生的形象,否则无法跟它们相处。”

(四)、上师功德等佛,恩德胜佛

上师的功德与诸佛无别,而且对我们来说,上师以一般人的形象给我们讲经说法,指点迷津,让我们相续中生起善根,在恩德方面远远胜过诸佛。

 

二、全品总结

 

一)、偈颂

偈颂:虽遇圣士仍为劣行诱,虽获胜道仍漂非道中,我与如我恶性诸有情,正法调伏自续祈加持。

 

二)、教诫行持

(一)思维道理:转生于南瞻部洲,获得人身,值遇善知识,听闻了大乘教法,此因缘非常殊胜,当以这样的人身追求解脱。

(二)教诫应行:哪怕只听了一节课,也要以此来调伏自己,令法融入自心,以正知正念来守护自己,尽量克服困难行持善法。

1.行持方法:

1)先要祈祷诸佛菩萨加持自己遇到善知识

遇到一位上师时,首先必须要仔细观察,千万不要急着去依止。

2)依止之后所修的法,一定要是自古以来许多大德都修过的。

对有权威的良药不愿意接受,却偏偏喜欢来路不明的小医师所开的药,这样对自己不一定有利。

 

三、总结共同外前行

 

一)、总结内容

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因果不虚,又叫做四种厌世心。

 

二)、教诫

(一)若想生起四种厌世心的境界,必须依靠善知识的引导,后面学的道理也是如此。

(二)前行的殊胜、重要:

1.殊胜:此法是闻解脱:假如对《大圆满前行》真有信心,就算没有修持,光是听闻也能解脱。

2.重要:假如基础没有打好,即使求的正行再高,也不一定对自相续有利。

 

编写师兄:定解B0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83-定解B01-009】




本课难点



一、为何上师未开许,修法就生不起功德?如果没有得到大恩上师的开许,是不是不能修其他上师的法?这与“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是否矛盾?如果依止了几位上师,互相之间是否需要开许?

 

(一)正见法师E解答:

1、因为一切功德、一切加持均来源于上师之故;我们的很多正法都是从上师那里获得的。有一些相关的缘起在其中。

2、不一定的,因为大恩上师如今对众弟子的摄受方式与当时的玛尔巴上师摄受弟子的方式并不相同。如果有几位上师,一般以最重要的那位上师为主。其实,不同上师、不同法脉有不同之传统或方式,因为弟子根器千差万别,有些弟子暂时来讲,还必须要靠某一上师、某一法脉才能度化,因为因缘不同之故。所以,在很多地方,我们不必拿一派之方式来观察另一派,具体的取舍也要观待各自的因缘及上师的教言等。

 

(二)补充:

1、《闲谈问答录》

问:对初学佛的人来说,依止一位上师好,还是依止多位上师好?

上师开示:法王如意宝曾说:“如果清净心观得非常好,依止的上师应该多多益善,就像阿底峡尊者一样。但若在依止的过程中,喜欢看上师的过失,经常产生各种邪见,那依止的上师越少越好。”

因此,依止上师的数量多少,关键在于你的信心和清净心。

2、《入行论》讲记

通过修行法门令自相续得以清净,不管是看见谁,皆观为本尊和上师,这样的人可依止多位上师;

没有以修行法门净化自相续,邪见比较重、成见比较厉害的人,依止的上师越少越好。

 

二、如何对上师观清净心?

 

(一)什么是清净心?

在《佛学常见辞汇》中,清净心的定义有三:

1、无疑的信心。2、无垢的净心。3、不杂烦恼的心。

 

(二)五种了知

在《前行备忘录》中,讲到了依止上师需要修持的的五种了知:

第一、了知上师是佛:

即使按照不了义的观点,真正的上师也是佛的化身,是为了利益所化众生,如水月一般以缘起而显现于世间。如果把上师执为实有相状的色身,并将上师视作平凡者,就不能成为自相续生起智慧之清净近取因,如《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而且,世尊也说过,上师其实是佛陀的幻现。如经云:“阿难莫忧伤,阿难莫哭泣,末法五百世,我现善知识,饶益汝等众。”

所以,上师是佛,是显宗密宗的共同观点。

第二、了知上师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佛陀的事业,包括共同事业和殊胜事业:

就共同事业中的世间事业来说,如果上师调解是非、平息不和,这是息业;

如果上师积累财富、做生意赚钱、造房子,这是增业;

如果上师勾招男女,摄受多少多少人,这是怀业;

即使上师显现上杀害一百个众生,也是诛业。

所谓的殊胜事业,是为一切所化众生指示三菩提解脱之道,把他们安置在解脱与遍知果位。

上师的这些事业,其实跟佛的事业是无二无别的。

第三、了知对自身而言,上师比佛陀恩德更大:

虽然过去已有众多的佛出世,现在也有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转法轮,但我们都无缘得见,未蒙度化。为了摄受刚强难化的我们,上师显示人的身份降临于世,代表诸佛,弘扬佛的精神。虽然上师的功德等佛,但对我自身而言,上师的恩德却超越了佛陀。

上师给我的利益,远非父母亲友以及世间的贤善好人所能给予。上师教我弃恶从善,树立善趣与解脱之梯;上师教我发菩提心,为我播下菩提的种子;上师以密法引导我,赐予究竟解脱。

所以,对我们来说,上师的深恩厚德胜过佛陀。

第四、了知大恩大德的上师是一切皈依处之总集:

外三宝完全集聚于上师:上师的身是僧宝,语是妙法,意是佛陀;内三根本——上师、本尊、空行的本体,也是上师;上师的意是法身,语是报身,身是化身,功德是财神,事业是护法神,乃至是浩瀚如海的坛城、皈依境的总体。

所以,修行中应该以上师为主而祈祷。否则,就像有些人对他的上师说:“我祈祷您的护法神加持我,我祈祷您的本尊加持我……”但这样不一定能如其所愿。在古代传记中也记载,当某位修行人在上师与本尊之间,选择本尊赐予灌顶时,结果本尊全部融入了上师,未得到灌顶。

因此,不论何时何地一定要了知,上师是一切皈依处的总集。

第五、了知认识到这些道理以后,如果能虔诚祈祷,无需依赖他道之缘,便可在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

明白了以上四点,确信上师是一切三宝的总集体以后,我们应当认识到,如果将上师视作真佛,发自内心地猛厉祈祷、时时祈祷,那么不需要依靠生圆次第等其他道的外缘,便能在自相续生起证悟智慧。

 

三、为何马尔巴尊者要求鄂敦喇嘛供养全部财产?

 

正见法师C1解答

可能是尊者当时观察到了甚深的缘起,这样会对众生带来利益。一方面我们自己供养的时候要供养自己认为殊胜的物品,另一方面依教奉行非常重要。

 

四、上师会生病吗?

(一)、原文: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为了调化众生,善知识会示现生老病死。

(二)、《维摩诘经》云:“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

从究竟实相的角度,上师是不会生病的;但是从现相的角度,上师为了度化众生,也会示现生病。

 

编写师兄:定解B19  定解B02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4083-定解B13-008】

 

 


隐藏窍诀

如何与上师相处:开放
 一、涉及到原文
 后来马尔巴上师来信说,让鄂敦喇嘛带着米拉日巴一起过去。到了上师那里,鄂敦喇嘛把内外所有财产都供养了上师,家里只留了一只跛脚的老山羊。马尔巴上师跟他说,若想求得无上正法,必须要全部供养,假如他不亲自去把老山羊扛过来,就不给他传法。鄂敦喇嘛只好一个人跑回去,把老山羊背回来供养给上师。

米拉日巴见此,心想:“我所造恶业的罪障如此深重,不但自己受苦,还连累鄂敦上师及师母受这样的罪,看来现在实在得不到正法了。与其活着造罪,还不如死了好。想到这里,他找了一把藏刀准备自尽,幸好被鄂敦上师及时劝住。

我们对上师的一切言谈举止,绝不能视为颠倒,也万万不可怀有狡猾之心,务必要以正直的秉性,老老实实依止上师。否则,对上师仅仅说一句小小的妄语,罪业也极其严重。

 

二、上师的工作就是粉碎你的期望,让你的真实无处遁逃

 

1、弟子:我从世间来,带着一篮子期望
 (1)对上师的容貌的期望
 上师应该仙风道骨,仪表堂堂,成熟又单纯,威严而慈祥等等。
 (2)对上师的责任的期望

提供弟子情感喂养
  ·外在的救赎者:把上师留在外面,作为一个外在的救赎者。这样的上师应该有求必应,在我们沮丧的时候给予安慰,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
 ·不那么特别:期望老师有一点是人类,期望他喜欢自己喜欢的,期望他不喜欢自己不喜欢的,我们想要分享事情。

所以这显示还有一个元素,就是我们不想他那么特别,同时他也必须要有一点点特别。所以这很难的。

满足弟子对于特殊的嗜好
 ·关于法:
 上师应该适时显露神通,以博弟子的欢心,使他们不致于因为修行枯燥无趣而退了道心。
 上师会传给我们授予那传说中奇妙无比的高深法门,能带我超越这琐碎而低俗的人生,进入到一个全然不同的美妙境界。
 ·关于师徒关系:

我与他的关系独一无二:我们期待自己已经成为这位重要人物的弟子,自己的福报非常人可比。自己不仅比一般的凡夫俗子更高明,也比其他宗派的佛教徒更尊贵。自己是上根利器,万里挑一!

上师会接管我的麻烦:只要跟着上师就不发愁了,把一切都心安理得交由上师决定。

上师是尊贵的开悟者,我们是不幸的糊涂人,上师和我们之间是主仆关系,崇高的开悟者甚至可能看来不是坐于其位,而是浮身于空,居高临下,向我们垂视。他的声音遍满虚空,他的一言、一咳、一动,也都成了智慧的表现。

·关于依止后的生活

一切都自有密意:在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桩桩件件都是另有深意的。

如果我们失业了,这不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运气不佳或者人际关系没处理好,而是一项考验,是上师或者诸佛菩萨想看看我们是否堪受人生的大礼。
 我们不会真正摔跤,就算摔倒,也应该在莲花或至少是棉花上!因为这是上师的加持,全是上师的游戏,上师不会让我摔在地上!
  备注:当然在真正向上师开放之后,也会有一种生活中的一切际遇都是诸佛菩萨的加持。的心态,但此处说的是那种不想对自己生活负责、而赖上上师来为自己负责的态度。
 (3)对自己的期望:我符合一个好弟子、好道友、好佛教徒的样子
 ·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是佛教徒,或是为了让自己安心,肯定自己的确走在公认的正道上而:
 在世人面前,扮演佛教徒;
  在佛教徒面前,扮演道行更高的佛教徒;
  在上师面前,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希望博得上师的青睐,扮演孺子可教的好弟子………………

2、上师:碾压弟子的一切期望(执着)
 (1)碾压弟子关于上师形象的期望
 故意以出人意料或令人失望的形象出现,挑战你的开放能力。
 你如果希望上师威严,则很可能看到他顽童气质的一面;

你以为上师和风细雨,他则会表现得严厉苛责;
  你觉得上师应该超凡脱俗、与众不同,他就会像个普通人一样打嗝、剔牙、生病、衰老。


 密勒日巴预期玛尔巴是位大学者和圣人,身着瑜伽士服、项挂念珠、口诵真言、闭目打坐。实际上,他却发现玛尔巴在田间工作,指挥工人,耕耘土地;
  名满天下的大学者那诺巴求见上师帝洛巴时,帝洛巴正在窝棚里吃鱼,他是当地人所公认的疯乞丐;

跋山涉水、历经磨难的常啼菩萨最终见到上师法胜菩萨时,法胜菩萨正在宫殿里享受妙乐。


 (2)碾压弟子关于师生关系的期望
 打破弟子一切关于安全感的游戏:
  很多时候,学生老师关系只不过是另外一种关系,男朋友,女朋友,丈夫,妻子,男人,女人,所以,这是为什么这是个游戏。当学生有不安全感,他们会玩游戏,圆满的上师不会给弟子想要的,而会直接给与弟子他们需要的,虽然这会让弟子痛苦!


  上师们给与弟子他们真正需要的,而不是他们情感上想要的,尽量避免弟子在感情上依赖自己;若要让上师肯以你为友,你必须完全敞开自己。

若想敞开自己,你可能要接受道友和日常生活状况的考验,所有这些考验都是以令你失望的姿态出现。


 (3)碾压弟子关于修法法的期望
 传达给弟子的第一个信息:不要用神秘的眼光看待修行,不要企图非凡!
  上师建议我们持咒、磕头、修加行,让我们逐渐放下各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消退好高骛远的冲动,在平实中体会修行的滋味。


 (4)碾压弟子关于上师喜好的期望
 玛尔巴向那洛巴去求法,那洛巴反复要求玛尔巴提供更多的金子来换取教法,最后当玛尔巴把所有的金子都供养给那洛巴之后,那洛巴拿起装金子的口袋,就把袋中的砂金全扔到空中去了!玛尔巴感到极端的困惑和怀疑,因为他弄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曾为了买他想要的法教,努力积聚金子,而那洛巴似乎也曾表示需要金子,作为教导玛尔巴的代价。可是现在那洛巴却把金子全扔了!

 

三、当弟子真实开放时,才是真正传法的时机
 1、上师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弟子完全开放
 弟子的目标应该是看到所有的世间价值都没有价值,如果你持有这种见解、寻求这种目标, 那么一位老师,一位真正的老师,他打破所有的骄傲,粉碎你的骄傲,使这个世间的生活完全悲惨。
 上师们看来套路都差不多,上来先打破你的成见,让你怅然若失,不知所措,让你认识到成见的虚妄可笑,尤其是对你指望能传授你解脱之道的那个人抱有成见。


 2、当弟子完全开放时心心相印的传法才真正开始
 (1)
 ·真正的上师是内在的上师
 从向外驰求转向回归自性,在这个转变发生的那一刻,我们便开始准备与上师相逢了;
  你心的本性就是上师,你想要觉悟到也是你的心,上师仅是一个桥梁。
 ·真正的加持和功德来自于与上师的心心相印,而心心相印来自于弟子的完全开放
 佛陀的教言可以通过文字流传下来,而佛法的真谛只存在于上师心里。它的传承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以心传心。当你放下成见、伪装和打算,不再牵挂、焦虑和希求,你的心才真正敞开。只有到这时,你才有可能去接收上师一直在试图传递给你的信息。

放下自己、敞开自己,把你的真实面目呈现在上师面前,这也可算是接受法教的礼物,奉承在此不能适用,因为实在是枉费心机。我们必须认真坦对上师,我们必须甘愿放弃所有成见;

有所追求,本是一种烦恼,当此冲动开始衰退时,我们的本来面目却开始出现,同时也开始有了心与心的沟通。

 

(2)公案
 ·玛尔巴依止库库瑞巴
 玛尔巴在那洛巴的建议下,到毒水湖环绕的小岛上去寻找库库瑞巴上师,结果发现库库瑞巴是个印度老人,与一群狗相依为命,环境肮脏不堪!玛尔巴一方面弄不懂库库瑞巴的讲话,另一方面还要提防那些狗的干扰,到最后玛尔巴筋疲力尽,心灰意冷,“他放弃了一切,放弃了记笔记,放弃了求取任何密教的企图。就在此刻,库库瑞巴又开口对他讲话了。这一回说得清清楚楚,有条有理,狗也不再找他的麻烦了。玛尔巴乃得以受教。

 

·玛尔巴依止那洛巴
 当玛尔巴在那洛巴的反复要求下,供养了所有的金子之后,那洛巴大笑对他说:“我要金子干什么?整个世界都是我的金子!”对玛尔巴来说,这才是敞开求法的伟大时刻。他敞开了,他可以接受法教了。此后,他与那洛巴相处很久,接受严格的训练。他不再像先前那样,只用耳朵去听法教,而是身体力行。他不得不放弃他所有的一切,不仅是物质方面的,还有他内心深处所隐藏的。


·米拉日巴依止玛尔巴
 米拉日巴在玛尔巴的要求下几建房屋几次推倒,就这样日复一日,苦难、委屈、琐碎的劳作磨掉了他的傲慢和浮躁,也平息了他急于求成的冲动。他不再以为往昔的业障是随便说说就能清净的,也不再奢望即身成佛,他甚至放弃了继续求法的打算,准备一死了之。而就在这时,他和上师之间的障碍清除了。上师终于同意向他传法。


 ·东杂沃热依止钦则益西多吉尊者
 东杂沃热在钦则益西多吉尊者的反复要求下也坚持不舍弃自己原来的上师,并且对钦则益西多吉尊者如实陈白自己即使口头上也不会舍弃原来的上师,而同去求法的其他两个人则在尊者要求下表示自己会舍弃原来的上师。显现上东杂沃热被钦则益西多吉尊者赶出了求法道场,心灰意冷想要离开之际,得到了钦则益西多吉尊者的摄受和传法。


检查你与上师的关系
 1、师徒关系进化历程
 ·第一阶段:取悦求关注阶段
 你有取悦上师的表现,犹如求爱,你关心的是能赢得上师多少青睐:但阶段,不是情况不如你所期,就是你有一种不自在的感觉,一种爱恨交织的关系,一种放下、逃走的过程,逐渐产生。

西藏的古老格言:“上师如火,近之则被烧伤,远之则不够热。
 ·第二阶段:逐渐冷静阶段
 你与上师的关系,终于落实而靠得住了。你开始明白,想要亲近上师或想要疏远上师,全是你自己玩的把戏。它与实际情况无关,只是你自己的幻想而已。上师或道友始终在那儿燃烧,始终是生命之火,跟不跟他玩游戏,任由你选。

·第三阶段:和解阶段
 你接受被上师压制和被他疏远的情况,上师冷若冰霜或者热情似火都没关系,什么都不能动摇你,你跟他和解了。

·第四阶段:蜜月阶段
 在接受上师所做的一切之后,你开始失去自己的灵感,因为你已完全放下、完全放弃,你觉得自己缩成一粒微尘,微不足道。上师是世上唯一活生生存在的人,你的人生意义全系于上师,你生是因为上师而生,死也是因为上师而死。

·第五阶段:不离上师的独立阶段

过了蜜月期,你意识到自己也必须面对自己的生活处境和自己的心理状态,你开始注意,在上师的个性和人格之外,还有什么使他成为上师。这样一来,“上师无所不在之理,也成了你的发现之一。你在生活中面对的每一问题,都是师徒关系的一部分,一遇到困难,你就听到上师所说的话。这是开始独立,不再以上师为情人而分手的时刻,因为每一状况皆表达法教。

 

你先是对道友放下一切,然后是与他沟通、跟他游戏。如今你已到了完全开放的境界。因开放故,你开始于每一个人生处境皆见上师品性,所有人生处境都让你有机会像跟上师在一起时那样开放,以致一切事物皆可成为上师。

 

公案:密勒日巴在红宝石谷这个严格的闭关之所修观时,曾于幻象中清楚地看到他的上师玛尔巴。他向东方望去,只见玛尔巴住处那边有白云朵朵;他心怀热望,唱歌祈求,于是玛尔巴在幻象中向他显现,对他讲,内容大致是:“你怎么啦?是不是在发疯啊?你懂佛法,继续修吧!”密勒日巴以此为慰,又回洞去修了。他对玛尔巴的依恋,显示出他当时尚未摆脱以上师为个人之友的观念。然而,当密勒日巴回到洞中时,他发现里面全是魔鬼,他想尽办法,试图阻止他们的嘲弄,但他们就是不肯离去,直到密勒日巴终于不再跟他们玩游戏,而承认自己的伪善,并向开放让步为止。从此时起,他已学到了认同上师的普遍性,而不再仅以玛尔巴为单独的个人来跟他交往。


2、不要对自己和上师失去信心

 

(1)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完全向上师开放并不容易

敞开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它意味着淡化彼此、你我之间的界分,而我们的生活却是建立在分别心上的。换句话说,我们在做的开放是一个与自我(我执)“背道而驰的事情;

依止上师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敞开与真正放下的过程。

自我会让我们很容易就陷入猜疑和摇摆之中:你想有所作为,想超凡脱俗,这都是自我成就欲的表现。因为看到世俗生活的如梦如幻,我们才投入到宗教修持中;而如果这种修持总也无法满足成功欲,我们便:精神修持大概并不比世俗生活更真实可靠;如果花同样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世俗营

生上,不至于会像现在这样一无所获。我们就是这样在世俗与宗教、物质追求与精神修持之间跳来跳去、摇摆不定,而实际上我们的态度和方式从来没有改变过。


(2)上师是我们显露根本智的桥梁

上师于内于外,都在透视和暴露我们之伪善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上师可做明镜,能反映你,或者你自己的根本智显现成为道友。当内在的上师开始发挥作用时,开放的要求就会咬住你不放。事实上,监视我们和纠缠我们的不在于外;我们是自己纠缠自己,是我们自己的影子在监视我。


上师能做的只是帮助你把背包里不必要的破烂什物都扔掉,直到裹在其中的如意宝珠——佛性露出来。

(3)简单之道

只要是单纯而坦白就比较容易与上师相应。

但如果你只是装模作样,想表现得比别人更稳重、大方、有见识、有心胸,好让上师对你另眼相待,则很难与上师相应。


3、共勉

不论身体离上师是远是近,只要内心保持与上师的默契沟通,理解、领悟、牢记他的教诲,在心灵深处感念他的功德和恩德,就能领受到上师源源不断的加持。这便是跟随上师修学佛法,依靠上师趣入解脱。

法王如意宝:“我们由于自己的福报、因缘,也许一时不能现量看见上师就是佛菩萨,但只要我们不起无谓的分别念,真心忏悔自己的业障,上师就会欢喜,上师的慈悲加持就会融入我们心间。

愿我们都能如工布奔、麦彭仁波切的侍者沃莎一样,不戴任何甲胄,单纯而坦白地来到上师面前,打心眼儿里亲近上帅。

 

参考资料:《突破修道上的唯物》、《宗萨仁波切专访》、《次第花开》、《钦则益西多吉尊者密传》、《前行广释》等等。

 

笔记整理:定解B18

笔记审核: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83-定解B18-008



名词解释

 

原文:一户人家请他念诵《般若八千颂》,在那里,他看到了常啼菩萨的传记。

常啼菩萨

常啼,梵名Sada^prarudita 。音译萨陀波伦菩萨。又作普慈菩萨、常悲菩萨。乃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七所说之菩萨。此菩萨得称为常啼者,有诸种说法:或谓菩萨因见恶世之人身受苦恼而悲哀哭泣;或以菩萨生于无佛之世,然为利益众生,追求佛道,于空闲林中忧愁啼哭七日七夜,天龙鬼神遂号之为常啼;或以幼时喜啼而得名。

——《佛学大词典》

 

原文:按照那若巴尊者的传统,每月初十,马尔巴上师都会作大会供。

会供

在清净的佛堂及坛城前,摆设食子、水果、鲜花等供品,经由具德上师等僧众修法加持,转换成殊胜圆满之无量五妙欲供品,迎请净土和圣地之众传承持明上师,及寂静、忿怒本尊()、勇父空行(菩萨)、护法众降临聚会坛城上,纳受享用供品;忏悔自己无始以来所犯之戒律、破三昧耶戒(誓言)等等罪过,祈请消除所有病痛灾难、烦恼及所知等业障,暂时成就人天中所求皆遂愿(如福慧增长、事业顺利、障碍消除、脱离魔难)之福报,究竟成就持明(佛及菩萨)之果位。在密法本尊修法仪轨中,皆须修持荟供,以每月初十的莲师荟供及每月二十五空行母荟供最为普遍,也可在圣地、节庆日、佛菩萨及殊胜传承高僧上师之诞辰日及涅盘日作荟供。

——《藏传佛教辞典》



原文:看了这些情景,对上师观清净心真的很重要。不然,如果是我们在场,可能觉得不要说是大手印成就者的游舞,好像连一般在家人的生活都不如。

清净心

1. 无疑的信心。2.无垢的净心。3.不杂烦恼的心。

——《佛学常见辞汇- 陈义孝编》


原文:我这个儿子大力,如果能受九次大痛苦、大折磨,他将不受后有,即身成佛。

后有

未来之果报、后世之身心。即未证涅槃之有情众生,于未来世所受之果报。之一词,含有果报存在之义。

——《佛学大词典》

 

原文:第二天早上,上师为他灌胜乐金刚的顶时,指着绘画的坛城说:“这是人间颜料绘成的表相坛城,真正的坛城,你看——”

表相

借一个有相的东西来表显一个没有形相的真理。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原文:胜乐金刚灌顶时,上师现量显示了六十二本尊坛城,赐他密名为笑金刚,所有的灌顶与窍诀以满瓶倾泻的方式毫无保留地全盘传授给他。

现量

梵语pratyaks!a-prama^n!a。因明用语。三量之一,心识三量之一。量,为尺度之意,指知识来源、认识形式,及判断知识真伪之标准。现量即感觉,乃尚未加入概念活动,毫无分别思惟、筹度推求等作用,仅以直觉去量知色等外境诸法之自相。如五根之眼见色、耳闻声等是。

——《佛学大词典》

坛城

亦称道场,轮圆具足。梵语称为曼陀罗。密乘本尊及其眷属聚合的场合,本以为主尊,道果功德以为眷属,眷属环绕本尊游戏庄严,称为轮圆。《白玛邓登尊者传》

——《藏传佛教辞典》


原文:如今佛法已到了末期,在五浊横流的这一时代,许多人虽然获得了人身,但只是随着不善业而转,明取舍的道理,犹如无依无靠的盲人漂泊在空旷的荒野中一样。此时此刻,诸位上师、善知识、大德以无量悲心垂念我们,他们相应所化众生各自不同的缘分而以不同补特伽罗的身相现于世间。

五浊

指减劫(人类寿命次第减短之时代)中所起之五种浑浊。据悲华经卷五、法苑珠林卷九十八之说,五浊即指:()劫浊,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见浊,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使人不修善道。()烦恼浊,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而恼乱心神。()众生浊,又作有情浊。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慧施、斋法,不持禁戒等。()命浊,又作寿浊。往古之世,人寿八万岁,今时以恶业增加,人寿转减,故寿命短促,百岁者稀。五浊之中,以劫浊为总,以其余四浊为别。四浊中又以见浊、烦恼浊二者为浊之自体,而成众生浊与命浊二者。

——《法相词典》

补特伽罗

梵语pudgala()又作富特伽罗、弗伽罗、福伽罗。译为人、众生、数取趣、众数者。指轮回转生之主体而言。

——《佛学大词典》


笔记整理:定解B15

笔记审核:定解B09

【档案编号B04083-定解B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