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91课

本课重点

 

一、修菩提心的具体方法

(一)晨起修行

◎ 念诵内容:先念“喇嘛钦”修上师瑜伽,或者念21遍百字明。

◎ 观察梦:做了善梦就随喜,做了恶梦则进行忏悔。

◎ 清洁个人及佛堂:先洗脸、刷牙、打扫佛堂。

◎ 顶礼:在三宝所依面前磕头。

 

(二)日间正式修行

1、前行阶段

(1)身要:毗卢七法——这种坐式可令迅速生起所修的境界。

(2)语要:排出三次或九次垢气,再念元音咒、辅音咒、缘起咒(也可直接念“嗡啊吽”)——以此令语言得以清净。

(3)心要:

① 发心:

a. 应舍之发心:

◎ 世间发心——希求今生的利益故成为应舍之发心:

§  救畏心:即害怕自己生病、出现违缘等

§  善愿心:即希望自己得到名声、身体健康等

◎ 出世间发心:

只求自我解脱的小乘心

b. 应取之发心:

为利众生愿成佛之发心

② 祈祷:

a. 必要:发心要想实现,按照阿琼堪布的窍诀,必须要祈祷。

b. 对境:皈依境

◎ 祈祷的时候,自己的佛堂里最好有佛像、佛经、佛塔三宝所依。

c. 程序:

◎ 方式一:祈祷之前,应于三宝所依面前陈设五供,先修一下七支供,随后修四无量心,接着施舍三种自己最执著的事物——身体、受用、善根,以此来积资净障。

◎ 方式二:先修上师瑜伽(观想皈依境全部融入上师,上师融入自己,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无二无别,在这种境界中稍微安住一下。)然后,再次观想皈依境,在皈依境前开始念诵发心偈。

 

2、正行阶段

(1)念诵发心偈颂前的念诵

① 方式一:先念三遍无垢光尊者《三处三善引导文》中的文字:

§  我某某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皈依诸大金刚持上师,皈依二足至尊诸佛出有坏,皈依离贪寂灭至尊正法,皈依诸众之至尊不退转圣者僧众。

§  祈求摄受我为菩萨,祈祷诸大金刚持上师、诸佛出有坏、住地诸大菩萨垂念我。

§  如往昔诸佛出有坏、住地诸大菩萨为一切众生而发殊胜菩提心,我某某也自此乃至菩提果之间为一切众生而发广大菩提心,未救度者救度之,未解脱者令解脱,未得安慰者安慰之,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

② 方式二:念《开显解脱道》,从开头念到“发心”那里。

(2)念诵发心偈颂

◎ 所念偈颂:

选择一: 

选择二:

(3)念诵要求

◎ 语言:最好用藏文来念,念汉文也可以。

◎ 心态:无论是老少,我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父母,没有得救度的,我来救度他;没有得解脱的,我来令他解脱,一定要让他们获得究竟安乐。

 

3、后行阶段

(1)观想及安住

念完回向时,观想皈依境从外围开始,圣尊们依次化为光,融入中间的莲师佛父佛母,莲师再融入自己,自己的心与上师莲花生大士的智慧无二无别,在此境界中安住片刻。

(2)略说安住之方式

◎ 方式一:直接安住于大圆满、禅宗的境界。

◎ 方式二:依靠中观正理将万法抉择为空性,在此境界中安住。

(3)念诵


(4)把后面的仪轨念完

◎ 若有时间,最好把发心仪轨后面的偈颂也念完,然后再用“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作回向。

◎ 若修的是《开显解脱道》,那结座之后,接着念《开显解脱道》的剩下部分,再作回向。

 

(三)强调要实实在在实修

1、念诵中的发心

(1)以四无量心摄持而念诵

◎ 有时候可以观想众生平等,亲人和怨敌没有差别,安住在舍心的境界中;

◎ 有时候愿通过自己的能力,让一切有情获得彼岸的快乐,在慈心的状态中念诵;

◎ 有时候愿众生离开所有的痛苦,住于悲心的状态中;

◎ 有时候看到众生离苦得乐,内心由衷欢喜,处于喜心的状态中。

(2)一定要缘众生

不缘众生的话,修法不能利益自他。

(3)以四无量心摄持的必要性

◎ 口头上念过十万遍发心,但若没有以四无量心摄持,付诸于实践相当困难。

◎ 念发心偈时若能一直想“三世诸佛怎么发殊胜菩提心,我今天也在十方三宝面前发这个愿,要发菩提心度化众生”,每一次都这样观修,那久而久之,当遇到任何众生时,自然就想去利益他。

 

2、减少散乱而修

◎ 多看窍诀书:《前行备忘录》的发心部分。

◎ 尽量减少琐事和分别念而修。

 

3、修发心时渐渐打开心量

先将关系最不好的众生观在面前,以他为对境修四无量心,这个修成了以后,再一个一个众生增加。

 

二、教诫实修

最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十万遍发心;

即使质量上不过关,数量上也一定要圆满。

 

      编写师兄:定解B0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91-定解B01-009】

 

本课难点

 

一、修持发心的前行阶段中,祈祷之前的布施自己的身体、受用、善根之修法

(一)涉及到的原文

◎ 祈祷:发心要想实现,按照阿琼堪布的窍诀,必须要祈祷。

◎ 祈祷的时候,自己的佛堂里最好有佛像、佛经、佛塔三宝所依,这些不可缺少。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说,祈祷之前,应于三宝所依面前陈设五供,先修一下七支供,随后修四无量心,接着施舍三种自己最执著的事物——身体、受用、善根,以此来积资净障。

 

(二)布施身体之修法

1、《前行备忘录》中的修法

心里这样思维:我以往的所有身体都是毫无价值枉然空耗过去了,从今天起到证得究竟圆满佛果之间,大到巍巍梵天帝释,小至区区蝼蚁在内,但愿我所受生的上上下下的任何身体,不管是以信心、清净心结善缘还是以贪嗔痴结恶缘的一切众生,无论是眼见色相、耳闻声音、身体接触、心里忆念,甚至仅仅领受到腐烂尸体的气味,也愿他们当中有病的病愈,着魔的除魔,身痛的消痛,内心痛苦的解除痛苦,意愿有违缘的消除违缘,总之愿消除三有三界轮回的一切痛苦,也但愿能灭除作为痛苦之因的贪嗔痴等烦恼及烦恼引发的一切不善业,简单一句话,但愿能使一切有情离开苦因及苦果!再者,但愿凡是眼见、耳闻、忆念、接触我身体的众生相续中产生增上生人天之乐直至圆满佛陀之间的大乐——乐果,以及萌生信心、出离心、珍宝菩提心——乐因。

2、其他方式

◎ 《前行广释》中自轻他重、极大布施、古萨里施身修法等;

◎ 《入行论广释》忏悔品之供养支的供身等。

 

(二)布施受用之修法

心里思维:以往的一切受用都是毫无意义白白浪费掉,从现在起,从今日起,凡是我所拥有的下至乞丐手拿的木棒直至最终虚空藏的受用之间大大小小的一切受用,不管是以信心、清净心结善缘还是以贪嗔痴结恶缘,凡是结善缘、恶缘的众生以六根见闻觉知等,但愿都能灭除他们的苦因及苦果,有病者病愈,着魔者除魔,消除身体的疼痛,去除内心的痛苦、解脱意愿的违缘,消除贪嗔痴分别念的苦因,获得增上生直至佛陀之间安乐的乐果,相续中萌生信心、出离心、珍宝菩提心的乐因。但愿一切受用成为见解脱、闻解脱、触解脱。愿依靠三宝谛实力加持使这些发愿能得以实现。

 

(三)布施善根之修法

从小至微乎其微的随福德分善直到究竟一切种智浩如烟海的无漏善之间的善根,不管是以信心、清净心结善缘,还是以贪嗔痴结恶缘的众生,凡是他们以六根结上缘,都如前一样发具有实义的大愿,虔诚祈祷三宝。

 

二、修持发心收座的观想时,到底是谁融入谁

(一)涉及到的原文

 

念完回向时,观想皈依境从外围开始,圣尊们依次化为光,融入中间的莲师佛父佛母,莲师再融入自己,自己的心与上师莲花生大士的智慧无二无别,在此境界中安住片刻。

 

(二)按照仪轨观想就好

1、不同修法、不同仪轨要求不同

皈依修法中的融入修法:最后收座时,自己要以满怀恭敬作为缘,观想皈依境的所有圣尊,身体放射出无量光芒,普照自他一切众生,自他一切众生犹如鸟雀被石簧惊动“扑棱棱”地飞起一样融入皈依境的诸位圣尊当中,皈依境的所有尊众也从边缘逐渐融入光中,之后,融入中间集三宝于一体的上师中,头顶重楼式的一切尊众也融入下面的上师,上师又融于光中,光也消失于法界,最后自心尽可能地安住在远离分别散收的离戏法身本体中。

2、按照仪轨修就好

不同的修法仪轨,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修持不同修法时,按照不同要求修持即可。

3、补充何为结座

念到一定数量不准备继续念诵打算起座时。

 

三、我是不是具有大乘种姓

(一)涉及到的原文

那么,什么样的人有大乘种性呢?有两种情况:按照《入中论》的观点,当你听到般若空性的法音,欢喜得汗毛竖立、眼泪直流,这是大乘种性苏醒的一种标志;还有,根据《大乘庄严经论》中所说,当你体会到众生的痛苦,发自内心地流下悲悯之泪,这也是大乘种性复苏的一种象征。

 

(二)什么是种姓

谓住种姓补特伽罗、有种子法。由现有故,安住种姓补特伽罗、若遇胜缘;便有堪任,便有势力,于其涅盘,能得能证。

 

(三)为什么种姓有差别

◎ 界性有差别:一切众生界不同种种,有些行贪,如是有些行嗔、有些行痴、行我慢等严重,有些是声闻种姓,有些是缘觉种姓,有些是大乘种姓,各不相同,因此种姓必定有不同。众生贪等各自严重的差别也成为众多种种不同。

◎ 信解(爱好)有差别:由种姓或界性使得信解也有种种不同,对一个食物,有些人爱甜的,有些人特别爱酸的,以此为例,信解有无量。

◎ 能不能修行波罗蜜多有差别

◎ 解脱之果有差别:有声闻的小菩提、缘觉的中菩提与大乘大菩提的差异。

 

(四)种姓分类

◎ 断灭种姓:常造恶业,对他人的善行功德无欢喜心,对自己的恶行丝毫不觉忏悔,也不想做任何善行或有益之事。这种心态导致一个人的证悟潜能,完全由其心识之流中断除无余。

◎ 不定种姓:此等种姓之众生与成佛较有缘,但这种缘有时并不稳定。举例来说,假如他们受到小乘老师的感化,便行小乘道。但如受到大乘老师的吸引,便会突然又改修其法道。

◎ 声闻种姓:此类种姓的众生由于害怕轮回的一切,因此立志获得解脱。但基本上,他们只求自己的解脱,而且迫不急待马上就要。

◎ 缘觉种姓:缘觉与声闻相类似,只不过他们的我执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更加强化。他们否认自己需要老师,觉得自己不必要有老师。他们在法道上拒绝听从老师的指导,独居它处,希望能靠己力修成佛果。

大乘种姓:为利众生愿成佛之种姓。

 

(五)大乘种姓之相

◎ 加行前悲心:行持或趋入大乘之前,是指没有发殊胜菩提心之前,行者见到众生痛苦自己生起悲心。

◎ 于深广法有信解:仅听到大乘深广之法,尽管不了知其义,但自然生起信解。

◎ 安忍:听到为利他而苦行也不会生起“这岂能做到”的怯懦想法,而感到稀有,心里能安忍。

◎ 真实行善法:自然愉悦欢喜真实(毫不拖延)行持六度善法。

 

(六)以远离四种障碍来保护、苏醒自己的大乘种姓

◎ 远离习惑:远离长久熏习贪嗔痴等烦恼。

◎ 远离恶友伴:随罪业的恶友所转而行不善。

◎ 远离因贫困而造恶:资具贫乏不行善行而造罪业。

◎ 远离随他转:被国王、大臣、盗匪等他人所控制,无有断 恶行善的自由。简略而言,应当了知,种姓的过患有以上四种。

 

参考资料:《大乘经庄严论生西法师辅导》、《法相辞典》、《众生的五种种姓(蒋贡康楚仁波切)》

 

编写师兄:定解B1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91-定解B19-006】

 

 

 


讲记脉络

课前引导

1、《大圆满前行》包括闻法方式和所讲之法。所讲之法分三:共同外前行、不共内加行、往生法。不共内加行分五:皈依、发菩提心、念修金刚萨埵、积累资粮、上师瑜伽。现在学习的是不共内加行之发菩提心部分。

 

2、上节课结束了皈依品的学习,了知了皈依不可思议的功德,我们若想遣除一切损害,获得解脱和佛果,一定要从内心深处皈依三宝,善法功德自然会增上。

 

3、本课开始宣讲发菩提心的内容,对于不共加行的窍诀,我们应重视实修。修行菩提心不但可以依佛法饶益众生,还是一切修法的基础。我们要详细了解菩提心修持的前行、正行、后行三部分,以四无量心摄持,将菩提心的修行落在实处。通过了知菩提心的功德,哪怕质量上无法保证,在数量上也一定要完成发心的修持,从而依大德的金刚语获得无量功德。

 

本课脉络

提前宣讲的原因(1-4)

1、加行修行次第(2)

1)皈依修完之后,要修发菩提心

2)开始修“发菩提心”之前先了解修法

 

2、菩提心修行次第(3-4)

1)按道理,先修四无量心再修菩提心,比较稳妥

2)一边学四无量心,一边修发菩提心,也可以

 

阅读参考

我们现在课前课后的发心还不能完全具有菩提心的法相,只是有这样一个愿望的。

 

理论与窍诀的差别(5-13)

阅读参考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很多时候不用再推理了,但是如果我们修窍诀的时候,还是觉得有些地方拿不准,有的时候还是可以找一些推理,在观修的过程当中来说服自己,应该这样修,应该那样修。把自己说服之后,一直观下去,这是退而求其次的一种修行的方法。

阅读参考

理论上的窍诀和实修有很大的区别。教理上师从教言的方式了知法的本体、分类、体相、作用等方面;从窍诀的角度讲不需要很多的推证、理论,修行关键的是让书上所讲的文字,能够变成自己心里内心的一种相。关键是把书本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成为受用的一个法。

 

1、修四无量心(5)

1)论典中的顺序:慈、悲、喜、舍

2)上师们的窍诀顺序:舍、慈、悲、喜

 

阅读参考

1、一定要了解大乘核心的问题。大圆满、大中观等法有一种巨大的善根功德,但法没有趋向性,需要人的意乐去摄持,以什么心去摄持,得到什么果,主要看我们的意乐。

 

2、对密宗有信心,有听闻密法、灌顶的机会都满心欢喜,法的本身从某个角度来讲,相比于发心,发心更重要。因为法如果要修的起来,必须以发菩提心摄持。以菩提心摄持,法才更有力量,如果没有菩提心摄持,这个法对你来讲,不能算是大圆满、大中观。

 

3、越是相合实相的殊胜的修法越简单,从修菩提心的角度讲,并不在观修的复杂性,而在于如何将文字上发菩提心的相,变成自己心里的东西。不需要很多理论、推证、教证等很多的东西,就是自己身体的觉受,这就是修行。

 

2、 修菩提心(6)

1)论典观点:要先通达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的基本道理

2)窍诀观点:以内心中要生起“一切众生都是我母亲,与今生的母亲一模一样”为目标而实修

 

3、重视窍诀实修:(7-13)

1)窍诀实修的特点:跟理论讲法不同,不需要太多的教证和理证

2)窍诀实修的方法:

A. 暂时放下理论上的推断

B. 按照传承上师的教言次第实修

3)窍诀实修的目的:

A. 令所修的内容在心里浮现

B. 自心与法融为一体

 

阅读参考

法王如意宝的一个教言就说,对所有的修行佛法的宗派平等的尊重,可能的话,都去学,但是修就修一个。

 

4)缺少实修的过患:不能称为大乘佛子(8-13)

A. 理论上再精通,法也与相续相隔千里(8-10)

a. 没有大悲心和同情心,有时候连世间人都不如。举例:领导看到孤儿贫困家庭后,一直流泪

b. 没有无我利他的精神。举例:一些其他宗教的人无我利他的行为

 

阅读参考

智慧和大悲心是真正的所有佛法的核心,所以说我们修行也是全部都围绕这两点。第一个是修持大悲菩提心,这个因为是成佛的要素。第二个就是修般若空性,了知一切万法的实相。

 

B. 没有善心,不能称为大乘佛子:(11-13)

a. 原因:

a)菩提心的基础是慈悲心

b)慈悲心的基础是善心

b. 具备大乘种姓的表现:

a)《入中论》:听到般若空性的法音欢喜得汗毛竖立、眼泪直流

b)《大乘庄严经论》:体会到众生的痛苦发自内心地流下悲悯之泪

c. 大乘种姓的成因:前世的善根

a)前世学过大乘空性

b)前世修过菩提心

d. 不具大乘种姓的表现:

a)无论听了多少大乘经论,看过多少菩提心功德,心里也没感觉

b)偶尔有一点感觉,也很快被分别念障蔽

 

阅读参考

1、大乘的核心是以菩提心摄持,闻法前每次发心的作意并不能说明我们相续中具有菩提心的法相。相续中一旦产生菩提心后,所作一切行为都成为菩提资粮。

 

2、如果以菩提心摄持修净土法门,则得上品上生之果,是净土法门本来的修法。发菩提心能令自己最快往生净土。

 

3、所有大乘法之所以称之为大乘,最根本的基础就是纯净利众的发心,把众生看做自己最心爱的宝贝孩子一般。大乘法的善巧方便多,一方面体现在智慧上,见解比小乘高;另一方面就是具有悲心。菩提心与自私心是互绝相违的法,没有菩提心,所修的就不是大乘法,很难步入大乘行列。大圆满与菩提心相合,才能体现出法本来的力量。

 

4、发心与修法相比较,发心更为重要。菩提心是大乘最根本的基础。有了菩提心,即使是修小乘法,也可能获得大乘果位。

 

修菩提心的重要性(14-17)

1、依佛法饶益众生,就要生起大悲菩提心(14)

1)以财物等其他方式利益众生,带来的快乐只是暂时的

2)能断除无明根本,令众生永远快乐,唯有菩提心

 

2、菩提心是一切修行的基础(15-17)

1)法器不堪能:若没有菩提心的基础,表面修在高深的大法,到了自相续,也会变成世间法或小乘法(15-17)

A. 这并不是法的过失

B. 而是个人的原因

a. 发心不同:同一个法,融入不同众生的相续,也成了三乘等不同的解味。举例:若为了今生利益去修,那大圆满法融入相续,也会变成世间法

b. 认识不同:同一个法被不同众生接受,所得的利益也千差万别。举例:由于听者根器不同,将大乘佛法当作小乘法,甚至邪法,结果也有天壤之别

2)修菩提心能使自己的法器堪能(17)

A. 不仅理论上通达

B. 实际行动中也要修持

 

菩提心的具体修法(18-66)

1、总体要求(18-19)

1)依据:《日修闭关要诀》修菩提心的具体方法

2)数量:每天四座或六座;实在没时间,至少一座

 

阅读参考

生起感觉当然是很需要的,代表以前的心变成另外一种了这个叫做生起了感觉。但是我这个阶段性的目的要生起来也必须要以平静的心态来修,这二者之间相当于战略和战术之间的关系,大概就是这样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关系。每天修的时候我带着平静的心态去修,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去修行。

阅读参考

即便只有半个小时的修行时间,与其抱怨、郁闷,觉得自己处在无暇状态,不如感恩一天中有半个小时是自己自由修行的时间,应该生起欢喜心,在一种宁静的、平淡的、一心所缘的状态中串习欢喜心,把时间全部掌控,安住在善所缘的状态中。如果真的能做到,禅定的力量都有了。有妄想纷飞的时候,时时刻刻调整自心的状态,在当下就调整的,不要期待未来有大块的时间,未来的时间如月称的父亲,不如满足于当下的状态,把当下的每一念尽量调整成善良的动机。

 

3) 念诵十万发心的要求:

A. 看一遍《前行》中“发殊胜菩提心”的内容

B. 观修时将众生放在首位

 

2、晨起修行(20-21)

1)醒来时

A. 念诵:“喇嘛钦”修上师瑜伽 或 21遍百字明

B. 观察梦:善梦随喜,恶梦忏悔

2)起床后

A. 准备:洗脸、刷牙、打扫佛堂

B. 修行:在三宝所依前磕头,开始修第一座

 

3、日间正式修行:前行、正行、后行三个阶段(22-66)

1)前行阶段:必须具足三个要点(23-38)

A. 身要(24)

a. 要点:刚入座时,以毗卢七法调整身体

b. 作用:迅速升起所修境界

 

阅读参考

身直则脉直,脉直则心直,这种姿势确实很重要,要养成习惯。尤其是上半身不端直的话脉不直,脉不直对心相续的调整起不到好的作用。要养成身直却不僵,但是挺拔的,又放松又端直,很自然的状态。

 

B. 语要(25-26)

a. 要点:

a)排三次或九次垢气

b)再念元音咒、辅音咒、缘起咒

c)不会念,可直接念“嗡啊吽”

阅读参考

嗡阿吽三个字就是代表佛陀身语意的。

b. 作用:以咒语清净语言,而非以水清净语言

C. 心要:分发心、祈祷两方面(27-38)

a. 发心:闭关修行时一定要发善心,尽量不要有恶心和无记心(28-33)

a)分类:

i. 善心

◎ 应舍的发心

● 世间:希求今生利益

救畏心:害怕自己生病、出现违缘等

善愿心:希望自己得到名声、身体健康等

● 出世间:声闻缘觉只求自我解脱的小乘心

◎ 应取的发心:为了利益一切老母有情成就无上佛果而发菩提心

ii. 恶心

iii. 无记心

b)要点:

i. 不能有自私心、世间目的

ii. 要想生生世世利益众生

 

阅读参考

1、菩提心的生起是个果,这个果很大很清净,如果要让这果生起,主因和助缘缺一不可。主因就是正所缘,必须要缘它的法义观修;助缘就是积资净障、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我生起这种菩提心,这些方面都是属于助缘。正所缘就是直接观修的法叫正所缘。

2、龙树菩萨观点,生起菩提心必须要相续清净,所以有的时候说要忏罪,通过忏罪的方式然后让相续清净,因为菩提心是一个清净心,如果你的心罪业很重,或者很污秽,在这种状态当中很难生起真实清净的菩提心;第二个无著菩萨的观点,必须要圆满资粮,圆满资粮也需要的,因为菩提心是一个很殊胜的果,你的功德不够资粮不够生不起来。

3、生不起菩提心可能第一个是见解上还没认识到位,它那种原理没有思维透彻;第二个可能是观修的力度不够,打座的时间不够;第三个可能也是因为缺少福德,福报不够。

阅读参考

修菩提心是生生世世的事情,在这个生生世世中,时时刻刻会发现小乘的发心、求自利的发心和自己打架。而且甚至有时候我们为什么发心呢?为了求自利而发心。其实在我们的相续中,严格说不敢说有菩提心,但是确实发过菩提心了,在意乐上也想发菩提心,但有没有生起这颗心呢,心里是打鼓的。因为明白自己的发心中有很多自利的因素涉及在里面。

 

b. 祈祷:(34-38)

a)目的:实现发心

b)对境:皈依境(35)

i. 中间:莲花生大士佛父佛母

ii. 前面:三世佛

iii. 后面:法宝

iv. 两边:大小乘僧众

v. 上面:重楼式传承上师

vi. 周围:护法神

c)所依:佛堂最好有佛像、佛经、佛塔(36)

d)方法:可根据自己是否相应来选择修法,不一定完全是一种(36-38)

i. 祈祷前的修法:

◎ 方法1:积资净障

● 在三宝所依前陈设五供

● 修七支供、四无量心

● 施舍自己最执著的身体、受用、善根

◎ 方法2:获得与上师无二的智慧

● 修上师瑜伽

● 观想皈依境全部融入上师,上师融入自己,自心与上师的智慧无二无别

● 在此境界中稍微安住一下

ii. 然后,再次观想皈依境

iii. 在皈依境前开始念诵发心偈

 

阅读参考

1、一个修行人正知正念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祈祷三宝。哪怕自己处在一塌糊涂的境地中,有没有一个念头,相信三宝永远不会远离我。从比较理论化的角度上讲,三宝的自性是利众,从佛陀具有智悲力的功德,这些功德体现出来的都但是利他的事业相,只要我们相续中能够缘三宝,三宝昼夜六时恒常以无比的加持护持自己,这样的正念有没有,是不是真的相信。在我们处在极度违缘的过程中,体会不到三宝对自己的支持在哪里,只觉得周遭乃至于自心的状态一塌糊涂的时候,能不能坚信三宝在最糟糕、最灰暗的时候永远不会舍弃自己。这种信心一旦生起,祈祷和祈祷的重要性才体现出来。

2、祈祷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我们看不到摸不着,也感受不到形色。但是作为佛教徒是需要信根的,需要依靠这种信根的力量,获得加持,无形中遣除修行中很多很多看得到看不到或者意识到意识不到的违缘。

3、人是要走中道的。完全靠他力,什么都交给三宝,哪怕是真佛来了也不能把自己扔到解脱道;对自己完全有信心,正知正念、智慧都很强,忽略了祈祷,也很难成就。需要自己有正知正念、依靠法调整自心的同时不要忘记祈祷三宝。

 

2)正行阶段(39-57)

A. 念诵步骤:(39-44)

a. 先念三遍《三处三善引导文》中的一段文字,再念发心偈(39-43)

b. 或念《开显解脱道》,从开头念到“发心”那里,然后再念发心偈

B. 念诵内容:最好以藏文念,实在不行,汉文也可以(44-45)

a. 《开显解脱道》中的四句发心偈

b. 也可以念龙钦心滴《大圆满前行》的发心偈

C. 修持加行的意义:(46-47)

a. 开始闻思的时候,以《前行》打基础是最好的,一生中的修行将会非常稳固

b. 菩提心非常重要

D. 修持时应具备的心态:(47-48)

a. 无论年轻人还是老人,都当做自己的父母

b. 没有得救度的,我来救度;没有得解脱的,我来令他解脱

c. 一定要让他们获得安乐

 

阅读参考

念十万遍不单纯是一个数字的积累,如果数量规定的话就容易懈怠,但如果有一个数量,通过数量让我们可以继续修下去,因为有个目标,我们就奔着目标去,达成之后,不行再修一个十万遍,再修一个十万,这个时候就容易让我们不懈怠。

 

3)后行阶段(58-66)

A. 回向步骤

a. 观想:(49)

a)皈依境从外围开始,圣尊们依次化光融入中间的莲师佛父佛母

b)莲师再融入自己

c)自己的心与莲师的智慧无二无别

b. 安住:(50)

a)修过大圆满、禅宗,可以在这种境界中安住

b)若无大圆满体悟

i. 可以先通过中观推理,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

ii. 然后在空性境界中安住一会儿

c. 念诵:

a)念一遍“菩提心妙宝……”四句偈颂

b)若有时间

i. 可以念我们平时的发心仪轨后面的自他欢喜的偈颂

ii. 修《开显解脱道》的,可将发心后面的仪轨念完

c)最后用“文殊师利勇猛智……”作回向

 

阅读参考

1、闻思时要广闻博学,修行是要专修一门,修菩提心最重要是内心生起觉受,常常想起来并能用得上,如盐融入水一样融入于日常生活中。

 

2、修行人要常常反观自心,一日三省,时时关照自心,能够依靠法的力量,以正知正念调整自己当下的散乱昏沉,不断调整心态就是修行。

 

3、观修时身直则脉直,脉直则心直。身直且不僵,处于放松、端直、挺拔、自然的状态。平时看书也不应该躺着、歪着。

 

4、禅修中若为了解脱去禅修会成为解脱之因。但为了减轻生活压力,为了世俗的身心快乐为目的去禅修,就会成为束缚轮回的因。修行人的洒脱自在如果不是代表相续远离烦恼束缚,没有出离轮回的心念,仅仅是体现在对世间事情处理上的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就会变得更加耽著轮回,不会成为解脱之因。

 

5、不管修什么法,不要忘记祈祷。比如修皈依到量的体现:不管生活际遇有多糟糕,遇到多么大的违缘,修行境界退失、烦恼起现、甚至产生各种怀疑、破戒等等的境地时,只要有一种信念:我坚信祈祷上师三宝,三宝会永远呵护我,永远不会舍弃我。以信心祈祷的力量会获得加持,遣除很多的违缘。修行人需要这样的信根,事情过后会对三宝产生无比的感恩心。

 

修菩提心一定要落到实处:以四无量心摄持(53-62)

1、内容

1)舍心:想到众生平等,亲怨无差别

2)慈心:愿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一切有情获得彼岸的快乐

3)悲心:愿众生离开所有的痛苦

4)喜心:看到众生离苦得乐,内心由衷欢喜

 

2、修行重点

1)最关键要想到众生

2)若只是空洞地说大话,没有任何实质

 

3. 修行方法

1)参考《前行备忘录》的发心部分

A. 藏地所有高僧大德,共称这部论典是最甚深、最圆满的次第法要

B. 学院很多道友修菩提心时,也借鉴其内容

2)减少琐事和分别念,专心修加行(菩提心)

 

阅读参考

1、如果没有办法避免分别念,就在打座之前先坐一会儿,脑袋相当于清空一下,我现在要修行了别的事情我不想,我这段时间就是修行,别的事情我不想。如果的确很忙,每天工作、生活、家庭、事情很多很多,刚开始时候我就通过数呼吸,数呼吸就把我心平静下来,平静下来之后再开始进入。或者有些修法讲的话,打座的时候首先就把我的思想收回来,把我的思想收到我的城市,再从城市思想收到现在我住的小区,再从小区收到我的房子,再从房子分别念收到我的身体,收到我心里面,这个时候平静一会儿就可以修了

 

2、泛泛的菩提心没有力量,所以必须要一个众生一个众生的修,一个单个众生的修,把这个修纯熟了再换再扩大范围。这个时候的菩提心因为缘单个的众生生起了菩提心是比较有质量的。

 

3)时时刻刻要想到众生:不能只是嘴上会讲,发心后一定要实修

A. 先将关系最不好的众生观在前面,以他为对境修四无量心

B. 修成之后,再一个一个增加

C. 最后无论见到什么众生,都能发自内心的爱护

 

4、修菩提心的困难:遇到实际情况用不上

1)原因:没有以四无量心摄持

2)对治方法:在念发心偈时,如理观修,随学菩萨发菩提心

 

5、修四无量心的利益

1)经过长期训练,遇到任何众生时,自然就想去利益他

2)前世有善根的人,稍微修一点,菩提心就很容易生起来

3)凡夫人,虽然无法断除实有的执著,但自利心却可以斩断

 

阅读参考

1、修行好坏不在于外相福报、名声、念咒语多少等等,因为这些跟心没有关系。修行落到实处就是:常常反思自己为什么学佛?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现在自己的心处于什么状态?反省自己并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2、开始一次两次,可能感觉就是一种形象化的东西,但是常年累月的串习,相续会改变。任何一个修行,都需要长期串习,不管是否有验相,只要方法没错,对法不断思维串习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就好了。只要把握好自己当下的这一念,控制这一念,在这一念去调整就足够了。临终不也就能掌握住当前的这一念么?生前一直串习,临终当下的一念就容易去把握。

 

3、不要把十万遍发心变成口头禅,而真正在心里面产生相才是最终的用意,这也是把修菩提心落到实处的含义。

 

了知菩提心在修行中的功德,修持有无量功德的发心(63-70)

 

1、功德:(63-67)

1)仅仅生起一刹那菩提心,功德在亿劫中也说之不尽。教证《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

A. 稍微思维一下菩提心就有很大功德

a. 法师要求发菩提心的时候,稍微安住一下,知道今天听法为了利益众生

b. 回向时,相续中也要生起这样一颗心

B. 在一座间实际修持,功德更不可思议。

2)有了菩提心的基础,修大圆满才是真正的大圆满

A. 大圆满并不是自我解脱的小乘法,其根本就是利他

B. 有了菩提心,才能体现出大圆满的价值和加持

3)为利益众生而修行,自利不求也会无勤成办

A. 若自己想成佛,就要把利益众生的事放在第一

B. 凡夫若能生起相似菩提心,能断除流转轮回或堕入恶趣的因

a. 一般来讲不会堕落

b. 即使堕落,痛苦也非常轻微,时间极其短暂

 

2、劝修发心:(68-70)

1)修量要求:

A. 最好能保质保量完成十万遍

a. 念诵中每次都能前前后后观想

b. 以利他心为前提

B. 即使质量上不过关,数量上也一定要圆满

a. 上班走路完成了数量,也有功德

b. 即便一点不会观想,甚至常生自私自利的念头,念诵大德金刚语也有重大的意义

c. 与一个偈颂都不念的人相比,只要念,功德就不可思议

2)总摄修行重点:

A. 在规定时间里

B. 按传承上师的传统和要求

C. 完成偈颂的数量

D. 最后善根回向一切众生

 

法相名词

 

1、陀罗尼: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佛教大词典》

 

2、 种性:种为种子,有发生之义。性为性分,有不改之义。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

 

3、出有坏:是梵语 “薄伽梵”的意译,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出”是超出、超越,意即佛超越了痛苦的轮回和小乘灰身灭智的涅槃二边,达到真正的实相;“有”是拥有、具有,即佛拥有超然卓立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的功德;“坏”是摧坏、摧毁,即佛已摧毁了一切的二障(烦恼障、所知障)和四魔(烦恼魔、蕴魔、天子魔、死魔)。

——网络

 

编写师兄:定解X04 X08 X14 X16 X17

审核师兄:定解X01

 

 


隐藏窍诀

 

“在无缘离戏的境界中安住”是怎么个修法

涉及到的讲记原文

很多修法都涉及到“在无缘离戏的境界中安住”

1. 起修时

2. 结座时

 

为什么这些修法里都有“在无缘离戏的境界中安住”

1. 先来界定一下名词

(1)无缘:无心识之攀缘也。

(2)离戏:远离一切戏论。

(3)本净觉性:本来清净,远离一切戏论、执着,空性和光明双运的自然本智。

(4)上师的智慧:诸佛的智慧,就是光明如来藏。

 

2. 为什么在修法前后要观这种离戏的境界

(1)胜义实相就是无缘离戏之境界。

(2)万法都离不开空性:都在空性当中诞生,在空性当中存在,并在空性当中消失。

(3)如是去修就会证悟胜义实相(以修持上师瑜伽中最后的安住为例):

我要修我要修

 

1. 针对已经证悟大圆满或证悟了禅宗的开悟境界的人

2. 针对没有这方面的体悟的人

(1)可以相似去修

(2)不知道如何抉择万法为空性....我们说说看

  ① 法之分类

  ② 何为空性

  ③ 具体抉择万法为空性

  ④ 抉择现空双运

 

抉择空性之后,我安住不了

 

1. 正常显现

2. 把我怎么办?

初学者重在以观察修抉择见解:

(1)一般初学者安住修不太合适。

(2)但是修法要求我安住呀

 

参考资料:《佛法与当代社会      ——首都经贸大学演讲》、《中观总义(益西彭措堪布)》、《中观纲要(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上师瑜伽速赐加持(慈诚罗珠堪布)》、《金刚萨埵修持仪轨(益西彭措堪布)》、《生西法师答:观察修还是安住修?》、《佛学大词典》、智悲研讨论坛等等。

 

编写师兄:定解B0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91-定解B01-008】

 

名词解释

 

原文:在座的很多道友,以前听过多次四无量心的修法,也学过《入行论》的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

四无量心

(术语)又名四等,四梵行。十二门禅中之四禅也。一慈无量心,能与乐之心也。二悲无量心,能拔苦之心也。三喜无量心,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四舍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胜义菩提心

一地菩萨以上的这种境界,称之为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它可以在我们世俗人的心里产生。

——《入行论》讲记

 

原文:什么样的人有大乘种性呢?有两种情况:按照《入中论》的观点,当你听到般若空性的法音,欢喜得汗毛竖立、眼泪直流,这是大乘种性苏醒的一种标志。

 

种姓

即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

 

般若

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剌若。意译为慧、智慧、明、黠慧。即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菩萨为达彼岸,必修六种行,亦即修六波罗蜜。

——《佛学大词典》

 

原文:能断除无明根本、令众生永久快乐的,唯有菩提心。

无明

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

——《佛学大词典》

 

原文:佛陀从慈悲的云中,普降下八圣道的雨,融入不同众生的相续,也就成了三乘等不同的解味。

八圣道

(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三乘

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於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

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於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僻支佛果。

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於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於百劫间,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

——《坲识慧集》

 

原文:法王如意宝有一次在大经堂专门立宗,说:相续中若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此人绝对不会堕三恶趣。

立宗

立宗者:谓以所应成自所许义,宣示于他,令彼解了。

——《佛学大辞典》

 

编写师兄:定解B15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5091-定解B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