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92课

本课重点

 

一、敬礼赞叹根本上师如来芽尊者

诠释顶礼句

大智:以大智慧已现前了圆满正等觉果位。

大悲:以大悲心仍显现为人的形象,住于三界轮回中,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大善巧方便:依靠善巧方便,针对不同众生的根基、意乐善说法要,令他们获得解脱,证得轮涅无二的圣果。

 

二、发殊胜菩提心

(一)为什么前行中所修四无量心的次第是先修舍心?

1、以教说明

华智仁波切依据无垢光尊者《心性休息大车疏》中的教言:“修法次第虽不定,初学补特伽罗者,首先观修舍无量,亲疏平等修余三。”

2、以理说明

正面论证:从实地修持的角度而言,首先若没有修成自他平等的舍心,慈心与悲心就会偏堕一方,而达不到完全清净。

反面论证:若没修好舍心,那让众生离苦得乐的慈心、悲心、菩提心等也发不起来。

 

(二)修舍无量心

1、定义

◎ 断除对怨敌的嗔恨、对亲友的贪爱,而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无有爱憎的平等心。

2、为什么要修舍心?

(1)总说:修菩提心的最大障碍是亲怨不平等

a. 未经观察的情况

◎ 对亲朋好友极度贪爱,对冤家债主却排斥、嗔恨。

◎ 《佛子行》:“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

◎ 圣者嘎达亚那曾说:“口食父肉打其母,怀抱杀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轮回之法诚稀有。”

b. 经过观察后亲怨平等

◎ 父母或众生,他们在助己成佛方面,恩德上没有任何差别。

◎ 《大方便佛报恩经》:“师长及父母,及诸众生类,怨亲心平等,恩德无有二。”

 

(2)引用公案说明亲怨平等

a. 普通人

◎ 过去的公案:《法句譬喻经》中记载,佛陀以神通让舍卫国一婆罗门看到了自己所杀的鸡是前世父亲的转世,其所娶之妻是母亲转世,所养之子是前世的怨仇。

◎ 当今发生的事例

· 美国人波特,2岁时就能回忆起自己前世是个印第安人,并且杀他的人就是今世妈妈的舅舅。

· 人类学家马里奥博士的研究案例中有一位大学女教授史贝克,49岁时丈夫艾米去世,之后她买了一只鹦鹉,这鹦鹉是她丈夫去世那天出生的,鹦鹉不仅主动叫出“艾米”的名字,还能说出他们的结婚日和婚姻生活。

b. 世出世间有福报的人

◎ 莲明公主的公案:因国王赤松德赞前世建造夏绒卡绣大塔时无意中打死一只毒蜂的原因,毒蜂此世转生为国王赤松德赞的王女,但因其某一前世曾因嫉妒心杀死一个王妃的儿子,故此世的莲明公主感得短命之果。但莲师将神识短暂勾召回来,在其心中埋下了伏藏《空心心滴》,莲明公主的后世就是无垢光尊者。

◎ 《华严五祖纪》记载:请求杜顺和尚为自己孩子消灾延寿的一个施主,前生拿了一个人的金帛,还杀了他推入水中,这一世,被杀之人转生为该施主的孩子。

◎ 一员外有两儿子,一勤一懒,都因病离世,员外伤心欲绝,其神识见到中阴法王后才知道两个孩子与自己的因缘,长子因前世欠他的恩情故勤于家事报恩,次子因员外欠他银子故不务正业来讨债。

 

(3)从今生、来世两个方面说明亲怨平等

a. 从今生而言

◎ 亲友与怨敌之宿缘

· 我们与父母的亲密,都是往昔互相加害的宿债。

· 我们与怨敌的伤害,也都有过做我们父母的亲密。

◎ 逆境不一定对修行有害,顺境不一定对修行有利。

逆境而言:

· 依靠怨敌的因缘,也可能令你今生的名誉增上,遇到正法,甚至成办究竟利乐。

· 《窍诀宝藏论》:“遭受危害令己遇正法,得解脱道害者恩德大。”

顺境而言:

· 失毁世间利益:自认为是亲友的人,也有子孙欺骗、甚至残杀父母的情况。

· 失毁出世间利益:父母即使希望修持正法,却常常受到子女亲友的牵连拖累,或者父母舍不得子孙、子女抛不下父母,双方一直依依不舍,以至于耽搁修法、坐失良机,相互间成了修行的最大违缘。

· 《入行论》:“无常众亲友,亦坏真常法。”

b. 从后世而言

◎ 亲友与怨敌之后缘

· 现在被认为是怨敌的人,将来可能会转生为自己的骨肉。

· 如今亲密无间的亲友,来世也许会投生为水火不容的敌人。

 

3、舍无量心的具体修法

(1)修行次第

◎ 怨敌变成中等人:首先,对那些极其讨厌、总生嗔心的对境,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尽量不嗔不怒,千方百计修炼自心,把他们看成是无利无害的中等人。

◎ 中等人变成父母:接下来再观想:“这些中等人从无始以来,曾无数次做过我的母亲,与现世的亲生父母一模一样。”

◎ 一切众生变成父母:到最后,不管是亲人、敌人,还是中等人,把一切众生都能看作今生的父母。

(2)修舍心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倘若你没生起这样的境界,就要一直修。

(3)舍心不是麻木不仁的愚舍——单单对任何亲怨既不生悲也不生嗔,只是平平淡淡的一种心态,这叫做无利无害的“愚舍”。

◎ 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强调过,有些人自认为舍无量心修得很好,父母死了也没什么,怨敌死了也无所谓,这并不是境界高,而是人太差了,就像石头一样,对亲怨没有感觉。

◎ 麦彭仁波切《二规教言论》:“利济恩人不报恩,作害仇人不追踪,心头茫然无所措,此等即是无愧者。

 

4、修舍无量心到量的标准

◎ 比喻说明:真正的舍无量,应像仙人布施一样。仙人宴请客人或发放布施,根本不看别人的身份,对高贵卑贱、强大弱小、贤善恶劣、高级中等的所有人,都无有差别地同等施舍。

 

5、真正舍心的功德

◎ 增长诸功德:《差摩婆帝授记经》:“常于爱不爱,善友怨平等,得平等心已,福德树增长。”

◎ 减少诸苦恼:修成舍无量心之后,因已经通达了轮回的真相,故不会因为生活中的事而苦恼。

 

      编写师兄:定解B0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92-定解B01-009】

 

本课难点

 

一、如何理解“一切都是佛陀的加持”

(一)涉及到的原文

在一切思想、一切修行中,菩提心确实无比殊胜。《大丈夫论》中讲过:“欲供养一切佛者,当发菩提之心;欲报佛恩者,当发坚牢菩提之心。”我们拥有今天这样的快乐,完全是佛陀的加持,是佛陀千百万劫中给我们创造的,故我们一定要有报恩之心。而要想报答佛恩、师恩、众生恩,修菩提心是最好的方法。

 

(二)如何理解“一且都是佛陀的加持”

1、从取舍之道来说:善业来源于佛开示的因果取舍之道,因此也可以说是来源于佛,是佛的加持。

2、从表现来说:佛的发心恒常周遍法界,以不同形式加持众生,心生善念并造善业。

◎ 佛陀为善业成熟提供加持:佛可加持有些众生的善业提前成熟。

◎ 佛陀赐予某些众生福德:有些众生没有福德善根或仅有少许,以佛的福德可直接赐予他。

3、从实相来说:众生皆具佛性,众生每个善念都来自于佛性,因此可以说是佛的加持。

 

(三)、遣疑

1、疑问一:对于不信佛法、不懂佛法的人来说,他的安乐也是佛陀的加持吗?

◎ 答疑:即使不信佛、不懂佛法的人也没有离开佛陀的加持。佛陀的加持周遍一切。 

 

2、疑问二:那在佛没有成道之前,众生是怎么得到佛的加持的呢?

◎ 答疑:十方世界有无量佛陀恒时赐予一切众生加持。

即使某个世界当中现象上还没有行者示现成佛,但他方世界仍然可以有无量佛陀安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佛陀自身的境界超越时空,加持无处不在。

 

3、疑问三:佛陀可以恒时周遍加持众生,为什么不让这个世界美好一点呢?

◎ 答疑:打个比方, 一艘船在海上,你要去东方,风也把你吹向东方(比喻你所获得的佛陀加持), 但水流是朝西的,把你往西方推(比喻你的恶业),水流力量特别强,你的船开始往西方移动, 我可以说, 即使船在往西方移动,但风还是在把它往东方吹,风的作用一直都在, 但并不是说风把船吹向了西方。 佛陀恒时在加持众生,即使众生受苦的时候也没有离开佛的加持,如果没有佛陀加持,可能会受更多的苦,我们能不能体验到风和日丽,一方面也观待我们众生自己的业力和因缘。业是存在的,也有作用,同时佛陀的加持也是周遍的。

 

二、关于莲师的显现

(一)涉及到的原文

◎ 还有一则公案:从前,法王赤松德赞的王女莲明公主,非常美丽、聪明,深得父王疼爱。她刚到17岁时,忽然得了急病,类似于现在的胃出血。国王得知后,连忙派人带着公主,前往莲花生大士的修行处,他自己也骑马随后赶到。

莲师紧接着又说:“其实,莲明公主也并不是因为宿业清净,才投生为您的王女。而是因为以前我莲花生、君王您、菩提萨埵曾转生为劣种的三个儿子,我们在尼泊尔修建夏绒卡绣大塔,莲明公主那时生为一只毒蜂,叮入国王您的微血管,您无意中用手擦拭,碾死了那只毒蜂。正是由于当时的命债,它才转生为您的王女。”

 

(二)如何理解莲师曾经投生为劣种者的儿子这个事儿

1、莲师的本体

(1)法身:安住于本初远离一切戏论、不可言说的法界。

(2)报身:从法身的境界中,出现了具无量威光的报身,它具有五种决定,遍于虚空际及身与刹土的庄严显现,以自现的方式对眷属宣说不可言说的妙法。

(3)半报身半化身(极乐世界中):由法界中化现出五佛母,为了利益众生,异口同声唱诵七句祈请文进行劝请。于是,莲师投生于极乐世界乳海中一朵五色五瓣莲花之茎端,化现为五部莲花生形象的托创匝(颅鬘),解脱事业无量无边、超越思维。

(4)化身:莲花生大士为了普度众生,具有八种变相,此又称莲师八变。

 

◎ 海生金刚(Guru Orgyen Dorje Chang):最初,阿弥陀佛心间的“舍”字,投射到邬金达那够夏大海的莲花上,莲蕊中诞生了一位八岁童子。邬金国王恩札布德膝下无子,因其乐善好施,不时供养三宝,故国库空虚,于是到大海里取宝。在回程途中,大臣紫那木扎首先见到莲师,接着国王也见到了,对其生起极大信心,迎请到宫中作为太子,赐名“海生金刚”。

 

◎ 忿怒金刚(Guru Dorje Drolo):莲师降伏了奸臣之子,国王将其流放到尸陀林。他在不同的尸陀林中,为有缘的人与非人宣说了种种殊胜法门;对无缘的对佛法有邪知邪见的鬼神,以忿怒金刚的形象全部降伏。

 

◎ 释迦狮子(Guru Shakya Sengeyi):在印度金刚座,莲师示现种种神通,说自己是自生之佛陀。很多人不信,并加以诽谤。为把这些众生引入解脱道,他在扎巴哈日上师座下示现出家,此时被称为释迦狮子。

 

◎ 爱慧莲师(Guru Loden Chokse):莲师于西日桑哈、桑吉桑瓦(佛密)等诸多上师面前,得受了以大圆满为主的众多显密教授。他听闻任何一部经典和续部,都能了如指掌、通达无碍,故叫做罗丹确哲,汉译为“爱慧”。

 

◎ 班玛托创匝(Guru Padmasambhava):莲师在萨霍国示现种种神变,国王不承认他的成就相,命人堆积木柴焚烧他。结果烈火变成了湖,木柴变成了莲花,莲师端坐在莲花上,颈上挂着骨鬘以作庄严,没有受到丝毫损伤,此时叫班玛托创匝。托创匝即颅鬘妙力之义,指莲师用骷髅鬘装饰身体。

 

◎ 莲花王(Guru Pema Gyalpo):萨霍国王和大臣们对莲师生起极大信心,请他担任国师十三年,并从国库里取出珍贵的衣饰、莲花帽等作供养。莲师戴着莲花帽,这时叫班玛加波,即莲花王。

 

◎ 日光莲师(Guru Nyima Oser):在格拉佐尸陀林,莲师示现种种禁行,给空行母们传授密续法门。并降伏了一些鬼神,对其宣说诸多妙法,在日光上显示各种神变,故叫革日宁玛沃热,即日光莲师。

 

◎ 狮吼莲师(Guru Senge Dradog):在印度金刚座,莲师于辩论中击败了五百邪见外道,并依靠咒术的威力降伏了他们,使外道们屈服并皈入佛门,此时叫革日桑给扎周,即狮吼莲师。

 

2、众生、圣者示现于世间的方式(《经观庄严论注疏》的观点)

◎ 未登地之人:一切凡夫众生以及获得预流果、一来果等圣者,还有资粮道、加行道行人,全部依靠业和烦恼转生世间。

◎ 登地菩萨:一地和二地菩萨,则以愿力转生;三地到七地之间,依靠等持力转生;三清净地则依靠自在力投生;最后佛地依靠不可思议的力量来到世间度化众生。

 

3、菩萨显现于轮回中时,其身心是否具有自相的苦受

◎ 《经庄严论》:“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

◎ 一地以上的诸大菩萨,观内外一切诸法如幻、如梦、如阳焰一样,不会有任何执著,不论转生地狱还是人间,对他们来说,就如同进入花园一样。真正的圣者菩萨,表面上也许会示现与凡夫相同,但真正从他的内心来讲,不论因成功产生的贪心还是因失败产生的痛苦等,任何烦恼都不存在。

◎ 对一地以上菩萨的身体,一边用斧头开始砍割,一边用檀香敷抹,菩萨不会对二者生起嗔心和贪心。因此,菩萨不会因为别人赞叹他而高兴,也不会因为别人诽谤他而痛苦,即使到地狱、旁生当中去度化众生,除了快乐以外根本不会有任何痛苦。

 

4、莲师为何曾经投生为劣种者的儿子

◎ 结合菩萨投生于世间的方式、莲师本体的分析来看,只能说莲师作为圣者,其化现是不可思议的。

◎ 并不能将莲师示现的凡夫相看成是具有业惑烦恼的凡夫,更不能将其在轮回中的投生看做是因业力被动于轮回中受生。

 

三、舍无量心和愚舍

(一)涉及到的原文

 

◎ 所谓的舍心,就是断除对怨敌的嗔恨、对亲友的贪爱,而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无有爱憎的平等心。单单对任何亲怨既不生悲也不生嗔,只是平平淡淡的一种心态,这叫做无利无害的“愚舍”。

 

(二)舍心和愚舍的区别

1、区别

◎ 关键在于智慧。

◎ 舍无量心是通过智慧抉择,确实破除了对亲人的贪执、对怨敌的嗔恨。而愚舍是安住在一种混沌的状态当中,贪嗔之心和负面的思维模式还有,只不过当时没有显现。舍无量心,如佛陀能够无碍照见一切万法的规律,同时又具有圆满的慈悲心。

◎ 而愚舍,如一个植物人不会生气也不会高兴,但并不代表植物人已经证悟了很高的境界,因为他没有通达真相的智慧。

2、重点

◎ 舍无量心的基础是善心,和平等心慈悲心挂钩。若对亲人没悲心对怨敌没嗔恨心的平淡心态,是人格不贤善,不晓厉害。修行者的基础是贤善人格,贤善人格要有善心。

◎ 愚舍也不一定是必经状态,具体要看根基和因缘。修舍无量心时如果修到很冷漠,要检查一下步骤,哪里出问题了,及时调整。

 

四、舍无量心的修法

(一)涉及到的原文

◎ 首先,对那些极其讨厌、总生嗔心的对境,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尽量不嗔不怒,千方百计修炼自心,把他们看成是无利无害的中等人。

◎ 做到这一点后,接下来再观想:“这些中等人从无始以来,曾无数次做过我的母亲,与现世的亲生父母一模一样。”在没有对他们生起这样平等的慈爱心之前,一定要反反复复观修。假如实在生不起,那生一部分相似的舍心也可以。不然,有些人自诩为大圆满行人,开口闭口都是光明境界,但连舍无量心都不具备,对众生不能一视同仁,那光明境界就没有基础了。

◎ 到最后,不管是亲人、敌人,还是中等人,把一切众生都能看作今生的父母。在没有生起这种平等心之前,务必要反反复复地观修。

 

(二)修舍心的步骤

◎ 将怨敌修成中等人。

◎ 将中等人修成自己的父母。

◎ 将一切众生都修成自己的父母。

 

(三)渐次而修

◎ 每个步骤会有一个阶段性的果。

◎ 单独修本身是可以的。

◎ 在修无缘舍心的时候,一切分别念都可以止息,也就是说在舍的时候连“我”也要舍弃。

 

参考资料:《莲师金刚七句略讲》、《中观庄严论解说》、《前行广释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智悲研讨论坛等

 

编写师兄:定解B13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92-定解B13-006】

 

 

 


讲记脉络

课前引导

1、《大圆满前行》包括闻法方式和所讲之法。所讲之法分三:共同外前行、不共内加行、往生法。不共内加行分五:皈依、发菩提心、念修金刚萨埵、积累资粮、上师瑜伽。现在学习的是不共内加行之发菩提心部分。

 

2、上节课从整体上宣讲了菩提心修持的前行、正行、后行三部分,以四无量心摄持,将菩提心的修行落在实处。通过了知菩提心的功德,哪怕质量上无法保证,在数量上也一定要完成发心的修持,从而依大德的金刚语获得无量功德。

 

3、本节课开始具体宣讲在一切思想和修行中无比殊胜的“发菩提心”,按照传承窍诀,首先宣讲了“修舍无量心”,通过教证、理证、公案等多方面进行宣讲,令我们了知亲怨平等的道理,从而断除对亲怨的执著,之后反复修炼自心,获得平等舍的真实境界,增上一切功德。

 

本课脉络

在一切思想和修行中,菩提心无比殊胜,应以欢喜心闻思修行“发菩提心”,并以此摄持自己的善根(2-13)

1、要报答佛恩、师恩、众生恩,最好的方法就是修持菩提心(3)

2、菩提心是佛教的精华,没有菩提心,修无上密法也谈不上殊胜(4-12)

(1)没有菩提心摄持,即使长年闭关,也不能获得解脱

(2)没被菩提心摄持的任何一个善根,纵然从三界获得了解脱,也不算特别殊胜。公案:《旧杂譬喻经》

A. 令众生证得阿罗汉果并非佛陀成佛的初衷

B. 只有发起菩提心才能真正继承、传扬佛陀教法

(3)若仅为了自身利益,而非为了一切众生成佛,无论做什么意义都不大(13)

 

第一次阅读参考

作为一个真正想随学本师释迦摩尼佛教法的修行人,应该了知佛陀真实的发心是希望我们自相续中通过法的传递,自心能够发起菩提心,不管能力大小,发心的角度能够真实生起饶益他人的心念,纯净的、没有求自利的、没有想求回报的、真实的、善良的,哪怕给别人带来一丝快乐和阳光的一颗善心。同理,相续中真实生起菩提心会让上师无比欢喜,上师会认为他所有的付出单单因为你一个人生起菩提心而显得无比庄严。

 

华智仁波切以偈颂赞叹根本上师如来芽尊者(14-17)

1、如来芽尊者功德(14-15)

(1)以大智慧现前圆满正等觉果位

(2)以大悲心显现人的形象,住于轮回度化众生

(3)对不同根基众生,以善巧方便说法,使令解脱

 

生西阅读参考

他顶礼的方式是从上师他具有的符合大乘的体性的功德来做顶礼的。那么怎么符合大乘的体性呢?第一个就是大智慧,第二个就是大悲心,第三个是智慧方便无二。

通过空性的修行和证悟寂灭了人执、法执,从而也寂灭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寂灭了获得暂时的解脱,所知障寂灭了获得究竟的解脱,就成佛。所以说这个就是以大智慧现前胜涅槃。这个是从空性来寂灭相续当中的障碍和烦恼获得了寂灭的果位。

 

2、随学华智仁波切祈祷、顶礼传承上师(16-17)

(1)对境:华智仁波切为主的传承上师,以及具无量恩德的诸佛菩萨

(2)方法:以恭敬心念三遍此偈颂,并祈祷三遍、顶礼三遍

(3)原因:

A. 传承上师具有殊胜菩提心,若经常祈祷,可调化自相续

B. 如意宝虽具无量功德,有缘者若不去祈请,也不可能降下所欲

C. 修行时不能只崇拜理论知识,对感官以外的加持都不承许

 

生西阅读参考

顶礼的意思是加持我们,我们马上要学进入大乘道的核心——菩提心。所以,祈祷上师加持我们在修学大乘道的时候,通过殊胜加持能够相应于大乘道,真正的直接的安住在最明确的大乘道当中,对大乘道的认知一点都不迷惑,也让我们在修菩提心的时候,很快的可以生起殊胜菩提心。

 

丙二(趣入最胜大乘——发殊胜菩提心)分三:一、修四无量心;二、发殊胜菩提心;三、愿行菩提心学处。

 

丁一(修四无量心)分四:一、修舍无量心;二、修慈无量心;三、修悲无量心;四、修喜无量心。

 

第一次阅读参考

趣入大乘唯一的门道就是发菩提心。

生西阅读参考

菩提心就是觉悟之心。一方面这个觉悟之心是让自己觉悟,第二个是让众生觉悟。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善心,善心一般善良的人都有。善心是菩提心的基础,但是基础的善心不是菩提心,菩提心大,善心小,大可以包小,而小不能包大。这样的菩提心是很清净很究竟圆满的善心,

殊胜是全方位的殊胜,而不是说名词上的殊胜,或者某一个侧面的殊胜。它的因殊胜,果殊胜,他用菩提心摄持的所有的修行都是殊胜的。菩提心摄持,表面上的恶业转成成佛的资粮,表面上的无记业成为成佛的资粮,当然其他方面的善行也可以成为成佛的资粮。

 

总说四无量心的修行次第(18-19)

1、理论上:慈、悲、喜、舍

 

2、实地修持:先修舍心

(1)没有修成舍心,慈心和悲心会偏堕一方,达不到完全清净(18)

(2)没有修好舍心,众生有亲疏之别,发起让众生都离苦得乐的心有一定困难

 

第一次阅读参考

世间人也有一些慈心和悲心,但是并不能称为无量,只有舍心修上去了,才能称为无量。单纯说舍心和悲心,世间人都有,包括旁生也有悲心在,但这些都和无量差距很大。

生西阅读参考

四无量心和菩提心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前因和后果,或者方便方便生或者前因后果。第一个是修好四无量心;第二个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来发殊胜菩提心,修菩提心;然后第三个就是发了菩提心之后,它有愿菩提心,有愿菩提心的戒律,行菩提心有行菩提心的戒律,这个叫学处。这个必须要守持的。

在修菩提心的时候,要像对待菩提心一样去重视这个四无量心。如果它修好了,后面就容易修好。这些修法基本上来讲都是次第的一环扣一环,前面的修不好就会影响后面修行的质量。

四无量心有很多种,大概我们可以分为三种四无量心。第一种四无量心相当于世间的四无量,就叫做四梵住,它是梵天的因,也是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但是没有出离心摄持的,也不是菩提心的前行,它就是四种比较清净的心,是属于禅定当中的一种。第二种是小乘当中四无量心。他就是为了自己解脱,把这个当成净治自己相续的一种修法,因为小乘的修行者也是善良、慈悲的,他的心量也要广大,只不过他没有广大到大乘的高度,他比四梵住要高,但是他比真实的菩提心的四无量心要低。第三种就是咱们这所讲到的。

 

戊一、修舍无量心:

总说舍无量心(20-22)

 

1、定义:断除对怨敌的嗔恨、对亲友的贪爱,对一切众生无有亲属、无有爱憎的平等心

2、现状:我们对亲朋好友极度贪爱,对冤家债主排斥、嗔恨

3、对治:断除护亲灭敌的习惯,对所有众生都平等对待

 

第一次阅读参考

都跟“受”有关,是乐受、苦受方面所感发的一种暂时执著相。修舍无量心不是没有取舍,而是平等之意。

 

如理思维对治修菩提心最大的障碍——亲怨不平等,随学前辈大德,平等看待亲怨(23-58)

1、刚开始就以平等心看待一切众生,肯定非常困难,需要慢慢串习

2、真正观察时,亲怨都是平等的

(1)他们在助己成佛方面,恩德上没有差别

A. 现在的怨敌,往昔生生世世中,也曾做过自己的亲友,所做饶益无法想象

B. 如今的亲友,以往的生生世世中,也曾为自己的仇人,加害过自己

(2)很多人对亲怨关系没有搞清楚,对亲怨的执著完全是错的

 

第一次阅读参考

我们每个人发菩提心需要具体化,所谓的众生不能把它局限在一个总相的概念,因为总相在实际生活中不起利害作用,要把它放得实际一点,在你的生命当中多多少少跟你有牵扯关系的,比如你周围的亲朋好友、同事、子女、父母等哪怕是一丝一毫牵连的,都属于我们认定的众生范围。

在他们没有对你做出损害时,体验不出这颗心是否纯净,是否真实生起,或者是否稳固。所以,真正修菩提心要从自己最亲切的人做起。当你能够接纳这一世跟你最有缘份的这些人,能够发自内心接纳、包容、关怀他们时,才能谈得上第二步对你无利无害的人,再能谈上对你最嗔恨的怨敌,之后才能说对所有的众生都能生起菩提心,这是一个很实在的修法。

亲怨是平等的,从它无始劫以来到现在对你的关怀和加害各占50%。这一点在《前行备忘录》里阿琼堪布的表达非常到位,特别具有加持力,一定要好好看一看。

凡夫人不要用自己的根识去推断因果,特别不要去评判别人,我们抉择不出因果正确的一种规律,我们的眼识和智慧没办法评判,只有佛才能彻知。

我们要清醒地认知自己所处的环境,一方面学佛祈祷三宝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顺缘,另一方面也要认知,恰恰因为学佛要认清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坦然去接受你所面临的所有顺缘和违缘的机遇,而不能像小孩子一样总是幼稚地祈祷三宝,给我好的机遇,让我远离所有违品,这样的想法不是相续成熟一个修行人的状态。任何一种现象,如果你不会调整就都是违缘,如果你会调整,就都是顺缘。

生西阅读参考

我们众生只是看到了今生,但这个舍无量心修行的原理,就是把这个关系链拉长,因为如果不把它拉长的话,我们很难从这里面找到一个快速有效平衡的方法。把亲人的关系链拉长,放到前世、后世去看,然后把怨敌的关系链也拉长,越长越好。拉长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里面的所谓这一世当中,当前我们所执著的,当前我们所嗔恨的,把关系拉长之后,发现好像并不是这么回事,这个时候他的心态就会趋于平衡。

我们心的特征就是这样的,你越想这个人不好,然后你对他不高兴的心就越严重,你越想这个人的好处,你对他的恨意慢慢慢慢就越来越少了,他就越来越清净了。

首先对你恩德最大的,最容易生起饶益心的,把所有的众生把他观成一样,为什么?就要拉近这个距离,就要消除这个隔阂的感觉,这个鸿沟必须要扫除,怎么扫除呢?就是观想一切众生都是我的亲友。

每个人自己是这个核心,那么以自己为核心,如果自己的心比较平等,如果自己再修菩提心的话,那么这种菩提心的力量他通过这样无数的线条,因为我和所有的人都有这种联系,不管是今天我外面看到了一个人那么他跟我是有一个联系,我的怨敌我的亲人跟我都有一个联系,好像无数个绳子我就是核心,往外扩展联系到很多很多的人,如果我发了菩提心那么我这个力量其实也是可以通过这个绳子通过这个网络可以传递到他们利益到他们。

 

3、以教言、公案、举例说明亲怨平等的轮回真相,断除执著(26-50)

(1)嘎达亚那尊者教言

(2)《法句譬喻经》中婆罗门所杀鸡是前世父亲转世,其妻是母亲转世,其子是前世怨仇

(3)美国人波特回忆起前世杀他的凶手是今世的舅公(31)

(4)大学女教授所买鹦鹉是去世的丈夫转世

(5)赤松德赞王女莲明公主短命的公案(34-43)

A. 亲怨不定的表现

a. 短命的原因:昔日为大王妃谋害小王妃儿子的果报

b. 投身为王女的原因:国王过去世碾死蜜蜂所欠下的命债,蜜蜂转生为了王女

c. 后世为无垢光尊者的原因:莲师令她复活,进行灌顶,传授密法,埋下伏藏,授命她为法嗣

B. 启示

a. 文殊菩萨,都有这样以宿债而生的后代,何况其他人

b. 无意中杀死虫都有这样可怕的果报,故意杀生果报更严重

(6)《华严五祖纪》中施主的儿子前世为怨敌,今世转生为施主的儿子只为报仇

(7)员外长子因前世受他恩惠,今世来报恩,次子前世因员外欠他银两未还,今世来讨债

 

4.从今生、来世说明亲怨平等(51-58)

(1)总说前世、今生亲怨平等

A. 父母

a. 今世,因为血缘关系,所以对我们关怀、疼爱,令人无法想象

b. 往昔,是互相加害的宿债

B. 怨敌

a. 今世,怨敌

b. 往昔,生生世世中,都当过我们的父母

 

(2)详说今世亲怨平等

A. 怨敌

a. 怨敌对自己无加害的情况

a)他也不一定对你有害

b)他也不把你当做怨敌

c)即便视为仇敌也没有能力加害

b. 怨敌对自己加害的情况:能令你名誉增上,遇到正法,甚至成办究竟利乐

c. 以方便方法转变怨敌为情投意合的亲朋

B. 亲友

a. 子女对父母:

a)子孙欺骗、甚至残杀父母

b)联合怨敌,抢光家产

b. 父母对子女:

a)子女出现痛苦、不快时,父母比自己出现还难过

b)为了维护子女,父母常积累下滔天大罪,后世必然被引入地狱

c. 对修行造成违缘:有时候亲友比怨敌更有害

a)父母希望修持正法,常受子女亲友的牵连拖累

b)父母、子女双方依依不舍,耽误修法,相互成了修行最大的违缘

 

生西阅读参考

怨敌因为经常伤害你,让你对轮回的厌离心,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增上,在厌离心的基础上,通过大乘种性的成熟,大恩上师的引导让你对他生起菩提心,发菩提心入大乘道,现在是大乘菩萨了,这个时候开始通过大乘道,修了大乘资粮,逐渐开始往生极乐世界成佛等,这一切都来自于怨敌对我们的帮助,所以这一切其实都是可以转为道用的。

亲友关系从某些角度讲,也是因为以前曾经做过怨敌,互相伤害之后这个业要成熟的话,就转成了亲友的关系让你来痛苦。因为通过恶心伤害了别人,这个业是要偿还的,伤害了别人让别人痛苦,反作用力我们也会痛苦,通过一种你心甘情愿的方式来承受这个痛苦。他是我的亲友,所以我在看到他痛苦的时候我很痛苦。

第一次阅读参考

父母对我们的疼爱有加中间都有一种业缘的关系,目的就是让我们放下耽著。

怨敌的本性并不是怨敌,亲朋好友的本性也并不是亲朋好友,所以我们没必要对其念念不忘,因为其本性就是虚幻不实的变化相。

 

(3)详说后世亲怨平等(57)

A. 怨敌:来世可能转生为自己的骨肉亲友

B. 亲友:来世可能会投生为水火不容的敌人

 

(4)将亲怨显现执为实有的过患

A. 怀着贪嗔积累恶业,会成为堕入恶趣的坠石,令自己无法从中解脱

B. 没有生起舍心,对天下众生就不可能生起菩提心

 

第一次阅读参考

此处是要我们断除贪执,并不是断除我们对亲友的贪执,断了贪执以后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而是人性中本来的善会流露出来。

生西阅读参考

今生今世亲怨的瞬间显现,因为是因缘和合的暂时的显现,怨敌、亲友,今生今世最多也是几十年。亲友关系恶化,或者怨敌关系缓和,都是瞬间万变的。但是我们愚痴,就把这瞬间的,暂时的,偶尔的显现执为实有了,然后怀着贪心和嗔心开始造罪业,这个罪业成熟让自己堕恶趣,最后让我很长时间在地狱当中度过,这个代价损失太大了,没有必要。我们是可以避免的,而且这其实还是可以互相饶益的,那就是通过舍心来对大家修慈悲。

 

反复修炼自心,生起真正舍无量心的境界,增上一切功德(59-67)

 

1.舍无量心的修行次第(59-62)

(1)首先,把极其讨厌、总生嗔心的对境,看成无利无害的中等人

(2)接下来,观想这些中等人曾经都做过自己的父母,与现世父母一样

(3)最后,能把亲、怨、中等人,一切众生都看做自己的今生父母

 

第一次阅读参考

在实际修行过程中,当你生起烦恼时,如果能用法的力量去调整,在你的心走过这一坎时,会发现你尤其感恩当时对你做损恼的那个人,正是源于他的因缘,让你的心一次一次提高你以前所不具有的境界和心量,一次一次在向自己挑战,把心放开,你会由衷地感恩他。另外一方面正面经常去串习和思维亲怨平等,对于损恼你的冤仇,会想到他曾经也像父母一样饶益过我,你对他的仇恨就会淡化,做到不嗔不怒,虽然现在损恼我,但以前是再再地饶益我,像我最耽执的父母一样,反复舍弃自己而饶益我,这样你的嗔恨心自然就可以平息下来,这需要实修才能做到。

 

2、舍无量心是否到量的依据:(63)

(1)以生起平等心的境界为标准,没有生起就要一直修

(2)并不是上师点个头就可以

(3)应该依据文字上,传承上师的宣讲

 

3、生起舍无量心境界的标准:(64-65)

(1)愚痴的等舍:对任何亲怨不生悲也不生嗔,只是平平淡淡的一种心态,并不是境界高,而是人太差了

 

(2)真正的舍无量:像仙人布施一样

 

第一次阅读参考

无利无害的愚舍并不代表舍无量心,这里讲到生起舍无量心的验相和歧途,有些人不是修出来的,而是分别心想出来的,对亲不爱,对怨不嗔,这样的学佛还是挺多的,会让家人特别伤心,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能归置于前世的业力,是自身的行为问题,需要自我反观。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让别人对佛教产生了误解。

生西阅读参考

我们把所有功德的百分之九十九全部给了亲友,按理说他们应该得到的更多,但因为你的心是一种染污的心,通过染污的心把功德给他们,回向的时候有染污的心,他们其实是得到很少的。

如果用平等心来布施,因为平等心布施看起来是把功德平分了,我们回向每个人都能得到的。如果你的心清净平等,这个时候你清净心布施回向的缘故,那你的亲人其实是得到最多的,一定是比以前偏颇的回向要多得多。

 

4、生起舍无量心的利益:(66-67)

(1)一切功德会自然而然增上。教证《差摩婆帝授记经》

(2)看身边的任何事,都会像老人看孩童游戏一样,无有喜忧

 

法相名词

 

1、宿命:宿世的生命。佛说世人在过去世都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与畜生,辗转轮回,能知宿命者,谓之宿命通。

——《佛学常见辞汇》 陈义孝编

 

2、法嗣:指承继其宗旨者。

——《佛学大词典》

 

3、宿债:(术语)宿昔之负债也,宿世所作之恶业,未赎苦果也。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编写师兄:定解X02 X04 X11 X14 X16

审核师兄:定解X01

 

 


隐藏窍诀

 

大乘佛子才是“我的儿子”

涉及到的原文

简略介绍各乘差别

一、关于“乘“的分类

1. 无数种

2. 最终归于究竟一佛乘

二、自宗如何安立乘

(一)九乘次第的安立是自宗独有

(二)详说自宗安立的九乘次第

集聚招引外三乘

1. 总说

2. 详说

(1)声闻乘

(2)缘觉乘

(3)菩萨乘

(三)略说“苦行明觉内三乘”

1. 总说

2. 详说

(1)事部

(2)行部

(3)瑜伽部

(四)极略说“随转方便密三乘”

1. 总说

2. 详说

(1)玛哈瑜伽(大瑜伽):以方便的生起次第为主要所依,依靠了达及修持二谛无别殊胜义之加行而获得解脱自性之乘。

(2)阿努瑜伽(随类瑜伽):以智慧之圆满次第为主要所依,依靠了达及修持法界与智慧无别殊胜义之加行获得解脱自性之乘。

(3)阿底瑜伽(最极瑜伽、无上瑜伽):于本来菩提自性义中获得解脱、远离取舍希疑自体之方便。

大乘以何超胜小乘

大小乘行者如何成佛

如何看待小乘

1. 舍弃、诽谤小乘有极大过失

(1)不合理说法:有些佛教徒经常说:“小乘是焦芽败种,不要学,我们应该学大乘佛法。”

(2)如此说有何种过失

2. 随学其“如救头燃”之精进

3. 我们能不能走“回小向大”的路

(1)我们能不能选择这样一条路:即先趣入小乘获得阿罗汉果位,有了不转入轮回的安稳之后,再转入大乘,寻求佛果?

(2)有没有人走这样的路?

(3)分析我们能不能这样选择

4. 珍惜现有的因缘和善根

(1)大乘殊胜故当珍惜已入大乘道之因缘

(2)密法殊胜故当珍惜已入密宗之因缘

参考资料:《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三戒要解》、《中观庄严论解说》、《入行论讲记》、《入中论讲记(宗萨仁波切)》、《定解宝灯论新月释》、《慧灯之光》等等。

 

笔记师兄:定解B1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92-定解B11-008】

 

名词解释

 

原文: 《旧杂譬喻经》中讲过一则公案:有一次,佛坐在树下为无数人说法。其中有人证得须陀洹果,有人证得斯陀含果,有人证得阿那含果,有人证得阿罗汉果,这样的人不计其数。

须陀洹果

 预流果,又称初果,指断尽三界之见惑,预入圣道之法流,以第十六心入无漏圣道之阶位。预流果圣者之轮回生死,最长仅于人界与天界中各往返七度;此即言十四生间必证得阿罗汉果,绝无第八度再受生者,故称极七返有、极七返生。

斯陀含果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即第二果也。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在,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来。(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心起贪爱,迷惑不了也。九品者,于上中下三品中,又各分三品也。)

阿那含果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即第三果也。谓此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更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

阿罗汉果

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又作阿卢汉、阿罗诃,略称罗汉。意译应、应供、杀贼、不生、无学。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笔记师兄:定解B01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5092-定解B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