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无量心的定义
悲无量心:愿众生远离痛苦及痛苦因
修悲无量心:修悲无量心时,观想一位被剧烈痛苦逼迫的众生,希望他远离痛苦。
慈心和悲心的差别
慈心是愿众生得到快乐
悲心则是愿众生远离痛苦
悲无量心的座上修法
(一)第一步:缘一个对境修悲心
1、确定所缘对境:一个对境
(1)为何从一个对境开始修
一开始就闭着眼睛想“愿所有众生离苦得乐”,而“所有”是一个总相的概念,没有具体的概念,这叫做散漫的修法、遍满的修法,不切实际。
(2)方法
方法一:将对境观为自己而修悲心
A、对境:一名被国王下令带到刑场的囚犯,或者一只正被屠夫捆绑的绵羊。
B、修法:将对境观为自己而修心
① 当断:
放下他是其余某某众生的念头。
放下“他是囚犯”或“它是绵羊”的念头。
② 当行:
a、换位思考——想想这个众生就是自己,那该怎么办?观想那样的痛苦落到自己身上而修心
b、设身处地地去体会这个众生的痛苦
(a) 无处可逃、无处可躲;
(b) 无依无怙;
(c) 凭借力量和武力也不能抗拒;
(d) 一瞬间就要离开今生的一切显现;
(e) 甚至自己珍爱保护的身体也要舍弃而步入后世。
方法二:将对境观为自己执着的母亲等亲友而修悲心。
A、对境:待宰羔羊等可怜众生。
B、修法:将对境观为自己的亲生母亲而修心。
① 当断:放下那是一只羊、一条鱼的念头。
② 当行:发自内心观想它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a、步骤一:对现世母亲生悲心
如果我的老母亲没有一丝一毫的罪过却这样无辜被别人杀害,那么现在我该怎么办呢?我的老母亲该是何等的痛苦!诚心诚意地想,当迫切希望老母立即摆脱被屠夫宰杀的痛苦或者情不自禁地生起慈爱悲悯之情。
b、步骤二:知母、念恩、生悲心
(a) 知母:
现在正在感受痛苦的这个众生肯定在以往的生生世世中做过自己的父母。
(b) 念恩:
在当母亲时也完全是像现世的母亲那样深情地养育我,它的大恩大德与现在的父母双亲没有差别。
(c)生悲心:
如果他们此时此刻瞬间就能摆脱这种痛苦那该多么好啊!
c、步骤三:缘正在造作恶业者生悲心
(a) 思维因果:
正在被杀的羊也好、鱼也好,感受这种痛苦,也是往昔造不善业的果报,以前它们肯定伤害过别的众生,如今才会用命来偿还。
(b) 对造恶者生悲心:
现在为非作歹的这些屠夫,后世也一定会感受这样的痛苦,实在可怜!
(二)第二步:缘地狱、饿鬼等趣的苦难有情而修悲心
1、知母
再观想堕入地狱、饿鬼等趣的苦难有情,专心意念它们就是自己或自己的亲生父母。
2、念恩
3、生悲心
发奋努力而对这些众生修持悲心,愿其早日远离一切痛苦。
(三)第三步:缘所有众生而修悲心
1、缘对境
虚空遍及的地方,就会遍满众生;众生遍及的地方,就会充满恶业和痛苦。
2、生悲心
如果所有的这些众生都远离六道各自的一切业惑、痛苦及习气,获得永久安乐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该有多好!
(四)反复串习
1、概述修悲心的方法
最初要以任意一个众生作为所缘境,唯一对他观修;然后范围逐渐扩大;到了最后,对一切众生普遍观修。
2、态度要认真
漫不经心、浮皮潦草,就不可能如理如法修成。
3、要串习
A、在修加行时,每天都应该让心稍许安住一下,观观众生的痛苦,尽量想办法生起一瞬间的悲心;
B、真正的大乘行者会把悲心一直“养育”,就像佛陀在因地时一样,任何一世都要增上悲心。
悲心的座下串修:大悲心要从身边修起
(一)以藏地生活为例宣说座下修悲心
1、如此宣说之必要
(1)任何作者不可能脱离他的生活背景
(2)不管是什么民族,众生的生命都是一样,佛教的大悲和智慧没有地域界限。
2、具体宣说
(1)没有悲心的表现
尤其平日里看到依靠自己的牛马羊等遭受穿鼻、阉割、拔毛、活活放血等地狱般的多种痛苦时,主人从没想过它们也有苦受。
(2)实际上,理应对这些众生生悲心
A、以牛为例
(A) 牛所感受的痛苦:
主人用绞木使劲地拔掉牦牛身体上所有的粗毛时,那头牛已经是全身赤裸、血迹斑斑,每一个毛孔里都在滴滴流血,疼得它不时地发出低低的呻吟声。
(B) 换位思考:
假设是换了自己,就是拔出一根头发,也会“哎哟哟”直叫,觉得这种刺痛实在让人受不了。
B、以马为例
(A)马所感受的痛苦:
长时间被骑乘,非常疲惫;在精疲力竭、寸步难行时,主人却认为这牲口性情恶劣,不肯继续前行而生起嗔心,用鞭子狠狠抽打它。
(B)对比苦受:
骑马的人往往因坐的时间太长,臀部疼痛不能端直地坐在马鞍上,而需要侧身斜坐。
C、以羊为例
(A) 羊所感受的痛苦。
a、被抓时的身心之苦:
屠夫把它从羊群中抓出来,它会产生想象不到的恐怖感、畏惧感,被抓的部位皮下淤血。
b、气息分解之苦:
身体被翻倒在地,屠夫用皮绳把它的四条腿紧紧捆绑起来,又用细细的绳子勒紧它嘴巴,使其呼吸中断,感受气息分解的剧烈痛苦。
c、剥皮之苦:
羊一死,屠夫们就立即剥掉它的皮,取出内脏,在它的身体里装入刚刚屠宰的牛的鲜血。
(3)详细讲述此种行径之意义
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许多践踏生命的恶劣行为。对于这些动物和杀生的人,我们应该生大悲心。
(4)没有大悲心、行持这些杀生恶业的过患
《大集经》:“无有悲愍心,暴恶甚可怖,彼嗔心力故,入阿鼻地狱。”
修悲心中到量的标准
看见任何一个可怜众生,眼泪都会止不住流下来。
修悲心的注意事项
(一)要以舍心为基础
● 《瑜伽师地论》:“若于有苦,亲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拔其苦,当知是悲。”
● 对亲人、怨敌、中等者,都应该这样平等观修,希望拔除他们的一切痛苦,这就是真正在修悲心。
(二)生起悲心需要福报
《大般涅槃经》:“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是名圣种性,得福报无量。”
A、只有苏醒了菩萨种性的人,才可以生起悲心;
B、这种悲心即使只生起一瞬间,其功德和福报也不可思议、无量无边。
教诫
(一)悲心为我们本有之功德
1、功德本有
每个人都有悲心和智慧的潜能,否则,原本就没有的话,再怎么修也无法将其引发出来。
2、通过修行可以引发
(1)在大乘教育的熏陶下,会对每个众生都慢慢生起强烈的悲心,并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不会退。
● 新加坡的许哲居士学佛比较晚,以前还是学其他宗教的,但学佛后的生命哲学是:“我爱我的同胞,全宇宙是我的家。”
(2)刚开始没有串习的时候不习惯,但到了一定时候,这种悲心的境界就很容易生起来。
(二)强调修行之关要
1、依靠自心的清净力:反反复复观修众生的痛苦,发愿自己有能力度化他们,赐予他们快乐,令一切痛苦彻底远离。
2、依靠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的加持
编写师兄:定解B0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94-定解B01-009】
悲无量心的不共特点决定了它的重要性
(一)悲心不共的特点
1、悲心不共的特点
● 愿诸众生远离痛苦及痛苦因
● 一是要远离痛苦,还要远离痛苦的因,这个是悲心不共的特点。
2、慈和悲的不同之处
● 慈心就是予乐的心,给予众生快乐;
● 悲心是拔苦的心,主动想要拔除众生的痛苦。
3、普通的悲心和不共的大悲心
小乘阿罗汉的悲心在普通悲心当中,没有单独成立的;父母与儿女的悲心,虽然也愿拔除他们的痛苦,但这种悲心是普通悲心,被贪爱、偏袒、自利心所染污。这些有局限性都不能叫大悲心。大悲心如菩萨的,它的所缘境、范围、时间等等,都是不一样的。
(1)等性大悲
A、大悲心:
菩萨照见有漏的乐受、苦受、舍受不超出三苦,就像对无间地狱的众生悲悯一样,对直至有顶之间的一切众生也如此平等生悲心,为此称等性大悲。
B、普通悲心:
凡夫、声闻、缘觉虽然对于有现行苦苦的众生生悲心,但对具乐受与舍受的众生不生悲心,就是不平等,所以不是大悲心。
(2)恒常大悲
A、大悲心:
菩萨的悲心在有学道位连续产生,即使入于无余涅槃的法界也永不穷尽,因此是恒常的大悲心。
B、普通悲心:
偶尔生悲心偶尔不生悲心之类是凡夫异生的悲心;声闻、缘觉虽然对众生也有相似的悲心,但无余涅槃时就穷尽、中断,因此不是恒常,不能叫大悲心。
(3)殊胜意乐
A、大悲心:
菩萨获得一地后现量证悟自他平等性的法性,从意乐方面具足自利、他利,无别负担利他之任的增上意乐的悲心,是大悲心。
B、普通悲心:
不是以肩付利他重任的殊胜意乐的悲心,世间人杂有自利将亲友等执为我所而悲悯,仅是对利己者慈悲;声闻、缘觉没有以证悟自他平等而负荷利他之任的意乐,因此他们的悲心不叫大悲心。
(4)成办利他
A、大悲心:
菩萨乃至轮回边际成办利乐有情的缘故,所以他们是大悲尊者。
B、普通悲心:
一般人见到有情痛苦会有相似悲悯,但不会直接成办救苦之事,不是大悲心;声闻、缘觉虽然对一切苦难众生有相似的悲心,但不行持救苦。
(5)远离违品
A、大悲心:
菩萨远离了悲心的违品贪著、嗔恨、损恼的随眠,因此他们的悲心是大悲心。
B、普通悲心:
众生虽然对亲者有悲心,但并非一切情况,有时会生起嗔心,对怨敌有嗔心,因此不离烦恼;声闻、缘觉圣者虽然没有真正的嗔恨,但没有断除其细微习气,因此他们的悲心不叫大悲心。
(6) 无缘大悲
A、大悲心:
具有无分别智慧,那才是大悲心。虽有承许八地以上无分别成熟位才有大悲心,但对应总的圣者菩萨也无有不当。如此所说菩萨的这种大悲达到究竟无缘的大悲任运自成,称为佛地佛陀之大悲。
B、普通悲心:
虽然有悲心,但不是以不缘悲心三轮相状,那就不是大悲心。
(二)以大悲心确定大乘种姓
● 空性如母亲,大悲如父亲,二者都是成佛子的因。
● 空性是小乘大乘均有,小乘也有人无我,而大悲心才是大乘圣种性,成佛的种性。有时讲悲无量心和菩提心同等,有时讲大悲心就是指代菩提心。
● 小乘阿罗汉观待大乘来说,暂时没有苏醒这种种性,但最终会苏醒,回小向大。
(三)大悲心是直接生起菩提心的主因
● 初学者通过缘一切众生的痛苦常观修悲心主要是让内心调伏,灭掉我爱执,清净罪业,圆满资粮,心快速成熟堪能,能够早日生起更清净的菩提心,究竟得到佛果。
● 真实利益众生的能力现在还有限,有时放生、发愿回向等也很重要,是能够体现我们悲心和拔苦的比较直接的方式。
生起悲心的条件
(一)每个人都有悲心和智慧的潜能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悲心和智慧的潜能,否则,原本就没有的话,再怎么修也无法将其引发出来。
(二)菩萨生悲心之缘有四种
1、所缘缘
三界一切有漏乐受以变苦周遍,一切苦受以苦苦周遍,一切舍受以行苦周遍,凡所有受都超不出痛苦,缘于它而生起悲心。
2、因缘
于他世中串习悲心,在阿赖耶上积累慈悲的习气。
3、增上缘
于善知识前闻受妙法而生悲心是增上缘。
4、等无间缘
由前前悲心的自性中产生后后悲心,前前悲心是等无间缘。如此菩萨由因缘等三种缘中生起悲心。
(三)依靠各方面的因缘具足
1、依靠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的加持:多祈祷上师三宝。
2、依靠自心的清净力:自己清净的发愿力,发愿随学佛菩萨们发悲心的公案。
3、缘悲心的正所缘,反复具体实修、观修,直到从内心深处生起悲心。
4、多为了生悲心创造助缘,忏悔业障、积累福德等等,发愿、回向。
● 各方面的因缘具足后一定会生起真实无伪的大悲心。
缘待宰杀的众生观痛苦和缘屠夫是佛菩萨示现观清净间如何圆融
(一)区分实相和现相
1、实相是大空性清净的本性。胜义当中没有因果,没有众生,也没有众生受苦。
2、但世俗显现当中,有因果,有众生,也有苦乐。所以观修清净心的同时,也要谨慎取舍因果,让自己和众生离苦得乐。
(二)以实相和现相两种角度遣除分别念
1、见到屠夫的时候可以观空性,在实相当中万法都是空性的。
2、但众生没有证悟实相,在现相当中还是会受苦,所以在现相当中有必要遣除痛苦。
修悲无量心的要点
(一)所缘对境——最触动的点
1、随自己相应的方式去观想一个很可怜的众生
● 市场将要被杀的羊、鱼;监狱马上要被处死的囚犯;网络视频报道中的所缘;战争或疾病中的均可。
● 总之要去找一个让自己内心最有触动的,当成修悲心的对境。
2、一个到所有
上来就笼统的观一切众生,抓不住重点心很散,浮皮潦草最后一个都没有缘到。观修的智慧还没有那么敏锐时应只缘一个众生,方方面面详细地观。苦因、苦果、心理状况、焦虑、恐怖、思想活动等等,对这些要每天观修,有感觉后再换一个,再增加人数,最后就可以缘着一切众生,真实生起离苦得乐想。
(二)主动建立联系——以便生起大悲心。
1、观为自己或亲近关系的父母、子女、亲朋等
换位思维后比较容易设身处地地想他的痛苦。关系越近越上心,借由这种思想去修悲心。
2、遣除“众生与我无关”的违品
● 心的特点是与我关系越亲密的众生受苦时心越不能忍,但所有众生与我关系亲密的寥寥无几。当都观成自己或父母子女等,想要让他们远离痛苦的心就会非常迫切。
● 欲解除痛苦,要谨慎取舍因果,修持解脱道,众生还不知道,那就从我开始,我现在就要开始准备。
● 通过观修心越来越柔软善良,逐渐和悲心相应,和大乘道挂钩,生起想要拔除众生痛苦的意乐,打破自我的执着,最终生起无需任何条件,真实想要度化一切众生的大悲心。
(三)轮回中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1、无常的关系网
今生我们有一个固定的关系网,父母、子女、亲朋等。死后继续投生轮回,可能转生到怨敌或不认识的人家中,又会形成新的关系业网。而前世认识的人这一世可能就和我没关系了,他们也会有各自的关系业网。
2、建立立体的关系架构
● 现在我不认识的人可能正是往昔的亲朋好友。无始劫以来无数次的轮回使我们的关系业网错综复杂、极为庞大,每一个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对我们做过最深切的饶益,为了我们甘愿付出一切。虽然我们忘记了,但相续中关于她的痕迹、习气,对我们做饶益的恩德还存在,不能抹杀。
● 要通过观修重新把我和众生的联系建立起来,通过诸佛菩萨加持回忆起恩德,不是没有关系的硬观成有关系,实则所有众生都和我们有亲密关系,所以一定要做饶益。
(四)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 愿诸众生永离痛苦,是缘苦果方面的观修,除了直接愿他们当下远离苦果,还要让众生离开苦因。
● 我们现在遭受的痛苦是往昔罪业成熟的果报,而很多世间上发放一些救济款等只能缓解现在的苦果,不能斩断苦因,观修时要在业因果的高度去思维。
● 因果不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缘非理作意的苦因造成今生来世的苦果,所以受苦果时要安忍,也要约束自己的身心避免再造苦因。
● 当生起很深的定解,要由果推因,对造苦因的众生也生起悲心,有动力制止他们去造罪业,他们不听也要缘一切众生去修悲心。
(五)需遣除的违品
1、缘众生观悲心,找亲友不讨债
轮回中的众生互为关系都做过父母,作为大乘修行人对往昔伤害过我的既往不咎,找到亲友后一定要力所能及主动饶益,乃至成佛化身无数去帮助这些有情。
2、厌倦了不想管,随学诸佛菩萨
● 如果没有从根本上去动摇轮回的根基,即使我们做一些努力,也只是让他暂时离开痛苦。我们帮助几次又恢复原状,可能有厌倦了,不想管了,但菩萨的悲心就是会拔苦,工作就是利生,作为随学者,不管众生怎么样也还是要饶益他,通过修行最终生起不退转的利他心。
● 要让众生修行正法、生出离心、发菩提心。因为发菩提心最终会成佛,会永远远离痛苦的习气和业惑。
3、老也观修不出,本自具足别放弃
修行要有诚心,不能当成任务去完成。诚心诚意地观修菩提心,反反复复地观修,悲心、菩提心慢慢地才会生起来。我们内心如来藏中具足圆满菩提心,只要障垢越来越薄,慈心、大悲心就会苏醒。
参考资料:《前行广释生西法师辅导》、《大乘经庄严论》、智悲研讨论坛等。
编写师兄:定解B13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4094-定解B13-006】
课前引导
1、《大圆满前行》包括闻法方式和所讲之法。所讲之法分三:共同外前行、不共内加行、往生法。不共内加行分五:皈依、发菩提心、念修金刚萨埵、积累资粮、上师瑜伽。现在学习的是不共内加行之发菩提心部分。
2、上节课宣讲“修四无量心”的道理,在舍无量心修到量的基础上,开始修持“慈无量心”。宣讲了“慈无量心”的定义,具体观修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以慈心摄持身语意等内容。我们应该如理思维和行持,从而在内心当中生起定解:要像母亲疼爱孩子一样竭尽全力令众生得到今生来世的快乐。
3、本课宣讲了“修四无量心”中“悲无量心”,详细介绍了对于一个受苦众生,可以观想为自己,或者观想为父母,从一个众生逐步扩大范围普通一切众生的痛苦,依次第修行生起悲无量心的方法。并通过华智仁波切对藏地杀生现象的描述,可见施受二者的苦难众生比比皆是,我们一定要反复观修、清净发愿、祈祷加持,对身边的一切众生生起无伪的大悲心。
课前开示
闻法应注意的两件事(1-9)
1、重视闻法规律:应专心致志、聚精会神(2-6)
(1)原因
A. 心散乱,无论听哪门课,都不一定得到很大利益
B. 《前行》内容虽然简单,却是华智仁波切的智慧精滴,认真学,肯定有无比的利益
C. 上师传讲是依据诸佛菩萨和前辈大德的教言,以及个人的体会和理解,大家一定要认真听
(2)应取的行为
A. 专心、专注,养成良好的听法习惯
a. 避免网络学习一边听课一边讲话、吃东西、做事情
b. 避免听法时间长了以后,成了“法油子”,没什么感觉了
B. 对已懂的道理再三串习,令法所带来的利益蒸蒸日上
2. 无特殊情况,不要断传承(7-9)
(1)偶尔因故无法听课,应补听重播
(2)听课时要念前后念诵文,念诵期间最好使用转经轮
(3)提前处理完琐事,尽量如理如法地听
(4)听课时不能使用转经轮
生西师阅读参考
1、菩提心是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发菩提心的两个体相,第一个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第二个是为了一切众生我要发誓成佛。
2、让我们的心一下子要从非常耽著自己的自私自利心,生起这么伟大、这么清净的菩提心,的确是非常困难。所以这里就给我们一个训练,通过四无量心做一个过渡,然后到达菩提心。
3、利他心在菩提心当中占最主要的成分。修四无量心,都是缘众生的心。如果把这个学好了,利他这部分的修行基本上就可以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为了利他我发誓成佛,这里面就没有一丝一毫的自私自利的成分在里面,这个菩提心就是很干净的,非常标准的。
戊三、修悲无量心
第一次阅读参考
通过悲无量心的修法,真正从相续中产生一种确实缘于所有的有情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希望他们能够远离痛苦的愿望,这是悲心的一种体现。作为一个真正的菩萨勇士,一旦相续中有了大悲菩提心,就会不可遏制地去利众,否则说明他相续中这颗心还没有生起。
总说悲无量心
1、总说观想方法:观想一位被剧烈痛苦逼迫的众生,希望他远离痛苦(11)
2、悲心和慈心的区别:侧重点不同(12)
(1)慈心:愿众生得到快乐
(2)悲心:愿众生远离痛苦
生西师阅读参考
1、一方面要远离痛苦,第二个要远离痛苦的因,这个方面是悲心不共的特点。
2、经常修悲心,将会把罪业清净掉。修悲心也可以很快圆满很多的资粮。
3、发一个悲心很容易,但要从内心深处生起悲心,就必须要训练。必须要为了生起悲心,祈祷上师三宝或观世音菩萨,有的时候要观修这个悲心的正所缘,有的时候也要为了生起悲心回向而发愿。看佛在因地的时候,悲心的公案,还有这些大德在发悲心的时候一些案例,都让我们感动,发愿随学,这些都是让我们生起悲心的助缘。
4、悲心分为普通的悲心和不共的大悲心。比如说小乘阿罗汉的悲心,相当于是普通的悲心,还有父母对于儿女,子女对于父母的这种悲心,愿拔他们痛苦的心也是普通悲心,这种有偏袒的心,就是被某种自利的心所染污了。这些都不能叫大悲心,都有局限性。
3、悲心的重要性(13-14)
(1)没有悲心,谈不上大乘境界
(2)大乘佛法的菩萨,若只修一个法,就是大悲心
(3)大悲心是一切与佛陀智慧无二无别的法的根本
A. 有了它,任何法都很容易修成
B. 没有大悲心,无论修什么,最终也会一无所成
生西师参考阅读
对于悲心和智慧空性这两点,空性就像母亲一样,大悲就像父亲一样,有空性不一定就决定他的种姓是什么,而是要看你有没有悲心。
悲无量心的具体修法(15-49)
1、总说修法:(16)
(1)以一个正在遭受剧烈痛苦的众生为悲悯对境
(2)对他生起母亲或儿子想
2、次第:最好先观一个可怜众生(17)
(1)所有众生,就像因明里的总相,是遍于一切的
(2)没有具体的概念,教散漫、遍满的修法,不切实际
生西师阅读参考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上的视频,还有很多报道,比较直观地用我们的眼根去看,类似于亲自见到很多很悲惨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了修行去找一找这方面的能够打动的,让自己感觉,可以把这个当成修悲心对境的,找出来之后看,看了之后观修。
3、第一步:对受苦众生生起悲心:(18-37)
(1)方法一:将受苦众生观为自己(18-19)
第一次阅读参考
1、为什么要缘自己?因为我们每个人最珍爱的就是自身,自己最有切身感觉的就是自己苦乐的这种觉受,这点最为实际,所有的修法都是从这个基点上开始修起,真正修到位时,再依次类推,再缘自己最亲近的人,再缘跟你不痛不痒的一般人,再缘你最讨厌的人,你才能够真正修起来。
2、居士要了知修行的状态和把握住修行的机缘,第一步需要自己有一种客观的心态去接纳和认识痛苦的本身,轮回是苦性,但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只求苦,佛教不像有些外道的苦行也能成就。但如果稍碰到一点苦就马上逃避,它又变成心对苦的堪忍力过于羸弱,这种修法也很难修起来。我们要用一种中道的方式去面对痛苦,不要一碰到痛苦,第一个想法就是我该如何躲开它。
A. 观想步骤
a. 观想一名囚犯或一个被捆绑的绵羊
b. 放下“他是囚犯”“它是绵羊”的念头
c. 想想如果那个众生是我,该怎么办?
生西师阅读参考
我们在座上观修的时候,最好就把这些文字背下来。因为你要思维的时候,如果你瞟一下文字再去观修,有的时候也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背下来之后,就是专注的去观想含义,文字带给我们的一种意义,随着要出现一种画面感,把这个画面感观出来。观出来之后,慢慢内心当中通过这样观修,让我们自己心越来越柔软,让我们的心生起那样一种真的想要拔出众生痛苦的这样一种意乐。
B. 通过修行能生起悲心的原因:(20-22)
a. 本具悲心:每个人都具有悲心的潜能,否则再修也不会引发出来
b. 后期教育:受到大乘教育,知道悲心在成佛途中非常重要,遇到可怜众生,一定会跟以往心态不同
C. 大乘佛教徒,应在生活中,随时修悲心:(23-25)
a. 应取:要经常换位思考:“如果是我怎么办?”
a)观想众生的痛苦落在自己的身上而修心
b)经常串习,境界很容易生起来
第一次阅读参考
1、要学会让自己的心逐渐去经历这份痛苦,品味到痛苦的苦受时,再细细地去了解他人在面对这份际遇时,同样会面临这份痛苦,缘他而修自他相换开始修起。修悲心需要这颗心更加堪忍,需要对痛苦有一份经历、品味、体验的能力,不要紧张,要逐渐体会到它之后,依靠法的力量开始转为道用,自他相换。
2、佛教告诉我们这些道理是让我们换一种思维,当我们碰到种种不悦意的时候,学会如理做意,这种如理做意不是自己委屈着、憋着、忍着,总想着我不得不接受,这是我自己的业力所致,这样只会越修越觉得委屈,你要逐渐地、不要过于紧张和焦躁,慢慢地去思维这份痛苦,按照佛教的修行窍诀和上师讲得方法,真正能够做到时,到后面真的能感激对方,感激心真的可以修出来。
b. 应断:平时讲得很好听,关键时刻只想自己,对众生的痛苦熟视无睹
C. 生起悲心的标准:不求自己快乐,一切所言所行、所思所想全是救护众生(26)
D. 修行人具备悲心的利益:(26-32)
a. 有了悲心,很快能入于无碍的佛菩萨果地
b. 不但生生世世不离利他,即生也会获得世间的快乐。
● 公案:新娘救鹿后,山鹿报答新娘救全家性命。
(2)方法二:将受苦众生观想为自己的父母(33-37)
A. 观想步骤:(33-35)
a. 观想将被宰杀的众生是自己的母亲
b. 观想母亲没有丝毫罪过却要被无辜杀害,迫切希望母亲摆脱痛苦
c. 观想受苦众生虽不是现世父母,但往昔也做过父母,恩德无二无别,如果它此时能摆脱这种痛苦,该多好啊!
生西师阅读参考
1、如果说对母亲没有那么明显的感觉,对自己的子女感情很好,那个时候就观这个是自己的子女。或者和一个朋友的关系很好,那么就观想这个是自己的朋友。最容易让自己触动的这样一种对境,把这样一种可怜的众生换成一个能够让自己有感觉的这样一种有情。
2、有些时候我们说业果报应,说这些无辜的有情他有业果报应,这个关键看我们怎么样看待所谓的无辜,是在这件事情上无辜吗,还是今生当中无辜吗,还是说把这个拉到前一世这样的无辜。今生今世在某一件事情上有可能存在无辜的状况。
3、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遇到这样一种事情,我们第一个明确在这件事情上面的确我是无辜的,但是这个业果它是穿越三世的,所以说有的时候想,这个果落在我的身上,那么我以前前世也做过这样的事情,这样一想我们自己就比较容易接受这样一种现象。
4、这个不是宿命论,一方面来讲,如果我们接受业果的现实之后,这个本来是事实我们要接受它。第二个接受完之后,我们可以做一些积极的应对,比如说生起慈悲心,或者说依靠这个作为我们生起解脱心的一个业增上缘,这方面都是可以的。
B. 修行的难点和原因(36)
a. 难点:对“这些可怜众生当过自己父母,跟今生父母没有任何差别”生不起定解
b. 原因:没有长期观修过
C. 生起悲心对修行人的意义
a. 能生起这样的悲心,就是佛菩萨的本质
b. 如果日常生活中伤害、甚至杀害众生,绝不是修行人的所为
D. 观修到量的标准:看到任何一个可怜众生,眼泪都会止不住流下来(37)
第一次阅读参考
1、设身处地地把你最喜欢的对境作为观想的对境,有孩子把他作为对境,待宰杀的这只羊就是我最亲爱的儿子;如果是孩子角度,从了知父母之恩德的孝子方面来说,意识到现在观修的这只羊是养我育我,对我有无比恩德的大恩父母;或者把这只羊观成最知心、最亲近的朋友;亦或现在处在恋爱期间,把最喜爱的男友、女友观待这只羊的对境上,这时的感受马上不同,希望其能马上摆脱痛苦。
2、如果有人觉得亲人、朋友都没有自己重要,那么就缘自己,你自己最愿意为自己付出,这个不是过失,人的心态在有我执的情况下就是如此,把它转为道用即可。
生西师阅读参考
虽然来讲我做过他们的父母,反过来讲他们做过我的父母,反过来我也做过他们的父母,我们就不能这样想了,既然我也做过你的父母,那你们应该还我啊,那不就扯平了吗?扯平了找到怎么样,不找到怎么样,关键就是说我们不能去扯平它。作为修行人来讲,肯定要比一般的人心量要大,作为一个大乘行者,不能和世间人一样的心态,所以说我们找到亲友之后,以前伤害过我的我就既往不咎,因为作为一个修行者不能再去报仇的,不能再去记恨的,这个对自他没有什么利益。找到失散的亲友之后,你就要作为一个真正的有素质的人,或者一个修行者,我们要主动去想方设法联系上之后,现在我有这个能力了,我要利益你们。
4、第二步:逐渐扩大观修范围:(38-40)
(1)对造恶者生起悲心:(39-39)
A. 观想被宰杀众生所感之苦,为往昔造不善业的果报
B. 观想宰杀众生的屠夫,后世也会感受被宰杀的痛苦,实在可怜
(2)对更多造恶业而成熟果报的众生生起悲心:(40)
A. 对地狱、饿鬼、旁生意念它们就是自己,或自己的亲生父母
B. 对这些众生修持悲心,愿其早日远离一切痛苦
生西师阅读参考
1、我们现在在修的时候,一方面要缘他们的苦果去观修,后面还要缘苦因而观。苦因而观就是现在遭受痛苦的这些人,不管是父母也好我自己也好,还是别的有情也好,都是因为以前的一种罪业成熟的果报。这个因果不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东西,你信不信它都在这儿,只不过我们信的时候有可能随顺规律去做一个取舍,该取的取该断的断,保护好自己。你不信它还在这,你就自己眼睁睁的下一世感受果报。
2、初修的阶段,基本上就是调伏心,让我们的心观念转变,让我们的心成熟。至于真实的利益众生的能力现在还极其有限,所以说放生、发愿、回向都很重要,放生也是尽我们的力量,既能够帮助到有情,也是能够体现我们悲心和拔苦的一个比较直接的方式。
5、第三步:对一切众生普遍观修生起悲心(41-47)
(1)观想步骤:(41)
A. 虚空遍及的地方,就会遍满众生
B. 众生遍及的地方,就充满恶业和痛苦
C. 造恶业及受苦的众生多么可怜!
D. 唯愿它们远离痛苦,获得圆满正等觉佛果
(2)生起悲心的标准:对亲人、怨敌、中等者都平等观修,希望拔除他们的一切痛苦(42)
(3)对众生生悲心的原因:(43-47)
A. 众生因业感不同,感受的痛苦千差万别(43-45)
a. 烦恼痛苦由自己的无明分别所致
b. 世间方法对心灵的痛苦常常束手无策
B. 佛教中有最好、最妙的调心方法,但很多人没有学佛的缘分
(4)长期修行生起悲心:(46-49)
A. 生起悲心的条件:(46)
a. 福报不够的人,不一定能发起悲心
b. 苏醒了菩萨种姓的人才能生起悲心
B. 生起悲心的方法:(47-48)
a. 应取:
a)日常:
i. 早上、晚上和白天有时间的时候,应该让心稍许安住一下,观观众生的痛苦,想尽办法生起一瞬间的悲心
ii. 若能长期如此,所作所为始终想着众生,而不是自己,就已经成了利益众生的菩萨
b)座上:按从一个众生到一切众生的观修次第修行
b. 应断:漫不经心、浮皮潦草
C. 长期修持悲心的必要性:(49)
a. 偶尔的悲心并不稳定
b. 真正的大乘行者会一直“养育”悲心
c. 佛陀在因地时,任何一世都要增上悲心
d. 没有悲心,就不算大乘行人
大悲心要从身边修起(50-67)
1、从身边修起的原因:(50-52)
(1)一个菩萨的行为,从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体现出来
(2)有助于修行: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和动物,以及无数的非人,都可以成为修大悲心的对境
(3)所缘境的实质:身边的飞禽走兽,生命跟人类一样
生西师阅读参考
1、菩萨的工作就是利益众生的,就是拔除众生的苦难,不管众生你帮助了他多少次,也帮助了他离开了多少次的苦他又来了,你还要帮助他,因为你的悲心就是拔苦的。如果把这个想明白之后呢,就对于这些所谓的刚强难化的众生,也会生起这种容忍心,也不太容易生起这种厌烦心。
2、悲心修好之后他的心会很柔软,不像我们有时候心很坚硬,别人的苦痛震动不了我们相续,心越硬的人越不考虑别人的痛苦。善人的心肠软,心软的时候他就受不了,受不了的话他就会难过、就会流泪有时帮助他们。从这方面来讲菩萨的心特别特别柔软,但不是很软弱,他的悲心一旦修成之后,他的表现可以非常的强势,他可以非常的愤怒,为了斩断众生的苦因,悲心达到极致之后,反正让你痛苦斩断的所有办法他都要用,那时候也许你欢喜,也许你不欢喜,因为这个行为对你来讲是很大的伤害,这个行为对你来讲会形成痛苦的因,他不会允许你做这个事情。有的时候父母就会对子女严加管教,上师对弟子严加管教原因也是这样的。这也是悲心的体现。
第一次阅读参考
1、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任何不如意都能有一个如理的作意,当你的心调整了,真正地修过来,会对对境发起一种由衷的感恩之心,他确实是一个善知识。
2、对让众生获得暂时安乐这一点不要太过忽略,从佛教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让他解脱,获得暂时的安乐不是很主要,最主要的是获得解脱,这句话没有错,但在我们心相续中,对众生获得暂时的安乐并没有特别在意,而始终在发愿我让他得到解脱,这会出现一个误区,对他现在所面临的痛苦,我连让他暂时离开的心愿都没有,怎么能够有心愿让他解脱呢?应该首先力所能及的在发愿和行动上赐予他一份暂时的安乐,这种慈心和悲心的串习非常重要,只有有了实际的感受和经验,才敢说希望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否则愿众生获得解脱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已。
2、以华智仁波切描写藏地生活习惯,说明未修悲心的过患:(53-65)
(1)圆融理解宣说藏地生活的合理性:(53-55)
A. 作者不可能脱离他的生活背景,因此是藏地的生活
B.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另一个民族的生活传统
C. 无论什么民族,众生的生命都一样
D. 佛教的大悲和智慧没有地域、时间界限
(2)未修悲心的过患:(56-65)
A. 平日里看到牛马羊感受地狱般痛苦时,主人从未想过它们也有苦受
B. 无有悲心、性格粗暴、恐怖的人,以此嗔心之故,时候必定堕入阿鼻地狱
第一次阅读参考
平时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善行,我们需要用一种发心去摄持,依靠这种对境激发自己心底柔软的那一部分,然后缘他而真正地修持悲心,就是一种推己及人。
生西师阅读参考
1、这个时候我们就没有考虑到有情,有情是有心识的,它有苦的感受,也是想离苦得乐的。只要是众生的一种思想都是一致的,离苦得乐的心态完全没有两样,所以我们一定要修这个,要观修这种被忽略的东西。
2、佛法的一大特色,就是尊重生命,尊重所有的生命,每个有情对自己的生命都是喜爱的,都不愿意受苦,都愿意安乐,所以平时我们要观想这些,观想之后就对所有众生就会生起救度心,而不是只观修自己的父母、儿女、亲友这些,所有认识不认识的人,还有所有六道众生,都要去观修度化它们。这样就达到究竟了,大悲菩提心是所有善心当中最圆满、最清净的。
3、生起大悲的对境:被杀的动物和杀生的人(66)
4、生起无伪大悲的方法:各方面的因缘具足(67)
(1)反复观修众生的痛苦
(2)清净发愿:自己有能力度化众生,赐予他们快乐,令一切痛苦彻底远离
(3)祈祷加持:祈祷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加持
第一次参考阅读
1、单单说放了多少生,救度过多少饥饿的儿童,做过很多慈善事业等,相续中有悲悯心不可否认,但不能说相续中有了大乘所说的悲心和菩提心,与这一核心还差得非常远,如果连对最亲近的人都无法修持不带有爱执的慈爱,是没有资格说相续中具备慈悲菩提心。
2、通过次第性、窍诀性的观修,让自己的心真正地开放出来,产生一种觉受,这时就可以发自内心地接纳对方,不管对方对你做了什么样的损恼,在你心目中始终是很柔软的那一块,值得你去珍爱和护持,不管他怎样,你都能愿他获得快乐,解除痛苦,获得真正的解脱,只有这样才能说相续中真的具有慈悲心。
1、明心见性: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2、总相:一切之有为法,有总别二相。如无常无我之相,通于一切,故谓之总相。如地有坚相,水有湿相,谓之别相。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著)
3、正等觉:称诸佛无上之正智而曰正等觉。觉者觉知诸法之智也。其智无邪曰正,无偏曰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著)
编写师兄:定解X02 X04 X11 X14 X16
审核师兄:定解X01
修希望一切众生远离痛苦的悲无量心
(一)悲心的所缘与行相
1、释词
悲心所缘:悲愍的对象。
悲心行相:悲心心理活动的相状。
2、所缘
(1)总说
● 悲心的所缘,即具有苦苦、坏苦、行苦的苦恼有情,包括下至地狱、上达有顶的一切有情。
(2)简别:悲无量心是缘所有有情
● 未精通苦谛的人:一般只有“缘苦苦悲”,连“缘坏苦悲”都很鲜少或很微弱,更不必说“缘行苦悲”,如此,悲心的所缘就很狭小。
● 缘有情悲:是一种遍缘三界苦有情的悲心。这是经由学习苦谛教法发展而来的,因此,修苦成为引发大悲心的重要基础。
(3)引《大乘庄严经论》详说十类悲心所缘。
● 炽燃众生:“炽燃”指欲火炽燃,即贪著五欲的众生。欲界众生对五欲生起强烈的贪心而无法自主,缘这一类众生,心想:这些众生心无满足,贪欲的烈火在心中炽燃,无法自主,真可哀悯!由此生起悲心。
● 怨胜众生:“怨”指魔障,修习善法时被邪魔障碍的众生,是怨胜众生。许多众生初入善道时,还较为顺利,但后来由于魔造违缘,心识被魔力控制而舍弃行善。对这一类众生也生起悲心。
● 苦逼众生:“苦”指苦苦,即身陷苦海被痛苦折磨的众生。心缘备受痛苦的恶趣众生,以及被生老病死等苦所折磨的善趣众生,生起悲心。
● 暗覆众生:“暗”指无明,不知业报而恒时造恶的众生,叫暗覆众生。譬如,屠夫、妓女、猎人、不法商人等,被无明黑暗覆盖,而行杀盗淫趣入苦因,却不知恶趣苦果等。对他们油然生起悲心。
● 住险众生:“住”是安住,“险”是险道,指轮回。那些对解脱无法生起希求心的断种性者,内心根本不希求解脱,必定要在无边生世之中,趣入极其难行的险道。观见他们生生世世悲惨的境遇之后,心生不忍而发悲心。
● 大缚众生:“大缚”,指被恶见大束缚。“大缚众生”是指外道。外道被紧紧束缚在各种我见、我所见的恶见中,以颠倒邪见的束缚无法趣向解脱,也是可悲众生。
● 食毒众生:“毒”指有漏禅味。贪著有漏禅味的食毒众生,把有漏的四禅、四无色定当成解脱和真实的安乐,完全堕在贪著禅乐中,如同贪著杂毒的美食而纵情享受一般,暂时虽有些安乐,但终究会转成痛苦。缘此类众生,生起悲愍。
● 失道众生:“道”指解脱正道。迷失解脱道而误入歧途的众生,即失道众生。比如,外道将五火焚身、单脚独立、跳崖等的颠倒戒禁执著为解脱道,所求是解脱,所行却成了束缚,结果越修离解脱越远。见到这种情形后,油然生起悲悯心。
● 非道住众生:“道”指大乘道,进入小乘道的众生,即非道住众生。许多声闻种性者和菩萨不定种性者进入小乘的声缘道,虽然与入生死道完全不同,但毕竟只能成办少分自利,并不殊胜。看见他们未能安住在成办二利的大乘道中,不由心生悲悯。
● 瘦涩众生:“瘦涩”即不圆满,福慧资粮不圆满的大乘行者,即瘦涩众生。这一类众生虽然趣入大乘道,但因顺缘资粮不圆满,而受违缘的牵制,无法如实地修行,对这一类不圆满的修行者也生起悲心。
3、行相
(1)三个方面
为有情着想的心:怎么能让有情脱离这种痛苦。
善愿心:但愿有情脱离痛苦。
责任心:我应当让他脱离痛苦。
(2)举例
见他人心情忧郁,心想:怎么为他排忧呢?他能不忧伤多好!我应当开导他,让他走出忧郁。
(3)实修
一切皆由串习而来,常常这样想,久而久之,自心就变成悲心的体性,这叫“修”。
借助方便而修悲心
(一) 方便:诚信因果
诚信因果:首先要对因果律很清楚,对因果不爽丝毫不错乱这一点必须要生起很深的定解。
流转众生不离痛苦:应当深切思惟自己和曾为母亲的一切有情沉溺在生死海中,如何感受总体和各别的种种痛苦(参见轮回痛苦)。
(二)方便生
基于诚信因果以及思维众生所感受的各种痛苦,可以引发相续中的善功德。
1、于己:出离心
如果在自身上思惟这些苦处,在自蕴上思惟苦而生起体会,就会成为引发出离心之因。
2、于他:悲心
将心比心,缘众生修苦,若换在他相续上思惟,则成为引发悲心之因。
(三)方便产生方便生的关要
1、要首先在自身上思维、生起体会
若不先在自身上思惟,则不能缘他苦而生起悲心,令悲心达到扼要。比如,了解自己心脏病的痛苦,见别人心脏疼痛,就特别能同情理解。
2、断除违品
身体锤打等作损恼是希望众生离苦之悲心的违品。
大悲心与普通悲心的差别
1、平等
(1)凡夫、声闻、缘觉
虽然对于有现行苦苦的众生生悲心,但对具乐受与舍受的众生不生悲心,就是不平等,所以不是大悲心。
(2)菩萨
照见有漏的乐受苦受舍受不超出三苦,就像对无间地狱的众生悲悯一样,对直至有顶之间的一切众生也如此平等生悲心,为此称等性大悲。
2、恒常
(1)凡夫
偶尔生悲心偶尔不生悲心之类是凡夫异生的悲心。
(2)声闻、缘觉
虽然对众生也有相似的悲心,但无余涅槃时就穷尽、中断,因此不是恒常,不能叫大悲心。
(3)菩萨
悲心在有学道位连续产生,即使入于无余涅槃的法界也永不穷尽,因此是恒常的悲心,是大悲心。
3、殊胜意乐
(1)凡夫
不是以肩付利他重任的殊胜意乐的悲心,世间人杂有自利将亲友等执为我所而悲悯,仅是对利己者慈悲。
(2)声闻、缘觉
没有以证悟自他平等而负荷利他之任的意乐,因此他们的悲心不叫大悲心。
(3)菩萨
菩萨获得一地后现量证悟自他平等性的法性,从意乐方面具足自利他利无别负担利他之任的增上意乐的悲心,是大悲心。
4、行持
(1)凡夫
一般人见到有情痛苦会有相似悲悯,但不会直接成办救苦之事,不是大悲心。
(2)声闻、缘觉
虽然对一切苦难众生有相似的悲心,但不行持救苦。
(3)菩萨
乃至轮回边际成办利乐有情的缘故他们是大悲尊者。
5、远离违品
(1)凡夫
众生虽然对亲者有悲心,但并非一切情况,有时会生起嗔心,对怨敌有嗔心,因此不离烦恼。
(2)声闻、缘觉
虽然没有真正的嗔恨,但没有断除其细微习气,因此他们的悲心不叫大悲心。
(3)菩萨
远离了悲心的违品贪著嗔恨损恼的随眠,因此他们的悲心是大悲心。
参考资料:《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 、法师辅导等等。
编写师兄:定解B1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94-定解B11-008】
原文:修大悲心,最好先由一个众生开始,否则,一开始就闭着眼睛想“愿所有众生离苦得乐”,那“所有”众生的话,就像因明里的总相,是遍于一切的。仅就人类而言,到底是汉族人、藏族人、蒙古人?根本没有具体的概念,故这叫做散漫的修法、遍满的修法,不切实际。因此,要观修的话,最好先观一个可怜众生。
因明
即逻辑学。这是古时印度哲学家应用的一种推理方法。《土观宗派源流》
五大明处之量学或逻辑学。《萨迦世系史续编》
能折伏义理谬论之“量学”。为五明之一。《佛学词典》
——《佛学大词典》
总相
一切有为法都有总别的二种相,如无常无我,通于一切,叫做总相,如地有坚相水有湿相,叫做别相。见智度论三十一。【又】六相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原文: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因为平时没怎么串习过,恐怕有点不习惯。但到了一定时候,这种境界就很容易生起来。现在有些佛教徒,从来没修过大悲心,虽然口口声声说证悟空性、明心见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眼睁睁看着众生被宰杀,自己面不改色,一点感觉也没有,这样的话,你所证悟的境界与大乘理念就相违了。
相违
因明用语。指两相对立而相互违反之意。如苦与乐、明与暗、冷与热、大与小等。因明论式常用此一用语表示两项意义相互违反冲突之情形,如相违因、相违决定不定过等。
——《佛学大词典》
原文:作为大乘佛教徒,应该像《华严经》中讲的那样:“不为自身求快乐,但欲救护诸众生,如是发起大悲心,疾得入于无碍地。”不求自己快乐,一切所言所行、所思所想全是救护众生,若能发起这样的心,很快就会入于无碍的佛菩萨果地。倘若没有这样的悲心,就像墙没有墙基一样,墙上的花纹又从何谈起?所以作为大乘行人,修大悲心特别重要,有了这样一颗心,不但生生世世中会不离利他,即生也会获得世间的快乐。
无碍
又云无阂,无碍。自在通达而无碍也,自在涉入而无碍也,自在融通而为一体也。如灯光互相涉入,是无碍之相也。维摩经佛国品曰:“心常安住无阂解脱。”往生论注下曰:“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涅槃,如是等入不二门无碍相也。”即身成佛义曰:“无碍者,涉入自在义。”往生要集中本曰:“我所有三道,与弥陀佛万德,本来空寂,一体无碍。”
——《佛学大辞典》
原文:总之,观修悲无量心时,最初要以任意一个众生作为所缘境,唯一对他观修;然后范围逐渐扩大;到了最后,对一切众生普遍观修……如果没有这样一步一步去修,而是漫不经心、浮皮潦草,就不可能如理如法修成。
所缘境
心识所向之对境。如寻思声是无常之所缘境为声,大悲心之所缘境为众生。《佛学名相》
指佛教徒修习禅定时,思想所专注的境界。《佛学词典》
——《藏传佛教辞典》
原文:此外,还有些人在骑马赶路时,往往因坐的时间太长,臀部疼痛不能端直地坐在马鞍上,而需要侧身斜坐。却不曾想座下的马也同样疲乏,反而在它精疲力竭、寸步难行时,认为这牲口性情恶劣,不肯继续前行而生起嗔心,用鞭子狠狠抽打,对它一刹那也不生怜爱之心。这种无有悲心的人,性格特别粗暴、恐怖,以此嗔心之故,死后必会堕入阿鼻地狱。《大集经》云:“无有悲愍心,暴恶甚可怖,彼嗔心力故,入阿鼻地狱。”
阿鼻地狱
八大地狱之一,又名无间地狱,即是受苦无间断的地狱,也是造极重罪的人死后所堕落的地方。
——《佛学常见辞汇》
为八热地狱之一。又作阿毗地狱、阿鼻旨地狱。意译无间地狱。观佛三昧海经卷五观佛心品(大一五·六六八中):‘云何名阿鼻地狱?阿言无,鼻言遮;阿言无,鼻言救;阿言无间,鼻言无动;阿言极热,鼻言极恼;阿言不闲,鼻言不住。不闲不住,名阿鼻地狱。阿言大火,鼻言猛热。猛火入心,名阿鼻地狱。’
观佛心品又谓,此地狱位于诸狱之最底层,有七重铁城、七层铁网,七重城内有剑林,下有十八鬲,周匝七重皆是刀林。有十八狱卒。阿鼻四门于门阃上有八十釜,沸铜涌出,从门漫流。众生杀父害母、骂辱六亲者,命终后堕于此狱。
由于在阿鼻地狱受苦之众生皆不堪种种煎熬而痛苦叫唤,故此处又称阿鼻唤地狱。又因阿鼻之猛火烧人,而称阿鼻焦热地狱。又阿鼻地狱极广漠,非凡力所能脱出,其坚固犹如大城堡,故亦称阿鼻大城。
——《佛学大词典》
编写师兄:定解B16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5094-定解B1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