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98课

 

学习笔记链接

百度云链接: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QDJb60SaPSvNr2siD1DJQw

提取码:k6ga

 

本课重点

 

喜无量心的具体修法(当修)

一、缘一个对境而修

1、对境

任意一位众生:具有种姓、权势、财富、地位等,生在善趣中,幸福快乐、长寿无病、眷属众多、受用具足,以他作为所缘境。

2、断除所断

对他既没有竞争的心理,也没有嫉妒的情绪。

3、生起喜心

(1)对一个对境生起喜心

心想:“但愿他具有比这更高一等的人天福报,拥有吉祥富足、无损无恼、智慧广大等众多圆满功德。”

(2)对所有众生生起喜心

同时还要想到:“三界中有无量众生,连吃穿都没有,如果也像他这样一切圆满,那我该有多高兴啊!”

 

二、缘所有众生而修

1、具体修法

(1)修法

A. 有缘而修

a. 缘亲友而生喜心

(a)对境:对将自己容易生起喜心的比如亲戚朋友或关系密切的人,以他们作为所缘境。

(b)生喜心:愿其获得幸福快乐、圆满富足。

b. 缘中等人而生喜心

(a)对境:对所有的中等人——关系不好不坏、不亲不怨的人观修。

(b)生喜心:愿他们具足一切幸福、快乐、安宁。

c. 缘怨敌而修喜心

(a)对境:损害自己的怨敌、特别嫉妒的对象。

(b)生喜心:彻底断除对他财富圆满忍无可忍的恶心。

d. 缘一切众生而修喜心

(a)对境:凡是拥有安乐的一切众生。

(b)生喜心:对他们都修喜不自禁的欢悦之心。

B. 无缘而修

如上一样观修之后,于无缘中安住。

 

(2)遣除修法中的疑惑

A. 要次第修习令心得调伏

a. 心是有为法:刚开始时,修喜无量心可能比较难,嫉妒心比较强,心若循序渐进地加以调伏,也可以做到如运动员一样的运用自如。

b. 次第修习:除了前世修过大乘佛教的个别人可以短暂时间内生起四无量心、菩提心的境界之外,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要按次第来修。

B. 二资粮

a. 何为二资粮

(a)福德资粮:有缘的善法是福德资粮。

(b)智慧资粮:无缘的安住是智慧资粮。

包括每次修上师瑜伽,观想上师融入自己,自己的分别念与上师的殊胜智慧合二为一,之后住于虚空般的境界中,这就是在修智慧资粮。

b. 修喜无量心时如何积累智慧资粮

(a)如有中观或大圆满的境界:安住在这种境界中。

(b)如果没有的话:于什么都不缘的心态中稍住片刻。

 

断除所断(嫉妒)

一、以理分析

1、嫉妒心是喜心的违品

(1)理

喜心就是无有嫉妒的心态。

(2)教

A. 《六度经》:“不应嫉妒,但生随喜。”

B. 《成实论》:“若深修善心,乃能永断嫉妒。”

2、嫉妒心是菩提心之违品

(1)有菩提心就不应该生起嫉妒心

我们都发了大乘无上菩提心,在诸佛菩萨面前发愿要饶益一切众生,要令所有众生暂时获得人天安乐,究竟得到永久安乐的圆满佛果。既然如此,又怎能对众生因自己福报而得的点滴功德、受用不欢喜呢?

(2)有嫉妒心就失毁了菩提心

寂天论师:《入行论》:“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妒憎富贵者,岂有菩提心?”

 

二、以例分析

1、略说嫉妒令积累罪业之理

(1)嫉妒心令不见他人功德

一个人的心若被嫉妒所蒙蔽,对他人的功德就会视而不见,轻易造下滔天大罪。

(2)嫉妒心令三毒增长

《德护长者经》:“嫉妒痴浊故,则失于善心。恶见三毒缘,如是贪增长。”

 

2、详说嫉妒令积累罪业

(1)嫉妒令人缘上师、善知识造恶业

A. 公案内容

a. 公案一

法相师达罗和罗顿对米拉日巴尊者非常嫉妒,米拉日巴通过辩论和神通尝试调伏二人,罗顿对尊者生信,归入米拉日巴的教法,成为尊者的五大弟子之一,但达罗不但不起信心,反而一味萌生邪见,大肆诽谤,结果死后转生为一个大恶魔。

b. 公案二

法相师匝普瓦嫉妒米拉日巴尊者受人恭敬,通过其情妇给尊者的食物中投毒,尊者观察因缘后将有毒的食物吃下,后为匝普瓦示现神通,终将其调伏,匝普瓦在尊者面前忏悔、供养,后来成了很好的修行人。

B、公案启示

内心被嫉妒所蔽的话,根本看不到别人的功德,自己只会一直诽谤,辩论和神通根本无法调伏其心。

 

(2)心有嫉妒的话,真佛也无法调伏

A. 反面典型

提婆达多生生世世都与佛陀作对,善星比丘也觉得佛陀除了有一寻光以外,跟自己没有任何差别。

B. 心有嫉妒,不得调伏之理

a. 理

自相续被嫉妒所遮蔽→看不到对方的功德→生不起信心→不能成为悲悯的法器→得不到加持。

b. 喻

就像一个生了锈的器皿,加入什么样的甘露都会被弄脏。

C. 启示

对一切都要观清净心:毕竟诸佛菩萨的显现不可思议,他们度化众生时,甚至会化为屠夫、乞丐的形象,而且你眼中的不如法,也不一定真的不如法。

 

(3)嫉妒令人随喜他人造恶业

A. 教说

《君规教言论》:“嫉妒心强福浅者,恒时只会谤他人,依此于他无损害,却将毁坏自声誉。”

B. 例说

a. 公案内容

(a)随喜破戒

一个格西随喜另一破戒格西,藏地著名大德根邦扎嘉闻讯后说“真不知他们二人到底谁的罪过更严重?”

(b)随喜杀生

一长者子在年纪轻轻、财富圆满、眷属如意之时从树上跌落摔死,其原因是该长者子前世少年时曾用箭射杀麻雀,三个同伴随喜其杀业,后该少年分别投生天界、人间、海中,但世世短命,而在一旁随喜杀业的三人,则同尝失去儿子的苦果,后佛陀为长者一家宣说正法令其获得须陀洹果。

b. 启示及教诫

(a)随喜造恶业者过患更大

《诸法集要经》:“若见造非法,生劣心随喜,由彼无智故,受苦复过是。”

(b)当谨慎取舍

心造三界,因果不虚

佛陀:“识神造三界,善不善五处,阴行而默至,所往如响应。色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如种随本像,自然报如影。”

不要随喜恶业

今后见别人造恶业、破戒、杀生,千万不能去随喜,否则,自己将来也难逃苦果。

(c)小结当断嫉妒生喜无量心

当断嫉妒

常怀嫉妒心或竞争心的人,对自己没有利益,对别人也害不了,只是无意义地造罪而已。

生喜无量心

不论在何时何地,看到别人种姓高贵、相貌端严、财产丰富、广闻博学、顺缘齐全,要诚心诚意地修欢喜心,并在心里想:“此人拥有这样的福报,我真的十分高兴!如果他具有比这更胜一筹的福报,那该有多好!”要发自内心地观修。

 

修喜无量心到量的标准

一、比喻

修喜无量心,应该如同骆驼找回丢失的幼崽一样,假如失而复得,它会生起无法言喻的喜悦之情。

二、意义

我们见到别人拥有快乐,要发自内心地对他随喜。

 

归纳四无量心

一、修四无量心之必要

四无量心是自相续生起真实菩提心的无误之因。

二、归纳四无量心的要义

1、四无量心归纳而言是心地善良

如果为了容易理解而将四无量心的意义归纳的话,可以包括在心地善良当中。

2、心地善良之功德

(1)教说

A. 心地善良会吸引他众

《水木格言》:“贵贱众人皆依,本性善良智者,途中悦意水池,众人皆喜入内。”

B. 心善令人入正法

《水木格言》:“心善所做俗事,亦皆趋入正法。”

(2)例说:心地善良会改变世界

一个农夫救了一个掉在泥沼里的小男孩,小男孩的绅士父亲在前来致谢,并带走了农夫的儿子去培养,后来农夫的儿子发明了青霉素并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其所发明的青霉素又拯救了身患肺炎的绅士之子,这其中,农夫的儿子是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绅士之子是英国首相丘吉尔。

(3)理说:心地善良是大乘上师之法相

上师的所有法相就是具足菩提心,而菩提心若归纳起来,就是要心地善良,这样的人才算是大乘上师!

 

笔记整理:定解B01

笔记审核: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98-定解B01-009】

 

本课难点

 

你随喜的对吗?

一、随喜是增福之因

1、随喜是对治嫉妒心的善巧方便。

2、诚心诚意的随喜,可以使自己获得与对方同等的福德。可见随喜是一种无需费力便可获得善根的殊胜方便。

 

二、随喜的对境

1、随喜安乐之因

(1)有漏的善根

凡夫行持十善业、具信皈依三宝、守持清净戒律、修持四禅定、四无色定等,这些人已经入了解脱道(资粮道以上、加行道以下者),或者还没有入解脱道,对于这些凡夫所造的一切善根都要随喜。

(2)无漏的善根

小乘圣者积累资粮、断除烦恼障、修证人无我空性以及现前有余涅槃时广利有情的善根。

大乘圣者的功德。大乘菩萨在许多大劫中积累资粮、修证二无我空性、圆满五道十地的功德、最终圆满自他二利。

 

2、随喜安乐之果

(1)暂时的人天安乐

当众生因无明愚痴造业,不知因果取舍,以杀生、吃肉、偷盗、欺诈等恶业为乐时,不能随喜恶行,可以随喜快乐的果。快乐的果必定是往昔所造善业为因,而激活善业的缘多种多样,有些也许有过失的成分,这些过失不能随喜,只随喜乐因善业和乐果本身。

(2)究竟的佛果的大乐

 

3、对境不同会获得不同的功德

(1)对上等者的随喜若对佛和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只能获得一部分功德,而不是全部,这是对上等者的随喜。

(2)对中等者诚心随喜,可以获得同等的功德。

(3)对下等者随喜,能获得超越他的功德。

 

三、随喜的正确打开方式

1、随喜应该是身、口、意三方面的随喜

(1)身

比如说眼泪直流、汗毛竖立,有一些不同的表情,但有些人并不是这样,他一见到别人给上师做事,就挤眉弄眼地说“随喜、随喜”,这种表情就不是真正的随喜。

(2)语

要用一些话语来赞叹,“你这样做真是功德无量”、“你真了不起”等等。

(3)意

没有任何杂染,以非常纯洁的欢喜心来随喜,这才是所谓的随喜。

 

2、随喜恶行业更重

(1)总说

随喜恶行的心态强到了一定程度,特别是比亲自造恶业者本人的恶心更强的时候,那过失也会更大。发心会影响业的轻重。

(2)教证说明

《功德藏》:“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

(3)举例说明

有些人说“日本人以前对我们中国如何如何,要是日本发生地震多好啊”;还有些人说“阿富汗出现这样的灾难,真是大快人心”。

 

了知嫉妒的过患,转为道用

一、什么是嫉妒?

1、定义

(1)法本中的解释:嫉妒是对别人的名声、财富、才华等无法忍受的一种烦恼。是一种颠倒的非理作意。

(2)百度释义的解释: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

2、引用教证说明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

 

二、对治的方法:

1、了知嫉妒的过患

(1)不生功德:有嫉妒心看不到别人的功德,有傲慢心自相续不会产生功德。

(2)唯增过患:嫉妒强烈即生中会极度苦恼、痛苦万分,来世更是苦不堪言,如会转生于黑暗之处,连自己的手脚都看不见,甚至变成吃呕吐物的饿鬼等。

 

2、观修轮回过患,生起出离心

当我们对世间名声财富地位等贪恋时,不满足的心态容易妒忌别人,在贪恋轮回的心态下,用世俗的观念去慈悲他人会是带着羡慕和嫉妒的假慈悲。唯有透彻体会遍满轮回的猛烈痛苦,每一个众生随业力被困轮回无法自主,才不会对他人极短暂微少的一点世间快乐和善根福报心生嫉妒,才会真心希望他人获得更多的世间安乐并得到永恒的解脱利乐。

 

3、培养因果正见

(1)总说:别人的福德为其往昔所修善业的果,而你想得到什么,要先把这个给别人。

(2)比如,想发财,就要先把财给别人,这是布施;想长寿,就要先把生命给别人,这是放生;想开智慧,就要先把智慧给别人,这是法施……

(3)总之,不管你对别人做了什么,这些最后都会回到你身上,这就是因果规律。嫉妒别人,只能害了自己。

 

4、发起大乘无上菩提心

本来我们已在诸佛菩萨面前发愿要饶益一切众生,理应以令众生快乐为自己的快乐,又怎能对众生因自己福报而得的点滴功德、受用不欢喜!如此又怎么可能希望众生获得佛果!又怎么可能生起菩提心!如果实在没办法随喜别人的功德,也不要去毁谤、摧毁别人的功德。应感到万分惭愧谴责自己、积资净障、祈请三宝加持、反复观修四无量心。

 

5、转为道用

(1)总说:把对众生获得安乐的嫉妒转成对自身无明烦恼的“嫉妒”,从而断恶行善,不让烦恼成长、壮大。

(2)如:原来对别人获得名声、权势、财富等,生起“这样不成,不开心,要阻止”的念头。现在转成,当自身烦恼生起时,去想“这样不成,要阻止它增强”。心的作用力相同,心的方向转变。

 

6、自他相换

(1)总说:把对方放在高位,自己降为低位。站在别人的位置上,对自方修嫉妒心。是加持力对治力极强的窍诀修法。

(2)如:自己本是拥有一定福报的人,修法时把自己观为乞丐等地位最下等的人,把众生观为原来的自己,然后用乞丐的身份对之发起嫉妒心。

 

别人换作原来的我,具足名声、财富、地位、权势等一切福报,众人对之极其羡慕,而我沦落为了乞丐、屠夫、妓女等下贱人,住在社会的底层。我们经常看不起种姓低劣的人,自己稍微有点功德才学,就春风得意,觉得非常了不起,但现在换了角度后,可以感受这些苦恼,以后就不会这样了。详细观想身为乞丐的自己如何辛劳痛苦,用心体会对方的心态,相续中的嫉妒心慢慢就没有了。

 

我们与更下等者相比超过他们,但与智者相比还是差得很远。殊胜也是观待低下而安立的,所以没必要自暴自弃,也没必要傲慢。

 

关于公案、偈颂的要点

一、米拉日巴尊者公案

1、米拉日巴尊者为什么不能帮助达罗避免下堕呢?

众生有各自的业力,圣者度化众生也需要因缘。佛陀的侍者善星比丘也因为自己的恶业堕入饿鬼,但并不是佛陀没有加持。

 

2、米拉日巴尊者说“有缘众生已度尽”,进而示现圆寂,我们不算是与尊者有缘的众生吗?

诸佛菩萨以示现色身住世的方式度化众生的因缘完结时会示现圆寂,但还可以有其他的因缘方式利益众生。

 

3、尊者为何遮止惹琼巴尊者行降伏法?

(1)一方面佛法就是用来调伏烦恼的,如果关键时刻用不上,岂不是深可悲叹的大不幸!所以尊者让弟子以正念对治烦恼。

(2)一方面行持降伏法对修行者的要求高,被诛者是否能被超度需观待的因缘很多。

(3)十大应诛

A、又名十逆怨贼。佛教密乘所说应诛不赦的十恶怨敌:毁灭佛教、摧残三宝、劫夺僧财、谩骂大乘、坑害上师、挑拨金刚弟兄、障难修行、绝无慈悲、背弃誓戒和颠倒业果。

B、行持条件:修降伏法的标准很高,生圆次第、慈悲为怀不能有嗔恨心、有能力将对方超度至净土等等。若具足这种能力,却对应诛者不诛,可能会犯密乘根本戒,但一般人这种能力不易具足,而且是否能超度除了行持者的能力,还观待被诛者自身的福报等等诸多因缘。

 

4、为什么门能承接尊者的病痛?

尊者的神通示现不可思议。

 

二、偈颂解释

1、原文

识神造三界,善不善五处,

阴行而默至,所往如响应。

色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

如种随本像,自然报如影。

 

2、释义

心识造作产生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流转在善趣、恶趣的五道(六道)当中。

蕴和行的产生瞬息来去无声,不知不觉之间就产生了,各种往来、报应如响应(如空谷回音)一样丝毫不错乱。

三界中一切随业力支配,苦乐默默降临,因缘聚合就会出现。

就像事物的影子跟随事物一样,善恶果报随顺其因而显现。

 

四无量心修法-有缘与无缘

有缘四无量心的所缘境是一切众生。无缘四无量心的所缘境是诸法之真如法性。

 

与未证悟无我者相续联系的四无量心是缘众生,此与外道共同;与证悟一个半无我者相续联系的四无量心是缘法,此与诸声缘共同;与证悟二无我者相续联系的四无量心是缘法性,此与其他不共。缘法之四无量心是通过听闻论典而生起的,缘法性之四无量心是指证悟了彼等无生之自性。

 

一、有缘的无量心

1、在修有缘的无量心时,要对应所缘、行相来修

喜无量心:以具足乐因及乐果的有情作为所缘境,希望众生不离其安乐是行相。

 

2、具体修法

(1)有观察修与安住修两种,即喜心与喜等持,是修寂止和胜观中的修寂止。

(2)喜无量心:从容易生起喜心的对象到中等人到怨敌、妒忌的对象观修,彻底断除对他财富圆满忍无可忍的恶心。最终,凡是拥有安乐的一切众生,对他们都修喜不自禁的欢悦之心。此观察修就是修喜无量心。

(3)喜等持:在观察修的过程中,心感疲惫,不想继续的时候,不遮止也不跟随过去的妄想,也不迎接未来的希求,又不持续现在的分别念,心不加改造悠然安住,就是喜等持。当再度想起心动念时,又进行观察,就这样通过观察、安住轮番交替来修寂止。

 

二、座间四相联——喜无量心

1、与发愿相联:愿一切有情永不离开善业的乐因及乐果而蒸蒸日上。

2、与希求心相联:如果一切有情不离开善业的乐因及乐果,那该多好!

3、与立誓相联:我一定要使一切有情不离开这一切。

4、与祈祷相联:为实现以上愿望虔诚祈祷三宝,反反复复观修。

 

三、无缘的无量心

1、无缘就是空性

(1)在究竟实相当中都是空性的,能修、所修都不存在。

(2)世俗谛中有所修,刚开始通过有缘修法,有能修、所修。

(3)最后达到在无缘的状态中安住,能够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

 

2、无缘的喜无量心

就是引生出三轮现而无自性的定解,最后在不加改造的状态中安住,这是生起胜观的方便法。

 

3、初学者修法

(1)以如梦如幻等幻化八喻来修炼内心,最后于何者也不缘中入定。要知晓修行者自己、所修的无量心、修行的对境等三轮乃如幻如梦无实有,否则所修的无量心会成梵天之福,亦因执着造业成为轮回之因。

(2)自他的身体是地水火风空识六界积聚而形成的,如若加以观察,则粗大的物质可分为微尘,无分微尘也如虚空般不存在;心刹那间生灭,不会停留到第二刹那,心识的能依所依也见不到,详细观察分析时本体皆为空性;我们所见所闻的诸法,显现分也是非真非假,因为真实虚幻都是心安立的法。

在胜义中自性不成立,名言中缘起不灭。

实在安住不了,就想这是一种如梦如幻的修行,我是在梦中修喜无量。

 

4、开悟者

以“无分别智行诸事”入定,修行它的妙力慈悲心等。

 

四、智慧资粮与福德资粮

1、智慧资粮与福德资粮

(1)总说:有缘的善法是福德资粮,无缘的安住是智慧资粮。先修有缘福德资粮,后修无缘智慧资粮。

(2)有缘的资粮:有时指行持这些善法时,心是有所缘的,能缘对境的心识、对境。

(3)无缘的资粮:心安住于空性,没有能缘的心识、对境,也就没有能所二取。

(4)举例说明:包括每次修上师瑜伽,观想上师融入自己,自己的分别念与上师的殊胜智慧合二为一,之后住于虚空般的境界中,这就是在修智慧资粮。假如你有中观或大圆满的境界,则应安住在这种境界中;如果没有的话,应像很多高僧大德所说,于什么都不缘的心态中稍住片刻,这也是在修无缘智慧资粮。

 

2、以心的状态区分

主要以心的境界、状态不同而区分为有缘和无缘,不是主要通过身体的状态、上下座来区分。

 

3、无缘安住不是什么都不想

无缘安住关键要有证悟空性的智慧,否则如昏厥状态、植物人、石头、木头等等也是什么都不想,这些不是智慧资粮。执著无的境界,执著什么都不想、“无”、“什么都不想”本身也是一种所缘境,心还是有所缘。

 

参考资料:智悲研讨论坛、《前行备忘录》、《大圆满心性休息》、《慧灯之光》、《前行修持指引》、《做才是得到》、《入行论讲记》、《前行广释生西法师辅导》、《藏传净土法》等。

 

笔记整理:定解B13

     笔记审核:定解B09

【档案编号B04098-定解B13-006】

 

 


隐藏窍诀

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一)涉及到的原文

其实,有缘的善法是福德资粮,无缘的安住是智慧资粮。包括每次修上师瑜伽,观想上师融入自己,自己的分别念与上师的殊胜智慧合二为一,之后住于虚空般的境界中,这就是在修智慧资粮。假如你有中观或大圆满的境界,则应安住在这种境界中;如果没有的话,应像很多高僧大德所说,于什么都不缘的心态中稍住片刻,这也是在修无缘智慧资粮。我们修喜心时就要这样,先修有缘福德资粮,后修无缘智慧资粮。

 

(二)何为二资粮

1、何为资粮

即必需品、积集、准备之意。资为资助,粮为粮食;如人远行,必假粮食以资助其身,故欲证三乘之果者,宜以善根功德之粮以资助己身。诸经中亦每以资粮一词引申为趋向菩提之资本,或谓长养资益菩提之因的诸善法。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与大宝积经卷五十二等均有二种资粮之说,即指福德资粮(布施、持戒等)、智德资粮(又作智慧资粮,即修行般若智慧)。以上二种再加以先世资粮(过去世所修之善)与现法资粮(现世所修之善),则称为四种资粮。此外,唯识宗等将修行之阶位分为五,首位即称为资粮位。

 

2、何为有缘、无缘

1)缘

作动词用,攀缘、缘虑之义。谓人之心识攀缘于一切境界而胶着不舍。如眼识攀缘色境而见,乃至身识攀缘触境而觉,故心识称为能缘,其境界称为所缘

比如你看到一个杯子,心里认为有一个杯子存在,那可以说心有所缘,你的心正在缘一个杯子, 杯子就是你分别念的所缘境, 而如果你安住空性,在空性当中,没有能缘所缘。

2)有缘和无缘

A、无缘:心不缘取、住于对境

a、无对象之谓。佛观一切皆空,而不以特定之人为对象,故佛之慈悲特称无缘大慈;其慈心遍及一切众生,乃为慈悲中之最尊者。

b、何谓无缘?按诸佛之心不住有为、无为性中,不依止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知诸缘不实颠倒虚诳,故心无所缘。佛以众生不知诸法实相,往来五道、心着诸法分别取舍,乃以是等诸法实相智慧,令众生得之,是名无缘。

B、有缘:心缘取、住于对境

 

3、何为二资粮

1)《前行备忘录》的观点

A、福德资粮:是指从布施到禅定之间的方便行为五个部分。即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

B、智慧资粮:智慧

2)《现观庄严论》的观点

A、福德资粮:布施、持戒、安忍、精进。

B、智慧资粮:精进、禅定、智慧。

3)《入中论》的观点

A、有缘资粮:凡是具有三轮执著的布施、持戒等,全部属于世间的波罗蜜多。

三轮:能作、所作、作业。

B、无缘资粮:三轮体空的持戒、布施等称为出世间波罗蜜多。

 

(三)二资粮之必要性

1、新派的观点

1)成就色身

A、以有现福德资粮作为近取因,以无现智慧资粮作为俱有缘,获得佛陀色身,色身包括报身与化身。

a、近取因:因之一种。如由种生芽之因。主要在于能生自果实质之连续性。

b、俱有缘:与近取因共同生果,主要生起非质流部分者,例如生苗芽时具备的水、肥、暖、湿,成为陶罐因素的人工,成为心识增上缘的感觉器官等。

2)成就法身

以无现智慧资粮作为近取因,以有现福徳资粮作为俱有缘,获得佛陀法身。

 

2、旧派的观点

1)二资粮不是真正的成佛之因

本体本净的佛陀身的一切功德,不经寻觅原本圆满具足,然而如果不依靠二种资粮的外缘就不会现前,就像天空中的太阳虽然本身固有光芒,可是被云遮蔽就不会发光,驱散云雾需要起风,尽管起风是云消雾散的一种因,但是它并不是能生太阳的真正因。

2)二资粮是成佛之缘

如果不曾累积二种资粮,终究不会得到二身的果位,然而二资粮并不是产生二身的真正因(而是一种缘),只是把缘取名为因罢了。

3、小结

二资粮作为成佛的因缘必不可少。

 

(四)有缘福德资粮与无缘智慧资粮哪种善根力量大

1、分析有缘资粮

1)所有执著在修行过程中都是一种障碍

作为初学者来讲,暂时发菩提心、生信心和悲心非常有必要,但从最究竟角度来讲,这也是一种所知障,在最究竟的境界中不会有这种执著。

2)相比之下,不清净故善根力微弱

一般来讲,凡夫人所作的善根无论如何殊胜,也肯定是有执著的,而到一地菩萨以上,全部以无缘的见解摄持,其功德相当大。

3)遣疑:为什么有缘执会导致资粮不清净呢?

A、略答:有缘是颠倒分别,与实相不符。

B、分析

a、理证

对于一切万法的实相,通过因明推理(如96课隐藏窍诀(三)一切物质并非实有存在 )进行观察,不论好的法还是不好的法,根本不存在一种实有,任何法都不可能成为实有,其实质根本没有,它们与龟毛、兔角无有差别,是本不存在之法,我们却将它执著为存在,显然已经被分别颠倒念所染。

b、引教

《金刚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c、比喻

如同阳焰根本无有水的成分,却将它看成可以解渴的清凉之水,这种执著完全不合理。或者,将手上旋转的火烬看作火轮,以及谈论石女的儿子长相非常庄严等等,都是不合理的。

我和我所根本不可能存在,我们却认为它确确实实存在,这种念头或执著完全是于对境实相的颠倒分别。

d、小结

具有执著的布施、持戒等任何一种善举,以最究竟的智慧进行观察,均对认识法的本体具足一定的障碍,已经被颠倒执著分别念所染污。

 

2、分析无缘资粮

1)无缘资粮是成佛的直接因

以无缘产生的布施等五波罗蜜多,是随着万法之实相无误智慧而转的,可以说是成佛的直接因,因为万法本不存在,于不存在的境界中安住符合万法实相。

2)引教

《般若经》:所有河流最后全部汇入恒河,布施等五波罗蜜多依靠慧度而汇入佛果的海洋。若无智慧摄持,其他布施、持戒等功德,也只是暂时的一种世间波罗蜜多,所以,必须以智慧摄持。

3)比喻

就像优良的种子会长出优质的芽与穗等一样,由于是能增上的清净之因所生的缘故,所以无缘资粮功德巨大。

 

3、二种资粮之功德

《现观庄严论》:具有执著之道称为远基智,距离佛果很遥远的缘故;无有执著即称为近基智。

 

4、二种资粮与善根的关系

1)何为二种善根

A、随解脱分善根

在我们修持佛法的过程中,有些善根会成为解脱之因,叫做随解脱分善根,随解脱分善根当中包括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B、随福德分善根

有些善根变成人天福报之因,叫做随福德分善根

2)二资粮与二种善根的关系

A、影响资粮性质的主要因素

智慧:有缘的属于福德资粮;无缘的属于智慧资粮。

B、影响善根性质的主要因素

a、略说

发心和智慧是影响善根性质的主要因素。

如果以三殊胜摄持就是随解脱分善根,如果以出离心摄持则成为随解脱分善根。

b、详说

a)人天乘

既没有以出离心摄持,也没有以空性见摄持,又没有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这样的善根,无论行持多少,都是小士道的善根——随福德分或成办三有的业,如果修世间正见,得到的就是人天果。

b)小乘

善根情况:以出离心摄持、以相似空性的证悟摄持而没有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也都是小乘随解脱分的善根。

资粮情况:声闻、缘觉的有现福德资粮,是持戒、修禅;无现的智慧资粮即是证悟人无我和粗分的法无我,他们承许无分微尘的所取和无分刹那的能取为胜义。

c)菩萨乘

善根情况:以出离心摄持、以证悟二无我的智慧摄持、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不管行持多少,都是大乘随解脱分的善根。

资粮情况:菩萨乘,有现福德资粮是方便行为的五度,无现智慧资粮是智慧度,或者说,布施等每一度,从方便显现的角度命名为有现福德资粮,从智慧空性的角度命名为无现智慧资粮。从圣者得地开始,就能呈现出现空无别的六度相,因此显现方面是福德资粮,远离三轮执著的空性方面是智慧资粮。

d)简别大小乘善根

大小乘的无缘智慧资粮有差别:声闻缘觉没有做到大乘标准的三轮体空,内心还没有达到无所缘的境界。但因为其证悟的人无我也算是部分通达了空性的内容,也可以说有一定的智慧。 但与大乘严格意义上的无缘智慧资粮是两回事,大乘的修法是以菩提心为前提。

大小乘随解脱分善根有差别: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获得佛果而行持善法,以及小乘希求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此二者同为随解脱分善根,但前者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成就,后者是为了自己离开痛苦而获得阿罗汉果位,从这个角度来讲,小乘的随解脱分与大乘的随解脱分有天壤之别。

3)想成佛该积累何种善根、利用何种资粮

A、应舍非成佛因

凡是希求自己快乐、相貌端严等,以此造作的只是随福德分善根,并非成佛之因。

B、成佛之因

a、直接因:对诸佛菩萨供养或者对三界众生作饶益等,布施、持戒、安忍、禅定、精进五波罗蜜多,全部以三轮体空之智慧摄受是直接因。

a)见道因

真正的直接因,在加行道胜法位时产生无分别的智慧,这种无分别智慧称为见道之因。

b)成佛因

《现观庄严论》第七品讲到:十地末尾有一种异熟刹那,此异熟刹那的善根应该称为成佛的直接因,因为此时是无有任何执著的一种状态。

b、间接因:缘我希求圆满菩提的一切善法的随解脱分善根是间接因。

未以空性摄持,它毕竟有一种缘法的执著,在未断除我见之前不可能获得真实的解脱道。

 

5、遣除误区

1)误区一:我索性现在就放下一切善法,努力积累无缘智慧资粮。

A、略说

不应该这样

B、分析

a、应不堕两边

不应该说:一切万法不存在的话,于世俗中也不必积累资粮;也不要认为所行持的善法乃至佛果之间也不会空。

b、放下一切善于当下并不合适

a)你可以试试看,就知道有多难了!

你能不能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就那么坐着,待几分钟?试试看。通常,没有经过禅修训练的人是很难做到的,哪怕只有几分钟。管住身体,管住心,谈何容易!

b)善法放下来了,可是恶法没有放!

不做善法的同时,内心中的烦恼并没有被降服,只是作恶,如此下去,与希求解脱是南辕北辙。

c、要有次第

a)名言取舍暂时不能放

暂时在名言中一定要取舍因果,而取舍因果也并非永远不可舍,如同渡海时需要船只,上岸以后便可将船只舍弃一样。

b)渐次趋入

首先将不好的念头全部推翻,然后在入定时将好和不好的念头全部放下,安住在自然本智当中,这就是修行空性和无我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2)凡夫人能不能积累智慧资粮

A、略答

作为初学者,二资粮只能是轮番交替,而达不到二资双运的境界。

B、详说

a、三殊胜摄持

a)发心:以菩提心摄持

未以无缘智慧摄持之前,菩提心也仅仅是成佛的间接因,但这也不是说不用修,因为在《华严经》中说:所有善法中,菩提心为最。一切有缘的菩提善法中,修行菩提心是最为善妙殊胜的,但也不能执著其为实有。

当利他心越来越强时,所谓的空性境界也会得到。大乘行人在刚入道时,苏醒种性的方式有两种:首先苏醒法身种性和首先苏醒色身种性。 若是首先苏醒色身种性的菩萨,则是因为不堪忍受众生的痛苦而引发欲将他们安置在佛地的菩提心,之后,通过观察了知空性是清净二障、圆满资粮的主因,因此而进求空性正见。

b)正行:以空正见摄持

真正的正行无缘,是圣者入根本慧定的一种智慧,凡夫人现在根本做不到。但要行持无漏的善法,获得无漏的功德,这种定解也不能缺少。

c)回向:以菩提心和空正见摄持

d)小结

我们在行持善法的时候,内心尽量安住空性,或者说,外在虽然似乎有对境,有行持善法的人,但内心如果始终安住空性,同时以菩提心摄持,就可以同时圆满福慧二资粮。

b、观修空性——中观四步境界

a)空性——抉择单空

初学者依靠离一多因等进行观察时,如果思维瓶子了不可得的意义,则在未经观察的侧面存在,而一经观察则不存在,以思索这一实相的现空轮番方式显现空性境界。

b)双运——抉择缘起性空

所谓的空性也并不是像石女儿或兔角一样的单空,而是空性与显现互不分离的缘起性空。

c)离戏

破基显现与所破空性结合起来而执著的妄念自可消逝,现出远离破立而能自然安住的离戏相。

d)等性

对于这样的离戏长久串习,从而观待有法的法性各自分开的偏袒所缘之行境得以清净后,对诸法自性等性生起殊胜定解而趋至究竟。

 

参考资料:《中观庄严论解说》、《现观庄严论疏》、《前行备忘录》、《佛学大词典》、《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藏传佛教辞典》、 《入行论讲记》、《入中论·日光疏》、《透过佛法看世界》、智悲研讨论坛等。

 

编写师兄:定解B11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98-定解B11-008

 

名词解释

 

原文:对他既没有竞争的心理,也没有嫉妒的情绪,反而心想:但愿他具有比这更高一等的人天福报,拥有吉祥富足、无损无恼、智慧广大等众多圆满功德。

人天福报

下根人,只求今生来世,享福生天界,不求解脱,故只修善去恶,培植福德而已。

——《藏传佛教萨迦派》刘立千

 

损恼

瑜伽九十一卷三页云:言损恼者:卽于诸受、不可乐故。

——《法相辞典 - 朱芾煌》

 

原文:首先,对容易生起喜心的比如亲戚朋友或关系密切的人,以他们作为所缘境,愿其获得幸福快乐、圆满富足。

所缘境

心识所向之对境。如寻思声是无常之所缘境为声,大悲心之所缘境为众生。

——《佛学名相》

 

原文:尤其是佛子菩萨们发心利益一切众生,所要做的就是究竟将这所有众生都安置在永久安乐的圆满正等觉果位,暂时让他们拥有人天增上生的福报,又怎么能对于众生由各自业力而获得的微乎其微的功德受用心不欢喜呢?

增上生

现高、胜生,即人天善趣的圆满福报。

——《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

 

原文:罗顿走到尊者面前,说:不懂因明的话,会破坏佛陀的教法,不够资格做一个佛教徒。因此,我请你在大众面前,立一个简单的因明量。

因明

即逻辑学。这是古时印度哲学家应用的一种推理方法。

——《土观宗派源流》

 

有广狭二义,狭义而言,指认识事物之标准、根据;广义言之,则指认识作用之形式、过程、结果,及判断知识真伪之标准等。

——《佛学大词典》

 

编写师兄:定解B16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5098-定解B1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