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无量心可归纳为心地善良
(一)、以理说:心地善良在四无量心中的重要作用
菩提心的前行是修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归纳起来就是心地善良
(二)、例说:阿底峡尊者请弟子加持之公案
1、公案内容
(1)、阿底峡尊者请弟子加持之公案
阿底峡尊者手痛时请在家弟子仲敦巴给自己加持,原因是“请给我加持一下这只手,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
(2)、阿底峡尊者重视心地善良
阿底峡尊者一直将心地善良,放在重要的位置,平时问安也是说:“生起善心了吗?”
2、公案分析
(1)、加持之来源是心地善良
藏地:即便不是大成就者、大修行人,只是个一般的老人或居士,但心地善良的话,人们也会把他当作菩萨。
(2)、心地善良具加持之理
A、心地善良容易得受三宝的加持
只要为人善良,三宝的加持、菩提心的力量自会融入他的心,此时哪怕他吹一口气,或者给人摸顶、念经,都肯定对众生有利。
B、心地善良容易得受法之加持
《大智度论》:“若勤修道法,恼害则不行,善恶势不并,如水火相背。”
善恶业决定于心
(一)、总说:善恶业的性质及强弱取决于心
1、功德的大小关键在于内心
《德育古鉴》:有一次卫仲达的魂被引到阴间后,他发现自己作恶的档案堆满整个法庭,而行善的记录,却只有筷子那么小的一卷,但称量之后却发现那一大堆恶事的档案反而比行善的记录轻,原因就是其在阳间建议朝廷不要叫老百姓去做苦工,虽然朝廷并没有接纳其建议,但其善念是为了万民,所以力量非常大。
2、善恶业的性质关键在于内心
(1)、心善地道亦贤善
A、例说
a、正面:出世间人
(a)、善心得解脱
把鞋垫放在泥像上的公案。
(b)、善心迅速积累资粮
《了凡四训》:吕洞宾因不愿意伤害五百年后的人而不愿意点铁成金,以此善心迅速圆满了三千功德。
b、反面:世间人
李秀才赴京赶考,本有望高中,但因其想高中之后抛弃妻子,居心不良,后一辈子都未得到功名。
B、理说
《本事经》:“由意有清净,故有说有行,乐随此而生,如影随形转。”
(2)、心恶地道亦恶劣
阿底峡尊者:“修行的验相,关键看烦恼是否减少。”
(3)、小结:善恶决定于心
A、《心地观经》:“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沈沦。”
B、宗喀巴大师说过:“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
(二)、详细分析善恶业取决于心
1、善恶业取决于心
(1)、正面
A、公案说明
a、来世安乐
母女渡河,被谁冲走,因相互生善心,二人死后都转生梵天界。
b、今生平安
有六位出家人和一个信使乘船渡河,行至河中时,船超重,信使为保护其他船客主动跳河,但当其跳入河中时,空中空中彩虹环绕、花雨纷纷,信使本来不会游泳,但却安然到达了彼岸。
c、超出魔网
《诸法集要经》:“智者善调伏,心种种过患,则超出魔网,得渡于彼岸。”
(2)、反面
A、理说
a、如果对自相续不进行详察细审,那么很容易在无意义中生起猛烈的贪心嗔心而积累下深重的恶业。
B、公案说明
a、缘世间尊主生恶念感恶果
老乞丐心生恶念,希望国王头颅断掉,自己去做国王,结果第二天酣睡之时自己就因国王车轮碾压而断头。
b、缘出世间尊主生恶念感恶果
《法句譬喻经》:两商人听了佛陀开示后,一个省欢喜心,一个生恶心,以此因缘,二人在凉亭休息时,对佛生欢喜心之人感得四大天王护佑,后被迎请至王宫继承王位,而对佛生恶心之人感鬼神令酒入腹,跌至亭外被车碾死。
C、教说
《决罪福经》:“人心念善,即有善报;心中念恶,即有恶报。”
2、护持相续与否之功过
(1)、未护持自相续,生起恶心之过失
A、教证说明
夏日瓦格西:“当护意国政,否则三有增。”
B、公案说明
两个小孩去向佛陀祈祷,因时机不同,婆罗门种姓的小孩什么都没得到,国王种姓的小孩得到很多美食,之后,婆罗门种姓小孩缘佛陀及僧众发恶愿而感得被疾驰的马车压死,国王种姓小孩缘佛陀及僧众发善愿而感得被迎请至王宫继承王位。
(2)、护持自相续,生起善心之功德
A、教证说明
《佛所行赞》:“正念存于心,众恶悉不入。”
B、理说
a、今生
今生的一切所愿能称心如意,受到白法天神保护、蒙受诸佛菩萨加持,一切所作所为成为善法。
b、临终
临终时,也不会感受气息分解的剧烈痛苦。
《中阿含经》:“死时生善心,心所有法,正见相应。彼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中。” “死时生不善心,心所有法,邪见相应。彼因此缘此,身坏命终,生恶处地狱中。”
c、后世
后世还会获得人天果位福报,究竟现前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3)、教诫
A、应行
经常观察自相续、修学心地善良
阿底峡尊者:《菩萨宝鬘论》:“日日夜夜三时中,再三观察心相续。”
B、应断
绝不能马马虎虎不观察自相续而顶礼转绕、念经诵咒等装模作样地广行善事。
讲记主线外的重要内容:福报有多重要
(一)、能听法、能长期听法需要福报
1、有福报的人
会遇到正法;
正法会对他的相续有利,而且这种利益会持续很长时间。
2、没有福报的人
刚开始的热情持续不了多久,最终变成业际颠倒之人。
3、珍惜自己的福报
以不同的途径非常稳固地长期听法,不随外境而改变自己,这也是最大的福报。
(二)、生善心也需要福报
1、是不是能得到奖品、加持品也是福报所致
得不到的人,生嗔恨心往往很容易;而得到的人,因为高兴坏了,就会发善愿。
(三)、得到庇护也需要福报
福报大的人,不管居住在哪里,都会有动物、植物保护。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99-定解B01-009】
心地善良的人自带加持
(一)聊聊加持这回事
1、什么叫加持
‘加’为加被之义,‘持’为摄持之义。谓加持即表如来之大悲与众生之信心。
亦即佛日之影现于众生之心水中,称为‘加’。行者之心水能感佛日,称为‘持’。
2、加持无欺存在的原理
佛与众生之本性原是平等而且圆融,因此,如来之大悲大智应众生之根机而加被之,众生则受如来之加被力,两者遂能相应一致。此称生佛加持。
(二)心地善良的力量
1、心地善良和四无量心二者相辅相成
原文:“菩提心的前行是修四无量心,而四无量心归纳起来,就是心地善良”
心地善良本身可以作为修持四无量心的基础,反过来,修四无量心可以让心地越发善良。可以理解为,心地善良是四无量心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修行,可以成就四无量心。
2、不同层次的心地善良有不同的力量
(1)世间层面的最低级的善就是十善法,属于人天乘的范围
修五戒十善可以升天或者往生其他善趣,但只是修五戒十善并不能出离轮回,从佛法善的层次来说虽然是最低的,但从世间的层面上来说就已经是最高的,在世间来说发一个善心,偶尔的一个善行,都可以称得上善,而且这种心行也可以说是进一步扩大扩充的善的基础,因此心底善良才能归结为四无量心的基础。
上师讲到:作为一个修行人,心地善良的话,加持会特别大。
(2)出世间的善心就是是菩提心
最高的善没有任何自私自利和执着。
上师也讲到:在名言中,诸佛菩萨、高僧大德确实有一种加持力。
(3)最好的俱生善——佛性
佛陀不仅与我们分享他的洞察——众生皆具佛性,并且还教导众生,如何唤醒这本自俱足的无限潜能,令众生能全然了悟其本具的佛性,使他们自己亦能证悟佛果。
佛陀在密续里宣说,佛性是根、是道、是果。佛性在究竟上是不会被染污的。弥勒尊者指出佛性是全然清净的,佛性不会障蔽它自己,只不过在相对上我们觉得它被障蔽了。任何一位众生在任何时刻都可能证悟。唯一的障碍是不能认识佛性的纯净与无限。所以最终的目标、最重要的要点就是善,抓住这一要点持续的修心,我们会化繁为简,持续不断的修心,我们终会大智大善。
参考资料:《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编写师兄:定解B19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5099-定解B19-006】
我劝你善良
(一)善良、简单不是你想有就能有
§ 一颗单纯的心需要巨大的福报,一颗复杂的心需要巨大的无明。
(二)什么是福报
§ 带领我们更接近真相的任何事情,即是福德。导致我们离开真相的任何事情,即称为缺少福德。
(三)如何积累福报
§ 请好好闻思
§ 奋力修加行
§ 坚持住一个原则:老实、听话、肯干。
参考资料:《宗萨仁波切谈福德》
幕布链接:https://mubu.com/doc/1kw02pwZt0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99-定解B18-008】
原文:正如宗喀巴大师说过:“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
地 道
大乘菩萨十地和五道的简称。
《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十地:一地极喜地;二地离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难行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
——《藏传佛教词典》
原文:如夏日瓦格西说:“当护意国政,否则三有增。”
三 有
1. 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
2. 本有、当有、中有。本有指现生的身心;当有指未来的身心;中有指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的身心。
——《佛学常见词汇》
编写师兄:定解B15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5099-定解B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