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前行广释》第107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前行引导文》。《前行引导文》前面我们学了共同前行,共同前行当中四加行主要是让我们生起出离心,也就是让我们了知整个轮回没有实际的意义,生起想要解脱的心,这个心叫做出离心,也就是出离轮回的心。自从有了想要解脱的出离心之后,我们自己的目标就是为了解脱而修行。

有了出离心我们还要知道出离的最终的目的地就是解脱。共同前行第五个内容当中讲了解脱利益解脱功德。也就是说真实的解脱不是在轮回当中从人道到天道,或者从旁生到人道等等从恶趣、从现在目前不是那么舒适、不是那么圆满的一个地方到轮回当中另外一个地方,这不是出离,不是解脱。

在解脱利益当中给我们讲了三种解脱的状况叫三菩提,第一就是佛菩提,通过修持大乘道所得到的最究竟的觉悟;第二种叫做缘觉菩提,主要是缘觉种姓的修行者,最后获得缘觉阿罗汉;第三种是声闻菩提,通过修持声闻乘获得声闻阿罗汉。这三种是出世间的解脱。我们自己要获得解脱,要出离的是从整个轮回当中出离,不是从轮回的某一处到轮回的另外一处,这不是出离,这个目标我们要搞清楚。

引导我们达到这三种解脱目标的必须是具有法相的佛法善知识,依止上师当中就讲了很多善知识的法相。这些善知识的法相都和解脱有关,没有讲世间老师的法相,没有讲世间的善知识的法相。因为我们出离要从整个轮回出离,而不是从轮回的一处到轮回的某一处。所有善知识的条件都必须要在佛法上面安立的,所以说佛法的善知识主要的工作就是引导我们解脱。我们依止善知识也是依止他修学解脱之道,除了这个之外其他都是次要的。我们要寻找这样的上师善知识,寻找到之后要完善自己作为弟子的一些标准,然后这两个条件已经圆满之后,我们也要如理如是的去修学真实的解脱道。怎么样善巧地依止上师呢?我们在依止上师学法过程当中的发心、行为,这些我们都必须要了解。在依止善知识这一品当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给我们讲得非常细致。

依止上师之后干什么呢?我们依止上师,上师要给我们讲解脱道,所以后面就讲了五加行。五加行必须也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他来给我们做引导,如何修皈依、如果修持菩提心、如何修持忏罪、如何修持供曼扎积累资粮、如何修持上师瑜伽等等。所有的这些修法必须要具德的上师给我们宣讲,我们自己也通过他所指引的方法一步一步去操作,一步一步去修。如果修行过程当中哪一种因素我们没具足必须要调整,具足的情况之下,也必须要进一步地稳固、清净,这要一步一步来训练。

现在我们已经学到了不共加行部分,我们依止上师之后,上师给我们传什么法让我们相续成熟呢?让我们相续逐渐证悟的所有的修法窍诀,就是从皈依乃至于到上师瑜伽,后面还有破瓦,乃至于最后我们如果要进入正行,要接受大圆满的灌顶、大圆满的正行。一方面这都是善知识来给我们赐予的,另一方面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也是要经由有经验的善知识的引导,逐渐让我们的心从庸俗的、凡夫的状态通过修行逐渐到达觉悟的状态。

在五种加行当中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二个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整个大乘的核心。比如我们在听法时候其实也是为了利益众生听闻正法的,听闻正法也是我们成佛的资粮,可以让我们成佛的一种法行,是十种法行其中的一个。每次我们出门的时候最好就能发菩提心,在学院的时候法王如意宝说出门的时候我们要发心,听到吹海螺的时候要发心,最差的话——当法师讲法前说:“要为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这个时候也要发起菩提心。我们也是要经常提醒自己发菩提心。

如果没有发菩提心的内容我们就不知道到底怎么样去发菩提心,所以我们正在学习怎么样生起菩提心,怎么样发菩提心。我们想一想为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是很容易的,说一说发菩提心这也很容易。但是很容易的这种发心,心中想的发心,和嘴上说的发心如果没有实质内容的话,过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就麻木了。每天都要这样想、这样说,内心当中也没什么感觉,也没什么触动,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我们要想、要说,但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还要缘所有有关发菩提心的内容去听闻、去思维、去观修,这样菩提心的教义、菩提心的内涵就在我们相续当中、在我们心中逐渐生起来了。生起来之后当我们说,为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的时候,当我们想今天我要为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的时候,就有感觉,就是真正的发菩提心、真正了知菩提心的体性,利益这么多的众生,众生非常的可怜,自己本来是佛,但是不了解自己的本性而冤枉地流转于轮回当中,感受这些不必要的痛苦。了知这些问题之后对众生产生利益他们的心。

虽然自己还在漂流,但是自己和其他众生比较,毕竟自己已经有暇满人身,自己也是依止了善知识,正在学习有机会接受这方面的训练,所以说我是走在前面。虽然从本性来讲我还在流转,我还是其他大菩萨的发心的对境,但是对我自己来讲毕竟已经在学修,已经进入菩萨培训班,正在学习正在训练怎么修菩提心,多多少少也理解了一些这个内容,也每天在串习。所以对别的有情没有觉悟的有情,我们也是要知道他们本来是可以远离摆脱这一切的痛苦的,一切痛苦根源可以完全断除了,但是他们不了解,所以我要发起菩提心。

第一个为利他,第二个为了利益众生我一定要发誓成佛,那么所成的佛到底是什么状态?我们通过学习之后知道是彻底觉悟,所有迷惑的因缘、所有痛苦全部已经没有了,而且相续当中现前了最根本圆满的智慧,这就叫做觉悟者就叫佛陀。为了这两个目标,第一个为了让所有的有情,没有简别——不是说我的亲友我就使劲的去回向使劲加持,怨敌我反方面去回向、反方面去加持,这就不对了。不管是怨敌也好、亲友也好都是暂时的,尤其是今生当中,短短的几十年当中亲友、怨敌都是无常的。短时间的亲友在后世有可能变成怨敌,或者是前世怨敌所转生过来的;怨敌有可能前世是亲友,或者下一世再转成亲友。所以说这些不可靠,我们不要说这一世他对我有恩我就使劲去回向怎么怎么样,这不行。不可能靠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的目光太过于短浅了。

在修菩提心的时候有一个训练的课程,怎么训练的课程呢?就让我们知道整个轮回的时间线特别长,在非常长的轮回当中所有众生的角色是在不停的调换的。那么我和对方之间的亲人和怨敌的关系,对方和我之间的怨敌和亲人的关系,或者说不认识的关系,每一世都在调换,这里面哪一个是有定准的呢?没有定准,这是亲怨不定,亲人也不定怨敌也不定。所以我们要利益的时候就不能简择说:我只利益亲人,怨敌不利益。那么在下一世的时候或者亲怨变换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现在我们选择性的利益亲人,然后到下一世的时候就变成我的怨敌了,现在我愿意利益的众生下一世就变成了我讨厌的有情,那么这是不对的。

所以在菩提心的修行当中不简别,不管现在是我们的亲人也好我们的怨敌也好,还是不认识的人也好,我平等的去利益。不管它下一世变成什么身份,不管我下一世变成什么身份,不管怎么调换,反正这三类众生我都是要利益他的,这就是很稳定的所缘,非常稳定的一种观修的方式。

首先我们要通过四无量心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心,四无量心修好之后,我们就要真正的发心、真实的发心。真实的发心就是念诵十万遍发心偈的同时,要缘利益一切众生,要缘自己成佛,因为只有自己成佛了才能够最好的利他,才能够让众生达到最圆满的利乐。因为我们要利益众生,不能够说我只是在这个阶段当中,短短的时间让你获得一点点的利益,那么这个利益不究竟。菩萨想,怎么样才能让有情得到最根本、最圆满的利益呢?当然暂时的利益先要获得,但是究竟利益就是一定要帮助他们获得远离一切痛苦的果位。那么这个果位是什么呢?真正最圆满的利益众生那就让众生获得最圆满的觉悟,因为获得最圆满的觉悟,他所有的痛苦、痛苦的因还有最细微的种子完全断尽。

在我们修菩提心的时候,所观想的我要利益的有情,我就把他观在我的面前,我就想:这个是我要利益的对象,那么我怎么样利益他?当然从一个侧面来讲他现在正在受痛苦,他现在很苦,我需不需要通过我的力量让他远离这个苦呢?当然需要的。他没有快乐我需不需要让他得到快乐呢?这也需要的。但是这个有情的相续单单是远离当前的一些痛苦,让他获得我能够想到的一些快乐吗?进一步想:这还不够,为什么呢?因为他相续当中还有很多痛苦的种子,还有很多不了解的、可以获得的而现在还没有获得的最深的快乐,怎么办?如果这些因素该去掉的没去掉,该获得的没有获得,那他所获得的快乐、他所远离的痛苦那也是暂时的。作为一个菩萨来讲这种暂时的利益当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对我发心利益的众生我应该给他做的事情、应该对他负的责任还没有负责到底,这还不行。

就好像世间上一个负责任的人做事情,我要管你我要利益你,那我一定要帮到底,我一定要利益到底,这个是我的责任,有责任心的人他就会这样想。那菩萨是最负责任的人,通过修行来讲,他是最负责任的人。既然菩萨是一个最负责的人,那么他就想:这个有情众生我要度化他我要帮助他,当前的一些苦因我要帮他远离,当前的一些乐因我要让他具足。但是这不够,所以他要继续的深挖,他只要还在轮回当中流转,那么他还会痛苦,他还会有不得安乐的时候,所以要想方设法地让他离开轮回。怎么样离开轮回呢?他有无明,有这些烦恼习气,必须要帮助他把这些烦恼习气、无明都断掉。

获得暂时解脱还不够,因为相续当中还有这些残余的烦恼障的种子、所知障的种子,还有最细的习气。如果这些没有远离的话,他还没有办法获得最圆满的快乐。所以就想方设法应该把他的所有的最细的习气也断掉,最后完完全全地没有了,干干净净了,他本具的佛性也现前了,他所获得的最大的安乐是什么?永远不退失的安乐是什么?那就是成佛,这个有情已经彻彻底底觉悟了,这个时候他负责到底了。

我们要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的时候要这样想当然我们先是缘一个有情这样想,如果我把一个有情这样想,想通透了、想到底了,然后不管换任何一个众生在我面前都是一样的。发心利益众生,我是真正利益他、最圆满利益他,一定要让众生获得这种究竟的快乐。那么如果要让众生获得这种究竟的快乐,那么我有没有能力帮助他达到这个目标呢?这个时候我在想,如果我真正要达到这个目标的话,我要亲自去做这个事情,我不能够假手别人来做,我不能想反正有这么多佛菩萨他们会帮助来做,这个不行。我们在修菩提心的过程当中,所有众生的利益我来承担。在七重因果教授当中第六个增上益乐,就是说我来负起这个责任,不假以其他有情的手,不假以其他佛菩萨的手,我自己来做这个事情,勇敢的挑起这个重担既然要达到这个目标那怎么办?那只有我先成佛,我自己不成佛我怎么样去帮助众生成佛呢?我没有能力。如果我要让众生获得最究竟圆满的快乐,我必须要精进的修行。那么这个缘佛果的心就是菩提心的第二部分。

菩提心的两个部分一个是大悲缘众生,一个是智慧缘佛果。智慧缘佛果其实也是为了利他我才追求佛果的,因为只有让众生成佛才是最究竟的利益,而要让众生成佛必须我有这个能力,我有这个能力我才给他这个,那么如果我没有这个能力,那么一部分我能帮他做,另外一部分就只有假手别的其他有情,只能够希望别人帮他做。这不行,作为一个菩萨来讲他根本不满足,他不放心。他不能够让别人做,就必须我来做,我来操办这个事情。既然我们要操办这个事情,必须我自己很勤奋的去修学,那么这个时候带着什么样的目的呢?完完全全为了更好的帮助众生我去求佛果,他的初衷,最根本的发心、意乐,就是为了利他的,他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完完全全为了利他的。

有了这样的发心意乐之后菩提心就很清净,而且他会非常非常地勤奋,这么多有情正在等着你去利益,而且你的目标如此之大。如果我们真正把这种菩提心的修行在我们相续当中扎根,或者说是融入到我们相续的时候,基本上这个菩萨也不会造罪业。为什么?因为他知道造罪业会让众生的利益受损失,一个方面来讲成佛的速度会减弱,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在造罪业的时候其实也是间接地伤害有情的利益;一方面真正菩提心很强劲的人他是非常精进地取舍因果,很勤奋地修行菩提心的正法等等,这方面都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为了利他的缘故,菩提心在相续当中要生起来,那么生起这种菩提心的修行者那就是真实的名符其实的菩萨,我们精进勤奋地去朝着这个目标勤作,那就是特别关键的。

菩提心的修行是两方面讲的,我们在念诵发心偈的十万遍的串习当中,这两个主要的因素是不能离开的。尤其是利他心,在早期的时候,利他心特别关键。因为众生无始以来自私自利的心早就自在了,为了与我有关的这些人的利益的我执心早就自在了,不注意也没有想方设法的打压它,它就会起来。所以,在我们修菩提心早期的时候,利他的意乐一定要非常刻意地去修。我们就不要说:这是不是执著啊?是执著又怎么样?我在早期的时候就是要刻意地生起这种利他的执著。因为只有把这种利他的执著生起来了,才能够有效的打压我们相续当中早就习惯了的我执,我爱执。

如果你没有生起非常强烈的利他的执著,凭什么打压无始以来形成的我执?打压不了。如果你的我执打压不了,当我们在磕头的时候,当我们在闻思的时候,这个我执就会出来,就会现行,就会给我们菩提道路做障碍。我们在修行成佛过程中,本来你在成佛的高速路上正在飞驰着,突然减速了,就我执浮现了,我爱执就出来了。我爱执一出来,你就必须要刹车,没办法你必须要刹车调整。调整好之后,你才能上路。所以,只要有我执一现前,他的利他菩提心,成佛资粮的积累就会自动减速。

早期的时候,利他的意乐必须要再再的串习串习完之后,第二个方面的菩提心才会被利他心所牵引,成佛的心才会很清净,这个成佛的心就不是为了自己成佛。因为不注意,我修行成佛的心就变成——这个成佛很好啊,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么多人恭敬他,佛陀神通那么大,好像很容易。如果我成佛,我就会捞到很多的好处,就会有很多的利益。自然而然成佛的道路就被我执所利用了,不注意就被他利用了。所以,早期的时候,非常非常刻意地去打压我执,非常刻意引发利他心的原因就是这样的。早期很重要的修行内容,都要侧重于利他,不管任何的发心作意都是要想到利他。

上师老人家在讲法的时候再再提到,不仅是发心上面要经常思维利他,行为上面也要时不时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因缘当中,要做利他的事情。就是因为我们相续当中的我执,无始以来的我执非常非常强劲。如果不刻意地打压的话,没办法让我们的修行顺畅地进入到菩提道当中。在我们观修念诵十万遍的发心偈当中,不是嘴巴上干巴巴的念诵这些偈诵,当然念也有利益,但是关键内心怎么想?一遍一遍念的时候,你心中配合念诵要去作意,这是很关键的。如果每一次都能够这样,当然不一定每一次都做的那么圆满,但是如果你带着这种思想训练,那肯定会对我们利他心的生起有帮助,肯定会对打压我们的我爱执有帮助,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是我们要修学、要念诵的内容。

前面愿菩提心的学处,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已经学完了,当然我们还要持续的修行。下面学习的是行菩提心的学处,行菩提心的学处主要是六度,六度当中前面布施度的修法,我们已经学完了,怎么样修布施通过窍诀的方式已经讲完了。

己二(持戒)分三:一、严禁恶行戒;二、摄集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这是菩萨戒当中分的三个内容,这三个内容合起来就是完整的菩萨戒。《瑜伽师地论》中有菩萨戒品,也是按照这个内容来讲的。

庚一、严禁恶行戒:

第一个侧重点就是在发菩提心、在修菩提心过程当中要禁止自己相续当中很多违品,必须要通过戒条的方式要断掉,要断除伤害有情的行为,这叫禁止恶行戒。

尤其进入菩萨戒,和小乘的别解脱的戒律侧重点不一样,别解脱戒的侧重点主要是身语的行为,菩萨戒当中是以心为主。所以,如果内心当中生起我爱执,生起伤害众生的意乐,要适时的调整,他是以心的调整为主,行为上面为辅。在菩萨的修行当中,菩萨戒律当中,如果你的心是真正利他的,你的行为伤害了有情,也不会犯戒律,而且有的时候说,也会有功德利益的,这种说法的原因何在?原因就是在于以他的心为主。你的菩萨戒清净还是不清净,关键是要看你相续当中是相应于我执,还是相应于利他。如果你的发心实在是很清净,行为上不为主,行为上也可能转变成清净的菩萨道的修行。密乘戒律的侧重点主要是在于净观,所有的发心、意乐、行为都要相应于本来清净的法界,有很多修行都和清净的见解有关的。

前面我们讲了,三个戒律当中,第一个是禁止恶行方面,就是所有的恶行,修菩提道的过程当中所有的恶行,全部都要抛弃或禁止;第二个侧重点是修善法,禁止恶行之后,你必须还要精进的去行善。第二个就是摄持善法戒,所有的善法你都要修行;然后第三个是饶益有情,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一定要非常主动地去精进利他。不单单是自己摄持善法,而且要饶益有情,一定要帮助众生,就把这个作为学处,必须要了知,必须要修学的地方。这里面讲三个的原因,作为一个菩萨来讲,三个都要修。禁恶行也要修,也要做,摄集善法也要做,饶益有情也要做。三个方面我们都要学,都要修,这是让我们了解的,三个要点和合起来,就是完整的菩萨戒律。

如果我们学完之后,我们再看菩萨戒,菩萨戒的学处,菩萨戒当中有严禁恶行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平时我们讲的菩萨戒,其实是三种当中的严禁恶行戒,我们平时讲这个戒律多一点。但是这是不是圆满的?不圆满,如果我们不学习,我们就不知道菩萨戒分三个。

所谓的严禁恶行戒,也就是指身语意三门要如毒一样断除所有对他不利的十不善业。

我们的身语意三门,像毒一样伤害有情,对他不利的所有的行为、不善业必须要断除。身语意这三门如毒一样,必须要断除所有的对他不利的十不善业。当然所有的戒律包含起来,就可以摄在十不善业当中。所有的不好的方面都可以包含在十不善业当中,好的方面都是包含在十善当中,断除所有的十不善业,修持身语意为主的十善。禁恶行戒:身体方面,只要是对他不利的、伤害众生的所有的行为要断掉,语言方面伤害众生的语言都要断掉,内心当中伤害有情的作意必须要断掉。这叫禁止恶行,严禁恶行。

如果按照《三戒论》当中菩萨戒的严禁恶行戒来讲,这个严禁恶行戒专门是指戒条,严禁恶行戒当中,反正要断除十不善。到底怎么样操作呢?在菩萨戒律当中,针对我们的修行,会开出不同的要守护的戒律,这就是我们平时讲的菩萨戒的戒条。戒条包括在哪里呢?戒条包括在严禁恶行戒当中

如果按照龙树菩萨的传承,有十八条根本戒律,再加上不舍愿、行菩提心,总共有二十条,国王容易犯的五条,大臣容易犯的五条,平凡人容易犯的八条,总共加起来十八条。再加上不舍弃愿菩提心,不舍弃行菩提心,总共有二十条戒律。这是必须要守护的,就是平时我们讲的菩萨戒律,必须一条一条去守,这个具备条件违犯了,要去忏悔,如何如何…。从龙树菩萨传统当中这样讲。

如果是无著菩萨的传统,有四个根本戒律,然后还有四十六个分支的戒律,这些他也有明文规定,对于1、2、3、4、5这些不能做的有明文规定,什么情况算是违反了菩萨戒,这个方面讲得特别清楚,这叫严禁恶行戒。

庚二、摄集善法戒:

所谓的摄集善法戒,就是说,随时随地竭尽全力奉行包括微乎其微善根在内的一切善事。

摄集善法戒的法相是什么?随时随地竭尽全力奉行包括微乎其微的善根在内的所有的善法。一切的善法都要做,包括微细的善根在内,当然下至微细的善根,上至很大的善法。而且应该有随时随地积累资粮的一种观念,这个观念一定要深入到菩萨的骨髓当中。如果是形成这个观念了之后,他就会不分场合,没有时间的限制。不能说:早上两个小时是我修善法的时间,好好修善法,然后下座之后就不管了。那是不行,这样的话,他积资的速度就会很慢,他就没办法全天候修行,也不包括很微细善根的修行,这个善行善法对他来讲就不是很圆满。

摄集善法戒在《三戒论》当中,具体包含什么内容呢?虽然这里面讲所有的善法,但是所有的善法其实包括在六度当中。所以,菩萨的摄集善法戒其实就是六度。当然我们说行菩提心是六度,持戒当中摄集善法戒也是六度,这个没什么,反正就是从不同侧面来安立的。在《三戒论》当中,摄善法戒是六度,为什么是六度呢?所有的菩萨要修行的善法,六度不包括的是没有的,所有的善法都包括在六度当中,上供下施,是布施度,还有制止恶行是持戒度,还有利益众生,还有忍辱,这些都是很殊胜的善法。

持戒度一方面来讲是禁止恶行的,但是从反方面来讲,有一种说法,“一百年当中布施,不如一天护戒。”一百年当中,精进地布施很多的财富,还不如你在一天当中守护一条戒律的功德大。布施可以积累很多的功德,但是我们就没想到持戒其实是积累更大功德的。我们想持戒是一个束缚,戒律好像是很麻烦的事情,很束缚,不自在。但是持戒让我们远离恶行,把我们置于保护圈里面,其实持戒本身还可以产生巨大的善根,而且所产生的的巨大善根,远远要比你用这些金银珠宝供佛、布施有情的功德大得多。所以,我们如果真正想要很快地累积善根,那么就要认认真真地去求戒,认认真真去护戒。守护戒律获得的善根特别特别地强劲。所以,这个功德要远远比布施供养的功德大。

安忍的福德也很大(后面我们还要讲),只要你能够修安忍,比持戒的功德还大。精进的功德就更大了。所以,你看哪个善根不包括在六度当中?所有的善根都包括在六度当中了。所以,菩萨所有的摄善法戒,以六度来进行归摄的。在《三戒论》当中,摄善法戒就是以六度来讲的,是这个原因。

本来世间也有此类俗话:“顺口顺手也可行善事,随行随住也会造恶业。”

这是藏区的一个俗语。藏区一直都是佛法很兴盛,他们的很多俗语都和修善法、修行有关。虽然是顺口溜,是一个俗语,但对修行方面来讲,华智仁波切在这里引用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些道理很浅显,但是也包含了很深的让我们修行的敦促作用,有很深的道理在里面。看起来很浅显,其实修行的道理很深。

怎么讲的呢?如果一个人他心中有想修善法的意乐就会出现什么情况?顺口可以行善事,只要一开口就可以变成善根,说真实语,说柔软语,劝导别人修行,这些都是顺口就可以造的善根。还有没有的事情,一开口你就可以念观音心咒,你可以祈祷莲花生大士,或者你可以读诵佛经。反正只要你有这个想法,不要想我怎么可能积累善根呢?我又没有钱。有些人说,只要有钱可以积资,没钱不能积资。不是。你有嘴巴吗?你有,有口就可以造善根。为什么可以造善根呢?就可以念佛,就可以劝导别人修善,也可以做很多善法。所以,顺口就可以行善事,只要你有口就可以做的。

但是关键的问题还是必须要有这种意识,要有这种观念,而且这种观念还要很强劲,如果修行的观念特别强劲,那么这个人就会很懂修行,他就可以善巧地使用自己的这些免费的资源。免费的资源是什么?你有身体,你可以磕头;你有嘴,可以念咒语;你有手,你可以转经轮;你有脚,你可以转佛塔,这方面都是可以做的,可以做很多的善法,顺口可以行善事,顺手也可以行善事。

如果你有这种观念,你在外面可以用自己的身体(手代表身体)做很多帮助别人的事情。现在我们就不敢随便扶那些摔倒的人了,以前你顺手就可以做很多事情。这里面的意思是说什么?意思是说,如果你有这个意乐、意识的话,其实还是可以用你自己的身体做很多的善法,还是可以做很多帮助别人的事情。当然现在很多法器设计出来,比如说转经轮的功德其实特别地大。我们把这些转经轮的功德翻出来看的时候,马上手伸出去把转经轮拿过来转几圈。为什么?因为功德非常大。

所以,顺手可以行很多的善事。只要你有这个想法,没有积累不了善根的。积累资粮的事情,没有不能积累资粮的穷人,只有不能积累资粮的懒人。如果是懒人没办法积累资粮,你说我穷,积累不了资粮,这是没有的,成立不了的。你再怎么穷,你都有手脚,你可以顶礼,你可以做很多事情的。但是如果你懒,你的内心很懒,你不愿意做,即便旁边是佛像,你就在佛堂里面,你都不愿意动弹,我就不站起来磕头,我就不看书,我就不转经轮。如果你心很懒的话,那就做不了,你富裕也做不了。如果你心不懒,心很精进,对善法很喜欢,没有钱,照样可以做很多的善根。

随行随住也会造恶业,如果在随随便便当中,行走的时候也会造恶业,在走路的过程中,看到一个虫子一下子就踩死了,然后看到车,一下子踢一脚。反正随行也可以造恶业,安住的时候也会造很多恶业。所以,善和恶,如果你懂修行,可以很轻松地造善业,如果烦恼深重也可以很轻松的造恶业。所以到底怎么选择还要看我们自己修行的意乐强不强,如果修行的意乐强,积累资粮就很多。如果每天都有很强的意乐,每天都通过强劲的修善法的意乐去修的话,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善根逐渐不知不觉就已经强劲了。

有的时候我们幻想突然做一个大善根,如何如何,大善根也是小善根不断积累的。我们遇到大善根的时候,比如这个地方需要修个经堂,要一千万,你有吗?没有,那这个做不了了。大的我们做不了,小的也不愿意做,这就没办法了。但是如果我们有这个想法,每天都做一点,花一些时间做一点,早上起来佛前供七杯水,供几盏灯,或者顶礼啊,平时念咒语啊,转经轮,其实只要有这个意识,有这个意乐,每天都这样持续地做,小善根就变成大善根。

而且以前我们再再讲过,善法能够成为重善业的条件:当然佛像是很殊胜的对境,三宝是很殊胜的对境;还有心很强劲;延续的时间很长。一个小事情,比如每天供一盏灯,我只要每天做每天做,从现在到死之前每天做,那就成为大的善法。每天供七杯水,每天做就会变成大的善根。你不要小看,我供了小小的七杯水,有什么功德利益!不能这样想。善根大还是不大,关键看我们自己是怎么样的态度,我们对于修行善法的意乐到底强劲不强劲?如果意乐很强劲,就通过强劲的意乐变成很强劲的善根了。

因此,我们随时随地如果没有以正知正念不放逸来观察,没有认真努力地取舍善恶,甚至仅仅在游戏当中也可能积累下许多严重的罪业。

因此,我们应该随时随地地以正知正念不放逸来观察、摄持自己的相续,如果没有经常保持正知正念,正知就是经常观察三门,观察我的身体现在在做什么,我正在端端正正地听法,我正在写笔记,这个是对的;然后观察我的语言,我现在讲的是好的,或者我现在讲的是废话,马上要制止;然后我的心在想什么…,这叫正知。正知完全知道你在做什么,经常审视你的身语意。正念是什么?意念善法,安住在善所缘。正知之后马上是正念,正知观察、检查了身语意,它正在做善,继续让他安住,这就是正念如果检查身语意它在造恶,马上纠正把它安立在善所缘,这叫正念

正知正念再加上不放逸,不放逸就是小心谨慎,不能马马虎虎的,必须当成大的事情来处理,就好像如履薄冰的感觉。在世间当中对善恶的取舍不能够马马虎虎可做可不做,心态不殷重不行,要当成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很重要?比赚钱还重要,比其他的事情还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关系到以后的福祉,关系到解脱,关系到你不注意有可能堕落,这是很重要的。所以,一定要不放逸,小心谨慎。只要我们内心当中把修行当成一个很大的事情、很重要的事情来对待,那么基本上也不会太懈怠,因为你把修行当成重要的事情了,没把它当成一个无关紧要的事情处理。如果你把修行当成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事情来处理,有可能特别高兴的时候,今天磕一些头,然后平时的时候随便找个理由就把自己说服了,把修行往后推了。这样不行,这样修下去,我们的人身就会这样慢慢地空耗掉。所以,不放逸特别重要,《入行论》第四品不放逸品,第五品正知正念品,把这些问题都讲得特别清楚。

如果没有以正知正念不放逸来观察,没有认真努力地取舍善恶,如果是在这样的状态当中,甚至在游戏当中也可能积累很多严重的罪业。游戏是什么意思呢?游戏是在玩耍的时候,就是在不注意玩耍的时候,如果没有以正知正念不放逸观察,也有可能造下严重的罪业。比如说开玩笑,有时候开很重的玩笑,就有可能造下很重的罪业,谤法或诽谤圣者,或给别人起外号,这些其实都是容易造罪业的事情。尤其是修行人,如果对方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对境就更严厉了,所以这些都有可能的。

还有,游戏是在外面旅游的时候做游戏的时候,也可能随随便便当中造下很严重的罪业。当然现在还有一种游戏——电子游戏,电子游戏当中也有可能浪费很多的时间,思想都进到里面。虽然电子游戏里面的杀人,扔颗炸弹,或者把别人的坦克炸掉,当然对境是假的,但是你的心沉溺在其中的时候,有可能你的心不间断的转入,时间长了之后,这个事情就是浪费暇满人身的事情。

当然你是不是完全不能做呢?慈诚罗珠堪布在讲出离心的时候说,也不是完全不能做的意思,但是如果沉溺于其中,就不好。因为你的人身暇满是难得的,你的寿命是无常有限的,如果你寿命无限极,真的是无量寿了,那就可以,这个教义可能不适合你,换个别的教义。但是我们的寿命在佛住世时是一百岁,现在又过了2600年了,现在寿命已经减到平均70多岁了,现在你多大了?你还在做这些事情,本来更需要修行的你没有去修,像这样没有必要的游戏,与你的解脱意义不大的,沉溺于其中,浪费很多时间。虽然游戏本身,你在打游戏过程当中,对境可能是没有的,假的对境;没有真实断众生命根,因为是虚拟的人物,没有真实存在;加行也不存在,真实的加行没有;发心肯定是有的。所以,如果真正分析,这里面的罪业是不是很严重呢?本身可能不是那么严重,从四个条件来观察的时候不一定很严重。但是你的人身你的寿命是有限的,如果经常性地打游戏,不单单是你在打游戏的时候没有修善法,还有后续的问题——对你的心的影响,对不对?如果你时间长了上瘾了,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是后续的一个反应了,别的问题又会出来。

所以如果要算这些帐的时候,没必要的事情就尽量不做,但是如果实在想要去娱乐一下,打打游戏,一定要控制自己。宗萨仁波切说,不要让它控制你,你要控制它,这样可以去打一打游戏的,可以玩玩具,关键不要让玩具控制你,这也是很精要的教言。不要让它控制你,所以你要控制它,我今天就是半个小时,然后时间一到关机下来就行,这个也可以,你把这个当成一个修行。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去串习,本来我们在轮回当中流转的时间就特别长,修行的习气就不强,再加上被这些事情耽搁的话,通过这个衍生严重的罪业的可能性很大。

如《贤愚经》颂云:“莫想罪微小,无害而轻蔑,火星虽微小,可焚如山草。”

这让我们对于罪业本身,要非常地谨慎,不要想这是个小罪业吧,不要紧吧,那个是个小罪业不要紧吧,千万不要这样想。在经典当中佛陀已经讲了:莫想罪微小无害。这是我们凡夫人最容易犯的毛病——这是个很小的罪业,不要紧吧,可能问题不大,这个事情本来不大,无所谓。“无害而轻蔑”,然后就开始不重视,不小心。它的起源虽然小,但是它的后果可能很严重,比如说火星,“火星虽微小,可焚如山草。”一个小小的火星,我们说这么小的火星应该没问题吧?但是它一旦把草堆点燃之后,像山那么高的的草堆也会烧尽。

世间当中也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有些时候大片大片的森林被烧,难道是方圆一公里的天火掉下来把它烧了吗?也不是。有的时候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烟头,或一个小火星,一下子就点着了,很多森林就烧掉了。因此说罪业也是一样的,我们不要想罪业很小,无害而轻蔑。我们在学习前面业因果规律的时候,罪业的本性有一个规律叫做业性增长广大,这是业自己自带的功能,业性增长广大的。什么叫业性增长广大?小小的罪业它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自动增长,自动延续自动繁殖,这就是业的本性,业果辗转增长广大。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小看所谓的小罪业。

还有一个问题,每天都在做很多小罪业,这个是小罪业无所谓,那个也是小罪业无所谓,那么每天我们在二十四个小时当中如果没有严谨地防护自己的心态,没有修行的心,没有小心谨慎,没有不放逸的话,那么我们每天其实会造很多所谓的小罪业,那么很多所谓的小罪业,集聚起来那可就不得了了。可能每个都很小,但是慢慢积累之后,它就像水滴一样,越积越多,最后就汇成大海了。

像这样火星虽然小,但是可以焚尽如山的草。我们要小心谨慎,把每一个小的罪业当成一个大的罪业、大的事情看待,因为它一旦成熟之后,它就会让我们感受千百万倍的痛苦。其实来讲,如果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不愿意坐视自己这样,眼睁睁看着自己受这样的果报,为什么要这样呢?有的时候说你这个人有没有血性,你这个修行人应该有血性的,怎么样有血性?不是你遇到别人欺负你,你一定要拿刀上去砍,这个不一定是有血性的表现。

真正有血性的表现是,我不能够坐视,我明明可以避免以后更大的痛苦,为什么要让我眼睁睁的去受这个痛苦?我就是现在要斩断罪业的因,不纵容自己,一定对自己负责任。那么怎么样对自己负责任呢?该调伏的烦恼一定要调伏,该断的罪业一定要断,虽然很痛苦很纠结,但是我一定要断,这种性格的人就会去做。如果没有血性的人,他可能想:这个没事吧。眼睁睁看着自己往火坑里跳他也不管,也不做任何刹车的措施,这就非常消极,很软弱的表现。自己的烦恼起来的时候,就被这个烦恼推着走,这就是很软弱,不是勇敢。世间的勇敢和佛法的勇敢是两回事。

我们对于微小的罪业,应该有一个非常谨慎的态度去对待它,因为业果的规律就是这样的,自作自受,你自己做了就自己受。前面我们在学因果的时候,未作不遇,已作不失,业性增长广大,我们都要把这些当作口诀来背,背熟之后我们遇到事情就知道,当自己遇到痛苦的时候是已作不失,我以前做过这个业,它不会消失的;未作不遇,如果我没有作也不会遇,如果我以前没有培福报,现在也遇不到发大财的机会。所以说不管怎么样,世间出世间的好的、坏的,都是未作不遇,已作不失,业性增长广大,善和恶都是一样的。

我们要经常性地去忆念这些,忆念之后可以督促自己精进,而且对整个轮回生起想要出离的心。因为你不出离的话,总是在这样轮回的因果规律当中,被它所局限,没有办法没有自在的。只有你出轮回了,轮回的因果才对你不起作用,因为你出离轮回之后,因果规律都是善因、或者说解脱的因、无漏的因和解脱果之间的关系。轮回的因果和你没关系了。

相反,如果我们随时随地提起正知正念而实地行持,那么随随便便中也会积累不可思议的善业资粮,甚至当看到路旁一刻有观音心咒的石堆时,也立即脱帽、恭敬右绕而行,并以三殊胜来摄持,这样一来就成了圆满无上菩提的无倒之因。

对善法来讲,我们也应该有兴趣,随时随地,这个其实也叫精进,精进就是喜于善,对善法很喜欢,内心当中欢喜,这叫做精进的本体。所以,我们也应该随时随地的提起正知正念来实地行持善业,这个时候随随便便当中也能够积累不可思议的善业资粮。

这个地方主要是指藏区,藏区佛法很兴盛,我们坐车进藏区的时候,看到路边经常出现佛塔、寺院、佛像,特别多。坐车的时候有些修行者习惯性的看到佛像就合掌,马上念一个发愿偈,有的时候念诵:“菩提心妙宝, 未生者当生, 已生勿退失 展转益增长。”反正看到佛像就发愿,他已经养成习惯,习惯之后就可以随随便便积累很多的资粮。

甚至看到路边有一个玛尼石石堆的时候,也立即脱帽。为什么要立即脱帽呢?看起来好像是刻着观音心咒的石堆,但是观音心咒的石堆就是玛尼石,这个玛尼石其实代表观音菩萨就在这儿就住在这儿利益众生,它就是观音菩萨本身。看起来是一个石头,但其实它是观世音菩萨的自性,观音菩萨的本体。哪个地方有观音心咒的玛尼石,就代表观音菩萨在这儿利益众生。

所以它不是一块普普通通的,刻了字的石头。不是刻着“色达欢迎你”或者什么普通语句,它上面刻的是“嗡玛呢巴美吽舍”观音心咒,是观音菩萨早就通过她的智慧、愿力,摄持加持过了,它就代表观音菩萨本身,本人就在这儿。所以说你看了之后你马上想:这是观音菩萨。当你生起这个念头的时候,其实就安住在净观当中了,你知道这不是一个普通石头,它就是观音菩萨在这儿利益众生。所以你的信心一下子就会起来,然后你脱帽表示恭敬,合掌。当然如果你汽车在飞奔的时候,你可能没办法又绕,但你可以合掌,可以马上发愿,这个可以。

如果是在走路的时候,你可以马上右绕一圈,养成习惯,像这样,也可以随随便便造很多善根。并且以三殊胜来摄持,发心,然后正行认认真真地做,后行回向一切众生成佛,这样一来就成了圆满无上菩提的无倒之因,马上就成为成佛的善根了。当我们看到家里的佛像,也是佛陀在这儿利益有情,然后合掌发愿,表示恭敬,这样也可以积累很多的善法。

如《贤愚经》颂云:“莫想善微小,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

《贤愚经》当中讲,莫想善微小,不要想这个善根那么小,小小的善根没有用吧,无益而轻视这个善根。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一滴一滴水看起来,每一滴都是很小很小的,但是它连续不断的滴,它就会逐渐充满大器。大海的水可能是大河流进去的,这些大河的水可能是支流流进去的,支流的水可能是从小溪流进去的,小溪的水可能是从它最早的源头流进去的,最后来讲,源头就是一滴一滴的水慢慢汇聚成很大很大一条河,最后变成大海。

如果我们自己要成佛,佛陀的功德犹如大海一样,他怎么样圆满的呢?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也是一个善根一个善根积累的,磕一个头又一个头积累的,然后念一句又一句的佛号积累的,放一条生又放一条生来积累的。所以通过很长时间的强劲的意乐来积累资粮,最后他的功德就圆满了,我们随学佛陀,佛陀怎么样积资我们也如是积资,佛陀在积资的时候如何作意我也如是作意,这样也可以让我们相续当中的善根逐渐地圆满。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小看微小的善根,如果你对微小的善根重视,马上它就会变成重大的善根,如果你对善根不重视,看起来轰轰烈烈地也会变得微小。善根的大小不看于你的行为,是看你的意乐,如果一个修行人他对于所有的善根,包括对小的善根也是非常地殷重,这种殷重的心就会让你供的一支香、一杯水的善根马上变成一个重大的善业,这就是心态的不同,所以为什么告诉我们不要轻视善根呢?第一个,如果我们轻视了善根,我们不愿意做,我们就浪费掉了很多可以让我们积累资粮的因缘第二个,这个教证也让我们内心当中对善法生起殷重心,生起猛厉的意乐,猛厉的益乐是让善业成为重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下面就讲这样的一个公案。

曾经有一头猪被一条狗追赶而转绕佛塔,又有七只昆虫从树叶上落到水中而随波逐流右转水中的佛塔七圈,也成了解脱之因。

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了,在很早以前,有一个佛塔,一条狗要吃一头猪,猪就拼命的跑。无意当中右绕了佛塔,它绕着佛塔转,恰巧也是右绕。右转之后,最后不知道是不是跑掉了,有些说法是被吃掉了,有些说法是跑掉了,后续的不重要,关键是它在无意当中造下了善根。它并没有去转绕,因为佛塔本身是一个殊胜的对境。有些时候善业和恶业必须要观待心,有些时候是观待对境,佛塔是佛陀智慧的所依,它是代表佛智的,佛陀的智慧我们看不到,没办法缘佛陀的智慧。我们怎么去转佛陀的智慧?转不了。因此就以佛塔来代表佛陀的智慧,当我们看到佛塔的时候,知道这是佛陀的智慧和佛陀的意所依我们转绕就相当于转绕佛陀的智慧。

它的对境特别的殊胜,因此在若干劫之后,它转为华杰施主,这个公案在《贤愚经》当中也有,当然有些不同说法,比如他最早念了一句南无佛,或者被狗追着转了一圈佛塔导致的善根。他在将近百岁的时候,被家里人嫌弃。他想家里的人都不喜欢我,就去出家。阿罗汉一观察,他这么老,给僧众们做事情也做不了。再观察他有没有出家的因缘,这些大阿罗汉一观察,他在八万劫当中没有善根,阿罗汉的智慧是往前观八万劫,往后观八万劫,像这样观察的时候,没有造善根,当然就没有出家的因缘,因此好多阿罗汉都拒绝他出家。目犍连、舍利弗、迦叶尊者等等,全都说不行。他很伤心就哭了,我在家里面被家里人欺负,在僧团想出家,这些大阿罗汉都说不行不行。他就想自杀,干脆死了算了。他正在哭泣的时候,佛陀来了,他说,为什么哭泣?他说,我想出家,你的弟子、这些次佛,次佛就是说次于佛的。这是谁呢?舍利弗、目犍连等等大阿罗汉都说我没有出家的因缘。

佛陀说,不是舍利弗、目犍连,为了利益众生三无数劫当中行持善根,也不是他们为了利益众生,而布施自己的头、手,这是谁做的呢?是我做的,我才是一切智者。我观察你有善根。谁堪为三界真正的导师?阿罗汉严格上来讲,还不是像佛陀一样,只有我是一切智智,我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布施了无数的头颅、手脚,为了求正法我可以跳入火坑里面,在身上挖千灯,我为了众生行持善根,我是法自在,他们不是。因此我开许你出家。佛陀就开许他出家了。

后续的公案我就不讲了,总而言之他最早就是通过这个看起来很细的善根解脱的,微细到什么程度?连阿罗汉都观察不到,阿罗汉是无漏的智慧,他有宿命通,但是他们的神通观察不到,就微细到这个程度,再细佛陀也会观察得到,或者说再微细的善根,最后也会成为解脱的资粮。

这是一头猪无意当中的转绕,我们不是猪,而且也不是无意的,我们可以经常性的去转绕很多殊胜的佛塔。现在在世间当中,我们的福报还没有消尽的时候,还有很多加持力大的佛塔,比如尼泊尔三大佛塔、金刚座佛陀成佛菩提迦叶的佛塔、佛学院的坛城等等,有很多殊胜的佛塔我们都可以发起信心去转绕,这些方面的善根是不可思议的。还有汉地五台山的大白塔、文殊法塔,也是非常殊胜的。每个地方都有一些舍利塔,都可以转绕。转绕佛塔、佛像都可以。拉萨的觉沃佛像都是很殊胜的地方。我们可以生起信心去转绕,也可以造很多的善根,除此之外,闻思修行佛法的善根更殊胜更强劲。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闻思修佛法本身直接关系到取舍之道,这是直接给你讲实相,最接近于证悟本性的就是法义。有些人觉得完了,我这次转绕不了了,如果现在我们能够通过信心来闻法,能够缘佛法来闻思修行、参加共修等等,这些对法的十种法行的功德特别大。麦彭仁波切也专门赞叹了对大乘法义的十法行功德。我们能够发一念菩提心的功德都是特别的大。

有时我们感觉自己似乎一无是处,有时我们讲的时候的确有信心爆棚的感觉。我们有很多可以修行的,比如念诵、磕头、供水、听法、发菩提心、修无常等等,真正来讲不可思议。当我们沮丧、自悲的时候,自己多听一听这些功德,然后我们又会让自己的信心生起来,再去继续修行。虽然修行路上起起伏伏,但是当我们过度傲慢的时候,就要打压一下;过度沮丧的时候,佛菩萨讲功德也会让我们增上一些意乐,生起信心。

还有七只昆虫在一片树叶上面,树叶掉下来落到了水中随波逐流,水中有一个佛塔,不知道漩涡还是什么?反正树叶绕着佛塔转了七圈,成为了解脱之因。上师老人家在讲记当中也讲到,这就是藏地莲花生大士、静命论师开始弘扬佛法的时候,当时赤松德赞国王说,不知道我们藏族的这些子弟有没有能够出家的因缘,能不能守护戒律。就挑了七个人来尝试出家,这就是预试七人。通过他们来观察一下,如果他们成功了,说明其他人也可以。挑的七个人,就是最早转绕佛塔的七只昆虫,最后慢慢变成了预试七人,他们非常了不起。预试七人最早是在桑耶寺出家。以前我去朝拜过,专门有一个殿,据说当年七个人在这个地方,这个殿是后修的,原址就在这个地方,以前还有一些更老的殿。他们出家当然就很成功了,像贝若扎那大译师、仁钦却等等,他们都是非常了不起的证悟者。这些人都是最早通过小小的善根,最后成为了解脱之因。

既然这些都可以,我们也可以,不但我们也可以,我们的家人也可以。比如我们去旅游,让他们去转绕佛塔,或者说让他们在佛像面前去供养一点钱、供香、顶礼,既然无意识当中转绕了佛塔,都会成为解脱之因。现在在中国比较好的地方,到处都有寺院、佛像,如果到藏区旅游,就更多了,有很多加持力大的这些寺院、佛像,只要缘这些去供养一朵花或者一支香,以及顶礼都会成为解脱的因,乃至于眼睛看一下超级大佛像,也可以成为解脱的因。像这样讲不是没有利益,即便是旅游,只要你是看到了、转绕了,有时候去随喜做了功德,没有一个不成为解脱之因的,这是很殊胜的对境,也是属于一种因缘规律。

我们不管何时何地,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断除包括一毫一厘在内的所有恶业,积累包括一丝一毫在内的一切善业,并将一切善根回向众生。

这里把前面的内容做了一个归摄。刚刚我们讲积累善根的时候,的的确确解脱很容易。有的时候在讲罪业的时候,感觉也很害怕。以前上师老人家在《藏传净土法》中讲过,一位上师给一个老妇女讲解善法功德,如果你在山顶上去大声念观音心咒,所有的草木都会跟着你一起去念,很多的众生能够获得解脱,你也会积累很大的善根功德。老妇女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后面在吃饭的时候,上师就开始介绍,你看在糌粑的生产过程中杀了很多生,吃一碗糌粑,相当于吃了一碗虫粉一样,过失很大,一定要忏悔。老妇女很感慨,她说,上师,您前面在讲观音心咒功德的时候,不要说你,连我都觉得解脱有希望了;后面你在讲过失的时候,不要说我,我觉得上师您老人家也非常危险了。的的确确也是这样的。在讲功德的时候,一头猪最后都解脱了,我做了这么多的功德,很有希望;在讲过失的时候,觉得真的很危险,这是善与恶的规律。

不管怎么样,就像后面讲的一样,我们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行善断恶,大的罪业自不必说不能做,小的罪业以上也要尽量地断除。如果说控制不住造了罪业,马上忏悔,相当于你的系统有一个漏洞,马上用补丁要把漏洞堵住。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你造罪业,有漏洞了,你必须要忏悔,把漏洞堵住,否则漏洞会越来越大,最后穿孔了,对你身体非常不好了。

大的善法自不必说,如果你有能力一定要做,小的善根以上,对我们来讲更加容易操作。小的善根很容易做,而且持续做就会变成大的善根。我说的那种大善根,不是说发菩提心的善根不大,就是形式上需要很长的时间,也需要很多钱的善根,很多人可能都做不到。发菩提心、发起信心顶礼的善根特别的大,这些在行为上,或者投资很少的,从这个侧面来讲是小善根,不是说功德很小的意思。

如果你有能力能够给佛教的事业、对其他道友提供很多财物的帮助,可以尽量去做。如果没有,我们就尽量去做这些我们能够做到的,而且投资不大、功德很大的善根,这方面谨慎小心地取舍。

这一摄集善法戒实际已涵盖了菩萨的所有学处及律仪。

情况就是这样的。

庚三、饶益有情戒:

正像前文中所阐述的那样,当从根本上断尽自私自利心态的时候,就要勤勤恳恳地依靠四摄直接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

因为前面在讲法布施的时候,曾经说了如果没有断除自私自利的心态,要对众生作利益有点困难。就像前文所讲那样,当从根本上已经完全断除了自私自利的心态,就要勤勤恳恳的地依靠四摄直接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如果没有断尽可以间接地回向发愿。

饶益有情戒的本体就是四摄法,因为所有的利他包括在四摄当中,四摄法我们很熟悉,第一是布施摄,第二是爱语摄,第三是利行摄,第四是同事摄。

第一,布施摄。首先通过布施让众生对你产生好感,因为你要给他讲法,利益他,如果他对你没有好感,也不愿意接近你,他不接近你怎么给他讲取舍之道呢?就要广行布施。这一世当中有能力的人广做布施,聚集很多的人气,让很多受恩惠的有情,对他心存好感,非常地感激。再给他们讲,就愿意听。因为有恩与他们,让他们得到实惠的时候,给他讲什么都愿意听。还有些是前世对很多有情做过很多布施,这一世当中这些有情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他的弟子。

以前上师也讲过一个公案,有一个汉地的法师特别有智慧,很想利益众生,但是没有人想听,他的智慧很深,也能讲出很多解脱的道理,就是没有听众。怎么办呢?另外一个大德就跟他说,你如果有资具,就把你的资具换成钱。去买很多的食物,到森林里面布施虫子、鸟,三十年之后,再去弘法利生。他一直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布施,三十年之后,他弘法的时候,有很多年轻人来听法。这些就是他以前布施的有情转生到这儿来听法。有些时候通过前期做了很多的布施,后期成为他的弟子,这种情况也有很多。

高僧大德们也是这样的,现在做很多的无畏布施,放生了很多。这些所放的生命以后也会成为他们的眷属,这些弟子很愿意听受他们讲解的有关解脱道的道理。首先是布施摄,如果你做了很多布施,就会和众生接上善缘。

第二,爱语摄。浅显的爱语是好听的语言,佛法当中的爱语,不是说让别人欢喜的语言,真正的爱语就是佛法的语言。在《大乘经庄严论》当中,爱语是六度的修法,这些是和佛法有关的。因为只有六度才能让众生成熟,菩萨自己是通过六度成熟的,他要成熟别人也是六度,只不过六度在四摄法当中是爱语摄。这不是一般的爱语,一定是和他解脱有关的爱语,你把他招过来了,众生积聚在你身边,你要干什么?要给他讲解正法。因为正法才是对众生真实的有利,让他断除烦,让他修行解脱道。

第一个阶段是布施结缘,结很多的善缘,把善缘结好之后,第二个就是爱语,再给他讲法他愿意听,如果没有因缘,你给他讲,他不听,你怎么样发邀请函,他都不来。如果真正前面修了很多布施,上师说我要讲法,很多人自动就在网上开电脑听法,或者说到学院去听,自动愿意去听这个爱语,听了之后对他有利,他就懂取舍了,这是爱语摄,单单给他讲还不够。

第三,利行摄。利益他的行为,就是让他去做,爱语是告诉他方法,利行是告诉他方法之后,督促他去做。比如给你讲了布施持戒,你要去布施、持戒,让这些听众,就是以前给他财布施的一类人。他们不是听到法了吗?听到法了之后,进一步的利益他,让他去实践,利行就是实践,让这个有情去实践。比如说上师给我讲了法、传了加行,说你去修,我就去修,我在修的过程当中,我就会逐渐调伏烦恼,这是通过利行来摄受众生。

第四,同事摄。“同事”,“同”就是和弟子做同样修行的事情。为什么要做同事呢?因为有情在做这个善法的过程当中,他会观察给我讲法的人到底自己做没做?因为有情在没有调伏之前,他分别念很多的,所以他想这么好的法为什么你不修呢?这么好的法你都不修,你是不是在忽悠我们?你说的很好,如果真有那么好为什么你不做呢?他会产生这种疑惑,为了遣除疑惑。“同事”,上师也做,这样就会打消某些弟子的疑虑。他们不是怀疑吗?为了打消疑虑。传法者的菩萨也亲自去和他们一起做,就是同事。

四个步骤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特别圆满。一步步最后众生的相续通过这样不断地实行就调伏了。四摄是菩萨成熟众生的四个方法、四个步骤,这四个阶段都很重要,只有布施没有爱语就断档了,你把他召集到身边啥都没有,那就不行,浪费他的机缘。为什么六度是自利,四摄是利他呢?菩萨自己首先要把六度修好,调伏了自己的烦恼懂得了正法,然后你再通过四摄去调伏。首先布施摄,把他召集过来,因为你懂佛法,然后给他讲,讲完之后你让他去修,修的过程当中自己也和他一起修,众生慢慢就会调伏。上师说,放生的利益很大,他们也会亲自参加;上师说,闻法功德很大,自己闻法也讲法;上师说,修法利益很大。他们也在修。通过上师的言传和身教,慢慢我们的心,也是逐渐地被调伏。

有一个经典叫《莲聚经》,在《莲聚经》当中,对于四摄法有一个比喻,“以布施招手”,布施就像招手一样,相当于让大家都过来。“以爱语迎接”,爱语就像迎接,招手过来之后,很好地迎接他们,让他们感到舒适。“以利行安抚”,迎接之后,用利行安抚。你们不要怕,这个地方怎么做。“以同事劝谏”,通过同事劝谏,劝请,谏就是让他们继续做下去。招手、迎接、安抚、劝谏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个比喻很形象,布施就是招手,让你们过来。如果你没有布施,众生不愿意积聚在身边,如果众生不积聚在菩萨身边,怎么利益他?没办法去利益他。至少要对他有信心,对他有好感,才会愿意去接近他,接近他以后怎么对众生有利?就是讲取舍因果之道,或者说菩萨修行之道,这方面就是通过四摄调伏。

而在初学的阶段,无论行持任何断恶从善的学处,都包括在以三殊胜摄持而回向一切众生当中。

华智仁波切和前面的口吻是一样的,对于初学者来讲,并不直接赞同他们通过很多善法利益众生。在初学阶段行持任何断恶从善的学处,包括三殊胜摄持回向,就是对众生的饶益。认认真真回向善根给众生,就是不伤害自已,也能够饶益有情的行为,回向的方式就是最好的。以上就讲完了持戒度。

己三(安忍)分三:一、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二、忍辱求法苦行之安忍;三、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

安忍分三种,第一个是“忍辱他人邪行”,就是说耐怨敌忍。即对于他人的邪行,别人对自已的打骂等等都要安忍。第二个是“求法苦行”,比如我们在修解脱道的过程中有时不愿意做,觉得很痛苦,心里烦燥,提不起意乐等等,都是在求法过程中遇到的痛苦。我们要忍受这种苦行,必须要坚持,不能随随便便的放弃。如果你安忍了,慢慢地自已的心智、修道心会越来越坚固。如果不堪忍,就会退失修行的法缘。第三个是“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万法的本性一般凡夫的分别念很难接受,无生法忍也叫谛察法忍,就是说对甚深法义必须要接受。

庚一、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

别人当面对自己拳打脚踢、强抢硬夺、恶语中伤以及暗中说些难听刺耳等,我们不但不该对他们满怀嗔怒,反而应当生起慈悲之心饶益他们。

这是第一种忍,别人当面对自已拳打脚踢、抢夺财物、恶语中伤,或者说在暗中也是说些难听刺耳的话,这些话慢慢传到了自已的耳朵里。遇到这个情况的时候,这里面讲的是自已和自已的亲友,也包括亲友,讲得很清楚。在《入行论·安忍品》当中也讲了,如果对自已和自已的亲友做伤害,或者说阻碍他们获得安乐,这些方面都包括在内。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呢?不该对他们满怀嗔怒,这不是我们生起嗔怒的理由。在《亲友书》当中也讲了,不管是以谁的名义,造罪业都是不对的。你不能说这是以上师、父母的名义,我就应该生嗔心,这样肯定没有过失,在世间的规律中也许是对的,但是在因果律当中是讲不通的,这不是能够让你堂而皇之的生起嗔恨心、造罪业的理由。首先不能够满怀嗔恨,应该在不生嗔心的基础上,然后生起慈悲心饶益他们,这就是菩萨安忍的状态。

否则,如果随着忿恨的心态所转,就会导致所谓的“嗔恨摧毁千劫所积之资粮”的后果,

如果不安忍,生起了嗔恨心。就像这里面讲的,“嗔恨可以摧毁千劫所积之资粮”,千劫对我们来讲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这是一个总相。千劫的资粮,比如我磕了十万个头花了三个月,非常辛苦。这是三个月的资粮。这里是千劫的资粮,反复无数次地三个月、三个月……一直去修,这样的积累资粮,千劫特别长,如果不安忍,就会摧毁千劫所积的资粮。

《入行论》中说:“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又说:“罪业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入行论》中说的,一个嗔恨心是什么嗔恨心?这是很强烈的嗔恨心,就不是说我今天不高兴,发个脾气。不一定是这样。能摧毁千劫的善根,一定要很强大的嗔恨心才能摧毁这么强大的善根。如果你是不高兴或者生起了中等性的嗔恨,相对来讲比较少的嗔恨心。有没有过失?也有过失,但是不会从根本上摧毁你的善根。假如你的善根是十米高,根本上摧毁是什么意思呢?根本上摧毁是把它从根基上全部摧毁了,整个十米的善根轰然倒塌,如果不是从根本上摧毁,十米高的善根可能会从上面消掉一米,还剩下九米。虽然这些轻微的嗔恨也有过失,但是会不会把你所有的善根都摧毁掉呢?没有这个能力,肯定会消减你的善根或者会让你的善根延迟成熟。

这里的嗔恨心应该算是很严重的嗔心。一方面来讲有时候我们过于担心的,我今天发了一个脾气,是不是善根就没有了,这要看情况。如果不是特别猛利的嗔恨心不一定会摧毁巨大的善根。反过来,一个猛烈的嗔恨心对于凡夫来讲也不是什么难事,对不对?我们生起一个很强烈的嗔恨心,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如果很困难,那我们就不用操心了。因为对凡夫来讲并不困难,所以我们还是要小心谨慎,尽量控制自己,不要让自己经常发脾气、生嗔恨心,否则不知不觉,不知道哪一天就生起了很强的嗔恨心。

一嗔能够摧毁千劫所积聚的,是什么善根呢?就是供施。供是上供三宝,下施有情。上供就是“供善逝”,“施”“等”就是众生,布施很多饮食、钱财,千劫当中辛辛苦苦积累的善根,一个强劲的嗔恨心就摧毁了一切诸善根。在《入中论》中讲,摧毁一百劫,一百劫是什么呢?能够摧毁一百劫当中的布施和持戒的善根,这里没有讲持戒,千劫当中不包括持戒。如果是布施的善根一千劫,如果再加上持戒,持戒的善根要比布施的善根强多了,就是一百劫的布施持戒善根都摧毁掉了。

嗔恨心能不能摧毁安忍的善根呢?摧毁不了。为什么呢?安忍正是嗔恨心的对治,它能摧毁的要不然是布施的善根,要不然就是持戒的善根,而对于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的善根,往上的善根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安忍的善根已经是嗔恨心的对治了。《入行论》讲的供施善逝,《入中论》讲的持戒,这方面的善根会被摧毁掉。为什么我们经常提倡修安忍呢?就是保护我们的善根,善根好不容易生起来了,我今天的善根是咬了好长时间的牙,才修下来的,不注意保护的话,一下子就被摧毁掉了,那就太不值得了。我们要想想修善根的确不容易修,无论如何不能让它轻易地摧毁,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嗔恨心。经常性地观修,观修好之后,我们对安忍的观念,如果能够深入到自己的血、骨髓当中,在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不能生嗔恨心,一定要安忍。千万不要因小而失大,保护自己的善根是大事情,别的都是小事情。

后面这个教证,我们也是知道的。罪业莫过嗔,所有的罪业超不过嗔心的罪业。难行莫胜忍,难行苦行当中,没有比安忍更难修的。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想到嗔恚的过患以后,我们随时随地要努力修持安忍。

我们一定要反复去串习,虽然听课时我们容易发愿一定要修安忍,但是这个力量不强,因为听课有一种氛围,然后出去之后,氛围没有了,你听课时产生的感觉就会消散。必须长时间地缘《安忍品》的内容,经常地去学,经常地去忆念、发愿、打坐观修,让安忍的理念真实地变成你思想的一部分。只有这样当你遇到大大小小事情的时候,才能以安忍的观念来对治自己可能生起的嗔恨心。因为嗔恨的种子都有,至于它爆不爆发,在什么情况下爆发,就是看你的对治,如果你有正知正念、如理作意,非理作意就没有了,如果没有非理作意,虽然有这样的对境、种子,但是缺一个因缘生不起来。

对我们来讲,让嗔恚缺缘不生的方法就是如理作意。这是忆念安忍的必要,对于修行安忍再困难我们也要坚持,这是保护自己善根的唯一途径。

正如印度单巴仁波切所说:“嗔敌乃是业力迷乱现,当断嗔恚恶心当热瓦。”

嗔恨像敌人一样,嗔恨心乃是业力迷乱现,这是我们内心当中业力迷乱的显现。既然是业力迷乱的显现,我们一定要断除嗔恚恶心,嗔恚恶心就是我们了义的怨敌。外在扇你耳光的人不一定是怨敌,为什么扇我耳光的不是怨敌?如果你不动嗔心,他就不是怨敌;只有你生嗔心了,这个人被你的嗔心所投射,就变成怨敌了。如果你的心如如不动,不会认为他是怨敌,他就是扇你耳光而已,除了感觉到疼痛之外没有别的成分。如果你生嗔心了,成分就变了,他变成了怨敌,变成侮辱你,让你自尊受损……一系列的东西就出来了。真正了义的怨敌不是外面的某个有情、环境,了义的怨敌就是我们的嗔恚心,嗔恨敌才是我们的怨敌,这个怨敌是你迷乱业力导致的。应该怎么办呢?应该调伏嗔恨心,要断除怨敌,调伏嗔恨心就够了。嗔恨心调伏了,菩萨没有怨敌了。对方把你看成怨敌,你都不会把他看成怨敌。你不会和他互动的,对方说我把你看成怨敌了,菩萨不互动,我不把你看成怨敌,你不是我的怨敌。为什么呢?他已经调伏了自己的嗔心,对他来讲没有怨敌。

我们也应该随学,虽然很难,但是教义不断地学,串习这个法义,逐渐安忍的状态会在我们心中生起来,一旦安忍的修法,在我们心中生起来了,嗔恨心的敌人就没有了,也就没有怨敌了。

阿底峡尊者也曾亲口说过:“不嗔作害者,若嗔作害者,如何修安忍?”

阿底峡尊者说,不要嗔恨作害的人,如果嗔恨作害的人,如何修安忍呢?就是说你没有修安忍的对境了,都像医生、父母一样利益你,就没有可以修安忍的对象了。像这样就不能嗔恨作害了,他是你修安忍的助缘。阿底峡尊者是这样讲的。《入行论·安忍品》中是所有菩萨修安忍的窍诀大汇集的地方,所有修安忍的宝藏都在里面包括了。如果我们想要调伏自己的嗔心,灭掉自己的怨敌,就要好好学《入行论·安忍品》,认真地一遍一遍地学,学完之后我们就懂得了很多以前在学校,父母或一般朋友告诉不了你的很多殊胜的窍诀,掌握了这个智慧,你就没有敌人,所向无敌。这个所向无敌不是把所有人打趴下了,而是根本没有敌人。走到哪个地方都没有怨敌了,完全立于长胜的状态中。

所以,当有人对自己出言不逊或无辜加害等等之时,我们如果能断除自己嗔怒、怀恨的心理,就能净除诸多罪障,依靠安忍可以圆满广大的资粮。

所以,当我们遇到别人口出不逊和无辜加害的时候,一定要断除自己的嗔恨心、怀很的心理。无因无故可能也断不了,为什么我要断掉怀恨的心,凭什么不让我生嗔心呢?在《安忍品》中讲了让你不要生嗔心的若干理由,从方方面面给你讲了不要嗔恨的理由,这些理由都可以说服你放弃生嗔心。

如果修安忍,有诸多的功德利益第一个能净除罪障,因为它是很大的苦行,如果你想要忏罪就要修安忍,安忍清净罪业的力量特别强劲。还可以圆满广大的资粮,如果你想要圆满很多的资粮,无勤当中通过修安忍就可以圆满。在《入中论》讲了,也可以让你相貌端严,想要相貌端严,也是修安忍。有时我看到相貌端严的人,就想这是前世修安忍的结果,的确是这样的。如果前世修了安忍,今生相貌一定端严,现在的人品如何,有钱没钱,这是另外的因果了,但是相貌庄严的一个因就是以前修过安忍。为什么?因为发怒的时候,面目是扭曲的,非常狰狞的,那种因会导致相貌丑陋。而安忍的时候,他没有动怒,心很平静,通过这样的因就可以获得庄严的相貌,非常庄严,都不用去整容。如果你修安忍,去整容也容易成功。因为你有这个善根,否则整容也容易失败。修安忍的功德利益,在《入中论》里讲还有很多,还会生起辨别如理和非理的智慧,这方面可以通过安忍获得,这是如理的,那是非理的,应做和不应做,能够辨别如理非理。为什么呢?发嗔心的时候根本没有理智的,导致不能辨别取舍是非,但是安忍的人这种智慧非常的明显,这就是修安忍得到的,安忍的功德说之不尽。我们应该经常看见不安忍的过失,和安忍的功德、修安忍的必要,多去学就会影响我们,这种思想就会走近,慢慢变成我们思想的一部分,最后就会完全认同这种观念,只要我们完全地认同了这种观念,一定会想方设法去安忍,再难再苦也要安忍。

就像你知道这是一个赚钱的途径,虽然别人告诉你赚钱的途径很苦,但是再苦我也要忍受。因为可以得到很多的钱。就像探险很危险,再危险我也要去,为什么?因为很刺激。安忍很难修,再难我也要修。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利益很大,有这种必要。当我们完全了解之后,再苦再难都不是事了,肯定可以忍受的;如果你不认同,觉得没有必要。凭什么我要安忍呢?为什么就把这个利益让别人拿走了?凭什么我就要受侮辱呢?为什么伤害我的自尊呢?像这样就想不通,也不愿意安忍。如果他想通了,理念上完全接受了,再苦再累肯定会接受,这是毫无疑问的,像这样安忍能够圆满很多资粮。

因此需要将加害者看成上师一样,所说的“若无生嗔境,于谁修安忍”也在于此。

我们要把加害者看成上师,为什么呢?上师给我们做了什么事情?上师给我们做的事情就是让我们取舍、得到功德、增长境界、清净罪业,这是上师给我们带来利益,而加害者也会让我们增长善根、修行苦行、清净罪业、后世能够得到涅槃,这就是做了上师的事情。既然做了上师的事业,我们就可以把他看成上师一样,而不是把他当成讨厌的,必须要打压的一个怨敌。心念一转变,马上就不一样了,这就是佛法的智慧。佛法的智慧就可以很不好的事情变得很善妙,这是转为道用。

当今时代有人说:“某某是一位好上师或好比丘,只是嗔恨心很大。”

有些人说,某某人是一位很好的上师或者很好的比丘,其他方面都很好,就是嗔心太大了,华智仁波切并不认同这个问题。

在世界上没有一个比嗔恨更严重的过失了,怎么会有嗔恨心大的同时又是一位好上师或者好比丘的人呢?

这是不可能的。既然是好比丘、好上师,不可能嗔恨心那么大,除非他像玛尔巴尊者那样,有必要这样去示现,那是另当别论的。他为了调伏众生,显现上很大的脾气,动不动就踢米拉日巴尊者,让他做这样那样的事情,动不动就骂他。虽然看起来他嗔恨心很大,但完全是有必要的。如果不是这种情况,一般的人嗔恨心大的同时,不可能是好比丘、好上师。我们要做一个好修行者,也要调伏自己的嗔心。否则会认为我是一个好人,只不过脾气大了点而已,这是不可能的。这里面也讲了一个好人脾气很大是不可能的。因为嗔恨心是最大的过失了,你还说是好人,所以这是矛盾的事情。

如印度单巴仁波切也说:“百种贪心之业不及一刹那嗔心罪业大。”很显然,口出此言的人并没有懂得这一道理。

单巴仁波切说,百种贪心也比不上刹那的嗔恨心罪业大,本来贪心的罪业已经不小了,它是三毒之一,也是根本烦恼之一,像这样贪心的罪是很大的,但是这里面讲百种贪心之业,就是说生起一百种的贪心,也不及一剎那的嗔恨心罪业大。

上师老人家在讲记中讲,在小乘当中比较著重调伏贪欲,为什么呢?他们自己利益、自己解脱的心比较明显。如果你自己要解脱,必须要把贪心调伏。如果你贪著轮回,就是不想解脱。因此在小乘当中,著重调伏贪心,把贪心的过失讲得很严重,嗔心就相对次要了,并不是不调伏,而是主要和次要的关系。在大乘当中,贪心是需要调伏,也是一种过患,但是更加调伏嗔心。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大乘是以利他为根本的,贪心和嗔心二者之间,贪心的过失虽然大,但是贪心是接近的。我对事物、人生起贪心,虽然有过失,但这种贪心是接近的状态,想要获得,不是背离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还不是很严重。嗔心不是,嗔心是背弃、抗拒的,把他往外赶的状态。

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嗔心比贪心的过患还要大。不管怎么样,贪心是靠近的,想方设法给一些利益,虽然贪心是染污的心,但是从总的心态来讲是想要靠近。想要得到的状态,而嗔心是打击、背弃的,那种厌离的状态,想要打击他,不要利益他的心态。这就不一样了。如果你对一个人生起了严重的嗔心之后,还愿不愿意走进他、利益他呢?绝对不愿意。嗔心在大乘里显得那么重,原理就是那样的。

在大乘中讲,虽然你生起一百种贪心也不及一刹那的嗔心罪业大,当然这里我们不要误解,不是鼓励你生贪心的意思,就是说对比起来,嗔心的过失更严重。很显然说某某上师是一个好上师就是嗔心很大,像这样口出此言的人并不懂得这个道理。

作为正法真正融入相续的修行人,身语意三门就像脚踩在棉花上或者米粥里加入酥油一样柔软、调和。

正法融于相续的修行者,他的心很调柔,可不可能生嗔心呢?他不可能生嗔心,他的心特别调柔,他的身语意就像我们的脚踩在棉花上一样柔软,很柔软的状态。还有就像米粥里加了酥油也很调和。前面脚踩棉花是柔软的比喻,后面米粥里加了酥油是调和的比喻。把酥油加在稀饭里面会不会排斥?酥油一下子蹦出来了,不要了?这是没有了,一下子就接受了,酥油和米粥调和的非常好,吃起来也很好吃。修行人第一个很柔软,第二个很调和,没有什么粗重的烦恼,就是修行人法入心的标志。

相反,自己成办区区善事或护持一分净戒就认为我已经如何如何了不起,相续中常常充满我慢,对方言词稍有不当便说:“他轻视、侮辱了我!”心中愤愤然、气冲冲,这说明正法与自相续已经脱离开了,是自心丝毫也没有得受法益的标志。

平时我们在世间当中,通过自己一些微小的善根、福报,在世间当中会承办一些事情,有的时候也能守着一分的戒律,做了一点点小功德,我们就觉得了不起了,非常傲慢。在很傲慢的状态当中,也很容易发起嗔恨心。当我们很傲慢的时候,别人的言词稍有不当,稍微有点冒犯你了。因为你很在乎自己,自己很傲慢,你的忍耐心相对就小了,如果你忍耐心更小的时候,当别人稍稍言词不当,觉得他轻视我、污辱我了,马上生起嗔恨心,这就说明正法和相续没有相融,已经脱离了,这些对我们来讲,都是应该认真对待的,而且平时要反复地去观想,把这些法义融入我们心中,才能调伏我慢,我慢调伏了,就没有很多被击中的点。

因为一个人很傲慢,就会很看重自己,自己这些所谓的功德、傲慢,也是经不起观察、刺激的东西,别人一刺激马上就蹦起来了,这就是假的功德,真正的功德是心很调柔。再怎么刺激他,也是实打实的功德,不会马上就跳起来的。心一旦调伏了,别人说你不行,他说,的确不行,我的修行还不够,像这样他马上就反观自己了,真正心调伏、没有我慢的人马上会反观自己,傲慢的人功德是假的,他认为自己的功德很大,其实这些功德都是泡沫。这些泡沫形成的功德,当然经不起打击,一下就能爆炸的那种。真正有功德的人,他的功德是实打实的功德,别人再说你没有功德,你想的确是,我还没有成佛,我还没有登地,功德还差得远,别人说的对,我还要努力。马上就去反观自己,调伏自己。因为过于相信自己了,所以虚假的功德一刺激就马上开始爆炸了。我们的功德是真功德,还是假功德,也是被别人刺激一下,自己检验一下也可以知道。

当然对我们来讲,还是祈祷佛菩萨加持,别让人来刺激我,因为我的功德是假的,我们要保护好自己,不管怎么样,还是要好好地修行,努力让法融入我们的心中去,这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以上讲的是自心没有得到法义的标志。

如金厄瓦格西说:“我们越闻思修行我执越重,而忍耐力比新肌还弱,比心量狭小的卫藏厉鬼更加暴躁易怒,这是闻思修已经颠倒的标志。”

有时候我们不注意,没有把法往我们心上去引,没有让法和心相续融合的闻思修行,而是变成时间越长,听闻、思维、打坐、修行、念咒也很多,就会变成什么了?越闻思修我执越重,我执越重,忍耐力越弱。忍耐力就像新肌一样,“新肌”就是说我们的伤口刚刚长出的嫩肉,忍耐力很少,一碰很痛。忍耐力比新肌还要弱,根本没办法去触碰。

“比心量狭小的卫藏厉鬼更加暴躁易怒”,卫藏厉鬼不能惹,一点点的小事就会触怒他,在有些比较特殊的神山,别人也会忠告,这个神山的东西不要动,拿一根草,山神都会不高兴,我们去的时候他们就会给我们警告。有时地方拿点东西,问题不大;有些地方拿点东西,是绝对不行的。卫藏的厉鬼心胸很狭隘、很暴躁,一下子就会发怒,这也是闻思修行颠倒的标志

这个总的原理是什么?我执越重,他能够受到刺激的点越多;我执越少,能让他暴露的因素就越少。要努力地减弱我执的原因就是这样的。我们修行其实就是为了减弱我执,如果我们越修行我执越重,一定要反思一下自己的修行,是不是没有认真?有没有法往自己的心里面去引,没有把法和相续融合?这时候怎么办呢?认真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法入于心,然后在思维的时候,也是要想这个法对我调伏烦恼有什么作用呢?打坐的时候,也花时间让法和心融合,不断地观修让法不断地融合,慢慢地法入于心,这时候我执就很少了,烦恼调伏了之后,该调伏的就会调伏。

因此,我们随时随地都要谦虚谨慎、身居卑位、身着破衣、恭敬上中下所有的人,以慈悲菩提心作为基础,以正法调伏自相续,这才是修行的无误要点,

作为修行人来讲,首先是谦虚谨慎,这些要点、窍诀,华智仁波切给我们的忠告一定要记住,一定要谦虚,一定要谨慎,遇事经常反观自己的问题。然后身居卑位,心要处于谦卑的状态,不要老想着身居高位、高高在上等等,而是身居卑位。身着破衣是根据当时的修行者所讲的,就是不要去追求过于奢华的衣服。为什么呢?因为身着昂贵的衣服,容易生起那种傲慢心,会互相攀比、喜欢去显摆。从这个角度来讲,有可能让自己的修行退失,是不是一定要身着破衣呢?上师老人家也说了,城市里的修行者当然不鼓励他们去穿破衣,因为城市里的修行者有自己的环境,这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寺院里面的出家人穿得太好,没有必要;如果是居士,在家的修行人穿好一点,只要不是太奢华了,稍微好一点也是应该的。

“恭敬上中下所有的人”,对上面有功德的人要恭敬,对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也要恭敬,对刚刚学习佛法的人也要恭敬,要学会恭敬所有的人。实在不行,如果你看不到他的功德,就看他的如来藏、佛性。常不轻菩萨对所有的人都顶礼,为什么呢?因为你有佛性、如来藏,就是未来佛,终究会成佛的,所以我不敢轻视你。他也是给我们作了表率。怎么样恭敬看起来修行很差的人?就是看他最大的优点,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佛性、是如来藏,如果你能够这样去看,其实你对每个人都在训练最甚深的实相,没有离开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观点。如果经常这样训练,你会对所有的众生具有佛性如来藏,对你能够救度众生、能够成佛这一点会越来越相信。

因此对上中下所有的人都应该恭敬,然后慈悲菩提心作为基础,所有的修行都应在慈悲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展开,往四周扩散。以正法调伏自相续,而不是通过其他的方式,一定是正法调伏我们的相续,这才是修行的无误要点。

它已远远胜过了无益于自心成千上万的高高见解及甚深修行。

这些要点抓住了之后,在我们相续当中确实去落实。当心中生起了修行境界的时候,已经远远胜过了对调伏我们的心没有关系的,无益于我们的心的成千上万的高高见解。上师老人家在讲记中讲了,有些时候我们的根基没有成熟,很多大圆满的见解,本来清净、任运自成等等,比这些口头上的高高的见解和甚深的修行还要好。在内心当中,脚踏实地地把这些看起来很朴实的、不是那么高的,出现在显宗、前行法中的教言,我们生起来之后,就能在这个阶段调伏我们的心。当然是不是大圆满的修行不好?不是这个意思,对我们而言,这些相对来讲容易做到。我们的心调伏了,可以变成一个好修行者。当你达到这个高度的时候,高高的见解就不是无益于我们的心了,而是有益于我们的心的见解了,那就不一样了。这些法义看起来非常的殊胜,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地去对待。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