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前行广释》第108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前行引导文》。

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前行引导文》是他在上师传讲龙钦宁提前行时的记录。对于我们修行殊胜的佛法来讲,具有殊胜的加持力,因为它是一个殊胜的引导,把我们的心从凡夫混乱染污的状态通过正法的引导现前它的本性。这个本性就是离戏的状态,清净光明具有佛功德的本体。佛的本体、功德不在别的地方,在我们的相续当中,就是我们现在起心动念分别心的本性。简单来讲心是迷惑的状态,而佛陀的智慧就是悟的状态,就是迷和悟的差别。其实要现前迷和悟的差别,必须要具备殊胜的引导。也就是说如果有了引导,我们按照指引去做,就可以现前心的本性。虽然它的本性是觉悟的,但如果没有引导,或者说有引导而不做,也仍然只会处在疑惑的状态当中。

有些大德说觉悟很容易,原因就是我们能够真实的依照可靠的引导实际去做,就很容易;难也难,原因就是说一方面来讲,很难遇到这方面的引导,另一方面更难的就是说遇到之后,我们没办法去依教奉行,不愿意按照引导的指引去做,这样就很困难。到底是容易还是难呢?关键看每个众生自己的状态。对我们而言能够获得人身、遇到殊胜的教言,能够看到法本、听到前行的讲解,或者说我们有意乐去修行都属于有因缘的人。如果要把这种因缘转变成真实的修行,能够现前本性的力量,我们需要更加的努力。不能够单单满足于我有一定福报,获得了人身、遇到了善知识了,或者说听了三两节课、修过几座禅修觉得就可以了,这还不行,仅凭一点点的因缘还不足以让我们的心性现前。

无论如何我们要坚信自己的本性是清净的,坚信引导文或者正法可以让我们的心性现前,坚信我们如果去修行一定可以起作用,也就是说坚信正法的力量。如果我们对于正法有可以调伏我们或者具有让我们心识的疑惑、痛苦消失的力量。如果我们不相信也没办法。现在我们有幸正在学习这个引导,这个引导文是很珍贵的教言,它能够体现出来的珍贵之处就是实打实的可以把我们的心从凡夫迷惑的状态完完全全安住在心的本性,通过一个次第一个次第的接引,我们通过逐渐去修,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再达到另外一个更高的阶段性成果,最终我们就可以真实现前本性。这些阶段性的成果就像从一楼到十楼的过程。从一楼上到二楼的时候,是个阶段性的成果,然后从二楼到三楼这也是阶段性的成果。就通过一个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最终会到达顶楼的。我们心的引导其实也是类似于这样,把我们粗重的执著、迷惑通过这个引导文逐渐让迷惑该息灭的息灭,执著该放弃的放弃,功德该生起的生起。它是逐渐生起的,我们心相续当中的功德就是通过一步步的修行可以真实的现前本性。

这个引导文的确是有作用的,它有很大的能力。关键在于我们对于引导文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有多大的兴趣,投入多少时间、精力去观修、照做,这样做需要更大的福报。为了让我们能够长久的保持这种巨大的福报,第一要不间断的去闻思正法,保持对于正法的闻思,让自己的见解在不断的闻思中不断的清净;第二在闻思的过程当中,该观修的一定要观修,为了让自己的福报能够持续性的增上,积资净障是必不可少的,每天要把积资净障的事情作为很重要的功课来对待;第三为了让我们修行的因缘一直持续下去,也要经常性的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所有的因缘都要努力的具备,在修道的过程当中,乃至于我们还没有获得坚固地,就是还没有登地之前,整个修行的过程都应该小心谨慎的面对。每天我们该做的这些事情都要去落实,都要去认真面对。只有我们的发心、行为都是小心谨慎的,意思就是说很严谨的对待它,不把修行的事情当成铺垫、娱乐、时髦,或者说当成其他的副业、业余的爱好。如果把修行作为那种情况去观待,说明我们对它不重视。如果不重视想要从这里面得到很大的利益、获得很大的收获那是很困难的事情。我们能够多快、多大程度的得到法的利益,还是要看我们对法的兴趣到底有多高?兴趣就是精进,“进即喜于善”。

对于前行引导法本身我们有多大兴趣,也是和我们成就的速度,以及能不能成就圆满的目标是真实挂钩的。如果你没有兴趣,说我在没有兴趣当中,运气好,随随便便就成就了,那是不可能的。在世间上可能你运气好捡到一个钱包,但是在佛法当中运气好捡到了菩萨果、佛果,这是没有的,必须要在自己的心上面去逐渐通过引导文,把这些习气、执著去掉之后逐渐可以现前。

当我们在修共同加行的时候,对于前行的每个步骤就要非常殷重的去对待。只有很殷重的对待它,我们才愿意去真实落实每个细节的观修,而不是说学会当中规定每天要修一座,或者说必须要圆满一百座,反正我的时间已经够了。虽然你走完了程序,但内心当中仍然还是空空荡荡的,没有得到该获得的收获。这样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法没有起到作用,这不是法没有作用,而是法对我们的相续没有起到该起的作用。修完了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呢?就是把我们的心转变,转变成对解脱道本身产生兴趣,而对轮回的事情富裕也好、贫穷也好,任何事情都持着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这个无所谓。只有具有无所谓的心态时,这些东西就不会干扰我们了。如果我们很执著,对财富过度执著或者对贫穷的生活方式过度执著,都不是应有的心态。如果真正有了出离心的状态,主要的目标一定是解脱,这方面很多上师都已经讲了,慈诚罗珠堪布也是经常讲这个问题。真正出离心并不是说你的外表上是不是穿得很破烂,过着很贫穷的生活,这是不确定的。真实出离心首先是一定要有解脱的目标,从今以后我一定要追求解脱,这个目标非常明确,基本上出离心就已经有了。我想解脱,别的事情还是在做,但是都不是主要目标。轮回当中我想升职,这些是不是障碍?不一定是障碍。虽然这是轮回当中我的一个目标,但是这个目标不能作为主要的或者终极的目标去追求。什么是终极目标呢?解脱,我就是追求解脱。轮回当中这些事情该做的还是做,但是我们永远要知道这不是我的终极目标,它不会变成我的终极追求。当我们有了出离心之后,对轮回当中的这些盛事不会拼命去追求了,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我们对轮回的事情是什么心态?无所谓。无所谓的心态不是说一定要走个极端,一定不要追求或一定要追求,这些都没有,就是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这种心态是一种很放松的状态了,不会束缚我们了。不管贫穷状态,还是富裕的状态,都不会束缚我们,这是很关键的。

当轮回的事情已经对我们不构成任何的束缚的时候,现在主要目标是什么呢?我就朝着解脱的方向在迈进,在朝着解脱方向迈进的时候,所经历的过程就像我们坐车时看到的那样,路边的风景优美也可以不优美也可以,我不管这些,就是直接往前走。你看到好风景,这是很好的;看到不好的风景,这是不好的。反正你知道好也知道不好,看到好的时候,你就欣赏一下,不好的时候,也可以评论几句,这些没什么。关键是我的主要是朝着解脱道的目的地在走,这就是正确的心态,并不一定是要让我们过很贫穷的生活。出离心主要是心态上面,如果我们的心没有调整好,即便你穿得很破烂或者过得很贫穷,但是你对这些还是很执著,也不是厌离心,只是表面上的当选;如果你过得很富裕,方方面面都很顺利,但是并不耽著这些,也是可以有出离心的。

我们应该生起这种状态,无论如何我的目标一定是追求解脱的。世间上的事情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没什么,但是这不是我主要目标。在生起出离心之前,主要的目标就是赚钱,在世间当中过上好生活,这是唯一的目标。现在不是了。今生当中的富裕也好,后世当中的圆满都不是我主要目标了,有也行没有也可以。我现在重新确立了一个更高远的目标,就是解脱。在往解脱道方向走的时候,不管遇到好的还是遇到不好的,你下一世又转生成富裕或者贫困的人,这些都无所谓。反正我最终的目标是不变的,一定要产生出离心。

有了出离心之后,我们再继续在这个基础上修持不共加行。有了基础我们不共加行的起点就比较踏实了。如果我们前面出离心的基础没打牢,修皈依、发菩提心都是飘的,好像有些时候能找到一点感觉,有的时候完全没有感觉,自己都没有把握,这就是根基不牢靠,完全在天空飘,这时候就不行。想让自己的修行的的确确有实际的收获,就把前面的基础该打好的一定要打好,认认真真的这些四加行修到量,再往后修这些不共加行,乃至于后面我们再修这些更高深的空性或者生圆次第、大圆满,的的确确会有很坚实的基础,永远不会偏离轨道。因为主要的方向早就定了,而且也在不断的确认我的方向就是这个。它不会不注意一下子偏离了,好长时间才醒悟过来,我早就偏离了轨道,不会这样。我们经常性的忆念,确认一下我的道路是不是对的,我想解脱的心是不是偏离了或者是不是我开始耽著轮回了,对轮回的事情开始在乎了?每天都观修、确认,在这个基础上再把菩提心、空性的因素加进来,我们的修道本身就会越来越扎实。基础法要的重要性就在这个地方。

如果没有这些基础的法要,你修空性也好,修菩提心也好,暂时可能会有一些觉受或生起一点感觉。这种感觉就不牢靠,就像在冰面上修房子一样。你能不能修得成呢?我们说你不要在冰面上修房子。你说,房子已经修成了,你说不能修,我已经修了。暂时来讲,你可以在冰面把房子盖起来,但是不是牢靠的,大家都知道不牢靠。所谓的基础是建立在冬天的寒冷基础上。如果寒冷的因缘一旦消失了,它的基础就垮掉了,融化了之后慢慢就不稳定了,所有上面的房子全部会垮了。

如果没有共同加行的菩提心、空性乃至于生圆次第、大圆满所谓的觉受,就是说没有出离心基础上可不可以修这些法?会不会生起来呢?有的时候也会生起来一点,但是像冰面上的建筑一样,眼睛也看得到一些成果,似乎生起了一些小神通,这些都是不稳固的,时间长之后就会慢慢消失了。如果让我们的修行境界持续性的稳固,就像前面讲的一样,一定要小心谨慎,这就是不放逸。小心翼翼的观修,该做的基础的加行,一定要把每个细节落实到位。有了基础之后,我们再来修皈依、菩提心、忏罪都不会偏离主要的轨道。不偏离主要的轨道就是对的。轨道不偏离就说明我们在路上走,只要你的路没有错,每往前开一公里,肯定就是实打实的接近了目标一公里。如果我们的出离心的目标没有错误,我们积累的所有的资粮的确都是解脱的因,没有说哪个修法和解脱道没关系的。

我们要通过加行打好基础,还要对于关于皈依的所有方面认真的去观修,心中要生起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舍弃三宝的决心,就是基础的皈依,这是共同皈依的标准。还有一些更深的皈依标准,比如说到了更了义的密乘等教法,它从外皈依转为内皈依。从皈依外在的三宝的自性,认识到真实的三宝不在外而在内,就在自己的本性上面,慢慢对自性三宝完全会生起非常确定的信心。确认自己本性皈依的心,一旦从内确认之后,就会非常稳固。而且这种皈依完完全全是接近实相的。我皈依内在三宝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现前,所以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现前自己的本性。当我们了知三宝是在自性当中的时候,发菩提心的时候也会了知去度化众生也不外乎是让众生的本性现前,他们也是本具三宝自性的,完全都是围绕让众生觉悟的状态。虽然让他们获得暂时的安乐也可以,但是最关键的是有情有究竟的佛性,实相是永远没有偏离的。当你对自己的本性具足这么圆满的佛性产生了确认,也会对其他众生本身具有佛性产生确定。

这时候我们所有的皈依就和觉悟相关联了,所有的菩提心也是在真正的觉悟有情,有情的确是可以觉悟的,为什么可以觉悟?就像我确认自己具有佛性,绝对是可以觉悟的,我也确认有情都和我一样,平等的具有佛性。他们本性也是佛,只不过现在是暂时的客尘。没什么度化不了的众生,只要慢慢去影响他,都可以让他的本性现前。因为他的本性是干净的,就是具有佛性的,所以这对自己发菩提心有很大很大的作用,不会动则退失,然后刚强难化,不管了。如果内心当中认识的越深,就会越清净。

了知了这些之后,再去修金刚萨埵也是一样的。如果你确定自己的本性是道谛灭谛的自性、本具三宝,忏罪的时候相应这种见解,所有的障碍都是客尘,就像镜子的灰尘一样,很快就擦掉了。不会想我的罪业像黑炭一样的,怎么洗也洗不干净。只是你认为它是黑炭,真实来讲,我们的罪障就像镜子外面的灰尘那样。如果你有了这种见解,念金刚萨埵忏罪就会非常的轻松了。不像认为罪业是实有的,自己忏不净的见解。一步一步都是这样的,后面修曼扎的时候,这些见解全都用的上。你的出离心在这儿,绝对不会我修曼扎为了发大财,没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你有了菩提心或者本性的见解,我供曼扎就为了现前本性,我本来就具有圆满功德,现在修曼扎就是积累资粮。忏罪也是把心性上面的罪业擦掉,都是对应的。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也要知道上师的本性和我的本性就是无二的。通过修上师瑜伽的方式来认证、现前我的本性而已,上师是已经现前了的本性,也是我内在佛性的外现,上师慢慢融入我心的时候,就会了解真正从头顶融入自己心间和我成为无二无别。我安住在上师的智慧是什么意思。因为本来上师所现前的本性和自己的本性就是无二无别的。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步一步的确认,安住在状态当中,如果一系列下去之后,后面再修生圆次第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在进行修持,永远不会偏离轨道。

加行的修持的确非常的殊胜。我们学习前行的时候,第一遍学,乃至后面学了三四遍,可能仅仅会对修法本身有所认知,但是越往后修学会对前行的修法有更深的认知。法王如意宝等大德说前行也是正行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了见解后,都可以变成让你的佛性现前的修法。这方面都是完全可以在自相续当中生起觉受,让自己的觉性苏醒的引导文。有了这些殊胜的基础之后,我们的修行就会非常稳当,就不是飘在空中。我们对这个很殊胜的引导文,可以完完全全生起信心。

我们在修前行的过程当中,对这些问题有些道友不一定完全的了解,有些道友在学习过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慢慢的了解前行对我们心性的开显到底有多大的作用。是不是三年四年学完之后,它就可以永远在书架上“闭关”了,再也不用上前行了,不是这样的。就像顶果钦哲仁波切,他的年龄很大,也是圆满的证悟者。对前行法本每天都要看几页。在我们的眼中,你都是成就者了,前行是我们学的课程,为什么你要看前行呢,是不是在假装什么?在他们的眼中,这些都是正行,不是前行的。我们觉得成就者看前行,好像有点掉价、没面子,其实在他们眼中,这些教言和正行的教言、法界的等流没什么差别。

如果我们智慧增上的时候,再看这些教言的时候,也能够发现非常珍贵的地方。如果我们有福报,就会发现教言的珍贵之处;如果我们没有福报,就会觉得这是很普通的书,可有可无,只是现在我必须或者迫不得已要学习一下。然后掰着手指头算,再过三个月就不用看了,可以看新的书了。上师老人家也经常讲,这是没必要的。即便我们掰着手指头说,马上毕业了,还是有新的法本要去学的,也没必要这样。我们学的时候就认真的去体会,尽量在看法本、听课、修加行的时候,很认真的去呼唤、祈祷上师加持,一定要安住在法义所讲的内容当中,让我相续当中现前华智仁波切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到底给我们的修行带来了什么启示呢?我们在修行之前,非常殷重的呼唤上师的加持,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也是呼唤上师三宝加持我。在法本当中,一定要找到和自己修行有关的很多信息或者说我的心一定要现前安住在这种状态当中。只有有了这种心态观待这个法,法对我们的调伏作用才是明显的。如果你对它不重视,可能显现上,它也对你不重视。法本说你对我不重视,那我也对你不重视。我的功德、利益你也得不到。就是这样一种关系。如果我们对法很重视,该祈祷的祈祷,该思维的思维,该观修的观修。如果我们对法很殷重,也自然而然的会得到这个法带给我们的利益,这就是双向的互动。虽然法本是一本书,但是也存在互动的。如果我们有殷重心、恭敬心、精进心,它也会给我们提供加持和帮助。

我们现在学的是不共前行当中的发菩提心,既有四无量心、正式的发心、菩提心的学处。菩提心的学处分了两个,其中愿菩提心的学处,包括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一个比一个殊胜重要。有些地方说,如果你不想解脱另当别论,如果你想要解脱这是很好的教言。愿菩提心已经学完了,修还是很漫长的过程。在内心当中生起、安住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的状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我们学的是行菩提心,行菩提心是以六度来安立的,前面的布施度、持戒度已经完了,现在学的是安忍度。

庚二、忍耐求法苦行之安忍:

安忍不单单是平时所讲的忍辱,打不还口骂不还手的安忍。安忍在佛经当中有三类。第一类是遇到别人伤害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和安住,就是不能生嗔心,而且在不生嗔心的基础上,尽量的对对方发起菩提心。看似很吃亏,在世人面前也许是懦弱的表现,这是真勇士的表现。为什么呢?他真正面对挑战的是自己的烦恼,无始以来形成的痼疾,能够调伏自己的烦恼,让自己不生嗔心是真正的勇士,一般的人根本做不到。

第二类是佛经当中讲的忍耐求法苦行之安忍。现在我们致力于解脱,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当中漂流的时候,也是种下了各式各样的习气,这些都是属于轮回的习气,所以当我们在修行正法的时候,很多经论都把修行比喻成逆水行舟。顺着我们贪嗔痴顺流而下,属于轮回的习气,解脱就是逆水行舟,相当于是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的认知还有整个轮回的习惯,都要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贪嗔痴必须变成无贪无嗔无痴,无贪无嗔无痴并不是没有贪,而是通过真实的智慧去对治。

为什么修行和轮回当中的习气是完全相反的呢?不修行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发展我爱执。在修大乘的时候,必须要打压,修他爱执,相当于也是对立的。在最究竟的时候,轮回当中说是有我,解脱道必须要证无我。每个来讲,最主要的因素都是相反的。出离心教言第一步也是一样的。你要在轮回当中奋斗、寻找安乐,解脱道告诉我们说轮回当中没有安乐,必须要解脱等等,有些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地方说在世间修行,当然我们不可能跳到世间之外去修,也不是这样的。我们修行也是在世间修,依靠世间的现相来修行,但是必须要逐渐摆脱轮回的思想,从相反的方面趋入到修行的过程中去。我们慢慢去分析、观察,也能够了解。

“忍耐求法苦行”,前面我们讲了,我们有这么多轮回当中的习性,修行的时候当然会有抵触,世间理念和我们修行的理念有抵触,还有我们修行的心和无始以来轮回中已经习惯了的心也是有抵触的,很多障碍就会变成我们修行的抵触。比如以前喜欢杀生、偷盗、邪淫,现在不能做了,这些都是我们要面对的。

在对治烦恼的过程当中,尤其对治的是强大的轮回习性。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痛苦。打个比喻来讲,就像一个瘾君子。吸毒的人就是这样的,虽然要戒毒是好事,但是必须要忍受戒毒过程当中的种种痛苦,我们看过一些报道,这是非常难忍的。戒烟瘾、戒酒瘾相对来讲还好一点,戒毒瘾是非常困难。戒麻将瘾等等都是不太容易的,必须要和以前喜欢的习性背道而驰。因为已经早就习惯了,所以你要去对治,当然会很痛苦、很挣扎。就像戒毒瘾一样,如果你不经过这种苦行,不能忍受。毒瘾发作了,马上就不行了,赶快找一点吸了之后,有舒服了。这个舒服是什么?又随顺以前的习惯当中去了。你要一直坚持下去,还是可以的。最后如果你真正能够坚持下来,忍受中间的痛苦,虽然很困难,但是还是可以断掉的。

轮回的习气比毒瘾还要深,毒瘾就是在这辈子当中,几年或者十几年形成的习惯。老烟民的烟龄也就是十几二十几年,如果对治,还是要花很多的功夫。轮回的习惯不是几年、几世,而是无始以来形成的惯性了。我们要和它对抗,不仅要讲究策略,意志力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讲这个必要是什么呢?修行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修行是很容易的。修行相当于和我们无始以来轮回的毒瘾在对抗,而且还有很多人鼓励你,吸吧,吸吧,你不要戒掉。

就像吸毒的人,一方面是和自己的意志力对抗,另一方面旁边的人也在鼓励他复吸。我们修解脱道的时候,这样的人太多了。除了和自己的分别念、轮回的习气对抗之外,还有好多家人、社会上的人,告诉我们不要修行了,修行没有什么用,你做这些啥用呢?相当于我们现在准备戒毒,旁边有很多人就劝我们复吸,这个性质是一样的。这种情况多不多呢?比劝戒毒的人吸毒的人还要多,毕竟吸毒的人很少,如果你要戒毒,大家也都知道吸毒不好,只有个别的人劝你复吸。从整个轮回来讲,可以说大家都是吸毒的,想要戒毒的,就是修行人,这个比例很少。当你想要戒毒的时候,以前轮回当中朋友都看不惯。拼命的想方设法引诱你重新开始走轮回的道路,让你放弃听闻修行,这个压力是不小的。

我们讲的都是实际情况,也不能把解脱描绘的太美好了,就是舒适的旅行,好像轻轻松松地成佛了,没有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和轮回的习气斗争本身不可能轻松愉快,就像不能说戒毒是很轻松愉快的过程,肯定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心里准备,有了心理准备,我们再去修行的时候,在修行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痛苦,如果遇到了怎么办呢?在上培训课的时候,已经告诉我们了,在修行过程当中,会有痛苦产生,而且必须要去面对、忍耐苦行。如果我们的心力够强大,就可以成功。如果心力不强大,毒瘾一犯的时候,肯定挡不住诱惑,肯定会复吸。我们修行的时候,如果挡不住轮回的习性、我执、烦恼,可能又去重蹈覆辙,开始生烦恼、造罪业。

我们修法的时候,承受痛苦值不值得的?我们说一定是值得的。不管怎么样,虽然过程是痛苦的,但是我们也要忍耐,忍耐有很大的必要性。如果我们能够忍耐就会成功,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说世间有很多戒毒成功的案例,佛法也有很多成功戒除轮回毒瘾的成就者。他们以前也是轮回当中漂泊的有情,现在通过苦行之后成就了,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好的榜样。现在我们正走在戒除轮回毒瘾的道路上面,从自己方面来讲,需要自己有一定的素质,外在环境的配合,也是要看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看一些佛教史、高僧大德传记,这些都是成功的案例,看了之后会激励我们,我们也可以成就。

对苦行我们也要有足够的认知,我们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知道了路途凶险。虽然很凶险,但是必须要走过去,不走过去就没有退路。只有少数的勇士愿意走,还有更少的人在遇到违缘的时候,可以坚持下去。最后成功的人,都是大丈夫、真正的勇士。这条路并不好走。有些人走一走看到,不好走,就回去了。这种情况非常多,叫做退失道心或者退道。不管怎么样,前面讲了这些因素,我们要集资净障、闻思修行,一定要不断的闻思修行,只有这样才可以坚持修下去,给我们提供修下去的动力。让我们走下去的动力是有些是从闻思里面提取出来的;有些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获得了觉受;有些遇到了很多痛苦,发现我们不能再下去了,太痛苦了。痛苦的经历可能也是让我们修行下去,必须要解脱轮回的动力。只要对我们修行的有利的因缘都要努力去寻找,并且让它坚固,而让我们修行无力的,有可能令我们退失的因缘越少越好,这些一定要认知。

为了成就正法必须要不顾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来修行。

我们要成就正法的果位,必须要不顾一切艰难困苦,就是说再艰难困苦都要坚持。有时候我们在学习佛法过程当中,有太多的违缘,很多不顺利,比如生病、严寒、酷暑、路途遥远等等很多。我们也要想到轮回很凶险,现在如果不解脱,就会一直苦下去,不单单是现在我们的修行过程当中,这些所谓的违缘、痛苦,如果你不想方设法解决这些,不从轮回当中解脱,不修解脱道,现在我们所面临的所谓的违缘痛苦,以后还会层出不穷的出现,而且没有边际。以前的轮回没有边际,如果不解脱后面的轮回还会更长。如果我们不能忍受现在的痛苦,怎么能够忍受无始还要不断漂流的痛苦呢?怎么能够忍受地狱、饿鬼、旁生的痛苦,还有比我们更惨的人类的痛苦?这些我们现在基本上还没有感受,我们觉得自己的违缘、痛苦好像不得了了,已经是很大的违缘了,这是我们根本没有去观察一下,还有比我们惨得多的有情。

还有一个问题,有可能我们现在修法的痛苦只是暂时的,如果在修法过程当中,能够忍受,可以清净很多的罪业,然后修行也能够提速,这是很好的契机和逆增上缘。如果我们不忍受退失,退失之后,虽然当前的痛苦你没有了,就像戒毒过程中,你又复吸了,开始吸的时候,又产生那种愉悦的感觉了,戒毒的那种痛苦肯定没有了,但是意不意味着永远消除了?不会的,还有更惨的在后面。如果我们退失修行,当然不用再守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戒律了,不再担心喝酒犯过失了,也不用操心因果问题了,好像很放松很自在了。这只是暂时麻痹我们的感觉而已。像前面我们打的比喻一样,就像戒毒的人复吸毒品的时候,又找到以前那种感觉,觉得痛苦消失了,我们知道这肯定是颠倒的。

这种痛苦应该要忍受,而且我们要很认真的观察、观想,当我们内心深处完完全全的认同,为了修行一定要忍受现在世间当中短期的痛苦,不管是来自于哪方面的违缘,都要想方设法的面对,没有什么比修行成就更大的事情。修行为了成就圣果,显现上看起来很难忍受的违缘,如果我们从认知上提高了之后,它也不会变成什么坚不可摧的违缘,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勇气励力去战胜它。所有所谓的艰难困苦、严寒酷暑,在我们没有生起这个感觉之前,会给自己找很多的理由说服自己,今天这一座不修了,今天的头不磕了,今天的放生不去了,可以找到很多理由说服自己,心安理得的就放弃今天的修行。如果我们知道了善法的利益、必要性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找理由,一定要修下去,这方面基本上相当于一场战争,就是修行和以前习气的战争,这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主要是在我们内心当中的战争。一个要修行解脱,一个是停止不要修,以前轮回的习气和现在要解脱的习气基本上是一场战争。如果我们要去作战,你必须要有很多的策略、方便,自己本身也要强大,你不强大也不行。还有一个持久。我们现在和轮回习气作战也是持久战,不是说三两天的问题,一定是持久的战争。

遇到痛苦的时候,如果真正产生了非常强盛、真实的解脱心,基本上这些违缘不会成功,自己会想方设法为了修行去做很多的以前可不敢做的抉择。如果真正是解脱至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放弃的。关键就是说我们现在到底对解脱有多大的兴趣?对于解脱的渴求有多深,有多强烈?反过来讲,就会为了解脱而放弃多少所谓的世间东西。

为什么这个那个也放不下呢?关键就是对解脱道本身到底我们有多渴望?也许还不是那么深刻,所以我们觉得不行,或者说这个事情如果我不去做,放弃可能不好,顾虑非常多的原因一部分就是这样的。我们说没办法,从某个层次来讲,似乎是没有什么选项。如果我们对于解脱道的必要性本身,产生了更深的理解,这些都不是问题了。

我们为什么要去认真思维为了解脱苦行的利益?解脱到底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能够深刻的认知,也可以为了解脱忍受很多东西。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我们前面讲第四品的时候,也是提过这个问题。他说,如果你们像我那样对轮回产生恐怖的心,对因果不虚产生决定信心,像我这样的苦行每个人都做得到。为什么我们就做不到呢?就是因为我们对这些关键问题的认知还不够深刻。

如续部中说:“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

为什么有些修行者可以越过刀山与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原因就是说他对于正法的价值和修持正法所获得的结果,有着最不可动摇的认知,他知道正法的价值,也知道了求正法或修正法带来的后果。一方面来讲自己可以从整个轮回的迷惑当中觉悟,一方面也是可以帮助其他有情从轮回迷惑当中走出来的唯一方法。

因为他对此如此的渴望,所以可以做到越过刀山火海,即便是粉身碎骨、舍身赴死也在所不惜。这不是讲一讲的,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早就做出了这方面的表率。很多我们的前辈们,他们为了求法、修行,也做出了很多表率,这个原因何在?就是因为对正法的价值,和正法能够获得的结果,有很深刻的缘故。按理来讲这是高标准,但也是的的确确应有的状态。因为修行者修行的时间,还有修行的程度参差不齐的缘故,所以有些人看到了之后,他就觉得可以去做了;有些人觉得可能还不行。因为的的确确每个人相续当中的善根不同,比如说善根分别相当于是五斤、三斤、两斤,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有些人的善根够多,一看的时候,觉得可以做到,他马上就做了。有些人可能还不行,还要再积累积累,发愿以后尽快做到,有些人可能看到就害怕了,不行,这是做不到的。

如果我们要真正获得解脱,终有一天我们会走到这一步,当我们走到这一步的时候,达到了这个标准,离解脱就是近在咫尺了。不管怎么样,可能很多人都做不到,因为都是初学。虽然做不到,但是目标要确定下来,比如现在说的小目标,先赚一个亿那样。现在我们定成了目标,然后再朝这个目标慢慢去靠近。如果你没有目标,就没动力。赚一个亿,在这辈子当中,有些人可能是再怎么努力,每天只是赚一二百块钱的状态,可能是有点困难。而解脱并没有指定时间,必须在三年、一辈子。要在生生世世去修行的原因就是这样的。挣一亿的目标,只要不定是这辈子,我们就有希望,用现在这些钱去做布施、供养,一个个小目标可能下一世就可以完成了。对于长远的目标,我们都可以慢慢去靠近的,解脱道就是如此。如果我们把时间卡的很死,必须要三、五年,肯定不行的,很多人劝你放弃了,你现在一个月才挣几十块钱,在三、五年要圆满这个目标那是不现实的。

对我们来讲,虽然现在做不到,但是我们现在要知道,总有一天要达到这个标准,不断朝这个标准慢慢去努力,通过闻思修行,我的心逐渐成熟,终有一天就会达到这个目标。

又如往昔诸噶当派大德所谓的四依处:“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

四依法也是佛教很著名的窍诀,四依法和平时讲的四依四不依依法不依人等不是一回事,这是从实修的要诀侧面来讲的。即我们心中应该有所认知,而且行为应该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噶当四依处是很著名的教言。

第一个,心依于法,因为整个四依处不是和世间法挂钩的,四依法是解脱到。首先它是从哪里出来的?有关于我们怎么解脱的部分出来的,这些步骤都是和解脱相关的。心依法是我们解脱首先要依止的地方。我们的心要依于法,就是说以正法为依止。如果不依止正法,我们的心就会攀缘,心依于财、依于高位,依于感情等别的东西。如果我们的心依于财、依于名、依于地位,肯定就会去追求。因为只是耽著追求于名利财富的缘故。如果你要解脱,什么才能帮我们解脱?财富、感情、地位、名声,对我们的解脱都没有什么利益。什么对我们解脱有利益呢?法才有利益,真实的正道才有利益。如果你要解脱,你的心必须要依止法,怎么依止法呢?闻思修行,只是缘法听闻、思维、修行,我们要知道只有法才是真正能够帮助我们解脱的最主要因素,最关键的是法,除了法,其他的东西对我们的解脱没有用。

如果现在我们想要解脱,致力于做一个好的修行人,就要审视自己的心,现在我的心是依于什么?我的心是依于财、依于情、依于名吗?你的心依于什么,也就决定了你的大走向,一步错步步错。如果你的第一步就错了,你的心没有依于法,而是依于别的东西,第一步迈错了也就错了。如果我们要解脱,这些也是要观察的,我的心应该以正法为依止。只有我的心依靠于正法,被正法接引之后,因为法是通向解脱的,所以我走在法的道路上,最后就会到达解脱道。如果你的心依于名,最后就达到轮回的状态。不管是名利都是通往轮回的城市,而解脱的城市必须要走另外一条道,什么道呢?就是法道。通过法道上去,才能到达解脱道的目的地。自己在上高速之前,一定要把牌子看清楚,走的是哪条高速。如果你入口走错了,就不行。首先要看清楚,你的心要依于法。只有我的心依于法才能到达解脱道。

假如说我们的心没有依于法也不要紧,现在知道了可以去调整,反复思维。虽然我们现在对于这些名利、情感还很耽著,一下子让我放弃可能还不行,但是我要开始思考了,耽著的这些东西到底给我能够带来多大的利益呢?而我依止法又能给我带来多大的利益呢?真正来讲,必须要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仔仔细细的思考,只有在这种思考下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最后真正下决心,无论如何只有修行才是最关键的。现在暂时看起来,名利、情感都有一定的利益,也是我们想要追求的,但是这些没有真实的利益,而且还有很多副作用,即便得到了之后,也不能完全拥有的,最终达到了目标也是要重新再来。但是法不一样,如果依止法之后,一直可以把我们送往解脱道、安乐的地方,这方面完全不同。这时候就要认真的思维,心依于法。

不管怎么样,我的心可能现在有很多依止的地方,有些是错误的,有些在观想的时候,我的心依止了很多东西,现在好像分析起来好像法的位置有点弱,虽然我心依于法的方面有一点,但并不是很强大,必须要把法提出来,仔细去观想它的利益功德,逐渐当我们一心一意依于法的时候,对其他的东西的依止慢慢就会减弱,然后就开始真正的心依于法。因为解脱对自他来讲才是最终极的利益,所以我们第一步就不能错了,心依于法,只有法才能调伏的缘故。如果心依于名利,只能让心上的无明更加的深厚,我们的痛苦也会通过错误依止的缘故不断增加。如果心依于法,就会让我们的心越来越清净,染污越来越少,然后功德利益,利他的能力越来越多,所以说必须依靠法。我们平时也是要经常性的去缘法闻思修,就是依靠法而行。让这方面的习气越来越强大。

第二个,法依于贫,这是四个步骤的体系,也是前因后果的关系。我们的心要依于法,依于法之后,第二步怎么办呢?法依于贫。是不是心依于法就万事大吉了?还不行。不单单是心依于法上面,如果让你的法真正运作下去,还有一些因素,所以说要法依于贫。

修行是依于贫穷而修,还是依于和贫穷相反的方面来修?和贫穷相反的就是富裕,前面我们讲了,是不是富裕本身就是一个让我们修行的违缘,而贫穷一定是顺缘?从某些侧面来讲的确如此,因为对一般的人而言,我们驾驭财富的能力不够。一般的人没有钱的时候,他的想法相对单纯,有钱之后的想法就多了。因为以前没有钱,他的想法很多肯定也是不现实的,他的心就会老实的多,比较规矩。如果钱多了,他的想法就来了,手头有钱了,他就想做很多的事情。我的意思就是说一般人驾驭不了,如果能够驾驭倒也无所谓,就像我们前面讲的一样,如果你真正的内心当中如果对轮回的事情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已经有了出离心的时候,对你来讲没有什么阻碍的作用,所以如果要让法真实的修得动,有些时候财富是一种障碍,针对于一些出家人来讲法依于贫,因为贫穷的生活相对简单,他的想法也是相对少一些的,这是一般的情况。

贫是不是就一定要解释成贫穷?不一定,贫也可以解释成简单。法依于简单,你可以有一种简单的生活,简单的也有很多种的理解。你的想法不多,就是知足少欲,知足就是有条件,你可以享受,觉得不错。少欲就是没有的,自己的想法也少,不想要,没有贪得无厌的想法。只要因缘到了,能够得到一些财富,就可以有;如果离目标差的太远了,不切合实际的一些欲望自己没有很多的想法,这是知足少欲,所以说法依于贫。依于贫、依于简单,你的修法的时候,才不会分太多的心。因为一般的凡夫人如果对于财富的希望很大,所以想得到这些东西,会不会我就坐在家里钱就自动来了,把空调打开,钱就从空调里飞出来了,哪有这样的事情?如果有当然也可以,但是没有。很多人的想法多,他想要得到很多的钱,必须要去赚,如果你把时间花到了这上面去了哪有时间去修法?因此要法依于贫,想要你的法修得动,比较简单的生活是比较好的。

假如说有自由的人或者没有组织成家庭,相对于自由的时候可以这样选择,但是如有家庭的人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有的时候就不自在了,需要付出更多的一些观修,去修出离心。虽然没办法,你必须要去赚很多钱,但是赚钱的过程当中,尽量知道这是没有办法,我不是耽著这些,而是压力压着我要去赚很多钱,做的时候解脱的对象和解脱的心不变,只有通过其他的方面来做一些弥补。如果有条件的人就让自己的生活尽量简单,简单化对修行有利。因为我们这里不是说怎么样在轮回当中过一个高品质的生活,解脱道不是这样,解脱道主要的核心是怎么样让你的心获得解脱,哪一种方式让你的心更容易解脱,就给你提供,这是最好的。一位简单的生活对修行、对法来讲,都是最好的,所以法依于贫的意义我们要明白。

第三个,贫依于死,是不是只是贫穷一两年?不是。虽然在一两年当中贫穷或者简单、知足少欲了,可能在这两年当中,你的修行有所进展,如果第三年你又开始恢复了,那就不行。因为两三年当中你的心,还是没有训练成很自在的状态,如果反弹了之后,你又开始不贫依于贫了,可能修行就没有办法修到底,所以告诉我们说贫依于死,第三步是你的贫穷一定要到死之前,一直不变的让自己的生活简单化,让自己知足少欲的心态保持下去,在死之前一定不要放松。不要在刚开始的时候,特别的如法,后面又开始恢复到本来的样子,所以就告诉我们贫依于死

第四个,死依于干涸之壑,死的时候也是有一个标准。贫依于死,我一直心依于法,通过很简单生活的方式,一直坚持到死了,是不是很完备了?还不是,还有一个死,你死在什么地方?这也是最后一步,还是要把它做得圆满。“干涸之壑”就是讲比较贫瘠的地方。“壑”就是山沟、山谷,“干壑”就是没有水的地方,我们可以理解成很寂静的地方或者很偏僻的地方,让人生起出离心、容易保持正念的地方。为什么是干涸之壑?你死依于亲怨之中、医院的病床上,如果你死在容易让自己分心这些亲朋好友中间,或者说你刚开始在深山里修行,死的时候又回到了家里等嘈杂的地方,非常容易让你修法的心产生动摇,所以连最后的死亡也是依于干涸之壑之壑,就是没有人打扰的地方。

高标准的修行人也不需要助念,我们觉得干涸之壑谁帮我助念?高标准修行人不需要,自己在任何人没有干扰的情况,就可以随念三宝、往生极乐世界,他在这种状态当中就走了。如果我们还不行的时候,干涸之壑旁边可能还有很多道友会帮助你助念。我们真正来看四依法的时候,真正有福报能够完全做到的人非常少,做不到怎么办?我们就像前面讲的一样,尽量的发愿,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百分之百的做不到,就看百分之三十能不能做到?心依于法,我基本上能够心依于法,或者说法依于贫,我基本上能够知足少欲,我不耽著。虽然我现在还是为了生存、为了家人,还是需要去做很多让自己富裕的工作,但是尽量我的心处在一种知足少欲的状态,然后尽量把这种状态保持到死亡,死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也尽量创造一些条件,像这样平时要发愿,发愿临终的时候一定要遇到顺缘,不要遇到违缘,这方面也是需要一定的福报。有些修行者在死亡之前都是很顺利,但是死亡的时候,因为可能有很多的遗产或者很多的纠结,这样那样的事情,很多的人站在你的病床前开始跟你讨论这些事情或者争吵,有时家人觉得人死了一定要办一个风风光光的葬礼,给你做很多的后事。对他们来讲是一个面子的问题,对你来讲就是一个很大的伤害,对修行人来讲也算是一种违缘。我们在现在要多发愿回向,尽量死亡的时候在一个清净的环境当中,平平安安的走完自己的一生。然后也有很多人助念,反正不要遇到其他的违缘,这样就是比较好。

刚刚讲的的四依法是纯纯粹粹对一个标准的修行人的要求,对我们一般人来讲,不要做到,连理念上可能都接受不了。为什么修行我的心必须要依于法,不能依于别的事情?为什么法必须要依于贫,我富富裕裕的修行不好吗?富裕的修行还可以影响别的人呢!有些人可能连它的精神都还没有理解。我们并不是说一定要怎么样,主要是把它的精神抓住,所以我们要这样想。如果你想真实的解脱,前面讲了,四依法是让一个修行人最好的解脱条件,都在里面。如果真正致力于解脱,而且也有福报的人都愿意按照这个去做;如果还利益不了的人,我们说你先理解一下或者发愿以后慢慢的来,理解里面含义再做也可以。实在不行,就说对你来讲现在不用做,能够学多少就学多少就行。因为他的根器不够。华智仁波切在前行里面讲的基本上是对一些标准的修行者而言高的标准,很多人不一定做得到,这也是我们需要理解的。

可是,如今我们有些人却认为修法不需要丝毫苦行与精进,抱着在成办今生俗世间事情的同时拥有幸福、安乐、名誉当中修成正法的奢望,还有人觉得这种情况在别人身上也是有的,

可是,有些人认为,修法不需要丝毫的苦行,也不需要丝毫的精进,他抱着一个什么样的想法?他有一种奢望,就是“在成办今生俗世间事情的同时”,就是说我要把整个世间的事情圆满,拥有幸福、安乐、名誉等等,所有世间当中能让我们快乐、幸福的所有因素都要有,在这些拥有所有幸福快乐的同时,我还要成就正法获得解脱,他有这种想法,两个都不想放,两个都想抓住。

还有人觉得这是有利益的,这一情况在其他人身上也可以出现。比如说某某人,他的世间福报很大,出世间的修行也很好。

并且说:“某某人是一位贤善上师,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圆融无碍。”

他说,某某人是很好的一个善知识、道友,修行很好,他的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是圆融无碍的。

怎么会有办法使世间出世间法两全其美?

华智仁波切说,让世间和出世间法两全其美的方法是没有的。

自以为世间法出世间法二者兼而有之的那些人,肯定只能是在世间法方面比较突出,而绝对不可能具备真正的出世间法。

自以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二者兼而有之的人,如果同时追求,肯定只能是在世间法方面比较突出,绝对不可能在世间法很突出的同时也具备真正的出世间法。什么叫做“具备真正的出世间法”?相似的出世间法可以,表面上做得不错,实际上内心当中的境界状态离真实的出世间道可能还差得很远,所以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已经同时具备了,好像很圆融的样子,实际上来讲,如果有些修行者想要同时追求世间和出世间,最后很有可能只是世间法方面比较突出,绝对不可能真实具备真正的出世间法。

凡是想世间出世间法一举两得的人就好像认为有两个尖端的针可以缝纫或者水火可以放在同一器内以及可同时乘骑向上向下行驰的两匹马一样,显而易见,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这里打了个比喻,想要世间和出世间法一举两得的人就像有两个尖端的针,就是一根针有两个针尖,想要用这种针来缝刃那是不行的。缝过衣服的人都知道,如果一根针有两个针尖,没有办法缝,它可能会阻碍的。就像这个一样,想要世间和出世间法同时成办的人就像有一个双头针,两个针尖的想缝纫一样,或者说是想要把水和火同时放在同一个器皿当中一样,把水和火放在一起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或者说同时骑着向上向行驰的两匹马一样。一匹马往东,一匹马往西,你做在两匹马上面怎么走?你说两边我都要走,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一半身体在这边,一半身体在那边,你这样走下去也没有意义,连人都死了。如果人要完整,还要骑着两匹不同方向的马奔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这方面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位补特伽罗能胜过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的,但佛陀也没有想出世间法出世间法同时成就的方法,因此犹如丢唾液般舍弃了转轮王的国政,到尼莲禅河畔在六年里历经苦行精进修行,期间每一年只喝一滴水、吃一粒米。

在整个世间,以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的事例来进行宣讲,世间上的任何一种补特伽罗,都没有胜过释迦牟尼佛的,释迦牟尼佛出家前显现上也是十地菩萨,他也是一个王子,连释迦牟尼佛也没有一个想出一个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同时成就的方法,显现上面来讲他也是想如果在皇宫里面生活,他就没有办法出离,不能解决生老病死的痛苦。怎么办?就舍弃了世间的快乐、舍弃了王位,自己就像丢唾液一样放弃了转轮王的国政,然后到了尼莲禅河畔在六年当中历经苦行。印度的尼莲禅河现在也有。有两个地方,一个说法说在苦行洞,那个地方是苦行的地方,还有一个说法就在河边上,有一个佛陀苦行的地方。

他在苦行期间,一年只喝一滴水吃一粒米,逐渐把饮食减了下来,这样做苦行。他也想到了在皇宫当中没有办法一边享受王位,一边同时成就佛果,他就出离了。真正从佛陀本身来讲,有的时候我们想,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必须要出家才能够成佛?当然在这个场合当中来讲,的确表达出来的意思就是这样的,如果另外一个侧面来讲,释迦牟尼佛是十地菩萨,难道真正在王宫当中生活,一定会阻碍他成佛吗?如果从十地圣者的境界来讲,王宫里面这些小小的欲妙不会障碍他成佛,但是有一个必要性,不是说所有的人都是十地菩萨,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里面有几个是十地菩萨?释迦牟尼佛成佛难道就是为了自己一个人成佛吗?如果一个人成佛的就不需要这样,如果只是一个人觉悟,为什么要显现这么多?显现这么多的原因还不是为了以后的弟子考虑,而且绝大多数的弟子都是普通人,而普通人没有办法在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同时圆满成就解脱道。因为凡夫人对轮回耽著的习性非常的强大,所以他要做一个表率,连我也是有些时候也是必须要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够修行得到利益。他给我们指点出来的信息是什么?你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也是需要牺牲一些平时我们抓得很紧的东西,只有放弃了一些东西之后,通过你的修行才可以得到一些利益。他要给我们传递的信息就是这个。

他也是没有想到那方面的示现,比如有些地方说恩扎布德,在释迦牟尼佛给他传法的时候,他说,如果让我放弃王位,我绝对不干,如果有一个法能够让我在不舍弃欲妙的同时让我成佛,我就可以学。释迦牟尼佛说这是有的,那就是密乘的修法。有些人把这个当成事例拿出来了,恩扎布德明确表态了,如果让我放弃王位、欲妙情愿不解脱、情愿不成佛。恩扎布德是具有善根利智的人,虽然表面上不放弃的王宫,但是他经过指点的时候,内心当中不是说获得了境界之后,还对王宫的生活还是恋恋不舍,绝对不可能。虽然形象上没有舍弃,但内心当中他已经存在了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的状态。

这些例子要表达不同的意思,我们现在是普通人,不是恩扎布德,也不是悉达多太子,对不对?都不是,只是一般的人,就把前面讲的标准放在我们身上就可以了,我们就是标准的两头针、水火不能放一起,不能骑在向上向下的两匹马当中,同时还可以飞驰的,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普通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把十地菩萨的境界放到我们这儿来,说你看他都可以。他可以,我们不行。狮子、老虎可以跳的地方,那我也可以,你不要忘了自己是个小青蛙,关键你不是老虎,所以别人可以做,你不能做。为什么这里没有讲?不需要讲,佛陀也没想出这个办法,就这样告诉我们。

前面说某某人是一个贤善上师,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圆融无碍的情况有没有?我们说也有,而华智仁波切这里讲的是普通修行人,说贤善上师他的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是圆满的,也是有的。有些上师的财富很圆满,但是他的修行境界也是很圆满的。他的世间法很圆满,前提是他的出世间法已经圆满了,再来做圆满的世间法对他来讲已不会成为障碍了。他为了度化众生,显现了世间财富圆满,对他来讲也没有障碍。就像以前经常讲的蒋扬钦哲旺波财富很圆满。华智仁波切去他宫殿里都是很吃惊的,财富这么圆满,有种讽刺的口吻。他说,我对这些财富的执著,还不如你对怀里的那个木碗的执著大,也是师兄弟间互相开玩笑。有没有这些情况?有,但是前提是什么?他们的出世间法已经圆满了,也可以世间法圆满。

如果一般普通人,我们出世间法没有圆满,修行的境界还没有的时候,你说我要去追求两个同时圆满。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相续当中正法的习气非常的弱,轮回的习气非常的强盛,所以你抱着希望去做,肯定是世间法成功。因为它是占主导的,修行的习气是很弱的,所以世间的习气主导时,你想同时圆满肯定是世间法最后成办,就像这里面讲的一样,肯定是世间法比较突出。为什么一定是世间法突出?因为我们就是一个轮回了很长时间的有情,相续当中自带了很多轮回的习气,这些习气在起主导作用。很多时候你想要两个方面圆满,非常可能所有出世间的所谓修行,最后都变成为世间法服务了。像这样顶礼也是在想,我顶礼下去,它的功德有多大,可能会帮助我这次的投资成功,然后修财神法也是让我的钱财怎么样增盛,遣除违缘也是把我这次生意的违缘遣除掉,真正遣除修法违缘的思想可能一个都没有。

关键问题是什么人可以两个都圆满?内心的出世间法已经自在了,就可以圆满;我们相续当中是世间法自在的,轮回的习气一点都没少,在这个基础上你要追求两个圆满,力量最大的肯定是占上风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最后来讲,出世间法成为一个陪衬,变成了你圆满世间法的助缘。表面上看起来,这个人世间法很圆满,出世间法也修得很圆满,依止了若干上师,在哪个寺院出了不少钱,得到了好多灌顶。内心当中是不是这样的不好说。表面上可以,这里讲不可能真正的出现,相似的形象上面,某个人他可能是都圆满的,其实很不容易。一般的人哪里会有出世间的智慧去驾驭这些东西?即便是我们放弃了世间的事业,用大把的时间去专门修行都不一定能够调伏内心,让出世间道很快就上路,何况你还在同时追求世间法,你的所有的心思、精力、思虑,都还在围着世间法转的时候,想同时把出世间法修成,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个原理要了解清楚。

首先我们对于这个道理慢慢要知道,然后放松对世间法追求,不是说不让我们做,而是说不要把它当成一个主要目标,应该把出世间道作为主要目标,而世间法方面必须要做的,没办法你还是要做,可以避免的,你就不要去做了,没什么必要。毕竟今生是短暂的,后世才是长远的,今生再怎么样奋斗也许都得不到,即便得到了也只是几十年的事情,后世特别长,而且轮回的利益和解脱的利益比较起来,轮回的利益得到的再多,最终还要放弃,当你死的时候一切归零。还不说投资失败、破产的归零,即便是在死之前,你还是世界首富,死后就归零了,没有了,下一世重头再来,重新打拼,这是没有意义的事情,你不可能累积了之后,站在上一世财富的基础上,再来奋斗。没有这样的事情,即便是我回忆起前世,回到以前的家里,别人也不认你,这是我们的钱,你回来抢我们的钱,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出世间法的资粮可以累积,这不一样,在相续当中可以积累,世间法不行。想到这些问题之后,我们拼命去追求,花了很多时间,尤其是把修行的时间花在上面,到底值不值得?如果你没有暇满人身,当然就另当别论了,没有暇满人身不存在修行的问题,关键就是说现在我们学法的人,很多人是有暇满人身的。我们是在用暇满人身在做世间的事情,浪费的是暇满人身的光阴,这是不一样的性质。因此可以省的就省了,必须要做的就去做,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就不用做了,还是把主要的放在修行上面。

米拉日巴尊者也是同样,修行时口中无食,背上无衣,仅仅依靠野菜充饥果腹而修行,结果整个身体形似骷髅,身上绿毛丛生,长吸血虫,致使别人看到时认不出他到底是人还是鬼,是这样坚定不移、饱经沧桑、励力精进修持正法的。

米拉日巴尊者是修行典范,他为了解脱,也是舍弃了一切,把所有的名利,乃至最基本的饮食也舍弃了。在山里修行的时候,衣服早就破烂了,经常是赤身裸体的修行,然后吃的东西,我们觉得至少大米饭总该有吧,我不追求山珍海味,最基本的白面或者大米饭应该有?不要说酥油,连糌粑都没有,就是吃荨麻。能够找到什么就吃什么,他修行的理念,对解脱的渴望太强大,这些东西都不是事情,对我们来讲,可能修行的理念还不够,我们的要求很多,对修行的条件要求很多。如果条件不具足就修不了,但是你看别人,只要想修行的心上来之后,在那种状态下也可以修行,即便身上长吸血虫、绿毛丛生,整个身体形似骷髅了,还是在励力修行正法。

这说明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不可能同时成办,不然,米拉日巴尊者怎么会不知道想尽办法同时成就世间法与出世间法?

像米拉日巴尊者不可能所有办法想尽了,只能过这样的生活,到处打工,还是每天吃荨麻,没办法买一件衣服。他回家乡办事情的时候,他以前老师的儿子劝他,你应该学习你的师父,把以前你的未婚妻娶回家之后,把你的田重新恢复起来,也可以这样修行。他说,这些成就者是不一样的,我们是凡夫人不能随学的,就像狮子跳的地方青蛙不能跳一样。他也是讲这样的例子。

对普通人来讲,在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首先知见上面认知,从理念上面一定要了解。如果我们要达到米拉日巴尊者的状态。今天所有的我都舍弃了,就去吃荨麻了,可能也不行。你可以吃一顿两顿,一直吃下去可能还是不行的。他内心当中,生起了正法理念生起之后,行为自然跟上了。你的心没有产生那种境界,冒冒失失地做些行为,注定长远不了,修行是一件长远的事情,也不鼓励冲动地去做。首先维持现状慢慢来,千万不要冲动,最害怕就是冲动,尤其是看到一些教言,激动了之后就开始做一些抉择。上师们经常说不要冲动,想要做抉择的时候,首先平静下来,让你浑身沸腾的雪山凉下来,再来思考一下,我能不能做得到?或者说你先做几天试验,先找点荨麻吃几顿再说。可以坚持一两个月,慢慢再说,我们对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理念上面首先要去接受,行为上面慢慢来,我们的见解、对正法的觉受先生起来,然后我们再慢慢地向目标靠近,这是最稳当的,慢慢走快快到,才是最稳当的。

此外,大成就者金刚镜也是在九年当中只靠着吃拉刻树皮而修持正法最后获得成就的。

金刚镜也是大圆满的祖师,大圆满的祖师金刚镜麦隆多杰也是在九年当中为修大圆满而苦行,在九年当中只吃拉刻树皮。拉刻树皮在讲记的注脚当中说那种树皮吃了,好像不伤喉咙。他就靠吃这种树皮维持生命,最后获得成就。

全知无垢光尊者也是同样,数月当中仅仅以二十一颗水银丸维生,下雪的时候钻进牛毛袋子里,袋子既作衣服又当坐垫,在出世间法方面历尽苦行。

这是我们最著名的祖师。无垢光尊者修苦行的地方是青浦,现在在桑耶寺的旁边几公里,有一个叫青浦的修行地。他老人家当时就在那个地方修苦行,他求法也在附近,好像也有他老人家传法的山洞,还有一个火化台、灵塔,刚日托嘎是他写《七宝藏》《四心滴》的地方,青浦是他求法和修行的地方,这些圣地如果以后要去,应该好好发愿,祈祷无垢光尊者加持,他们留下了很多修行的地方,让我们可以怀念、参拜、发愿,都是很殊胜的。有些地方说他六个月苦行证悟了大圆满,成就的佛果。他在几个月当中,只是靠二十一颗水晶丸子维生,然后衣服也很简单,只有一个牛毛袋子,下雪就钻进去。平时也是衣服和坐垫,修行时特别苦,基本的资具都没有。

在无垢光尊者的传记里也讲了,当时有些寺院为了维持正常的开销,所以很多人在求法时都要交一些法税,给寺院交些钱才能听法。无垢光尊者啥都没有,管家来向他要,说桑耶巴,你的听法费在哪里?他说,我没有。对不起!没有的话,你只好走了,所有人都像你一样,我们的寺院就垮了,他老人家没办法,就想第二天悄悄地走掉,白天走不好意思,想清早走,上师观察到了就让侍者带他回去。

后面无垢光尊者在传引导的时候,虽然当时有收一些法税的习惯,求法的人必须交一些钱,因为寺院要运作法会,都要交些钱,他后面就废除了这个规矩,自己在求法时遇到事情,以后都不收。

诸如此类的公案相当多。

他以前很穷,显现上很多寺院的修行者看不起他,都欺负他。传记里也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无垢光尊者传记里面既有,有时我们看一下传承祖师,在大圆满方面最著名的无垢光尊者他老人家以前是怎么样求法、修行的,留下了很多具有殊胜加持力的著作,对我们恩德特别大,他们以前也是这样苦行的。

以前我看一个传记,好像无垢光尊者以前有一世发愿,好像发愿他生生世世以很穷的方式来修行。可能愿力成熟了,他前一世是一个有家庭的伏藏师。虽然内心当中有证悟功德取伏藏,就是特别的穷,基本上的资具都找不到。有些时候他愿力成熟了,显现上就是这样的,无垢光尊者在这一世前半生还是很贫穷的,后面他老人家开始传法之后,名声、眷属多起来之后,后面才好一点。他对那些贫穷、可怜的人特别照顾。因为自己以前有这个经历,所以在供斋的时候,所有东西都是从后排开始发,不会从前排发。如果从前排往后排发,发到后面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差。按照以前的规矩前面坐的是堪布、活佛,有地位的僧众,后面坐的就是一般的人,所以他的规矩是从后面往前发,还有一些大官员、有势力的人给他供养一些东西,他基本上从来不理,也不会特殊的照顾。对很可怜的人,比如乞丐、卑微的人给他供养一些东西,他就特别高兴,吃得津津有味,就是让他们欢喜,马上接受马上吃,当面给他们作回向,有很多不共的一些示现。以前无垢光尊者的传记我经常看,看了一遍又一遍,特别的殊胜。诸如此类的公案是相当多的。

往昔所有的成就者全部是将现世的琐事抛于脑后、历经苦行、精进修持而获得成就的,没有任何一人,是在成办现世俗事的同时、在具足幸福安乐名誉当中顺便修行而得成就的。

所有以前的成就者都是不理睬现世琐事,真正把轮回琐事看破放下,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这种状态早就生起来了,所以在这个状态下历经苦行精进修持而获得成就,没有任何人在努力成办现世俗事的同时、在具足所有幸福、安乐、名誉当中随便修行成就,这种案例普通人是没有的。

持明无畏洲也说:“修行人如若丰衣足食、住处舒适、施主贤善等样样具足,那样正法还没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经成就了。”

普通的修行人如果在丰衣足食、住处舒适、施主贤善等这些世俗的因缘样样具足的时候想要修行,往往正法还没有修成之前,魔法已经成就了。因为前面讲了原理,他内心当中的世间习气是占主导的,在这种状态修行很有可能是佛没有成就魔却成就了。

又如夏日瓦格西说:“如果从内心深处想修法,必须自心依于贫穷,贫穷一直到死亡。假设能生起这样的意念,天、人、鬼三者必定不会使其为难。”

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从内心深处想修法,的的确确就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现在想修法的心不是内心深处发出的,可能是内心表面想修法或者是在内心的表面和深处之间的状态想修法,没有在深处想修法,我们就会为世俗的事情做很多的打算。如果从内心深处想修法,必须做到高的标准。就是说自心依于贫穷,就是简单,直到死亡。如果我们生起了这种决心,天人鬼三者绝对不会作障碍。就是因为我们对世间财富有想法的缘故,天人鬼都会作障碍为难修行者。倘若自己放弃了这些,就不会做障碍了。

如米拉日巴尊者说:“我病无人问,若死无人哭,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米拉日巴尊者说,在山里修行,瑜伽士心满意足的这些情况是什么?“我病无人问”,病的时候没有人来问病,相当于他离开人群在僻静处修行,生病的时候不需要人来问,也没有人来问。“若死无人哭”,死亡的时候也是静悄悄地死了,没有人在我的床前哭泣,不管真的哭,还是假的哭,反正没有干扰我的这些人。“能死此山中”,能够死在清净的山里面,“瑜伽心意足”,瑜伽士我就心满意足了。

门外无人迹,室内无血迹,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门外无人迹”,“门”就是山洞外面,没有人的脚印,就是没有人来拜访,也没有人来往,深山基本上很僻静的地方。“室内无血迹”,“血迹”,就是财富,相当于财富的血迹是没有的。还有一种版是室内无粮迹。粮就是粮食,室外没有人的痕迹,室内没有粮食的痕迹,找不到粮食。以前的修行者他们有时也是吃一些牛、羊肉,没有血迹就是没有正常饮食的意思。“能死此山中”,在这种状态当中,能在山里死去,瑜伽心意足。

何去无人问,此去无定处,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何去无人问”,你到那个地方去,想去哪里,没人问你上哪去,什么时候回来?没人问,也没人打招呼。“此去无定处”,我去了之后,也没有定所,那个地方的山洞、那棵树下合适我就在那个地方修。为什么这样潇洒呢?因为他没有什么东西可拿的,如果东西很多,今天要走了,赶紧包个车,还要问那个地方通不通路,房间够不够大?要走的时候没有那么简单。怎么才能此去无定处?他所有的东西随身能带走。也就是一个茶壶、一本书,随便就带走了,只有这样才能够无定处,没有很多东西要搬的。“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他说在这种状态中,能够死在山里,瑜伽心意足。

腐尸为虫食,血脉为蚊吸,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尸体腐烂了,被虫子吃掉,然后身体上的血脉被蚊子、苍蝇等等吸干了,这方面也不在乎。一般世俗人,一个人死了,一定要风风光光的,举办隆重的后事,还要化妆,一定要把他画得很好。一般人在活着的时候,对身体很执著,死了之后,对死亡之后的身体还执著,所以就导致了继续流转,所有流转的因素都很齐全。修行者活着的时候,身体只要能够保证修行的基本需要就够了,死的时候管它怎么样,反正死后就是一个尸体了。谁处理,怎么处理无所谓。他们的心在法上面,不在这上面。如果他的心不在法上面,就会在身体上面,人活着身体怎么办,死了之后身体怎么办?谁帮我处理后事,在哪个火葬场比较好一点,这方面想的太多了。上师老人家经常说,死了就死了,已经是是尸体了,管那么多干什么?谁来处理它不要紧,你要忆念的是正法。

这一段都是这样的意思,不管是有没有人迹、血迹,他的心是在法上面,所以没有人问。尸体腐烂、被虫吃掉了,血脉被蚊子吸干了,也不在乎。因为他的心在法上面,唯一关心的是法。财富、身体、亲朋好友有没有?这些都无所谓,他完全不在乎。

这个道歌里面体现了他当时的心境,也是告诉后代的修行者,如果真正的心在法上面,就应该去朝这个标准去看齐。虽然我们现在达不到这么高的标准,但是逐渐的要把我们的重心从世间八法上面移到正法上面来,慢慢的做一个转移,转移上来之后,我们觉得以前放不下的东西,没什么,自然就放下了。因为他的心在法上面,不在其他的上面,就无所谓了。如果我们的心不在法上面,在别的上面就是有所谓、很重要。这些东西哪个都不能少。如果你的心转移到法的上面,就没什么了,有可以,没有也可以,变成这种状态了。

所以,我们必须放下一切现世的贪著使之随风而去,不顾一切艰难困苦、酷暑严寒而修行正法。

所以说,我们必须放弃一切现世的贪著使之随风而去,就是把所有的对现世的贪著都交给风让它吹走,管它吹东风还是吹西风,反正交给风让它吹散就行了,最后不顾一切艰难困苦、酷暑严寒而修行正法。

在米拉日巴尊者和一个修行者的对话当中,好像一些人问他,你是什么宗派、什么乘?他说,我的乘是八法归风乘,就是把所有的世间八法都让风吹走。什么东西都不执著,一心修行的意思。对于这些也是在理念上面要去认知,然后就朝这方面去靠近,现在让我们马上去随学,大多数人可能做不到。

庚三、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

此处我们讲略一点,因为这里面很深,有的时候讲不了,有的时候在这里解释也不合适。

当听闻到甚深的空性实相,尤其是远离勤作自性大圆满实相的精要,超越善恶因果的十二金刚大笑、稀有八句等法语时,切切不可生起邪见,并且要千方百计毫不颠倒地受持它们的密意。

第三个忍叫做甚深法义之安忍,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主要是忍什么?就是要忍无生法,什么是无生法?无生就是实相的意思,无生无灭叫做实相。对无生法的忍就是对万法的空性、实相这些无生法要安忍。

因为世俗的法是有生有灭的,然后实相空性是无生法,无生就是代表空性,一切万法的实相是空性的,所以在空性当中,超越因果。为什么无因无果?因为无生,因果要有生起要有灭,善恶要生起来要有灭,世俗谛当中的有执著就会生灭,在实相当中就是无生无灭,所以也没有因果。

有些人听到无因果的的时候,一下子就恐怖了,但是对于无生法,我们要相信、接受,不要生怀疑、邪见,安忍这方面的教义,让自己的心不动摇,叫做无生法忍。忍就是接受、堪忍的意思。

因为这里面的实相的确是这样的,远离勤作的自性大圆满,还有甚深的空性实相,超越因果、善恶、十二金刚大笑,这些都是大圆满不共的术语,我们在这里解释不了。稀有八句,也是属于这些大圆满续部当中,讲的无生无灭、无佛无众生等等观点,这些胜义谛当中的确没有。这些方面观待法,都叫二缘,实相当中都是不存在的。

我们不可以生起邪见,而且也要千方百计、毫无颠倒的受持。最低标准是当我们听到《金刚经》《心经》,或者说空性、大圆满的时候,首先不要生邪见,然后在不生邪见的基础上,抱着去靠近它的心态学习,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讲?它也有一个次第,首先以中观或者无常进入到人无我、法无我的中观空性,然后在通过中观的空性进入到密乘的观点,也是一步一步进去的,这就讲了万法的实相,这是我们本身的状态,最终要现证的。现在学习和它有关的教言都是离觉悟很近的教言。这个法本身很殊胜,如果我们礼拜供养,能够产生很大的功德;如果你去诽谤诋毁,过失也很大。因为离实相最近的法是最严厉对境的缘故,所以谁去诽谤、毁坏过失很大。缘它修行离证悟很快,也有这样的原理。

否则,如果生邪见或进行诽谤,就称为舍法罪,这种罪业是无数劫中不能从地狱深渊中得解脱之因。

如果对于这些法生邪见或者诽谤,就是舍法、谤法罪。因为内心当中生起邪见了,然后舍弃了,叫做舍法或者谤法罪。这种罪业是无数劫中不能从地狱深渊中得解脱之因,这种罪业很重。如果你生起了邪见,直接通过这个罪业就会堕入恶趣,在很多劫当中没有办法解脱。为了保护自己的缘故,假如听到了之后,我们千万不要诽谤,有的时候也为了保护别人的缘故,不要随随便便地在一个人面前讲空性、无因无果、没有众生没有佛的观点。如果他生起了邪见,我们也没有办法去摄受他,就是让他堕入恶趣的因。我们也要发愿,发愿很重要,发愿以后遇到这些空性的术语、甚深的教意,永远不要对这些法义生起邪见,一定要生起信解心,这是很重要的。有些道友学了很长的时间,心中不会再生起邪见,完全接受了;有些道友可能还没有遇到,以后可能会遇到。我们今生当中没有因缘生起邪见,在后世当中也有可能。我们的愿力会在关键的时候发挥作用,我们通过愿力发愿回向之后,以后遇到甚深法义的时候,愿力就在关键的时候起了作用,不会生起邪见。虽然我不懂,但是不会生起邪见,这就是愿力的必要性和作用。我们千万不要小看发愿,为了保护自他的缘故,要经常性的发这些有必要的愿。

如乔美仁波切说:“(纵闻善德与恶过,地狱痛苦寿量等,以为非真起邪见,)此罪胜过五无间,无解脱罪发露忏。”

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中说,纵然听到了善法的功德、恶业的过患、地狱的痛苦、寿量等等,认为这些不是真实的,而生起了邪见。如果对这些本来存在的善恶因果取舍等等生起邪见,此罪胜过五无间,这种舍法罪比无间罪还要重。舍法罪,还有一个另外的名词叫做无解脱罪,无解脱罪的意思就是罪业太重了,基本上没有解脱了。是不是真的没有解脱?也不是真的没有解脱,只是在很长的时间当中无法解脱了,为了表明罪业的严重直接用了一个无解脱。无解脱罪发露忏悔,趁现在我们自在的时候要发露忏悔。以前我有邪见,现在我觉悟了,就要忏悔,不能再生起邪见了。首先恢复正见,如果你的正见不恢复,忏悔也是没有用的。首先我毁谤过,认为没有因果善恶,这是很重的邪见罪业。恢复正见就是这些都是存在的,在这个基础上,就有了忏悔的基础,然后再去忏悔逐渐可以清净。

为什么说胜过五无间罪?如果你造了五无间罪,也许是你的烦恼控制不住造了五无间罪,但是没有生邪见,你的善根还在的,就可以通过对法的信心去忏悔,但是谤法、舍法是直接对于整个法生起的邪见,那你拿什么去忏悔?就没有忏悔的了,所以首先要恢复正见,然后有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忏悔,逐渐就可以清净。尤其是现在有自在的时候,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要诽谤任何正法,不管是声闻乘、独觉乘、汉传佛教的南传、北传,还有藏传佛教,任何宗派、修行人不诽谤,像这样就是不诽谤正法。首先不诽谤,然后还要忏悔。因为可能以前我在不懂事的过程当中,也造过诸如此类大大小小的舍法罪业,所以我们不要等到它成熟的时候,被动地通过痛苦的方式去承受,现在我要主动去忏悔,通过修一些金刚萨埵、观空性,完全有清净的机会。

曾经有两位秉持十二头陀行的印度比丘来到阿底峡尊者面前。当尊者宣说人无我时,他们二人满怀欢喜。

两个比丘行持十二头陀行,十二头陀行是很严格的出家人的行为,这是在圆满戒律的基础上,再追加了十二条很难守持的行为。他们来到阿底峡尊者面前求法。

当讲到法无我时,二人惊恐万分,

讲法无我的时候,他们就接受不了了,觉得很恐怖。

说道:“太可怕了,请尊者切莫如此宣讲。”当听到讽诵《心经》之时,二人双手捂着耳朵。

最后阿底峡尊者就念诵《心经》,其中有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无意识界,全部都没有了,所以二者就用双手捂住耳朵,不敢听了。

尊者十分伤感地说:“如果没有以慈悲心、菩提心修炼自心,对甚深法义不起诚信,而仅仅依靠护持一分清净戒律是不能获得任何成就的!”

后面阿底峡尊者很感慨,当然这两个比丘并不是完全不接受甚深义,前面对人无我还是很高兴的,后面法无我空性就没有接受。阿底峡尊者不单单是针对两个比丘,也是针对其他人讲的。因为他们必定对人无我空性有一分信受的,所以阿底峡尊者的意思,如果针对两个比丘来讲,只有十二头陀行、人无我空性的见解,但是没有慈悲心、菩提心等大乘成佛的因素。如果没有慈悲心、菩提心,对于甚深法义法无我空性不生诚信,这是成不了佛的。如果人我空性、法无我空性都没有,单单守一份清净戒律,也是没有办法获得任何成就。守戒是善趣的因,或者说别解脱戒是间接解脱的因,直接解脱的因必须要是在戒律的基础之上修无我。

阿底峡尊者的教言是,我们受清净的戒律很重要,对空性、无生法的接受和修行也是很重要,如果你要解脱,必须用空性来对治烦恼障所知障、人我执法我执,如果要真实解脱,必须要接受无生法,尤其是作为直接解脱的因素,比其他的两种忍还要殊胜,更重要。对我们来讲,这也是要经常地发愿和学习的地方。这是典型的畏惧甚深法没有安忍的案例。

往昔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具增上慢的比丘听到宣讲甚深空性实义时口吐鲜血而亡并堕入地狱的公案。

佛陀在世的时候,讲甚深的无生法、空性、实相,也有很多具有增上慢的比丘以为自己证悟了实相。当他们听到真实甚深法义的时候,就会接受不了,然后口吐鲜血身亡,因为邪见的缘故,堕落的地狱的公案也有不少。

因此我们应当对甚深正法以及宣讲此法的补特伽罗从内心深处生起胜解、恭敬诚信。

对于致力于解脱的修行者,因为空性无生法就是最核心的,非常直接的因素,所以我们应该对于甚深空性的正法产生恭敬心和胜解。还有对于宣讲这些法补特伽罗,也应该从内心深处生起胜解和恭敬诚信。因为对法恭敬,对讲法者恭敬,说明他不单单是对法,而且对讲法的来源也是恭敬的。既然对讲法来源都恭敬,肯定也会对法恭敬。为什么对讲法者也要恭敬呢?不要说对讲法的人,对法座都要恭敬。因为法的因缘之一,就是法本、法座、讲法的人。如果没有这些条件,这些甚深的法你听不了,所以你连法座都恭敬,就说明你对法肯定是更恭敬的。为了这样表示,有些尊者在讲法之前首先要向法座顶礼。释迦牟尼佛在讲解般若的时候,自己铺法座,就说明他对法特别重视的时候,其他的行为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对甚深法的恭敬,对讲法的补特伽罗也恭敬,如果我们对讲法者恭敬,说明我对法也是更加恭敬。因为法很殊胜,讲法的人也很殊胜;因为宝珠很殊胜,所以装宝珠的盒子也是很珍贵的,就是这个原理。

倘若因为自己智慧浅薄而实在生不起胜解,尽力断除妄加诽谤也格外重要。

如果自己的福报不够,善根没有成熟,实在没有办法理解,生不起胜解,这时候不要诽谤,等舍而置之就可以。放在那个地方,不观察、不分析、不赞叹、不诽谤,听到之后,虽然接受不了,但是我不评论,在内心发愿,愿我尽快通达这个含义,即便你不发愿也可以,当然最好是发愿。不评论就可以了,到底是什么样我不管,我不赞叹也不诽谤,等舍置之就没有过失。有些大德说,在等舍置之的时候,应该发愿总有一天我要通达里面的甚深含义,这样就更好了。以上我们学完了行菩提心的第三个安忍的内容。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