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前行广释》第113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前行引导文》。《前行引导文》是一个凡夫如何成佛的修行次第,怎么样通过共同加行、不共加行和正行大圆满等的一系列修法,让我们了悟自己的本性,了悟心性的修行过程。

前面共同加行的内容已经学完了,现在学的是不共加行。不共加行第一个是如何修皈依,因为皈依是趣入解脱道的入门,如果皈依就是修行者、佛弟子,没有皈依就不算是佛弟子。皈依的因是信心,对于上师三宝产生信心,了知功德之后如是产生信心,这是皈依的自性。皈依的本体是一种誓言,就是发誓不舍弃三宝。当然在早期刚刚开始修的时候,我们知道不舍弃三宝是不能够抛弃上师三宝,从究竟的侧面来讲,了知我们的本性当中具备三宝种性,这是没办法舍弃的。因为每个众生的心性都是具有佛性,具有佛法僧三宝的自性的,通过修皈依不断地修行,逐渐逐渐地认知、安住。

皈依的修法学完之后,现在我们学的是第二个,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的修法是进入了佛门,修行解脱道之后不单单是为了自己解脱,也是为了利益所有众生,为了一切众生解脱,然后来修行成佛之道。因为我们要帮助众生,首先要让自己有帮助众生的能力。就相当于如果我们自己有100块钱,在自己具有100块钱的情况之下我们帮助众生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的钱比较多的话,在满足了自己的生活所需之后,(当然前提是我们要有利益众生的心,没有利益众生的心,即便是你拥有所有的财富也不一定愿意去帮助别人。)前提就是在有了帮助众生心的前提之下,我们有多少资金有多少钱,就决定我们能够多大程度上帮助众生。如果我们有利益众生的内心,在自己的生活不成问题的前提之下的话,那么我们的钱越多,帮助众生的力量就越大,这是一个比喻。

从修行的侧面来讲的话,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帮助众生,也和我们自己内心当中具有何种功德有关联。如果我们是一个凡夫人,我们自己没有证道,我们帮助众生的发心、能力、还有方方面面的力量就受限制。如果我们获得了初地菩萨,我们有初地菩萨的身份,那么我们就有很大的余地可以尽可能地帮助众生,但是这也是有某种局限的,因为我们内心当中的障碍还没有断尽,功德还没有圆满。那么什么情况下才能够最圆满地帮助众生呢?只有自己成佛的时候,如果自己成就了佛果了,那么我们在帮助众生的时候,我们能够看清楚众生的根基,他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法对他最适应最适合等等。还有,没有障碍的缘故呢我们的悲心也很圆满,非常非常的圆满究竟,善巧方便也非常究竟,在这种前提之下可以完完全全地帮助众生,不单单是让他获得暂时的安乐,而且让所帮助的有情本身,通过修行菩萨道的缘故逐渐成佛。

菩提心的内容也就是为了利他的缘故,我们要发誓成佛。所以我们要修学,现在修学佛法不单单是为了我自己,不是为我自己解脱,而是要为了一切众生获得解脱。那麽要真正达到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获得解脱,要实现这样的愿望的话,那么自己相续当中的烦恼要断掉,自己的功德要圆满,这个时候才可以保证自己在很长时间当中可以帮助众生。否则如果我们自己都搞不定自己的话,比如说我们自己下一世能不能获得暇满人身,下一世我们怎么样都不好说的,那么我们帮助众生的愿望就只有搁置,为什么?因为你的问题都解决不了,你没办法去帮助众生了。

因此,要帮助众生的话首先自己的修行要稳定,自己该生起的功德要生起,该断除的障碍要断掉,修行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度化众生是比较稳定的。最稳定当然就是成就圣者成就佛果之后,自己的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不需要再考虑自己问题的时候,那就是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这就是要发菩提心,我们进入解脱道之后,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解脱,而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为了一切众生都获得成佛,如是我要闻思修行,开始修行解脱道。这是菩提心主要的思想。

但是展开这个思想要修学的时候,这里面也有愿菩提心,有行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有胜义菩提心。然后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等等。还有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六度,还要修持四摄,所有的修行道都包括在菩提心当中。所以菩提心既是大乘的入门,也是大乘的核心,也是大乘道的究竟。

今天菩提心这一品的最后一堂课,这堂课讲完之后这一品就讲完了。前面我们讲了,对一个修行者来讲,是不是拥有暂时的神通神变,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有些外道也有神通神变,这些都不是大乘道的核心。所以我们自己在修习大乘道的时候也不能够以追求神通,或者获得什么样暂时的利益作为我们修行的目标。

对我们来讲最需要生起来的功德,那就是生起菩提心,真实无伪的或者说真实的、很清净的利益众生的心。这个利益众生的心,不单单是说我认识的人或者所有的人类,或者马上要濒危的动物、某些小动物等等,不是这样的。大乘菩提心所利益的众生的范围是所有的有情,一切具有心识的,不单单是人类,不单单是自己民族自己国家的人,所有的人,所有具有心识的旁生,乃至于地狱的有情、饿鬼有情,还有见到没见到的其他世界的有情,还有天人等等,只要没有解脱的,都是我们要发心利益的对象。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佛陀在教法当中讲六道轮回,今生当中是人,下一世就不一定是人,如果我们只发愿利益人,那么这批人死了之后有可能就不是人了,有可能通过自己的业转成了旁生,或者转成了其他有情了。所以我们利益的众生,不管是怎么样调换,因为凡夫众生在轮回当中有六个选项,要不然就是人,要不然就是旁生,要么是非人,要么是天道、地狱等等,不管怎么调,反正我自己的心就是为了这些众生,不管你是人也好,还是旁生也好,还是地狱有情也好,我自己的心的都永远不变化,我就是为了这些众生,为他们利益去修行菩萨道,我获得证悟之后,通过我自己的证悟和力量来帮助有情,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

这个帮助,不单单是让众生获得一些暂时的利益,比说他没钱,给他提供一些钱财,没有工作给他提供工作,这也是一种帮助。菩萨的帮助不仅仅是这个,菩萨的帮助主要是心灵上面的,让众生的迷惑消尽,然后认知他自己的觉性。如果他能够认知觉性的话,出世间的功德能获得的话,世间的功德是顺便获得的。如果我们一心一意追求世间的利益,出世间功德没办法顺便获得。但是如果让众生获得出世间的利益的话,世间的利益是顺便获得的,是这样的关系。所以我们现在修行也是应该有这样目标,对修行者来讲,相续当中生起一个非常真诚的、纯净的利他心、菩提心非常地重要。

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最后一部分的内容。

然而,我们根本不知菩萨住于何处。

这段话是让我们对身边所有的有情生起清净观,要生起利益众生的心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知道菩萨住于何处,具有菩提心的菩萨到底是住在哪个地方?这是不确定的,也不是说所有的菩萨都是有某种很明显的特征,尤其是在外表能够体现出来的特征是没有的。我们在壁画上面或者在唐卡上面,看到菩萨就在莲花上站着,他的后面有一圈光,这就是菩萨,在这些画像上面可以看得到。但是菩萨是不是只是在佛龛上住着?只是在壁画上住着?是不是只是在唐卡上面住着?不是,真正的菩萨一定要走进众生,他会在众生的范围中去做帮助他们的事情。

为什么这样呢?有一定的必要性,如果菩萨不到人间来,不变成和人一样的样子,我们根本就没办法和他交往,交流不了,也没办法接近他去学习菩萨的行为。所以真实的菩萨成就之后,证悟之后,他一定会再再回到众生的身边,人回到人身边,旁生回到旁生身边,反正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能够听懂的语言去帮助他们,引导他们一步一步趋向解脱。菩萨证悟了已经获得解脱了,他既然选择这种方式回归,那么他在外表上面就注定和一般人一样,差不多一样。只有你和他长时间交往之后呢,才能够发现他作为一个菩萨的不共特质。但是在外表上看不出来到底谁是菩萨?谁是小偷?我们是看不出来的。也许看起来很猥琐的一个人,看起来他肯定是一个不好的人,但是不一定,是不确定的;你看到一个显现上非常有功德的人就是个菩萨吗?也不一定,所以菩萨住于何处我们是不知道的。那么不知道怎么办呢?下面告诉我们说:

经论中说在屠夫、妓女等当中也有许多以善巧方便度化众生的菩萨,所以很难了知其他补特伽罗的相续中是否具有菩提心。

因为菩萨度化众生的方法不一定只是变成一个出家人,只变成一个很清净生活的人。他不是这样的,因为如果是变成这样的人,他接触的对象、对境就相对就减少了,范围就被身份局限了,他能够接触的,能够度化的范围自动就减少了。他如果要度化更多的人,就不能局限-----经论当中规定,一个菩萨,你如果要回到世间当中来,必须什么一、二、三、四、五…七个条例,你符合这些条例才能够回来,不符号条例不行,没有这个条例。

只要能够帮助众生菩萨都会示现。有些时候是以出家的身份,有的时候以在家的身份,甚至于,这里面讲如果以屠夫的身份能够更好地帮助众生,他就以屠夫的身份来示现;如果以妓女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众生,他就妓女的方式来示现;如果以乞丐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度化众生,他就以乞丐的方式来示现;如果以明星的身份更好地度化众生,他以明星的身份来示现;如果是以一个政客的身份更好地度化众生,他以政客的身份来示现。

反正外表看起来是一般的人,某某明星又爆什么丑闻,谁谁谁又吸毒了怎么样,这些是我们能够看到的,但是呢,在这些表象之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他这样做的必要性到底是什么,对我们来讲是没办法确定的,我们只能通过他外在行为来大概判定他——这就是一个不好的人,他因为做了那件事情的缘故,他一定是个坏人。这只是我们一般的人从外表能够做判断的标准,仅此而已。但是呢,他的心中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不知道,因为我们没办法了知别人的心。因此我们也没有办法通过别人的行为来确定这个人的相续当中到底有没有菩提心,他内心当中有没有佛法的证悟,我们是没办法了解的。所以此处讲,很难了知其他补特伽罗(众生)相续当中是不是具有菩提心。

世尊也说:“除非我与同我者,无人能量他人心。”

佛陀在经典当中讲,“除非我与同我者”,因为佛陀已经圆满证悟法界实相的,它会遍知者,遍知一切。佛陀说除了我和像我一样获得佛果的这样身份,或者没有获得佛果,但是如果他获得比较高的证悟,比如菩萨的果位,他们也能够知道某个人是凡夫还是圣者。除此之外呢,“无人能量他人心”,一般的凡夫人没办法衡量其他人的想法,别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不知道的,没办法了解。有些时候只有通过一些外表的行为来推测;有的时候时间长了之后,他会把他的想法告诉你。除此之外你直接去了解这个人,从他的外表了知他的想法是怎么样,我们就没办法了知。

因此,我们应当对令自相续生起菩提心的任何本尊、上师、善友等作真佛想。

这里面有两个意思第一个,其他的众生到底是不是菩萨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要对这些众生生起清净观,我们要把他当成一个菩萨来想,因为我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菩萨。他所做的行为可能非常离谱,但是他内心当中,是不是一个菩萨的化现呢?我们不知道。因为菩萨利益众生的时候,不一定是中规中矩的方式来利益众生的,中规中矩的方式能够利益一部分的众生。还有很多其他根基的众生,如果通过中规中矩的方式就不一定能够度化。菩萨既然是以利众生为目的,他的手段就不一定是单一的,只要对众生有利益的都可以。所以作为修行人来讲应该保持清净心,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一个菩萨,所以说我们就不要因为他的行为去做诽谤,去给别人做什么定论,没办法确定的。

第二个,让我们生起菩提心的对境,也应该把他当成本尊、当成真佛想。比如说我们修持善法,通过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本尊,让我们生起了菩提心,那我们把本尊当成真佛;如果是某一上师让我们生起了菩提心,我们把他当成真佛;某一个善友帮助我们生起了菩提心,我们把他当成真佛想。把帮助我们生起菩提心的对境当成真佛想,我们也可以对他产生清净心,也可以得到这种清净的功德。

因为我们要趣向于觉悟,要把我们内心当中很多杂念、很多对我们修行有害的心态通过修行逐渐去掉,而这就是一种方式。真实的上师、善知识是应该帮助我们生起菩提心的。而帮助我们生起菩提心的到底是我们认为的现出家相的标准上师善知识,还是其他形式?这地方讲任何形式都有可能。

能够帮助我们生起菩提心的不管是哪一种身份,都应该把他当成真佛一样去感恩,因为菩提心对我们修行来讲是太重要了,没有菩提心修不了大乘道,有了菩提心依靠这种标准可以进入大乘。所以能够帮助我们生起菩提心的,我们应该说他做了佛的事业,所以他对我来讲像真佛一样的善知识。

对自相续而言也是同样,自己认为已经证悟了实相之义、获得了神通三摩地、面见了本尊等,无论出现任何表面的道相功德,如果依此使自己的慈悲心、菩提心无有退转并且越来越增上,就可以断定这些道相是真正的功德;

这段话对我们来讲也很重要,前行当中讲的这些都是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会遇到的问题。遇到什么问题呢?我们修行有的时候会获得一些感应。比如说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或者念佛念咒语、打坐等等。在修这些法的过程当中因为每个人的根基不一样,有些时候自己就会获得一些感应。对自相续而言是同样的,自己认为已经证悟了实相空性,了达了心的本性;或者我获得了神通三摩地,在某一个情况之下我获得了神通,生起了禅定获得三摩地;或面见了本尊,今天在修法的时候好像观世音菩萨出现了,给我讲话给我授记,或金刚手菩萨出现了,给我讲话授记,面见了本尊。无论出现任何表面的道相功德,这些都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有些时候会在梦中出现,有些时候会在打坐、祈祷的时候出现,有的时候就在禅定的时候出现,有的时候我们认为自己是不是证悟了,今天这一座修得特别好,好像很有感觉,是不是我证悟了实相了?或者今天好像获得了神通,这神通是不是真实的?面见了本尊是不是真实的?

因为所现前的这些,有的是真正的证悟实相,有的是见到了真实的本尊,有些时候也是真实的神通三摩地。但有些时候所证悟的实相只是我们认为的证悟而已,只是把某种禅定的境界当成证悟,还有些只不过是今天这一座修的感觉好一点,感觉是不是就证悟了实相了?或者有些时候见到了佛菩萨,是不是真实的本尊?不一定。因为有些时候非人、邪魔,他们为了让修行人入歧途,故意的变现一些自己欢喜的佛菩萨的样子,显现在你面前闪闪发光,自己就很高兴很欢喜,因为自己终于见到了所谓的佛菩萨。有些时候如果修行没有深入到很深层次的话,特别喜欢外在的相。如果哪天自己佛台上的佛像发光了,那就觉得不得了了,因为从来没见过佛像发光,也从来没见过佛像对自己笑,自己觉得肯定是得到很大的功德。

外在的相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其实就是一个相而已,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有可能是自己出现一个幻觉,;也有可能修行真实到了之后,外在显现一个成就的相;有可能是一个邪魔外道、非人为了引诱你变现的相。引诱你有什么必要性呢?他这样变现后,因为你特别耽著,特别喜欢,他一旦出现之后,那么你就会很恭敬他,他说的任何话你都会去做。这时候他所说的话,引导你的话,就有可能慢慢把你引到歧途,让你去做一些和正法不相干的事情,或者是让你造一些罪业,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出现歧途。

这里告诉我们,无论出现表面的任何道相,不管出现任何道相。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早晚会遇到,现在我们刚刚学习佛法,时间不长,这些很多所谓的感应还没有经历过。当我们学习佛法的时间越来越长,当我们的功德资粮逐渐上来之后,以前没有体会到的这些变化就会出来,很多感应逐渐就会出现、增多。这个时候如何善巧辨别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相当于一个标志、十字路口,往左转还是往右转,这个时候就是要面临抉择的。如果这个时候看到这些相把它执为真实,觉得自己不得了了,有可能让自己入歧途。但是如果自己做了正确选项,就不会入歧途,知道这就是一个相而已就像我出去看到人一样,就像我听到一个声音一样,和这个没有什么差别,它出来就出来了,然后消灭就消灭了,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态,这种心态面对是最好的。

但是如果不注意的话,有可能在这就生起耽著,就开始追逐这种相,因为追逐相的缘故,有可能迷失了自己真实的修行。这个时候怎么样去衡量呢?告诉我们衡量的方法:无论出现什么样的表面的功德,如果依靠这种相,比如说见本尊也好,获得神通也好,通过依靠这个让自己相续当中的慈悲心、菩提心没有退转,并且越来越增上。第一个自己对因果越来越相信,对佛菩萨的信心越来越增上,尤其对众生的慈悲心、菩提心越来越稳固,越来越清净。那么这些相都是真正的相,这就是修道真正的验相,好的验相。但即便是好的验相,自己也不能够去耽著,因为耽著本身就是一种障碍。这样就可以断定是真正的功德。

倘若依此等使慈悲心、菩提心日渐减退,那么这些表面的道相也无疑是魔障或邪道。

以前自己的修行好像还可以,但是自从见了所谓的本尊之后,自从有了神通之后,然后自己的菩提心越来越差,对众生的慈悲心越来越差,对因果的取舍越来越不在乎,自己取舍因果越来越粗大的话,不是越来越细微,这就说明自己可能是错道了,所见到的相不是真正的道相。就必须要念忏悔,重新调整自己的发心,这样就会让自己重新回到正道上来。

相续当中有没有菩提心,或者我们的菩提心是否在逐渐增上这可以判定我们所修的道,或者这个阶段修的道是不是正确的,或者所获得的感应是不是正确的标准。所以,见不见到光明,是不是见到佛像,是不是能够得到本尊的授记,这些通通不是标准。“因为我见到本尊了,所以我怎么怎么样。”对不起,这不是标准。而这个是什么呢?你见到这个相,或者我根本没见到任何的相,但是你观察我的菩提心越来越增上了,我对众生的慈悲心越来越增上,我对因果越来越相信,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在稳固增加,那么这就是对的,是正确的相。

我们作为一个学、修佛法的人,不是一个单纯信佛的人,真实跟随佛陀足迹去修行、立志于度化众生的这种人,这对我们很重要。为什么很重要呢?你的修行是不是正确的标准,这个标准不是你是不是看到了佛,在打坐的时候是不是看到了光明,是不是听到了某种声音,是不是看到佛龛上的佛像放光,不是这些,永远不是,不是做一个好梦,梦当然更不能作为标准了。所以,真正的标准是你的因果正见是不是增加了?你对上师三宝的信心是不是增加了?你对众生的慈悲心、菩提心是不是增加了?你的执著是不是越来越少了?你的贪欲、这些烦恼是不是越来越轻微了?这些是标准。而不是以其他的方式作为所谓的标准。

以前噶当派的一些祖师教诫他的弟子的时候说:“如果有人问,你们的上师或者教派有什么样不共的标准?千万不要说什么神通广大,千万不要说其他的。你们说:通过修行逐渐对于因果生起了正信,对众生慈悲心逐渐在增上,说这些是对的,符合于正道。而不是说别的什么信徒众多,神通广大。”

这对我们来讲很重要,为什么重要?因为我们对于该重视的,比如说菩提心是不是生起来了?因果正见是不说很稳固?这些是很重要的,很多修行者对这些不重视。而反过来讲,不应该重视的神通、神变、放光明,哪个地方太阳又出现什么光圈了。对着太阳照肯定有光圈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什么时候你不对着太阳照出现光圈了,那就可以。所以,出现这些瑞相是不是对着太阳光在照?那是要打个问号的,这个不一定是。你对着太阳照,肯定有。所以,这些不是标准。

但是我们作为凡夫人没见过这些相。就好像一个农村人突然进大城市,这个也稀奇,那个也稀奇。在大城市生活的人觉得根本没有什么。但我们以前什么都没见过,好像进了大观园,好稀奇,这个摸一下,那个动一下,都很稀奇。但修行时间长的人,觉得这个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城市人觉得这不是我们城市的特色,我们城市的特色是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文明程度,精神程度,这个是我们的特色。但是刚刚进了城市的人,发现不了这个。他看到的就是基础建设如何,高楼如何如何。

我们刚刚修学佛法的人最喜欢外面的相,而对佛法最核心的本质是菩提心、利他心这一点就没有重视。当我们学习佛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应该不再在乎外在的相了,应该在乎菩提心是不是生起来了。我们在和别人交谈或者引导的时候,要引导菩提心生起来,不是说你这样修就可以开天眼,你那样修就可以见光明,你如果见了光明就如何不得了,如果这样算是一种误导。真正来讲,佛法的核心永远不是神通神变,永远不是这些很新奇的东西。假如佛弟子热衷于此的话,最后就变成笑话了。什么瑞相?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拍下来,是不是瑞相呢?别人觉得佛法里面都是假的东西,过段时间,别人就开始打假了。

这些没必要,这些不是我们佛法里的东西。佛法里面就是慈悲心,稳固的慈悲心、菩提心生起来了。像这样对众生的慈悲心,对实相的了悟,对一切万法本质的了悟,智慧和慈悲是佛法的特色,其他的这些不是。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的人,自己不要搞错了,也不要去误导别人,说这些就是佛法当中很了不起的东西。

我们观念要转变。如果不学习我们转变不了。华智仁波切就在《前行》里面告诉我们,对我们来讲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东西。所有的修行佛法不在外相上面---寺院是不是很辉煌,修行者是不是看到了光明,是不是见到了阿弥陀佛,是不是见到了本尊,这些都不重要,也是不是有神通,打卦准不准?这些统统不重要。真正重要的就是:上师善知识是不是在给你引导菩提心?是不是把菩提心的教授当成所有修法当中最重要的在引导?所有修行佛法的佛弟子们是不是都很重视菩提心的培养?如果是这样的话,是非常非常正确的。

所以这里讲,如果慈悲心、菩提心日见减退,那么这不是好相,表面上看是好的,但是实际上不好。如果你这段时间你都很倒霉,什么事情都不顺,但是你菩提心没有退失过,你对三宝的信心没有退失过,然后对菩提心没有退失过。在一连串的打击之下,你对万法空性的认知,如梦如幻的见解没有退失过,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修行者这些都是衡量我们修道的标准,不是通过你见了什么东西,也不是通过唯一的梦兆来判定,而是通过菩提心是不是稳固增长,作为一个判断的标准。

特别是,如果自相续中生起了无伪实相的证悟,就一定会对上(上师三宝)具足虔诚的信心与清净心,于下(六道众生)具有不共的慈心与悲心等。

特别是,如果我们内心当中生起了空性证悟,无伪实相就是对于空性,对于万法的本性证悟了。如果真正证悟真实的空性,他外在的功德是什么呢?表现出来的第一个是对上----对上师三宝虔诚的信心、清净心越来越增上;对下----对于所有的众生具有不共的慈心和悲心,以前慈心悲心深度不够的,这个时候逐渐深入,逐渐广大。对众生慈心、悲心逐渐增上,对上师三宝的信心逐渐增上,这些是从证的功德方面来讲的;对于断的方面来讲,烦恼、我执,执著越来越微弱,也是从另外一个侧面的相。这些对我们是很关要,很关要,千万不要忘记。

因为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的分别念、以前的习气会时不时跳出来误导我们。还有其他别的似是而非的观点也会在我们的朋友圈里面,在跟我们交谈过程当中,这些言论都会影响我们的。这个时候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去辨别的话,就很有可能被这些言论所影响。因为我们喜欢这个,我们就喜欢新奇的东西,我们就喜欢以前没见过而现在见到的东西,我们很喜欢这个。既然你喜欢这个,我们的心就容易跑偏,我们喜欢这个,非人就找到我们的软肋,你喜欢的东西,他就从这入手,诱导、误导我们趋向于邪途。所以,保持清净的见解,和菩提心的修行,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也观察了一下,真实引导我们的那些善知识们,他们在引导的时候,鼓励修神通的、神变的几乎没有,找不到,都在打压这些思想,这样的言论。完完全全标准的善知识都是说怎么样培养出离心,怎么样培养利他的菩提心,怎么样培养对万法如梦如幻的见解,这方面非常非常重视。而对这些有可能让我们产生神秘感的东西,基本上都在打压。但是我们很喜欢这些神秘的东西,因为新奇,可以满足我们某种需求。但这些东西不是正道,具有明眼的善知识就会指点我们,接引我们,让我们不要误入歧途。

就好像有些时候在路上走会很单调,比如我们去一个地方的时候,在路上走,长时间的路途很辛苦,如果旁边突然出现一个很好看的地方,或者很吸引我的地方,很多人就会停下来,耽误我们的行程。我们在修道过程中,有时候也会非常的枯燥,因为要对治自己的烦恼,要调伏自己的烦恼、修行本身也不是让我们舒服的事情。这个过程当中出现让我们兴奋的事情,神通神变就是其中一个,反正我们自己喜欢的东西,中间就会出来影响我们----你看,这个地方很好,我们正在讲授神通培训班,来不来?像这样,我们觉得这个好,然后就去了。

真正应该学的菩提心、大悲心,觉得天天在讲这个,比如今天我们听上师讲课,肯定今天讲的是这个,肯定是在强调菩提心,除了这个之外没有别的强调的。这个对我们的确非常重要,他不会强调让我们凡夫人特别高兴欢喜的事情,很多时候会讲我们需要的,真正修行需要的,不是我们欢喜的。凡夫人欢喜的,基本上都是以前他习惯的世间的东西,但是凡夫人喜欢的东西,对修道是没有什么作用的。而对我们有用的,恰恰是我们不喜欢的东西。听法、思维、打坐,还有做调伏自己内心的事情,很多众生对这些没有兴趣。或者说刚开始有兴趣,抱着一种新奇的心态进来了,进来之后发现没什么,没有发现我理想中大的转变,他没有发现刺激他的东西,他就找别的能够刺激他的新奇东西了。修行佛法的确需要一定的善根的支撑。这里就告诉我们一个取舍的标准。

如无等塔波仁波切曾问至尊米拉日巴:“我什么时候才能摄受眷属?”

尊者答言:“一旦你已现见了自心本体非同现在这般,远离一切怀疑,那时也会对老父我生起不共同的真佛之想,并且也定会对众生生起无伪的慈悲心,那时你便可以摄受眷属。”

无等塔波仁波切就是岗波巴尊者,在噶举派很著名的。噶举派第一个是马尔巴,在唐卡当中画三尊像是噶举派的三个代表,中间的是马尔巴,右下边的是米拉日巴,左边是岗波巴。他是属于代表性的祖师级的人物。塔波仁波切依止米拉日巴也问过这个问题:我什么时候可以真正摄受引导眷属?这种摄受眷属不是你开个什么班,然后有几个人去听课,这不是摄受。真正的摄受就是逐渐引导他,真正的走上解脱道,这个叫摄受,这个摄受的标准非常高

摄受有很多种层次:初级方式的摄受,因为摄受者本身只有初级水平,他就没办法做高级的摄受;有些摄受者本人,他自己具有功德,他摄受的标准不一样,他能够摄受的弟子或者怎么样摄受众生的方式也是不同的。这个地方所讲的什么时候能够摄受眷属呢?这是指真实的摄受,标准的摄受。不是作为一个骗子怎么样摄受眷属,没有这样的,不是凡夫人怎么样摄受。自己还没有生起清净功德的凡夫,很难真正摄受众生,这个摄受众生的标准很高。

无等塔波仁波切在问上师:什么时候可以摄受眷属呢?这个时候米拉日巴尊者给出了答案:首先是你证悟了心性,“现见了自心本体非同现在这般”,就是说什么时候你证悟了自己的心性,不像现在这种庸俗的分别念。因为现在我们的分别念还是有执著的、庸俗的分别念。什么时候你见到的不是心的显现,而是见到了心的实相,见到了心的本质,这个时候对现见的心的本性远离怀疑,真实已经现证了。那个时候就会对‘老父(就是对他的上师,因为他是精神上的父亲)我生起不共同的真佛之想”,对我生起真佛一样的信心,这是一个标准。

第二个标准,也会对众生,对其他的众生生起没有造作的、没有虚伪的慈悲心,这个时候就可以摄受眷属了。首先是证悟了心性,证悟心性的相第一个是对米拉日巴尊者生起真佛的想,第二个对所有的众生产生无伪的慈悲心,这个时候就达到了摄受眷属的标准。

因此,我们必须以慈悲、菩提心为本,以闻思修不相脱离而实修。

这个时候华智仁波切教诲我们,应该闻思修三者不脱离进行学修。首先根本是什么呢?我们修学佛法的根本是慈悲菩提心,以慈悲菩提心为核心或者根本,所有的修行都是以利他,都是以利益众生的慈悲菩提心为基本。我们的行为是善还是恶,怎么样判定我们的行为是不是有意义?如果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奋发,每一个众生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别。

不单单是人,连蚊子、连蚂蚁、苍蝇它们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天天去寻找,蚊子就去找可以吸的血,苍蝇也是到处去找它喜欢吃的食物。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的话,不要说人连旁生,连这些有情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到处在跑,到处在奔波。我们在外面看到的飞鸟在到处飞,蚂蚁在到处爬,这些都是为了寻求自己的安乐在奋斗在奔波。所以如果作为一个人来讲,也只是满足自己的食物,或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去奔波的话,如果仅仅是这个的话,那么我们的标准其实和其他的有情差不多。它们也是这个,反正从早上到晚上,也是到处去寻找食物,为了远离痛苦去奔波去劳累。人也是一样的,早上起来到晚上也是到处奔波。其实如果单单从这点上看,并没有看出来人比旁生高级多少,看不出来。因为从他的思想层面都一样,它们也是为了自己的衣食在奔波,人也是为了自己的衣食在奔波。

有人说:不一样,我们创造这么多的财富,创造这么多的便利。但有些时候它们不需要创造,比如说对我们来讲飞行器是很不得了的东西了,但这个飞行器对蚊子来讲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它自带飞行器,它自己带了这个东西了,到底哪一个更高档一点,我们就不好讲。人寻找食物,到处都要去工作,那其他的蚂蚁这些旁生不需要这样去工作,它可以很简单很随便而且很容易找到满足它愿望的东西。

所以有些时候换一个侧面来看的话,人类作为一个高等动物,到底高在哪里?应该是在精神层面,精神层面到底哪个地方能够突显出他不一样的地方,其实就是利他心,或者说发现万物本质的智慧和真正能够利益众生的心态。如果真正能够发掘出来的话,最大的意义就在这个地方,人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训练,然后可以逐渐达到这样的标准。而别的旁生虽然也有心识,也有佛性,但因为它自己的业的缘故,就导致它没办法做深层的思维,这个是做不到的,利他心也发不起来。所以只有人可以做到,这是不共的地方。

很多大德在修行法类的书当中讲了,如果我们的目标就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一些衣食,或者为了繁殖后代,这些旁生都在做,一般的动物都在做这些事情,没有哪个地方显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只不过方式不一样而已。人类更复杂,然后其他的动物相对简单,这个差别有,但是本质上有没有差别?其实本质上并没有差别。

所以作为人的我们,尤其是作为修行者的我们,如果我们修学佛法只是为了让我活得更好,或者说我学习佛法是为了让我积累更多的福报,赚更多的钱,这样的话和旁生的思维差不多,也就只有这些了,没有什么更体现出暇满人身的价值。所以说我们既然已经学习到了这样不共的教法了,应该利用思想,利用人身做一些最有意义的事情。佛陀通过观察,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利益众生的心,为了利益众生去奋斗,所作所为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众生。

我们回到原文当中来,必须以慈悲菩提心为本,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的修行是为了要利益众生,现在我虽然还没有能力,但是我定了目标,我修学佛法是为了利益所有的迷惑的有情,为了让他们发现本质,让他们真正能够了悟自己的本性,我是为了总有一天可以做这个事情而去学修---学习和修行的。

然后“以闻思修不相脱离”,慈悲心是根本,方法是什么呢?方法就是闻思修首先听闻,听闻听懂了,比如今天这堂课我听懂了,听懂了之后第二步去思维,因为听了之后还有怀疑,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地方,下来之后要通过很多方法去思维,反复去看书去思维,把意义完全确定下来,把怀疑去掉,这是思维思维完之后还不够,还要修行,就是去实践,佛法当中就是理论和实践完全结合的,你闻思得到的东西,必须要通过修行完完全全得到它,所以通过闻思修不相脱离而实修,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首先没有通过闻法断除增益,就不会懂得实地修行。

首先要闻思,然后去修行,如果没有通过闻法和思维断除增益,这个增益的意思是什么呢?增益和损减,有的时候讲增损,有的时候就是指增益。这个地方增益的意思就是说本来没有的东西你认为有,这叫做增益,损减是本来有的你认为没有,这叫损减。但是增益可以代替损减。比如说这个人没有过失,你认为他有过失,这叫做增益。这个人本来是一个好人,你认为他是一个坏人,他有功德你认为他没有,这叫损减。

增益和损减都不符合法的实际情况,不是它本来的状况,所以说我们要通过闻思然后遣除不符合法的状态。比如说这个杯子它本来是空性的,离四边的空性,我们认为这个杯子是有的、是无的、是亦有亦无的、是非有非无的这四边,这四种分别念其实我们放在杯子上去观察的时候,都不符合它自己的状态。所以说我们要通过思维把有无是非的四边从杯子上剥离出去,剥离之后剩下的就是它自己的本来的样子,它显现的当下没有丝毫的本性,这就是它的本性,本来的样子就是这样。

远离增益必须要通过闻思来达成。所以说我们学习佛法就要知道,我---这个五蕴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我看到的这个样子,是不是我以为的样子,外面的山河大地它的本性是什么样的,是不是我看到的,我以为这样的,或者大家共同确定的就是这样的。其实我们要通过佛菩萨告诉我们的很多观察方法,不断的去分析去观察,把不符合法本身的东西剥离掉。

因为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思想贴在这个杯子上的标签。这是一个杯子我贴个商标,这是什么牌子,它好像就变成这个牌子商标了,这是不是呢?其实它就是个杯子而已,我们把它贴个标签,我们一看这个标签,哦,这个是国产的,这个是进口的,再贴个标签,这个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如何高档的,再又贴个标签,又是什么。我们对这个杯子上贴了一个又一个很多很多标签,最后它呈现在我面前好像就是标签所显示的样子,而不是杯子本来的样子。

那么我们要知道杯子本来的样子,我们就把标签一个一个去掉,去掉之后最后没有标签的东西就是它本身。所以说我们分别念会给自己给外境贴很多标签,这些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概念,通过修行就把这些概念去掉,还原万法本身的状态,这在佛法当中叫实相。

如果了知了实相,我们不会再产生很多错乱的思想、行为。所以说,增益必须要通过学习不断去遣除,知道了法的世俗谛、胜义谛当中是什么样子的,如实的了悟它的本性。如果不遣除增益,就不会懂得实际修行。怎么去修行?因为你所修的是错的、贴了标签的,不是它本来的样子,所以怎么也修不出佛经论典当中,让我们达到的标准。必须要把这些增益去掉,才可以如实修行。

如颂云:“无闻之修行,如断臂攀岩。”

“无闻之修行”,就是说没有通过闻思,没有确定正见去修行。“如断臂攀岩”,如果你要去攀岩或者爬山,必须要双手双臂齐全。如果一个没有双手的人去攀岩,根本没办法攀上去,也很危险。没有闻思的修行和这是一样的。虽然热情高涨,天天想打坐、实修,但是并不懂该修什么,完全处在盲修瞎炼的状态,都是修他自己的想法。对于真正应该修的,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到达目的地,有一个正确的道。如果我们不去听闻具有经验或者已经证悟的佛菩萨教言,没有听闻正确的方法,只是凭着自己的思想去修,就如断臂攀岩一样,没有双手的人攀岩,这是非常危险的,也没办法达到目的地。如果没有听闻正道去修行就是盲修瞎炼,没办法达到应有的结果,所以只是热情是完全不够的。

所谓的以闻法断除增益,并不是指对浩瀚无垠、种类众多的一切所知法了如指掌,而且在五浊恶世短暂的一生当中也不可能了知这一切所知学问。

这里讲到要断除增益,就是说我们的闻思要到量,断除增益,闻思到量是指什么?这里讲了两种。第一种,对所有浩瀚无垠、种类繁多的一切所知法,全部通达了。我们针对佛法来讲,就是大藏经里面的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的法类。对于这些全部通达,就是经教当中所应该遣除的都遣除了。第二种,不是对所有的佛法种类都要了知,而是对我们要修的这一部分,反正我就是要修的这部分,该断的断了,该生起定解的生起了。

我们对于以上两种怎么样去辨别、取舍?如果是智慧特别敏锐的上根利智者,可以通达所有的大藏经。在佛教历史上有很多祖师级的大德,他们的的确确是看了之后就懂,懂了之后也不会忘记。有些人通过前世的习气或者修法,一天都可以记五百个颂词,完全不会忘记的,或者说具有不忘陀罗尼,他看到这些全部记住了,不会忘失。这种人当然有机会通达所有的经教,而且完全没有任何的怀疑。

普通人对所有的大藏经全部了知,可能也很困难。怎么办?在五浊恶世短短的一生当中,我们也没有多少时间精力,尤其是智慧不够,不可能了知一切的所知学问。那怎么办呢?下面讲:

所以,我们必须做到对自己所修正法的初中后所有修法正确无误一清二楚,并通过思维断除所有增益。

虽然所有的佛法我们没办法通达,但是对我们要修的这部分,比如说你是修净土的,有关净土的方方面面,我要修学的怀疑都要遣除,非常确信。不管是有关净土的哪方面都没有怀疑,可以一直这样学下去,根本不会影响我,就算是这方面的增益损减遣除了,对所学净土的定解生起来了,这部分的闻思已经究竟了。

如果我们要学习共同加行,有关共同加行的增益都要遣除,暇满难得、寿命无常、业因果,所有共同加行的增益都要遣除。前行、正行、后行怎么修我都懂。五加行当中,比如皈依的本体和分类,修法、发菩提心有关的,有关金刚萨埵、修曼扎、上师瑜伽等等一系列的法都要懂。虽然不一定所有的法都要通达,但是必须要懂得怎么修,而且必须要懂得遣除怀疑,这是需要用的东西。

世间也有很多智慧很强的人,他们可以学很多的东西,这方面对他来讲不成问题,但是对一般的人来讲,你要用的专业必须学好,相当于这种情况。修行佛法也是一样的,如果你的智慧够,时间也够长,可以去学浩如烟海的佛法。对一般五浊恶世寿命短促的人来讲,要学的这部分,比如中观般若波罗蜜多空性很重要,无论如何都要通达,懂得怎么修,中观学完之后,生圆次第或者大圆满的密宗见解也要懂,反正这一条线懂了就行,别的方面不懂问题暂时不大。对我们要修的法必须正确无误、一清二楚。通过什么来达成呢?必须要以一定的时间去闻思,否则修了半天,不知道到底修也什么作用或者怎么样修,对错都不知道,就是浪费时间了。

从前,阿底峡尊者住在尼塘时,祥纳穹敦巴、炯敦巴、哈仓敦巴三位格西请尊者讲述正量的宗派。

阿底峡尊者住在拉萨附件的尼塘,阿底峡尊者也是在那里入灭,现在好像在尼塘有一个度母寺,阿底峡尊者的度母像供奉在那里,还有一个灵塔在路边。当时有三个格西弟子请尊者讲述正量的宗派,就是讲因明。因为阿底峡尊者通达所有的显密教法,所以他们就想请尊者讲因明。

尊者说:“无论是外道还是内道佛教都有许多宗派,但全部是以分别念串连起来的,不可胜数的这些分别念没有多大必要。人生转瞬即逝,如今是归纳精华要义的时候。”

无论是佛教外道,还是内道的许多宗派,都是以分别念串连起来的。这是指因明的部分,因明针对于很多部分,比如世俗的分别、概念、正量,所谓的因明逻辑推理方面,很多时候都是以分别念串连起来的,这是凡夫人的分别心能够推理的很多东西串连起来

不可胜数的这些分别念没有多大必要,就是说去分析世俗显现法的名称有多少种意义,这方面没有多大必要。这里讲的意思是什么?阿底峡尊者不是说完全否认因明。比如说因明七论或者《释量论》,尤其是在《释量论·成量品》当中,讲了很多有关如何对于佛陀生起信心的方法,能够对佛法的清净正道产生信心的方法里面都有。阿底峡尊者这里讲的是更深的意义,对我们来讲,哪些是更精华的?为了凸显更深的教义,所以他说因明很多的论典其实是很多的分别念去了知概念、逻辑,怎么样辩论胜过对方,很多都是分别念,没有很大的意义和必要。

“人生转瞬即逝,如今是归纳精华要义的时候”,人生很快就过去了,像我们这些人一眨眼几十年就过了,有些人是三、四十岁,有些人是四、五十岁了。学习佛法的人也是一样的,从皈依到现在一眨眼十几、二十年就过了,人生过的很快,到了归纳精华要义的时候,要懂得归纳精华要义,而且去实践精华的要义。

相对而言,我们串习很多分别念的必要不大。比如上师老人家中观、菩提心讲的多,因明方面讲的不多,以前讲两次《量理宝藏论》,最早一九九几年讲了一次,没有讲完,后面重新翻译传讲了一次《量理宝藏论》,后面又翻译宣讲了《成量品》。《成量品》对我们来讲必要特别大,前面我们已经讲了这个必要性,这些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其他很多完完全全就是讲怎么辩论,怎么胜过别人,意义不是特别大,相对而言还是怎么样去修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心放在精华的要义上面归纳的意义更大一点。因明这方面了知一些就可以了,如果用绝大多数的时间去学辩论,必要不是那么大。有些祖师们对于有些特别喜欢因明的人也会有些批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辩论意义不是很大。据说有些人几岁进寺院就开始辩论,现在头发已经白了,七、八十岁了还在辩论,把该辩论的问题理清了就可以了,然后更多的时间要放在修皈依、上师三宝的信心、菩提心、空性等等,这些方面应该多修。因为我们的人生是有限的,所以怎么样去修持能够调伏内心的正法是很关键的。

祥纳穹敦巴问:“那么,该如何归纳精华要义?”

既然精华要义这么重要,怎么归纳呢?

尊者教诲说:“对等同于虚空界的一切众生修慈悲、菩提心,为了他们而勤奋努力积集二种资粮;

第一个精华要义,发慈悲菩提心。或者说对我们来讲,学修的重点不能离开的核心是什么?一定要努力的去闻思有关慈悲菩提心的教义,通过打坐、积资净障、回向发愿的方式让我们的心中生起慈悲菩提心。慈悲菩提心就是利他的思想,无始以来我们养成的习惯就是为了自己,有时范围扩大一点就是我的亲属,或者和我有关的人,还是很小的圈圈,别的没关系的人,自己就不愿意管,仇人更不必说了,绝对是打压的对象,怎么可能去利益他们呢?根本不可能。菩提心是不管自己,还是自己之外的亲友、怨敌、不认识的人,任何种类的有情,都要平等利益,这方面的慈悲菩提心必须要生起来。为了利益他们勤奋努力的积聚福德和智慧。因为要利益他们自己必须要通过修行达到某个高度,而达到这个高度的途径,一个是积聚福德资粮,一个是积聚智慧资粮,通过这两种资粮能够帮助我们达到这样的目标。

由此所产生的一切善根回向所有众生,愿与一切有情同获圆满菩提;

第二个精华要义,你积聚了资粮之后,还得回向。上师老人家再再的讲,所谓的回向就是用于什么地方,你辛辛苦苦挣的钱怎么用?同样你辛辛苦苦积累了这么多的善根,到底用在哪个地方?是用在你今生升官发财、后世投生到天界,还是用于利益所有的众生,让众生都成佛,获得永远没有痛苦的安乐果位?你辛辛苦苦积累了善根,怎么使用善根是利益最大化的?佛菩萨告诉我们,回向给一切众生是让善根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你回向的范围越小,损耗的越快;你回向的范围越大,永远不会损耗。因为众生是无穷无尽的,佛果也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说把由此产生的一切善根回向所有的众生。

“愿与一切有情同获圆满菩提”,愿我和一切众生都成佛,获得最圆满的果位。我们的善根要懂得用,有智慧的人懂得去投资善根,怎么样投资善根才是最好的?善根如果用不好,就是一种损耗,比如辛辛苦苦的修了十万个大头,然后回向下辈子生天或者获得大富豪的果位,这样回向之后,十万个大头最后就会按照你的意愿去成熟,善根就会这样去用,成熟之后会变成很大的富翁。世界第一、宇宙第一问题都不大,反正就是会让你得到一个大富翁的位置。我们的生命就这么长,这一世大富翁过完之后什么都没有了,这一大笔资粮被你用在这个方面,相当于损耗了。

其实你的目标还可以再大一点,如果你的心量大,把善根用于一切众生,或者说愿我和一切众生同时成佛,目标很大的缘故,善根就不会穷尽。因为众生是无穷无尽的,乃至于众生没有成佛之前,你的善根都是不会穷尽的,所以这就是懂不懂使用善根。回向是大有讲究的,如果不懂回向,好好的一笔善根在你的手上不懂得使用,已经浪费掉了,没有办法让善根的利益最大化。

应该怎么办?心量越大,越舍得把善根布施给众生,获得的越多。你对善根执著越小,越能够安住如梦如幻的空性,你得到的善根越清净,这就是因缘法则,如果你了知了因缘法则,懂得用,就可以让利益最大化,自己和他人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收获。如果你只是想自己,得到的会很少,众生也没办法在你这儿得到该有的利益。你觉得独吞这份善根是最好的,恰恰就是这种狭隘的心胸阻碍了善根可以无量无边成熟的机缘。因为你狭隘的投资的眼光,所以善根被你消耗掉了。

菩萨的修行和一般人比起来,我们再再讲,类似于在世间当中的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伟人,他的战略格局很大,和一般的老百姓只能看到当月的收入部分,完全不一样的。菩萨的眼光特别大,心胸非常开阔,最后得到的果位就是佛果,他引导一切众生走向成佛的道,如果只考虑自己,现在还在轮回当中苦苦的挣扎。按照佛陀的智慧观察,我们以前得没得过天王的果位?我们以前发达过很多次,现在还在为了自己的生存苦苦的挣扎。

三个无数劫之前,佛陀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拼命把自己的善根给众生不断的回向,三个无数劫过了之后,他成佛了。以前我们和佛陀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他是凡夫,我也是凡夫,他现在通过这样的方式成佛了,我们还在为了自己的生存在挣扎,就可怜到这个程度。他的心胸不一样,结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可能是利益一切众生,完全不考虑自己有点困难,所以我们要在菩萨的培训班里培训,就是说要做一个伟大的投资人,必须开阔你的眼界,要把你的心胸打开,然后再去做修行才会有用。

菩萨培训班就是这样的,我们进来之后怎么样培训?不要再考虑自己和身边的一小撮人了,应该把心胸打开,考虑一切众生,对于伤害你的人,不认识的人或者你的亲人,反正要考虑所有人的利益,怎么要让他们过得更好,获得暂时究竟的利益,这方面想的越多,你的心胸就越清净;越不考虑自己,自己得到的利益越多。回向也是大有讲究的,如果你不懂回向,善根有可能就用错了。如果回向错了,可不可以修改一下志愿?也可以。以前我不懂回向,把以前的善根回向给自己下一世变成大富翁了,怎么办呢?重新再回向。以前的回想不算,然后重新把以前所做的一切善根回向给利益一切众生,愿我和一切众生都成佛,这样也是可以的。

并了知这一切的自性为空性,法相(显现)如梦如幻。”

第三个精华要义,必须要修万法的本性。修慈悲心、利益众生、所成就的佛果,乃至于我们一切的所见所闻,都是无自性的,他的本性就是无自性的空性。我要相应于这种本性去修行,了知了一切万法的法相,然后如梦如幻去修行。这种真实的法界实相叫做精华的要义。第一个是对众生发菩提心,第二个是善巧的回向善根,第三个是了知修二资粮和回向的时候,都是以三轮体空如梦如幻的方式去应对这一切法就是精华。

由此可见,我们如果不知道归纳修行的精华要义,表面上了解、懂得、知晓得再多,结果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第一,如果不知道归纳修法的精华,我们的修行就没有办法落在慈悲菩提心、利他心的上面,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第二,不懂得善巧地回向也是一大损耗,如果不相应于实相,没有找到一个相应实相的修行。只是在世俗谛上面去修行,也是一种错误的修行,如果你不懂,我们的修行就有可能纯粹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回向,觉得这是最好的,把善根捂得严严实实的,千万不要给别人回向了。你越是捂得严实损耗越快,越是敞开自己得到的越多,这是因缘法则,因为一般人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没有办法了解,所以不懂得怎样去善巧的使用。

假如我们这辈子一直处在自私自利的心修行的状态。处于一种颠倒回向的状态,那么我们在修法中,应有的三个精华都错过了,三个最关键的修行含义,我们都没有接触到,那就太可惜了,修完法之后,我们要反观自己的修行,今天的念诵、闻法、修行,所积累的福德智慧资粮是不是真实的为了众生的利益在集资净障,做完之后,看看我是不是为了自他众生都能成佛,做了这样的回向。

第三,我的修行当中,是不是有相应于有空性的见解?对于给出的标准,我们就要反观。如果有我们继续,让它更有质量;如果没有,就要想方设法地有。这就是找到了修行的精华。

表面上懂得再多、了解的太多、知晓得太多,结果也起不到什么真实的作用。起不到什么作用的意思是本来应该利益最大化,而只是得到了一点点的利益。前面我们讲到了,你不以慈悲心去集资净障,这样有没有利益?有,不过很小,同样的两个人都在顶礼,一样的时间、善法,一个人安住在慈悲心、利他心在做,另外一个人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做,每个人都在做同样的动作在顶礼,相续当中的功德叠加完全不同,一个人在飞速的增长,一个人增长是非常的缓慢。回向也是一样的。功德摆在这儿,就看你怎么用,如果你的心量大,就可以利益最大化;如果你不懂得用,只有这么大,会被自己的分别念束缚,不是说别的,如果被自己狭隘的心胸所束缚,注定大不了。善法本来是一个无记法,可大可小,也可以用在任何的地方,自己没有属性,想把善根用在哪儿就用在哪儿,你想怎么用就可以怎么用。如果你的心胸越大,内心的见解越清净,就越能有效地支配善根;如果你知道的很少,心胸很狭隘,支配这些善根就很困难,注定没有办法让他利益最大化。还有一个相不相应实相,这些都是对我们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佛法的修行,我们要去学习。如果我们不学习佛法,只是在外面烧一个香,磕一个头,绝对不是佛法。真正来讲,佛法的意义和我们的身心、修行,还有生活密切相关,完完全全都是这样的。下面再讲一个案例。如果懂的很多,不知道归纳要义也是不行的。

昔日阿底峡尊者初来西藏时,大译师仁亲桑波迎请尊者。

因为前弘期的教法受到了损害,后面迎请阿底峡尊者到西藏重新来弘扬正法,这时候遇到了大译师仁亲桑波。从这儿开始,就是前译和后译的一个分界线,仁亲桑波就到了后译。

当时尊者问译师:“您对诸如此类的正法,了知得如何?”并逐一加以询问。结果译师似乎无所不知。

仁亲桑波是一位大学者,阿底峡尊者是一位证悟的班智达,两大智者的对话,不是像我们两个普通人碰面之后问一下,吃了没有?今天去哪儿了?这些很简单。他们问的都是很深的,阿底峡尊者对于显宗密宗方方面面的问题一个个的询问,你对这个法了解多少,对那个法了知的如何?大译师每个都能够回答,这个是这样的,那个是那样的,阿底峡尊者非常欢喜。

尊者十分喜悦地称赞道:“极为稀有!在藏地有像您这样的智者,我都不需要来了。”

他很高兴,不管问什么法对方都懂。他们说,现在西藏没有人通达佛法,这不是有一个大译师,对所有的法都了解,看来我不需要来西藏,有你就够了,这是第一个阶段。

接着又问道:“那么,在一垫上,该如何修行这一切法?”

在一垫上,也就是在一座上,对你刚刚所学的这些法,应该怎么去修行?

译师回答说:“应当遵照各个宗派所说来修持吧。”

译师说,就是按照各个宗派所说的传统去修行,小乘按照小乘的规矩来修,大乘按照大乘的规矩来修,密宗按照密宗的规矩,就是按照各个宗派去修。上师老人家在讲记当中也讲到了。仁亲桑波的佛堂有三乘,最下一层是小乘的,供奉的都是小乘的佛像;中间一层是显宗的;最上一层是密宗的。分别在早上、中午和晚上,到三个不同的地方修行不同的法,他就是这样去做的。

尊者说:“译师错了,看来我还是有必要来藏地。”

对他的回答,阿底峡尊者不是很满意,他说,译师,你答错了,不是这样的,看来我还是有必要来藏地。

译师问:“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修持?”

尊者指点说:“应当将一切法归纳为一个要诀来修持。”

译师说,应该怎么样去修行才对?尊者说,应该把所有的法归纳在一座上,作为一个窍诀来修行,才是正确的。必须要有上师的窍诀,否则不知道怎么把所有的法归纳在一个窍诀去修行。虽然知道了很多,但是不知道归纳精华的要义,有时也没有办法真实地把我们有限的闻思修行契合到精华教义去实修。

可见,我们必须在了知上师所传授的窍诀的基础上总结实修的要点来修行。

我们必须要在了知上师所传授的窍诀基础上,懂得总结所有实修的要点,上师给我们传了很多的法,传完之后上师也会告诉我们,如何在一座上去修行所有法要。如果我们要把所有的法要在一座上修行,首先也必须要单个单个地学习,学完之后才可以把所学习的东西加以归纳。如果你都没有学过,归纳什么?没有什么可归纳的。因为本来就是什么都没有,怎么归纳?所以归纳也是只有这么多。所谓的归纳,就是必须要把有关的法要学完之后,最后上师告诉你,你在这一座上面怎样去归纳所有的要点来修行,首先我们要次第的学不同阶段的法,学完之后要懂得窍诀归纳。比如说我们的菩提心,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其实就是一种归纳。《入行论》的法那么多,菩提心的修法那么多,怎么去修?虽然我们也可以一个颂词一个颂词去修行,但是如果归纳起来,首先通过修行四无量,修完四无量之后,然后开始修持自他平等,直接能够进入到菩提心的本意当中去,这方面就是一种窍诀性的修持。

空性和如来藏的修法怎么样去修持?就是通过生圆次第的方式,在一座上把所有的空性和光明如来藏都修完,这些都是属于归纳窍诀的要点。如果要归纳窍诀,前面讲了自己必须要有资源,没有东西可归纳不行。有些人说,既然这样我就不学了,直接学习一个归纳完的窍诀不就行了吗?这个窍诀针对谁是窍诀?如果你什么都不学,对你来讲就不是窍诀了,根本啃不动,只是一个你打不开的密码。这种高度的浓缩,如果没有学习过,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学过之后,归纳出来的窍诀,一看里面什么都有。因为你学过,只不过自己不知道怎么去整合而已,资源都有,就缺了一个领导,把所有的资源怎么整合起来让它发挥一个最大的功效。

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这样的,很多时候我们学了很多,这些东西都有了,怎么样去整合?需要一个上师的窍诀,把所有的要诀整合起来,就这样去修行。他讲到这里你就懂。为什么?因为你有这些东西,只不过不懂怎么整合而已,前面的准备在学习窍诀之前,很多法义的学修还是很重要的。

阿底峡尊者给仁亲桑波译师讲归纳成一座,尊者一讲,他马上知道应该怎么样去修行。如果阿底峡尊者讲的对象换了一个人,比如换你和我,可能就不会这样讲,而是说,很不错!这样修下去就可以了。他的对象是什么?就是通达一切法的人,只不过缺少一个能够把他所懂得的法整合的明眼善知识,如果对象换了就不行,所以这个案例,我们不要马上放到自己身上去,觉得既然这样不需要多学了,这是不对的。

即使清清楚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但如果没有实地修行也无济于事。

即便我们懂得了归纳要诀,没有按照次第地去修行,这样也不行。我们首先要懂得归纳要诀,懂得之后还不够,必须要去实地修行。实地修行就必须要通过打坐的方式。我们修法的时候,比如说在放生、顶礼、念咒的时候,就要把我们知道的这些用起来,念咒本身就是可以使用这个法的机缘。我怎么用在念咒、供曼扎、顶礼上面?知道之后每天都要去用,越用会越纯熟。

米拉日巴尊者也亲口说过:“就像饥饿的人仅仅听到食物还不够,必须要食用。同样,仅仅了知正法没有利益,必须要进行实修。”

米拉日巴尊者在讲,就像饥饿的人单单听到食物是不够的,必须要吃才能解决他的饥渴。同样仅仅了知听闻正法这样好那样好也不够,必须进行实修,比如说对四加行、五加行方面都要实修,知道之后就要去做,打坐只是实修的其中一项而已,实修还有很多不同的方面。

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对治自相续的烦恼与我执。

下面就要归纳一个意思,我们修行的目标一定是对治自相续的烦恼和我执。比如说菩提心等所修行的任何佛法,都是内观自心,对治我们自相续当中的贪嗔痴烦恼,无始以来最强劲、了义的怨敌就是我们的我执。

米拉日巴尊者也曾说:“世人常言‘饮食好与否,观其面色方知晓’,同样,佛法懂与否,修行好与否,看他是否已经对治了我执与烦恼,便可知晓。”

这也是一个窍诀,米拉日巴尊者讲,世间人常说,这家人的生活好不好?他们吃的好不好?从他们的脸色就能看得出来。现在中国人精神面貌、肤色。如果和五、六十年代比较,的确是不一样的,看看以前和现在的相片,真是不一样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变。从外表也能够完完全全的显现出来。即便是现在,一家人的饮食怎么样?看他们的脸色也能看出来,如果是吃得好的人,基本上来讲,都是脸上有光或者胖胖的,即便不胖也是有光泽的,不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

同样到底懂佛法还是不懂佛法?要看这个人是否对治了烦恼,他对治烦恼程度是怎么样?如果真的懂佛法的人肯定对治烦恼也是卓有成效的。如果他是表面上懂,讲法很厉害,但他的烦恼没有减弱,这也不叫懂佛法,所以说佛法懂与否要看他的我执和烦恼对治得怎么样?修行好不好?不是说是不是有一个修行好的证书,或者说是否有个什么样的头衔,别人说他修行好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修行好不好就要看他是否对治了烦恼,他的我执、烦恼是强还是弱。如果一个人的烦恼越来越弱,说明他的修行是对的;如果一个人修行了很长时间,烦恼没有减少,我执没有减弱,可能他修行还是时间不够。虽然有些时候他的方法是对的,但是时间还是不够,所以也没有办法表现出来效果。一个是方法不对,调伏不了烦恼;一个是方法是对的,也要给他时间。虽然你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但是路有一千公里,现在在才开了一个小时。即便你的方向是对的,没有到达目的地是因为还没有到时间,只要给他时间就可以。

有些时候我们的修行没有调伏烦恼,第一是我们的修行方法不对,我们修行了很长的时间没有调伏烦恼是方法不对,第二是方法是对的,因为相续当中的烦恼等负面的东西很强大,所以修行的时间不够,在这个时间段当中也没有显现出来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学习,学习干什么?反观自己的修行对不对。如果每一条都对得上,该发的菩提心都发了,然后该作意的都作意了,好像每个条件都是对的,没有调伏烦恼应该怎么办?这是什么情况?我们都知道,时间还不够,应该继续修,方法正确,力量不大,还是没有办法调伏烦恼。这种情况出现了,不要沮丧,觉得修行没有用。想知道方法对不对,必须要学习,你要知道法本里面讲的正确的方法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才有一个对照的可能性。如果你不懂,就没有办法,到底对不对都不知道,不对的你以为是对的,那就很麻烦。我们学完之后可以有一个分辨的智慧,有了分辨的智慧你觉得不对,我的修行和法本里面讲的不一样,就需要调整。法本当中这些是权威。我们要以此为标准,对的我就继续的修。现在还没有到达,因为我的资粮、修行的力度不够,还有时间不够,所以只要我们坚持下去肯定会达到目标,我们要了解这方面的不同情况。

博朵瓦格西曾经请问仲敦巴格西:“法与非法之界限是什么?”

后面这部分语录对修行人来讲,都是很重要的。

仲敦巴告诉他说:“对治烦恼则为法,不治烦恼为非法;

不管怎么样,能够对治烦恼的都是佛法,如果能够对治你的贪嗔痴、嫉妒、骄傲就是正法,如果这些没有办法对治自己的烦恼,就不是真正的佛法。

不随世间则为法,随顺世间为非法;

如果不随顺世间的贪嗔痴、杀生、偷盗和邪淫,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奋斗,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是一心一意地追求解脱道,没有随顺世间就是法。随顺世间就是非法,如果今天修行一个黄财神,明天我行一个长寿法,有什么目的?修行黄财神的目的是为了让我发更多的财,然后修行长寿法的目的是为了让我寿命更长,里面找不到解脱的影子,没有一点点和解脱有关的东西,就是随顺世间法。你可以修行黄财神也可以修行长寿法,这个目的是什么?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他的菩提心在这儿。为了得到长寿的身体,是想有更多的时间去集资净障。如果我死掉了再去换一个人身,还不如就在当前的情况之下,去好好的修行,这是修行长寿法的目的,里面就有了出世间的因素。如果完全是这样,随顺世间就是非法。不随顺世间随顺于解脱?随顺于大乘、密乘叫做法,否则就是随顺世间的方面,叫做非法。

符合经论则为法,不符经论为非法;

“经论”,经典是佛陀证悟之后把他证悟的境界和修行的方法,讲出来的教言。具有智慧的菩萨解释佛经的叫做论,所以经和论对我们来讲就是一个标准,所有的修行对照经论完全符合就是法;如果你对照经论的时候,不符合经论当中讲的。你自己正在做的正在想的,完全和经论不一样就是非法,必须要调整。

结果为善是正法,结果为恶即非法。”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结果为善是正法,结果为恶即非法。做完之后最后的结果是善的,就是正法,如果结果是恶的,就是非法,这是从四个方面告诉我们法和非法的界限。

阿阇黎吉公这样说过:“诚信因果不虚是下根者的正见,证悟内外诸法现空、觉空双运是中根者的正见,证悟所见、能见、所证智慧三者无二无别即是上根者的正见。

这里是从见修行果四个方面来进行安立,首先见分三种,一个是下根者的见。作为修行人来讲,首先要诚信因缘法则,我们要诚信因果不虚,这是下根者的证悟,或者说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有的基础。首先要有因果的正见,然后是证悟内外诸法现空、觉空双运是中根者的正见,在基础上,我们继续修行,或者说对中根者来了知内外法现空无二、觉空无二,这方面就是中根者的正见。

证悟所见、能见、所证智慧三者无二无别即是上根者的正见。最后我们要达到什么程度?所见是空性的,能见是空性的,所证的智慧也是空性,三者无二无别就是上根者的正见,正见有很多层次。对我们来讲也许最高的还做不到,中等的正在学习当中,最基础的因果不虚的正见,无论如何都要达到,没有一个人说我是上根,可以对因果乱来,这方面绝对不是一个所谓的上根。一方面来讲是下根,一方面来讲是基础的意思,要了知空性,必须要在因果不虚的基础上才可以修行,否则也是不行的。

安住于一缘等持是下根者的正修,安住于四种双运等持中是中根者的正修,

修也分了三种。下根者的正修是什么?安住于一缘等持。前面我们在讲静虑的时候,一心不乱,制心一处就是下根者的等持。安住于四种双运等持中是中根者的正修,前面讲到过,现空双运、觉空双运两种。上师讲了,还有两种双运,就是乐空双运和明空双运,有些时候是一个意思,只不过是侧面不一样。现空双运对于现在的清净法或者觉悟,觉性本来是空性的,光明也是空性的,大乐是智慧还是空性的,四种双运都是平等的,等持是中观者的正修。

无有能修、所修、感受三者并于无缘中安住,即是上根者的正修。

上根者的正修就是没有什么所修,找不到一个能修者,也找不到一个所修,没有能修所修和没有感受,完全了悟本性当中的平等,本性当中的确没有一个能修所修,安住在一个最高的境界,在最了义的实相当中,就是上根者的实修。

取舍因果如护眼珠是下根者的正行,

行就是在起定之后,修和行二者之间的差别,修一般是入座,座上叫修,下座叫行。我们打坐,今天我在座上修了菩提心或者空性,上座叫做修,从座位上起来之后,在日常的行住坐卧的威仪当中叫行。下座的时候怎么修?因为上座下座尽量连为一体,下座怎么行?取舍因果如护眼珠。你在下座之后,必须要非常如理如法的取舍,这些不是见解上面的取舍。见解上的因果不虚的诚信,就是在真正去做的过程当中,正在取舍因果的时候,“如护眼珠”。我们的眼珠非常宝贵,一出事情就马上闭眼睛,或者说挡眼睛。因为眼睛对我们来讲非常珍贵,所以我们对因果的取舍也是像保护眼睛一样小心谨慎,这就是下根者的正行。

我们的行为是否是正确?就要看自己在下座之后的日常生活当中对取舍因果是不是很重视?如果有这些就是下根者最基本的正行。

以诸法如梦如幻的境界而行持为中根之正行,

中根之正行就是在取舍因果的情况之下,了知如梦如幻,它的本性是空性的,在如梦如幻的境界当中行持取舍。

无有一切所行者即是上根者的正行。

没有能行所行和行为,就是上根者的正行,安住在完全没有任何取舍的状态当中,这种层次特别的高,这种没有任何的取舍和一般的凡夫人没有任何的取舍是完全不一样的,表面上来看都是没有取舍,但是相应于本性当中的不取不舍和无知者无畏的无取无舍是完全不一样的层次。

我执、烦恼、分别念等日趋减少是上、中、下三种根基者的真实暖相。”

果分三种,所有的果都是一样的。修之后就是行,行完之后就是果,真实的果是什么样的?

见修行所有的真实暖相是什么?上中下三种根基真实的果只有一个,我执、烦恼、分别念逐渐的减少,这就是真实的暖相。我们正在修行的时候,最后要达到这种程度。不管修什么法,最后衡量我们修行是不是成功的标志就看我执是不是减少。学习菩提心之前的我执和学完菩提心之后的我执,修空性学习中观之前的我执和学习完一个阶段之后的我执是不是减弱了?还有贪欲和嗔恚、嫉妒、傲慢是不是都在减弱?这方面就是衡量的标准,也是成就的相,如果这些都没有减少。可能就是修行上面有一些问题,必须要去调整。

无等塔波仁波切在《圣道如意宝》中所说的与此完全相同。

那么,岗波巴尊者在《圣道如意宝》当中也讲了这个。

因此,我们在闻法的时候,就必须了知归纳精华要义。

我们在听完正法之后,觉得自己有的时候做了个好梦沾沾自喜,特别可笑了。这个不是什么验相,因为我们学完正法之后,了知的多了,所见所闻非常地广大了,就不会再认为打座的时候看到一点点光,或做了一个好梦,或者怎么怎么样的,就不会再认为这些有什么大不了的,然后再看别人有这些的时候,也不会认为这是什么大不了的暖相。因为自己不懂,才会很稀有这些东西,如果自己真的懂了道理之后,虽然自已没有这些神通神变,但是也不会那么去羡慕,那么去追求,也不会那么容易地被其他所谓的外相改变自己的心。作为修行者来讲,这也是我们修行佛法之后应该有的一种素质

学完之后就了知,真正修行的一种相,就应该是我执烦恼慢慢地减少,内在的烦恼减少,外在的相再怎么广大,再怎么样也不是那么重要。虽然有的时候上师们也说,哪个地方出现瑞相了!出了瑞相之后他们也会看一下,看一下之后也没什么,反正看到了就看到了,有的时候也不去看。以前在学院的时侯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瑞相,像大经堂的玻璃上面有的时候显现麦彭仁波切的相,很多人去看了,我们也去看了。有些上师去看了一眼就走,有些上师根本就不去,反正显了就显了,显了又没什么,他们心中有自己的境界,不会太过于追求外在的相。

如果哪个地方哪个寺院三天三夜显现一个佛,那肯定整个城市人都跑去看。但有没有不去呢?也有。修行很高的人知道,真正的验相是自己相续当中烦恼是不是减少,他就不一定去。但是去也行,看一下也可以;不去呢,不看也没什么,对他来讲,可看可不看,他觉得没有那么地重要。但是对我们来讲,如果出现一个很稀奇的东西,经证实不是PS的,不是造假的,那我们觉得,这肯定是很不得了的!因为我们就喜欢这些东西嘛!

但是对真正修行好的人来讲,他认为真正最了不得的就是烦恼能调伏,调伏你自己最难调伏的心,调伏最难调伏的烦恼,你的烦恼日趋减弱,你的我执日趋减弱,这是最大的神通神变,除了这个之外没有别的更大的神通神变了。这是最难做到的一个事情,我们修行的目标也是这个,我们依止上师善知识学习佛法的目标也是为了这个,而不是为了别的目的。

别的目的有很多很多,但是我们学习完之后应该要清晰起来。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脑子里有很多的目标不断地浮现,到底哪个是对的那是不对的?抓不住,但学完之后就清晰出来了,什么清晰了呢?调伏我执,调伏烦恼,菩提心是正道,空性是正道,别的东西就自然靠边站了,就显得不重要。所以我们真正认真学完之后,这些对我们有用的就越来越清晰,没有什么用的就会越来越靠边站,我们就不会再理睬它了,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是这种心态就可以了。

诚如全知龙钦巴尊者所说:“所知犹如空中星,所学知识无止境,今求法身精华义,必至无变之坚地。

无垢光尊者他老人家也讲了,一切的所知犹如空中的繁星一样无量无边,所学的知识也是没有止境的,那么我们有限的人生当中,有限的时间也没有办法去追求所有所学的知识。《竹窗随笔》当中,莲池大师针对有些出家人涉猎很广很广,学弹琴、学书法、学做诗,他说:这些根本就没有用!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来讲,应该把主要的思想放在调伏烦恼这方面。很多东西都是别人扔的东西,你把捡起来干什么?!有些时候对修行者也会作这种指引。这么多所学的知识,如果你利益众生有必要,你可以去学一点,因为你不掌握这些没办法和众生沟通,利益不了众生,这可能是不行的,必须要学一点。但是,这么多的所学,如果没有利益众生的必要性,有些东西可以不学就不要学了,因为所学的知识无止境,我们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现在应该追求法身精华意义的时候。为了让我们真正地了解法身的精华意义,即实相的意义,菩提心、空性、如来藏、还有密宗大圆满的见解,这些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必至无变之坚地”,追求法身精华义,我们必须要励志让我们的目标趋向于无变的坚地,就是真实的佛果,“无变的坚地”就是佛果的意思。

在思维的时候应当断除一切增益。

前面是听闻,听闻对我们有用的,对我们修学有用的必须要去听闻。思维的时候,如果对我们修学有用的,听闻之后要去思维,思维的时候应该断除一切增益,就是前面讲的所有一切的怀疑,这些都要断除。

就像印度单巴桑吉尊者所说:“寻求上师之教授时应如母鹞寻觅食物一般,

单巴桑吉尊者这样讲,寻求上师教言时犹如“母鹞寻觅食物”,鹞鹰在寻觅食物时是不断地寻觅,不停止地寻觅,来来去去地、锲而不舍地去寻觅食物。我们寻求上师教言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再辛苦,飞得再远,不管怎么样该去寻找我们就要去寻找。因为听法寻求教言的时候,所有有关自己修行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听闻上师的教言。如果你没办法听闻,寻求不到,找不到一个给我们传授教言的上师是不行的,所以说寻求上师教授的时候,也应该付出一定的辛苦。

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般,

听闻佛法的时候很专注就好像有一种野兽-----有一种鹿,它特别喜欢听琵琶的声音,听琵琶声音的时候特别地专注。前面我们讲的时候,即便是猎人走到旁边,用弓箭射它,它也不注意的,全神贯注地听。就是完完全全的、心无旁骛地听闻正法我们听法的时候要像野兽闻声一样,很专注地听

修行时要像哑人品味一样,

我们修行时要像哑人品位。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品味,品味就是修行时一定要获得感觉,或是一种觉受修行时必须要品尝到法味,就是法本身的味道必须要品出来,这是一个意思。在修行的时候,应该品出法本身的味道,上师老人家经常讲的,应该有一些感受、觉受很重要。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哑人”,放在哑人上面,哑人是说不出来的。就是说,你自己得到了法味,要如实地去描绘,你很难讲;还有一层意思,哑人说不出来,其实对我们来讲,你修法得到的一些觉受,也不要随随便便地讲。因为你得到之后再去讲,这个觉受就很容易丢失掉,就没有了,容易丧失掉。相当于本身有了一点点感觉之后,你经常讲很容易就没有了,所以应该保密。不管怎么样,生起一些觉受时,不要随随便便和别人说,因为说的时候是带有一种炫耀的心态去说,炫耀的心态本身是一种烦恼。但有的时候如果是为了利他,那讲一讲也可以,但很严格的修法,很严格的修行标准当中,基本上不允许讲

思维时要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

北方人剪羊毛时,他很仔细,一根都不漏掉,反正就是很仔细地剪,思维的时候就是每一个法义他都要思维到量,思维的时候非常地细致,细致的到成什么程度呢?细致到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的

得果时要像云散日出一般。”

得果时云散了,太阳出来了,一切都是非常地清明的,非常清晰的,得到一种明明确确的感受

我们务必做到闻思修行不相脱离。

这里面再次强调闻思修不脱离,只闻思不修不行,只修不闻思也是不行的,是闻思修不脱离而进行

如无等塔波仁波切说:“闻思修行互不错乱、齐头并进就是无误的要诀。”

岗波巴尊者也是这样讲了,闻思修不错乱,这个次第也不错乱。先听闻再思维再修行,这也是不错乱。不能说先修再思维最后再听闻,那这个就没有必要了,就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说,闻思修不错乱。闻思有闻思的作用,修行有修行的作用,只闻思不修行是不行的,只修行不闻思也不行,这也是不错乱的意思。

“齐头并进就是无误的要诀”,闻思修齐头并进就是无误的窍诀。很多大德讲,寺院里面的那些僧人们,他们的规矩是什么呢?白天闻思晚上修行。白天的时候花时间听闻,该听闻的听闻,该思维的思维,该辩论的辩论,晚上的时候就坐下来禅修,晚上早上都禅修,这样也有。对我们来讲,闻思让我们懂了之后,每天有一个打坐的时间,通过闻思得到的智慧,在打坐的时候就用这个了,修的时候就修这个,所以说,齐头并进是一个无误的要诀

我们必须明确的是,闻思修的结果必须达到使慈悲心菩提心日益增上、我执烦恼日渐薄弱的目的。

我们必须明确闻思修的结果,必须达到慈悲心菩提心日益增上,然后我执和烦恼日渐微薄,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再再讲这些,主要是对我们凡夫人来讲,该重视的往往不重视,所以再再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慈悲菩提心要想方设法地让它生起来,我执和烦恼要想方设法地调伏如果我们发现某一个作意某一个行为,有可能让我们菩提心退失,有可能让我们的我执和烦恼增胜,这个事情就不能做。所以我们学完这些之后,在我们修行的导向方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或者在我们所取、所舍的时候,就有了一个正确的引导。

发菩提心这一引导,是一切正法的精髓、一切圣道的精义,

归纳时,发菩提心这一品所有的归纳,发菩提心的这个引导,是一切正法的精髓。所有正法的精华精髓,就是发菩提心,所以我们就要用一切办法,在相续当中生起菩提心

“一切圣道精义”,一切所修的圣道,不管是显宗的也好,还是密宗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也好,反正一切圣道的精义,就是菩提心。

是有则必足、无则不可之法。

这个菩提心,有就全部具足,没有一切就没办法具足,“无则不可”,菩提心就是有这么大的功用。虽然把它放在了前行当中,但它是绝对可以作为正行来对待的。因为菩提心,它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当中可以包括空性,包括生圆次第,大圆满,这些都可以包括在胜义菩提心范围当中,所以它绝对是属于有则必足、无则不可之法

所以,我们不局限在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地步而诚心诚意修持这一点相当相当重要。

我们自己不能局限在似是而非,好像是但其实不是的那种似是而非。也不能够处在似懂非懂的地步,听闻的时候,就必须要把自己该修的这些全都要认认真真地去听。然后思维的时候,因为这个是要修行的,所以就要很认真地去思维。修的时候,也必须要很认真地去对待,去修行。这个反复地强调,让我们了知,有了这个菩提心,所有大乘的修法都容易成就;没有菩提心的话,即便你再挣扎几个劫也没有办法的,因为这些最关键的因素没有,最关键的因素没有,你怎么修?你修什么法也没办法相应大乘的证悟,但你相应之后就很快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花时间,要想方设法地花时间去寻找菩提心的教授,或者说我们一定要去思维,一定要去花时间去思维,要花时间去观修的。发愿回向的时候也是要让自己的相续当中尽快地生起无伪的菩提心,再再地去集资净障,这是相当相当重要的一点

所以修行佛法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是似是而非,感觉好像是对的,其实别人一分析的时候都不对。最怕似懂非懂,你说不懂呢又懂一点,你说懂呢,但一问的时候好像也不是那么懂,模模糊糊的。这个方面,麦彭仁波切也讲过他的观点,对修行者来讲,似懂非懂,这个是很可怕的事情。因为似懂非懂的话,有的时候你就会把善和恶混淆,你觉得是对的,其实都不对,这个是很危险的事情。所以不确定的,我们要想方设法通过很精密的思维方式来遣除怀疑,不能够马马虎虎地去思维,必须要很精细地去思维,越精细的思维引发的定解才会越稳固。

下面是一个求加持偈,或者是这一品的暂停偈。

虽发胜心然却未生起,虽学六度然却具私欲,

我与如我愚痴众有情,修成胜菩提心祈加持。

这是华智仁波切,最后在讲完这品之后,求上师三宝加持的偈颂。

首先他讲出自己的问题,当然我们知道,华智仁波切是菩提心早就成熟的大证悟者,他这样讲主要是给我们讲,因为我们在学这个论典,给我们写了一个颂词,让我们自己去发现自己的问题,经常去祈祷,加持我们的菩提心生起来。

第一个是什么呢?“虽发胜心然却未生起”,这个胜心是什么呢?就是很殊胜的菩提心。发是发了,我们在上课之前都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这个心虽然发了,发了之后但是没有生起来。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有一种说法是,发心不重要,生心才重要。发心,我嘴巴上说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发菩提心,这是不是发心呢?也是发心,但是它不是从内心生起来的,质量不高,所以说发心不重要,口头上讲讲发心,这个不重要,生心才重要,内心深处生起利益众生的心,这才是很重要的。所以华智仁波切说“虽发胜心”,我们虽然发了心了,但是没有生起来,这就是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努力地让所发的心变成生起来的菩提心。

“虽学六度然却具私欲”,虽然学了六度,布施、持戒等等也在学,“然却具私欲”,但是所学的布施具有私欲,是为了我服务的,我布施财富,布施这些是为了让我以后过得更好。为什么呢?因为在经纶当中讲,如果你布施的话,以后异熟果很广大,将来你的财富会非常的丰盛。布施、供养鲜花,供养钱,或是供养香,每一项都有不共的功德,一看的时候就会心花怒放,想着这些都是我的功德,以后我会得到这些。持戒也有持戒的功德,安忍也有安忍的功德。所以说如果没有菩提心的话,学了六度,本来六度是菩提心摄持的行菩提心的学处,本来是利他的,是为了让众生成佛的方便,但是现在全部变成了为我而积聚、享受所有善根的一种手段了。

“虽学六度然却具私欲”,这也许是我们这些修行者也有的这种毛病。当然刚刚修学菩提心的人,完全不考虑自利可能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要逐渐逐渐地发现这个问题,逐渐逐渐地从私欲当中抽离出来。尽量多地想:我布施是为了利益众生,无论如何,我持戒是为了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逐渐逐渐地去训练,现在我们一下子跳出来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要有一个目标,逐渐地从这里面抽离出来,靠近更清净的目标。这是具私欲,那怎么办呢?

“我与如我愚痴众有情”,我和像我一样愚痴的众生,没有生起菩提心,或者具有私欲的愚痴的有情,修成胜义菩提心,祈请加持,愿我们在修菩提心的时候,能够尽快地修成,生起最清净、殊胜的菩提心祈加持,祈祷具有菩提心的上师三宝、住于十方的佛陀、十地的大菩萨们、还有金刚上师们,加持我生起菩提心,一定要真实地生起菩提心,再再地祈祷求加持,再再地祈祷求加持!当然,一方面我们求加持,另一方面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我们自己要修天天只是祈祷求加持是不行的,这只是一个助缘,主要的因是自己要修,修的方法在这一品当中前面已经讲了,先是四无量心,然后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一个一个地修下来,一边修一边祈祷,修五分钟我祈祷一次,呼唤一次上师三宝,加持我生起菩提心,然后再修五分钟我再呼唤一次。因为他们是具有菩提心的,我们意念他,就是意念菩提心修成的样子,佛菩萨他们已经修成了,所以说他们是一个榜样,也有力量加持我。所以修一会,我们一定要祈祷一下,不忘失菩提心,一定要让他们帮助我们,再加上自己再再去努力,内因外缘具足之后就比较容易修成菩提心了。

诸道之根本——发大乘殊胜菩提心之引导终

以上一切大乘道的根本,发大乘菩提心的引导,就学完了。学完了不等于修成了,学完了只是了解了,有些知见理清了,有些原理知道了,但是对生起菩提心可能还是需要努力的。修行者当中,道友们当中,善根有深有浅,但是不管怎么样,对我们来讲都是要生起来的。

这一品学完之后,下堂课我们就要学第三个金刚萨垛了,忏罪也是很重要的。马上就要进入到忏罪季了,过段时间金刚萨埵法会要开始了,正好我们学这个,对我们忏罪是很有帮助的。

今天我们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