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前行广释》第91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来学习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有三个部分的内容,除了这个闻法规律之外还有三个主要的内容。第一个共同加行,共同加行当中包括了三部分,一个是修四厌世心,怎么样看破轮回,怎么样生起出离心的所有的修法、所有的一些原理在这里面讲了。

第二部分是讲解脱的利益。出离了轮回那么如果说我们厌离轮回的话,没有解脱道,没有真实的、更清净的道那我们就非常绝望。但是出离轮回、厌离轮回之后还有一种最圆满、更圆满的一种境界就叫解脱,所以说第二个部分讲到了解脱的利益。就说如果我们修行佛法可以得到什么样一种利益呢?这个可以获得解脱的利益。

第三部分内容要获得解脱利益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要依止善知识,这个善知识就相当于像向导一样,我们如果要出离轮回,我们是没有经验的。凭着我们在无始以来流转在轮回当中的所有的思想、所有的行为这些都和解脱道不相应。

所以说凭着我们自己以往流转的经验绝对不可能自我解脱,所以说必须要依靠有解脱经验,或者他已经修行、成就之后他可以告诉我们怎么样解脱。所以说我们要依止像这样一位善知识、一个上师、一个向导然后接引我们引导我们逐渐逐渐出离轮回。

那么什么样的上师可以依止?做为弟子,弟子的法相弟子的条件是什么?然后怎么样善巧的依止上师的方法那么在这一品当中就讲得非常的详尽。那么这个就是共同加行的内容,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内容就现在我们学习的是不共内的加行。不共内加行当中有五类修法,五类修法当中第一类修法就是皈依皈依它是趋入于内道的基石,也就说我们依止上师之后怎么样通过依止上师修行解脱道,也就是我们依止上师最终的目的是什么?那么上师会告诉我们真实的一种修行的方法。这个是在皈依上师之后要趋入于觉悟之道,要成佛的话首先要皈依。那么有了皈依才进入解脱之道,它就是解脱的基石,它是基础。前面我们对于皈依的因、皈依的本体、皈依的修法这一切已经学习完了。

那么第二个问题现在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是第二个修法是发菩提心。那么皈依可以说大乘、小乘、密乘都需要皈依的,这个是一种都需要修行的皈依,但只不过我们在龙钦心髓,就在这个前行引导文当中的皈依它讲的共同的皈依,也讲了不共的皈依都讲了。但是皈依的理念、皈依的必要在第一品当中基本上按照共同乘的方法来进行介绍的。

那么皈依完之后我们就说我们要觉悟、要成佛我们要皈依。皈依之后成了佛弟子了,那么成了弟子之后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条路就是像小乘的修行者一样,他皈依佛法之后、皈依三宝之后他就只为了自己的解脱修行解脱道,他并不愿意发大心,利益一切众生的心他不愿意发。这个就是现在的一种小乘的行者,小乘的修行者他的皈依的方式,或者他皈依之后要做的事情。

第二种皈依完之后还有更远大的目标,也就是说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解脱,他致力于想要利益所有的众生。那么所有的众生不单单是人,所有具有生命的这些有情,所有的众生都要利益,就说现在的众生或以后的众生都要利益。这种为了利益众生而修行的一种心称之为菩提心。所以这个菩提心是个非常圆满、很清静、很伟大的一种心。

这个菩提心我们慢慢学习就这一品当中今天开始学习的这个菩提心的这个引导,那么这个引导当中我们就会发现真实菩提心,菩提心是在世间所有的爱心当中最圆满的爱心、最究竟的爱心、最不带任何功利的一种爱心,完全无条件的爱心。

所以说它的理念他们慢慢要讲到,我们自己也要通过这样的引导逐渐的把我们的心从非常的自私、非常的狭隘自私自利的一种心逐渐通过这里面修法的引导把我们的心训练成菩萨的心。那么这种菩萨的心就是菩提心,完完全全考虑为了利益众生而奋发的、为了利益众生而修行的这种心,那么这个是菩提心。

说这个菩提心是最圆满的大爱的心,它不是很狭隘的。比如说现在世间的爱心,有的时候世间的爱心仅限于母子之间或者这些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心,有些时候仅限于这个亲戚朋友之间的爱心。

有些时候爱心就是比我差的人我们去献爱心。什么叫献爱心?这些人很可怜,需要我们帮助。扶贫小学也好、敬老院也好或什么什么残障学校也好。这些有的时候我们献爱心的意思有些时候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暗示,暗示什么?他们比我差,所以我要去献爱心,要帮助他们。这些从某种角度来讲它都有某种限制的,他这种心就有某种限制的。

有些时候的爱心它有某种偏颇,然后有些时候如果说是那种比我们强大的这些,有时我们就不愿意,他都比我好了我还利益他们?有些时候就这些爱心它是带有某种条件的。

但是大乘菩萨的爱心他就没有这些,大乘菩萨的爱心他就完全没有这样一种限制、没这样一种条件。所以慢慢学习大乘菩提心之后就可以学习到这个问题。然后这个就相当于我们修行定了一个目标,不是为了自己觉悟,而是真实的为了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一切有情然后开始奋发的。

所以我们现在所修、所学的所有的这些善根资粮都是为了利他而奋发的这样一种心就称之为这个菩提心。所以这个心要逐渐逐渐的通过佛法的训练把我们的心做一番改造。

当然如果从深层次的侧面来讲的话这个所谓的改造也是暂时的讲法,暂时的一种说法而已。为什么呢?因为其实从三转法轮佛陀最了义的观点来看,每个众生本具佛性。每个众生本具佛陀的智慧,只不过有这些暂时性的客尘遮障了它不显露,现在我们的修行只是让本具的佛功德显露出来而已。从这个侧面来讲也不存在说把我们这种狭隘的心改造成一个更清静、更殊胜的心。

如果从最了义的侧面来讲就不一定是圆满的讲法,如果从共同乘的讲法的话就是改造,因为现在我们的心的确是太过于自私了太过于狭隘了,不伟大也不清净。所以通过佛法的修行把我们的心扩展,非常的广大、非常的清静、非常的圆满,这个方面也可以说是一种改造。

但是究竟来讲的话它并不存在改造的问题,只是把覆盖在佛性上面的客尘以及分别念的障碍,通过修行去掉。就像我们擦镜子一样,这个镜子本来是干干净净的,但时间长了之后它上面很厚一层灰,它的镜子的本来面目它就显不出来了,我们就找块布把它擦了,把灰尘擦干净之后,镜子的本来的清净的自性就会显露出来。从了义的侧面来讲是这样安立的,这个就是确定个目标。

然后下面就是要修金刚萨垛百字明,我们确定目标之后要成佛可能有很多障碍,这些障碍主要是来自于今生和前世、若干个前世累积下来的罪业。累积在我们心中的罪业它会成为一种障碍,如果不把这些障碍清净或清净到一定程度的话,它会对我们的修道就说它会变成一种阻碍。所以要通过强有力的方法让它清净掉。包括我们今生造了很多偷盗、杀生、邪淫很多很多罪业,如果不清净的话它在下一世也会成熟恶趣的果报,也会让我们感受非常痛苦。

所以说现在一个补救措施,某种意义上讲是后悔药吧。严格来说的话后悔药是没得买的,没办法安立的。但是忏悔算是一种后悔药,因为这个事情做了怎么办?如果你不去主动不积极的去面对去调整的话,只是很消极的坐等这个罪业成熟的话,那它就会成熟这个痛苦。他就会堕恶趣也好怎么样也好。

但是现在我们知道自己造了罪业,但是有一种方法可以把罪业清净,这个我们就会积极去面对它,通过金刚萨垛的修法把它清净掉,类似于后悔药这种自性。那么这个就是清净道障的金刚萨垛。

然后还有第四就是修曼扎,修曼扎的话就是积聚顺缘。我们要修行必须要创造它的顺缘,就很深的福德、很深的善根才可以帮助我们现证实相。所以这个也是快速的能够让我们积聚功德、积聚资粮的方法,就是供曼扎的修法。

然后第五个就是上师瑜伽,如果把前面的修法认认真真的落实的话,我们通过祈祷根本上师的加持也可以在我们心中很迅速的、强制的、强力的方式现前证悟即便不现前证悟也可以让我们成为法器,成为下面修持大圆满正行的这个法器。这个大概就是我们第二部分的内容。

第三部分就是破瓦。如果今生当中我们没有修成,临死了咋办?我们就通过修破瓦的方式往生到极乐世界,是这样一种修行,第三个内容。

那么现在我们是第二部分的第二个修法就是发菩提心今天开始讲。那么今天的内容我们讲不到原文,这个原文下堂课才讲。因为大恩上师在讲这个发菩提心的修法之前专门的、单独的讲一节课,就今天我们要辅导的这堂课。今天我们要辅导这堂课就是讲的发心的具体修法。所以发菩提心的原文就前行的原文我们下堂课才开始讲。

上师在这个讲的时候也提到为什么要提前讲一下这个修法的原因,因为一方面我们在学这个前行,一方面也开始要进入到观修菩提心的、修行菩提心的一种修法当中,所以提前讲一下这样修行的方法可以让一部分的道友就开始念诵了,开始修行这个发菩提心的方式。也就是说一边学前行的原文,一边开始念诵这个菩提心。随着随着我们的学习然后开始不断的开始修行这个发心的一种修法。所以说就提前讲了一下这个发菩提心的修法。

发菩提心的修法主要的修行就是发菩提心,但是在发菩提心之前它也有一些四无量心的修法。四无量心和菩提心的关系类似于一种方便、方便生或者因果的关系,前因后果的关系。

也就是说在发菩提心之前先修四无量,把四无量心修好了那就可以修持菩提心,真实的发菩提心的内容。这个方面大恩上师说主要咱们修的是菩提心,但是四无量心在发菩提心这个内容前面,刚开始会讲慈悲喜舍四无量,所以说那个时候会详细的介绍。但这堂课当中并没有非常着重的讲到菩提心。以前也学过,后面还会学习。所以说基本上就直接从菩提心的一种修行的方法开始介入了。

然后下面大恩上师也讲了什么呢?又讲了这些理论和窍诀之间的差别,让我们在修行的时候知道这个理论和窍诀。当然理论它也离不开修行的,理论也是修行的理论,只不过理论和窍诀之间如果我们不懂道理的话,它需要通过教证、理证通过方方面面来告诉我们它的一种原理是什么,修行的原理。

修行的原理特别重要,如果我们修行不懂修行原理的话很多时侯就很难坚持修下去。有热情的时候搞两三下,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热情就修不下去了。所以在这个修行过程当中把道理搞清楚、把这个原理搞清楚对修习佛法人来讲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不深入佛法教理的话,我们也会像自己学佛之前,或者现在不学习佛法的人所认为的佛教徒、佛弟子他们不懂什么道理,反正就烧香、磕头好像没有一个什么理论可以支持的一种,但是这个是完全没有学习。

佛陀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大藏经》浩如烟海,这里面把所有有关个修行佛法的一种理论、修行的原理还有很多修行的方法,如何遣除违缘、如何具足顺缘等等等等,把这些基、道、果的方方面面都讲得很细致。

所以如果我们进来修行之后、学习之后就知道原来这个佛法并不是像我以前认为的那样,好像很简单或者说很玄、深奥故弄玄虚那种,它不是。完完全全都是非常接近于它的本来的状态。就告诉我们这个世间世俗谛和胜义谛到底是什么样子,然后告诉我们去了知它。

因为我们现在的轮回、现在的痛苦都是来自于对于这些山河大地、对我们身心的一些误解、一些错觉、一些颠倒的一种分别念。所以因为不了知真实所以开始迷惑,迷惑之后就开始走错路。

就好像我们在森林里面迷路了,迷路之后就找不到正道,又衍生了饥饿衍生了恐怖,衍生了很多很多烦恼。那么这个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你迷路了,迷路就因为没有找到正道,所以说迷惑。有迷惑它就会衍生痛苦。

所以我们自己在轮回当中流转也是因为不了知本来的实相,所以说因为这样一种颠倒、因为迷乱而迷惑的。所以说要让我们彻底的远离,比如说在森林当中,要让我们远离迷路的痛苦怎么办呢?那就找到正路然后出去,这个时候你可以远离痛苦了。

所以如果我们要在轮回的密林当中、在轮回的森林当中如果真实要摆脱这个痛苦的话也必须要看清实相,必须要了知正道,必须沿着正道走出去,这个时候才是彻底的远离这个痛苦的方法。

这些理论它主要也是把方方面面讲得很清楚,但是我们在学理论的时候要把这个理论学透彻,修行的时候就按照窍诀来修行。所以说这里面理论和窍诀,理论是比较广大的来抉择的。窍诀字很少比较简单,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就按照它的简单的文字或比较少的篇幅观修,不断的观。这里面都是提炼出来的精华,提炼出来的精华我们就叫做窍诀。

那么对于理论和窍诀有些时候上师们也是针对在家或出家或是时间的多少、智慧的深厚与否也给出了一些不同的建议。比如说如果是一个出家者的话出家人的话,他因为时间多、精力多他可以广大的学习理论,然后再从理论当中逐渐逐渐的针对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去提炼修行的窍诀。

还有针对在家者,在家者因为他自己家庭、有工作有很多责任等等,没这些多时间精力怎么办呢?就理论可以少学一点,就多学点窍诀然后多观修,给出这方面建议的也有。

还有一些出家人也不一定,因为有些出家人他也很忙碌,世间上的事情也很忙。这个时候也可以让他们学点窍诀然后就观修的,这个方面也有。那么在家人也是一样的,如果他时间多呢还是可以学理论,把理论搞清楚之后也对他了解这个窍诀的深度他也会有帮助的。

有些时候如果是智慧比较深邃的话他就可以多学一点大的理论,如果智慧不是那么深邃的话也可以就专修一些简单的窍诀,然后就通过修窍诀的方式来调心,这个也有的。

然后就说理论和窍诀之间的关系,有些时候理论学多了他就迷恋这个理论,反而对这个窍诀、对修行方法他反而不上心,这个也有。所以有些时候如果不注意的话他就很迷恋这个辩论、迷恋推理、迷恋理论有些时候就沦为嘴皮子上的东西了,他就不往心里去,这种也会有。

还有些窍诀如果不注意的话,窍诀很深,如果完全没有闻思的话,不懂的话,他这个窍诀啃不动,也不知道怎么下手,这种情况也有。所以对我们来讲的话,上师们也讲过:这些理论应不应该学?也应该学,要修行的这些都需要学,需不需要像那种出家人一样学得特别多,上师说这个也没有很大的必要。因为毕竟时间精力有限,就可以针对自己的情况,做一些抉择。

那么这些窍诀主要是说:我们在修行的时候,理论讲的是很广大的,但是窍诀就说是很短小的,很精干的这些。一般论典当中理论的讲法,比如说,这里面打比喻,慈悲喜舍的修法,慈悲喜舍的修法按照顺序来讲的话,第一个是慈心,第二个是悲心,第三个是喜心,第四个是舍心。按照窍诀的话,首先应该修舍心,把舍心修好了,后面的慈心、悲心和喜心,它不会偏颇。

因为我们现在众生没有修行之前,我们每一个平凡众生,从一个普通人来一种过渡,从平凡人身份转换成修行人的身份的时候,他以前平凡人身份的很多思维还会带进来,还会影响我们的修行。这个是因为我们以前,对于亲人,对于怨敌,这方面是非常分明的。这个是我的亲人要利益,那是我的怨敌要打压的。这个不认识的人就不管,像这样陌生人根本就不用理睬他,他对我也没有利益,也没有伤害,就不用管,亲人们要利益,怨敌要打压。

这个是我们没有修行之前的心态,如果我们带着这个心态来修慈心,那非常自然的修慈心的对象,当然就是给我喜欢的这些人。那不喜欢的人,当然就不用管了。所以,修悲心,对谁修悲心呢?当然是我喜欢的这些人了。所以,他这个偏袒的心,他用这种心,自然而然自动的就飘过去了,都不用谁去引导他,自动的就飘过去了。

所以,要把这个修好,第一个必须要修舍心,舍心的精神是什么?舍心的精神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修法,把这个亲人、怨敌和中等人全部一视同仁的对待。一视同仁的对待,它里面有些修法的窍诀,然后通过观修,把这些亲人怨敌一视同仁之后,我再修慈心的时候,前面的舍心修好了,再修慈心,那么这个慈心的对应就是一视同仁的,悲心的对镜一视同仁的,喜心的对镜一视同仁的,然后再进入菩提心,全部都是一视同仁,这个就是它的窍诀。

所以,如果不先修舍心,上来就修慈心的话,非常容易被我们以前的心所左右。然后就偏颇到那种,有利益的事情全都是照顾我们认识的人,就自动的照顾他们去了,那怨敌根本就不用管,这个就不对的,这个不符合大乘菩萨的精神,不符合大乘道的精神。大乘修行者最重要的一个核心,一个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平等心,平等心很重要。平等心不单单是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和中等人,而且这个平等心,平等到什么程度?人和动物,他们都有生命,都是平等去尊重的。

所以,不单单我修行是要帮助人,我修行也要帮助这些旁生,也要帮助这些蚊子苍蝇,这些牛马,也要帮助这些我们看不到的地狱的众生,饿鬼道的众生等等等等。对于以后将要出世的众生,我们都要发心去帮助他们,这个是平等心。大乘佛法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就是要修平等心世俗谛的平等心,所有的众生一视同仁,胜义谛当中的平等心,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没有差别,所以他都是平等的。

所以,我们要先修舍心。如果修好了舍心,他就真实的进入了菩提心的第一步,第一道门已经进来了。然后如果你不修舍心的话,其实是不得其门而入的,找不到真正的入大乘的门。所以,第一个就要把我们相续当中的心中的偏颇之心,偏袒的心,必须要修平等,这个对于刚刚修学的人来说很困难,非常困难。但是再困难,我们也要修,必须要修。因为如果我们不把它修好的话,后面的修法,后面的大乘菩提心自动偏袒,自动的偏过去了。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在修菩提心的时候,发菩提心的时候,还是比较喜欢我的民族,我的国家,还有我的亲人,或者是我,我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个舍心没有修好,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这些民族,国家,还有其他人啊,或者其他的旁生,自己就不愿意,就想不到去度化他,想不到去利益他,有的时候想起来了就勉强的想一下,他还是需要利益的,但是就没有什么力量。这个没有力量的心,想要真正的步入大乘道还是要很长的路要走,它不是一个捷径。真正的捷径首先修舍心,一定要把舍心修好,所以,要下功夫把舍心修好。观好之后,下面的慈心、悲心,障碍扫清了之后,它就比较顺利。这个就是属于窍诀的一种讲法,所以,我们在前行当中也是先修的舍心。

这些窍诀的实修法,这些很多理论的讲法,理论的讲法还是比较广大的,如果我们自己通过学习理论,自己要去提炼也可以,但是就是时间比较长,而且我们智慧不够,也很难从自己从理论当中提炼出对自己有帮助的真实的修炼方法

但是这些佛菩萨们,还有这些佛菩萨的化身们,他们已经帮我们提炼了就是大圆满这个前行的修法,他其实就是把大藏经当中的所有修法的窍诀提炼成、浓缩成这种关要。告诉我们应该按照这样方式去观修,他就要引导我们,引导我们的心,真实可以达到这样标准。所以,他里面就很少有教证、理证,他都是直接修。所以,我们看这些引导文,比如三处三善引导文,它基本没有讲很多,它有时就几行字。一个修法就几行字,怎么修啊?就几行字?好像一两分钟就观完了,没什么事情做了。像这样它已经把很多修法提炼出来了。我们真的来讲的话,能够达到这种实修的时候,前面我们应该把观修的内容必须要好好的去闻思,然后去生起定解,然后再开始观修。观修的时候,逐渐按照这种窍诀,不断的可以调伏自己的心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很多时候不用再推理了,但是如果我们再修窍诀的时候,还是觉得有些地方拿不准。因为一方面我们在学这个教言,一方面我们也是在观修。但是如果我们在观修的时候,实在有时候觉得观修的时候很勉强,有的时候还是可以找一些推理,来说服自己。在观修的过程当中来说服自己,应该这样修,应该那样修。找一些把自己说服之后,一直观下去,这个也是可以的。这个方面是退而求其次的一种修行的方法。

但不管怎么样,这种实修的窍诀,都是要往心里走,一定要改造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完全改造成法的状态,所有的佛法其实都是调心的,没一个佛法不是调心的。但是实修主要是让自己生起感觉,比如说修菩提心,修舍心,修舍无量心,一定要生起那种平等观。一定要从内心深处生起来,的的确确把自己的心改造成那种了。就好像以前,我们很自然的,就对自己的子女,对自己的亲戚朋友,很自然的去爱护他。这个就是不需要去考虑的,我们的心就是那种状态。所以,我们修舍无量心,修慈无量心,修悲无量心,乃至于我们修菩提心,也必须要通过这个佛法修行,把自己的心改造成这种状态,没有造作。

有的时候我们说,无勤的菩提心、无造作的菩提心,到底什么才是无造作的菩提心?就是很自然的才可以生起而利益众生的心不需要怎么去改造,去勤奋,很勉强啊,这些在修行过程当中是要去掉的。当然我们刚开始修的时候,达不到这个标准,因为我们轮回的心凡夫众生的心,和菩萨的心,有时候不修行,不观修,他还是有差距的。但是现在我们观修这个修法,就是把我们的心改造成菩提心,菩萨的心。

所以说,改造到什么程度呢?这个实修要融入到我们的心嘛,要把我们的心变成这种状态。变成法义当中所提到,让我们要达到的状态。比如说舍无量心当中的一种一视同仁,平等观。所以,对亲人,他也要利益,对怨敌也要利益。对这样一种不认识的人还是要利益。所以,我要利益它全部没有分别。任何众生,我都要利益他,这个方面也是非常的重要。

所以,这个修行,实修的窍诀,就是要改变我们心的。我们在修这个法要的时候,我们说要观察修嘛。在修这些法要的时候,我们就不要去想。怎么又生分别念了?或者,我是安住不了了?这个时候根本不需要什么安住。这个就是让我们的分别念,我们的第六意识缘这个法义去生起来。而且内心当中要生起这种状态,一定要找到这种感觉,找到这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所以,也就出现什么教言呢?发心不重要,而生心重要发心就是我们嘴里面说我发菩提心,然后说,我想一想发菩提心,这个就是比较浅的而生心就是从内心当中生起来,它变成我思维的本体了。也就说我观修到最后,只要一起心动念,他就是菩提心,他已经没有自私自利的心了。这个菩提心的窍诀,把我们的心彻底的改正了。改成了随顺大乘道的一种心,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一定要让所修的内容在心中浮现,自性和法融入于一体,这个就是修行的目的。如果法入于心,这个就永远变不成法油子。法油子就是嘴巴上说得漂亮,他有可能会懂很多道理,但是内心当中生不起这个感觉。法是法,自己的心是心,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关系。有些在《开启修心门扉》当中讲,有些时候修行者不观修的话,人和法的距离中间,有的时候说连一辆车都可以通过。什么意思呢?就说中间的距离太大了,法完全没有入心当中。

但是我们就要通过不断的观修,让这个法和我的心距离越来越近,最后完全融入我的心,我的心要变成法法入于心,心入于法,意思就是我的心要变成法的状态。如果是修出离心,我的心就要变成出离心。如果修菩提心,我的心就要变成菩提心。如果要修空性,我的心就要变成空性,我要知道有这个空正见,一定要生起来。

如果我的心变成空性的,我一起心动念的时候,他自然相应,他不用观修了,他已经变成这样状况了。所以,在往后走的这种密宗当中的等净无二见,它相应了,就是这个,他只要生起来就完全不会离开的。这个等净无二见,这个空性也好,这个是什么呢?这个是相应于觉悟,觉悟之道就是这样的。觉悟的本性就是这样的,实相就是这样的。所以,当我们的心安住的时候,越安住这个甚深的法义,他离觉悟就越近,他就离佛智就越近,是这样一种状态。所以,我们要致力于通过这个闻思修行,尤其是这里面讲的观修,然后让自己的心融入。所以说我们在讲这个的时候,也是和我们发菩提心有关联的,因为这个是修菩提心的方法。

所以,我们就知道了,一定要让这个菩提心融入到我的心中,我的心要生起菩提心,所以,就是不是单纯的念诵十万遍的偈诵,不是嘴巴上念这个发菩提心。而是在嘴巴上念这个发菩提心的偈诵的时候,要观想,要让这个菩提心走进我的心中去,要和我的心串习十万次。串习十万次,要让我的菩提心变成这个菩提心,这个才是一种修菩提心的一种内容。所以,念诵只是一个手段,通过念诵词句提醒我们来观,随文作观嘛。随文作观提醒我要发心,要发心,要发心…。这个时候就是通过这样训练,让我们的心变成菩提心。

所以,这里面大恩上师就跟我们讲了发心的重要性,或者实修窍诀的重要性。主要还是怕我们在学理论的时候,沉迷于其中,被理论缠住了。理论重不重要呢?当然重要。但是如果被它缠住了,你走不出来了,更重要的后面的实修,调伏自心这部分你走不下去了。走不下去的话,有可能我们就变成法油子了。所以,我们知道了理论,然后再进一步的通过理论继续修持实际的一种窍诀,主要是内心要调伏,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给我们的启示。

所以大恩上师,这里面也讲了,藏传佛教当中,这个修行的次第是很完整的,其他传承当中非常少。大恩上师这样讲的原因,有的时候的的确确他有不共的特点,还有任何宗派,任何修行教派都是一样的。为了让自己有缘的弟子对自己本派的法生起信心的缘故,有的时候的确要赞叹自己这样一种传承的殊胜性。因为自己的法脉生起了信心,你才愿意学下去。所以,净土宗也赞叹我们的净土宗是所有的宗派中最好的,其他的宗派都可以不要,只要我们这个就够了,然后禅宗也说我们这个是最好的。这个就是针对每一个法脉的传承都有必要。他并不是说这个打压怎么怎么样?倒不是这个意思。像这样,我们在这个法脉当中,学习这么多的传承,这么多的法脉,你都要去修根本没有精力,没时间的。

所以说呢,法王如意宝的一个教言就说,对所有的修行佛法的宗派平等的尊重,可能的话,都去学,但是修就修一个,这么多法脉不可能全都去修,主要修一个。尊重所有的佛法,然后学习尽可能都去学习、去了知。但是修行就挑一个来学。

比如说,宁玛派我们就学宁玛派,主要以这个法脉为准,宁玛派当中,我以喇荣的法脉为准,或者我以谁谁哪个法脉为准,都可以,学可以多学。因为多学对于我们的思想,对于我们的见解的树立,它有帮助的。但是修的时候,就以一个为准。我们可以尊重净土,尊重禅宗,尊重唯识宗,都尊重,但是修的时候,主要以自己的法脉为主,这个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个也不会舍法,也不会看不起别的宗派,也不会因为我尊重都学。这个也不必要这样,因为我们的时间、精力比较有限等等。

所以,你学的很多的话容易导致自己的分心,心分散了,也不容易专注,通过专注的力量去突破,突破自己的障碍,这个方面也是大恩上师讲的它的一种必要性,我们需要理解。不讲这些,不了知的话,有的时候我们就抓住一个,上师我们这个是最好的。然后别的都不行,像这样,一方面就容易出现一些宗派直接的争论。一方面就是容易造一些谤法罪。诽谤别的宗派,诽谤别派的修行者,这个方面就是没有必要的。我们修学佛法不是为了干这个的。为了造业不需要到佛法中来,也就是不学习佛法到处都是造业的地方,但是既然学习佛法的时候,就是我们要有清净心来对待。

但上师讲必要性是什么,我们要做一个分析。我们知道道理了,就大概知道上师这样讲的原因,第一个的确殊胜,第二个是针对自己法脉的例子,你要让他产生一个信心。然后有的时候也去这样鼓励。然后我们修学佛法的时候,法入于心是很重要的。

上师在下面一段也讲,就批评我们,有些大乘修行者,说我们是大乘修行人,但是有些时候我们的发心、我们的行为,还不如一些世间的人。有些世间的人,不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他非常关心其他的人。其他比较弱小的众生,反而修习佛法的人,有些显现上面没有什么慈悲心。所以,有时候经常这样讲。

反过去,另外一方面也在讲,就说,你世间当中再怎么做利益,也不如大乘的利益,这个什么意思呢?其实有的时候,他只要发了菩提心,他不管现在修得怎么样,做的怎么样,他只要开始修了,他是从整个大的格局来看,绝对是超胜所有的体系。也就是说只要他沿着这条路走圆满了,走究竟了,他给众生带来的一种力量不可估量。

但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处于起步阶段,一个很大的公司,起步阶段可能还不如一些小吃店来的快,他的效益也不一定那么好。现在很有钱的这些,像马云,他们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可能还不如一些小公司,但是因为他的一种格局大的原因,或者他有这个福报。所以,一旦成功之后,可能是别的这些人根本没办法和他比。所以,大乘道也就是这样的。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可能很难,因为必须要挑战自己自私自利的心,要把自己轮回自私自利的心,彻底的颠覆,这个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所以,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可能是困难的。但是只要沿着这个大乘道,逐渐逐渐坚持不懈的修下去,他一旦有起色,一旦成功了,其他别的所有的修行方法,或者世间道完完全全没有办法相比,就说完全碾压,是这样的。

所以这个时候来讲的话,刚开始修的时候,我们内心当中可能还没有和大乘道相应,刚开始学习,所以我们内心当中的自私心还在占主导,当然不如一些更善良的人,不如一些世间的人做的慈善的事业,这个是肯定的。

还有一个问题,上师为了鼓励我们,我们其实是有潜力的,我们还可以做的更好,但是我们就懒惰,所以有的时候上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刺激我们一下,之后一下子我们就好像醒过来了,我们就可以好像更加的精进更加的勤奋,这个时候也有可能,也有这样的必要性。

因为当我们自私自利生起来的时候,我们要想毕竟我是发了菩提心的人,毕竟我是大乘行者,这个事是不能做的,不能这样的,伤害众生的利益或者不去利益众生,这个是不能够这样做的,否则的话很羞愧,作为一个皈依大乘佛法的人,作为一个大乘佛法的弟子不能够这么自私。所以说想到上师的教言之后,有的时候对我们也是一种触动,就是压力大的时候,他的动力也就大起来了,这个也是有必要性的

所以说这里面也讲了一下,批评了一下有些大乘行者,让有些有潜力的,但还在睡觉的大乘行者让他醒过来,继续的精进,继续的发菩提心,继续的努力,因为他有这个潜力,有潜力的人他本来方方面面的智商啊,或就是说他的人脉啊,他方方面面都不错,但是他就是懒惰,你不去勤奋,你那些潜力对你来讲也没什么用了。

但有些时候刺激他一下,他一下醒过来之后,马上就开始勤奋,一下子就可以做得很好。所有的大乘修行人,他其实种性已经苏醒一部分了,既然种性苏醒一部分,这个就需要有些人来刺激,来讲大乘的功德,讲大乘行者你还不如谁谁谁,这个时候一下子醒悟过来的时候,他就会勤奋。一醒过来的时候,他本来有潜力,他勤奋起来肯定就和其他人不一样。

如果其他的人,世间的大乘种性没有苏醒的话,他不学习大乘佛法,虽然他可能会有一些世间的潜力,但他的潜力大爆发之后他能做到什么?他如果没有这个大乘种性,即便是达到世间能力的潜力大爆发,他也只能够在世间法上面做得更好。他没办法在自利利他这个道上面做的更好。但大乘行者他有这个潜力,所以他一旦刺激,一旦精进起来之后,他出世间大乘道功德大爆发的话,他会真实的更加好的利益一切众生,有这样的必要性。

所以上师下面一段就讲到了关系,菩提心的基础就是慈悲心,首先慈悲心是四无量心当中的慈心和悲心,慈心是以予乐为上的,慈心是什么?就是给众生快乐叫慈。悲心是什么呢?悲心是拔众生苦为悲。就是说众生很苦,我去拔他的苦,就是说我去掉他的痛苦,帮助他去掉痛苦,这个是悲心的体相。慈心的体相,众生没有快乐,我帮助他创造快乐,给他快乐,这个叫慈心。

所以说以慈悲心为基础就可以生起菩提心,因为菩提心是最究竟的拔苦予乐,最究竟的拔苦予乐就是菩提心,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要彻底的拔除众生的痛苦,那么就必须要发誓成佛,我要发誓成佛我才能够真实的利益众生,我成不了佛我能力有限,我能力有限我去利益众生,我给他的安乐也是有限的,我拔除他的痛苦也是有限的。

比如世间上的这些人,如果说是一个亿万富翁,他有心帮助众生和一个十万富翁的话,像这样都有心帮助众生,亿万富翁他有心帮助众生他的能力就大,他给予众生的快乐就大,他能力大,他要去遣除别人的痛苦,他能力也大。但是你的所有的家底只有十万块钱,或者只有一万块钱,你的心是想帮助众生,但你的能力是有限的,你只能够一部分或者很少程度的帮助众生,那么这个时候更多的众生就得不到帮助了。

所以就是说真实要体现慈悲心那就是菩提心的体现为什么?因为我成佛了,成佛之后我自己修行圆满了,我才能够给众生最圆满的拔苦予乐,就像我自己已经彻底的离开了痛苦,得到了最圆满的快乐一样,那么我成佛之后,我也可以给众生安置在这个果位。

但是如果我是一个菩萨呢?我只是一个初地菩萨,那我能力就有限了,通过我的能力最多把众生安置在初地,再没办法了。那么如果我现在这个初发心的菩萨,像我这样初发心的菩萨,那我的能力就更有限了,我能够给予众生的安乐,我能够拔除众生痛苦的能力就更有限了。

如果你不发菩提心呢,那就根本想不到别人,通过世间心去拔苦予乐,他也能够做一点,但是他还是能力非常小。因此说菩提心的基础是慈悲心,那么慈悲心的基础是什么?就是善心。如果我们要修大乘道,第一最基本的一定要把轮回的心修善良,就是经常性的保持自己的善心,不去发起伤害众生的心,然后善良的心一定要坚持。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当中讲,整个大地满恶的人,我都要坚持我的高尚性,因为不管是别人怎么做,有些时候就是说本来我很想坚持我的善心和善行的,但是因为我周围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说我也没办法坚持了,这个时候就被旁边的人同化掉。

本来自己很善良的人,被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同化了。但是麦彭仁波切给出的建议是什么呢?就算是整个大地都遍满了恶人,都在行持恶行、恶业,我也要坚持我的善行,我也要坚持我的高尚行。我自己不能够因为别人怎么做我就去跟风,因为这个的确是保持善心和善行对自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个善心很重要,所以平时我们也要致力于修持我们的善心,这个要经常性的生起不要伤害众生的心,帮助别人的心,这个是很重要的。

善心的基础是什么呢?其实善心的基础其实也是人格的贤善,如果更深层次一点的话,其实就是大乘的种性,大乘的善根,大乘的善根来自于什么,有些时候来自于前世的一种修行,如果前世他串习过这些大乘的修法的话,他的善心也是比较纯厚的。

有些人生下来,或是说从小到大他的善心就比较天然,比较自然的生起善心,有些时候可能是差一点,但他遇到环境,遇到好的导师,遇到好的善友,这个时候他的善心也可以生起来,他的种性也可以苏醒。所以有些现在我们这些城市里面的修行者,从小有一些有善心,有些可能不一定有,但是尤其是对于大乘道,利益众生的心,如果我们欠缺的话,其实现在也是有后天来补救的机会。

好的导师,大恩上师索达吉堪布啊,还有好的这些法脉啊,这些《入菩萨行论》啊,《前行》啊,还有这些好的道友啊,大家都是志求于修学大乘道了,所以在这个环境当中,慢慢熏陶的话,我们的心也可以重新变得善良,也可以重新让我们生起真正的慈悲心。

所以这个方面就很重要,这个主要深层次的原因也是大乘的种性的善根大乘种性大恩上师讲了两点,一个是按照《入中论》的观点,大乘种性第一个是从般若空性,从究竟的实相空性的方面来安立他的善根的。也就是说听到了空性,讲般若波罗蜜多,讲空性的时候,特别的高兴,特别的激动,眼泪直流啊,汗毛竖立啊,这个就是大乘种性苏醒的一个标志。有些时候我们也见过,也是见到过听到过这些大乘的空性的时候,真的流眼泪的,很激动,激动的睡不着觉,这个的确有。这个方面就是一种大乘种性苏醒的标志。

还有一种标志,听到众生痛苦的时候,看到众生受苦的时候,发自内心的非常悲悯,非常悲悯众生,他很慈爱众生,受不了,没办法看众生受苦,这个是悲心的种性的苏醒。所以说大乘之道是什么呢?真正的大乘之道它的核心一个是智慧一个是大悲,这个智慧就是了知万法本性的空性智慧,大悲心当然就是前面所讲到的。他没办法忍受一切众生,看到众生受痛苦。所以他自然而然的想要帮助他们,那么有没有能力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他内心当中是不忍心见到众生受痛苦。

所以这两种是大乘的核心,大乘道的核心,就是很多上师们在讲,讲佛法的要义的时候,真正来讲的话,这个大乘道最根本的、最唯一的并不是信仰,真的来讲是什么呢?就是智慧和大悲。智慧和大悲心是真正的所有佛法的核心,所以说我们修行也是全部都围绕这两点第一个是修持大悲菩提心,这个因为是成佛的要素。第二个就是修般若空性,了知一切万法的实相,这个方面要了知。

这两种和前世的善根有关,我们说和前世的善根有关,有些时候我们就会绝望了,如果我上一世没有修怎么办?我现在还继续修吗?它和前世的善根的确是有关的,如果我们听到之后自然流泪,或者看到众生受痛苦的时候自然流泪,像这样的话是一种比较圆满的吧,比较殊胜的种性苏醒的一些标志。

但是我们没有流泪怎么办?好像回忆我听中观的时候也没流过泪啊,我看到众生受苦的时候我也没流过泪怎么办啊,我是不是就没有希望了呢?这个也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前世没有串习过这么深,但是现在我们能够遇到空性,遇到大悲心的这些教言,其实以前还是学习过的,只不过可能没那么明显而已。

所以如果我们没有流泪也不用担心,不要因为我没有流泪而流泪,唉,我没有流过泪我就很伤心我开始流泪,像这样也没有必要。反正没有流过泪不要紧,反正现在去训练,就是说先天不足的,我后天来补,现在我开始缘这个空性的教典,缘大悲心的教典我该去训练我就训练,把这样一种空性训练出来,把这样一种慈悲心训练出来。

这个时候整个佛法都是很积极的,很向上的,前世的因缘的的确确是客观的事实摆在这儿的,你相信不相信它都在这儿,但是没有前世的因缘怎么办,那就是不是就放弃呢?不是现在我们可以现在开始奋发,我没有了我现在开始奋发,开始创造机缘。所以整个佛法教导我们都是积极向上,如果没有我们现在做来得及。

因为乃至于我们没有觉悟之前,我们都是需要努力的,只不过有些人努力的早,有些人他苏醒的早,他前世就开始努力了,有些人可能前世没有苏醒,这一世开始苏醒开始努力,都不晚,即便是七、八十岁开始学习也不晚。什么原理?因为每个众生都有佛性,每个众生的心的本性就是佛性,所以你什么时候准备开始修行都可以,但是原则性来讲是越早越好,因为轮回的确痛苦,众生的痛苦的确很多,都是需要我们去帮助。所以说如果我们早一天苏醒,早一天开始学习大乘教法,那么就意味着我可能早一点得到这种能力去帮助众生,早一天修行那当然是好了。

所以这个方面有前世善根我们就欢喜,当然要利用它,然后没有的,不明显的,我们现在要去训练它。

下面也上师也讲到了修菩提心的重要性,这个小结。

修菩提心是很重要的,在这个世间当中真实的具有大智慧的人要帮助众生的话,只是用佛法饶益众生是最殊胜的究竟的。如果想要以佛法来饶益众生,他的基础就是大悲心,因为前面我们讲过,我们在讲皈依的时候讲了,就是说内外道以皈依别,内道和外道的区别就是皈依。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是什么?大、小乘以发心别,大乘和小乘是以发菩提心来作为区别的,发菩提心的是大乘,不发菩提心是小乘。所以说如果我们真正想要以更殊胜的佛法来利益众生的话,那一定要发起大悲心,大悲菩提心,一定要进入大乘道。因为大乘道得到的利益大,他自己得到的利益大,那么帮助众生的能力就大。

如果进入了小乘道,小乘道你得到的利益少,那么你帮助众生的能力也小。大乘道和小乘道,小乘道的时间短,小乘道要成功、成就很快,它时间相对短,大乘道时间慢。这个原因也是因为它的利益,和它的利益有关的,我们再再讲过,如果你要做一个小事情,一个小的事情很快就成办了,但是你要做一个大事情那肯定时间要慢,你准备工作,这些方面要准备,都非常的多。所以一个大的事情要成办就是很慢,但是一旦成办了之后,它的利益也比一个小事情要得到的利益要大得多。

所以小乘快,利根者三生就够了,三生就可以成就阿罗汉果。大乘显宗利根菩萨三个无数劫,它不是一个概念。但是小乘得到的利益,对自己的利益,对众生的利益,远远比不上大乘对自己和自己带来的利益。所以说很多时候佛陀、菩萨们都鼓励我们要进入大乘道,后面的修行当中也有这样一种意思。

所以我们要生起大悲菩提心,那么为什么呢?因为饶益众生的方法虽然各式各样,现在社会上的很多慈善机构,或者有些时候我们通过一些财物或者能力去帮助众生,但是这些可以给众生带来暂时的快乐。我们在街上看到乞丐给他十块钱,当然我们说他需要这十块钱,他的确可能是没办法吃饭了,我们给他十块钱、二十块钱,我们给他帮助了,我们会很高兴。但是给他帮助还是有限的,因为他把这个钱买了饭吃了之后,那么过了半天、一天又饿了,就是说我们这个钱对他的利益就比较有限。

但是如果给他以佛法的利益,让他修行佛法的话,他自己开始,不是说我们给他输血,而是他自己可以造血,他自己恢复造血的功能,那就不一样了。所以就是说我们给他布施的话,是给他短暂的利益,反正他还需要,消化掉之后还需要,但是我们告诉他彻底的创造财富的方法,比如说告诉发菩提心,告诉他取舍之道,告诉他布施持戒等等,这些就是很大功德的修法。如果他去修了之后,就通过这些修法源源不断的他自己就可以创造财富。他开始修行之后,逐渐他自己可以从轮回当中出离了。

所以给众生带来最究竟利益的还是真实佛法的修行的方法,那么这个时候他修行佛法的因就是菩提心,可以遣除众生无明的,可以让众生带来快乐、永久快乐,就是菩提心的修法。

所以我们现在要修菩提心,我们修了菩提心之后,我们还要帮助众生来修菩提心,因为这个就是让我们离苦得乐的最究竟的方法。所以说菩提心很重要,第一个是给众生带来永久的利益的就是菩提心;第二个菩提心在我们自己的修行当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有了菩提心,所有的法都可以变成大乘道,都可以变成成佛之因,有了菩提心即便你走路、吃饭,这些都会被菩提心摄持变成大乘的因。如果没有菩提心,即便是说你修的是大圆满,你修的是佛法,但是就看你的心,如果你自己的心是以世间的心态来修的话,大圆满都变成小圆满了,都变成不圆满了。

因为怎么呢?因为法被你的发心拉低了,他没办法相应于真实的解脱之道,所以说这种大乘道,有可能被我们的世间法的心所牵引之后,变成世间法。如果我们小乘道的发心去修这个法,他也只能变成小乘法。所以说反过来讲,如果以大菩提心摄持,行、住、坐、卧都变成大乘道,你通过菩提心受一个别解脱戒,他也变成成佛的因。你用这个菩提心去摄一个小乘的八关斋戒,他也变成成佛的因。就是说这个方面你用大乘菩提心去修小乘法,他也变成大乘。然后你用大乘心摄持行、住、坐、卧,这些大乘菩提心摄持的行、住、坐、卧,这个本来在世间当中是没办法产生功德的这些,它也变成成佛的因。

所以一对比我们就知道,你发不发菩提心差别是太大了,所以如果我们内心当中不生起真实的菩提心,不把这个菩提心的修法当成一个最重要的修法来看待来观修的话,即便我们表面上说我们在修密乘,我们在修这些大乘道,其实也非常可能被我们内心当中存在的世间八法的心染污之后,把这个佛法变成世间八法。被我们小乘的心所牵引之后,把圆满的大乘变成小乘道。

这个时候各方面不了解关要,不知道它的必要,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就会导致我们认知上面的缺失,我们在认知上面缺失,就会导致我们不会去观修,那么不观修我们就生不起来。但是最可怕的就是我们还自以为是的认为我在修大乘,这个是最关键的,最可怕的一点。

如果你发现我不是在修大乘,我其实这个心是不对的,我是以小乘心来修,我发现了也发,但最恐怖的是什么?就是没有发现,明明是以世间八法的心在缘佛法,我认为我在修密乘,我在修大乘;明明是以自我解脱的心在修大乘,已经被小乘的心摄持了,还认为我在修大乘,这个就是比较麻烦的事情。

还有别人给我们讲的时候,劝的时候我们根本也听不进去,所以说我们必须要知道它的重要性,必须我们要知道一个辨别的方法,只有我们知道了辨别方法了,我们才可以去反复观我的发心,到底是属于世间八法的心,还是属于小乘道呢,还是真实属于大乘道。自己就会非常很认真的去看待,反观我现在的修行到底是什么修行,如果我们不学,那我们没办法得知,只有学了我们才懂得去观察、去辨别。

所以这要求我们修行佛法必须要很认真的去学,去闻思修行。原因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凭着我们自己在轮回当中的经验,我们是没有办法找到修行的道的。我们自以为觉得是,或者我们觉得这不是,都是我们自己轮回的经验在起主导我们在世间当中受的教育,你在学校当中受的教育,你在社会当中受的经验教训,或者我们思想当中带来的这些东西我们以这些思想去缘佛法,它会变成佛法吗?我们认为的对是对的吗?我们认为不对是不对的吗?那就没有定准了。所以,凭着我们自己的想法去看佛法去修佛法这个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借鉴于真实的佛法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必须要有一个精通佛法的专家,他来告诉我们这个佛法这句话的意思佛法的意思是应该这样理解的,而不是按照我们以前自己在轮回当中的一些思想,或者我们在世间学校当中的思想,或者我们通过某某人的一种观念这些都不是主导的思想这些不一定是正确的。

所以系统的学习就很重要,系统的学习可以很快的把我们引入真实的正道,我们虽然想学习佛法但是不得其门而入的这样的问题就不会出现。

幸亏佛法现在还是在世间当中住世,我们在观修共同加行的时候,观修这样一种大圆满的时候,佛陀出世佛陀说法,佛法住世,这些都很重要。如果佛法不住世了,那我们也找不到了,到处都找不到一个正法,但是现在还是有殊胜的上师在宣讲正确的佛法,这些是很重要的,否则的话我们想学,有个人说我给你讲,但是他自己都不懂他自己讲的是错的,像这样就相当于是以盲引盲,一个盲人去牵引另外一个盲人,他怎么可能以盲引盲相牵入恶趣也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我们自己是盲人我们不懂取舍,我们必须要依止一个明眼人,明眼人就是他自己懂得佛法,大乘的关要,他来引导我们我们跟着他走,逐渐逐渐就可以解脱。所以这个是很关键的。

那么下面的一段,也是告诉我们努力要让自己成为法器,成为法器很重要,因为一个法不同的根基他会觉得自己像上一段讲的一样,他会随着自己的认知而做不同的解读,如果自己佛法的种姓没有苏醒属性的话,那么他可能会解读成一个邪法。如果他自己是一个苏醒的小乘的根基,他就会把这些大乘道解读成小乘道,全都是为了利益我的,我通过这个修行可以获得解脱。

如果他是一个大乘的根基,他就会把这样一种法义解读成大乘法,他就可以因为大乘法的引导而开始扩展自己的心胸,把自己的心胸扩展到无数的众生一切的众生。而不是把注意力只是放在自己、自我的身体上面,最多获得一点点扩到我的亲戚朋友吧,所以这个时候就太过于狭隘了。狭隘的心胸当中生起不了大的功德像这样格局小的人注定成不了大事情,做大事情的人他的格局都是很大的。

所以至今我们现在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只考虑自己,即便是现在学习佛法了还是考虑自己的话,我们注定也成就不了菩萨,虽然我们想我现在发愿成佛,发愿是发愿,但是你这种心态没有办法跟真正的菩萨的那种道相应,所以你这个心态成为菩萨,那就叫非因,在处非处当中属于非处,它不是一种正确的因果。所以这个因和果要相应,大乘的菩萨果这么大,你的因必须要大,佛果这么大,你的因必需要大,如果你的因很小,你得到一个很大的果,这个是不可能的,这个因和果之间没有一个相应的,这个不是真实的。

所以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心胸主动的来观修,我们还保持种狭隘的心不愿意对众生开放的话,我们说这种心态保持下去的话可以打包票永远成为不了菩萨,永远也成不了佛。没有这样的佛,没有这样的菩萨,哪有一个只考虑自己利益的佛呢?哪有一个只考虑自己利益的菩萨呢?没有菩萨的法相就是要有菩提心的,没有菩提心的菩萨找不到。没有热量的太阳也找不到,所以没有菩提心的菩萨也找不到,所以说我们是菩萨那要看我们到底有没有菩提心,如果我们没有菩提心的话那可能还是一个空壳,你是一个空壳菩萨,你里面的内容没有?你只是一个画的太阳,你是不是一个真实的太阳呢?没有热量的太阳?是假的太阳。

所以现在当然我们要去充实它,可能我们现在已经有空壳了,壳子有了,我受了菩萨戒,空壳已经有了,但是我要去填充它,怎么样去观修通过这样的菩提心观修来扩展自己的心胸,真实的去面对菩提心的修法,真实的认真的去打破自私自利这种狭隘的思想,真实的去努力的真实的去利益众生,发起利益众生的心。

所以我在上座的时候今天我上座观修我就是放弃自己的一切,我就想为利益一切的众生去发心,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在回向的时候也是说,我们今天的回向完全不考虑自己一点不给自己回向,所有的功德都给众生,一点我都不要,我就这样去训练。只有这样的训练,训练成熟之后最后真正自己所有的所思所想那就是为了众生,今天我做课诵我也是不为自己只为众生,我就认真的去做观想。我今天就是为了众生的,今天我念咒也是为了众生,今天我听课也是完全为了众生,完全一点都不考虑自己,等一会儿回向也是我一点也不给自己回向,全部都回向给一切众生,我们就这样训练认认真真地去观修放弃自我,真正的把众生的利益放在首位,长时间这样观修的话,我们这种真实的利他心就会生起来,所以我们要让自己成为法器必须要训练,必须要训练自己的菩提心可以让自己成为法器。这就是讲到了菩提心的重要性。

那么下面小结是讲菩提心的具体修法,我们怎么修呢?这里面大恩上师讲得也很清楚,如果修的话自己时间富裕的话,当然可以修六座,每天从早上开始到晚上可以修六座。有的时候一座是一个小时,有的时候一座是两个小时,如果时间不够的话可以修四座,上午两座下午两座,或者时间还不够可以修两座,上午一座,下午一座,或者早上一座晚上一座。如果实在还不行就每天安排一座的时间,一座时间当然两个小时,我们就按照一个小时或者至少半个小时的时间来观修。为什么?如果我们不观修话,就是因为打坐观修,它是集中所有的思想,把所有的思想集中起来我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我现在就是观修法思维法义,这种力量是很强大的,因为他把所有的思想集中在一点,集中在一点之后去突破它,让他生起这种感觉,所以这个打座的一种观修的的确确很重要,他就不像散心的思维,散心的思维有的时候也能得到一些启发,但是散心思维的时候启发和打坐时产生的一种感觉还是不一样,因为打坐的时候他是什么都不做的什么都不想的,我就缘这几行字,我就缘这个修法反复地去观修,观修就是说我心里想的我的心就和法相应,慢慢的相应,所以我的心和法在缘法观修就是在和法相应所以这种观修多了之后自然而然就会生起这种感觉,生起觉受。

上师讲在观修菩提心的时候,在观修四加行的时候,菩提心的时候生起感觉是特别的重要,一定要生起这种感觉。但是我们也不要太着急,我们今天强调感觉下座的时候我一定要有感觉,如果没有感觉我就很失望很伤心。我们就是说这个很重要,但是你急也急不了,有些东西不是急出来的,如果急得出来的话我们大家都去着急就可以了,但是我们的确需要生起来,但是急躁他不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按部就班,老老实实去修行,抱着一种怎么样努力的心态去修行,什么时候生起感觉那就可以。那么在生不起来之前我一定要平静地去观修这个很重要,虽然看着旁边的道友他生起来了,那个也生起来了,就是我没有生起来那怎么办呢?像这样?我们每个人境界根基不同,有些时候如果生不起来之前,第一个不要松弛,对观修的方面不要松弛。

第二个平时要注意多修善根,集资净障,多做些忏悔,像这样慢慢来心态平和,虽然生起感觉很重要但是心态要平和,我们在这里面找一个平和,有的时候心态平和,我的心态很平和的我一点都不着急,我今天早上就没有观,我昨天也没有观,我现在心态特别平和,这个心态平和关键他是不起作用的。所以心态平和我就不观了,我就不管了,生不生起觉受无所谓这个也不对的这就是走极端了。

第二个,很想生起觉受,但是很着急,着急了也不起作用,所以我们修行就要在这里面找一个平衡。

第一个生起感觉当然是很需要的,只有生起感觉之后,这个时候生起感觉就代表我的心变了,就代表以前的心变成另外一种了这个叫做生起了感觉,但是我要追求你生起这种改变为我的目的,暂时的目的,阶段性的目的,不究竟的目的,阶段性的目的,但是我这个阶段性的目的要生起来也必须要以平静的心态来修,这二者之间相当于战略和战术之间的关系,大概就是这样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关系。反正总的方面我是一定要达到的,但是我去做的时候它的要素一个都不能少。

比如说不能急躁,一定要不能急躁的,不能说生起感觉我就急躁,急躁是一个要素吗?这根本就不是要素,越急躁越出乱,这个不能急,一个不能急,但是也不能懈怠,我不急我天天睡懒觉,急是不急了但是你懈怠了这也不行,走两个极端,必须要勤于中道,这就需要我们在我们观修的过程当中找这个平衡,自己这也是在观修的过程当中要训练的地方,观修多了慢慢的就找到了感觉。所以每天修的时候我带着平静的心态去修抱着什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去修行,以这样心态反正每天要去认真修,但是我没有达到这个目标之前我一定要修。但是我以达到了这个目标,生起这个觉受,生起这个感觉为阶段性的成果,阶段性的目标。阶段性的目标很重要的,否则的话我们生起了这个之后我觉得就成佛了,那还早得很呢,他只是阶段性的成功。一百公里你走了一公里,你是不是一个成功了?是一个成功,但是你是阶段性的,这个方面我们也要注意,所以像这样至少也要修一座。

那么在修一座过程当中,主要是念发心偈,在这个当中,有些时候是观修四无量心观修这样的,有些时候在过程当中念诵发心偈。那么这个里面就分了几个。

一、晨起修行

晨起修行他早晨起来,先念喇嘛钦,上师知,就修一个上师瑜伽简单的上师瑜伽,然后念21遍百字明,念21遍百字明后面还要讲,他主要是让我们的心相续当中的罪业不增长,因为这个罪业这个因果这个业果,(不单单罪业,善业也是增长的),所以这个业果造了业之后他不会停止的,他造了业之后他会每天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其实这些也容易懂,也容易理解就像一个种子种下去他每天都在长,当他秋收的时候他收获的不是说我种了一个种子收一个种子,那你种它干什么呢?你种一个种子,你收获的是千万颗子,这个就是类似于因果业因果增长的规律这个也容易懂。所以如果我们今天造了一个恶业他是不是今天造了一个恶业他就停止不动了?不是的,它会增长的如果你不去阻止他,他会无限地长大,长到什么时候呢?长到成熟为止,所以像这样他成熟了它这个因很小,果特别严重。

善业也是一样因很小果很大,但是我们现在要是让善业无限增长,那就是发菩提心的摄持。

然后恶业不要让它增长,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念21遍百字明,每天念21遍百字明就是让它不增长,先把他控制住这个肿瘤不要恶化,首先不要让它无限制地扩散,要让他控制控制的方法就是念百字明每天念21遍百字明,早上没有说话之前,没有讲话之前就开始念21遍百字明,然后观察梦境,如果是善梦就随喜,但是善梦随喜的的意思也不要过度的执着,因为毕竟是梦,也不用过度的执着,首先如果是在梦中顶礼修法应该随喜自己。如果恶梦就要忏悔,恶梦的意思不是意味着被猛虎追杀之类的,这个恶梦的意思就是造恶业,这个是我们意识上的恶梦,修行的恶梦不是真正的被追杀被哪个鬼魂控制,当然这个也算是一个恶梦,但是咱们的恶梦主要是在梦中造了恶业了这是需要忏悔的。

然后起来之后洗脸刷牙,打扫佛堂供水等等,像这样就开始把这些做,做完准备工作之后就开始做这样一种修行,早上就开始修行第一座。那么所修行的,下面;

二、日间的正式修行,把前面的修完之后就开始日间的修行方法。

这个第一个也是前行,前行有身语意三要。

首先是一身要。

就是坐姿端正,这里面讲毗卢七法,毗卢七法或者心性休息的坐式就像无垢光尊者的那种坐式。或者毗卢七法就像藏传佛教阿弥陀佛的这种标准,阿弥陀佛佛像的那种坐式。手结定印的那种,这个就是毗卢七法的一种坐式。

通过毗卢七法把这样一种坐式调端正。虽然修行主要是心,但是身和心之间有一种关系。如果你的身体东倒西歪,也会影响你的心的观想,如果你的心端正了这个时候你的心也容易观修,这个是二者之间有一种互相帮助的作用,主要是调心,但是身体它也是一个助缘,所以说两个不可偏废,有的时候我们修行的时候把姿势做得特别的标准,但是内心当中什么都没有那也不对,有的时候我调心就可以了,身体什么姿势都无所谓,我趴着也可以修法,趴着是可以修,但是关键你趴一会儿修就睡着了,这样睡着之后就没有办法修行了。或者说原则上来讲没有什么不可以,你倒立修都可以,但关键是这些东西对我们现在修行它会成为一种障碍,他没有办法从一种助缘,所以调心为主但是身体的坐姿他也是一个辅助必要的因素。

我们前面讲过不能够走极端,佛陀在所有说的佛法当中都是说走中道的不能走极端,语调排三次或九次垢气,这些在前行当中的第一堂课当中讲过我们今天就不多讲,反正是大圆满前行大恩上师讲的第一册当中前面开头部分,讲的这些问题很详细的怎么排垢气?怎么手印儿按一下鼻孔?这些都讲了,然后再念诵元音字母辅音字母,然后再念缘起咒,或者这些都不会念只念翁阿吽就可以了,翁阿吽三个字就是代表佛陀身语意的,相这样翁阿吽三个字。

然后修完之后就可以,这个方面主要是语要。

然后心要;就是发心修行之前要把自己的心调整到比较好的一个状态,那么这个发心分三种,善心,恶心,无记心,恶心当然就直接淘汰掉了不能以恶心来修行。

那么第二个;无记心也要淘汰掉,不能你什么都不想你无记心去修行,起来之后迷迷糊糊静下心来上了坐垫就开始观修什么都不想,这样也是不行的。所以这个无记心也要直接淘汰掉,必须要有善心来摄持。首先我们要修行善心,善心还不行,善心还要细化,因为善心他也有应舍的善心和应取的善心,那么善心还有应该舍弃的吗?当然有,因为善心分了世间的善心和出世间的善心两种,世间的善心要舍弃,因为现在我们是修行出世间道,所以不能以世间的善心。

那么世间的善心怎么理解呢?第一个叫做救畏的心,救畏的心就是我这个善心还怕自己堕入恶趣畏惧恐怖,畏惧就是为了让自己不堕入恶去我发这个善心,或者我为了今生当中的身体不生病为了让我今生当中不出现违缘,这些都是救畏的心态,这些都是世间的善心,这个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要抛弃。

第二善愿的心,善愿的心,比如让我后世转入善趣,只是以转善趣为标准,第二个愿我今生当中身体健康等等,这些是世间的善心。都只能够得到今生或者后世当中有限的利益世间当中的利益这些要舍弃。

那么舍弃了世间的善心当然要取出世间的善心,出世间的善心就是为了解脱的。其实这里面有的时候就很矛盾,那这么好的生活怎么让我舍弃呢?好像有点心不甘情不愿,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原则如果我们以出世间的善心来摄持的话,自动的附带就得到世间的善法,世间的所有的功德它就自动得到的,但是你以世间的善心来修持的话,出世间的善法不可能自动得到的,所以为什么让我们舍弃呢?因为他的利益太小了,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要取一个更大的,因为出世间的善心它里面就包括了世间的功德,我如果以出世间的善心来修行,下一世自动的得到善趣。下一世都自动得到的福报,自动得到安乐,自动得到健康,这些都是自动得到的。但是如果你只是以我想得到身体健康等等来修行的话,也许你得得到。但是出世间的功德你不可能自动得到那就是因小失大。这个道理就是大可以包小,而小不能包大。

所以十斤可以容纳一斤,但是一斤容纳不了十斤,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去找一个十斤的东西,十斤东西如果得到了,一斤也自然是在里面包括了,所以我们应该以出世间的发心,如果我们还是恋恋不舍,恋恋不舍世间的心态,我们就以出世间了之这个必要性,了之这个必要性我以出世间的心来修行,我自动得到世间的安乐。

菩提心也是这样的,出世间的发心也有应取的意思,这个出世间的发心还有应取应舍的吗?这个有,因为这个出世间的发心也分两类,一个是小乘的,一个是大乘的。小乘的出世间的发心就只是为了我自己一个人获得解脱,其他我不管,最多亲戚朋友管一下,再远的这些我就不管了,或者今生当中我管一下,以后我就没有这个大的志向。这个方面作为大乘行者来讲不能发这种心,应该发第二种。这个应舍的。

应取的心是什么呢?应取的心就是为了利益所有的众生我发菩提心,我以出世间的菩提心来摄持。这个也是大包小的那种,这个原理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如果以小乘想心来摄持,那我就只能得到自己解脱,其他的众生就没办法利益。而且我这种自我解脱它的程度也不高。但是如果我以大乘菩提心来摄持,自己的利益可以得到,而且是最圆满的利益,小乘究竟的果是阿罗汉,阿罗汉的证悟和菩萨的证悟差得很远,更何况说阿罗汉的证悟和佛的证悟那差得更远了。所以说大乘的心,他得到自己的利益是佛果的利益,远远胜过以小乘道得到究竟利益大得多;第二个成佛之后他给众生的利益也是最圆满的。意思说大可以包小,比如说我发菩提心可以含摄小乘的心,所以我不用单独去修小乘道,我发大乘心我发大乘菩提心之后,前面我们讲了世间的善心的善趣,我发了菩提心之后生生世世,因为在《入行论》里讲了,如果以菩提心摄持,生生世世自然会生善趣,生生世世当中自动得财富、自动得健康、自动得长寿、自动得美貌这些,自动得高位,他全都是自然得到的,你不求也自动得。

因为业果规律就是这样,以大乘菩提心修持的善法,以发了菩提心修持的善法,力量特别的强劲,非常强劲,很强劲的善法不可能不得善趣,不可能不得到世间当中的所有安乐。因为他所修的法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哪一个不能让你得到这些?哪个都可以让你得到这些。所以世间善趣是自动得,小乘的利益自动得,然后世间和小乘得不到的利益,他也得的到。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发大乘菩提心,原因就是它的能力是最强劲的,别的就不值一提了。所以说我们如果了解了这个之后,那我自己修行时候现在修行时候,那我当然要就是要致力于生起这个菩提心。

现在我生起菩提心我是造作的生,这个不要紧,或者说我现在修菩提心我夹杂着自私自利心也不要紧,只要把它修下去,修下去之后,这个造作的自动变成不造作,自私自利的心自动消失,这个肯定,法义上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就要知道修行的方法,而且认真的去对待,认真去观修,为了生起这个菩提心我要做很多辅助的修行。也就是说观修菩提心它是正所缘,我们一个术语叫正所缘,正所缘就是直接观修的法叫正所缘,然后除了正所缘之外,然后还要做一些辅助的因缘,辅助的因缘下面就是要讲一些辅助的因缘:比如集资净障,祈祷上师加持这些都属于辅助因缘。那么菩提心的生起它是个果,它这个果很大很清净,如果要让这果生起,主因和助缘缺一不可,主因就是前面讲的正所缘,你必须要观修缘它的法义观修,助缘是什么?助缘就是集资净障、祈祷上师三宝加持我生起这种菩提心,这些方面都是属于助缘。所以这些方面都是需要的。

因此说我们也讲到,为什么要取大乘菩提心的原理,所以我们要知道原理,不知道原理为什么让我取这个?,我喜欢这个第一种,喜欢这个第一种是我们无始以来轮回的习气,我们看到这大菩提心很困难,好像解脱出世间解脱好像对我吸引力不大。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就想:我要取这第一个,这个世间的善心好,你看又得长寿又得健康的,我就喜欢这个。所以这个方面如果让我们自己选的话,我们可能就会,因为我们心量太小了,心量太小了之后,可能没有见到世面的人如果到了宝洲的时候,他就取什么呢?他肯定就是取他自己认为价值高的东西。真正的如意宝他觉得:这个石头来什么?一个一个石珠子没啥用。其实真正最有价值的就是如意宝,但是他不取那个,抓点黄金很重的那种背在背上,还背回去。所以这个有没有利益?也有利益,但是他如果不认知,见识少短浅的话,他想要得到的利益肯定是小的。

这个时候让我们上一堂培训课,来让我们见见世面,见世面就是参观一下这些富豪的聚会,他们是怎么样的一种,他们的思想是什么?他们想的是什么。所以我们不能按我们世间的思想取:这个善心好,它得到的利益健康长寿我要取这个。所以我们要去看一看佛陀这些富豪们,菩萨们这些富豪们,他们的究竟思想告诉我们,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是什么。参观完之后,就知道哪个哪个以前不要了,那个就太不值钱了,现在我要取大乘发心,因为只有这个利益很大。

所以我们必须要学,这个不学我们世间的思想,这么长的时间也没告诉我们,我们都不知道到底哪个值钱哪个不值钱,我们还以为我们自己的认知觉得我是对的,只有我的行为是正确的。但是对真正的那种,真正的有利益东西如果我们不学的话我们就不知道,但是学完之后,我们就会自动放弃以前的那种小心态或者一些狭隘的思想。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认真对待就必须要去系统地学。

因为观念的扭转,不是靠一两堂课就可以扭转,因为这个思想根深蒂固,上课的时候有所震动:的确是好哇好哇!但是因为这个震动是有限的,是有限,因为你出门之后可能就淡了,出门之后面对你的生活、面对你的思想又淡掉了,又没有了,还是觉得以前那个好,虽然刚才那个讲的是可以,但是好像觉得有点远,有点遥不可及,又返回到以前的思想中去。必须反复去熏陶,反复通过经论去学习,慢慢慢慢他从深层次就把我们的思想,矫正矫正慢慢就矫正过来了,最后让你去找你真的不愿意去了。所以有的时候让大乘行者让你去发心,发小乘心根本不愿意发,肯定不去发小乘心,肯定不想自去解脱的,一定不管怎么样再困难我要求大乘道。这个来自于长时间的学习,这种心态这样对大乘修道原理的形成,必须要学大乘论典,系统的学长时间的训练。这个时候慢慢心态真实的发自内心的认识到大乘的富贵,大乘的功德力的的确确不可思议的,完完全全不是说你通过追求世间法的心,做一些世间事情就可以得到,这完全不是。

这个方面就是讲到我们应该去取的是菩提心,通过菩提心摄持,就是我今天修,你看我为什么要菩提心摄持大乘菩提心摄持?你修的是菩提心的修法,你还用小乘心来摄持,那不是矛盾吗?所以本来我现在观修上座我要修菩提心了,好了,我为了自己得到健康我就修菩提心,那你这完全就不相应了。本来你修的是菩提心是最圆满的,反而用小乘心去摄持修菩提心,那不很可笑吗,那就是个讽刺,对不对?所以从这个修法本身来讲,我们不能够以小乘心去修菩提心,像这样肯定不合适。

下面我们看第二就是祈祷,为什么祈祷呢?因为我们刚刚学习力量有限,而佛和菩萨他们的菩提心已经修成了,修成菩提心之后他们有一种力量,可以帮助我们可以加持我们,就是我们在修菩提心的时候,如果我们呼唤他,呼唤的方式就是祈祷,祈祷佛菩萨加持我,祈祷佛菩萨加持我在这一座当中,让我生起真实的菩提心,就在这一座当中让我一定要生起真实菩提心,在上座之前我就要祈祷,祈祷在这一座当中我要和菩提心相应。所以我自己也在努力,有能力愿意帮助我们的人也在帮助我们,也就是说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不是一个人在努力,而是有这些已经修成就的佛、菩萨们,十方诸佛十方的菩萨都会帮助我们,因为他们最愿意看到的就是众生解脱众生成佛。当你发起了菩提心,当你想要生起真实菩提心的时候,你去呼唤他们,他们非常愿意帮助你。所以说这个时候是我们要祈祷。

祈祷的对境观想皈依镜,就是前面我们讲的皈依境,祈祷皈依境当中的这些圣众,因为这些圣众都是有帮助我们的能力的,所以我们要祈祷的时候,就是说观想之后把皈依境观想好之后,我们坐在皈依境的前面,这个时候我们就开始祈祷他,祈祷他之后就可以一边我在观想念诵,一边他们会给我帮助,帮助我生起菩提心。

在这个佛堂当中,应该有三宝所依、佛像、佛经、佛塔,这个是属于三宝所依,这个是我们在前面讲皈依的时候,把这个三宝所依就是说是这个佛陀身语意的所依,三宝所依,也是作了介绍。在三宝所依面前要做供养,做供养有时供水七杯水、或者供香、供花、供灯、供各式各样的食物。这些其实作为佛来讲他并不缺这个,并不缺这个而且十方诸佛菩萨你就供这一点,有的时候你讲,是不是完完全全可以怎么样足够了?这个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佛菩萨是福田,他倒不是因为缺少这个东西,而且因为他是福田,他是福田你供养他,你自己可以得福德,所以说我们把佛陀,把这些皈依境作为能够帮助我们,生起善根生起福德的一种对境,这样我们供养他的时候,我们在供养的时候我们就得到福德。因为生起菩提心,按照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观点,龙树菩萨观点来讲的话,生起菩提心必须要相续清净,所以有的时候说要忏罪,通过忏罪的方式然后让相续清净,因为菩提心是一个清净心,如果你的心罪业很重,或者很污秽,在这种状态当中很难生起真实清净的菩提心,所以有时候要通过修法来净治相续,来清净你的相续;第二个无著菩萨的观点,必须要圆满资粮,圆满资粮也需要的,因为菩提心是一个很殊胜的果,你的功德不够资粮不够生不起来。所以你在修菩提心之前,你要认认真真的把供品摆好,摆好之后然后去修行去祈祷,这个是缘起,你供养具有菩提心的圣众,作为缘起我福报增上了,在具有福报增上的基础上,我再去祈祷在去观修,就比较容易生起来。

所以说以前法王如意宝他们在佛学院传这个菩萨戒的时候,都要求僧众摆盛大的供品,很多供品,摆在前面供养佛菩萨之后,在供完之后,再开始受菩萨戒,传菩萨戒,那个时候就比较容易生起来。阿底侠尊者在传菩萨戒,有一次让弟子重摆了好多次,摆了一次之后,阿底侠尊者说把好的供品摆好传菩萨戒,摆完之后阿底侠尊者说:不行太差了,这个不行,不够,不行,又重新摆,又还不行,重复好几次才满意,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授菩萨戒。所以因为菩提心菩萨戒它是一个很清净的善法的功德,所以如果福报少了不行。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为什么生不起菩提心呢?生不起菩提心可能第一个是见解上还没认识到位,它那种原理没有思维透彻;第二个可能是观修的力度不够,打座的时间不够;第三个可能也是因为缺少福德,福报不够。所以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的菩提心是随着我们学习佛法的时间的增长而增长的,就是我们学了若干年之后,有点感觉了,有点菩提心的感觉了,为什么呢?其中的一个原因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的福德增上,你的罪业清净了,然后像这样你的观修有差不多有点相应,这个时候就可以慢慢慢慢的生起来。所以说这些因缘都是不可少的,把这些作为供养来积累资粮。然后我们下面看:

二、正行阶段

真正开始观修菩提心,那么观修菩提心的时候,上师说: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念诵一遍下面的文字,念诵三遍下面这段文字,这个是非常好的,可以帮助自己生起菩提心。我某某,某某就是我的名字,修行者就是我们自己的名字。我某某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就是从现在成佛,因为菩提心它是就是说不是像八关斋戒,八关斋戒从早上到第二天早上之间直到这个为止;然后如果是小乘的别解脱戒律,那就是从现在乃至尽形寿,什么时候死亡什么时候就舍戒了;那么这个菩提心呢?是一直到成佛之间,生生世世都要具足的,所以他发愿从现在乃至菩提果之间乃至于成佛之间。皈依首先是皈依:皈依诸大金刚持上师,皈依二足至尊诸佛出有坏,皈依离贪寂灭至尊正法,皈依诸众之至尊不退转圣者僧众。那么这个就属于皈依三宝,皈依上师三宝,有时候把皈依上师当成第四宝,皈依四宝或者皈依三宝,因为上师也是三宝的总集。像这样的话因为他们都是具有菩提心的,所以要皈依他们。

祈求摄受我为菩萨,祈祷诸大金刚持上师、诸佛出有坏、住地诸大菩萨垂念我。这个时候祈祷愿你们摄受我成为菩萨,然后祈祷这些金刚上师、佛法僧等等垂念我,垂念我。下面我要发愿:

如往昔诸佛出有坏、住地大菩萨为一切众生而发殊胜菩提心,我某某就是我自己也自此乃至菩提果之间为一切众生而发广大菩提心,未救度者救度之,未解脱者令解脱,未得安慰者安慰之,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那么就是说愿佛还有这些大乘圣众,大乘圣僧们,像这样你们以前怎么样利益众生发了菩提心,现在我也随学你们,学佛吗就随佛而学,像这样我自己也是随你们行为而学习,那么我也发菩提心,我也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发广大的菩提心,没有救度的我来救度,现在没有救度的众生我来救度,一定要有责任心有一种担当的心,这个大乘的担当是非常大的担当,所以没有救度的人救度之,没有解脱的人我让他们解脱,没有安慰的人让他们得安慰。安慰有暂时的安慰,究竟的安慰,暂时的安慰当然轮回当中他们如果没有得到这些利益让他妈得到利益,究竟的安慰让他们获得究竟的利益,就是从轮回当中解脱这叫究竟的安慰。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还没有获得涅槃的,没有获得究竟解脱的,我让他们获得究竟解脱。那么这个就是我们发愿的时候,要发至内心的呼喊,发至内心的去发这个愿,一定要为利益众生然后去修行正法。

然后把这个念三遍之后,开始念发心偈,因为现在我们正行主要是修发心,发心偈可以念诵开显解脱道,开显解脱道念诵的方法,是从第一个喇嘛钦开始念,一直念到发心偈前面,念到这为止,下面开始计数,计数的话就是最少要念十万遍偈诵,念偈诵十万偈诵,一边念偈诵、一边观想。下面就是吙,吙的话就是很惊叹的意思,很稀奇的意思,为什么?菩提心利益众生菩提心就是很稀有的意思,很稀有的心。

如同三世佛佛子,已发最胜菩提心。如同三世佛佛子,就好像过去现在未来的佛和菩萨,佛子就是菩萨,就像三世佛佛子已经发了最胜菩提心,他们发了殊胜菩提心他们成佛了,那么现在我随佛而学。

我亦为度遍天众,愿发无上胜觉心。那么我现在也是随学你们的足迹,为了利益遍天的一切众生,我也是愿发起无上胜觉心。一边念诵这个偈诵,一边观想菩提心,这个偈诵要念十万遍,有些时候为了补缺多念一万遍,念十一万。念诵发心偈,也可以念诵龙钦心滴《大圆满前行》的发心偈,就是我们现在《大圆满前行》里面的发心偈:

吙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纹,相续漂泊轮回众有情,

为于自证光明界休息,以四无量境界而发心。

那么就是说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纹,就是说一切众生种种六道众生的显现,好像水月幻化纹一样,水月和幻化纹都是显而无自性的,所有的众生漂泊轮回大种都是显而无自性的。众生根本不知道,本来众生就是佛,本来不需要流转,但是因为众生不知道自己的本性而流转。所有看到这个生起难忍的悲心,对众生生起悲心的方式,并不是说就是看到众生受痛苦就一直地狱、旁生等等痛苦,而是因为众生他自己本来是无自性的但他执为实有,因为这个导致漂泊轮回当中,遭受无义的痛苦,劬劳地感受很多的痛苦。所以了知到一切众生显而无自性,但是众生执为实有而漂泊这个非常可怜。

以前好像是在米拉日巴尊者传记当中,马尔巴尊者他就说,跟他的佛母就讲:他说本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但是众生不知道本来是佛,还漂泊在轮回当中,一想到这个就难以忍受,如果要流泪的话,天天想到这个我们的眼泪流不干的。因为为什么?因为怎么说呢?对于觉悟者来讲,对于真正已经成佛人来讲,觉得众生的漂流太不值了,为什么太不值呢?因为每个众生都是佛,本性都是佛,就是因为不知道、不了解,然后就在轮回当中乞丐一样在轮回当中漂泊,本来是亿万富豪,但是他就是没有苏醒他的本性,没苏醒他自己的身份没有认知,所以他在街上当乞丐。所以说每个众生其实都具有佛性,都是佛,但就是没有知道自己的本性,在轮回当中飘来飘去飘来飘去,一点自在都没有。所以有些时候来讲,作为觉悟者来讲的话,如果你要哭的话,你想着这个天天眼泪都哭不干。所以这个就是一个很深的生起大悲心的方法,完完全全就是众生漂泊轮回当中,完完全全一点都是没有意义的,完全可以避免的。这个偈诵相当于安住这样境界当中,让我们去观想。

相续漂流就是不间断的意思,漂泊在轮回当中有请,为于自证光明界休息,因为他本性就是自证光明界,为了让众生现证自己本具的自证光明法界,在这个当中获得永远地休息。

所以说以四无量境界而发,首先以四无量心然后在这个境界当中发起成佛的心。

这样偈诵可以用藏音念,不行不会的话可以用汉文来念这都是可以的,这个要修念十万遍。念十万遍这样的偈诵,念十万遍偈诵不单纯是一个数字的积累,不是一个数字的累积,而是前面我们在讲皈依的时候也提到这个问题原理,这个原理就是我们在修菩提心上要串修十万次以上,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偈诵,如果数量规定的话,也许我们修两三天就觉得修了很长时间可以了吧,有时就容易懈怠,但如果有一个数量,我们觉得今天才修了一万,或者今天修了三千还不行,有的时候通过数量让我们可以继续修下去,因为有个目标,我们就奔着目标去,达成之后,不行再修一个十万遍,再修一个十万,这个时候就容易让我们不懈怠。否则有些道友:不用这个数字,反正我每天念一点就行了。最容易懈怠就是这种方法,如果不注重记数的话最容易懈怠,好像每天都在念,但是念多少?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念。但是如果你有个数量有个任务,好像这种形式主义,搞任务搞计数干什么?但有些时候我们是用这个来收我们的心的。如果你没有任务和目标的话,也许这个时间本来你今天这个目标完成三个小时,你可以把今天的任务完成,比如念三千遍,这三个小时当中你至少是在座位上,缘这个发心偈你在念诵着,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数字的话,那好了,也许就是半小时你觉得非常长了时间,反正今天念了可以了,根本不愿意再修下去。所以有的时候记数也可以收心的。

因为我们现在的自觉性,众生修行的自觉性远不如修行有素的人,修行有素的你不督促他,他也经常性安住这个,但是我们现在是初学的人,初学的人就是一个狂野的小孩一样,你必须要管教,你不管教让他放任自由,你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那还不翻了天,像这样的话必须要有理的管教,有理的管教必须把他收摄到一定轨道当中,在一个轨道当中让他去修,管教一段时间他成熟了,好了,那不用再管了。什么时候我们发菩提心生起来了,佛菩萨绝对不会让我们再念十万遍,因为你生起来了,不用再修了,每天安住在这个状态之中就可以了。但是现在还没有达到那种状态,所以说必须要用数字,用偈诵这种方法,所以有些人认为不要用这个偈诵这个也不行,有些时候只是把偈颂当成目标也不行,这个十万次就是十万次的训练,训练什么?训练这个菩提心,念诵菩提心念诵一遍偈颂要训练一次要观修一次,如果你只是念诵你内心当中没有跟上的话只是念了十万遍,内心当中没有跟上。因为念一遍你内心要观一遍,念一遍观修一次,这样训练十万遍,任何一个动作你训练十万次都会很纯熟的。你如果发心训练十万次,其实认真做的话肯定和以前不一样。他的菩提心在这十万次的训练当中,他就可以逐渐逐渐生起来了。像这个话这方面是很重要的。

这个观修就修菩提心,念诵偈頌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自己来讲的话,观修的时候要真实的把众生利益放在首位,我就是为利益众生发起修行的心,发起成佛的心,在这个心态当中念诵发心偈。然后每天念多少,上师说要打个记号,打个记号就是要记数,因为是十万遍,我每天念三千,我就记三千,第二天我再念三千,我就再记三千,这样的话逐渐逐渐达到十万遍为止。但是十万遍是最小的基数,对我们来讲是最小的基数。并不意味着我十万遍念完了就万事大吉了,如果十万遍念完了还不够的话,其实还必须要重新再修。因为这个修行不是数字,而是通过这个数字让我们生起真实地菩提心,所以真实地菩提心没有生起来之前,必须要反复地观,反复地观修。有些时候是念偈诵,有的时候就按照修法的引导当中去观自他平等,或者自他交换,或慈心、悲心这个等等,或者把慈悲喜舍的心,把自他转换平等的心放在偈颂当中观也可以。这个就是正行,就拿念珠记数,当然最好是拿念珠,如果用念珠是最好的,然后记数器也行是行,但是上师们都说最好是念珠比较好,但有时候的确觉得不方便,那用记数器也可以。

3后行阶段

念完回向时,观想皈依境从外围开始,圣尊们依次化为光,融入中间的莲师佛父佛母,莲师再融入自己,自己的心与上师莲花生大士的智慧无二无别,在此境界中安住片刻。

在这个境界安住,如果我们有等净无二见,如果要大圆满见就安住在大圆满当中,有等净无二见就安住等净无二见;如果有空性见就安住空性。如果什么都没有,如果什么境界都没有,上师也说就安住在梦境当中,都是如梦如幻的好像在梦中修这个一样。在梦中的东西我觉得不真实的,虽然不真实但是有显现。所以我们就想在如梦如幻当中修行。如果连这个都没有,就什么都不想也坐一会儿,什么都不想坐一会这不是空性,但是当前为止这样算是一个过度吧,逐渐逐渐地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会可以了知这样真实无分别的安住的方法。安住之后再念一遍偈诵,念偈诵也是很重要的。

之后念一遍:

向却森巧仁波切菩提心妙宝

玛吉巴南结杰吉未生者当生

吉巴年巴美巴央已生勿退失

恭内恭德培瓦效展转益增长

这个偈诵自己我们在发菩提心仪轨当中也会有,这个殊胜菩提心像珍宝一样的菩提心,没有生起的愿他生起,已经生起的不要退失,然后在不退失的基础上辗转增上。我们在学【入行论】华智仁波切的科判就从这个来的,首先前三品是未来者当生,四五六是已生勿退失,七八九是展转增长。我们的菩提心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的,没有的话让它生起来,生起来之后让它不要退,因为生起来再退了等于没有生,不要退,不退的基础上还不行,不能原地踏步还要继续增长圆满,这个偈诵要经常念。这个偈诵要经常念,大恩上师以前讲的时候说:如果有的时候我们做恶梦,有的时候遇到违缘的时候就念这个偈诵,这个偈诵的能力很大,或有时要帮助别人也可以念这个偈诵。

念完这个之后就把仪轨的后面,就把这个发心的后面的供曼扎,然后金刚萨埵仪轨,上师瑜伽仪轨念完之后这就算这个修完了。如果有时间的话是这样了,如果没有时间的话当然直接念诵回向就可以了。像这样的话是非常好的,如果有时间尽量按这个仪轨念,没有时间就念简单的。前面把这个上师瑜伽简单修一次,然后开始直接进入发心,发心念完念一个回向,有时间就念普贤行愿品,没有时间就念简单的,‘文殊私利勇猛智。’这方面这样也可以

下面修完菩提心之后,大恩上师给我们一些窍诀性的指引。窍诀性的指引我们修菩提心的时候,这段话其实就是我们在念发心的时候,一边念偈诵一边轮番观想,有的时候我们安住在舍心当中,念菩提心的时候一切都是平等的,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亲人啊怨敌啊都是平等的,都要平等地利益他。有的时候我们念偈诵的时候安住在舍心状态;有的时候就换成慈心,愿众生都能得到利益,暂时的利益愿他们得到,究竟的利益也愿他们得到;有些时候安住在拔苦的状态,愿一切众生暂时的痛苦都远离,究竟的痛苦也远离;有些时候安住在喜心状态,众生现在获得的安乐愿他们增长无限,增长到究竟一直保持这种快乐,这叫欢喜心。轮番的修,在我们念发心偈的时候,一边念发心偈一边脑海里就把四无量心反复观,把四无量心反复观,其实可以把自他平等反复观,把自他转换反复观,把自轻他重反复观,或者把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把这个反复观,反正所有有关菩提心的内容都可以在发心的当中都可以观,都可以这样观修。有的时候观想佛怎么发心我也怎么发心,这样观也可以,反正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思想全部尽量要放在和发菩提心有关的意念上面,尽量避免胡思乱想。如果我们这样的话就变成有质量的观修了,就变成有质量地观修,如果我们这样的串习念完之后,我们的菩提心肯定会从无到有,真正来讲未生者当生了,就生起来了。这方面很重要。

否则的话上师说如果我们只是喊些口号,上师好像介绍的时候也是说:我们要利益无边无际众生,弟子好像也是装模作样说众生好可怜。如果内心当中没有感觉,这样修其实利益不大,这样一种空空洞洞的菩提心利益并不大。所以我们观修的时候要把修行的核心必须要牢牢地记住,牢牢记住在发心过程当中就可以去意念,或者我们实在想不起来的,我们就把发心的书放在前面,观修慈心的书放在前面,一边念偈诵一边看慈心的内容,一边看舍心的内容,一边看其他平等的内容,一边看书一边念,一边看书一边念,就保持着让自己的思想和这个念诵同步,这样和他一个频道当中。这个时候就避免我们胡思乱想,因为念诵时很容易胡思乱想,有的念一念就跑掉了,跑掉了之后就想起别的事情去了,如果发现这个情况马上拉回来,马上拉回来到你发心的所观想的内容当中去,这个方面是很重要的。这个也是一种训练,训练时间长了之后自己心也比较容易专注,时间长之后就容易专注是这样的。像这样的话我们修的时候也是很重要。

还有一个大恩上师讲,尽量,用他老人家自己的例子,他自己老人家的显现就告诉弟子尽量减少琐事。在寺院的修行者,在家的修行者,就说减少琐事很困难,但是如果自己当前的情况就可以尽量减少琐事的话,那是最好了,很多琐事就说大多世间琐事不做为好。就说你白天接触的人很多,做的事情很多,你在观修的时候,这些人和事自动就会在你的脑海里出现,自动就会出现,你就肯定去想这个东西。所以如果能在平时当中假如说有条件的话,尽量减少琐事,减少琐事因为你看的少,接触的少,这个时候你想的就少,你可以尽可能地简单的思想去缘法义,这是很重要的。否则的话在观修的时候,有的时候白天做什么,打座的时候也容易很自然地就出现这些东西。

以前一个道友,白天的时候就和其他道友显现中没有什么事情,就是下象棋,下象棋就在博弈,打座的时候一坐的时候好像就出来了将王车聚就出来了,这样那样都出来了。他根本就不用去作意自然而然全都是这些棋盘就在脑海当中全都是出来了。这个方面也是他们的一种示现,一些经验。所以如果你平日杂事想得多,打坐的时候就很容易入你的脑海,所以这是避免琐事和避免分别念,尽量,这是一个窍诀。

如果没有办法避免的话首先在打座之前,通过这样先坐一会儿,坐一会儿就把您脑袋相当于清空一下,我现在要修行了别的事情我不想,我这段时间就是修行,别的事情我不想。手机也关了或其它的东西都不管,该处理的事情处理完,不要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电话进来又开始,刚一下子从菩提心又到了这个当中来。有的时候就容易干扰,所以你可以说我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无二无别,可以圆融了。但是是很困难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就是这样,如果的确很忙,每天工作、生活、家庭、事情很多很多,很多那怎么办呢?刚开始时候我就通过数呼吸,数呼吸就把我心平静下来,平静下来之后再开始进入。

或者有些修法讲的话,打座的时候首先就把我的思想收回来,把我的思想收到我的城市,再从城市思想收到现在我住的小区,再从小区收到我的房子,再从房子分别念收到我的身体,收到我心里面。好了,这个过程慢慢从那种很狂野的分别念逐渐逐渐规律地放到我的心中,这个时候平静一会儿就可以了修了,就可以开始修今天的法。

否则的话你不做这个准备,你上座就开始修的话,很有可能把白天的事情、工作的事情、生活的事情全部在脑海当中翻腾,通过翻滚的方式来出现,修行的效果就会打折扣。所以有些时候要不就早上早点,早上要起来观修,这个时候还没有开始工作,什么还没有开始,那个时候外面的环境安静,你自己还没有开始接触什么事情,相对来讲你脑袋里没有什么多想的,那个时候修行的质量要好一点。如果晚上回来的时候就用刚刚那个方法,或做了事情要观修也用那个方法。首先就把自己的心从外面带到自己的心里面,因为我们在这坐着我们心在外面,这个不行,所以我们要通过这个技巧,通过技巧把心慢慢地收缩回来,他是逐层逐层缩小的,缩小到我心中,相当于把我的心收到我心脏里面了。好了,这个时候我的心在我身体里面,就开始观修了,这个心就相当的平静。或者开始数呼吸,数呼吸,一呼一吸,一呼一吸,然后什么都不想就观这个呼吸,也可以让我们的思绪沉寂下来,让我的想法不太粗野,沉静下来再开始观修这个法义,把心沉寂下来再观法义,所观的法义就是法义。你心不沉寂下来你所观的法义就是别的世间法的法义,不是观的法本里的法义。你坐了一段时间半个小时,一看时间到了半个小时,观了什么呢?哦,都是别的事情,法本里面的是一个都没有观。像这样的话你要观那些东西不需要打座来观,像这样的话你是不是想把这些世间的法处理的更精细,通过打座来观修世间法呢?这个也不必要。

所以如果要观法义就首先相当于把我们思绪清空一样,暂时清空一样,然后这样去缘法义观修就比较容易的。像这样观修尽量减少分别念,也是上师的一个巧诀。而且上师下面讲的时候,也是讲到我们修行发心要真实地起作用,要起作用就必须把他修到有感觉,否则上师说,我们修是修了,要度化众生我们也发了心了,但是遇到烦恼的时候,遇到对境的时候总感觉用不上,总感觉又失败了,今天好像又失败了,总被烦恼打败,总被自私自利的心打败,有些时候我们就会产生挫败感。

当然刚开始修的时候这个挫败感可能是很难得的一种经历了,如果没有挫败的话,我们后面的修行也没法在失败当中建立起一个比较坚实的修行,刚开始的失败其实也是一笔财富,世间当中的磨难也是一笔财富。所以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屡见屡败也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财富,但关键不能停,这个心要强大,必须要有屡战屡败的思想。只要有这个思想我们就可以逐渐地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让自己强大。不能像这样破罐破摔,不能破罐破摔,不能怎么样就放弃了。

这个一方面来讲是正常的阶段,任何一个,我想的话,连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因地修行的时候估计也和我们差不多,像这样的话也是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估计还是经常性地生起烦恼,生起这样的,刚开始也是一样的。但是坚持下去,修完以后他就成佛了。修到中后期的时候就不会有这个困扰了,他的很多困扰都来自于早期,因为刚刚入道他很多东西不熟悉,不熟悉的话自然容易出现这样那样问题。但关键是要坚持,要有一个信心,有一个勇气和信心,勇气和信心很重要,一定要坚持修下去,无论如何再怎么失败。

或者这一两年我每天观修菩提心都没有感觉的话,那个时候想一下无著菩萨嘛,十二年啥感觉都没有,我现在修两年还差十年,像这样还有上升的空间,我们就这样想。他老人家十二年没有一个善梦,一个善梦都没有,所以我现在还不够。他老人家不是每天白天工作晚上去修半小时的菩提心,他是全天修菩提心,他除了出来托钵化缘之外都在修菩提心,他十二年都是这样的,我们现在还差得很远。有的时候就把这个故事拿出来安慰安慰我们自己,也是可以的。的确为什么无著菩萨这样示现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对我们现在的修行者,我们修长时间好像很挫败,很挫败的时候就想一下无著菩萨的公案,的确是为什么这样示现呢?有时候我分析,为什么要这样示现呢?肯定也是其中的一个必要,也是给我们留下一个例子,你看:这无著菩萨是佛陀授记的,佛陀授记的无著菩萨他老人家十二年当中一个善梦都没有,我还生起了那么几个善梦,好像我还觉得可以。所以有的时候这样想的时候,还觉得不管怎么样不能放弃还是有希望的。像这样我们刚开始的确是,但是不管怎么还是致力于让我们生起这种感觉,有了感觉之后就可以对治烦恼了,压服烦恼。

这个修行菩提心还有一个问题,后面还要讲。上师这又讲了一个比较重要的:观修菩提心一定不要泛泛观,很大的范围,好像一切众生我都要利益,好像我们修的时候啥问题都没有,就觉得我生起菩提心了,你看,我就是一切众生都要利益,这个是总相菩提心,这个时候的众生是脑海里面的总相众生,对于脑海里面的总相众生,我要利益他很容易,或者所有的众生伤害我都能忍,这也容易,因为这只是脑海里的总相而已。但这个方面我们不能泛泛落在这儿,必须要缘一个众生一个众生地修,我就是把一个众生观在面前,或者比如观悲心的时候,最可怜的众生我要把他放在前面观修,观修他很可怜怎么样的。然后修持其它的慈心也是这样,反正就是每个修法都是一个有情,放在眼前观,千万不要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泛泛的观的话,像这样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一个错觉,就是我已经有了菩提心了,可以了。但是一出去一遇到众生的时候,和众生一对一单挑的时候马上就失败了,这个遇到事情也不行失败了,那个事情也失败。因为你泛泛的菩提心没有力量,所以必须要一个众生一个众生的修,一个单个众生的修,把这个修纯熟了再换再扩大范围。这样把亲人、怨敌,把中等人都修了之后,这个时候的菩提心因为缘单个的众生生起了菩提心是比较有质量的。

所以修完以后下座了也很重要,下座之后遇到这些人的时候,遇到事的时候你不要马上把上座的感觉马上抛掉了,然后现在好了,我下座了真实开始修菩提心了,前面是菩提心的准备,前面上座只是为了这个准备的,为了遇到这个人做准备,有个心里准备,现在我真实地遇到了张三李四,好了,他在挑衅我,他在干涉我,这个时候就该修菩提心了,的确是这样的,真的是这样的。

因为很多大德说,真正的修行是从下座开始,什么时候从你座上下来了,这个时候开始修行了,座上是为了你下座做准备的,如果你在座上不准备,你下座一点准备都没有,肯定会失败。但是你在座上修好了,下座遇到人的时候,刚开始我在座上修了菩提心,现在我遇到张三李四,遇到慈济的人,这个人对我的厉害有关系。因为脑海里的众生没有厉害关系,他不会对我这种利益做伤害,所以我可以忍啊,我可以在脑海里面修安忍啊,所有众生伤害我都要安忍,我堕地狱也不要紧。但是如果你下座之后这个人,你面对这个人就对你的利益有伤害,对你自己有厉害关系了,这个时候我们就经不起考验了。

因为就好像说你有一个亿的话,你愿不愿意捐一切众生?我不愿意捐,如果我有一百块钱我不愿意捐,为什么?因为这一百块钱是我有的,这个笑话就这样讲的。所以当我们上座观修的时候,那就是一切众生是空洞的范围,都可以忍,都可以利益,但是在遇到单个人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对你的厉害产生关系了,他真正地会伤害我的利益了,这个不是他观修时候会伤害我的利益,他是真的会伤害我的利益,这个时候我就不干了。我思来想去还是恢复以前的那种没修菩提心那种世间状态来对付他,我要保护我的利益,那就完了。

所以说菩提心是下座开始原因就是这样的,修行是下座开始的。这个时候他对你的利益有关了,所以你该安忍的时候就这个时候安忍,要修菩提心就这个时候修,他伤害我,我要利益他,就利益他的心来摄受,只有这样修的心才是稳当的。这样你修成之后不管你们面对任何一个众生,不管换什么众生来我都能安住,为什么?因为我心就通过一个一个修好的,这个时候如果你对一个众生修好了就相当于对一切众生都修好了。而你如果泛泛地对一切众生都修好了,肯定对一个众生是修不好的,一个众生都修不成。所以你必须要对一个众生修好,尤其是对你身边的人,每天接触的人,实际可以交往的人,对他修好了等于相当于对一切众生修好。因为对我们有厉害关系的总是我们能接触到的人。

所以这些方面你修好了,你不接触到的人肯定也能够利益他,我们没有接触到的人他走近我了,还是用菩提心对待他,不管换任何人我还是用菩提心对待他,这个时候相当于没有对一切众生修,也对众生修完了。而你如果是泛泛地修,对一切众生修好了,对一个众生都没有修好,所以你菩提心就会失败,原因就是这样。所以这里面修的时候要让我们一个众生一个众生地观修的原因就在这样的,要落在实处,而不是泛泛地观。上师说哪怕是对一条小虫,都要这么认真殷重地对待,因为把他的态度对他好的时候,小的的众生都能这样对待,那么大的众生还是可以对待,这样的话心就非常的柔软,非常的慈悲善良。这个时候遇到实际情况就用得上,否则,我们那种修心有的时候是虚的,用不上了,这个方面要下功夫。要调伏自己的心。要让我调到什么程度呢?不管任何人,喜欢我的人,伤害我的人,还是不认识我的人,我都是一视同仁来对待的。这个修心必须通过前面的次第,一个一个修下来,把我的心转变成这种状态的时候,这个时候不管我对所有的众生,不管什么认识不认识的人,中国人,外国人全都是一样的,哪怕我流转到后世我的心还是不变,还是对一切众生仍然产生慈悲心,这个时候就有的菩提心的味道了。

这个菩提心也能对治我们的烦恼,也可以很好的调伏我们烦恼。最好也是闭关专修,不行的话,也可以散念散修的方式也可以。因为这里面讲通过训练,遇到任何众生都能够自然而然利益他,这个是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的,实际情况也是这样。所以如果我们是这样修行慢慢地逐渐逐渐地也可以生起来,这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在观修的时候,首先要通过菩提心的修行,菩提心的修行还是分别念在修,还没让我们安住在无分别智,安住空性智慧很困难,但是菩提心相对容易,转变自己的自私心生起利他心相对容易,毕竟还是有对境的,在某种原则上去观修这个还是容易的。真正安住空性还是有点困难,但是这个也是一个次第,先修生起这个,然后再去观修这样的菩提心,这个方面必须要了知。

观修的话他的功德也很大,上师这里面也讲了功德。大概讲,如果生起一刹那的菩提心的话,他的功德在亿劫当中都说之不尽。这里面经典当中讲,如果赞叹菩提心,那么所有的功德,“经于多亿劫,称赞不能尽。”就生起一刹那的菩提心的功德,没办法亿劫都说不尽的,因为他的所缘境大。那么我们缘一个众生生起的利益他会得到一定功德,缘十个人做了利益功德利益就翻十倍。现在我们发菩提心是所有的众生,一切的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那么缘无量无边的众生发起菩提心,他的功德也没有办法衡量,的的确确亿劫也是没办法宣讲尽的。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稍微安住一下,意念一下,比如说今天发菩提心,今天为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稍微认真地想一下发菩提心,就在这一念当中他就生起很多的功德了,他的善根已经种下去了。如果说首先安住一下最后回向的时候,比如等会我们回向的时候也是为了利益众生回向,这个时候他也可以产生很大的功德,何况是说你真实地在一座当中、或者念十万遍发心发菩提心,意念发菩提心他的功德利益就非常大。这个方面我们看的时候,如果我们自己真实想要说是获得大的利益功德,必须要心量大,这个菩提心就是训练我们的心量,扩展到无量无边的修法,如果我们真实达到了,如果我们真实地生起来之后,就相当于我们的汽车就开到了成佛的快速路了,高速公路已经上去了,下面就是高速飞奔就好了。然后没有生起菩提心之前,他还是缓慢的,仍然还是比较缓慢的路,还在城市里面,红灯,绿灯,然后赛车慢慢在行走。然后一旦上了高速公路就好办。所以要致力于让我们生起生真实菩提心,否则的话没生起之前是很困难的。像这样的话,他的价值,他的加持力,还有很多专门讲菩提心的功德的经典、论典我们可以去看。所以说一定要为了利益众生而修行。

还一个是法王如意宝也讲了,如果相续当中生起了菩提心,生起了愿菩提心的话,就这个人相续中有菩提心的话不会堕恶趣的。他相续当中,他死亡的时候,他相续当中有菩提心,绝对不会堕恶趣。或者在《修心七要》的讲义当中讲,如果一个人他在死的时候通过自他交换的方式死去,这也是最好的往生法,这也是很好的往生极乐的方法。他绝对不可能堕恶趣的。或这方面的利益平时我们致力于训练,训练菩提心在呼吸,一呼一吸之间就串习菩提心。一定是如果我们在修等车的时候,什么的时候,我们就会通过呼吸,在呼吸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善根功德给众生,吸气的时候就把众生的罪业、众生的痛苦我来承受,这样一呼一吸顺顺便便就可以修,如果我们懂的话,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菩提心,随时随地都可以增长无量无尽的这样殊胜大乘道的功德。这方面很重要。

所以上师最后总结是说,最好是高质量的修,保质保量地修菩提心是最好的,闭关的方式修。那么如果说是条件不具足,尤其是现在很多道友,学佛之后进了学会之后马上就开始修加行了,这个时候可能还没有什么基础,说要这些道友保质保量,要求也有点高,因为他相续当中很多让他保质保量的因素还没有集聚,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上师的意思也是这样的,先完成数量,先把十万遍数量完成。其实完成数量也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不管怎么样你先把数量完成,完成数量之后你在以后的时候,再慢慢慢慢地把质量上面去提高。因为随着我们学习佛法的质量、见解,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增长,那么你在念发心修发心的质量也会增长。如果你没有这个东西,让我们保质保量都做不到的,你怎么保质保量?怎么样保质保量?保质保量意思说你要如如不动安住,我们做不到,保质保量是要说你要怎么,这些全都没有,这个阶段如果要保质保量的话,真是难为我们了,所以佛陀也不会这样。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尽量的,我们有多少见解就用多少,反正不管怎么样先把数量完成,能够闭关就闭关,不能闭关就散念,在坐车的时候,在干什么的时候,有间歇的时候都可以念,把这个养成一个习惯,这个非常好。像这样的话即便这个过程当中,偶尔生起了夹杂了自私自利念头这也有利益,为什么有利益?有些时候我们在发菩提心的时候很沮丧,今天发菩提心又夹杂了很多自私自利的念头,有些时候来讲的确是好像离高标准还很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其实也是进步的标志,为什么是进步的标志呢?因为以前没有发菩提心之前全都是自私自利,现在是什么?现在我又生起了不自私自利了,你看这就是转变,因为我在很长时间是安住,我是有意识的利他的,在利他的过程当中,在利他心当中又生起了自私自利的心,这个和以前全部是自私自利的心你想想看哪个是进步呢?当然是说现在进步多了。有些时候我们生起自私自利的心也应该高兴。高兴的原因不是因为生起了自私自利心而高兴,而是因为我现在观菩提心,在观利他心,在观利他心的过程当中夹杂了一些自私自利,而不是纯粹的自私自利。这方面我们有时候要换个角度来看问题,为什么有的时候这样呢?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会陷入一种沮丧当中,觉得修得很差很差,但是换个想法来讲的话,有的时候会让我们振奋一下。

所以佛陀上师们让我们永远都是这样的,不让我们飘飘然,如果我们修行飘飘然了,他就会打压一下,你这个不算什么,你这个离谁谁谁境界还远得很,就打压一下,有的时候很沮丧的时候说你还可以,你还不错。因为我们就是要保持一种比较平衡的状态,这个平静的心态修行佛法是最标准的心态,如果你是大喜大悲,不行,太过于飘飘然了,你不知道这佛法的本意了,太沮丧了也不行,所以他永远是让我们处在中道当中。为什么有时要打压,有时要鼓励呢?其实有些时候我们凡夫人还驾驭不了我们的思想,还不知道真正修法的精髓,这个时候上师看到我们飘飘然的就会打压一下,让我们很高的心下来,这个高是虚高,不是真实的高,把你打压下来让你保持在平衡的状态,有时太沮丧的时候就会鼓励你一下,反正就是扶着我们走,扶着我们慢慢慢慢地走,走到成熟我们就可以。上师就把我们放了,他又去接引另外一批众生。你自己可以在下面慢慢地继续修行,他可以放心地让我们自己去修行。像这样这些都是。能够保质保量最好,不能保质保量先把数量完成,或者偶尔夹杂一些自私的念头也可以,反正也有很大的意义。总而言之肯定是绝对是比不修利他心要强得多。

然后只是念诵没有观修也比不念好,反正我们今天念诵偈颂过程当中都在胡思乱想,也比不念好,反正这个方面来讲的时候都是可以的,随着我们修行的进步,我们的状态也会进步的。上师也是鼓励我们要求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好好的,一方面在下堂课我们要真实开始讲正文。还有一个在这个过程当中好好修习菩提心,念诵发菩提心。有的时候念不动怎么办?念不动就想一想发心的功德,今天讲的发心功德那么大,所以想想功德这么大我要修啊,即便是为了得功德我也要修,只要让自己修下去就对了。就怕停滞,停滞的话什么都得不到,你就不停滞至少可以得功德,如果你停滞了连功德都没有。停滞也不起作用,所以说不管怎么样,修的好,修得不好,这个方面直接还是应该保持修下去,我们慢慢慢慢的来,水到渠成的方式最好了。

像这样今天我们这堂课就讲完了,为什么要修学菩提心,提前修菩提心或者关于菩提心的修行的方法,现在我们也是辅导完了。

下堂课我们就讲正文。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