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前行广释》第98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前行引导文》。《前行引导文》前面讲了共同加行,共同加行是所有想要追求解脱道的修行者必须要生起来的,所以是共同的加行,也就是不管是要获得小乘的解脱,还是要获得大乘的解脱,显宗也好密宗也好,必须都要共同生起来的,也就是求解脱的心。如果没有希求解脱的出离心,我们就没办法真实的获得解脱。所以必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让相续当中生起出离心。

在这个前行引导文当中,针对大多数的根基,通过对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业因果的四个观修,来让我们知道了耽著今生、耽著后世没有意义。我们就对于整个轮回产生一个出离心,想要获得解脱。所以说第五品的内容就讲了解脱的利益。我们要追求的解脱是什么状态,在第五个内容当中也是大概的讲到了解脱的三种,小乘的声闻解脱、缘觉解脱和大乘佛解脱。解脱利益也是共同的,不管是求哪种解脱,我们都要知道这个解脱是有很大功德的,轮回没有必要留恋,不管今生还是后世都需要出离的,出离以后跟随三种种姓获得声闻、缘觉和佛菩提。

所有求解脱道的人都应该知道我们是有解脱道可得的。有了对解脱利益的了解,我们就有了目标,的的确确是有这个解脱道的。否则的话,如果我们只是厌离轮回,只是说对今生后世不要耽著而又不指出一个明显的出路的话,那么这个时候众生就会崩溃。因为这整个轮回没有耽著的,也没有另外一个解脱道,那到底让我们干什么?知道这个轮回过患不值得贪恋之后,指出了可以获得解脱道。

第六个问题,这种解脱道必须要依止善知识,如果靠自我造臆是不行的。这么殊胜的解脱绝对不可能说随随便便众生误打误撞,不知不觉当中就好像解脱了,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后面又讲了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是承前启后的话,这种解脱道必须要经由依止上师、依止善知识才可以获得。所以就讲了弟子的法相、上师的法相,又讲了如果善巧依止上师的方法。

只有善巧依止之后,才能够通过比较清静的方式获得这种修行的法要,才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上师的言传身教逐渐引导我们的身语意趋向于解脱。所以说依止上师是趋向解脱道的一个很重要的助缘,非常重要。当然,我们知道主因是自己,自己的如来藏,自己求解脱的心这个是主因。最好的助缘、最大的助缘是上师善知识。因为我们要学修的教法,还有很多我们在学修过程当中的行为、准则这些方面都是需要上师来引导。引导我们趋向解脱的上师的标准和世间老师的标准完全不同。因为这个上师是我们解脱道上面的导师,不是说在世间当中一个告诉你怎么做事情的一个导师。所以也有他的一些很多不共的标准。那么如理如法的了知了、依止之后那么上师会告诉我们如何修解脱,所以后面就进入了不共加行。

不共加行就是上师告诉我们的逐渐让心性成熟的法,第一个就是皈依,第二个是发菩提心,第三个是修金刚萨垛忏罪,第四个是圆满资粮供曼扎,然后第五个是上师瑜珈,这个是不共的加行当中的修行。其实这些也是有次第的,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在五个修行当中其实也是逐渐通过这样的修行让我们的心趋向于成熟,因为每一个修法都有各自的利益,那么在获得这些利益的同时,同时也舍弃了我们相续当中的很多垢染、客尘,获得功德的同时也是抛弃了很多的障碍和颠倒的认知,其实离觉悟也是又近了一步。

五种不共加行也是这样,不单单是说有很大的功德怎么样,其实它也是让我们心性成熟的一个步骤。然后在这个圆满之后,如果时间因缘成熟了之后可以依止上师得闻正行大圆满正法,这个大圆满的正法其实就是我们觉悟之道当中的最关键的、也是最直接的让我们觉悟的一种方法。我们说这个大圆满的正行,它之所以叫正行其实是离实相最近的,它是最直接的讲我们心性的,那么这个就是属于觉悟之道当中的最关键的修法。然后前面的这些修法也是觉悟之道过程当中的一些步骤,每个都是趋向于觉悟的。那么只靠前面这些加行,如果没有后面这个正行的话,有些时候会比较缓慢;如果说只有后面正行没有前面加行,那么这个正行直接的觉悟之道我们也没办法了解,趋入不了。觉悟之道当中的一些过渡性的修法也好、阶段性的修法也好,还是说最接近实相的正行的修法也好,对我们来讲都是需要的。

我们学习这个前行主要是让我们相续成熟,让我们成为堪能修持正行的法器。堪能修行正行的法器必须要通过不共加行来达成,所以我们对不共的加行一定要认真对待,一定要对这个问题非常认真。因为这个修法可以真实的帮助我们获得堪能修持正行的条件。这个条件是很重要,只要我们达到这个条件,那么正行的修法获得之后观修就比较容易相应。很容易通过它的引导悟入到心性当中去。所以这个就是帮助我们达成修行正行的次第的修法。而这个不共加行的修行,我们要如理如实的修皈依,如理如实的达成皈依的界限、菩提心的界限,共同加行又是它的必不可少的一种修法。让我们成为能够修不共加行的法器就是修共同加行。

这是一环扣一环,如果前面的修好了后面就容易修。如果前面没有修好,虽然我们可能跑到前面去修,但是总归还是要补落下的东西、缺失的东西。否则的话虽然跑得快,但是还是没有办法进入到正确的道路上面来。

在这些修法当中,我们现在是不共加行的学修,不共加行学修前面已经学完了皈依的修法,现在我们学的是发菩提心的修法。发菩提心的修法对于大乘学修者来讲,这也是从头到尾必须要贯彻的,必须要贯彻的就是殊胜的菩提心。因为菩提心分两种:一个是世俗的菩提心,一个是胜义的菩提心。

世俗的菩提心主要是要发自内心生起,完全不考虑自己的解脱。因为求解脱共同加行当中已经生起来了,就是我要解脱,对于求解脱的必要性这些在前面的、前期的修法当中应该圆满了,圆满之后自己很想获得解脱。然后在这个修法当中不单单是我获得解脱,那么所有的众生和我一样,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大乘的行者,自己应该有更多的担当。

如果是个小乘的行者的话就主要是自我解脱,顺便的度化一些众生,是这样一种情况。所以只要自己的路走圆满了,不管轮回当中还剩下多少众生,那么和我就没有关系了,我可以心安理得的入灭,是这样的。

大乘行者他不是这样,大乘行者他有更多的担当、更多的责任,那么这种责任其实是发乎内心的如来藏当中,他的本性发出来的。所以,一方面来讲,要通过训练,好像说我们没事找事儿一样,别人都没有想你去度化,我们说我要度化一切众生,好像我们是自己给自己找了一个重担挑在肩上。

为什么要引导我们去发这种似乎是没事找事的菩提心呢?其实主要就是我们心的本性这个如来藏有这个潜质,它完完全全符合于利益一切众生的这样思想,在如来藏当中、本性当中有。所以我们要发起来相应于如来藏的菩提心,这种菩提心就是要发很广大的心,不是只是自己一个人解脱,一定要考虑到一切众生。那么现在我的修行是完完全全为了一切众生的解脱而奋发而努力的。所以我们世俗当中要发起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的世俗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就是了知一切万法的本性,就是我的如来藏本性,所有众生的如来藏本性相应这个而去安住、现前这个本性。一切众生都本具佛性,佛功德都是圆满的,你修也好不修也好它就在这。我们虽然本具佛性,但是如果我们不修呢,它就没办法现前。所以说佛性的胜义谛真实的佛性,真实的胜义谛它也必须要通过世俗谛的修行才能达成、才能现前引出来,而且必须要把世俗谛的修行修究竟,才能够圆满胜义谛。如果你世俗谛的修法不究竟,比如说世俗菩提心是属于世俗谛的修法,你必须要把这个修究竟你才能够现前、引出真正的胜义的证悟。然后我们通过分别心去修单空也好,通过分别心去修法性也好,这个其实原则上来讲它也是心识,它也是世俗谛,但是如果你没有通过心去修空性,究竟的无修的本性也现前不了。

只有把世俗谛的修法修究竟了,把因果取舍究竟了,它才能现前胜义谛。如果在世俗谛的修法有欠缺,因果取舍不细致,就说明你的世俗谛的修法有欠缺。有欠缺它的因缘就不够,因缘不够也就没办法通过因缘圆满然后现前胜义谛的果。

所以说,对于本性、对于佛法、对于空性的实相了解得越清楚,它对世俗谛的取舍、它对因果的取舍也会自然而然的越来越细致。因为每一个都是能够圆满达成胜义谛的因,如果这些因你不够的话、欠缺的话那么胜义谛的果没办法自动现前。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的内容。

前面我们讲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现在我们首先学的是世俗菩提心的内容。胜义菩提心的修行主要是像《入行论》的智慧品,像《中论》、像《入中论》等等这些讲空性的都是属于相应于胜义菩提心、空性的这些推理,还有观修的方法,这些都是相应于胜义谛的,那么这个在其它的教法当中会讲。咱们这个地方主要是要现前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就完完全全的要利益一切众生,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要发誓成佛,这个必须要发自内心的生起,必须要深入到自己的骨髓里面去,必须要变成自己的呼吸、必须要变成自己一起心动念就必须要相应的这个状态。不是说想起来修一下,我的修法就相应于大乘的了,然后别的时间根本不想,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这样努力和训练要把世俗菩提心、要把利益众生的心真实的融入到我们的生命当中、血液当中,让它变成我的起心动念。只要我一起心动念肯定相应于它,没有别的心,没有什么自己的利益,也没有考虑世间的利益,全都是一心一意地考虑众生。

这个是什么样呢?这个就是菩提心的修法融入了我们的相续,和我们的心变成无二无别了,你不起心就算了,一起心肯定是菩提心,肯定是它。这个就是法入于心或者心融于法的一种标志,我们要达成这样一种目标。这个可以通过训练、不断的训练去融合,其实我们的心观想菩提心,我观一次就训练一次、相应一次,再观一次又相应一次是这样。所以,随着我们分别心对菩提心的修法不断的观修、不断的观修,它就像世间当中揉面一样,揉面就是发面、揉面,刚开始的时候水是水面是面,它融不到一起,但是你长时间通过技巧性去不断去揉、不断去加工,最后就水和面分不开了,这个时候你怎么样去做馒头包子做饺子,什么样都可以了。

所以,现在我们的心是心, 法是法,现在我们要通过学法,首先听闻,心听闻这个法了知,这个就是初步的相应,知道怎么修;然后再去思维,再去思维到底这里面有没有什么怀疑,这个方面去思维;思维完之后有定解我再去观修。就通过这样步骤慢慢的把这个法和我们的心去融合,有意识的、刻意的去融合。最后通过训练我们的心就能够生起来。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佛性当中有这个大悲心的种姓,所以通过不断的训练之后它相当于开发出来一部分,这种状态利益众生的心就会融入到我们的心,他就发乎内心的从内而外的生起那种想要利益众生的心。如果这样他的所作所为一定是自然而然的合乎于菩萨行,肯定是相应于大乘道,它就是这样一种状态。所以这个叫无勤作的菩提心就生起来了。

在修世俗菩提心之前为了让我们真实的生起菩提心的话,前面安排了一个加行,安排了一个什么加行呢?四无量心的加行,就是我们在修真实的菩提心之前要观修四无量心,观修慈、悲、喜、舍四无量,这个其实就是为了帮助我们的心能够真实的修持菩提心做一个准备,做个训练。

前面首先修了舍无量,修舍无量就是把我们无始以来习惯性的偏袒,习惯性的偏袒这个就是很荒谬的一种偏袒,我们自然而然的对于亲人、对于自己做利益的人就愿意利益饶益,对于所谓的怨敌我们就不愿意利益,愿意伤害他,对别的这些不认识的人也不管他的死活,利益也不管、伤害也不管,就这样平平淡淡的放在这儿。

为什么我们说这是比较荒谬的一种想法呢?其实我们今生的亲人和今生的怨敌其实在每一生、每一世当中都不一样的,我们如果回到过去、回到前世我们这一世的亲人在前世的身份到底是什么?有可能是怨敌,有可能是不认识的人。到今生的时候上一世的怨敌就转换了角色,变成了我们的亲人了。那么再换再往后转我们也转世他也转世,互相一交叉换位之后以前的亲人变成怨敌,以前的怨敌变成亲人,不认识的人现在变成亲人,认识的人变成不认识的人,就是这样不断换的。

我们现在就很耽著,这个就是我的亲人,那个就是我的怨敌,我们把这个执著得很死很死。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拉开一看的时候,把他放在前世放到后世,把这个距离拉开之后我们觉得这个执著很可笑,非常可笑。为什么很可笑?因为现在我们耽著的这些人,我们喜欢的这些人在前世可能也许就是我们的怨敌。以前的亲人现在变成我们的怨敌了。所以说你看我们现在的执著多可笑,换了身份,我们的怨敌去世了转成我们的亲人,马上就变了,马上态度就不一样了,这个就是我的如何如何了。但是我们不清楚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在里面执著这个执著那个,怎么怎么样的。

然后再我们一转世,我们转生之后这个又变了,角色互换,有的时候是他换我不换,有时是我换他不换,有时大家都换,就这样不断的转换。所以我们说这里面哪里有一个真实的亲人呢?真实的怨敌?真实的不认识的人呢?都没有。所以我们通过这样观修之后我们就知道,其实我们所耽著的这些、偏袒的东西没有一个是可靠的。所以说这样一种执著很荒谬,这个也是变成我们修平等心的基础,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把这个修平等了。

然后开始修慈无量心、然后修悲无量心、修喜无量心,这个时候我要利益平等利益。我要予乐平等予乐,我要拔苦平等拔苦。这个时候就没有偏袒了,偏袒的心就没那么强烈了。如果这样的话就给平等的菩提心,最后平等的法界作为一个前前的修法。因为最后我们的菩提心,我们的胜义菩提心空性,它也是相应于平等的。我们认为现在世间当中的所有的高低贤劣的这些东西,它在胜义当中都是平等的,空性当中都是平等的。究竟我们要证悟的就是这个平等的境界。

然后在世俗菩提心当中也是平等的,所有的众生我都要平等饶益,就像饶益我一样,我要饶益一切众生,这个也是平等的。世俗当中有世俗的平等,胜义当中有胜义的平等,其实大悲心、菩提心也是平等心,空性的心也是平等心。但是一个是属于相应于世俗的平等的方式,一个是相应于胜义谛平等的方式,侧面是不一样的,但是主要要达成的究竟实相都是需要。

世俗菩提心需要修,世俗菩提心这个缘起可以帮助我们证悟究竟的胜义菩提心,如果你没有这个世俗菩提心,这个因缘欠缺了之后,胜义菩提心生不起来,就像小乘一样。小乘的修行者因为没有串习世俗的因缘,这个平等的因缘,所以证悟不了大乘的空性。大乘菩萨串习的世俗菩提心证悟大乘的空性,这些因缘是缺一不可的。对我们来讲的话,我们的潜质是可以承受,而且潜质当中的确是没有这些差别的。所以,现在我们要通过观修的方式,要了知抛弃掉不合理的作意。这就是我们修四无量心,修完之后,我们就可以修菩提心了。那个时候修菩提心就没有那么痛苦,因为前面已经花了一定的时间去串习利益众生的四无量心,把这个串习了,善心生起来之后,就在这个善心的基础上,再修持菩提心,这个就容易了。

所以,这个四无量心作为一个菩提心的前行,现在我们四无量心当中前面讲了三个,今天讲第四。

戊四、修喜无量心:

今天讲第四是修喜无量心,今天修的是喜无量。喜无量心就是我们平常念诵的仪轨: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就是愿一切众生永远的具足无苦之乐,然后我心怡悦,我很高兴,看到众生具有这样一种没有痛苦的快乐,特别高兴,我特别欢喜,要修这种心。

这不是单纯的与乐,慈心是与乐的,没有安乐,我愿众生获得安乐,这个是慈心。然后众生正在享受快乐的,正在安住快乐的这些众生,我很高兴,我愿他的快乐再再增上,永远不要停止,这个叫喜无量心。那么喜无量心也是嫉妒心的正对治,如果平时我们没有修的话,作为一个普通凡夫人来讲,他的血液当中他的相续当中就一直存在着嫉妒心的基因,看到某些对境,很自然的不自觉的就会生起嫉妒心。

嫉妒心其实是非理作意,颠倒的心,对自他无利益的,对自己和他人都没有丝毫的利益。但是这个就是我们作为一个凡夫平常众生,可以算是病态的心理吧,反正烦恼心都是病态的心理。因此说,我们自己要知道这个不对,我们要对治,怎么对治?就是修喜无量心,平常我们讲修随喜也好,修喜无量心也好,都可以对治我们相续当中很容易出现的嫉妒心。这不是谁有谁没有,只要是人都有,只要是众生都有这个嫉妒心,这个是一个平等的。对所有的修行人来讲,是要攻克的一个难关,必须要了知,必须要超越的一个障碍。如果这个嫉妒心超越不了,我们后面修菩提心也不清净,也清净不了。

所以,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想方设法的来对治嫉妒心,对治的方法就是这里面的,我们可以把喜无量心这套教授去熟悉,熟悉之后去反复观修。只要对治,我们自己心的本性就是这样的,你给它什么因缘,它就朝哪个方面发展,你给它嫉妒的因缘,它就朝嫉妒心发展,越来越嫉妒。你给他喜无量心的因缘,怎么给?闻思修行。我不断去听喜无量心的教言,不断去思维喜无量心的教言,不断观修喜无量心的教言,我在祈祷上师的时候,也是祈祷上师加持我能够生起喜无量心等等。

如果给心因缘它的走势就变了,因为你给它因缘,它就朝哪个方面去发展;你给它喜无量心因缘,我们内心当中逐渐逐渐生起喜乐无量心。喜无量心生起来了,嫉妒心就没有力量了,这个就是此消彼长,只要是它的对治起来了,它另外一方面肯定没有力量的。所以,只要给我们现在的心,给它喜无量心的很多因缘,给它强大的因缘、强劲的因缘,只要内心当中一旦生起了喜无量心,嫉妒心慢慢慢慢就没有力量了。有的时候生一下,内心当中的喜无量心很强大,一下子就把它覆盖,最后就没有能力生起来了。

所以,喜无量心对于修行者来讲,也是需要生起来的,因为第一个,它是菩提心的一个基础,一个前行;第二个的的的确确我们也需要这个修法。因为我们相续当中害自不利他的嫉妒心,的的确确把我们折磨的够呛,很多滔天大罪也是因为嫉妒心而生起来。嫉妒心在我们相续当中存在一天,我们就不得安宁,不管是你修行也好,还是在世间当中要获得安乐也好,都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所以,必须要把这些引导文认认真真去对待。

在修喜无量时,观想任意一位具有种姓、权势、财富、地位等生在善趣当中幸福快乐、长寿无病、眷属众多、受用具足的一个众生作为所缘境,

首先观想的所缘境。前面我们第一个舍无量心的所缘境是亲人、怨敌这些;然后慈无量心的所缘境是缺少安乐的众生;悲无量心的对境是具有严重痛苦的众生;那么喜无量心观修的对境,就是已经获得快乐的一个众生。这里面讲任意一位种姓高贵,种姓很高贵,他是某某贵族;或者首先他是某某皇帝的后代,如果他姓李,按照家谱下来他应该是唐朝李姓的后代,血液当中有国王的种姓;或者他是一个书香门第也好;或者生在印度的话,这个是婆罗门啊,这个是剎帝利等等等等;或者这个是县长、县委书记的儿子,你觉得他的种姓高贵也行。反正就是具有种姓的比较高贵的。或者在藏地他的种姓高贵,就是修行的种姓,这家这个血液这个传统当中,出很多高僧大德,有的时候一个家族中有若干位成就者,若干位活佛,若干位堪布,有很多,这种种姓也有。有些可能是以前国王的种姓延续下来的也有,有些可能是书香门第下来的也有,反正是具有种姓的。

然后是具有权势的,就是具有权势的有情,或者具有很多的财富,中国首富也好,世界首富也好,或者某某省的首富也好,或者某某村的首富也好,反正都可以,就是具有财富的。然后具有地位的任何一个众生。我们可以观想,任何一个具有这样受用的众生,具有财富、地位等,生在善趣当中幸福快乐,还有幸福,有快乐,很长寿,没有疾病,有很多眷属,名声也很广大,受用很具足的,这个众生作为所缘境。

我们首先任意挑选一个,挑选一个明星也可以,挑选一个总统也可以,挑选一个富翁也可以,反正在我们眼前,这种人也不少,所以,把这个作为我们观修的所缘境,放在我们面前观修。

观修,“对他既没有竞争的心理,也没有嫉妒的情绪”,那么对他不产生竞争心,也不没有嫉妒。有些时候,我们自己很差的时候,就看不得别人,有些时候在世间当中就有一种仇富心理,就是我们自己没钱,就对很富裕的人,容易产生一种仇视的心,就觉得很不舒服,如果他们出现一些不好的事情的时候,自己就很高兴,产生一种嫉妒心。

其实有些时候,不管他是富二代也好,还是官二代也好,还是怎么样也好,反正也算是他的福报。不敢怎么说,如果我们相信因果的话,前世他也做过善因,他种过善因别人该得,从这方面来讲,我们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只不过有些时候说这个社会不公平,如何如何,就好像是这样的。其实从因缘法则来讲,没有什么不公平的,反正就是自作自受,种这个因就得这个果,太正常了,太公平了。

只不过我们没看到深层次的这种原因,我们很容易说社会不公,很容易产生愤世嫉俗的心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缘乐果和缘乐因去修喜心。不管怎样,他快乐我就愿他更快乐,不要杂有罪业的快乐,像这样不要杂有罪业,没有苦的快乐,愿它继续的增长。而且对他快乐的因我也随喜,因为他以前修过这个善因,现在他到了收获季了,前一世播种季,这一世收获季。别人以前努力过,现在收获了,现在我们有啥想不通的呢?应该想得通。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我们应该随喜高兴,别人是种过这个因的,长得好看的人,他以前种过这个因的,有钱的人,别人种过这个因的,高官他以前种过这个因,不可能无因无缘的就这样来了。

所以,我们要经常性的这样想,有的时候看到这些我们要想一下因果之间的规律,反正就是自作自受,种了善因收获安乐,种了恶因收获痛苦,别人现在正在收获,没有什么可以嫉妒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这方面想一想因果之间的联系,有的时候我们就会平衡。

这个平衡,其实我们平常对别人没有什么影响,但关键是我们不平衡,我们就会生起嫉妒,这个嫉妒对我们来讲是一种伤害,这个嫉妒心什么时候我们心中生起来了对我自己是一种伤害。一方面来讲,这个嫉妒是一种恶心,是一种烦恼。这个恶心的种子种下去,如果任由它做大的话,最后就会变成痛苦,他就会成熟为痛苦。而且这个嫉妒心生起来不对治,如果有嫉妒心在我们的心中,它也永远变不成菩提心,没办法变成菩提心,它是菩提心的障碍。

所以,不管是世间出世间,从哪个方面考虑的时候,这个对我们都没什么利益。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的,一个聪明人、有智慧的人就是应该想方设法的化解掉,化解掉嫉妒心,这个是最智慧的方法。你把它化解了,化解掉之后你也不会那么痛苦,因为嫉妒心生起来,其实那个时候那种状态是痛苦的状态。如果嫉妒心生起来很愉悦,那好你生起来就好了,因为你生起来很愉悦嘛。但是我们生嫉妒心的时候,哪一个是高兴的呢?生嫉妒心是不舒服的,很不舒服。

其实嫉妒心是一个恶种子,还有一个嫉妒心也是让我们不舒服,痛苦的一个因素。因此说我们要想方设法把它化解掉,不要让它生起来,如果生起来不要让它延续,就是我们把它化解得越快越好。而且化解完之后,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生起菩提心。我们后面还要讲,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是愿一切众生得到最究竟的快乐,所以最究竟的快乐,我都愿众生获得,现在别人得到一点点的安乐,你都受不了了,你怎么可能发自内心的愿众生成佛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现在讲,我们不要产生竞争心,也不要产生嫉妒的情绪。

对他既没有竞争的心理也没有嫉妒的情绪,反而在心里想:但愿他具有比这更高一等的人天福报,拥有吉祥富足、无损无恼、智慧广大等等众多圆满的功德,如果其他众生也能处在这样的位置,那我该有多么高兴啊!

我们内心当中要想:这个众生现在获得这个安乐,那么愿这个安乐,愿这种福报,愿这种快乐不要衰损,不要减弱。虽然我们知道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学过正法的人都知道这个都是无常的,高际必堕,这些都是无常的,轮回当中没有一个永久的快乐。但是我们这样想,算不算是一种自欺欺人呢?我们这样想,其实也是对我们心的一种训练,让我们的心变得更善良,因为我们要为菩提心做准备。所以,当我们看到众生快乐的时候,我们要想:愿他的这个快乐,不要衰损,愿他的这个快乐再再增上。如果我们看到这个快乐夹了罪业,我愿他的快乐把罪业的成分去掉。

所以,我们内心当中愿对方的快乐比现在更胜一筹,获得更高一等的人天福报,这个福报再再增上,一直要获得最圆满的人的福报、天人的福报,愿他不断不断的增上。为什么?最后,我们还要升华的,最后,我们还要把这个快乐升华到让他解脱的快乐,愿他获得成佛的快乐。还要往上升,现在升两级算什么?现在升两级根本不算什么,这只是一个准备而已,还要往上升的,升到愿他真正的获得佛的安乐。如果你现在不做准备,你突然一下子,愿众生获得成佛的快乐,你现在不愿意他获得这种快乐,你愿他获得成佛的快乐,那就是有点假了。

所以,现在我们首先愿这种世俗的快乐,现在我训练它,愿这种快乐逐渐增上,比这个还要快乐,最圆满的人天快乐,而且永远不要衰败的这种快乐,愿他永远获得这种快乐。而且愿他获得快乐,不是内心当中很不舒服的喊口号的那种,我随喜你啊,如何如何,内心当中很不舒服。

这个我心怡悦很重要,就是我愿意获得快乐是发自内心的,我很高兴你获得快乐,不是嘴巴上说悦意很快乐而内心当中不高兴,不是这样的。所以,这个我心怡悦就是发乎内心,不喊口号,不是假的那种:愿你快乐,愿你怎么怎么样。所以,这样一种心态,我心愉悦这种心态就是喜无量心。

所以,愿这些众生,愿所看到的众生逐渐逐渐的更加增上,福报更加增上,最后拥有一切的吉祥,拥有一切的富足,没有损害,没有烦恼,而且在这个福报的基础上,智慧广大等等。一切众多的圆满,世间当中的所有的圆满,比如我们说的人天七德如何如何。这些都愿他们全都获得。只要是这些好的,都愿意他获得。

反反复复观修。

反反复复这样观修。如果其他的众生也能够和他一样,处在这样一种快乐的位置当中,应该多好多高兴啊。这个时候我们想:这个修法,如果我们和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稍微一连接就知道它的必要性了,就是修的为什么是前行。因为菩提心就是愿众生成佛的,获得最圆满快乐的,现在我们首先愿他获得世间的快乐、世间的圆满,后面再愿他获得出世间的圆满。这个是我们修心的时候,暂时来讲,愿众生获得世间的快乐,究竟来讲,愿众生获得成佛的快乐,而且这个快乐不要让它衰损。

为什么不让它衰损?因为我们的嫉妒心生起来时候,愿他的快乐中断,因为嫉妒他,嫉妒他的时候,我就愿他的快乐中断,中断我就高兴了。但是他中断对我有没有利益呢?有没有利益不管,这个好像他不考虑,反正愿:只要你没有那么快乐,我就心满意足了。有的时候是这样一种心态。所以,我们要让他的快乐不中断,一直不要中断,而反过来嫉妒心是愿他中断的。所以,不中断就是对治嫉妒心。

虽然有可能刚刚修的时候,内心当中还愿意他中断中断,但是我还是要强制性的压住,不要这样想,这样想就是嫉妒,不管怎么说,我要愿他的快乐不要中断。虽然我很看不惯,但是我还是让他的快乐不中断,这个刚开始比较勉强的修,但是后来慢慢慢慢融入到我们相续当中就很自然了。为什么自然了呢?因为嫉妒的成分没有了,通过我们观修,它已经没有力量了,已经被我对治了。对治之后后面会很自然,为什么自然了呢?我们嫉妒心的种子被压住了,这个就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刚开始肯定会有抵触的,肯定有挣扎的,但是这个挣扎也是有必要,也是一个过程。所以说,所有这些修行,刚开始都有这种挣扎的过程,但对于我们后期比较自然的去修行菩提心、更高级的修法,其实真实有必要去训练。

然后这个时候就反反复复去观修。反反复复观修就是不是观一两次。我说观了几次,为什么还没有生起来,要反反复复的观。因为我们内心当中嫉妒心很强大,嫉妒心的种子力量很强大,因为我们以前根本没有对治过,没想过对治这个嫉妒心,所以,任由它做大了,它这个力量还是比较大的。现在我们要对治这种比较强大的嫉妒心,因为生起嫉妒心真的太容易了,有的时候根本不需要什么勤作,一下子就生起来了,毫不反应毫无准备当中,我们的嫉妒心就生起来了。即便是修行很长时间的人,他也会很自动的生起嫉妒心。

生起嫉妒心,如果修过的人他马上就反观,他反观:这个不对。他学习过,毕竟知道这个是不对的,我要去对治他。他只要有这种心态,一有这个想法,他马上想怎么去对治,他就把自己学习过的对治嫉妒心的教言调出了,从自己的思想里面调出了,忘记了就翻书,把书里面的教言翻出来对治,这个是不好的,我要对治。慢慢慢慢对治多了之后,最后嫉妒心就会越来越少,他就会变成一个很快乐的人。

他没有嫉妒心是一个很快乐的人,看到谁高兴,他都没有什么不舒服的,这个人可能就会很快乐。所以像这样不管任何人,只要看到大家高兴他也高兴,他高兴之后,你看他就是一个快乐的人嘛。但是如果嫉妒心强的人,他经常看到这个人高兴他也不舒服,那个人高兴他也不舒服:高兴什么高兴!好像觉得没有什么高兴的。他自己内心当中就总是处在扭曲的心态当中,他高兴不了。如果嫉妒心强的人,在世间当中也无法快乐,而没有嫉妒心的人在世间当中也很多容易保持快乐的心情,对修法其实是一个顺缘。

不管是哪个方面,我们都要努力的把喜无量来引入到我们的生命当中,把这个喜无量心的修法,把这种观念引入到我们生命当中去的时候,我们会很快乐,然后我们也会为以后的更高深的修法、觉悟之道铺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首先,对自己比较容易生起喜心的任意对象作为所缘境来修喜心,比如自己的亲朋好友等具有功德、幸福快乐的人;

喜无量心的修行原则也是从易至难,从容易观的到比较困难的,那么喜无量心哪些是容易的呢?就是自己比较容易生起欢喜心、随喜心的人,那就是自己的亲属,自己的亲友,自己比较喜欢的人。这方面首先缘他们修,因为这个随喜心、喜心容易生起来。

像这样的话,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儿女,或者自己的朋友,他们如果碰到好事情了我们也高兴,我们也很高兴很随喜,所以说对这样一类人,我们自己众生心的原则、原理,对于亲近的人更容易产生欢喜心,就好像亲近的人我们更愿意他获得快乐一样,很自然就会愿他们获得快乐。我们修喜无量心的时候,也是缘一个离我们比较近的,虽然也许我不认识但是我喜欢的某个明星也可以,反正我愿他的事业更加增上,愿他唱歌唱的越来越好,愿他怎么怎么样,不一定是自己的亲属,但是你喜欢的也可以。然后或者说你的亲人也行,这方面首先这样观,首先这样想,首先缘他们修喜心。

其次,当相续中对他们生起了喜心以后,接着再对所有中等人观修;

第二步就是对中等人,中等人就是平时没什么联系的,不是亲人也不是怨敌的中等人,愿他们获得更好的快乐,这个也容易,反正中等人我们不认识的人,也可以把他们作为一个观修的对境,愿这些中等人他们的快乐逐渐的增上。

因为在我们现在,正在学习、讲课的时候可能有很多我们不认识的人,他正在发财,我们很多不认识的这些人他们正在升职,正在发财,正在内心快乐,我们就缘这些人的相续当中的快乐再再增上,他们的钱财越来越升值,反正越来越好吧,就是这样想。不认识的人是大多数,这个时候缘中等人观修,然后愿他们真实的获得快乐。如果我们平时这样修,当我们走出去看到不认识的人,他一个人在路边哈哈大笑,为什么,刚刚中了大奖,我们也高兴啊,你看不认识他,他中了大奖了,我也跟着高兴,随喜他的功德,随喜他获得这种快乐。

反正如果我们修了之后,我们走出去之后,会遇到很多不认识的人,会看到他们很多人正在快乐,我们就愿他们这种快乐永远不要中断,愿他的快乐一直延续下去,一直这样快乐下去。或者我们看到一家人其乐融融,我们愿这一家人这种快乐一直保持下去,这个也是一种喜心,这个就是对我们不认识的人,中等人修喜心的方式。

最后,针对那些损害自己的怨敌、特别嫉妒的对象来观修。

最后就是比较难的,一个是怨敌,一个是竞争对手,怨敌和竞争对手是最难修喜心的,最难修随喜的。怨敌我们肯定不愿意他的事业蒸蒸日上,或者无苦的快乐蒸蒸日上,我们不愿意,但是这个时候因为做了前期的观修吧,如果一上来就对他修可能困难。

华智仁波切也是有善巧,首先简单的容易的先观、熟悉,之后中等的人再观,再熟悉,经过了第一步、第二步之后,迈出第三步就容易了。因为前面我已经观修过了,观修过之后,我在对怨敌修的时候,因为他有了前面的沉淀,有了前面喜无量心的修习,他有这个基础了,再对怨敌修,那就容易了。

然后对我的竞争对手修,有些时候如果差的太大了,可能很难,也不容易嫉妒。有的时候我们对佛陀很难去嫉妒他,对上师很难嫉妒,但是对我们身边的人可能有嫉妒,因为和我差不多。我们都是在学习,他背五个颂词我就背三个,这个时候就有一种嫉妒心,或者他得奖我没得,有一种嫉妒心,对比较平等的,然后有竞争关系的,这个就容易产生嫉妒心。

有的时候是怨敌,有的时候是相等的竞争对手,和自己有关系的就容易产生嫉妒心,如果离得太远了他不一定嫉妒。上师在讲记当中讲,同一个行业的人,都在做这个生意,他容易嫉妒,他如果太跨了,跨得太厉害了,他是做银行的,我是做销售,这方面就很难嫉妒他,因为和自己毕竟没啥关系,所以很难生起嫉妒心。

隔得太远了,差距太大了,也很难生起嫉妒心,我们说对佛生一个嫉妒心,你凭什么功德那么大?对上师很难生起嫉妒心,但是对道友就容易,为什么?因为我们觉得差不多,,这个时候他比我高一点,我比他高一点,然后高一点点就觉得舒服一点,他比我高一点就觉得不舒服,这个就是一种嫉妒心。所以对这些怨敌、对这些有竞争关系的这些,我们要对他生起随喜心、喜心。有的时候怨敌不好修,这个要主动修,还有一个竞争对手不好修,竞争对手也有道友之间的竞争,还有行业之间的竞争,世间当中、生活当中的很多很多竞争对手,这个时候很容易一下子就生起嫉妒心,那个时候我们要忆念教法,在前行当中所讲的喜无量心的教法,我要去忆念。

忆念之后我们就要训练,考验自己的时候就到了,这个时候我真正要去训练的时候到了。所以我们在座上观修喜无量心,就是为了这一刻,就是为了出现这个事我要用得上,所以说我在家里面训练了那么长时间的喜无量心,我在家里面磨刀,把刀磨那么快,现在上战场要用了。所以我在家里面听闻喜无量心,思维喜无量心,观修喜无量心,这个时候来了,竞争对手出现了,出现之后我就缘他修,我就愿他获得快乐,愿他这种快乐再再的增上。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理论和实践,通过这样不断的串习,座上和座下的串习,让自己内心真实训练成能够对治嫉妒心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训练出来。我们是一个战士,就是通过这样训练他可以把自己这种技能训练出来的,那么这个训练方法就是缘法义的不断的如理思维,不断的串习。就像一个当兵的人,他在上战场之前刻苦训练,打靶也好,跑步也好,反正都是为了战场上要去用的,他如果平时训练的很刻苦,到了那个时候就可以,虽然不是一模一样的,训练和战场是两回事,但是如果你训练得很好的话,如果方方面面训练得很刻苦的话,那么在真正上战场的时候也不会那么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这个时候不会出现那种情况。

我们平时如果听闻很认真,思维很认真,也观修的很认真,虽然和真实出现的对境还不一样,我们观修的竞争对手在我面前,我对他修喜心,和真实出现在你面前的洋洋自得的,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那个是两种感觉。但是毕竟训练过的人,他是有基础的,他马上可以回忆,忆念自己曾经训练的法,这个时候可以,他成功的机率高多了。平时我们的修行就是为了在真实的生起嫉妒的时候我去对治它,这个时候就会获得成功。所以最后对特别嫉妒对象来观修。

彻底根除对他人财富圆满忍无可忍的恶心,对凡是拥有安乐的所有众生,修喜不自禁的欢悦之心,最终于无缘中安住。

通过这样修行,可以彻底的根除对他人的财富圆满,当然财富只是一个例子,别人的财富很圆满,这个是一个例子,还有对方升职了,自己还没有升职,这个也是嫉妒的一种;还有他的智慧增上了,我们讨论的这个难题,他居然自己破解了,然后他在讨论的时候一下子说出来一种让人很惊叹的结论,我们就觉得他自己破解这个难题了,他的智慧超胜我了,这个时候有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嫉妒心;或者观修的时候,某些人获得那种境界了,突破瓶颈了,我还没有突破,有的时候也会生起嫉妒心。所以都有可能生起。

所以,不管是财富也好,还是对方的智慧也好,还是他的地位也好,还是别的方方面面的顺缘、条件也好,反正这些出现的时候,对他们的这些财富等为例的这些种种圆满,忍无可以忍的恶心,这个方面的恶心,内心当中很难受很嫉妒。那么像这样,彻底的根除这种,最后对凡是拥有所有种类快乐的一切众生,一切种类的众生都情不自禁的修欢喜心,最后就没有分别了,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显现上面他把你当怨敌也好,或者以前我和你是怨敌也好,自从我修了喜心之后,这个就不存在了。反正只要看到了快乐,看到了众生我内心当中都欢喜,虽然有些时候他这种高兴,他这种欢喜,他可能夹杂了罪业。

夹杂了罪业我们是不是要随喜呢?他这种夹杂了罪业的快乐,愿他所夹杂了罪业的这部分愿他没有,愿他获得纯粹的无罪的快乐,这个也是一种喜心的修行。我们就不能想,你现在虽然快乐,但是里面夹杂了罪业,最后你还要受报,最后你很痛苦的,这个就是恶心了,就是我们眼睛没盯着他快乐那一块,我们盯着他罪业那一块。所以像这样虽然两个的确同时存在,但是如果你的心,虽然我也看到他在享受安乐的时候,他在快乐的时候夹杂了罪业,但是我们要把罪业这部分通过我的喜心的修行把它去掉,愿你获得不夹杂罪业的快乐,愿你在享受快乐的时候,罪业这部分消失不要成熟,只成熟纯粹的快乐,愿这种纯粹的快乐再再增上,不要因为夹杂罪业,最后让你的快乐有所衰损。

这样去修,他的心就越来越清净了,真实的就愿众生快乐了,最后我们要愿众生的所有的烦恼障,所有的所知障都要消失而成佛,所以说现在众生夹杂在他快乐当中的罪业的痛苦成分,这个时候我也要观修愿他去掉,获得一种纯粹的快乐,所以说最后我们要愿他成佛,成佛当然没有烦恼障、所知障,什么都没有,最后要获得这种快乐,这也是和菩提心的修法挂钩的。

“喜不自禁”的欢喜这个方面装不了,如果装着笑,也是很僵硬,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只是皮笑肉不笑,或内心当中很不舒服,脸上装出笑脸,自己都觉得不舒服,别人看起来也很假。当你内心当中真的愿他快乐的时候,那种欢喜心你是很愉悦的,对方也能够感觉到,或者其他人也感觉到,这种随喜就是真的随喜。当然我们并不是让别人感觉到我是真随喜还是假随喜,而是我们真正要把自己的心修成真随喜的状态。我们要朝这方面去努力,这种喜不自禁的欢喜之心是一种标准,我们要达到这个标准。虽然现在我的心离这个标准还有点远,但是毕竟有了标准之后,我就相信佛菩萨的语言,相信这个修法的力量,如果我修下去一定可以达到这个标准。如果这个标准达到了,菩提心的标准我肯定也达得到,这是一步一步来的。

“最终于无缘中安住”,这个无缘就是空性,最后能修、所修都是不存在的,在实相当中都是空性的,最后在无缘当中安住。如果你有中观见,就安住在一切三轮体空的状态当中;如果你有大圆满见,就安住在大圆满见当中,总而言之都是究竟当中无所修无所缘,世俗谛当中是有所修的。刚开始的时候通过有缘修,通过有执著的方式,有能修有所修,有修法,最后达到无缘的状态当中安住,能够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或者实在安住不了,就想这是如梦如幻的,我是在梦中修喜无量,这是一种如梦如幻的修行。如果没有这个见解就这样想,这是如梦如幻当中这样修的,就像做梦一样。

所谓的喜心就是指无有嫉妒的心态,所以我们必须以各种方便来修炼自心,想方设法努力使自相续不生起嫉妒的恶心。

所谓的喜心就是完全没有嫉妒的心态,不单单没有嫉妒,而且是嫉妒的对治法。只要喜心周遍的地方是没有嫉妒的,如果你对你的朋友产生欢喜心时,这个心态当中周遍了是找不到嫉妒心的。

这是有选择性的,现在我们要修的是喜无量。喜心和喜无量心不同,喜心只是针对个别人可以生起,没有嫉妒心,但是你能不能对所有的人都生起这种喜心呢?那就不一定了。我们的标准是喜无量心,无量就是没有界限的,这是对所有种类的众生。前面我们在讲舍无量的时候,这个理念已经在这个里面了,如果我们只是缘喜欢的人能够生起来,那么一换位之后,他一转生你一转生之后,以前修喜心的对象现在就变成了怨敌,你还能生吗?就生不起来了。现在我无差别的修,不管是怨敌、中等人,还是亲友,无差别的修,你再怎么换位,我换成什么人,我反正面前的三种人我都修,亲人换成怨敌,怨敌换成亲人,无论是怎么换位,我的喜无量心还在这儿,就是这样不变的。

如果你单单修一个,只是缘一类众生修,你觉得修的很好,但是他一换位,那就完了,你以前修的对境现在变成怨敌了还修吗?那就不修了。所以说我们要无量,缘一切众生修的原因就是这样,三种众生都要观,最后就会变成不管是哪一类众生在你的心识面前现前,在你的面前出现,不管是哪一类众生你都能生起喜心。不管怎么换,他都是喜心去面对,只要缘快乐我就欢喜,这个时候你的心就成熟了。

如果是那种有偏袒的心肯定经不起观察的,尤其是前后世一来的时候那就麻烦了,因为的确是无常的,亲怨都是不定的嘛,所以我们的修行还是要从大局着手,就是说眼界一定要宽广,大乘的修法很宽广,把这些早就想到了。你不管怎么换,再怎么投生,只要内心当中有这个种子,今生当中我修了喜无量心,我死了之后可能刚开始转生之后,也许这个种性没有苏醒,但是一旦苏醒之后,这个种子是圆满的种子,这个种性一旦苏醒了,会很自然的恢复对所有众生平等的修喜心,这方面特别容易。

这个里面讲的话,一定要缘三类众生认认真真的去修,修菩提心、修慈心、修悲心都是一样的,就是怕我们一换位之后,马上就变掉了,这个不可靠。我们的这种无量的大喜心要真正修进去的话,他对众生一定是一切所缘众生,三类众生必须要很认真的修,这个方面才对。

因为那么这个没有嫉妒,而且是嫉妒的正对治,所以我们必须以各种方便来修炼我们的自心,想方设法努力的让自相续不产生嫉妒的恶心,只要发现它生起来了,我们就通过这种法义去对治。

尤其是,佛子菩萨们发心利益一切众生,所要做的就是究竟将这所有众生都安置在永久安乐的圆满正等觉果位,暂时让他们拥有人天增上生的福报,又怎么能对于众生由各自业力而获得的微乎其微的功德受用心不欢喜呢?

这就是我们修喜心,对治嫉妒的一种作意。我们想,我们是发了菩提心了,也是立志于成佛的,进入到了发菩提心的修法,也算是一个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的佛子。进入这个觉悟之道,进入大乘最大的种姓家族当中,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是我们的家训,是我们家族的传统,一定要利益一切众生,所以我现在立志于利益一切众生。既然要利益一切众生,所要做的就是不偏袒不分别,把所有的众生都安置于永久快乐的圆满正等觉,我们要让一切众生觉悟,要让一切众生都成佛,这是我自己立下的誓言,而且也是大乘家族的家训,也是他的一种传统。现在暂时让他们拥有人天增上生的福报,究竟来讲要让众生来获得佛果。暂时也要让众生获得人天快乐,获得人天增上生,增上生的意思就是人天的福报,增上生的生就是增上的生起。什么增上生起呢?就是福报增上,不断增上不断的增上,不断地增长生起善趣的快乐,这个叫做增上生。喜心就是缘增上生去修的,这个福报这种快乐再再增上,一级一级的往上走,就叫增上产生,什么增上出生呢?就是福报快乐增上出生。

还有一个叫决定胜,就是解脱了,决定的胜利,解脱的安乐叫做决定胜,增上生就是人天的福报再再增上圆满。究竟愿一切众生成佛,暂时愿他们获得人天福报,这是我们每天都要训练、念诵的。所以又怎么能够对于众生由各自业力获得的功德受用不欢喜呢?换句话来讲,本来应该由我来帮助他们获得成佛的果位,由我来帮他们获得人天的快乐,这是我发誓要做的事情,但是现在别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快乐,你居然还不高兴,你还要嫉妒,这根本都说不过去吗?本来你应该做的事情,他自己都做完了,你还不舒服?不是说本来应该我做的,你做的不舒服,而是说你见不得别人的这种快乐,这就不是利益众生的心了,而是一个很荒谬的状态。

如果我们把这个修法不认真的去观修落实,就会落在这样一种很可笑的状态当中,我们自诩是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我们每天发愿愿众生成佛,现在变成众生自己通过努力得到了快乐。按理来讲你应该高兴啊,本来我做的事情,他自己做了,我应该欢喜。或者本来是我做的,另外一个张三帮他做了,我也应该高兴啊,反正不管是谁做,我是愿他快乐的,而他自己现在通过自己的业力,通过他自己的福报,达成了这个目标,那我按理来说应该高兴,凭什么嫉妒凭什么不高兴呢?是不是?这就是不合适了。我们作为一个大乘的行者来讲,我们在观察的时候,已经失坏了我们做一个大乘行者的标准,这种心态已经违背了大乘菩提心的修法。

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个问题,要谴责自己,虽然一下子还改变不了,也不是说今天我们了知了第二刹那马上就变成了喜心了,那也不一定。这个嫉妒心的转变有的时候还是很挣扎的,你虽然知道了不对,但是残余的嫉妒心,还是会在相续当中存在,不是就马上转变成喜心,但是至少你给它谴责,谴责我这种心态是不对的,这个是不对,然后慢慢慢慢的去改变它,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要扭转这种嫉妒心,花的时间可能就要长,但是随着我不断的努力,对治的力量越来越强了,这个时候花的时间就越来的越短,所以本来应该我给他们,但是他们自己获得了一种快乐,那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如果自相续被嫉妒蒙蔽,从此之后对他人的功德视而不见,自身积累滔天大罪。

《入行论》当中有一个颂词,“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这个方面就不合适。既然你现在不愿让他获得快乐,怎么可能愿意他获得三界圆满的导师的应供呢?你现在都不愿意他获得这么一点点芝麻许的快乐,居然说你愿他获得周遍虚空的快乐,肯定是假的。有些时候如果不注意我们觉得我们有了菩提心,但是这是总相没有目标的,对我们来讲,所有的众生是虚幻的。愿一切众生获得快乐,对你的利益没有什么伤害,你这个众生的总愿容易发起来。但是这些在你跟前出现的这些众生,就觉得对我的利益有伤害了,但是不是有伤害呢?倒不一定真有伤害,他圆满是他的事,和你没有什么关系。觉得我受到了威胁,或者说我不愿意他获得快乐,那这个又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我们的泛泛的发心,缘一切众生是泛泛的一个总相,这是思想里面的一个概念,还没有缘到我们身边的张三李四,王五赵六这些众生。

我们在修的时候,当然是总相的菩提心这个时候要观,还有一个,在我们身边的这些人是我们真实地把菩提心落实,最好的对应就是你身边的人,修喜心悲心菩提心就是身边的人,你对身边的人不管怎么说能够真实的对任何一种人,都能够发自内心的。就是他出现你面前显现的很快乐的时候,我就是要愿他生起这种快乐再再增上的心,一定要生起来,这就是具体自相的人,真实的人要缘他一个个的修。如果你在这个上过关了,那你的菩提心就修成了,你对三界众生——亲人、中等人和这样一种怨敌,三类众生你都能够生起菩提心,那你的菩提心就过关了,可以说是一切众生。虽然说一切众生没到你身边来,也看不到一切众生,但是,不管是换谁来,也看不到一切众生,但是换谁来你都是平等对待的,不管是换任何一个人到你面前来,你都能够通过菩提心来对待,那就相当于对一切众生的菩提心就已经修成了。从这个方面来讲,最后对我们而言,要真实生起利益众生的心。

我们就有些时候容易产生一种错觉,或者说是一种幻觉是什么呢?就是觉得我修菩提心不错呀,我修得都今天流泪了,还可以呀,像这样的话,当然我们在修的时候,在总相当中特别容易修,发心容易生心难。尤其是在你面前的这些众生,有些时候可能对所有的众生可能悲心戚戚的,但是对身边的人可能没有这个心态,所以还是需要一个努力的标志。不是说你缘总相的众生修菩提心不好,而是说还需要落实,在身边的这些人上面要落实,不管是碰到认识与不认识的人,不管你有没有能力帮助,都要保持慈悲喜舍菩提心的善良心态。能不能够真实的做帮助,那是另外一会事情,那是能力的问题。现在首先心态要配的上,这方面是修菩萨行的人,一定要注意的问题,否则的话很容易被自我感觉欺骗,觉得自己修的很好,其实来讲就是经不起任何的打击,一旦有一个真实的人,在面前显现这个时候我们就没办法忍受了,这就说明修行还是要继续的跟进。

如果说我们的自相续被嫉妒心蒙蔽的话,从此之后这个嫉妒心的过失,嫉妒心的危害,就会导致我们对他人的功德视而不见,然后自身积累起滔天大罪,很多很多的罪业都通过我们的嫉妒心就容易产生,所以说嫉妒心和傲慢心有时候难以发现难以对治,像这里尤其是傲慢心来讲,很难以发现。嫉妒心其实也是很容易生起来的,特别的容易生起来,只不过有些人的嫉妒心强一些,有些人弱一些,但是都是有的。不管怎么样,有些时候修行很长时间的修行人,嗔恨心、嫉妒心还是存在,不管怎么样我们知道这是不对,该对治的我们要发愿一定要对治,反正法在这儿,对治的方法摆在这儿,我们用还是不用,要看自己的善根。

下面讲一个嫉妒心带来危害的事例,我们看这是怎么样积累滔天大罪的一种情况。

从前,当至尊米拉日巴福德圆满、事业广大的时候,法相师达罗心生嫉妒,前来驳斥。

米拉日巴尊者在深山里面苦修圆满后期的时候可以去到处度化众生、救度有情。他的事业、福德也很圆满的时候,引起了法相师达罗的嫉妒心。通过因明的方式来学修佛法的叫做法相。当我们看到法相师的时候,通过很多公案,觉得法相师肯定是一个不好的人,这个不确定。法相师里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能够调伏自心的法相师就是很好的法相师,调伏不了自心的法相师就是不好的法相师。瑜伽士就是修行的三具者也是这样的。我们不要认为三具者就一定是好的,三具者里面有好的也有差的,所以这个和是不是法相师没关系。好像反面的典型都是法相师,要不然就是学因明的,感觉法相师都是不对的,其实也不是这样的,他也是通过因明的方式学修佛法,只不过有时候他在学修因明的时候,能够把这个转为调伏烦恼的方法;有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他就耽著一个法相他的心就没有在法上面,导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不是法相师本身有什么问题,就是这位达罗的法相师心生嫉妒,他前来驳斥。

至尊无论如何显示神通神变,他不但不起信心,而且一味萌生邪见而大肆诽谤,结果后世转生为一大恶魔。

在大恩上师的讲记当中,有这个故事我们看一下就可以。米拉日巴尊者就给他显示了很多的神变,按照因明的定义,在世间的规律当中,虚空的法相应该是无碍的。但是米拉日巴尊者显现有碍,虚空有阻碍,像这样法相师在虚空当中动弹不得,然后米拉日巴尊者在虚空当中行住坐卧。我们思想当中认为是空性,虚空是无碍的,但是米拉日巴尊者就是说这是有碍的。

然后这个石头本来是有阻碍的,也就是说它会占据一个位置,但是米拉日巴尊者说这是无碍的,他可以在岩石里面穿来穿去,这个时候通过显现很多神通神变。显现了很多之后,他没有生起信心,而是一味地萌生邪见。有的时候我们说,他都显现这么大的神通了,你还这样?作为这种人来想,他觉得神通是一种障眼法,是一种魔术,这么给他的显示也不一定调伏的。众生的根基有很多很多种,有些时候用神通一下就调伏了,有的时候不用神通,讲道理也能够调伏,有的时候讲理和显示神通都可以调伏,有的时候两种都不行,他的善根如果没有成熟的话,你跟他讲理也听不进去,给他显示神通他说是障眼法,一个魔术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有的时候甚至于说这是魔加持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作为一个佛弟子来讲,有的时候过于的感性也有问题。什么都是生信心这样也不对,但是过于理性也不对,都需要去走中道,不要走极端。有些时候大恩上师开玩笑说,对某一个堪布说,好像学来学去是不是学成唯物了?觉得这个神通也是不对的没有的,那个也是没有的,他们开玩笑是他们的事情,像这样有些时候太理性的时候觉得这个不会吧?总是通过自己的分别心找一个理由之后,就觉得这个没什么,不是那么不可思议的,应该可以解决,可以解释,这是什么原因那是什么原因。他通过自己的分别心可以解释,其实有时就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

上师也经常讲,太过于理性,太过于感性这两个方面都是极端,都是要舍弃,然后行于中道。一方面来讲,比如不可思议的大乘,生信心的地方该生信心的一定要生,然后有些时候该辨别的也要辨别,不是说别人说两句,该辨别也要辨别。说是这样说,有几个人能够运用的很娴熟呢,这也是很困难的事情,我们可以慢慢的学习,如果知道了这些之后,慢慢我们就可以把这些理论引入到自己的修行当中去,多多少少对自己的修行还是会有所影响。他一直以嫉妒心不肯抛弃自己的邪见,不单没有舍弃邪见,而且大肆诽谤。最后依靠这样的罪业,后世转生为一个大恶魔。变成了一个魔鬼,这就是因为嫉妒心不调伏,积累滔天大罪的一个事例。

还有一位法相师匝普瓦格西下毒暗害至尊米拉日巴,诸如此类的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嫉妒心而引起的。

还有另外一个法相师匝普瓦,也是嫉妒米拉日巴尊者,最后显现上给米拉日巴尊者的食物中下了毒药、米拉日巴尊者观察到他的度化众生已经度化完了,也该入灭了,他就把这个毒喝了,喝完之后还有一些精彩的故事,在上师的讲记当中也有,最后米拉日巴尊者把自己身上的痛苦转移一部分到在他身上,他也感受到了疼痛,和不可思议的修证功德,最后他也是彻底的忏悔,然后把他的财富供养给米拉日巴尊者弟子作为法会的资金,后来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修行者。

诸如此类的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嫉妒心而引起的。最后连这么圆满的成就者都会生嫉妒,根本不顾因果去诽谤。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有嫉妒心,不调伏的话,没事的时候还好,只要出现了事情的时候,什么都不管不顾了。对于这些修行者、成就者都可能产生嫉妒心邪见,然后不断的去诽谤造下滔天的罪业,而且对于一些道友本来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保护的道友,有的时候通过嫉妒心也会造一些违缘。很多道场当中,虽然是同行道友,但是也是互相拆台,做很多不该做的事情,所以像这样想的时候我们就觉得的的确确一个修行者调心的人,应该努力的把这些不利于自他的嫉妒心和烦恼去调伏,以上讲了两个案例。

所以,对于具有嫉妒心的补特伽罗,真佛出现也无法引导他们。

如果一个众生相续当中有嫉妒心,即便是真佛出现也引导不了他们,佛陀的功德是圆满的,前面讲了一个大成就者米拉日巴尊者,他也调伏不了,还有功德圆满的真佛出现也是没有办法引导他们。

因自相续为嫉妒所蒙蔽,始终看不见别人的功德,因为不见功德,也就生不起丝毫信心,因为不起信心,也就不能作为悲悯与加持的法器,就像提婆达多与善星比丘二人本来都是世尊的堂弟,可是由于嫉妒扰乱相续而对世尊一点一滴的信心也生不起来,尽管一生在本师释迦牟尼佛身边,可是也没有办法得到调伏。

因为自相续被嫉妒心所蒙蔽的缘故,所以相续当中有了嫉妒心,他被嫉妒心蒙蔽,由于嫉妒心作怪,所以别人的功德是看不到的。然后因为见不到别人的功德,也没有办法因为见到功德而生起信心。其实我们生起信心,也是因为见到了三宝的功德、见到了上师的功德生起信心,见到了道友的功德生起信心的。因为我们有嫉妒的话,对三宝也生不起信心,对佛对修行者对上师道友,见不到他们的功德,也生不起信心。因为生不起信心也没有办法作为佛三宝悲悯的对象,和加持的一种法器,没有办法获得悲悯和加持。

这个里面举例子说就像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两个人都是世尊的堂弟。提婆达多显现上还是利根者。比如说佛陀在世的时候,唯一能够跟佛陀作对的,就是提婆达多。无间罪其中的破和合僧,这条罪业也是因为他在佛陀在,还有两大弟子在才可以成立,因为如果他不在谁都没有能力挑起这样一种破和合僧的罪业,他也算是一个根基很利的人,但是因为内心当中的傲慢和嫉妒的缘故,所以没有办法调伏内心,最后也造下推山压佛出佛身血的过失,还有破和合僧的过失和杀阿罗汉的过失,有三个无间罪。

还有善星比丘,也是在世尊的身边待了很长的时间,二十多年作为佛陀的侍者,一直在佛陀身边,最后还是没有见到佛陀的功德,最后生起邪见就离开了。虽然提婆达多善星比丘他都是佛陀的堂弟,但是因为嫉妒心扰乱了相续,对世尊一点一滴的信心都没有生起来。

尽管一生长时间待在释迦牟尼佛真实的佛身边,可是也没有办法得到调伏,不但没有被调伏,后面的果报也很不好。一个是堕地狱,提婆达多因为三个五无间罪,最后在死的时候生起邪见坏了善根,所以最后堕到五无间地狱当中。另外一个善星比丘在死了以后,在花园里面转生成一个九种丑相的饿鬼,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像这样一个是堕地狱,一个是转生为饿鬼,就是嫉妒心来扰乱的,所以这个过患不可谓不大,而是相当的大,所以说我们自己不知道,如果相续当中嫉妒心不调伏的话,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出现这个问题。

嫉妒心强盛的时候,连这些成就者们、上师们在讲法的时候,也会造各种各样不敢想象的很多障碍、很多违缘,比方说在有些道友共修的时候举报,然后有人来拆散掉,大家学不成了,这方面也很多。或者上师在讲大经典的时候,有些人也是因为嫉妒心,然后设下很多障碍违缘,他可能不会认识自己的问题有多大,但是真的来讲的话,这个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如果嫉妒心强盛的时候,不管是谁的相续当中有,都可能造下比较大的罪业,而且这个罪业造完之后不忏悔的话。有些人是忏悔了,比方说匝普瓦忏悔了,忏悔之后他后面还是变成一个修行者,要是不忏悔就是直接堕落,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这些可以避免,现在我们学这个就是为了避免我们造这样的罪业,提前知道它的过患,提前知道进入心的对治方法,通过提前修行避免掉,我们就没有必要冤枉路,所以像这样的话我们能够避免就不要去造,如果我们以前造过不对,就要忏悔,尽量去对治它,然后去帮助别人对治嫉妒心,像这样的话是自救救他,也是利他的一种方法。

不仅如此,而且总是对别人心怀恶念之辈,非但不能损害他人,自己反而会积累严重的罪业。

这个进一步说明经常心怀恶念生起嫉妒的人,第一个生起嫉妒的本身,能不能损害他人呢?你生嫉妒心对别人没有什么伤害,没有什么影响。一个人在家里面的嫉妒心已经爆棚了,别人还不是很好,对别人没有什么影响。我们说的是嫉妒心本身,不是说你的嫉妒心在付诸行动,这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嫉妒然后在做破坏是另外一回事。我们单单讲嫉妒心本身,你的嫉妒心在怎么在你的相续里燃烧,无数条虫子在你身体里爬,难受的那种样子,别人还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反正是伤害不到别人。对自己来讲会造下很大的罪业,不但造下罪业,而且在相续当中一点都不舒服,非常非常难过的一种状态。现在苦以后也苦,对别人来讲不一定有伤害,是这样的情况。下面我们再讲一个案例。

从前有两位著名的格西互相敌对。其中的一位格西听说另一位有了女人,于是对侍者说:“煮上好茶,我听到一个好消息。”

以前两位格西,格西的意思是善知识,善知识应该是调伏自心、调伏他人的,但是这个可能是打引号的格西善知识,就是说内心当中嫉妒心、烦恼没有调伏,导致两位格西相互敌对。其中的一位格西,听说了另外一个格西有了女人破了戒,于是他听说之后跟小侍者说,煮上好茶,我听到一个好消息。相当于庆祝一下。

侍者煮好茶后端给他问:“您听到了什么好消息?”

这个侍者把茶煮好之后,端给他问,您听到了什么好消息呢?

他说:“我们的那个对手某某有了女人,破戒了。”

他说,这个好消息就是我们那个对手某某格西,他有个女人破戒了,他觉得这是好消息。

当根邦扎嘉听到这件事,板着脸说:“真不知他们二人到底谁的罪过严重?”

根邦扎嘉是一个很著名的修行人,他听到之后,一个是破戒的过失,一个是随喜破戒,就是很高兴的那种。他说,真不知道二人之间哪个罪业更重?从某个角度来讲。两个人的罪业差不多重,或者说后者还要重。因为破戒也要看到底是什么情况下破戒的,但是随喜对方破戒的状态,我们分析情况的时候,就没有什么,的的确确是由强烈的嫉妒心产生的,所以二者到底谁的过失严重呢?也许后面的比前面的还要严重。

以前大恩上师讲的净土教言当中,也有这个公案,后面来讲侍者把茶端过来之后,他问,听到什么好消息了?他说,某某破戒了。侍者就说,我以为上师见本尊了呢,这是什么好消息?侍者的正见比他还好,他说,我以为上师见到本尊,要告诉我这个好消息,原来是这样的“好消息”。连他的侍者都没有觉得这是好消息,这就是嫉妒心。嫉妒心太强劲了,根本发现不了自己问题有多严重,而且很欢喜。

随喜有两种,一个是跟随善业而生欢喜,随喜可以无勤获得善业;另一个是随着恶业生欢喜,无勤获得罪业。如果你通过很强劲的嫉妒心去随喜甚至于比对方的罪业还要严重。

经常怀有这样嫉妒或竞争等心态之徒,既无益于己也无害于人,只是毫无意义地自我造孽而已。

众生很多时候所作所为完全没有意义的,为什么没有意义呢?就是处在嫉妒心、竞争心的状态当中,对自己没有任何利益,对他人也没有丝毫的伤害,而且对自己的安乐会损害,对自己以后的快乐也是损害,对自己的修行是更严重的损害,所以怎么也找不到一点点可以让我们生起嫉妒心的根据。有一点点利益也行,一点也没有,但是我们还是乐此不疲,不愿意放,告诉我们要修对治嫉妒心的喜心,也没有当回事,我们还要保护好我们当中的嫉妒心的种子,让它发扬光大,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把喜心修法当回事情。

只有当我们真实认识到了嫉妒心的过患有多严重,才会认识到喜心的利益对我们有多殊胜,才会知道正法对我们的帮助到底有多大。我们说佛法出现于世间,对我们的利益是非常大的。到底有多大?我们觉得就几本经书而已,能受多大的利益?没多大利益。只要我们深入了知道我们烦恼产生的过患,再来看对治的教法的时候,才会知道佛陀的伟大,才知道教法的殊胜,才知道我们修行佛法的必要性。为什么要修行佛法?就是帮助我们对治让我们今生后世感受痛苦的很多烦恼、罪业,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永久地解决问题。所以这个修完之后,马上跟着修菩提心,逐渐就步入大乘的正轨,这是非常殊胜的,所以这个胜法的利益、功德,我们还是要很好地认认真真去深入去学习,才能真实的体会到法的价值。

为什么说这个法的价值是无边的?为什么说法供养是所有供养当中最殊胜的?如果我们对法没有理解那么殊胜,永远会认为财供养才是最殊胜的。没有觉得法供养多殊胜,就是背几个颂词,参加一两次考试有多殊胜,没啥殊胜的,总觉得真金白银供养心里才踏实,才是真正的功德。有些时候做一些修行汇报做一个供养,背诵几个颂词,各种各样的考试作为法供养,没有觉得多殊胜,正是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个法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如果我们知道了法的价值,就会知道法供养是所有供养当中最有殊胜的,这方面就会完完全全的理解了,我们对法的价值认识了,对法有了恭敬心、皈依心,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佛陀在因地的时候能够为了法而舍生命。因为佛陀因地菩萨的相续当中他是真实的认识到了法的重要性法的尊贵,为了求法而舍弃生命是值得的。

我们现在没有认识到,觉得有这个必要吗?没有必要吧,你给点钱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做这么极端事情呢?在他的心中完完全全知道了,生命和法之间的距离不是一点半点的,我们也要慢慢慢慢通过学修对法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我们也会知道法的珍贵,法出现的世间是多么多么的宝贵啊,法宝的意义到底对我们有多重大?慢慢慢慢完全就了解了,了解之后我们对法的皈依心生起来,对法的皈依心一旦生起来了,那么对宣讲法的佛陀的信心也会生起来,然后对现证法的一地到十地菩萨的僧众的信心也生起来。

对现在我们一起修习佛法的道友,因为大家修法的缘故,对道友的殷重心、恭敬心也能生起来,所以可以互相之间产生一种好感。因为大家缘这么尊贵的法都在修,也许这个道友还有这样的问题那样的问题,但是他是缘法我们共同的结缘点是法上面既然法这么尊贵,修行法的道友因此而尊贵,所以我就可以尊重所有的修法者。不管是显宗密宗大乘小乘南传北传藏传,反正在修法的人都值得我尊重。因为我对法的理解,其实本来就尊贵,但只不过以前没有认识到有这么尊贵,但现在我内心当中对法有这么尊贵,如果我真正知道了,那我一生一世就为法的修行和弘传,我所有的事情就是为了法的传递。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他老人家就为讲法。不管怎么样就是把法传递下去,因为对我们来讲这真正是最大的一笔财富。只要这个法住世,就有调伏烦恼的方法,我们还没有理解到,他们早就理解到了,他们已经在做了,我们通过学习,也慢慢地悟到一点点了,所以我们对法的信心,对于修法弘扬佛法的决心,慢慢地也在生起来。

他们已经到达,我们还没有到达,所以我们要把这个理念传下去,让大家认认真真地缘法闻思修,也让大家通过闻思修认识到法本身的价值,他是一个无价之宝。我们没有,我们认为是一个普通台球的一个珠子,或者是鹅卵石一样的珠子,这样对法随随便便东扔西扔,随随便便可以断掉,随随便便可以怎么样,没有认识法的尊贵,没认识到法对我们的利益。如果我们认识到了,我们绝对不可能这样对待。如果家里有一个如意宝,我们敢这样对待吗?我们不知道他的价值就随便扔,如果知道仍在墙角的是一个如意宝,马上拿起来供起来,擦得干干净净。

我们认识法的价值之后,那我们的信心、心态也会转变;如果没有认识到的话,我们就随随便便地对待这个法,没有觉得多么珍贵。虽然上师说了多么尊贵,要注意要重视。我自己觉得没有那么严重,内心当中会随便地对待这个法,佛至于那么辛辛苦苦地求法吗?绝对值得。当我们生起那种心的时候,我们对法有那种心,离这个法入于我们的心也就快了,只有你发现了它的尊贵,他入于你的心就快了。你如果没有把他当回事,法要入你的心还远的很。

我们要慢慢地理解法的意义,从这个方面要慢慢了解的,所以我们前面通过这个案例了解时候有这样的,如果没有了解过患,也不知道调伏它的法的珍贵性,所以这个法能流传到现在,释迦牟尼佛的悲心,还有传承上师们一代又一代的护持,想方设法把这个法保护传承下来,交到我们的手上,然后我们自己有尊贵的法可以修行调伏,也有这个义务责任往下传递。

所以,我们一定要断除这样的恶心歹意,不论何时何地,当看到其他人种姓高贵、相貌端严、财产丰富、广闻博学等等功德顺缘样样齐全,这时要诚心诚意地修欢喜心,

我们一定要断除不好的心态,不论何时何地,看到别人有高贵的种姓、很好的相貌端严、财产很丰富、广闻博学等等,所有功德顺缘样样齐全的时候,我们就要诚心诚意地修欢喜心,他的福报显现,我一定要高兴,一定要欢喜。

并且在心里想:这个人拥有这样的功德、财富,我真的十分高兴,如果此人具有比这些更胜一筹的权势、财富、名誉、功德等十全十美的福报,那该多好!发自内心地观修。

这时候就是很乐于见到众生得到快乐,修到后面也很乐于见到众生成佛、乐于看到众生调伏了烦恼,乐于看到好多众生跑到你前面去了。不会说我虽然愿你成佛,但也不能跑太快了,我没有成佛之前,你还是不要成,否则的话我就受不了,这种心态还是见不得别人好,所以我们要从头开始,慢慢地开始来,你比我好的方面我应该接受,然后在修学方面你比我好了我高兴,这是我愿意看到的,我愿意看到修行道友某某修行证悟了,我愿意看到道友通达了,或者他成佛了。

有些时候对凡夫心来讲见不得众生好,如果听到某某道友以前和我一起学习,他在那个地方成就了,那个时候就觉得很不舒服,他怎么就成就了呢?觉得应该我先成就,然后我去帮助他们。别人跑到我前面,不管修行那方面,有的时候我们不一定接受,所以我们要多串习喜心,然后让相续当中的嫉妒烦恼逐渐泯灭。不单单是现在的福报权势,而且还有比这个更胜一筹的权势财富,得到十全十美的福报,那才圆满那才好,这就为了后面真实地愿众生成佛这一点,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这不是虚的愿众生成佛,而是真实的愿众生成佛了,这个时候很愿意见到道友进步,见到道友超过我了,一批一批的超过我很高兴,愿他们跑的更快,更快成佛,马上获得功德,那个时候心很真诚,那就不是虚的了。我们通过这方面观修分析,知道这个喜心的的确确地对修行者的意义重大。

所谓的修喜无量要如同骆驼找回丢失的幼崽一样,母骆驼比其他众生更加慈爱它的孩子,如果它的骆驼崽丢失了,那么它会非常非常忧伤,假如失而复得,它会产生出乎意外的喜悦之情。我们要像这样来修喜心。

每一个无量心都有一个比喻,喜心就好像骆驼找回幼崽。母骆驼比其他众生更慈爱她的孩子,非常非常照顾它的孩子。如果骆驼崽丢失了,它会很忧伤,非常非常悲痛,假如失而复得的话,它会产生出乎意外的喜悦之情,难以描述的高兴。其实我们就应生起这种难以描述的高兴。

我们对比一下自己的相续,有的时候我们就觉得现在的修行,可能离这个标准还有点远。虽然远我们还可以通过我们的精进,逐渐达到那种发出内心非常喜悦的心情,真正地发起喜无量心,作为能真实帮助众生成佛获得三界圆满快乐。这样的菩提心完完全全就打好基础了。所以我们要像这样来修喜心。

四无量心是自相续生起真实菩提心正确无误的因。

这是作归纳,因为前面四无量心讲完了,所以下面归纳。四无量心是相续当中生起最圆满真实无伪菩提心的因,这是正确无误的因。

无论如何,在相续中还没有生起四无量心之前必须精进观修。

我们在没有生起四无量心之前,必须精进修行,观修四无量心。因为讲完一次之后,我们也知道了每个四无量心的体相,它的修法、功德利益和必要,知道之后都能对治我们觉悟当中的某种障碍,而且也能作为更高级的修法的基础、前行,必须认认真真精进地观修。

如果为了容易理解而将四无量心的意义归纳的话,可以包括在心地善良当中,所以我们随时随地要始终如一地修学心地善良。

如果四无量心展开来讲就是四无量心,如果归纳起来就是心地善良,无论如何就是对整个众生都是心地善良,不是有简择的。归纳起来就是心地善良,因为心地善良也可以作为菩提心的所依,身所依是暇满人身,心所依就是善业的善心,在《入行论》开篇里讲过,所以归纳在心地善良当中,只有心地善良,在善良的心地这个基础上才能够生起菩提心,心地不善良或者有缺陷,这个时候生不起圆满的菩提心,所以我们要努力地把我们的心修得非常善良。具体修炼的方法是通过四无量心来修,通过修四无量心就会把我们的心变得很善良。

如果我们的心不善良,有没有就把它修得善良了?有。这个方法就是四无量心的方法,通过修四无量心我们的心会修得非常善良,不可能不善良,肯定是善良的,对所有的众生,没有快乐的愿他们得快乐,痛苦的生悲心愿他们拔苦,然后看到快乐的众生愿他们再再增上,他的心就是很善良的心。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心很善良,那就拿出来对照一下,自己的心到底善良还是不善良。有的时候我们自认为我的心很善良,大概泛泛地讲也许算是一颗善良的心,但是你要对照四无量心,就是善良的标准。有没有这方面的一种偏袒的心,然后就没有嫉妒心,看到众生没有的快乐的予乐,有苦的拔苦,这就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否则我们还要再继续的细化,把不圆满的地方圆满了,没做到的做到了,通过四无量心让我们的心达成善良,在善良的基础上再修菩提心,就会很容易了,不是让我们一步登天,一下子生菩提心,而是让我们通过四无量心的过渡,过渡到菩提心当中。如果我们真实地按照《前行引导文》去观修去做的话,一定可以生起菩提心的,绝对不是遥不可及的,可以生起来,如果没有这样的次第还是很困难的。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