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小测 |《前行广释》第100课

1、 下面哪些是发菩提心的因?(多选)

A. 见到菩提心的功德而发心

B. 对佛陀生起诚挚的信心而发心

C. 看见众生非常可怜而发心

D. 依靠善知识的摄受和调教而发心



2、什么叫如牧童之发心?(单选)

A. 众生先成佛我再成佛

B. 我先成佛,再来度众生成佛

C. 我和众生一起成佛

D. 我自己成佛,享受佛果安乐



3、依十地的界限来分,菩提心有哪几种?(多选)

A. 胜解行发心

B. 清净意乐发心

C. 异熟发心

D. 断障发心



4、生起菩提心有哪些殊胜功德?(多选)

A. 菩提心完全概括了佛陀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

B. 若能生起菩提心,那无论修持任何法,都会成为获得圆满佛果的因

C. 有了菩提心的话,自己随缘度众,不会产生太大痛苦

D. 自己会获得大乘佛子的光荣称号,比小乘行人优越



5、阿底峡尊者提到其他上师时合掌胸前,而提到金洲上师时则合掌于头顶,这说明了什么?(单选)

A. 宣讲菩提心窍诀的上师,使我们迈入大乘圣道,因此,与开示其他教言的上师相比,他们恩德更大更深

B. 阿底峡尊者最喜欢金洲上师

C. 金洲上师是阿底峡尊者漂洋过海才值遇的上师,求法经历艰苦

D. 阿底峡尊者不尊重其他的上师



6、以下哪种情况属于菩提心?(多选)

A、广泛地发放布施、救助可怜人,随自己的能力去做,不去想度化众生并让他们获得佛果位那么远的事儿

B、口头上念诵十万遍发心偈颂,但是从来不去行持利益众生之事

C、为了利益众生获得佛果而听一堂课

D、坐在坐垫上闭着眼睛为了利益众生而修法



1、下面哪些是菩提心的因?(多选)


参考答案:ABCD

A. 见到菩提心的功德而发心

B. 对佛陀生起诚挚的信心而发心

C. 看见众生非常可怜而发心

D. 依靠善知识的摄受和调教而发心

解析

考察点:发菩提心的因


参考原文:关于发菩提心的因,《十法经》中讲了四种:第一、见到菩提心的功德而发心;第二、对佛陀生起诚挚的信心而发心;第三、看见众生非常可怜而发心;第四、依靠善知识的摄受和调教而发心。还有,《菩萨地论》中也讲了发菩提心的四种因,比如,具足菩萨种性的缘故,依靠佛陀、菩萨和善知识的摄受,见到众生的痛苦而生大悲,对菩萨的难行苦行心无怯弱。



2、什么叫如牧童之发心?(单选)


参考答案:A

A. 众生先成佛我再成佛

解析

考察点:菩提心的分类


原文出处:如国王之发心,又叫广大欲乐之发心,这种心力属于下等,是钝根者的发心,需经三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


如舟子之发心,又称殊胜智慧之发心,这种心力属于中等,是中根者的发心,需经七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


如牧童之发心,则称为无与伦比之发心,发心者具有非凡巨大的心力,是利根者的发心,经三大阿僧祇劫即可成佛。


其实,三界中的所有众生,都是我们要饶益的对象,这一点务必要牢记!


这三个比喻,是描述了大乘佛子的心力之别,并不是说非要自己和众生同时成佛,或者先度完一切众生,自己再成佛。这个问题在解释时,应该要这样来理解。



3、依十地的界限来分,菩提心有哪几种?(多选)


参考答案:BCD

B. 清净意乐发心

C. 异熟发心

D. 断障发心

解析

考察点:发心的分类


原文出处:依五道十地的界限来分,菩提心则有四种:胜解行发心、清净意乐发心、异熟发心、断障发心。如《经庄严论》云:“信行与净依,报得及无障,发心依诸地,差别有四种。”


这是从地道方面来分的四种发心。此处主要指的是五道;如果是十地的话,就不包括最前面的胜解行发心。



4、生起菩提心有哪些殊胜功德?(多选)


参考答案:ABC

A. 菩提心完全概括了佛陀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

B. 若能生起菩提心,那无论修持任何法,都会成为获得圆满佛果的因

C. 有了菩提心的话,自己随缘度众,不会产生太大痛苦

解析

考察点:菩提心的功德


原文出处:这样发菩提心,完全概括了佛陀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可以说是“有则皆足、无则皆缺”的教言,相当于百病一药的万应丹。《大宝积经》亦云:“菩提心最胜,如阿伽陀药,能除一切病,与一切安乐。”


要知道,积累资粮、净除业障的一切修法,如观修本尊、持诵咒语、讲经说法、念阿弥陀佛等,统统是为了使自己生起菩提心的方便。有了菩提心的话,什么都好办,如《大宝积经》云:“大心菩提心,诸心中最上,解脱一切缚,具足诸功德。”如果不依靠菩提心,就算凭借各种千差万别的途径,也根本不能获得圆满佛果


我们若能生起菩提心,那无论修持任何法,都会成为获得圆满佛果的因。


如果有了菩提心,修任何法都很容易,帮助众生也不会失败。即使有一些失败,因为没有自私自利,也会比较随缘,不会感到痛苦。因为,痛苦的来源就是自私自利。



5、阿底峡尊者提到其他上师时合掌胸前,而提到金洲上师时则合掌于头顶,这说明了什么?(单选)


参考答案:A

A. 宣讲菩提心窍诀的上师,使我们迈入大乘圣道,因此,与开示其他教言的上师相比,他们恩德更大更深

解析


考察点:上师的恩德


原文出处:当年,阿底峡尊者提到其他上师的尊名时,双手合掌在胸前。而当说起金洲上师时,就双手合掌在头顶,并且一边流泪,一边称呼上师的尊名。


弟子们问尊者:“您在提到诸位上师时,有这样的差别。到底是因为上师们功德大小有别,还是对您的恩德深浅有别呢?”


尊者回答:“我所有的上师,全部是大成就者,所以功德无有大小,但恩德却有深浅之别。我相续中这少分菩提心,就是依靠金洲上师才获得的,因此,他老人家对我恩德极大。”



6、以下哪种情况属于菩提心?(多选)


参考答案:CD

C、为了利益众生获得佛果而听一堂课

D、坐在坐垫上闭着眼睛为了利益众生而修法

解析


考察点:世俗菩提心的标准


原文出处:有些人天天说发菩提心,已经说了好多年,但真正遇到众生的事时,不理不睬、不闻不问,眼睛闭起来了,行为也变成慢动作,逐渐逐渐就不动了;而一遇到自己的事,眼睛睁得大大的,行动也非常快速。这样的话,你只有发心,却没有在行动中体现,就不能叫真正有菩提心。


而有些人从来没发过菩提心,只是行为上做做善事,发放布施也好、守持戒律也好,表面上看是菩萨的行为,但从来没想过度化众生,让众生获得佛果。这些只是无愿的行为,内心未被愿心摄持的话,也不算是有菩提心。


【档案编号B05100-定解B01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