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小测 |《前行广释》第112课

1、布施如何具足六度?(多选)

A. 施者、受者、施物具足故为布施度

B. 把自己平时用不到的物品施给对方,故具足方便度

C. 对方反反复复索要,也不嗔不恼,故具足安忍度

D. 对方要了马上给,故具足精进度

E. 施者、受者、施物都具有各自实有的体性,故具足智慧度

F. 一边布施一边考虑斯里兰卡爆炸状况均为善法,故具足静虑度



2、以下关于精进度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A. 行住坐卧都处于修行状态

B. 忍受着百般痛苦在半年之内把加行修完

C. 不干跟解脱利众没关系的事儿

D. 每到周六日就去参加火供、火施



3、为什么要智悲同时进行修习?(多选)

A. 因为我们常看的网站叫智悲佛网

B. 离开悲心只修智慧的话,或者无法趣入解脱道,或者无法趣入大乘道

C. 离开智慧只修悲心的话,无法脱离轮回,因为悲心不是实执的正对治

D. 闲着也是闲着,多修一个没什么不好



4、“智慧之最,就是不执一切” 的意思是?( 多选 )

A. 在中观究竟见解的摄持下不执一切

B. 理论上知道“对一切万法都不要执著”

C. 善业恶业都不用执着

D. 通过修行,真实了达一切万法的本性

E. 真正的了达财物、感情、名声、地位……这一切都毫无意义



5、以下对“见修行果”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多选 )

A. 一心不乱、持续安住在见解中,就是行

B. 一切所见所闻无不由心而生,证悟自心为觉空无二,就是果

C. 如幻积资,则是修

D. 二资圆满,则现前究竟之果

E. 不论修显修密,乃至修大圆满,都以首先确定见解作为基础,才能得到究竟真实的果



1、布施如何具足六度?(多选)


参考答案:ACD

A. 施者、受者、施物具足,故为布施度

C. 对方反反复复索要,也不嗔不恼,故具足安忍度

D. 对方要了马上给,故具足精进度

解析

考察点:一度具足六度


原文出处:再以财布施中的下施乞丐饮食为例来说明,所布施的东西、作布施的人以及所布施的对境三者具足以后进行施舍,这就是布施度;不布施低劣、鄙陋等物品,而是将自己所享用的饮食施予乞丐,这是持戒度;对方三番五次地索求也不嗔不恼,这是安忍度;不顾及辛苦劳累,不耽搁及时布施,这是精进度;专心致志布施,不散他处,这是静虑度;了知三轮体空,这就是智慧度,可见财布施也同样具足六度。



2、以下关于精进度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参考答案:AC

A. 行住坐卧都处于修行状态

C. 不干跟解脱利众没关系的事儿

解析

考察点:何为精进度


原文出处:如果将十度归纳概括,正如米拉日巴尊者所说:“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断除狡诈外,无余持戒度;不畏深义外,无余安忍度;不离修行外,无余精进度;安住本性外,无余静虑度;证悟实相外,无余智慧度;所做如法外,无余方便度;摧伏四魔外,无其余力度;成办二利外,无其余愿度;知惑自过外,无其余智度。”

尊者答道:“了达之最就是证悟无我的意义,敦肃之最就是自心相续调柔,功德之最就是广大利众之心,教言之最就是恒时内观自心,对治之最就是了达万法全无自性,行为之最就是不随顺于俗世,成就之最就是烦恼日趋薄弱,道貌之最就是贪欲日渐减少,布施之最就是无有贪著,持戒之最就是自心寂静,安忍之最就是身居卑位,精进之最就是抛弃琐事,静虑之最即自心不改,智慧之最就是不执一切。”



3、为什么要智悲同时进行修习?(多选)


参考答案:AB

A. 离开悲心只修智慧的话,或者无法趣入解脱道,或者无法趣入大乘道

B. 离开智慧只修悲心的话,无法脱离轮回,因为悲心不是实执的正对治

解析

考察点:六度归摄于空性大悲藏


原文出处:如果将六度等广大菩萨乘的一切经论正道归纳,可以完全包括在空性大悲藏之中。如萨日哈尊者的道歌云:“离悲空性见,非获殊胜道,若唯修悲心,岂脱此轮回?何人兼具已,不住于有寂。”不住三有与涅槃就是指无住涅槃、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另外,龙树菩萨说:“空性大悲藏,有者成菩提。”



4、“智慧之最,就是不执一切。”的意思是?(多选)


参考答案:ADE

A. 在中观究竟见解的摄持下不执一切

D. 通过修行,真实了达一切万法的本性

E. 真正的了达财物、感情、名声、地位……这一切都毫无意义

解析

考察点:智慧的真实含义


原文出处:“智慧之最,就是不执一切。”最圆满的智慧,就是以中观的究竟见解摄持,不执著一切。如果只是口头上“不要执著、不要执著”,行为上却不断造业,这不是不执著。当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通过修行,真实了达了一切万法的本性以后,让他执著,也不会执著的。因为对他而言,财物、感情、名声、地位……这一切都毫无意义。



5、以下对“果”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单选 )


参考答案:DE

D. 二资圆满,则现前究竟之果

E. 不论修显修密,乃至修大圆满,都以首先确定见解作为基础,才能得到究竟真实的果

解析

考察点:果的标准


原文出处:仲敦巴继续问:“那么,仅仅就证悟实义来说,单单依靠空性的见解修行,就可以成佛吗?”

尊者回答:“一切所见所闻无不由心而生,证悟自心为觉空无二,这就是见。”

佛教讲见、修、行、果,因此,不论修显修密,乃至修大圆满,都以首先确定见解作为基础。尊者所说的“见”,就是在对显现一切的心进行观察时,证悟它觉空无二的本体,这样就有了修行的基础。

“一心不乱、持续安住在这样的见解中,就是修。”

如幻积资,则是行;二资圆满,则现前究竟之果。


档案编号B05112-定解B01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