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你的相续若想与上师相应,不能光在口头上说。
相应
相等和合之意。即指法与法相互间有和合不离之关系,特别指心与心所间之关系而言,六因中之相应因即属此。俱舍论卷六谓,所依、所缘、行相、时及事等五义平等,称为相应。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五有:不相离相应、和合相应、聚集相应、俱有(同时生灭)相应、作事(同一目的)相应、同行(心与心所缘同一对象)相应等六种相应。其中之前五种主要系对色法(物质)而言。即:(一)所谓不相离相应,谓一切有方分之色与极微处互不相离,此因由诸色等极微所摄于同一处所互不相离之故。(二)所谓和合相应,谓极微以上一切有方分之色更互和合,如浊水中地水之极微更互和合。(三)所谓聚集相应,谓方分之聚色辗转集会,如二泥团相击成聚。(四)所谓俱有相应,谓一身中之诸蕴界处俱时流转,同生住灭。(五)所谓作事相应,谓于一切所作之事辗转相摄,如二比丘,随一所作,更互相应。(六)所谓同行相应,谓心、心法于一所缘辗转同行,其中更分如下十四种之义:(1)他性相应,如心不与余心相应,受不与余受相应。(2)不相违相应,如贪与嗔不相应,善与不善不相应。(3)同时相应,如过去、现在、未来则彼此互不相应。(4)同分界地相应,如欲界、色界、无色界互不相应,又如初静虑与第二静虑不相应。(5)有一切遍行同行相应,谓受、想、思、触、作意及诸识,于一切位决定相应,随无一法,余亦无故。(6)有染污遍行同行相应,谓我痴等四烦恼与染污意,于一切时恒相应。(7)有非一切时同行相应,谓依止于心之善恶心所法随时生起,或时起信等善法,或时起贪等烦恼法。(8)有分位同行相应,谓与苦乐等诸受与诸相应法同行。(9)有无间同行相应,谓在有心位所缘之心、心法于无间同行。(10)有有间同行相应,谓在无心位所缘之心、心法于间断同行。(11)有外门同行相应,谓多分欲界所系之心、心法转外门。(12)有内门同行相应,谓诸定地所有之心、心法唯转内门。(13)有曾习同行相应,谓异生所有之心、心法与有学无学之一分心,一向有漏,皆曾习之性。(14)有未曾习同行相应,谓出世之诸心、心法,未曾习之性。
上记总述世间与出世间一切之心、心所法,其相应现起之差别分类。此外如函与盖一致,称为函盖相应;受教者(机)与教法一致,称为机教相应。又如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相冥合,称为心境相应;身口意三者平等,称为三密相应。
——《佛学大词典》
原文
修我成就一切佛,见我现见一切佛,我是善逝之总集。
善逝
为佛十号之一。音译作修伽陀、苏揭多、修伽多。又作善去、善解、善说无患、好说、好去。意即进入种种甚深三摩提与无量妙智慧中。‘好说’之意,谓佛陀如诸法之实相而说,不着于法爱而说,并能观察弟子之智慧力,或说布施,或说涅盘,乃至说五蕴、十二因缘、四谛等诸法,而导引入于佛道。十号之中,第一为如来,第五为善逝。如来,即乘如实之道,而善来此娑婆世界之义;善逝,即如实去往彼岸,不再退没于生死海之义。此二名用以显示诸佛来往自在之德。[杂阿含经卷十八、坐禅三昧经卷上、菩萨地持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清净道论卷七、大乘义章卷二十]
——《佛学大词典》
编写师兄:定解B15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7151-定解B15-004
课前教诫
(一)强调祈祷莲师的必要性
1、莲师是诸佛本体
金刚七句也是诸佛菩萨的祈祷文,祈祷莲花生大士也相当于祈祷诸佛。
2、莲师与我们有不共因缘
在诸佛中,莲花生大士对我们末法时代的修行人来讲因缘特殊。在末法时代,种种黑暗、障碍越来越多时,莲花生大士的加持也会越来越明显。
正文宣说
(一)《上师密修要文》
1、偈颂一
(1)偈颂原文
“苦乐凶吉等,生死今来世,暂时及究竟,乐苦望您知,我无于依处,邬金尽了知,如是而思维,屡屡而祈祷。”
(2)释义
A、“乐苦望您知”
没有什么其它的指望处,一心一意地皈依您的意思。
B、“邬金尽了知”
莲花生大士对这一切,即我自己的痛苦、快乐、吉凶还有生死当中的任何事情,您都是遍知一切的。
C、“如是而思维,屡屡而祈祷”
经常地祈祷也会有一个具体的数量,除了具体的数量之外,什么时候突然想起就马上祈祷,念金刚七句、念莲师心咒,或念“莲花生大士知”都可以。
(3)分析
A、以什么样的心态祈祷
a、略说
完完全全地信任,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思想、私念。
这些是修习生起次第的基础要求。
b、详说
(a)安住在全然信任的信心中,把自己所有的苦乐、吉凶,或者说是生死当中的所有事情,暂时的(利益)、究竟的(利益)等等全部交给莲师,我自己没有任何想法,怎么加持、怎么安排都可以,这种心态就是完全的信任。
(b)通过生命去皈依莲花生大士,如果您觉得痛苦对我有利,那就请您加持我痛苦。如果您觉得快乐对我以后修行有利,加持我快乐。如果您觉得吉祥的事情对我修行有利,加持我吉祥。如果显现上不吉祥的事情对我修行有利,加持我不吉祥。如果顺缘对我有利,加持我顺缘。如果您觉得违缘对我修行有利,加持我生起违缘。如果觉得健康对我修行有利,加持我健康。如果觉得生病对我修行有利,加持我生病。
B、如此心态祈祷的必要性
(a)不圆满之因得不到圆满之果
如果在依止莲花生大士,皈依祈祷的时候有所保留,这种心态的因就不太圆满。不太圆满的因要得到非常圆满的加持,是有一定困难的。
(b)对治我执之因
如果能完全放松、放弃自己所有想法,一心一意交给莲花生大士,这看起来似乎是没有主见,但其实是全然的信任。因为众生在修行过程中最大的违缘、流转轮回的根本、不解脱的唯一因素就是我执——以我为中心,即“我觉得如何如何”。
(c)成就之因
Ⓐ当自身这个法器成熟到一定高度时,也会更加容易得到加持力。
Ⓑ如果经常比较稳定地通过这种方式祈祷,就可以指望六个月成佛。六个月成佛是上根利智,完全对莲花生大士、上师产生了毫不动摇的心。
C、这种全然的信心需要培养
a、初学者有选择性地祈祷是很正常的
(a)初学的人、还没有心量或者还没有准备好的人,当然他就要有选择性地祈祷。如果全都是违缘,全都不顺利、不吉祥,可能也会影响他修行。
(b)真正修行佛法的人,到一定高度时,善知识才要求弟子这样做的。像米拉日巴尊者、那若巴尊者那种依止的方式,心识到一定成熟高度的时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c)但没有到达一定高度前,虽然在依教奉行,看起来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去做,但内心中并没有接受这种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有选择性地选择自己能做到的、善的去做,比较保险。或者祈祷莲花生大士,尽量多一些顺缘,因为现在违缘太多会影响正常修行安排。
(d)如果自己的法器相续中还有太多贪、嗔、痴,自以为是等的思想很多,那么这个阶段的修法应该主要放在通过法义来调顺、软化自己的心上面,即学习很多教理,通过法义观修去掉贪嗔痴、加深印象等。
b、智慧、福德等增上之后,信心逐渐也会圆满。
(a)内心通过一系列的观修、训练,对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有了透过现象看实相的智慧,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深刻原因,完全知道里面的原理,就不会盲目、没有任何理由地去从信。
(b)通过前面的修行,悲心、智慧、福德都已经非常好,当修行智慧增长之后就可以达到高度、真实地、完完全全去信任,不管是违缘、健康都可以接受,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样才是最容易调伏的。
D、有了这种全然的信心还需要自己精进
全部交给祈祷莲花生大士后还要精进修行,发起解脱的心,天天祈祷、闻思修行。至于闻思修得到的功德是用来让自己更健康还是赚更多钱,这些一概不管,只有一心一意求解脱。
E、出离心、菩提心也都是逐渐圆满的
a、出离心
初学者内心中可能有些出离心的影子但还不圆满,如果纯粹地完全为了解脱,一点都不为世间法,就会觉得有点抵触。原因就是还没有完全了知轮回的本性,对它还有希望,或还没有真正了知出离心的本意,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一心一意求解脱,其它的事情都无所谓,这种心也是圆满地生起了出离心后自然而然生起来的。
b、菩提心
刚发菩提心时会想不通,为什么要自己所有的意愿都不管,一心一意为了众生的福祉奋发修行? 但菩提心生起来了自然而然就会安住这种状态。
2、偈颂二
(1)偈颂原文
“修我成就一切佛,见我现见一切佛,我是善逝之总集。”
(2)释义
A、“见我现见一切佛”
(a) 见莲师有两种
Ⓐ暂时的见:一种见是指在修行的觉受中会见到莲花生大士的身相显现出来。在打坐或做其他事情时,莲花生大士的身相会降临在房间内或前方的虚空中。因为莲花生大士是三世诸佛的总集,当自己在这个状态见到莲花生大士时,就相当于见到一切佛了。这种见还是一种暂时的、最初见到的身相。
Ⓑ究竟的见:是见到莲花生大士的本性,本性就是佛陀的本性,是法身、真正的智悲力(大悲和空性无二无别)、心性。当真正见到了义的莲花生大士的本性,也就是自己的心性现前时,也就是见到了一切佛。
(b)见本尊也有两种
一种是在修法时见到了本尊闪闪发光、光而不艳的身相;另一种是究竟见,不是见到这个身相而是见到自己的本性。了义的见本尊就是见心性,见本尊得成就。
3、偈颂三
(1)偈颂原文
“敬信者面前,我无离合住。”
(2)释义
在有敬信的人面前,莲花生大士的加持力和这个人的相续从来没有离合,一直都是存在的,没有离开过也不会重新又回来。
(3)分析
A、为何要忆念圣尊
在忆念圣尊的同时,你没有忆念轮回的东西,同时也忆念了实相。圣尊就是轮回无二的自性,就是佛性如来藏的外现。忆念得越多,修行解脱的种子就越来越深厚、越来越强劲,解脱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
B、要尽量习惯性地去观想莲师
a、有时候把信心比喻为八瓣莲花,因为在佛像当中,佛陀或者菩萨都是坐在莲花上面,所以我们的信心就是八瓣莲花。只要信心存在,莲花就存在,莲花生大士就在你信心的莲花上永远安住着,不断地赐予加持。
b、要在心间、头顶上观想莲花生大士,尽量习惯性地去观想,他就不会经常离开我们,而是以无离无合的方式进行安住。安住并不是指住在这里,而是莲花生大士的悲心和智慧永远不会空耗,他会安住在你的相续里不断地给你的相续做加持。
C、投入和收获成正比
a、对莲花生大士有空就观想,尽量不离开他。刚开始可能会忘记,习惯了之后,忆念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如果一天、一个月或者一年当中安住的时间越长,那么你受到的加持就越多,这时人的转变会非常迅速。自己有多大的信心,有多大的精进,对这种修法投入了多少时间和精力,那么收获也是成正比的。
b、刚开始时需要大量地、刻意地去训练,等熟能生巧、习惯成自然后,你自己的想法、信心就不会离开了。虽然你在做别的事情,但你同时还在忆念上师。因为你一直在忆念实相、忆念莲花生大士的缘故,所以你的障碍也会消得特别快。同时自己的觉受等也会逐渐非常强烈地生起来。
4、偈颂四
(1)偈颂原文
“乃至虚空之边际,有情边际亦如是,乃至业与烦恼际,我之事业如是疾。”
(2)分析
A、“我之事业如是疾”
a、莲师和诸佛事业的共同特点
事业不间断是诸佛的共同特点。只要虚空存在,有情存在,业和烦恼就存在,佛陀的悲心,佛陀的事业也是绝对不会穷尽的,这对于莲师以及所有的佛都是共同的。
b、莲师和诸佛事业的不同特点
不共的地方是“疾”。疾就是很快的意思,不共的特点就是非常迅速。佛陀的事业都是恒常的,但是快速的、明显的加持力是莲花生大士的体现。祈祷莲花生大士后息增怀诛事业非常快。需要加持或者遣除违缘时,第一个反应肯定是祈祷莲花生大士——念诵普获悉地祈祷文、金刚七句,或者是遣除道障等比较著名的莲师祈祷文,莲师的事业是非常迅猛的。
c、了知莲师功德+精进=感受莲师加持
我们刚刚对莲花生大士生起信心,刚刚开始念,还没体会到莲花生大士的迅猛加持。但是从这儿开始也不晚,开始去了解、祈祷,逐渐通过上师和莲花生大士的加持,慢慢该得到的加持就会得到。
(二)《上师密集修教标题》
1、偈颂
“果乘密宗金刚乘,一切广大续与教,速疾圆满二资粮,欲证精义修上师。”
2、释义
(1)“果乘密宗金刚乘”
A、果乘:是密宗的一个特殊名称,密宗是观待于显宗而言的——果乘相应于因乘,密宗相应于显宗。
B、密宗:众生本来是佛的这个大秘密,很少人能知道,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密宗隐秘。
C、金刚乘:针对于般若密多乘,般若密多乘是显宗,金刚乘是密宗。金刚的意思,《宝性论》讲是连续性、不间断、无为法等等自性,所以叫做果乘、密宗、金刚乘。
(2)“一切广大续与教”
密宗当中有广大的续教,有时上师说的续部和修部,在这里就是续和教。广大的续部和很多教言。密宗当中分两个,一个是续部,主要是《幻化网》这些续部教言,十八种续部,单扎续;还有就是修部,主要是八大法行为主的修法。
(3)“速疾圆满二资粮,欲证精义修上师。”
这些广大续部和教言是果乘,又是密宗、金刚乘,又是广大的续教,可以迅速圆满二资粮而成佛。但是在这当中能够更快速圆满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想要证悟精华和意义,就是修上师瑜珈——主要是讲莲花生大士的上师瑜珈。
3、分析
(1)因乘和果乘
A、略述二者之差别
为了简别于显宗的因乘。两者区别在于承认众生是成佛的因,还是承认众生现在就是佛。
B、详说因乘和果乘之差别
a、因乘
(a)见解上:认为所有众生虽然现在不是佛,但是通过修行,烦恼会慢慢修持转变成智慧,血肉之躯会转变成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佛身,这种理念引导的修行叫因乘。显宗就是因乘,其大部分修行都是先发菩提心,现在是具足成佛的因,逐渐可以成佛。
(b)修行方法上:显宗的三转法轮中,《宝性论》中讲了佛性如来藏,但如何快速现前呢?这些就没有讲,只是说了发菩提心、修空性,把染污去掉。
b、果乘
(a)名称上:果乘、密宗、金刚乘,意思都是一样的。
(b)见解上:直接抉择现在众生就是佛,佛果的智慧以及相好等所有功德,在有情的相续中圆满具备。现在的众生都是佛,他的本性没离开过。众生正在显现不清净的行为时,他的本性是佛,带着这样的佛性在流转,现在只是暂时有障垢而已,障垢去掉后佛性是圆满的。
(c)修行方法上:密宗就是在这个状态下起修的。安住在本具的佛果中,把客尘去掉,这个叫做果乘。密宗敢说一生成佛,就是基于这种认知和见解。密宗中了知自己本来就是佛,在修法中也要求你把自己观成佛,安住在本来是佛果的信心中去修,再做念诵咒语等一系列修行,这样就很快了。密宗中也修菩提心、空性,只不过生圆次第的修法显宗没有。
(2)关于“欲证精义修上师”
宁玛派里面有上师本尊空行的修法,关于上师的修法很多都是指莲花生大士的修法。在修莲花生大士的时候,一方面他本就是上师,还有他与现在我们的根本上师无二无别。
(三) 《甘露生续》
1、偈颂
“观修十万本尊身,不如唯观师身胜……”
2、释义
(1)“观修十万本尊身“
本尊就是佛、菩萨,观想的时候,他们所有的智慧、福德圆满了,完全没有障垢,具有一切吉祥的加持力、智悲力的自性。缘这种自性观想,本身就可以积累很多福德,带来很多吉祥。若一刹那观一尊佛像,都会成为成佛的因,会得到很多的功德,何况说观十万尊,可以积累无量无边的善根,得到很多加持。
(2)“不如唯观师身胜”
还是不如观想上师的身体殊胜。《甘露生续》中讲直接观上师身,配合这里是观莲花生大士。
(四)《初十祈请法》
1、偈颂一
(1)偈颂原文
“我即邬金莲花生,凭依利他善意乐,一时化一伏藏师,彼者行一深伏藏……”
(2)释义
A、“凭依利他善意乐”
以前凭借着利益众生的贤善意乐。
B、“一时化一伏藏师”
a、彼者就是取伏藏的人,他会行持或者挖掘至少一个很甚深的伏藏。
b、有时一个时代会出现多位伏藏师,取出很多伏藏品利益很多众生,有时至少一个时代会出现一位伏藏师。
(3)分析
A、“凭依利他善意乐”中的“善意乐”
a、利益众生的意乐叫做贤善意乐,莲花生大士的利他心,不单单是纯净的,是已经圆满的。
b、现在我们利益众生的意乐也是贤善的意乐,但刚刚起步,里面还夹杂着好多自利的思想,这些渣滓在修菩提心的过程中逐渐会被掏汰掉,分离出去,最后剩下来的就是非常纯净的利他心。
B、伏藏法
a、伏藏法是属于莲花生大士的法门中比较有特色的,伏藏对修行的利益特别大,加持也非常迅猛。
b、特点
(a)伏藏法没有中断,它是直接通过一个特殊的因缘,到了一定时间就取,这个法门的法脉就一直延续,不会有中断的时候。
(b)在加持力方面,新取出来的伏藏的加持仪轨,中间没有隔开很多代,力量特别强。因为有的法脉在传承的时候,如果持教者等违犯戒律,会对法造成染污。因为伏藏品是一段时间出现一个,所以不容易受到染污,法越清净越容易得加持。
C、伏藏师
有些时候莲花生大士自己化现伏藏师,有些时候,在莲花生大士没有离开西藏之前,莲师把伏藏交给弟子们,托付他们后面取伏藏,但不管怎么样都可以算是莲花生大士的化现。
D、伏藏品
(a)有些伏藏品是修法,有些是圣物。
(b)有的伏藏是莲花生大士做的药丸,取出来之后可以利益众生。
(c)有时是莲师的头发、帽子、法袍或是甘露水。
(d)各式各样的伏藏都有。
E、取伏藏
因缘成熟才能取出伏藏
a、伏藏是莲花生大士早就通过智慧观察,知道需要在特定时间被取出来。如果时间不到,护法神也不给取。时间到了,自然所有缘起都会成熟,这个时候伏藏大师的境界当中会出现某一种督促,有时护法神会督促让他取伏藏,有时莲花生大士会降临,告诉他要去取伏藏,所以他就会在某个指示的地方取伏藏。
b、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段出现呢?因为众生的根基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的法到现在不一定还能同样调伏。走到这个时间段的时候,根据情况取出伏藏,正好可以调伏这种众生的根基。
2、偈颂二
(1)偈颂原文
“简言随化无有量,邬金大士恩无比,一一境域一圣地,皆是莲师纪念碑。一一地界一伏藏,皆是莲师纪念碑……”
(2)释义
A、“简言随化无有量”
简而言之,根据所化的众生无有边际、无有量,莲花生大士的恩德也是无量的。
B、“一一境域一圣地”
主要是指藏地而言。每个境域都是一个加持的圣地,都是莲师丰功伟绩的体现。
C、“一一地界一伏藏”
每个地界都有一个伏藏。
3、长行文
(1)原文
如此,每一个村落密咒师们的法轨与降伏方便等种种的方便法也都称为邬金纪念碑。
(2)释义
佛法很兴盛,每个村落都有密咒师以及所使用的仪轨。佛法兴盛的地方,佛法很生活化,如果降雹子,每个村子有念经的密咒师,那时候他们就开始念回遮冰雹的仪轨,不让冰雹降下来。有的牧区流行传染病,牛羊都死了,也有这方面的仪轨来回遮,很多也是念伏藏品。此外,禳灾消灾的、降伏的仪轨特别多。
4、偈颂三
(1)偈颂原文
如云:“总之调化不可思,皆是邬金纪念碑,未来于我信受者,谁人于我起信解,我即安住彼者前,每月初十之吉日,谁人受持随念我,彼者与我无合离。”
(2)释义
A、“总之调化不可思,皆是邬金纪念碑”
总而言之,莲花生大士的悲心、智慧、能力、调化的方便都不可思议。这些不可思议的调化的事业,都是莲花生大士的纪念碑。
B、“每月初十之吉日”
每天都可以祈祷,但每个月当中最好的吉日是初十。整个藏区都知道,每个月初十是莲花生大士降临的日子。
C、“谁人受持随念我”
每月初十的吉日,不管任何人受持莲师心咒、受持金刚七句、随念、观想、呼唤莲花生大士,或者对着莲师掉眼泪。
D、“彼者与我无合离”
莲花生大士说这个人和我无合无离,就是他的加持会融入到这个人相续当中的意思。
5、偈颂四
(1)偈颂原文
“以七句祈祷,得如流加持,觉受感应时,是我降临相。”
(2)释义
A、“得如流加持”
如流就是犹如河流一样,相续源源不断地得到加持。
B、“觉受感应时”
感觉到了莲花生大士的加持,自己的心变化了,得到了不一样的感觉。
C、“是我降临相”
这就是莲花生大士降临之相。
(3)分析
A、 “是我降临相”
a、根基、信心等不一样,感受不相同
念的时候莲师都会降临,但是我们不一样:有些根基比较利,或者相续中的罪障薄一点,还有对莲花生大士的信心比较强烈,他的感应也会比较强烈;如果信心弱一点、障垢深一点、福德浅一点,莲花生大士降临时可能暂时感觉不到。
b、持续祈祷必定会得到加持
要知道不管有没有那么明显的降临之相,只要持续性祈祷,加持就会持续性获得。而且明显的感觉(感应之相)总有一天会碰到,可能会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出现(降临在相续中、降临在佛堂上、降临在能够见到的地方等)。尤其是经常修莲花生大士,我们的分别念会越来越弱,对法的信心、对正见的生起越来越明显时,这也是我们祈祷莲花生大士的感应。
B、教诫:要多修莲师、多供莲师
a、莲花生大士的唐卡像、或者铜像,在家里要供奉,可以经常见到、经常忆念。只要家里供奉有莲师像,自然而然很多灾祸、违缘都会遣除。
b、如果有能力,就请比较大的、工艺比较庄严的莲师像,开光装藏。如果没条件,可以请很好的画像、唐卡。实在不行,也应该在佛堂上供奉照片。不修的时候,自己随身带小一些的莲师像,或者带莲师的相片,这样非常好。
6、偈颂五
(1)偈颂原文
“我实无来去,自业障碍净,尔时面见我,世俗所化前,真住罗刹境,然悲不间断,我住信士前。”
(2)释义
A、“我实无来去”
莲花生大士显现上从藏地去了罗刹洲,但实际上照实相来讲,是无来无去。
B、“自业障碍净,尔时面见我”
修行者如果障碍清净,完全清净就肯定毫无疑问可以见到,但我们不断祈祷、不断忏悔,清净到一定程度时,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面见莲花生大士。
有时可能见到光,有时可能见到不同的显现,有时听到声音,有时见到莲花生大士模糊的身像、清净的身像等等,各式各样的方式,能见到莲花生大士。
C、“世俗所化前”
在世俗的所化面前,显现他的身体。
D、“真住罗刹境”
真实住在“罗刹境”,即罗刹洲、罗刹国。
E、“然悲不间断,我住信士前”
莲花生大士的悲心是不间断的,谁有信心就住在谁面前,就是“我住信士前”。
7、偈颂六
(1)偈颂原文
“如是于初十,精进祈祷我,以畏堕轮回,诚心依附我……”
(2)释义
A、“如是在初十”
不是只能在初十祈祷,而是尤其在初十要祈祷,这是一个不共的时间。
B、“精进祈祷我”
清净地去念莲师祈祷文、观修、祈祷、呼唤、集资净障都可以。
C、“以畏堕轮回,诚心依附我……”
因为恐怖轮回、非常害怕轮回的痛苦,以这种出离心引发的虔诚心来依附、祈祷莲花生大士。
(3)分析——得到加持的影响因素
A、心态很重要,我们心越清净,他降临越明显、越快。
B、至少是以畏惧轮回的出离心为基础,还有菩提心、等净无二见(甚至你有跟莲花生大士无二无别的见解,那更高兴、更欢喜),这样来依附莲师、来祈祷,然后根据你的心态、相应你的心态,得到各式各样不同的加持。
幕布链接:
https://mubu.com/doc/1B840dB7f0
使用说明:
本笔记参考生西法师《莲师七句》辅导笔录梳理、整理而成,若希望阅读法师辅导笔录原文请自行在网络搜索。
编写师兄:定解B04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7151定解B0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