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佛说善生经11

《善生经》(11)

索达吉堪布传讲2019.05.15

等会儿念完《普贤行愿品》,我们这边的道友稍微停一下,有些事情要说一下,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事情,今天《善生经》讲完了,下个礼拜三我们讲《父母经》,是关于父亲母亲的一个简单的经典。我们藏文当中有,其他当中没有,下个星期三准备讲一下这个经典。这是一个事情。

这个月的24号以后大概10天左右没有课——我的课没有,其他法师的课应该有的。5月24号应该有《宝性论》后面的课,我记得应该是星期五。然后6月4号到7号这几天讲四节课的《释迦牟尼佛广传》。

《释迦牟尼佛广传》有大概两本书,三十来万字吧。这四天中怎么讲呢?准备讲后面的一个麦彭仁波切的禅修法,准备讲这个。(众人鼓掌)

这个《广传》法王如意宝1998年的时候传过一遍,当时我是第二天的时候给这边的道友做过口译。2002年的时候我在厦门翻译完成,到现在应该有十七八年了,一直没有讲过。可能我们这边个别的堪布堪姆讲过上面这个。

我这次整个《广传》讲的话也许有困难,而其中最精要、最重要的部分是在后面,因为这部《释迦牟尼佛广传》实际上是麦彭仁波切揭示了释迦牟尼佛的修法仪轨,后面就是讲具体的释迦牟尼佛修法和具体的禅修法,大概用四天的时间来讲。

(上师拿出《广传》示意)这是下册,还有一本书,是显密宝库第12,这是十多年前翻译的。现在看翻译这么大的论典还是比较长啦,有点害怕,可能现在都不敢了。这本有918页,上册应该也有400多页。

后面的部分利用大概四节课的时间跟大家讲。这里面的禅修法,去年我们世青会的时候,当时也有英文版的,也印了法本,也想传播的……这个应该是很好的。这部论典、这部巨作翻译完成以后也应该跟大家结个缘,这次应该是十八年以来第一次跟大家结上善缘。因为《释尊广传》特别长,时间关系一直没有给大家传。

这是6月4号到6月7号之间的安排。《维摩诘经》5月24号就暂时告一段落,可能一直要到七月底才讲,中间没有课。所以你们想跑到全世界的哪里去都可以,本来你们很多人就特别爱跑,所以到哪里都可以,反正5月24号以后一直到7月底之间没有课。但我们这边入了各个班的,五论班也好、修心班也好,这些道友还是心要安静下来。闻思的时候你要好好地闻思,边闻思边到处乱跑的话其实意义不是很大,到最后可能会带来很多的祸害。

我有时候看上半年我们有些讲考班的道友,下半年都已经不在了,就像《法集要颂经》里面讲的:“上午见到的很多人,下午就不见了;下午见到的很多人,第二天早上就不见了。”所以我们这边的有些人可能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了。对真正闻思修行的人来讲,可能到处乱跑不是个好事啊!最后给自己、给他人招来很多的祸患,这样不是很好的。当然你们如果想到处去的话我也不遮止,现在这个比较开放和包容的世界,我也没有什么的,放下执著就是自在。

这是我前面要讲的,等会儿下课后我们这边还有一点事情,大家要停一下。明天开始讲《宝性论》,大多数人应该都可以听,现在看各方面的因缘应该具足,对吧?因缘具足的话愿意的、有信心的人,我们尽量想办法给大家提供这个方便。

接下来,今天是我们《善生经》的最后一堂课。

前面六方当中的五方已经讲完了,今天是讲最后一方。最后一方是说,对婆罗门和沙门,对上等人、高尚人士交流的方法。

善生,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

佛陀告诉善生——这里“檀越”应该是施主的意思,作为施主、作为修行人,应当以五种事来供奉沙门和婆罗门。

我们前面也讲过,所谓的沙门,实际上按照鸠摩罗什的解释,不管是外道也好、内道也好,凡是行持出家行为的人就叫做沙门,广义上是这样的;从狭义上面讲的话,指的是佛教的出家人;比这个稍微广一点的话,指佛教当中的修行者——在家和出家的修行者都叫做沙门。所以它可以有三个方面的解释。

这里讲作为修行人,要供养这些沙门、婆罗门。婆罗门是印度当地非常高贵的像一些长辈和一些婆罗门教的大师,他们的修行者也可以这样叫。

云何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

这里说通过五种法来对他们进行承侍,哪五种法呢?

首先是“身行慈”。作为下者,对上师也好、对沙门也好、对长辈也好,用身体经常……这里所谓的慈是一种心态,身体的行慈是什么样呢?就是说经常对他恭敬啊、承侍啊、顶礼啊,在交往的过程当中不是高高在上的傲慢姿态,而应该是一种用身体行善的行为。

二者“口行慈”。语言方面,在沙门和婆罗门面前,经常说和蔼的语言,或者说柔和的语言、甜蜜的语言,非常恭敬;并不是粗大的语言、谩骂的语言,应该用慈心的语言。

三者“意行慈”。就是心里怀有善良、信心、清净心、欢喜心、恭敬心,以这样的方式来行慈。

四者“以时施”,合适的时候,对他们进行布施。也就是说不管是沙门、婆罗门,作为你的上师、你的沙门,他需要的时候,比如饥饿的时候,或者缺少什么的时候,就像世间当中的有些病人、远方来的客人、新来的一些人,可能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用金钱、财物对他进行布施,这对他来讲非常重要,是雪中送炭,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应该是比较适合的时候,并不是锦上添花,根本不需要的时候给他添加很多财物的话,他可能也用不上,所以是应施的时候供养和布施。

第五者,对沙门,他什么时候来做客也好、化缘也好,来需求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应该开门欢迎,不能拒之门外,何时来都应该提供各方面的方便,这是作为下者对沙门的恭敬方法。我们对出家人、对上师也应该以这种方式来恭敬。

我看到其他的一些包括《杂譬喻经》里面,也讲到了其他的一些相当于布施的方法:

第一个是眼施,用眼睛布施。意思是什么呢?对父母和沙门等等,应该经常用慈悲、慈爱的目光对他相看。

第二个叫悦颜,悦意的脸色。我们应该用一种慈悲的目光,慈悲、微笑的表情,或者说用一种很和蔼的目光来与他们相应。

第三个是言辞柔和。跟他说话,交流沟通的时候,用非常文明、柔和、温和的语言,而不是粗言暴语——就是粗暴的语言进行威胁,不是这样的。这是言色方面的。

第四个是身体方面的布施,就是身施。也就是用自己的身体,无论任何行为,对父母和婆罗门等等,要非常恭敬,用恭敬和顶礼来相待。

第五个应该是心施,用心来布施,就是经常有善良的心、信心、欢喜心这些。

第六个是床榻施,就是经常供养一些坐垫、床垫。一般藏地的话,对比如说高僧大德这些,经常供养他们一些坐垫。坐垫的意思,比如某个高僧大德去某个寺院,这个寺院对他供养坐垫、地毯,意思一方面是希望他经常住在这里;还有一个意思是希望他安住在这个世间当中,就是长久住世的意思。所以一般对大德的一些祈请当中,也会配一些坐垫,有这样的缘起。所以这里有供养床座。

第七个供养房舍——房子和宿舍,也就是说提供住宿,提供住的地方。

所以在《杂譬喻经》当中对上者布施分了这七种。

但实际上不管我们怎么样布施——布施也好、供养也好,对今世来世都有很大的功德,尤其是我们作为修行人,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遇到一些应供处,像清净的僧团、清净的得地高僧大德、离贪者,这样做的话非常有功德。

以前法王如意宝在世的时候,大概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去印度。法王有时候会让我们三十号和十五那一天诵完戒以后,僧众排队——那个时候我们现在大经堂的那个地方还没有建大经堂,那个时候是个小小的操场,我们诵完戒以后全部排队,转绕一圈——当时全学院的僧众只有大经堂绕一圈那么多人。法王说你们如果想供僧的话,哪怕是买一点糖也可以。那个时候有一种外面蓝色的纸包的软糖,每个人给一颗。我们那个时候比较期待,“明天十五可能有人发糖吧。”(众笑)

我记得有一个堪布,后来去了印度,已经圆寂了的,就是秋巴堪布。我在《印度游记》里面也提到,如果不是他的话,当时我可能不能回来了。因为我去明卓朗寺院的时候,答应住在那里给他们讲三年的法,后来我想回来但实在没办法。然后秋巴堪布到了印度,他说我可以代你住下来,法王也答应,我就回来了。

当时秋巴堪布有时候负责发糖,他一边念金刚萨埵心咒,“嗡班杂萨埵吽、嗡班杂萨埵吽”(上师边讲边学发糖的动作,众笑)这样的。给我们每个人发一颗,然后我们就边吃边转绕,刚好转绕一圈。甘多拉经堂里面的那些僧人全部绕一圈的话,大概有几百人吧。

意思说像这样比较特殊的时候供僧有很大的功德。有一部经典叫《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以前也用过,经里面说:“时食施沙门, 来世得七福。”如果饮食的时候对沙门供养的话,来世可以得到七种福德。七种福德是什么呢?就是妙色、长命、威力,再加上乐辩才——应该就是辩才无碍吧,还有乐说法——能宣说佛法,然后生于天界等善趣当中,最后获得涅槃。

所以说我们供养应供处、殊胜对境的话,即生当中妙色、长命、有威力、口才好、讲经说法利益众生,还有生生世世得生在善趣当中,最终获得真实的涅槃,会得到这七种功德。

作为在家人,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上供处,这是很重要的。《君规教言论》当中也讲,作为一个国王,最好精神上有皈依处,这样整个国家的大事都能非常圆满成办,事业圆满,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讲的对沙门、婆罗门要怎么样承侍。

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

然后佛陀告诉善生,如果檀越以此五种事来供奉沙门和婆罗门,那么沙门、婆罗门也应该以六种事来进行教授。

我前面也讲过,《善生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互相都有要求。比如我是一个普通人,对僧人、出家人进行供养的话,那出家人天天都享受,除了享受者以外,就像我们中观里面讲的“光是一个享受者,其他什么都不负责任、不管”,不是这样的。作为出家人,对他也有要求的。我们前面也说了,子女对父母有要求,父母对子女也有要求;学生对老师有要求,老师对学生也有要求,互相都有一些原则,其实这是很好的。

我自己在想,我们如果把《善生经》学得很好的话,那么在世间当中——不说什么佛教徒,你有没有佛教信仰都不要紧,因为这里面其实信仰方面讲得很少——如果你把这些做得很好的话,那你的人际关系,你的整个六方……其实这里还是有代表性的,我一个人站在中方,上面有人、下面也有人,左右前后都有人。所以六方的话,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站在中间的,就像前面讲的婆罗门的儿子善生。

我们以后每个人都把自己当作善生,对吧?你们不要认为善生是在另外一个地方早就死了的,跟我没有关系,不要这么想。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就是善生,我对上面的人要怎么样,对下面的人要怎么样,对左右前后六方应该怎么样?真的,包括我在内,我不能说“你们、你们”,我也在内,我也是善生,对吧?

我们这么多的善生都要想,今后都要会看上上下下。我们有些人对下面特别好,但是对上面特别不好;有些人可能对四方很好,但是对两方不好,所以我们每个人的特点和习气都不同。

所以以后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当作是善生。我学这部经典得到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就是自己当作善生。当然这里,比如像我父母已经没有了,那现在第一个——“东方”对我来讲,只有观想其他众生,把老母有情当父母。但是这也不要紧,其他方向人还比较多,对吧?所以我们每个人应该都当作是善生可能好一点。

那沙门、婆罗门对下方的人应该怎么样呢?这些要求就更高了。你看下面的人对上面有五条,然后上面对下面有六条。

云何为六?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二者指授善处,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使未闻者闻,五者已闻能使善解,六者开示天路。

第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作为一个沙门,作为一个老师,或者作为一个上级的话,你对下面的人并不是事事不管、不理不睬、无所谓,自己得到恭敬供养就可以。就像现在有些坏领导、坏老板,对下面的人什么都不管,整天就自己享受。很多年以前我看到过一个领导,印象还是比较深的……不能说了。

所以应该防护什么呢?防护让下属的这些人不要造恶业。如果他造一些身口意特别不好的恶业,这种恶业对他今生来世都不好,应该想尽办法制止。如果没有制止的话,你作为一个领导也好,作为一个沙门也好,确实有一定的责任。如果下面的人实在不听也没办法,但一般来讲,很多人都是因为缺少上面的关爱,上面的很多人忽略了下属,这样下面的人最后趣入了邪道,有这个可能,所以说上面的人是有责任的。

有一部经典叫做《众经撰杂譬喻经》,应该是印度的一个僧人叫道略的,他集结的,后来玄藏法师翻译的,里面有很多关于因果方面的故事。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我记得挺好的,我以前也讲过:

有一个屠夫他杀害了很多很多的众生,但他也并不是最坏的,他也很想供养一些修行人、出家人。但是出家人看到这个人就特别可怕,谁都不愿意跟他结上缘。有一次他看到一个新出家的沙门,就跟他说:“你可不可以经常到我家里来受供养?”新出家的人也不懂,他说:“可以可以,没问题。”后来就经常到他家里来。

他毕竟是屠夫,每天都杀很多众生,那个出家人也不敢说——我们有些修行人对于有些施主还是很给面子的,然后说:“啊,没事没事,你是很了不起的。造恶没事的,无所谓的,没事没事。”因为他害怕自己的饭碗受影响,当时就没有制止。

后来屠夫的父亲去世了,因为他以前也是造恶业的人,去世之后转生到附近的河里面,变成一个河鬼,在那里感受极大的痛苦,每天好像有无数的兵器刺入自己的身体一样。在他难忍无比痛苦的时候,有一次那个修行人跟其他的一些人坐船,过河的时候那个鬼就把他们给挡住了,抓住他说:“你在我们家里享受了那么长时间,你从来没有劝过我不要杀生。明明知道我每天杀生的果报会特别特别痛苦,你为什么不劝我?今天我一定要把你杀掉!”

其他人当时也看到了那个鬼的形象,然后他们就请求:“你最好不要杀他,你看你杀了普通的众生就感受了那么大的痛苦,如果杀了修行人的话,那你的果报更可怕的。”那个河鬼说:“我知道这个因果是很可怕的,但是他根本就不负责任。我要么非杀他不可,要么他应该想办法,念我的名字,马上为我超度回向,还有祈福,看这样有没有帮助。”

那个出家人也很害怕,马上开始念咒语、念经,给他回向,船上的那些人也帮他一起念经超度。这样那个河鬼身体的苦痛减少了,他说:“我现在好了一点。”后来他们邀请河鬼第二天到他们的道场里面去参加正式的法会。

第二天,好像是他们道场里面另外的一个上座长老对河鬼进行说法,然后大家一起给他念经、诵咒语回向。因为佛法不可思议的加持力,那个河鬼当时已经得到了须沱洹果位。他当时是以一个婆罗门的形象来到道场进行供养,后来那些僧人和上座对他进行念经以后,他不但没有了痛苦,当场就获得了须沱洹果位。

所以佛经里面的这个公案,我们作为佛教徒,有些因果的道理应该要明白。这里面主要宣说了什么样的内容呢?

第一个,我们作为出家人、修行人,可能经常受到一些施主的供养,那我们应该对他们念一些经文回向,哪怕是念观音心咒、般若心经。我们学院中午有供斋的时候,都有《随念三宝经》《普贤行愿品》做回向。如果没有那么长的时间,我以前在《泰国游记》当中也讲过,至少也念一些偈颂,我们藏文当中经常念的一些,汉地也有诸如此类的很多回向文,用这些来回向,这个是很重要的。这是我们要知道的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不管转生到饿鬼当中还是转生为其他众生,如果我们念咒语、念经的话,对他是有利的,他可以得到加持。我们不要想“我这么样的人,念个咒语可能没有什么用的”,不能这么想。你看那个人,他可能出家不久吧……不知道他们老头子什么时候死的,反正那个是新出家的,后来跟他们一起念咒语,确实河鬼身上的痛苦就减少了,甚至不痛了。所以我们用虔诚的心、恭敬的心对别人超度也好、自身忏悔也好,这些经文有这个加持力。

这些故事很重要的,希望大家……我每天不可能讲很多公案,但是我讲到的一两个公案,是我反反复复翻阅了很多不同的资料之后给大家提供的。讲完了以后——“这个跟我没有关系,是佛陀时代的。堪布可能一个小时实在熬不过,在这里胡言乱语。”不是这样的,我讲其他的话应该也可以,一个小时应该没有问题的,凭我的口才,是吧?——开玩笑。

以上讲的是第一个法。我们以后对自己相关的人,尽量不要让他们造恶,这个是很重要的。

第二者“指授善处”。应该指点、教授他们行持善法,不要天天都是造恶,或者说在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当中,这样是不合理的。应该让他们产生善心,行持善法,那么经常讲一些善法很重要。

佛经里面有一个《大悲经》,里面佛陀告诉阿难:“你要想利益众生的话尽量说法,要通过说法让众生得到利益。”汉地有一个叫《成实论》,《成实论》当中说:“不闻善法,恶行易起,善心难生。”如果我们没有经常听一些善法,可能心会越来越刚强难化,然后善心越来越薄弱;如果我们经常听闻一些善法,除了极少数极少数的人以外,应该心会变得柔和的。刚开始不一定马上就变成了一种特别调柔的修行者,但是逐渐逐渐……有一个过程的,逐渐逐渐也会可以的。

(上师背藏文教证)好像《大般涅槃经》当中也讲了:“如水渧虽微”,水滴虽然微小;但是“渐盈大器”,渐渐装满了大的容器;“善心亦尔”,善心亦如是;“一一善心能破大恶”。我们的善行虽然很微小,你转个经轮,念个“嗡嘛呢呗美吽”,或者经常磕个头,转个坛城、佛塔,经常拜一拜经,这样一些很小很小的行为;或者心里对别的众生产生一瞬间的大悲心;或者对别人的一种大慈心,慢慢慢慢这些善积累之后,最后相续当中很大的恶业都能被全部破掉。

所以我们千万不能轻视微小的善法,也不要轻视一些微小的恶法。就像火星,小小的一个火星就能焚烧掉我们特别大的山丘一样,一刹那间的恶业也可以毁坏我们的善根,一刹那间的善心也可以毁坏我们的恶法,这些都是因果不虚的。因此作为上师和智者,对下面的人要经常指点善说,讲一些善法。

第三者应该要教他们什么呢?“怀有善心”。我刚才用的教证这里也可以,但是主要让他们心地善良。

“心善地道善,心恶地道恶”,时时刻刻心要处于一种善良当中,不要经常处在一种嗔恨心当中、贪心当中、傲慢当中、嫉妒当中。整天心里面都好像是特别不安逸、不舒服,这样的一种状态,那不说我们所谓的修行人,连世间人当中从来没有任何信仰的这些人,有些人心里很舒服、很善良的,整个世界看着是很平整的,并不是凹凸不平、充满荆棘的,不是这样的。我们有些人,有些修行人,把整个显现和世界变成怨恨的话,那这个修行是不成功的一种象征。

所以经常心怀善心,这是第三者。

第四者“使未闻者闻”,没有听闻的这些要让他们听闻。你下属的这些人,以前不爱听法的人让他听法,已经听了法的不要忘记。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些领导确实很重要的。如果领导非常善良,有智慧、有方便的话,那他的群体,他的下属、他的眷属,都如是的善良。比如他自己是爱学习、爱听闻的,那下面的人全部都是爱学习的。

以前我知道的有一个团体,领导特别爱看书,下面的这些人不得不看书。因为领导特别喜欢看书,所以下面的人也特别爱看书。然后过一段时间领导换了,那个领导有其他的爱好——我不说是……说“有其他的爱好”,是吧?(众笑)然后大概两三年的时候,我发现下面的这些人大多数也有同样的爱好。再过一段时间,又换了一个领导……我看那个群体也是很有意思的,领导完全是不同性格的,又是另外一个爱好,下面的人也多多少少跟他一样了。

可能西方也是这样的。我听说有些学校的学生,比如有些老师特别喜欢探索一些西方的科技,或者是东方的一些神秘文化,或者一些心理领域的知识,那下面的学生都受这方面的影响。包括我们有些上师的弟子也是,上师特别爱说别人过失的话,那么下面的弟子也经常说。以前认识一个堪布,那个堪布可能了不起的,他经常说别人的过失,然后他下面的那些弟子也学着他,也说过失。这样还是有差别的。

所以我们上者的话,要让下面的人经常听法,广闻博学。

第五者“已闻能使善解”,就是听闻了以后应该能善解。因为解惑就是断除烦恼,光是听闻一点都不思维、一点都不修行的话,那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也应该让他们好好地通达其中的意义。

第六者“开示天路”。不仅是懂得一个人天的智慧,更重要的给他们开示天路——开示人天的善趣道……究竟的“天”可能是佛道或者涅槃,也就是最终应该获得涅槃,最究竟的这种道理。这是作为上者对下面也应该要负责任的,这个很重要。

我们在座的各位,以后可能有些会变成领导,也有些现在就是领导,官比较大的,那官越来越大的时候傲慢也越来越大,全部都不放在眼里,然后觉得别人对我的恭敬、对我的供养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心态确实作为一个君子来讲不是很好。应该就像我们昨天讲的一样,要谦卑、有爱心、有服务的心,这样才是很好的。

当然作为一个负责人……我好像经常说我们的一些负责人、领导,这样可能下面的有些人觉得“啊,我们的领导不好”,其实不是这样的。领导还是非常重要的,他有这个福报、有这个能力,下面的这些人暂时来讲没有这个福报和能力。作为领导确实也要起到作用,要关心下面的人,这一点非常重要的。

善生,如是檀越恭奉沙门、婆罗门,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佛陀告诉善生,如是檀越恭敬侍奉沙门、婆罗门,这样的话双方都得到安逸快乐,无有忧愁和畏惧。

那么前面的长行文都已经讲完了,下面世尊以偈颂的方式再次说明以上的道理。下面的内容部分是以上的一个总结,部分是佛陀前面没有宣讲的个别内容。

世尊说已,重说偈曰:

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

妻妇为西方,亲族为北方,

僮使为下方,沙门为上方。

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族为北方,僮使为下方,沙门为上方。这是上面已经讲了的,就是六方。

诸有长者子,礼敬于诸方,

敬顺不失时,死皆得生天。

“诸有长者之子”,也就是善生,他是长者之子,如果想要恭敬和顶礼六方的话,那么应该就像前面讲到的那样。也就是对父母、师长,还有妻子、亲人这些,应该恭敬和随顺。

“不失时”就是不要失去机会,应该应时对他们进行供养。比如父母在的时候你要去恭敬供养,家庭和合的时候或者说有这种因缘的时候,不然就像我们世间讲的“子欲孝而亲不在”,你想要孝顺的时候父母都已经不在了。不是这样的,应该是非常合适、合理的时候,你去孝顺、恭敬、顺从,这样的话你今生当中也是很快乐的,死了之后也得人天的福报生于天界——因为婆罗门和其他很多宗教,死了以后升天堂是他们的一种追求吧。

所以我们也应该这样,在世的时候,应时的时候,尽量地……我刚才讲的,我们每个人应该把自己当作是善生,应时的时候,或者说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对六方恭敬、供养、顶礼、随顺。这样

的话,今生来世都快乐。

然后下面讲四摄。我们昨天讲了六度,四摄简单地讲了一下,这里四摄讲得广一点。《中阿含经》里面有这个四摄的长行文,中间有布施、爱语、利行和同事的一个长行文,过了以后再做偈颂。我们这里没有这个长行文,直接讲四摄。

惠施及软言,利人多所益,

同利等彼己,所有与人共。

四摄是什么呢?首先是惠施,对有缘的众生经常做布施,财布施、法布施。然后跟他们讲爱语,就是柔和的语言,不是接触的时候全都是非常呵斥的语言来得罪人,这是不合理的。然后利行,经常用最善良的心来饶益他们。第四个是我们经常说的同事,就是以身作则,自己的行为跟他人同等,以同事利他。这样的话,别人一看都是:“哦,你也这样做的,那我也可以这样做。”两者呼应、互通的关系,这叫做是同事。

这个四摄法可以分享给所有的有缘人。

此四多负荷,任重如车轮,

世间无此四,则无有孝养。

这个偈颂讲到四摄的重要性。

四摄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责任吧,也是你的一种负荷,就是我们经常说“荷担如来家业”吧,我们应该要担负的一种责任,而且这种责任是任重道远的。四摄就像车轮一样,我们都知道,可以把我们带到目的地,而且车轮可以支撑整个车体,所以四摄是利益众生过程当中很重要的。

虽然这里看起来只是人天乘或者说声闻乘的一个法,但其实四摄很重要。你看声闻乘也是,如果没有四摄的话,有时候也没办法度化众生的。所以四摄就像车轮一样。

好像其他的有些译本当中,这里的“车轮”是“车夫”,就是开车的人或者坐车的那个人,也有这种比喻吧。但这里讲的是车轮,四摄很重要就像车轮一样。

如果我们世间当中没有这四摄的话,那就无有孝顺和赡养。不懂四摄的人可能没办法六方孝养吧,因为不爱布施,特别吝啬;不爱说爱语,说的全是“恨语”……有没有“恨语”的说法?应该可以说吧,特别恨,爱和恨是分开的嘛……不能说?好像没有的,为什么?为什么没有的?以同等理来推的话应该有(众笑)。爱和恨是不是反义词?是的话,爱有爱语,恨为什么没有?“恨”犯了什么错误它不能加上语言?“恨语”可以说的,以同理可以推出,对吧?从因明的推理来推。因为“恨”太坏了,它不配说语言是吧?

那么如果没有布施、没有爱语,然后没有利行和同事,也不想饶益别人、也不想以身作则的话,那就没办法孝顺和敬养其他人了,是这个意思。

此法在世间,智者所选择,

行则获大果,名称远流布。

然后讲四摄的功德。此法在世间应该是智者的选择,愚者是没办法得到的;如果四摄做得很好的话,那么会得到大果报。就像昨天《维摩诘经》当中讲到的,六度和四摄是往生清净刹土的因。所以将来可以获得往生清净刹土等大的果位,今生当中也是美名远扬,流布于整个世界——名声很重要啊,大家不要认为名声不重要,我觉得名声很重要!

严饰于床座,供设上饮食,

供给所当得,名称远流布。

下面讲其他的道理。

如果我们用一些严饰来庄严床座,还有供设一些善妙的饮食给“所当得”——就是他的身份是比较适合的,时间也是应时的,那么这样的话,不管是床榻也好、饮食也好,这些供品我们经常给该供养的这些人、该布施的这些人,那名声也会远扬流布。

其实这里主要讲一个布施吧,财物也好、饮食也好,还有法布施这些都供养的话,那就会美名远扬。

亲旧不相遗,示以利益事,

上下常和同,于此得善誉。

对自己认识很久的这些亲朋好友、这些旧友不遗忘、不抛弃,同

时还做一些饶益他们的事情,上下常常都是非常和睦地相处,那么这样的话,这个人即生当中会得到善誉,就是得到善妙的名声。

这个偈颂很重要,我们大家也要记住。一个人对自己的亲朋好友不应该喜新厌旧,要经常相处,尽量地对朋友做饶益他们的事情,不要害他们。跟上上下下的关系也要很好,这样的话,这个人的名声就会很好的。

我们有些人觉得:“啊,这个名声没什么的,我都已经出家了,我都已经学佛了,没有名声无所谓的。别人面前我就这么一个坏人也可以。”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世间当中的相处、名声都已经没有的话,那可能出世间的解脱、功德这些根本可以说是冰上建筑,确实有点儿……

你看现在世间人,很多都是在年终的时候有一些评估考核。什么样的考核呢?上上下下的人对他有一个评估、评价,“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如果在这个群体当中,这个人名声特别糟糕的话,那他如果到其他地方也会非常糟糕的。

所以,有时候出家人和佛教徒——“别人看不惯我,我性格不好,无所谓的!”其实这样的话,真正修行方面还是给自己制造了很大的违缘,利他更不用说了,自己生存都有很大的困难。你看我们有些人,比如在一个班级里面,所有的堪布、堪姆和法师都害怕,“噢,不用不用,这个人不要不要,这个人很不好的”;然后有些人“哇,这个人我要我要……”就在抢。为什么?同样都是人。

我记得当时大概有一两百人吧,那个时候女众那边有一个瘦瘦的,名字我不说。当时所有班级和所有堪姆都害怕,“不要不要,那个人不要……”就这样的,后来就根本没办法入班,她的名声已经不行了。

所以我刚才讲的一样,一个企业的话,有上面的领导,下面的人,左右前后都有人,通过无记名投票的话,有些人的口碑和印象是非常好的,有些人的印象就不好。西方很多的企业年终的时候要看看这个,一个人考核如果不好的话,谁都不要他,虽然他业务上很精进,但是人品有很大的问题。

所以,刚才我为什么说每个人都应像“善生”一样,我们都是在人群的中间,你自己想一想,周围的人对你是什么样的评价?自己都觉得“啊,凡是认识的、接触的人对我的评价都很不好”的话,那可能修行和利他方面更没办法说,确实是很难的。因为我们佛教的修行是在一个善妙的基础上修的,做人都做不好的心态上要建立超世的功德,自古以来的历史上都是没有的。所以作为佛教徒,名声非常重要!

在一个群体当中,确实同样是人,但人们的评价……比如说一个人死了,如果他是一个好人,特别好的话,可能很多人都会哭的;如果他是个坏人,他给我们的印象特别不好的话,那不但不会哭,甚至有人可能会笑,会非常欢喜,那这样是很不好的。因此对于名声大家不要觉得“啊,这是名闻利养,我是修行人,我才不管这些呢!别人对我看法好也好、不好也好,我修我的大圆满。”结果你的“大圆满”越修越糟糕的话,那真的是太可怕了。

所以这个偈颂大家还是要记住啊,刚才这个“亲旧不相遗,示以利益事,上下常和同,于此得善誉”,我觉得大家应该记住!

当然有些人是业力现前吧,你不愿意放弃旧友,也想饶益、也想和合,但对方实在是……可能对你恨之入骨啊,那这样的话最后只能随缘,没办法的,你再怎么样,但众生的业力都是不同的。每个众生都有不同的业力、不同的方式,所以也不一定是你的过失。

总的来说,从自身来讲,要问心无愧。对交往已久的朋友、对所有的众生都要尽心尽力地饶益;跟上上下下的人都要和睦相处,这样即生当中你会有善誉。我觉得善誉还是很重要。我们修行人当中有些名声还是不错的,有些名声不是很好。我们藏地有一种谚语:“很多人觉得你不好,说明是你的问题;一个人觉得你不好,说明是那个人的问题。”

包括我们各个班里面的道友,有些可能是自己比较隐藏功德,谁也不知道,默默无闻地坐着,来的时候也默默无闻,去的时候也默默无闻——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是默默无闻地来了,只在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哇——哇——”哭了几声;然后死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点哭声,除此之外都没有,这种人像“隐藏菩萨”,不是很出名的。但是有些人有好的名声,有些人有不太好的名声,这些方面大家也应该观察自己——你这个“善生”是什么样的?

先当习技艺,然后获财业,

财业既已具,宜当自守护。

下面讲我们作为世间人——这个经主要是讲世间人的,世间人先应该学习什么呢?就是技艺,一技之长的一些技术、知识,世间的知识,包括现在所谓的商业、金融方面的;然后通过自己的技术、知识和能力获得一些财业;获得财业以后,自己应该好好地守护,不要大手大脚,很快的时间当中马上把它散失了、供养了、布施了,一下子自己连路费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然后特别痛苦。这样不好的,自己还是应当守护自己的财富,这个很重要的。

如果不太会守护的话,我看到西方有些中产阶级的人,有些新闻上是这样讲的,好像有些国家三分之一的人手上连三四百美金都没有,因为他们从来都不存款。这样的话如果整个国家的福利特别好的话也许可以,但有些时候也并不是这样。包括自己生病的时候,看病的钱也没有,还有比如出现比较特殊的一些变化的时候,就非常非常困难。

所以,积累太多的财富也是一种边,佛陀是遮止的;但是一点都不积的话也不合理。出家人有些积财是佛陀不允许的,在出家的戒律当中专门有宣说;但作为一些在家人,自己通过技能学习得到了财富,应该多多少少还是要留一部分,否则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会很难的。

出财未至奢,当选择前人,

欺诳觝突者,宁乞未举与。

下面说财富支出的时候不能太奢华、太奢侈,应该学习前人。就是选择过来人,选择自己的老师啊、父母啊,看他们怎么花钱。他们比较而言应该比较吝啬,不是那么爱花钱,所以应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也就是财富观方面要看看他们。

尤其是遇到一些欺诳者、觝突者——就是与自己有冲突、有矛盾、欺骗自己的这些人,那么“宁乞未举与”——不管他们怎么样向你索要……因为有些是有欺诳目标的,有些是因为你们之间的关系不好,他有伤害你的意图,这样的话,无论他怎么样,你都要“未举与”——不要全部都给他。“举”国上下,“举”可能是全部的意思,是吧?就是你的财富不能全部给他,不然风险很大。

现在很多人所谓的什么理财啊,所谓的这样那样,自己一点都不保留,全部都给别人的话,那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尤其你身边的有些亲戚、有些朋友,他们是有目的性的。他们说得还是很好,“啊,没事,我帮你理财,你把钱全部给我,没有任何问题。现在这是很好的一种方法,不用勤劳,轻而易举地……”尤其是现在网上直播的一些网红,很多人短短的时间当中“啊,每天收入多少多少……”他们根本不知道背后有什么样的一些付出,或者是有什么样的手段。然后很多人觉得“我也应该像他一样,短短的时间当中要发财”,结果钱全部都没有了,最后选择自杀、跳楼,有很多这种事情。

现在我们这个网络时代,欺诳者越来越严重,他们是这方面的专家,知道吧?就是“欺诳专家”。他们专门看我们喜欢什么,然后给我们设一些网,说我们喜欢听的、好的方面;有一些风险、有一些危险,这方面的话基本上都不说。

所以现在很多的平台倒闭,有各种各样的现象。在这个网络时代风险非常大,大家好不容易赚来的血汗钱,最好还是……以前藏地的很多老修行人,把他的钱拴在一个袋子里面,用红线、白线等缠很多遍,然后放在自己脖子上的一个小小的袋子里面,晚上睡觉的时候一直压着,有这样的。

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

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下面说应当从微小的财富开始积累,就像蜜蜂采花一样,那么他的财宝会日渐增长,最终无有损耗。

其实赚钱还是不要太贪了。我们现在有些年轻人,不愿意劳动,不愿意做事情,但是又很想赚大钱,一些小钱对他来讲一点都不满足,这种是很可怕的,其实像蜜蜂采集蜂蜜一样的方式应该是很好的。

我看到我家乡有一些年龄比较大一点的,他们赚钱可能赚得不多,开个小卖部。我问过他们:“一天赚多少?”“一天赚不多的,但是基本上能活得下去,能成本不赔的。”他们有些四川人说“成本不赔的”,意思就是说他不会有太大的风险,卖一点东西,一点一点赚起。这样可能还是比较保险的,尤其是自己没有能力但欲望很大的话,是很不好的。所以这里给我们讲了赚钱的一些方式。

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欲望太大了,然后又不愿意付出。看到别人有名表、名车、豪宅,“哇,我一定要……”然后网上看到什么的时候——“啊,他已经赚了,我也应该这样。”如果父母制止他的话,他就特别恨父母,“啊,我为什么这样?别人都可以,我为什么不能?”——别人有这个福报,你不一定有这个福报哦(众笑)。这种成功的人也是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不是全部的。所以我们很多人还是谨慎好一点,对吧?

下面讲“六条”。

一食知止足;

作为在家人、修行人,吃饭不能太多了、太少了,应该也有一种知足少欲,这样比较好。

刚才讲了,我们的这种财富观确实很重要。佛陀在《杂阿含经》里面说的财富观,我以前好像在一个学校里面也讲过:“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意思是我们的财富要分三个方面:第一份自己使用;第二份用于一些投资经营;还有一份要“藏密”,应该是做一些应急用,未来发生饥荒、贫穷的时候用来应急的,这个很重要!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有这一份,可能连自己吃的都没有,全部都投资了,钱全部都放在股市里面了,然后股票一下就蒸发了,“啊,现在什么都没有了……”然后就安住在“大圆满”如虚空般的境界当中。(上师笑、众笑)

真的看到有些人的这种“境界”,心里还是很那个的。看到自己全部都已经……然后每天看看看,“哦!上来了、上来了!”一天就是“哇!——”然后就安住(上师笑、众笑),然后出来的时候不知道在走路还是在坐着。有些人都已经是我们密法里面讲的那种“愣然”的状态,有些听说已经“开悟”了——开悟就可以了。

那么这是积累财富方面。然后下面就是“食知止足”,也就是说食物不能太多地食用,我们以前也讲过,比如说佛陀的过午不食是很好的一种养生。

现在很多人可能对减肥、对身体方面比较执著,《别译杂阿含经》里面,佛陀时候也有减肥的情况。以前波斯匿王有一次去见佛陀,佛陀好像在给孤独园还是在哪里,然后他去见佛陀的时候,因为他身体特别肥大、特别胖,气喘吁吁地。这个时候佛陀说:“啊,你怎么胖得这么厉害啊?”波斯匿王对佛陀说:“确实我现在胖得不行了,连喘气都很困难,自己也觉得很惭愧。怎么办呢?”佛陀给他念了一个偈颂:“夫人常当自忆念,若得饮食应知量,身体轻便受苦少,正得消化护命长。”意思就是作为人的话,应该经常忆念饮食的量,身体比较轻松,感受的痛苦也就没有,而且不会特别胖,最后寿命也很长的。大概这个意思。

佛陀给他讲了这个偈颂,然后要求他经常用这个来提醒自己。当时波斯匿王很高兴,他马上对身边的一个人说:“以后我吃饭的时候,你经常给我念一遍,这样我每天给你一百个金子。”他下面的那个人答应了。他很开心的,念四句赚一百元钱——不知道那个金子是多少钱,反正他很开心的。当天佛陀还给他们说了一些法,然后就回去了。

回去之后,天天波斯匿王吃饭的时候那个人就给他念这个偈颂。过了一段时间,慢慢慢慢地,他原来特别肥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苗条了,长相也越来越庄严,身体很轻松了。他特别感谢,又跑到佛陀那里去说:“我最近身体这么好,特别感恩佛陀。我们确实需要这样一种窍诀。”

现在可能我们出家人的群体还稍微好一点,这方面不是特别在乎吧。但是如果肥胖的话,做事也不方便,可能睡眠也比较重,有很多的过失。

因此,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有这样的窍诀,大家经常依靠这种方式,锻炼身体也好、经常磕头也好。西方人特别喜欢跑步,每天都是四公里、十公里,他们经常这样讲的。依靠这种方式来养生也好、健身也好,这样也是很好的。

现在很多比较高档的区域,一定要有许多的健身器材,很多很多人特别特别在意这个外表、肉体。但这个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但另一方面也应当对治自己的贪心,做到饮食适量。这是第一个。

二修业勿怠;

不管你做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事业,不要懈怠,懈怠的话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的。

三当先储积,以拟于空乏;

应该有一些储蓄,我们刚才讲的一样,应该有一些用于饥荒、应急的,这是第三者。

四耕田商贾,择地而置牧;

作为在家人,首先是“耕田”,也就是农业,这在佛教当中也是开许的;然后“商贾”,就是做生意;第三个是“择地而置牧”,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地方开始放牧。好像哪个译本当中是养羊养牛吧。反正工业、农业、牧业都需要做。

五当起塔庙;

就是要修佛塔、修寺庙。

六立僧房舍。

要建立僧房,给出家人建一些寺院。这个还是很重要的,不光是工业农业就可以了,应该还要有一些精神的归属,应该有寺院佛塔,这个很重要的。

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

这就是作为在家人勤奋的六个事业。行持善修的时机不要失去,这种机会是很难得的。

如是修业者,则家无损减,

财宝日滋长,如海吞众流。

如是行持的话,那么我们的家产无有损减,而且财宝日日增长。就像百川融入大海一样,到最后财富的海洋越来越壮观,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应该是非常圆满的。

所以,这是对在家人的一个特别好的经典,我也想把这个最好是翻译成其他很多民族的文字吧。可能你们用这个版本是最好的,我也对比了一下其他不同的几个版本,有些版本里面的语言很难解释,所以可能这个是最好的。

尔时善生白世尊言:甚善,世尊。实过本望,逾我父教。能使覆者得仰,闭者得开,迷者得悟。冥室燃灯,有目得视。如来所说,亦复如是。以无数方便,开悟愚冥,现清白法。

这个时候善生对世尊说:啊,您讲得太好了!世尊,确实您好了不起呀,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也远远超出了我父亲的遗教。我父亲讲得很简单的,只是让我六方顶礼,但不知道六方这样拜有什么用。

确实这样!我自己的感受,就像刚才说的一样,我们每个人以后站在中间,上上下下六方都要看看。这个我说了几遍了,希望你们要记住!

善生说:相当于是一个人头被蒙住了,然后把布拉开让他正面看到了这个世界一样;相当于是一个人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面,然后突然心开意解一样;相当于一个人在非常迷惑的状态当中,突然恍然大悟一样。就像特别黑暗的密室当中突然有了一个燃灯,所有有双目的人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如来所说的也是这样。

确实我们本来很多情况都是在黑暗中的,世界里面的取舍、亲友之间的关系、上上下下的关系,很多都不懂。那听了这部经典之后,我相信对你们很多人应该会有帮助,我是这样想的,因为这部经典太好了。

而且我们光学一遍不行,以后你们还要好好地去社会当中传播。把这个法本尽量印好,每个人哪怕是只讲里面的一个法,都可以去弘扬。你看总共有那么多条,没有时间全部弘扬的话,只是其中选适合自己的六条,然后就可以到处去说。

我们经常在十字路口看到有些人给路过的人发什么宣传单的,所以你们也拿一个《善生经》到十字路口去,凡是路过的人这边给一个、那边给一个。有些人是“不要不要!”我都是很远的地方就“不要不要不要……”这样的。

所以,以无数的方便让这些迷惑而愚昧的众生完全开悟——世间和出世间当中的开悟。显现的是非常清净、清白的佛法——让我们完全明白了世间和出世间的这些道理,这样清白的法完全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所以者何?佛为如来、至真、等正觉,故能开示,为世明导。

这是什么原因呢?归根结底佛是如来,一切万法的真相他如是了达、如是通达。他是至真和正等觉,他是真实正等觉,在这个世间当中十地菩萨都没办法与之相比。在《随念三宝经》当中这些功德都有讲吧,他是正等正觉,对所有的万法,依靠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已经了悟,以这个缘故为芸芸众生开示正道,开示世间万法的真相。将无数的世间众生引入解脱道,佛陀是他们真正的引路明灯。

因为佛陀是开悟者、证悟者,我们世间者毕竟是有烦恼障和所执障的原因,就不能了知,是这个原因。

今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所以当时善生说:“因为这个原因我今天皈依。”本来他是婆罗门教的嘛,也就是其他教的,然后他就开始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经常念三皈依的时候也是这样念的。

唯愿世尊,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

“还希望世尊允许我在您的正法当中成为佛教真正的优婆塞。”他还不想出家,要当优婆塞。

先一步一步来嘛,他因为第一次遇到佛陀,所以他说“我要成为优婆塞,成为居士。”因为比较年轻,年轻人先受居士戒好一点,出家还是要比较成熟,应该有一个比较长期的思考才可以选择。

自今日始,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他开始在佛陀面前——“从今日起乃至尽形寿”,“尽形寿”就是生命穷尽之前,也就是有生之年当中吧。因为别解脱戒都是乃至有生之年,也就是“尽形寿”,这一辈子当中,他就受了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欺诳、不饮酒。所以最后这里讲到了三皈五戒。

当然我们今天的群体,可能99.99999%应该是佛教徒,所以我们就不受什么三皈五戒了,大家应该都是的。那么以后,以这种方式来让别人受三皈五戒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尔时善生,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善生听到佛所说的《善生经》的这些教言之后,他非常欢喜地奉行而去。

《善生经》全部十一节课已经圆满。如果我们大家没有共同学习的话,很多事情是难以完成的;那么大家现在这样共同的学习,就已经圆满了。特别感谢翻译的译师们,佛陀耶舍和竺佛念,因为他们的翻译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文字。也非常感恩佛陀给我们无明众生开启了这样的正道。同时也特别感谢我们所有相关的技术人员、工作人员,还有我们所有的听众,大家有这样的一个因缘也是很好的。

最后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在今天这样庄严的场合当中,大家以佛陀和三宝作证:“自己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弘扬以《善生经》为主的教法,利益众生。”大家一边发这样的殊胜愿,同时我们将这十一节课的所有功德,回向于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世界上所有的高僧大德常久住世,常转法轮;让所有的众生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以这样的心态,大家普皆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