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佛说善生经7

《善生经》(7)

索达吉堪布传讲2019.05.01

今天我们继续讲《善生经》,之前也跟大家说过,可能这个礼拜当中,明天后天都讲《善生经》。下个礼拜可能还有一节课或者两节课,基本上下个礼拜可能会讲完。这样的话,《善生经》已经讲完了,也很好,对吧?没有想到中间还学了这么一个经典。

原来我在不同的一些资料当中也引用过《善生经》的个别内容,但当时没有完整地学。这次给大家辅导的同时自己也对照了一些不同的版本,也认真地学了一遍。确实支法度的译本,其他《阿含经》里面的译本,这些版本的差别比较大,有些地方很难对应,不像《维摩诘经》的不同版本都比较相同。所以以后要讲《善生经》的话,首先是选择版本,然后如果要跟其他不同译本对照的话,可能有一定困难,有些在内容上差别比较大,这个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不管怎么样我们这次选的这个《善生经》的版本,我觉得内容非常好,尤其当今这个时代当中,对很多在家的佛教徒特别适合。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说,希望以后要好好地去弘扬《善生经》。因为我们现在的佛教徒当中,应该可以说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在家佛教徒。对于在家佛教徒有些经典太深了,一直讲一些空性啊、般若啊,讲大乘的一些特别玄妙的意义的话,可能很难以通达。还有些可能跟我们一些在家的佛教徒没什么关系的,包括一些律仪、戒律方面的,也很难触及得到。所以我们也在不断地弘扬生活佛教,我想一定要契合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真正用得上的有些道理,对当今来讲也是很重要的。

这次听课的道友们,希望以后多弘扬一下人天乘的或者说是生活方面的佛教内容,这样大多数人能接受,大多数人实际工作当中特别用得上。我们要关心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当中受到利益,这是很重要的。否则我们总是宣说甚深的妙法,当然从功德上或者说佛教的甚深意义上讲,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如果拿到生活当中,结合我们自己的言行举止的时候,有些道理很难用得上。所以我们有时候讲一些比较浅显的内容,有时候讲一些深奥的内容,这两个可能要结合起来。如果我们整天都是讲特别简单的,好像佛教的甚妙之理很难以通达,也非常可惜;如果我们天天讲深奥之义呢,真正要用到生活当中,有时候也没办法适用。所以学习《善生经》之类的内容我觉得也很有必要!

我们前面已经讲了恶友大概有十六种,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我们要依止的善友,也大概分了十六种。大家也可以观察一下,我们在修行当中,在生活当中,你有没有好朋友?有的话你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依止?如果是我们前面讲的恶友的话,那很快的时间当中一定要远离,因为他对我们来讲非常危险,这一点我想大家应该能记住。

我们每天上一堂课的话,即使你记不了特别特别多内容,至少几个关键的,我们在生活当中、修行当中经常能用得上的应该记住。甚至一堂课的内容,也许各方面因缘具足的话,再过十年二十年还记在心里面,这是最有意义的!

佛告善生:有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为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当亲近之。

下面佛告诉善生,有四种朋友、亲友可以亲近,如果亲近的话,会多方面得到饶益,而且为人救护。因为这些朋友会给我们带来真实的利益,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救护我们的人生,非常有意义的。这四种法,也就是这四种亲友指的是什么呢?下面就讲这四种法。

第一种止非。“非”也就是不合理的、非法的、造恶的,“止非”就是制止你造恶行。

第二种是心怀慈悲心,就是悲悯、慈悯之心。经常对别人有这样的同情心、饶益之心,是心地善良的人。

第三种是利人,在实际行动中去饶益别人。

第四种叫同事。所谓“同事”,不仅仅是饶益,而且行动当中还亲自去帮助别人一起做。

这四者就叫做四种亲友,是可以依止的。如果你去依止他的话,多方面会得到饶益,而且为人救护,所以这四种亲友是应该依止、亲近的。这是一个总说或者略说吧。

在《大乘义章》里面,认为前面是从语言方面制止恶业;第二者慈悯,指的是从心识上面应该怀有悲悯之心;第三者和第四者,认为是身体上的。当然大概的或者说重要的意义分为这四种也可以吧,身、口、意,这样分也可以。但实际上,可能在语言当中也有涉及心的,然后慈悲心当中也有涉及语言和一些身体行为的。所以,下面具体分类的时候不一定完全是这样,应该有不同,互相有一些交叉。

刚才这里讲了亲友的四种法。有一个叫《佛本行集经》,其中讲善友大概有三种法相,佛陀在这个经典当中讲:“我略说友相,恶谏善劝行,厄难相救济,是名真善友。”意思就是说,如果略说所谓朋友的法相,实际上有三个方面的:第一个是恶谏,经常劝谏,制止恶行;第二个劝谏,让朋友去行持善法;第三个,遇到厄难,遇到一些很大困难的时候,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解救你,那么这就是真正的善友法相。

其实我也思考过这个内容,确实我们在生活当中,如果有这样的朋友,那可以说是最好的。经常劝你不要行持恶法,经常劝你行持善法,而且最关键的时候会在你身边。不像有些人,平时你有权有势力的时候,可能经常对你特别好;一旦你各方面下滑、各方面衰败的时候,根本不理你。这种人确实不算是一个真正的朋友。

所以依止朋友的话,按照《善生经》的内容,总的来讲有四种;按照刚才讲的《佛本行集经》当中,有三个方面;还有像《瑜伽师地论》里面,善友也讲了大概八个方面吧:比如说对经论的多闻,对甚深意义有一些证悟,还有有慈悲心,没有厌倦心,有忍耐心等等,大概有八种法,我看大多数是讲心的一些境界吧。

尤其作为一个佛教徒,你要依止的朋友是什么样呢?应该是广闻多学、清净戒律的。尤其是大乘佛教徒的朋友,最好是心怀慈悲心的,所作所为利益众生,而且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不是一会儿就开始生厌倦心、厌烦心——该生的、对轮回的厌烦心不生起;不该生的厌烦心,稍微遇到一两件事情……发心的过程当中经常一点点事情就马上生“出离心”、生“厌离心”,那么这种朋友实际上是不值得依止的。尤其我觉得我们所依止的朋友,心容易生厌倦心的话,会给周围带来很大的影响。

这个略说大概就是这样。下面将刚才讲的这四种法一一广说,止非有四种,慈悲也有四种,还有利人、同事,每一个法都有四种,总共有十六种人。也许这是十六种不同的人,但大多数可能……比如说止非,可能一个朋友也可以具足这些功德吧。

善生,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天路。是为四止非,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首先佛告诉善生,所谓的制止恶行有四种法,制止了恶行就能得到饶益,为人救护。那何谓这四种法呢?


首先第一个,看到你的朋友行持一些恶法,包括偷盗啊、欺骗啊,做各种恶劣事情的时候,通过一些方式来劝谏,让他不要造恶业。

以前孔子也讲过很多劝谏的方法吧,什么刚谏、举谏……有些是以旁敲侧击的方式来劝他不要造恶业;有些是直言不讳地,比较直接地跟他说;还有些是相劝,在他面前恭敬地、很懂礼貌的方式来劝;还有委劝,就是用比较婉转的语言来劝他——因为有些人劝别人时让人下不来台,在众人当中直接跟他说:“你不能这样!你要这样这样……”这样的话不但没有什么利益,反而可能从此之后你们之间的关系再也没有以前那样了。而如果以善巧方便的方式,以慈悲心或者其他适合的方式来对他进行劝诫之后,也许别人就不会行持恶法了。

所以说,见到朋友做恶事的时候,通过各种善巧方便来劝诫制止他,这是第一种。

第二个是通过正面来对他进行教育,讲很多正道。比如他喜欢杀生的话,就给他讲杀生的过失、放生的功德,讲一些生命的可贵性,这样一来,他一定能听从。就是从正道方面对他进行疏通和开示。

第三个就是心怀慈悲。毕竟对方也是懂道理的,慢慢慢慢用慈心和爱心来感化他。所以有些说前面全是语言方面的可能是不对的,你看这里就是慈悲心嘛。

第四个,不仅给他讲一些制止恶行的和开示正道,更重要的让他对来世要关心。像一些儒教的思想,只关心今世,对来世会不会转生到善趣,会不会进一步获得二乘或者大乘的果位这些方面是没有的。所以说还要进一步对他的来世进行关心,这种开导实际上对于朋友来说,既制止了他的恶行,并且还可以让他行持善法。

确实我们很多人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或者说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些人真的很需要朋友的这种指点。刚开始你进入佛门或者进入正道,有些朋友对你起到很大的作用;然后在路途当中,有些朋友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我记得有一部经典叫做《诸德福田经》,里面讲到了阿难的前世。阿难的前世也是因为朋友的劝请,朋友的善引导,让他后来在生生世世当中获得了快乐,有这么一个故事。

他说他以前变成一个老百姓的时候,身上生了很多的病疮,非常难治,他到处去求医,一直没有好的结果。后来有一个善友跟他说:你如果到一些有出家人的地方,用出家人沐浴的水,自己来进行沐浴的话,对你的病是有利的。听到这个话之后,他就去到一些寺院里面,然后创造条件,用出家人沐浴的水来洗涤自己,后来他的病完全治好了。而且因为他当时供养僧众沐浴的功德,生生世世当中他的身相庄严——身体是金色的,而且没有疾病,这一世当中遇到佛陀获得殊胜的境界。

这里面讲的是我们的阿难尊者还是其他的一个比丘叫阿难的,不是特别清楚,因为有些经论当中说阿难是在佛陀涅槃之后获得圣果的,但这里因为他知道自己前世的这些经历,所以可能是另外一个获得阿罗汉果位的比丘叫阿难的。

不管怎么样,我是这样想的,今生当中你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朋友,他对你的修行,对你的行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因为这样,不仅你今生当中遇到了正道,而且生生世世都有非常多的快乐。所以我们应该有感恩心。

我看到《贤愚经》里面有一个偈颂,“贤善之人,遏恶扬善,欲令广闻”,意思就是说,这些贤善的好友,他会经常让别人听到、让别人知道抑恶扬善的道理,他会经常在许多人面前讲。因为他的这些语言让很多人最后真正断除恶行、行持善法,让他们享受到快乐、远离了痛苦,非常有意义。

所以我们学习大乘佛法的道友们,在自己的生活当中、修行当中,有一些好的道理我觉得有必要经常给别人分享,对吧?不管是比较浅显的道理还是甚深的道理,都有必要给人们分享,对他们来讲这是非常珍贵的精神上的财富。

这是第一个,遮止恶行有四种法,这四种法在一个人的行为当中可以具足。

刚才那个公案当中也说了,他当时供养僧众的原因,生生世世获得长命、具有妙色这些;反过来说,我们有些人为了长寿、为了快乐,经常杀鸡、吃鱼,做很多的恶行,这样的话实际上是不可能得到长寿、不可能得到财富的。即使即生当中这些罪恶没有成熟到你的身上,但实际上不久的将来肯定会短命啊、多病啊、贫穷啊、相貌丑陋啊,以及在生活当中处处都遇到一些障碍,这些其实都跟我们的前世有一定的关系。

有时候你们也看一看世间当中的一些生活,甚至你们有些人喜欢看的一些电影电视里面,如果真正懂得前因后果,或者说知道众生有很多业力的话,会发现这些业力贯穿于整个人的一生当中,这是最主要的主线。我们很多人觉得:“我为什么这么倒霉?我为什么就不行?”实际上即生当中也许你是一个善良的人,是一个非常讲道理的人,可是你的阿赖耶上面还存在着多少的业?这些业不断地成熟、不断地成熟,而你现在行为的果还没有成熟,将来当它成熟的时候,你现在所有的果报也都已经受完了。

我们现在的世间人真的对因果道理非常茫然、不懂,认为“我现在做了个善事,应该马上成熟”,其实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连一个农民种庄稼,春天种下去,几个月以后能不能长成还是很难说的;我们人相续当中的业力不是一生就全部能成熟的,只有极个别的比如供养僧众啊、孝养父母啊、尊敬金刚阿阇梨啊,极少数的业今生当中可以现世现报,除此之外都不是的。所以我们懂得业果的关系十分重要,这样一来生活当中很多想不通的道理就应该想得通了。

我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今天祈祷好像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那我更加……当然流鼻涕我没有祈祷过,为这么小的事情,没有必要对吧?但是诸如此类很小的事情,也是有因有缘的,这种因缘有些是很巧妙的,大家也应该明白。

所以善友对你生生世世获得快乐起到主要的作用,恶友对你生生世世遇到痛苦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一点不得不谨慎。

复次,慈愍有四事:一者见利代喜,二者见恶代忧,三者称誉人德,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是为四慈愍,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下面讲到慈愍,也有四个法,哪四个法呢?

第一者见利代喜,意思是说见到别人或者自己的朋友得到利益,不管是名声上、财富上、工作上得到真正利益的时候,非常欢喜,发自内心的随喜。

第二者见恶代忧,见到别人或自己的朋友遇到不幸、遭遇痛苦的时候非常担忧。

五月一日来的人,希望你们要听的话全部听完,不然你们只听半节课走的话好象有点不吉祥(上师笑,众笑)。对有些人来讲,可能一辈子从来没有听过法,这次是第一次听佛法,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听佛法。会不会这一生当中只有这一节课?而这一节课也只是一半?一半都没有,我还有一半都没有讲完,对吧?我可能还要讲半个小时左右,你们能不能忍一下?没事,已经很远的地方来了,既来之则安之,知道吗?(上师笑,众笑)

我理解有些人对所谓的佛法是什么样不清楚,但是佛法没有听过的话,世间一般的课堂应该听过。一个小学老师讲课的时候,你到教室里听一下然后就走了的话,那个小学老师可能也是不同意的,对吧?我今天的这些新客人们,不但没有给你们赞叹,还稍微说了一下,不好意思哈(众笑)!因为我眼前晃的人太多了,“五·一”劳动节嘛,我们还是比较尊重大家的。

我们刚才讲到有些人见到人遭厄的时候替他担心。真的,你遇到困难、遇到痛苦的时候,他特别担忧、特别伤心,这是真正的好朋友。第三者,他看到你的功德就赞美、赞扬;第四者,见到别人对你恶言恶语的时候,不会袖手旁观、见死不救,他会非常努力地去制止,想尽一切办法帮你。

如果具足这四种法,具有这四种慈愍的朋友,可以给我们带来饶益,让我们“为人救护”,确实对我们有帮助。你的朋友如果具足这些事的话,对你有非常大的利益,遇到任何大的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会帮助你、解救你,这样的朋友是真正的、也可以叫做具有慈愍心的朋友。

所以我们在这里也要知道,看到别人得到利益的时候会随喜,真正的一些朋友他是会这样的。如果不是一个很好的具有慈心的朋友,那可能表面上看来你们两个是朋友,但实际上已经成了暗中的竞争对手。比如说你买了一辆车,或者你有了什么财富方面的利益,他心里马上闷闷不乐,特别不高兴;你有了名声的时候,他又不高兴,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世间当中很多为利、为名的追求,当人们得到的时候,真正去随喜和赞美的人是极少数的。

当然,我想东西方的有些追求方式是不同的。像东方的有些国家,可能求名声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美名远扬这些一直被认为是非常好的事情;如果求利的话,就觉得好像这个人贪心很重、欲望很大,是不大合理的。但像西方的某些国家,他们觉得只要合法,不管怎么样,求利是最重要的,比名声还重要。因为一些利益、钱财,实际上真正的生活当中是用得上的,所以只要没有触到法律的红线,我们听起来并不是特别如法的赚钱途径,他们也是比较赞同的。西方很多所谓的道德跟法律可以说是连在一起的吧,所谓的只要是合法的就是道德的,只要是不合法的就是不道德的。如果是不道德的一种行为来得到的名声也好、财富也好,其实是不合理的,是非常羞愧的事情,有这样的一种传统吧。

东西方也好,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对名和利的希求,可能有些地方确实有所不同。每个地方固有的一些文化、传统、习俗,我们也没有必要去遮破,但也没有必要一直一味地随顺。东方人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色应该坚持下去,这个很有必要,没有必要所有的事情都向西方学习。西方的有些科技技术,有些地方是可以学习的,但有些地方也不一定那么优秀。

西方人也是一样,自己固有的传统其实很有必要,不仅是一个法律,虽然法律上并不是非法的,但是从良心上、从道德上,可能对我们整个人类,不管是对家庭、对生活不利的有些行为,也应该值得关注。当然这个我们也没有必要讲那么多吧。

最重要的,真正具有善良的心、具有慈悲心的这些朋友,他经常是你遇到快乐的时候就一起随喜,你遇到痛苦的时候他会一起代受。尤其真正的好朋友,当我们遇到最大困难的时候,他会出来帮你,这是真正的朋友。麦彭仁波切在《君主法规论》里面也讲过:“衰败之时定了知,饶益者为亲密友。”当我们最可怜、最衰败的时候,真正能看得上我们、真正能帮助我们的人就是最好的朋友。

当我们兴盛的时候,当我们兴旺发达的时候,确实谁都会变成你的朋友;但是一旦你沦落为乞丐,非常衰败的时候,真正能看到你的人就比较少。人是非常非常现实的,我们藏族有一种俗话叫做:“当你兴盛的时候,天上的鸟也欢喜地依止你;当你衰败的时候,自己的亲生之子也远远地离开。”有这种说法。

今天这里主要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讲好友,好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你要依止的朋友是不是善良的人?是不是真正的好友?这个你要观察;然后你作为别人的朋友,那你对别人是什么样的?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根本没有……然后一旦对别人有求的时候你就想起他来,那这样的话可能不是很好的朋友啊!

我们上一节课讲到,有一个人到国外去,他发财回来,别人迎接他的时候,他把财宝全部放在大象背上,他当时是怎么样的态度?确实有些现实意义吧。我们世间人特别喜欢追名逐利,但是这个时候,真正的好友是哪些?真正的恶友是哪些?这一点我们要分析。

利益有四。云何为四?一者护彼不令放逸,二者护彼放逸失财,三者护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诫。是为四利人,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下面讲利益也有四种法。

第一者是“护彼不令放逸”,包括他的身口意行为,前面讲的一样,什么赌博啊、饮酒啊这些散乱,这些是无意义的,也是不合理的。所以真正的好朋友,他用饶益的心来保护你不要放逸。

第二者是“护彼放逸失财”。太放逸的话,你所有的财富都可能失去,那么好朋友会经常帮助你——“不要供养得太多了,不然的话你自己也没有钱了;不要去放生,你连自己的生活都没办法解决还放什么生呢?不要买一些奢侈品,不要……”其实我们有些佛教徒也是真的需要旁边有一些好的朋友。有些是太虔诚也好、太激动也好,然后什么都……

别人是经常让你供养,但我并不是这样的。我经常让他们不要供养、不要布施、不要放生,因为你自己基本的一些生活都没办法的话,长期来讲不是很好的。你自己的生活基本上保证的情况下,做上供下施,做一些……这样就比较好一点。不然有些是太放逸了,太有“信心”了,最后可能对佛法产生邪见的,这样都不是很好。

所以好的朋友他会经常保护你的财富,不让失去。比如让你不要理财啊、不要投资啊,别人会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有各种说法,但是这个也是有风险的、有危险的,你自己还是好好地生活。这种叫做是好朋友。

第三者是“护彼使不恐怖”,也就是保护他心,使他不恐怖。有些人有一些恐惧症,或者想自杀,或者得了一些自闭症、忧郁症等等。尤其现在这个时代当中,有很多精神上恐惧的疾病吧。别人这样恐慌不安的时候,你经常安慰他、帮助他,对他的心理进行疏导,这样之后,过一段时间,别人走出了阴影,走入了正道,他也不怕了。

有时候我们可能因为身体的原因、疾病的原因,心里有恐怖,晚上睡不好,有各种情况,过一段时间就没有事了,就很好了。所以真正好朋友的话,会给别人解除这种恐惧。

第四者是“屏相教诫”。也就是私下对你经常有一些教言吧,让你不恐怖、不放逸,还有很多对你身心有利的教诫。

那么具有这四种利益的朋友,我们应该依止他,他会经常保护你,让你不产生恐惧,经常对你有各方面的教言,这也是很重要的。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里面说(上师背藏文教言),我以前在藏微博里面用长行文来讲过:“断除一切诸愦闹,假设不能皆舍弃,则当依止诸正士,此乃彼之妙药也”。意思说,散乱、愦闹这些我们都应该断除,如果你实在断不了,那你应该依止一个很好的朋友,这是你的妙药。

法王如意宝经常引用这个,我也引用过几次,但不知道你们重视没有。今天希望大家把这个偈颂尽量能背诵。意思就是说,我们有些修行人,一点不散乱、一点都不愦闹的话做不到,有些人还是喜欢散乱,但是如果你经常依止一个很好的朋友,这对你来讲也是一个很好的妙药。法王以前有时候说:“你们实在不能闻思修行的话,我不勉强,但是你们要接触一个闻思修行比较好一点的人。”这样的话,闻思修行好的人大家都抢——闻思修行好的人不知道多不多?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对吧?

这个偈颂我刚才用藏文给大家已经背了,你们也应该能记得到的。那么这是第三个法。

同事有四。云何为四?一者为彼不惜身命,二者为彼不惜财宝,三者为彼济其恐怖,四者为彼屏相教诫。是为四同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第四个同事也有四法,何谓四法呢?

第一个是不惜用生命来帮助他,为朋友不顾自己的一切亲自去帮他。真正很关键的时候他会这样的。

第二个是为了他不顾自己所有的财富。比如说他生病的话,哪怕自己的家产全部空掉也要救他,就是这样的。

第三个是为了解救他所有的恐怖,不惜一切代价,愿意付出一切。

第四个,前面那个“屏相教诫”,他可能是通过其他途径来做的,这里这个是他亲自、私下想尽一切办法劝诫他。比如说他误入歧途、恶友相伴,最后有些走偏了、走错了的话,他会想尽一切办法依靠善巧方便来劝解他,是这样的。

那么这四个“同事”实际上如果能做到的话,那么这就是真正有饶益的、为人救护的善友,最好的一种朋友。所以真正的好友,其实永远都不会欺骗你,永远都不会欺惑,这是很重要的。不仅是人,佛教的一些故事里面,动物当中也有特别可靠的朋友。

以前有一个故事,狮子和猕猴是很好的朋友。然后猕猴有了几个孩子,两个还是多少。有一次猕猴要出去,它就把两个孩子交给狮子保管——我们有些佛教徒以前看过这个故事吧。然后那个狮子当时待在那里的时候睡着了,睡着了以后,猕猴交给它的两个孩子被鹫鸟——一个大鸟,是大鹏还是鹰鹫,那个鹫鸟因为很饿,就准备吃掉猕猴的两个孩子,所以把它们带走了。

过一会儿狮子醒过来了,好像鹫鸟把两个孩子拖到了树上,狮子爬不上去。这个时候狮子就对那个鹫鸟说:“你是鸟中之王,我是兽中之王,我们两个是好朋友。你最好把猕猴的孩子还给我,我刚才是睡着了。你还给我,因为我们两个是好朋友。而且两个国王这样是没有必要的。”就求它:“因为它们是我的朋友委托我照看的,所以我不能做对不起它的事情。”但是那个鹫鸟说:“我实在没办法,我太饿了。如果我不吃它们的话我会饿死的,所以我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这个时候狮子就把自己的身体切了一些肉给鹫鸟吃,这样把猕猴的两个孩子换回来了。

这是一个动物的故事,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但是从意义和整个故事的情节上讲,真正的好朋友是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代价,甚至他的身肉去换回别人委托它的别的生命;而反过来说恶友的话,即使对他有救命的恩德,最后他遇到一些利益的时候,也会欺骗朋友、出卖朋友,这种故事也非常多的。

所以我们在最关键的时候,真正的朋友是不会变的,不会随着环境或者随着别人的议论,然后就开始变来变去,不会这样的。最关键的时候,他真正会出现。

以前有一个老堪布,圆寂的堪布曲洽,他经常用我家乡那边的一个故事。我家乡叫佘塔(音)的一个人,我们那个部落叫做罗科玛部落,他跟另外一个部落叫贡洛的,他们两个是那种结义兄弟吧,就是以前经常有的那种结拜兄弟。按照藏地的习惯,一生当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就要像亲生兄弟一样,两个人在三宝面前发誓互相帮助,是这样的一种结拜兄弟。

但后来这两个部落开始作战,作战的过程当中,有一次罗科玛的那些兵把另一个部落的人全部包围起来了,拿着枪准备打。这个时候,被包围的贡洛看到他的朋友佘塔在外面包围的人当中。然后他说:“我是贡洛!”佘塔就叫他过来,放下枪让开一条路让他跑了。

后来我们那里的酋长准备收拾佘塔:“你为什么把他放了?”佘塔说:“这个确实是我不对,你今天可以把我杀掉。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换,因为我们两个以前有过承诺,再怎么样我们都不会互相欺惑。今天他叫我名字的时候,我想起了以前的承诺,所以我实在不忍心,就把他放了。现在我可以用我的命来代替他。”

酋长说:“虽然你这次做得是有点过分,但你是很讲信用的人,你这种义气我也很赞叹!”最后不但没有惩罚他,甚至酋长还把他留在身边用。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个酋长叫作刚巴根贝,大概是离现在一百年左右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所以以前古代的一些高僧大德,讲到做人、朋友的话,经常讲到要像他一样可靠,即使遇到最关键、千钧一发的时候,都不会欺惑的。但我们现在很多人可能不是这样吧,都非常现实,要看从你的身上能不能得利。得利的话不管是亲情也好、爱情也好、朋友也好,什么都不在乎的。用得上的时候是一种态度;如果用不上,他有另外的一种态度。

以前好像是在德国的一个集中营里面,有一个犹太人的孩子,他是在集中营里面受苦的。另外有一个德国军人的儿子,他通过一个地道经常来看集中营里面的人,他父母都不知道。然后他就认识了那个大概八九岁的犹太人孩子,他们两个成了很好的朋友,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犹太人那么穷苦。那个德国的小朋友家里是集中营的看守,所以他经常带来一些吃的。

最后好像那个军官的妻子不愿意让他杀很多的人,就准备离开。最后要离开的时候,那个德国孩子来看犹太人孩子。刚好他的父亲当时要把整个集中营里面的人全部用毒气来杀死,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也在里面……后来好像是通过一件衣服还是什么来认定的。

这两个孩子完全是不同的,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德国人,他们在某种因缘当中认识了,而且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很深的。最后那个德国的小孩子也为此付出了生命,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但实际上也已经变成了这样的,有这一个故事。同样的道理,我们有些人真正为了世间的一些朋友,也有那么坚定的毅力。

因此今天我跟大家强调的是什么呢?虽然我们有些人可能不认为彼此是朋友,但是从密宗的说法来讲,在一个坛城当中,在一个上师之下,一起学习密法的话,这叫做密宗的“金刚道友”!知道吧?“金刚道友”比世间的朋友可能还要……如果我们相信因果的话,这种关系还要深。所以,我们一边听密宗的课,一边金刚道友之间,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当面非常甜蜜,背后是一把刀,那这是什么样的朋友?什么样的人心?大家也应该好好地思维。

还有,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亲朋好友,最关键的时候应该是不能欺骗的,要有信用,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佛教当中也是这样讲的,你看《善生经》里面讲到的真正的朋友,就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显现出来的。我们有些道友,可能当你富贵的时候,当你有才华的时候,当你非常有名声的时候,人人都可能捧着你,人人都对你尊重、恭敬。但我们人所有的一切一切到最后都是会无常的,我们每一个人拥有的快乐,最后也会损坏,都是无常的。在这个时候,旁边有一些朋友和道友能帮助自己是很重要的。

我是经常这样想,尤其是我们有些道友,出了家以后可能没有家人的照顾,如果生病的话身边的这些道友,虽然不是亲戚,平时他身体好的时候从来都不理你,但是他身体不好的时候,你还是帮助他的话,也确实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同样的道理,一个人不管是精神上、财富上,低谷的时候能看上他,这个是很重要的。

我们藏族有一种说法:“人上去的时候追的人比较多,人下去的时候帮他的人几乎没有,寥寥无几。”确实人各方面都比较好的时候,大家都会赞美啊、赞扬啊,拿着哈达,拿着鲜花,拿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开始追;一旦这个人身体也好、名声也好、心态也好,全部下落的时候,没有人会看到的。在这个时候,我们很有必要有真正的一些朋友。

我也希望我们金刚道友之间、认识的人当中,甚至不认识的有些病人……我们现在也在想,哪怕是一个月当中能帮助一个病人……有一些病人确实特别可怜,什么福报都没有,不管是财富也好、人脉也好什么都没有。这个时候有些菩萨,有些发菩提心的人,我们不是为了宣传,不是为了其他什么的,我们一心一意地帮助别人的话,这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如果我们站在别人的角度——我什么人缘、资源这些都没有,我眼睁睁地要离开这个世界的话,如果有人给我伸出援手,那对我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一方面对自己最可靠的朋友不要欺惑,不要让他失望;另一方面,我们所有的佛教团体当中……你看现在有些宗教,只要是皈依了他们宗教的,他们一起来帮助,他们很厉害的。比如他们是一样的教徒,那谁打架的时候,大家都拿着各种工具开始打,这种精神还是……虽然我们佛教徒不会这样来打别人的,但是这种精神我们佛教徒有没有?可以看一看——我们佛教徒好像是并没有的,正因为这样,西方很多人都欺负我们佛教徒。如果是其他宗教的话根本不敢欺负,这个是什么原因,大家也应该清楚。

我们也应该有内在的一种——只要是佛教徒我们就要帮助,只要是众生我们也要帮助。因为我们的教义不仅仅是佛教徒,所有的人类我们都要去拯救,是这样的精神;我们还有一个精神,人类以外所有的,包括有生命的动物,这些我们也要去拯救。所以我们的教义静下心来思考的时候,在所有的宗教当中,我们还是对自己的教义充满信心的。

世尊说是已,复作颂曰:

制非防恶亲,慈愍存他亲,利人益彼亲,同事齐己亲。

此亲乃可亲,智者所附近,亲中无等亲,如慈母亲子。

下面佛陀以偈颂的方式来说。

“制非防恶亲”,就是制非和防恶这样的朋友,“亲”是朋友,这是第一种;“慈愍存他亲”,慈悲心里就会存着别人,这样的亲友;“利人益彼亲”,饶益别人的亲友;“同事齐己亲”,实际行动中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来做饶益的朋友。这四种前面都已经讲了,总共有四种亲友。

那么“此亲乃可亲”,这四种亲友我们可以依止他、亲近他;这四种朋友“智者所附近”,有智慧的人一定会依附、亲近,去依止;这四种朋友“亲中无等亲”,是所有亲朋好友当中最好的,无与伦比的这么一个很好的朋友。

那么这些朋友我们要怎么样亲近他们?怎么样对待他们呢?“如慈母亲子”,就像是慈悲的母亲只有一个孩子,那么她会特别地关心、关爱自己的这个亲生之子。虽然我们这些朋友并不是有血缘关系的真实亲人,但实际上是我们选定的最好的朋友,所以我们要像慈悲的父母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我们真正的朋友。要去亲近他、依止他、帮助他、呵护他,享受的时候一起享受,痛苦的时候一起感受,这个很重要。不然快乐的时候全部都来享受,遇到痛苦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跑了,那就不讲良心了,不太好,对吧?

我们佛教徒尤其在做人方面……真的,我们这次讲《善生经》,我很希望我们佛教徒在人际关系方面不要跟以前一样。以前好像有些人是,今天对你特别特别好,过两天马上翻脸了,无缘无故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然后再也不理你了。这种人现在这个时代当中特别特别多,也许很多是看那些世间的游戏看多了的原因,有些可能跟西方的一些教育也有关系——不知道什么原因!

所以人没有一种良心、没有一种可靠心的话,自己也无法信赖,他人也无法接受——“为什么一下子翻脸了?为什么这样?”自他都非常尴尬的,这样没有必要。因为每一个人相识都是有一定因缘的,然后结成朋友的话也是有因缘的。即使不能一直长期下去,也不能变成恶缘和仇怨。这一点作为大乘佛子大家应该记住。

尤其我们金刚道友也好、朋友也好,跟世间人对待的过程当中,自己的心态……我昨天也讲了吧,就是要稍微宽容一点,不要太敏感了,不要太我执了。最主要的可能就是“我”这个方面吧,因为我执太重,然后太受打击,心太脆弱了。这样的话,我们可能在人际关系上面会很难处的。如果人际关系都处不好的话,那什么大乘的空性法门啊、利益一切众生啊、什么见到本尊啊,这些都是没办法的。基础都没有墙怎么能砌呢?没有办法的。

《显句论》里面有一个比喻:“墙都已经倒塌了,墙上的花纹怎么存在呢?”真的是这样的。我们现在有些人连自己基本的人际关系都搞不好,但是口头上说:“我梦到本尊啊,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亲自来对我……然后我安住在自然空性当中……”——安住在自然空性当中,然后出定的时候跟谁都合不拢,这样的道友真的很惭愧的!

世间人都能处理的这些基本的事情,如果佛教徒不能处理的话,那你最好不要说大话。你自己应该说:“我很可悲的,连世间人都不如。我现在还不合格的,连一个小乘皈依弟子我都不如。我现在不谈这些,我现在只是要改正我自己的过失。”你还是自觉的、比较低层的好一点。不然有些人人际关系和性格、行为方面,就连一个从来没有皈依佛教的,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外道啊、声闻小乘人啊……但是这些人是什么样的?有些所谓的其他宗教的话,真的他们的行善啊、利他啊,这些远远超过我们极个别的一些佛教徒的行为和心态。所以这方面我们要好好地思考一下!

若欲亲可亲,当亲坚固亲,亲者戒具足,如火光照人。

这个“亲”应该是亲近吧,就是可以依止的这样的亲友,应该怎么样呢?就是应该以坚固的心来依止。这个“坚固的心”做形容词也可以,或者是前面的状语也可以吧。如果你想亲近特别好的、上面所讲的四种朋友,那你应该怎么样呢?应该以坚固的心来依止他,而不是变来变去的。今天变成朋友,明天变成敌人,再过一段时间又变成朋友……这样变来变去的话,短暂的人生当中哪有这么多变换的接触呀,没有这样的。

或者是,我们要依止什么呢?就是依止坚固的朋友,这个人非常稳定、恒常,不是变来变去的。我们藏地有一种说法叫做“一辈子像一天一样的,这是很好的人”,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今天他对你很好,然后一辈子都是这样的,这个人是最可靠的,也就是常年如一日吧,这样的朋友——这个词语可能不是从朋友层面讲的吧,但意思就是常年如一日,常年就像一天一样,他的心态很稳重。

我认识的有些人真的这样的,好像心态从来没有什么变化,不会因为小小的事情就“今天很苦恼,很伤心”,然后明天又开心得不得了“哈哈哈!”过一会儿又像麻雀被石头击中一样,又开始无缘无故的……现在的人是这样的,我还是接触了很多人,差别非常大。

说实话,我们人有些可能是前世的业力,有些是现在我们吃的一些垃圾食品引起的(众笑)。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我也是这样的。你看我也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痛苦,我也承认我不是很好的朋友,如果有人把我当做朋友的话,我不是常年如一日的,一天一个变化。那这样的话我自己也觉得很失败。

所以我们人的心态也好、表情也好,不要变得太多了,不然对身边的人带来很多痛苦,对你自己也是。自己的修行,自己的很多都是没有把握的。这种变化的人还是很可怜的。

这里意思就是说若欲亲可亲,“当亲坚固亲”,不要变来变去,知道吗?以后记住这句话——“坚固亲!”那么“亲者戒具足”,亲近者相当于是具有清净戒律一样,这种人就像火光一样。火光能照亮自己,又能照亮别人,它是真正的光明,不会一会儿又变成黑暗,不是这样的。只要是这个火光在的话,它一定会是光明的;只要有这种好的朋友,他永远都会给别人带来光明、快乐和幸福。

所以,我们很希望每个人变成这样如火光般照亮别人的亲友,我们所依止的人也是这样。不管是你们的家庭也好、生活当中也好,金刚道友、佛友、世间的同事、校友、学友、室友,有很多很多的“友”,但是这个“友”要变成真正的“友”,不要表面上的朋友,这样的话才有意义。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