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佛说善生经8

《善生经》(8)

索达吉堪布传讲2019.05.02

今天我们讲《善生经》。《善生经》一堂课需要一个小时左右,你们有些听课的人,最好在讲课的过程当中不要来来去去。有特殊情况可以开许,除此之外最好完整听一节课,一般是一个小时,最多一个小时多一点点,不会多很多,对吧?这是对大家的一个要求,这个要求也不过分,对吧?如果听的话就听一个小时,不听的话现在慢慢慢慢退席也可以。

《善生经》今天讲的内容也比较重要,是它的核心内容吧。大家已经学了几堂课,学习了以后包括我个人感觉也很好。我也在想,以后有机会的时候自己还要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当中去弘扬。还有一个要求,将来我们要在一些在家的群体当中学习和弘扬。我讲完了以后,希望我们有些佛教徒,以后还要继续把它当作一个课程那样再继续学习,这样的话,也许里面的内容会更加巩固。

我们有时候学习一部法,可能听一遍就算过了,也没有提前预习,也没有课后辅导,也没有特别专注地听。虽然听过一遍,但也许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其中的意义。其实真正要学习的话,应该对这个法非常透彻地去了解,并且实践到生活当中,这才是最好的。

大家都知道,这部法是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亲口说的,这样的法从某种方面讲确实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我们现在作为后人去学习的时候,可以感觉到当时的社会可能不管在男女平等方面、社会习俗方面都有很多不先进的地方,东西方都这样承认的;但是从《善生经》的内容来看,它这样的内容拿给我们今天21世纪的人们,确实每一个道理也还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虽然我们这里面讲的内容,也没有特别深奥难测的道理,但确实是用得上。在我们的做人做事、为人处事、接人待物,还有平时我们跟各个层次的人交往方面,都有很甚深的意义。

它的前半部分主要讲一些道德方面的内容。《善生经》我讲完了以后,希望我们讲考的这些道友们,也要给我一个略说。讲考的时候,总共这里有多少条?然后这里面……每个人可能讲10到15分钟左右吧,5分钟太短了。5分钟的话,有些人比较聪明一点的,他就在那“嗯……咳!嗯……嗯……”然后翻一下,然后又“嗯……嗯……”这样时间很快就过了,准备讲的时候,“对不起,时间到!”这样他就开心了。所以时间太短了也不行,至少比如说《善生经》前面刚开始讲了四个戒,杀盗淫妄方面的;然后讲了四种恶行,贪嗔痴和恐惧;接下来讲了三十六种损害财物的法,先讲了六个法,什么饮酒啊,歌舞啊,放逸啊,赌博啊,就是这些,然后每一个法都讲了六种法。之后讲了远离恶友的十六种法,然后讲依止善友的十六种法,昨天讲完了。

今天正式开始讲六方: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仆人和主人之间的关系,然后还会讲到我们对婆罗门、沙门应该如何供养。我记得后面应该有三十一种法吧,这样的话总共有一百多条吧,前面七十四,后面三十一,是不是一百零伍?反正有这么多条,你们最好把它的内容背下来。第一条是什么?第二条?当然我不要求你们所有人把一百多条内容全部背下来,但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善生经》整个大的框架是什么?前面主要讲一些行为方面的,后面远离的恶友和依止的善友方面讲了三十二条……

从今天开始我们讲最关键的,就是上上下下、前后左右所有的人际关系。我们自己可以说是坛城的主尊,上边有人,下边也有人,左边也有人,前边有人,后边、右边都有人,这样的话我们怎么处理?有些人全部的关系都不好,跟上面关系不好,跟左右、前后、上下,全部关系都不好,那这样的话,我昨天讲的一样,可能修行就谈不上了,发菩提心根本都没办法。

你看看自己,最亲的周围坛城当中的这些人都不行的话,那你就像定时炸弹一样的,把周围全部都——“啪!”这样的话,你怎么样?还要去修行?还要去度众生?要度众生的话,你身边的人都没办法度,那跟你毫不相识的人、陌生的人,甚至怨恨的敌人,这些要用你自己的爱心和菩提心来感化,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善生经》大家非常有必要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还要真正落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这个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今天会讲到六方。因为那天婆罗门子顶礼,早上的时候他先东方,然后南方、西方、北方、中方,还有上下,这样顶礼。当时他好奇地问佛陀:你们佛教的六方是什么?然后佛陀就告诉善生真正的六方,前面的内容就是我刚才讲到的那些,我们之前已经学了。每一个内容确实在现在这个社会当中还是非常需要的,所以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希望通过学习来感化,这个很重要!

今天我们小学的一个毕业画册上面让我题个词,然后我就随意地写了几句。我写的是什么呢?我说,你们不是毕业了,你们还要继续学习,到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个学校去学习,所以今天不是你们毕业的日子,应该是去其他学校学习的开端。第一段我是这样写的。第二段我说,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共称的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我发现,没有比学习知识更有意义的事。

我们在这个世间当中,确实人们的价值观不同,有些说钱财很重要,有些说爱情很重要,有些说地位很重要,有些说美貌很重要,有些说其他一些无形的,包括什么艺术文化等等。这些都有价值,但是这些要真正用上的话,我们要通过有意义的学习,然后改变自己、改变世界,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最需要、最有用的。而且这样的知识,可以说任何人都需要的,不仅是现在需要,未来也是这样,过去也是这样。所以佛陀经常把智慧比喻成灯,因为灯有光,光明能遣除我们世间当中的黑暗。

因此我们学习这部小小的《善生经》,我个人觉得挺好的。因为有些人觉得佛教好像六亲不认,不像其他的宗教,其他宗教与世间特别契合。儒教也好、基督教也好,很多都特别关心我们的社会、关心家庭。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佛教徒呢,可能以前按照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大多数可能弘扬比较深奥的像中观、般若、禅宗,这些教义那个时候大多在皇宫里面,甚至是一些寺院当中、寂静的环境当中,或者说是一些高层的群体里面弘扬。这样的话,可能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并不是特别清楚。其实佛教真正的教义,尤其是佛陀第一转法轮的教义,对我们世间当中的道德,世间当中的做人做事、人际关系方面非常重要。

因此学习了以后,我想对学习大乘佛教的人来讲,我们的人际关系应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现在大多数的人……昨天讲考时有些道友也在讲,现在我们这个社会里面,并不是因为智慧很困难,并不是因为做事情很困难,最关键的是人际关系很难处理,而且因为这个原因,自己在工作当中、修行当中,包括社会各个层次当中失去了很多机会。这也可能是我们对佛教的基本教义并没有特别了解或者说了达,这样的原因导致我们在生活和修行当中很多机会已经失去了。

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对《善生经》要再进一步地去思考。你们不要认为:“堪布好像多年以来每天都是啰啰嗦嗦的,他不在多好呀,我就可以休息了,不然在的话不听课也不行,听课的话,每天都听听听,有什么意思?”会不会产生厌烦心也不好说。有些人就说:“《善生经》也不过如此而已,只有这些,这些我也懂。我自己看不用讲,我自己看可能更好,我的理解能力更不错,我的古文也特别好……”可能有些这样想,也不知道。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要通过各个方面把《善生经》好好地去弘扬、推广。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像那天我们讲《维摩诘经》的时候大家发愿,对于《善生经》大家也发愿:以后不管你是居士、出家人,应该在学校当中,在我们的团体里面,在我们的企业当中,在各个社会层次当中,甚至如果找不到什么大的团体的话,那么在自己的家庭里——我们有些地方家庭里人也很多的,像藏地有些家里有十几个孩子,如果是父母的话可以开一个班了,没有问题的,对吧?你就可以专门讲《善生经》,开两个班吧,一个是初级班,一个是高级班,大孩子们就在高级班,年龄比较小的这些,幼儿园啊、学前班都可以办的……我们有些人应该有这样的机缘,这个时候要好好地弘扬《善生经》。

今天我也劝大家发愿,今天不用举手,内心当中发愿。发愿的力量很强大,虽然现在你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但是你心里要想:我在2019年5月2号的下午六七点钟的时候发愿……(喔,现在是八点多?呵呵,不是我说的这个时间,这边的时间是这样,但有些地方不一定是这样。)我在这个时间发愿,将来我要如何如何弘扬……这种发愿的力量很强大的。

我们光听一个经不行的,哪怕这里面的个别偈颂,如果实在因缘不成熟的话,那今天讲的六方的法当中,对父母、对子女这些的要求应该可以做得到。把它写在墙上也好,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也好,那这样的话也许对社会还是有利益的。

下面我们进入主题:

佛告善生:当知六方。云何为六方?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婆罗门诸高行者为上方。

六方本来讲的是方向,但这里是针对人,我们佛教要顶礼的这些人,所谓的“方”就是这些。为什么这样呢?

其实我在想,比如父母为东方,我们人来到这个世界就像太阳从东边升起一样,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跟父母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父母作为我们礼拜的东方。它这里方向只不过是一种表法,就像婆罗门礼六方,我们也有这样的。我们顶礼的话不一定非要向东方顶礼,跟父母关系很好就是礼东方的意思。

然后就是师长,这里就是南方。师长一般是长老和老师吧。有父母以后,长大就开始上学校,就有老师,那么东南西北,接下来就是南方。我们的身体是依靠父母而来的,智慧是依靠师长而来的。

然后礼西方。长大之后,可能对婆罗门子而言,他有妻子啊还有身边的女众啊,妻妇就为西方。成家立业的话就有这样的夫妻关系。

然后有了家庭以后,事业啊很多方面离不开亲友,所以亲党就为北方。我们前面讲到的亲友下面也会讲。接下来可能做事的过程当中,下面有童仆、眷属——自己的下属,这些称之为下方。

然后不仅仅是有了这些人,还有更高精神层面的一些长老和一些德高望重的大德,这些婆罗门当中也有。沙门一般我们佛教的居士、出家以上的修行人都可以讲吧,前面我们说的给烱(音),行持善法的修行人叫给烱——沙门。沙门和婆罗门等等具有高尚行为的这些作为上方。

所以这里有六个方面的亲属,这跟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孟子》比较相同,说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父子之间有亲的关系,君臣有义气,就是有诚信的意思;“夫妇有别”,古代夫妻之间的关系各有各的分工;“长幼有序”,姊妹兄弟之间也有次第;还有“朋友有信”,作为朋友的话,应该讲信用、讲诚信。这是《孟子》的五个方面:父子之间的关系、君臣之间的关系,还有夫妻、兄弟以及朋友关系。在这上面,应该可以说还有沙门、婆罗门的关系。

我看《大学》里面也有比较相同的吧,什么“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还有“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说是“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就是说《大学》里面也有君臣之间的关系、父子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兄弟之间以及朋友之间的关系。跟《善生经》里面讲的基本上相同,讲了五种关系,儒家当中这叫做“五伦”,我们所谓的五个方面的关系。

其实这个很重要的,我们大家都应该知道。这里面的话,就像上下左右两边的一个坛城,我们每个人站在中央。有些人可能父母已经圆寂了、没有了,除此之外的君臣关系也好,所有这些关系都在自己的周围。因此我们做人、做事的时候,都要看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前看后,自己六方的关系真的要很好地去处理,这个很重要。当然这里可能跟儒家有点不同,下面会讲到,这里的每一个关系都是互相对待的。

可能西方以前的一些历史当中,比如说夫妻之间的关系、男女之间的关系,还是有一些重男轻女的。然后儒家的一些思想,也是只讲弟子对老师应该如何如何,子女对父母应该怎么怎么,妻子对丈夫如何如何;但是丈夫对妻子应该怎么样?父母对子女应该怎么样?这些在儒家和其他有些知识当中提得不多,稍微有一些,但提得不多。佛教应该说是从两方面都讲了,都有要求的。子女对父母要如何如何,那父母对子女也要怎么怎么做。这个可能佛教方面跟其他有些地方是有点不同,所以你们在观察的过程当中也好好地去了解一下。

我们佛教徒自己认为佛教如何如何殊胜,信仰佛教的人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有些还站在门口的人,或者说半信半疑的人,认为我们是不是自赞毁他。其实确实也不是,我们按照非常公正的态度来讲,确实与其他宗教对比,不管从深度也好,利他心也好,很多方面也许有一些特点。

以前玄奘的传记里面,当时他回到寺院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好几次让他还俗,有这样的一些意思,玄奘大师都以比较婉转的方式拒绝了。后来唐太宗有一次问他:“你现在做什么?”他说:“我正在翻译《瑜伽师地论》。”传记里面有他们的对话,在对话当中,后来玄奘给唐太宗讲了《瑜伽师地论》的一些次第,弥勒菩萨为了利益众生怎么宣说的,这些道理都给他讲了。

李世民后来确实也看了《瑜伽师地论》,看了之后他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信心,他说这是非常有次第的,教义高深莫测。他说“三教齐治,此妄谈也”,意思就是说其他的包括可能是儒教和道教吧,他说三种宗教平等的说法是不合理的。他觉得佛教在某种意义上面非常高深莫测,内容非常殊胜。他在《瑜伽师地论》的序当中也有赞叹佛教的,你们方便的时候也看看。现在我看山西包括南方个别汉传佛教的佛学院,都在非常认真地学习《瑜伽师地论》,他们有些课本的前面有当时李世民的序言,有些好像没有。

不管怎么样,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君主如何对佛教研究、赞叹的,大家也应该清楚。所以在某种意义上面,我们并不是非要偏向什么,以比较公正的角度来讲,也许——我说也许,佛教里面二千五百多年前讲到的这些道理,在当前我们这个时代还是非常有实用性的。这一点,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有智慧的人,我想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智慧是非常非常不错的,充满信心,对吧?那这样的话,用你自己的慧眼去观察一下。

现在世界上的各个宗教、教派的理论和思想,已经非常明显地用白纸黑字写得特别清楚,我们有慧眼的话,可以先接受它,然后用自己的智慧来进行分析,应该很快的时间当中可以得出结论。我们也并不是,哪个需要赞叹、哪个需要抵毁,不是这样的;但我们还是很需要一个公正的、对真理的一种结论、一个评价吧,这个很重要的。

因此,我们今天讲的《善生经》的内容,也许很多人非常惊讶,“啊!那个时候佛教当中就对家庭关系讲得那么细致!”……本来我们想《善生经》这段时间很多人听的,结果很多人因为“五·一”的原因都出去玩了,没有听到有点可惜。告诉“五·一”出去玩的这些人,他们失去了一个家庭关系,也许对家庭现在没有缘分了……也理解,大家比较累吧,轻松轻松,“五·一”劳动节——出去劳动也很累的!

上面总共有六个方,每一个方前面有十个,刚才可能数字错了,比如说父母的话有十个,这样已经六十一,是吧?应该是这样,刚才我说三十一,这个有点错。

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

首先佛告诉善生,作为子女,应该以五种事来恭敬承侍、随顺自已的父母。那五种事是哪几个呢?

第一个应该“供奉能使无乏”。应该供养自己的父母,让他的受用不要有缺乏。不管是住的也好,吃的也好,用的一些资具也好,包括平时他的医疗,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子女的,物质上对他最好不要有欠缺。子女很富裕父母特别贫穷的话,可能自己也特别过不去吧?父母辛辛苦苦养你,然后你自己天天过奢侈的生活,父母穿得破破烂烂,吃得也特别不好,这样不行的,从物质上不要让他有缺乏。

然后如果父母有一些信仰的话,对他的来世,对他的精神上也应该给予一些支持。如果他有信仰的话,他皈依、修行,要给他创造一定的条件,这对有些父母来讲很重要的。像我们藏地的有些父母,老了以后主要是给他一个很好的修行场所、修行的机会,他可能着重执著这方面;物质方面的一些享受,他可能没有多大的兴趣。当然如果有些真正对财富还是很执著的话,那最好给予他一些丰富的享受,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作为子女的话,“凡有所为”,就是自己做的一些重大事情,包括自己的工作啊、婚姻啊、事业啊,自己方方面面重大的事情,最好先跟父母征求意见,经过父母的同意,然后再继续实行自己所想到的这些事情。

现在很多年轻人,好像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觉得他不懂这个世界,他是很古旧的、很陈旧的思想,他的所作所为跟我没有什么关系,我是非常有智慧的、有能力的、有才华的,父母最好不要参与我所有的事情。所以有些重大的事情根本不经过父母,其实这也是不好的。也许父母在某个领域当中,包括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现代的一些知识,父母也许一窍不通。因为父母跟你是两个时代的人,生活习惯上有一定的鸿沟。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听从、征求老人意见的话,他是过来人,很多方面其实他真的有智慧。

我们现在有些人:啊,父母是文盲,父母是什么……也许是这样的,但父母的这些语言,有些是民间的,很有智慧的。包括一些父母,他们养生的知识也好,他们对生活的经验也好,对一些大事的方向啊、战略啊,这方面他们应该测得很准的。所以我们人生当中比较重要的一些事情应该经过父母同意,这个很重要。佛经当中也讲,包括我们出家的话也要经过父母的同意。

以前《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当中有一个公案,是佛陀刚开始的时候遮止的一个公案吧,我们讲戒律的时候经常讲这个公案。有一对夫妻生了一个孩子,之后那个父亲因为工作的原因就出去了,母亲一个人在家里带着孩子。当他长大之后……父亲好像很长时间都没有回来,母亲就把孩子送到一个学堂里读书。

过了一段时间,母亲看那个孩子的成绩特别特别不好,然后有一天就去找那个老师。她跟老师说:“为什么我的孩子成绩不好?”老师说:“你这个孩子成绩不好是有原因的。一般来讲,学知识的学生要么有惭愧心,要么有点惧怕的心态。但是你这个孩子惭愧心也没有,而且对谁都不怕。所以这种孩子我是没办法管的。”然后母亲问:“那你说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个孩子以后学得好一点?”老师说:“最好是狠狠地打他,这个是最好的办法。”母亲就说:“那这样的话,以后如果他不听话,你就好好地打他。”

后来有一次那个孩子不听话,老师就在学堂里面狠狠地打了他。孩子边哭边回来了,回来以后母亲又狠狠地打了他。老师也打他,母亲也打他,后来孩子就离家出走了。他去了好像很远的地方,看到一个出家人特别快乐,就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快乐?”他说:“我是出家人呐。”然后孩子说:“我可不可以出家?”出家人说:“可以出家。”“那我出家的话要找谁啊?”当时是佛陀在世的时候,“那就找佛陀,我介绍你到那边去出家。”这个孩子可能有点大了吧,不知道,年龄没有说。后来他就把那个孩子送到佛陀那里去出家了,穿着出家衣服,剃度了须发。

一般来讲剃头发,胡子……我们这里男众那边有些胡子比较那个,最好不留胡子,好吧?我以前刚开始年轻的时候也留了一些胡子,但是好像后来有一次法王也说了,出家人最好不要留胡子。我看我们男众讲考班当中有几个一直都有胡子,好像现在留胡子的越来越多了,这样可能还是……因为出家的时候已经把很多无用的这些都不用了,对吧?(上师笑,众笑)所以看看怎么样……

他就剃度出家了。出家之后,有一次他穿着袈裟,威仪庄严地可能出去化缘还是什么的。然后因为他母亲到处都去找他,先去找了老师:“我孩子不见了,怎么办?”老师说:“他那天不听话,我打他了。再也没有来过。”然后母亲说:“我也打他了,然后就不见了,怎么办?”毕竟是母亲,她特别伤心,就到处去找。然后有一次她在城门等着的时候,看到一个威仪庄严的出家人来了,然后她就问:“看到我的孩子没有?”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孩子碰上了。然后她气得要命,马上抓着他拽着回来。他当时拿着钵盂嘛,钵盂也让他放下,把袈裟全部脱掉,然后让他穿在家衣服,让他还俗。

后来佛陀知道了这个情况,他说一般来讲,没有经过父母的同意最好不要出家;如果出家的话,也是一种恶事。不过恶事也不是特别大,可以忏悔的(众笑、上师笑)。因为在有些地方,如果我们真的要经过父母同意的话,那可能永远都没办法出家的。佛陀自己也是,当时他母亲倒是没有,但是净饭王没有同意的情况下,他也是悄悄地离开皇宫出家的。所以,佛陀当时可能是为了遮止社会的议论吧,就说最好是经过父母同意;如果不同意的话,对传戒的师父,就是亲教师、阿阇梨这些有一些轻罪,不是大的罪业。

我们在喇荣的时候,有些人经常找我:“佛教不是说没有经过父母同意不允许出家吗?我都不同意,你们怎么让他出家呢?”其实也不是我们非要他们出家,是他们自愿的(众笑)。出家是自愿的,那自愿的话,我也没办法。佛陀也是,他自己就在那个清静的佛塔下面,自己剃头发这样出家的。

我们这里的话,有时候自己这样出家也没办法的。别人在出家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出家人把他的袈裟全部撕掉,让他再次穿在家衣服,这也不可能的。不过作为父母也有这方面的权力,这之间的关系大家也应该清楚。一般来讲,父母同意是最好,对吧?不然的话,也可能有一些轻罪啊。

所以,现在很多人的话,不仅仅是出家的事情,很多事情可能都不经过父母同意的,父母根本不知道。他到底是结婚啦?还是离婚啦?失业了?还是找到工作了?什么事情都不清楚,这种情况也比较多。所以作为孝顺的子女来讲,很多事情应该要问过父母,这还是很重要的。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所为的事情,作为子女不能特别地去反对,不能特别地去做一些相反的行为来制止。

现在有些父母愿意出去旅游,然后子女就不同意,“你不要出去,到处乱跑干嘛?我不放心。”有些父母有不同的信仰,然后子女又开始反对,“啊,你不应该有这个信仰!”有些没有信仰,但是可能子女是有信仰的人,“哇,你为什么不信仰?”天天说他,这样也不是很好。

现在的社会当中,父母想再婚的也有很多,然后子女又不同意,“啊,你老了以后还发疯了!”其实,父母在这个世间当中也不知道还能待多长时间,最好还是给他有一些自己的空间吧。当然你给他提建议可以的,但你完全都是反对他,甚至用一些“经济制裁”,因为钱在你手里,然后“你如果这样的话,我以后不供你,我以后怎么怎么……”这也不太好。

最好对父母还是随顺一些吧。现在可能信仰上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冲突比较严重,有些地方思想观点不同,这方面也比较严重。但毕竟是你的父母,在某些上面最好是比较随顺吧,否则……有些子女根本不愿意跟父母在一起,在一起每天都是吵,每天都有方方面面的冲突,这样的话很不愉快的。但有些还是很好的——应该很好!

这是第三个方面,也是作为子女应该注意的事情。

第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父母有什么交代、教诲、命令的话,子女不敢违背,尽量地依教奉行,毕竟是你的父母。

但有时候可能就特别反感吧。现在有种说法叫作“有一种冷是你妈觉得冷”,父母其实也是关心,“你冬天不能穿得太少了,这样穿太薄了,这样不好,会得风湿病啊。你应该穿个棉衣、穿个棉裤,虽然不是很好看,但是尤其是在春天应该穿……”特别关心。又害怕你饿了,又害怕你出去出事情,然后整天都是管着你,就像笼子里的小鸟一样,作为子女也很痛苦的。

但是一般来讲,有智慧的父母不会特别的……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自由和空间。作为子女,长大之后他的整个世间观、三观跟父母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因为现在社会的整个结构也有变化,世间人们的价值观也有一些不同。尤其父母是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生的,六零、七零后,然后如果子女是八零、九零的话,那之间时代有很大的差距。这个时候,完全按照父母的一些老的思想来对待孩子,孩子思想跟他不符合的时候,就觉得是不孝顺,是如何如何……这样也不太好。但是大的一些方面,我们也应该尽量地随顺父母的教言。


我以前跟我父母应该好像没有什么大的冲突,我也没有很多时间,因为经常出去;去家里跟他们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们也不会提过多的要求,有一些的话可能也是适合我的心态的吧。也许因为我们这个家庭是处在同一种信仰,所以没有什么过多的……不像现在社会的有些父母啊、子女啊,出于一种利益、一些家产等很多方面,有一些特别的心态。我们家里可能也没有什么,所以我自己印象当中,父母给我也没有什么特别过分的要求。然后我也尽量地,比如说出去的时候就穿得厚一点,这些作为他们,可能是一种习惯性的关心吧,所以我不一定确实是穿厚一点的衣服,但是我会说“好好好!”因为这样不会对她有什么损害嘛。

所以有些时候,可能作为子女应该理解父母。尤其是父母在世的时候,还是尽量地亲近、看望、联系,这个很重要。一旦离开以后,好像还是有一些遗憾,“哎哟,我那个时候应该如何如何……”可能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所以,尽量地不敢违背,很好的。

第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像在印度……可能在汉地也是一样吧,以前是非常重视家庭所谓的职业。如果父母是医生啊、艺术家啊,或者是一些老师的话,他会想办法把孩子也培养成那样。所以,不仅是父母的、家庭的事业,更重要的可能这种家传有很多的文化,这种文化作为孩子应该继承下来。

我们现在有些年轻人只是看家里有多少钱,除此之外,不想到底自己是在什么样的一种文化中成长的。其实甚至一些民间的老百姓,他也有许许多多的智慧和道德,这些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是非常非常管用的,这些智慧不应该失去。

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

佛陀告诉善生,作为子女,应该以这五事恭敬孝顺父母。

不仅是我们一般的普通人吧,甚至出家人对父母恭敬也还是很有必要的。《毗奈耶经》当中讲的吧:以前有一个大法师,他的父亲是很有善根的人,有一次他说:“你是我的儿子,你是大法师,你给我讲讲法。”然后那个法师就给他说:“你多供养僧众啊,给僧众提供一些沐浴,这样的话很好。”然后这个父亲就去供养僧众。做事情很累,然后他回来就对儿子说:“你可不可以给我捶捶背啊?给我按摩一下,我今天按照你说的供养僧众去了,我很累。”儿子说:“不,我是出家人,出家人对在家人承侍是不合理的。佛陀在佛经里面已经说了,像狮子一样的人不应该给狐狸一样的人承侍。”那个父亲就开始冒火了:“谁是狐狸?谁是狮子?”那个法师说:“你是在家人,你是像狐狸一样的人;我是出家人,我是像狮子一样的人。”父亲说:“难道狐狸生狮子吗?你是我的儿子,我如果是狐狸的话,那就是狐狸生狮子了。”

后来这个事情传到佛陀那里,佛陀就说:“以后出家人不管再有什么修证,即使你父母是破戒的人、在家人,都可以承侍,不能说什么狮子狐狸的。”所以我们出家人的话,有些人“啊,我是出家人,我是大法师,我是堪布、堪姆……”你是什么什么也不行,他们生病的时候……前一段时间我们寺院的一个堪布,他的母亲病了,我看到微信里面他在去医院的路上,坐在出租车的后面一直抱着母亲。有些出家人,父母生病的时候,父母比较特殊的时候,还是非常照顾的。

所以,作为佛教徒也不要认为“我是佛教徒,你是不信仰的,你是什么什么……”特别歧视父母的话,也是不合理的。佛陀也说了,即使父母是破戒的人,或者是从来没有任何信仰的,作为孩子,哪怕你是大比丘、大法师,你也可以承侍;甚至你的一些财富,供养父母也是没有过失的。所以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还是很重要的!

父母复以五事敬视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

然后,下面说父母尊重、重视他的子女也有五种法。哪五种法呢?

第一个是经常劝自己的孩子不要做恶事。因为如果父母没有很好地管教,孩子为非作歹,做各种犯法的事情,最后今生当中被关到监狱当中,来世也是堕到地狱当中的。所以父母的教育还是有一定的关系。

作为父母,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父母应该经常跟孩子说。不然“我是父母”,就高高在上,了不起,“你是我的子女,我所作所为都是合理的!”不能这样的。父母应该经常教育孩子。

也是一个佛经里面,哪一个佛经忘了。有一个龙女好像听说释迦牟尼佛在一个圣地传法,然后龙女的儿子没有很好的信仰,但是作为母亲,她很想让儿子到佛那里去听课。于是她就强迫儿子去佛那里听法,儿子勉强就去了。去的时候母亲跟他交待说:“你到人间的时候,一定要显现人的形象,不要以龙的形象出现。”但是孩子本来也不太想去,所以到了那里他没有把身体幻变,还是以龙的形象来到那里。结果那些年轻的比丘看到之后,尤其是有些管家比较厉害,就用绳子把他的脖子捆起来,然后扔到野外去了,他差点死了。

龙子就哭着回到龙宫里面,告诉母亲:“今天那些野蛮的人特别不好。你说佛是很好的,其实佛教徒一点都不慈悲,把我差点弄死了。”母亲说:“我不是跟你说了吗,你不要以龙的形象去。幸好那些是出家佛教徒,如果是其他人肯定早把你打死了。”不过后来这个龙女还是向佛陀请求,以后佛教徒不要那么……尤其是其他类型的众生来的时候,不要用绳子捆绑。后来佛陀在戒律当中也有这样的要求。

这个故事当中有两个,一个是不听父母教言的话,后来子女还是受到痛苦;还有一个,我们有些佛教徒在佛教的团体当中,有时候可能不太懂规矩,比较野蛮,就像刚才那个龙的儿子一样,那种人来的时候,管家不要一下子用绳子把他捆起来,这个还是比较重要。

我也经常讲,我们的管家们对新来的居士这些不要太狠了。但是说了好多次,不知道……有时候我也理解,他们要管理这么多僧众,他们也有他们的难处,有时候可能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经常忙前忙后,维护纪律,这些还是很辛苦的。但有时候,比如说刚来的一些居士……我昨天看到有几个居士,这边的管家把他们推到那边去,然后那边的管家——“这不能坐!”又推到这边来,然后推来推去,推来推去。

包括我们这里,有些居士的坐垫啊、出家人的坐垫啊,这些就扔来扔去;然后有些是“这里不能坐!那里不能坐!”其实我以前也说过,尤其是刚来的有些佛教徒,他们那个信心是很脆弱很脆弱的,稍微给他碰一下,他就再也不学佛了,就像刚才那个龙的孩子一样。我原来不是说过吗,刚开始不要跟他讲戒律,什么男女纪律这些都不要讲。比如说有一些美女来到我们出家比丘那边,让她听一节课也没有什么的;有一些帅哥来了比丘尼那边,也可以。让他听一节课,不可能一下子就粘在一起了,不可能的。如果这样的话,别解脱戒是终身的戒律,那你肯定受不了了。

所以有时候的话,我们这里僧众里面的一些管家们,在门口的也是,有时候一直……可能我们这边稍微好一点,有信仰的人,不然的话直接抓住胸口拉来拉去——“哎,你闻法证拿来!”真的,管家不能太狠。管家很辛苦,我理解你们,我不支持你们管理的话,可能有点困难,明天就全部罢工(众笑),有可能。

现在佛教徒是什么样呢,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时间久了以后没有不行的,全部都行了——这样不行的!刚开始的时候应该稍微对他们宽松一点,“可以可以……”我在这边的时候,他们说:“学佛可不可以喝酒?”我说:“可以可以。”“学佛可不可以结婚?”我说:“可以可以。”“学佛可不可以杀生?”“这个我不同意,杀生不行!”(众笑)其他很多事情还是尽量给他们开许。

我们有些管理人员态度上稍微温和一点,不然如果不是佛教徒的话,肯定……前段时间,我们这里的有些喇嘛跟在我们这边修低压电的那些工程队的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小摩擦吧。其实不是很严重,但有一天讲完课以后我劝他们都劝了一个多小时,结果解决了。有时候我们佛教徒的有些行为让一些在家人产生厌烦心。当然在家人的行为比较过分的话,那这个时候可能也要稍微那个一下,这也是有必要的。任何一个事情不能堕入两边,要有一个分寸,这个很重要。

第二个是让他行持善法,给他开示一些善处。比如在今生当中道德行为上,做子女的要怎么做啊,还有内心的教育方面。作为父母,对子女大的人生方向上面一定要讲,这样以后子女也会听的。

那天我们图书馆不是招了几个藏族和汉族的工作人员吗,面试的时候,有几个藏族女孩子,她们应该是读过大学的,我说:“为什么你们来这边报名?”她们说:“我们父母说在这边的话对我们的将来好,虽然县上比这里工资高的也有几个地方,但是我们还是选择在这边。”后来我了解钱那边多不多呢?数字上多一点,但是那边上班的时间比我们长好几倍。

后来我心里就想,她们还是比较听父母的,她们觉得:“我们将来的行为各方面还是很重要的,父母让我们到这边来,所以我们来报名。”后来这些人基本上我们都录取了。所以有时候父母的这种教导,子女也会听话的。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者“慈爱入骨彻髓”,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深入骨髓当中。但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有些父母从来都不爱自己的亲生子女。比如两三个子女的话,对儿子特别爱,对女儿不爱。后来女儿长大之后,都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母亲生的,然后做鉴定,“原来我真正是这个母亲生的,那她为什么对我这样?从小对我这么狠呢?”

这种藏地也有。以前我的一个亲戚,他们家里生的孩子特别多,大概十几个吧,我经常到他们家里去。他们家里父亲对一个孩子特别爱,母亲对一个孩子特别爱,其他七八个父母都不爱他们。他们头上都有很多很多的伤疤,只有那两个人的头上没有伤疤,因为一个是父亲的宝贝,一个是母亲的宝贝。真的这样很不好的,作为在家人,有多少个子女都应该公平对待,不应该对哪些好、对哪些不好,这样是非常不好的。

那天一个新闻里面,安吉丽娜·朱莉是吧?就是那个美国演员,她抚养了一些孩子,后来说她要把八亿美金的资产给那个十六七岁的大儿子,其他五个孩子可能都特别有意见,但也没办法。世界上很关注,为什么她那么偏心?

有时候可能现实生活当中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作为父母应该不要有偏心,不然他们长大之后对你也有偏心,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因为如果从小就有被虐待或者说被歧视的感觉,那他们一生当中,心理还是有阴影的。我都遇到过一些佛教徒,他说:“你们讲父母慈悲,但是我的父母从来都不爱我,从小对我都是特别特别不好。”也有这种说法。所以这也是一个问题,对吧?

第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作为父母,对子女的求善婚娶也要关心——你看,佛教里面实际上对婚姻关系并不是漠不关心的。作为父母,对孩子的终身大事也要关注。

现在我们有些佛教徒,好像自己学佛了以后,对子女的婚姻、家庭漠不关心,这也是一种极端。可能他没有智慧,没有人生经验,你如果没有在大的方面给他指点的话,他有些选择也许会错的。

现在未成家的在寻找自己的家属过程当中,还是有很多误入歧途、受骗上当的,特别多。对于子女不能完全不管,也不能完全都管。那天有一个英文讲考的人说:“现在催婚是最麻烦的,我是其中的一个受害者。”所以这样的父母也过于地不给自由、不给空间,天天都是要求、强迫如何如何的话,可能也不对。

所以佛教还是关心家庭生活的,在这里也讲了。佛教并不是“全部离婚啊,全部出家啊”,不是这样的,对于真正的一些在家群体,还是有这些要求的。

第五者“随时供给所须”。作为父母,要给子女他需要的、必需的一些资具、财物,这些还是必须要供给他的。不像西方的个别家庭,“你到了十八岁就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了,你自己到外面去打工,到外面去挣钱。”不是这样的。如果这样的话,他们有些很可怜的。我听说西方包括有些结婚、有些买房子,全部都是自己去银行贷款。他们也就二十几岁,然后自己又要创业的话,真的还是很困难的。

所以父母明明有这个资源的话,那这个跟外人还是不同的,你一分钱都不给、就断绝关系的话,这也是有点极端。应该是从家产当中适当地给予他,给他提供一些他需要的,那他有一定能力的时候,也可以创造自己的家庭等等,这样很好的。

我们佛教徒可能经常做很多比较偏激的事情吧。现在这个社会是比较特殊的,前段时间有一个新闻里面说,现在美国的离婚率好像已经达到百分之五十了。很多专家他们现在关心的是什么呢?就是那些家庭当中,很多孩子基本上成了单亲家庭的,这些孩子将来的心态啊、生理啊、心理啊,这些都有一定的阴影,给整个社会也带来很多的祸患。

所以现在可能美国为主的很多国家,现在的很多家庭,就像那天我们所说的那种有一些合作性的,或者所谓的一些原生家庭的状况,越来越不是很理想。在这个时代当中,作为父母应该有一定的责任,父母相当于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一生的表演对孩子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将来这个孩子不管是感情也好、价值观也好,很多方面,在他的人生和他的家庭当中,也会重新扮演这样的角色。所以作为父母,会给整个社会、整个家庭带来很多负面或者正面的影响。

所以这里我觉得讲得很好,真的!父母对子女应该怎么样有五条,子女对父母应该怎么样有五条,这是很公平的。不然像以前有些传统的思想,“子女百分之百一定要尊敬父母,因为他是你父母的缘故。”其实这样也不对,很多事情确实是怪父母的,也有些是怪子女的,两个都应该有一些“条约”,这样的话,那这个社会、家庭就很好的。

所以,我想作为子女和父母的话,以后应该跟大家多讲一下这些道理。我们很希望社会上的家庭,他们能够幸福地生活,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善生,子于父母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佛陀告诉善生,“子于父母敬顺恭奉”,作为子女,在父母面前非常恭敬、随顺地供奉,这样的话,父母对子女也非常好,子女对父母也很好,那双方都得安隐、得快乐,没有忧畏、没有畏惧、没有痛苦、没有后患、没有担忧。

现在很多是比较担忧的,因为作为在家人来讲家庭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一生当中的居所。如果家庭不舒服,那确实这一辈子都是过的比较糟糕的生活。可能别人面前不好意思说,但是我看到很多人,包括离婚的,对子女也有很大的伤害,他们自己的家里也多多少少有一些阴影。这样的话,我们作为子女和父母的,看看应该怎么对待?让每个众生过得安隐幸福,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