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妙法莲华经释16

妙华莲华经释

鸠摩罗什译

索达吉堪布 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十六课

下面我们继续讲《妙法莲华经》,先给大家念今天的藏文传承。

(师念藏文传承)

讲《妙法莲华经》是吧。第一品序品,缘起品已经讲完了,第二品是方便品,第三品譬喻品。那么我们现在讲的是譬喻品,在譬喻品当中,通过譬喻来说明佛陀所宣说的方便法,今天紧接着讲。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

佛告诉舍利弗:如来也是如是的。

昨天前面讲的:这个老父亲还是很慈悲的。他很想把他的孩子——没有他自己跑了,他把自己的孩子想全部抱起来,然后拽走。但是后来他这样的话好像不理想,最后还是次第地给他们一些玩具来引诱,然后孩子们顺利地到了外面了。

同样的,佛陀实际上给我们宣讲的三乘法门也是。我们每一个人也是轮回当中特别爱玩的一个小孩一样。以前我好像微博、微信里面也是说过,我们每个轮回当中的众生,实际上每一个都是爱玩的孩子。

善知识们通过给大家讲经说法,通过开示一些修行法门,逐渐逐渐。刚开始可能我们什么都不懂——进入这个法门的时候,然后慢慢慢慢,最后知道世界万物的真相是什么,心的本来实相是什么,最终自己在短短的人生当中也会明白许多真理,也是同样的。

【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蔽,永尽无余,】

那么我们今天紧接着讲,佛告诉舍利弗:如来也是一样的,实际上他是一切世间之父,一切众生的父亲。对恐怖、衰恼、忧患、以及无明,痛苦的黑暗,这些的话全部永远都已经断完了的。

如来的话,他自己远离了五种怖畏。一地菩萨以上的话,比如说生活上的怖畏,对自己身体的怖畏等等,五种怖畏、五种恐惧都没有了。然后也没有烦恼、没有忧患、没有无明黑暗,这些从断证圆满的方面,断德,断除方面,断了这些的功德。

【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然后他又成就了无量的知见,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能通达,能见到一切的智慧,十力和四无畏,以及六种神通力,五种智慧力等等。“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具足大方便和波罗蜜多。以大慈大悲,长期没有任何的厌倦心,恒时都是求善,“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佛陀的这种精神也好,他的智慧,一方面是他自己——不像我们现在世间人一样。我们世间人心情好的时候都还是想度众生、发心、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心情不好的时候经常被情绪左右。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说是度众生,连自己正常的生活都很困难的。有些人,尤其是烦恼起来的时候,完全跟疯狂的人没有什么差别。疯狂的人有时候打麻药还能停止一段时间。自己的话,更糟糕,好像完全都已经失控了。

我们凡夫众生正因为相续当中有烦恼的原因,很多人表面上看来好像什么烦恼都没有的,但一旦我们的相续当中保存的习气,复发的时候自己也很可怕,根本不相信自己。“啊?我为什么是刚才这样发脾气,太惭愧了,很不好意思,我没办法见人呢。”然后别人也想:“啊?平时好好的,为什么是现在都突然变成了这样的疯狂者。”很多人无法想象的,这就是我们烦恼、习气、恐怖没有断绝的原因。但佛陀完全是不同的,断德方面这样的。

然后得到的证悟方面的话,大慈大悲也好、无有厌倦也好、利益一切众生,这些方面没有任何的厌倦心。佛陀在《大集经》里面讲的:“如来精进无有休息……调伏众生说法化度……不舍,不食不息。”不休息、就是不睡眠、不舍弃。

其实他具足很多这样的功德。我们表面上看,如来也可能需要休息,实际上如来为了利益众生,他从来都是并像我们世间人一样,做一点点事情:我累了,我要想休息、我要想睡觉。不会这样的。真正的如来的话,哪怕是恒河沙数当中一个众生能利益的话,他也愿意舍弃一切。这就是如来的精神、大乘佛法的精神。所以我们度众生,大乘佛法的修行者的话,我们不能完完全全地像佛和菩萨一样的,但毕竟我们是他的跟随者,我们是如来的“粉丝”、如来的“铁杆粉丝”。

如果我们是如来的追随者的话,我们也至少——利益众生方面,大家也应该无条件地爱。因为世间的爱的都是有条件的,但我们尽量地——即使我们可能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会受到被冤枉、各种攻击、或者是陷害等等。但这些我们应该早有预感、知道的,所以说我们从这方面也应该想。

我们知道现在其他的一些宗教,他们也是通过很多方法来把自己的教义,在不同的社会角落当中去传播,开展各种工作,而且他们是没有厌倦心的,没有条件的,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集体感和组织感。

所以我们佛教的话,有时候按理来讲是利益众生,弘扬大乘佛法的这种精神上讲,从精神的高度上讲,我们应该可以跟其他的宗教,至少也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但是我们很多佛教徒可能比较自私,每个佛教徒比较——很多都是烦恼的话,因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一些关系。其实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很真诚的利他心的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就非常简单。对他来讲这个不算什么,很多的冲突和矛盾,其实自私自利而引发的。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自私心,我们在弘法过程当中,以私人而引起的各种争端自然而然会平息的。

所以我们有必要学习其他的一些——现在人世间当中比较成功的这些传教者的精神和他们的一些理念。我们为什么内心当中没有真诚的利他心,这也是需要值得反思的。

这里也是这样的,讲到要利益一切众生,佛陀为什么这样,原因是这样的。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生在三界当中,三界腐朽的火宅的缘故,为了度这些众生。众生的话,有生老死病、还有忧患、悲伤、苦恼、愚痴和阴暗,还有贪嗔痴三毒的火,我们就是教化他们获得这个三藐三菩提。

也就是说:佛陀关注什么样的众生呢?就是关注三界入火宅般的这些众生。这些众生为什么要关注呢?因为他们都是被烦恼、痛苦,被各种愚痴、三毒折磨着,日日夜夜都是痛苦着。佛陀想度化他们,让他们彻底解决自相续当中的痛苦,获得三藐三菩提。

【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

见到众生为生老病死,还有忧伤和悲伤,痛苦和烦恼,等这些火所燃烧。凡是三界当中不管是什么众生,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有这样的痛苦。还有色声香味触的五欲财富利益的缘故,他们也是受着各种各样的痛苦。

【又以贪著追求故,现受众苦,】

还有贪著追求世间的——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社会上有多少人痛苦。

大多数都是因为不满足,因为欲望特别大,因为他追求的目标特别多。我们很多人到达现实的生活当中以后,又不断地痛苦。每个人都觉得我自己很倒霉,我很痛苦,但实际上都有不同的痛苦,每个人受着各种的痛苦。这是我们今生当中的痛苦。

【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

那今生当中造了许许多多的恶业的话,下一世、来世的话,也受到地狱的痛苦,畜生的痛苦,还有饿鬼的痛苦,甚至有些转生到人间和天界,实际上也是有——天人有天人死堕的痛苦,人间的话也有许多的生老死病,包括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等等。如是的这些痛苦一直折磨着。

《中观四百论》里面说:“胜者为意苦,劣者从身苦,既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有些身份比较高的,胜者,这些的话,他有意识上的心灵的痛苦。你看我们很多的高官,还有很多知识分子,心理不平衡,有很多的痛苦。

然后有一些身份比较低劣的,世间当中比如说一些打工的人,天气特别酷热的时候,外面连上衣都全部是——像顶果钦哲仁波切一样脱下来。我们在这个路上的一些打工的人,他们也是在开始,特别酷热、干燥,这样的时间;或者在冬天,雨水当中、或者是冰雪当中也在干活。所以有些是身苦而逼迫的,有些是以意识的这种心灵的痛苦一直逼迫着,非常的痛苦。

所以每个众生都有不同的痛苦,也非常的可怜,日日都是——有些是身体不好,有些可能头痛、脚痛、腰不好、腰酸背痛好伤心呐,也在痛苦;有些人心情不好,凡是得抑郁症、焦虑症、各种烦恼;有些人说吃的、穿的对我来讲没什么,但是我心情不好,情绪不好,感觉不好等等。

所以众生还是——我觉得这些痛苦的话跟整个地狱、旁生、饿鬼的痛苦相比较起来,应该很轻松的。所以我们很多人应该现在身心自在,还没有疾病缠身,一旦真的是堕入无有自在的监狱当中。很多监狱里面出来的人觉得是:“哇,我们人间即使没有吃的话,都是很好的,很快乐的。”至少也是自己有自由,这也是一种快乐,可是我们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不管怎么样呢,在轮回当中有各种各样的痛苦,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

【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

这些众生已经隐没在这样的当中,但反而他们觉得特别的欢喜、特别的好玩,每天都是……。

《当日教言》里面也是有吧,说是猴群,《菩提道次第论》当中也引用过,(师念藏文)说是:“森林的周围被火包围着,当日瓦你们要注意,你们不要认为自己很快乐的。”其实我们的周围真是刚才讲的好玩的几个孩子一样的。好像那天说的十个孩子,二十个孩子,三十个孩子的话,分别是声闻、缘觉、菩萨乘的比喻吧。

【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

这些的话,不同的希求者,他们“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不害怕,也不知觉,不生厌离心,也不求解脱,在三界火宅当中东奔西走,他们虽然遭受了特别特别大的痛苦,但是不以为然,觉得好像很好玩。

“于此大苦海,毕竟无边际”,《四百论》当中吧,就是“于此大苦海,毕竟无边际,愚夫沉此中”,就是愚笨的众生,沉溺在这样的苦海当中,“云何不生畏?”为什么不产生这个畏惧之心?也就是说,轮回的大海没有什么边际的,这样的轮回大海当中沉溺的这些众生,愚笨的这些凡夫人,他们自己都是根本没有感觉得到:“哇,我很痛苦,我很伤心啊。”

我们知道现在世界上的很多人每天都是追名逐利,但是自己没有感觉到我们在轮回当中。我们原来遇到过一些,包括有些比较出名的讲师,天天都是给别人讲出离心,然后自己觉得:“哇,这是很快乐的,不需要解脱。”有这种想法的。所以我们轮回众生是真的是非常可怜的,不知不觉,也不怕,也不生厌离心,也没有什么解脱的心,这样的火坑当中、火宅当中的话,他们都非常好玩的心情来游戏。

【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佛告诉舍利弗:佛陀见到这些情况之后,他是这样想到:我是一切众生之父,应该将这些苦难的众生从痛苦当中解救出来,给予这些众生,需要给一种无量无边的佛的智慧大乐,让他们在佛的智慧当中随意地可以游戏。

不要让他们在世间轮回里无有意义地玩耍,在火坑里面、火宅当中。火宅当中让他们玩的话,很危险的,最终连他们的性命都没办法保住。如果他们从火宅当中已经解脱出来,声闻和缘觉的暂时的智慧当中,或者是菩萨的智慧当中如果玩的话,那还是很有意义的。

如果你没有懂得这个之前,人生是不会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应该是有寂静的快乐和暂时一种刺激性的、或者是斩断痛苦的一种快乐。但是最究竟的快乐我们可以说通过一些真理的学习之后是可以获得的。

《增壹阿含经》里面有一句话“于乐之中,最为快乐”,快乐当中,最为快乐,有这么一个。那意思是什么呢?有一个婆罗门,他很伤心的,然后去找到一个尊者,一个尊者在寂静的地方享受法乐,过得很快乐的。这个婆罗门是很富裕的,他到这个尊者面前说:“啊你是‘于乐之中最为快乐’,你是最快乐的。”这个尊者可能是阿罗汉吧,凡是《增一阿含经》里面有这样的。然后尊者说:“你为什么?”。他说:“我非常非常痛苦,跟你相比较起来,我真的很痛苦”。尊者问:“你怎么痛苦?”他说:“我很不幸运的,在七天之内我的七个儿子死了。”他可能孩子也比较多的。然后他说:“我六天之内,我的什么……”,他的妻子也死了,他的亲朋好友也死了,兄弟姐妹也死了,包括最近所有的宝库里面的财富也都不见了。比较而言他是非常非常的痛苦。但跟他相比较起来的话,说:“你是真正的这个快乐”。生活当中快乐。

也许我们有些人是不理解的,包括我们每天都是有一些旅游的人,他们感觉:“为什么出家?为什么别人修行?”但是在修行当中的话,实际上有些修行人修不好,反而可能修得不成功的,也有这样的。但有些修行人,他所得到的快乐,完全是跟世间当中的快乐无法相比拟的。可以说是很稳定的快乐、很深奧的快乐,因为我们感官的一些快乐,瞬间即逝,很快的时间当中,可能暂时感觉:“哇,很快乐的”,但一会儿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如果真正希求快乐的话,得到了佛陀的无我智慧的这种快乐,这真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所以在这里也是讲到,佛陀因为他跟老父亲一样的,可以说是一切众生之父,他可以让众生想办法得到。但这一点的话,我们有些人真正享受到佛教的无我智慧也好、或者是利他慈悲心的感受也好,这样的时候才知道:“啊,我没有真正地学佛,没有真正地闻思修行之前,我的人生是特别地糟糕,那个时候虽然有钱、那个时候虽然很年轻、那个时候虽然我各方面非常非常不错的,可是那种生活好像是患得患失、忐忑不安,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

我们虽然没有得到第一地菩萨以上的超脱境界,但是我们世间的闻思的结果,其实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的真相也好、人生的生老死病、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等等,这些道理完全明白的时候呢,我们会知道:“噢,确实是这个人生,如果你没有懂得这些道理,恐怕是很难以面对痛苦的”,会有这样的想法。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

所以佛告诉舍利弗,如来应该是这样想的:我是以神通的力量、智慧的力量,舍弃了一些方便方法,为众生赞说如来的知见、十力、四无畏,那么众生不能得度。

意思就是说,佛陀是这样想的:如果我只是以自己现有的、现成的智慧和神通,这些用来,而没有用方便方法,直接为众生赞叹如来,赞叹也好、宣说也好,宣说如来的知见、力、无畏,把如来的法直截了当地给他们讲的话,那众生没办法得度的。

所以我们有时候,有些人可能学的中观可以的,学的因明还比较不错的,但是你要度众生的时候,要看场合和根基。不然的话,你是已经中观应成派的观点,但是你的所化众生的话——原来我们学院的,去四川的一个城市里面,他刚好学了《中观根本慧论》。然后他好不容易有一群信徒,但这些信徒基本上都是七八十岁以上的老菩萨,但是这位法师给他们讲一些中观应成派最尖锐的道理。这些老菩萨他们还是很恭敬地听,听得还是不错的。但是整个课全部讲完了以后,说:“法师啊,您讲得倒是很精彩的,但是的的确确我们一点也没有听懂。”因为他直接讲。他也刚刚学《中观根本慧论》,然后直接跟那些七八十岁的老菩萨面前讲,直接给他们讲的话,他们都没办法接受。

所以我们法师们要——其实讲一些法很重要的,尤其我们现在学院的话,经常来一些旅游的,来一些朝拜的,有些是有信心的,有些是没有信心的,甚至的话他可能带有一些邪见、成见这样的。但这种人的话,我们也在商量,给他们以后结缘一些法本,这样的话至少也不会起不好的作用。我们这边也希望给一些免费的法本。

还有法师们也要考虑一下。我原来去一些汉地寺院的时候经常想:“哎哟!汉地有这么多的旅游的人,看这些法师们能不能每天都是讲一堂课,专门给这些旅游的人。”比如说我们去一个旅游圣地的时候,旅游的广告或者是介绍里面是:等一会儿下午七点半的时候那边有一个跳舞;等会儿五点五十分的时候在那边有猴子的什么什么,凡是每个景点都是有这样的。我们如果有,比如说有些旅游者的话,下午四点钟的时候,某个法师要讲半个小时的法。如果这样的话可能跟——这些法师们也不要直接讲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或者说是大圆满的四步境界,这样的话,可能这些都根本听不懂。

我们现在学院的有些藏族法师的话,跟一些领导交往的时候经常说:“我们修行人,在这个寂静的地方一定要生起出离心。”但他们这个名词根本听不懂。我说:“你们不要说出离心”。因为寂静的地方生起出离心的话,我们在佛教徒的范围当中,出离心、菩提心是很重要的。可是在从来没有听过这个名词的人来讲,等于不说一样的。

所以我们有些法师也再看怎么样好。我是原来是这样想过,但是现在学院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好像自己也没有时间。安排别人的话,不知道这个方法怎么样。法师们每天讲的课也是很满的,所以要每天都讲的话,有一点困难。

原来我们说“智悲沙龙”,“智悲沙龙”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在我们也是在网上开展这个,听的人也很多的。所以我们也希望法师们很认真地对待。当然法师的话,有时候越来越出名就不理我了,现在都还算可以吧。一般法师,先我就开始推,然后越来越出名的时候,最后不理都不要紧,但是有时候也失控。管理上失控的话,有些新法师他自己到一定的时候,也可能,做好的话都是很好的,做不好也比较担忧。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也不应该以一两个人的担忧,失去一些其它的机会。

我看其他的一些教派也好,宗教也好,世间的一些包括广告和宣传的话,怎么做的?我们这么好的如来的甘露妙法,我们自己自私的自吞的话,可能不太好,所以看怎么样好。当然弘法的过程当中就像刚才讲的那样,如果如来也是舍弃了方便法,直接给他们讲的,不一定是有利益的。

所以我们这次学《妙法莲华经》,希望不管是居士、出家人,谁的话,自己修行的过程当中也知道——佛陀有些法是方便法门。然后我们给别人开导的时候也是逐渐逐渐,就像《涅槃经》里面,以梯阶的比喻,逐渐逐渐,循序渐进。这个很重要的。

【所以者何。是诸众生,】

下面是怎么讲的,如果直接佛的甚深的密意讲的话,没办法度众生的,为什么呢?

藏文当中有:因为众生他特别贪执五欲,还有这些众生特别贪爱三界的快乐——色界、无色界,三界的这种快乐。

【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他们没有避免生老病死,还有忧悲苦恼等等。他们为三界痛苦的火海,一直折磨着他们,一直燃烧着。所以怎么会能直接了解佛的甚深密意或者智慧呢?

怎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自己每天都是耽著世间的妙欲,而没有证悟人无我,没有证悟法无我,所以他们自己都是被火烧焦的话,那怎么从中能真正理解佛的密意呢,这是非常的困难。

所以我们要知道,佛陀跟众生宣讲的时候,也是方便法门。我们度众生的时候,就像文殊菩萨到外道当中的话——刚开始他就进入外道,后来他好像光进入,跟他们一起学也不行的,他就自己扮演着,完全是成外道,甚至他开始说释迦牟尼佛的过失。这个时候好多外道高兴起来了——哇,我们现在找到一个好徒弟了,觉得是。谁知道是文殊菩萨原来是个“特务”。然后就一直培养,最后真正他的朋友全部信任他的时候,他有一天说:“哎,我们这些人也可能要考虑一下,到底佛陀的智慧是真的是,有没有错误啊。”那个时候他们也比较相信他了,那我们一起观察。观察的过程当中才发现,原来佛的智慧是非常甚深的。这个时候他就开始把佛理讲给他们。但是佛陀的话,像这种行为也是开许的。

所以我们有时候真的,方便法门还是很重要的。《中观四百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或作彼弟子,或作彼师长,以种种方便,令有情通达。”“或作彼弟子”的话,佛陀有时候显现他的弟子;有时候显现他的师长,“或作彼师长”。然后以种种方便,不管怎么样,有时候作婆罗门、有时候作师长、有时候作老师、有时候作弟子,“以种种方便,令有情通达”,让这些有情完全通达一切万法的真相。

所以我们度化众生的时候,其实有些法师还是很有方便方法的,他有时候当法师,在法座上跟他们讲;有时候完全跟弟子一样的,跟他们一起,让有些——比如说他班里面的有些人,让他们来讲,我来听。这也是一种示现吧,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度众生,其实这是很重要的。

我原来说过吧——我们作为佛教徒,不管是出家人也好,在家人的话,我们有时候需要表演。但是内心不一定是这样的,比如有些高僧大德,非常成功的这些大德,他跟世界上的很多的宗教,完全可以团结得非常非常好。而且他们很多人到这些宗教的团体当中去,作他们的一些仪式,包括有些唱诵。但我们有些比较保守的佛教徒,都可能特别的死板,连一些他们的教堂都是不敢看:“不要去不要去,这是外道,不要进去,不要跟这个人碰,这个人不能。”有时候当然是有些戒律当中是有一些界限,但实际这是佛陀在另一个层面来讲的。

因此我们按照大乘佛教的度化众生的理念,世间上的任何众生都可以接触的。但接触的方式,有尺度的,这个方面也需要智慧。

因此我们刚才讲到,如果佛直接给他们宣讲甚深的法理,不能度化众生,因为他们没办法了解。这些众生是还没有证悟人无我的时候,一直耽著的。但是他有一种方便方法逐渐逐渐这样引导的话,度化这些众生的机会是有的。所以我们在学习,修行的过程当中,应该要有善巧方便。

【‘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

下面佛说:舍利弗,这个长者的话,他虽然身手有力,但是他没有用。

他本来身手有力,他想把孩子抱到怀里,跑出去,但是他没有用自己的力量。如果这样强迫的话,好像效果不好。他应该是用比较柔软的或者温馨的,或者一种温和的手段来,引诱为主、疏通为主。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也是这样的。堵着的那个把它疏通,这个很重要的。越堵越可能……,关系也是这样的。比如说两个人的关系不太好的时候,有些人是以强硬的方式来,以毒攻毒。但是这个效果也许……。

【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车。】

虽然他有力但是他没有用他的力,他只是用方便方法来,救自己的火宅当中的这些孩子的苦难。用三个车的玩具给他们示现,解脱之后,每一个都是给珍宝的大车。

先刚开始,他用一般的车子,用玩具来把他们引诱到外面。到了外面之后,这个老施主他有的是财产,有的是钱。原来哈尔滨的一个大老板到佛学院:“呃,我要给我的孩子,我的家人,还有工厂里面的人,我要多念念经,我有的是钱,我有的是钱!”他给学院,后来他就交三千块钱:“我要给他们念经,我有的是钱”。

那个老长者他也是,昨天不是说了。他说是他有的是钱……他各个都已经给了珍宝的大车。

【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

如来也是一样的,虽然他有力,比如说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等。但是我们在众生面前,没有直接把最高、最深的法——没有讲,讲八万四千法门或者三转法轮。

一步一步地,先讲四谛法门,然后缘起法,然后讲菩萨乘,这样的。

【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这是以智慧方便,给予智慧和方便,于三界的火宅当中的众生呢,救脱出来了。为他们说三乘,三乘是什么呢?声闻乘、辟支佛乘,就是独觉乘、还有佛乘。佛乘也说,菩萨乘也说。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粗弊、色声香味触也。若贪著生爱,则为所烧。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这三乘说完了以后,还继续这样说的:你们不要贪著、安住于轮回的火宅当中。看我们众生真的是经常处在轮回当中的,不要贪著非常粗弊的、色声香味触的五欲妙。本来这些色声香味都是不实在的、没有的,但是我们众生一直贪著。如果贪著,如果这个爱流不间断的话,那痛苦的剧火一定会燃烧你们的。所以你们赶快,很快的时间当中要走出三界,获得三乘,“当得三乘”。当得到的三乘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声闻乘和辟支佛乘、菩萨乘。

《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当中也是讲了,所谓的三乘:有些众生因为厌离轮回,他自己想获得解脱,给他宣讲四谛法门,这叫做是这个声闻乘;有些众生他想自己获得解脱,给他宣讲十二缘起法门,这个叫做辟支佛乘;有些众生,可以给他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可以称之为是菩萨乘。

《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专门讲了三乘不同的修行、不同的法门。所以佛陀在不同的经典当中给我们宣讲了三乘,看我们自己选择哪一个。

其实我们藏传佛教比较包容的,声闻乘也会讲的,缘觉乘也会讲的,然后显宗乘和密宗乘很多的道理给大家讲。讲的过程当中,有些可能喜欢修四谛法门;有些喜欢修十二缘起法门;有些先初步初步地,从四谛、十二缘起一直到三十七道品的大乘的这些教义,都不断地在修行,这也是非常好的一种这个方法吧。

【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

佛陀说:我今天为你们,可以说是担保此事,始终给你们宣讲三乘的法,不会有半点的妄语,不会有虚妄之言。

【汝等但当勤修精进。”】

你们也可以精勤地,尽管你们非常放松,很精勤地修学这样的佛法。

所以佛陀的这种言教,我们众生也需要精进。如果没有精进努力的话,世间的事也不能成功的,更何况说是佛理。

【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自在无系、无所依求。】

如来以如是的方法让众生获得解脱,也可以这么说。你们应该知道,这三乘法实际上都是三世诸佛所赞叹的,而且这三乘法的修行,身心获得自在、无有任何的束缚,还有获得了一种无所求,无所求的——“人到无求品自高”。

是吧?我们世间当中也是说,人一般到达没有什么可求的。当然有些好像人很懒惰,什么都不想做,这不是品质很高的。应该我们到达一定的智慧的时候,其实就没有什么所求了。

【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隐快乐。”】

这个乘实际上在这里讲的是三乘,三乘以无漏的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还有四禅,四无色界的定,八解脱三昧等等,这样的娱乐,自己的玩耍、工具啊。这些是三乘当中,也就是说三乘最后所得到的是什么呢?就是很高的,具足三乘意义的,而且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娱乐,各种各样玩耍的珍贵的器具,全部都具足。这个时候便得无量的安隐快乐。

我们到达佛果,或者是到达菩萨位的时候,不像我们世间当中一些有漏的,无常的,不稳定的这种快乐。我们现在很多的快乐实际上是不稳定的快乐,暂时因缘具足的时候好像获得一种快乐,但实际上到最后也是不快乐的。

我以前看过隋朝王通的一个叫做《中说》里面说:“以势相交,势去则倾”,如果用势力来互相交往的话,那么势力已经没有的话,则已经绝了,没有了。“以利交者,利尽则散”,如果以利益来互相交往的话,一旦利益已经穷尽了的话,后来人就已经散了。

现在有些大德和有些人的话,“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有这样的一些,增加了一些词。但实际上古人,王通是隋朝时候的也是一个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的文字里面说的还是对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用势力来互相交往,以势力来互相交朋友的话,一旦这个势力已经失败了,势力已经倾倒了的时候,那么我们之间的关系就已经绝断了,没有什么的。如果我们是以利益来相交,互相都有利益,一旦利益穷尽的时候,人就散了。

现在很多人讲的也是对的,如果以感情相交的话,感情可能会断,断了以后那就两败俱伤,互相都没有了。同样的道理,现在世间的人,当他在位的时候,大家都是好像很恭敬、赞叹,一旦不需要求他的时候谁都不理他了。那么这样的这种,比如说以势力而得到的,或者说是以权力而得到的,以金钱而得到的,这些的话,暂时对你带来一种快乐,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经常想,比如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如果是因为互相谋求的原因,互相交往和尊重,一旦不需要求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没有了。但如果老师和学生从内心当中,给他建立一个永恒的、智慧的一种交往的话,那应该是——就像我们佛教当中也是。比如说一个金刚上师,或者他在介绍佛教的过程当中,你内心当中真正找到了心的本来面目的话,那这个时候不管是上师在也好,上师不在也好,这并不是上师在不在的原因。比如说我们一般佛教徒很多的,为什么对自己的根本上师那么感激,上师已经离开了这个世间,但是一直念念不忘。或者是上师的一言一句大家记得非常清楚,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并不是有条件的一个爱。不是你对我好的时候,我对你好;你一旦对我不太好的时候,我也对你不好;甚至的话,你对我好的时候,我对你非常非常好,我自己的身体一样;但是一旦你对我不好的时候,我不但对你不好,甚至我可以把你的身上割一块肉,都心甘情愿,现在世间上很多的交友有这样的条件性的。

但实际上真正的比如说上师与弟子之间的感情,它并不是建立在一个互相谋求的利益关系。如果是利益关系的话,一旦这个利益发生危机的时候,互相都,不但不管,甚至可能你会有意的去害他。但如果他不是这样的,他用一种方便方法来让你真正通达法理的时候,那这是永恒的一种快乐。

所以我们在这里也讲了,通过佛的无漏的这些财富,我们得到的时候,那我并不是暂时的一种快乐,应该是一种永恒的、无量的安隐和快乐!我想我们修行人很多都能感受得到的。如果跟世间人讲的话可能讲不通,讲不透,就没办法。跟他怎么讲,他说不可能的。人与人之间只要有利的时候,互相可以——就是人不骂我,我不骂人,人一旦骂我的话我要恨他,这就是毕竟的一个规律。他们有他们的规律,我们也承认世间有这个规律,但是有时候超越这种规律的一种修行的自在,在大乘佛教当中,的确也是可以获得的。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人在修行过程当中也得到的。

但这种方法跟我们平时的观念、平时的生活方式,有点不相同的。平时我们的价值观从来都可能,从小父母给你的教育,一直到你的书本上给你的智慧,都不是这样的。这种轨道有点相违,但实际上我们所讲到的真正的无求的智慧。我们很希望每个道友,在求法的过程当中真正认识自己心的最深奥的部分。在这个时候应该自己知道,到底在这个世界上谁是亲友,谁是敌人。真正的在这样的智慧面前,可能怨敌和亲友都是没办法分。没办法分的时候世间人对你可能有点不理解,觉得这个人好像有点不懂规律,但是在某种意义上面,这是修行的一个最高境界。

下面多不多?不多了是吧,还讲一点。讲什么,在哪儿,对。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

佛告诉舍利弗:如果有众生,内有智慧的如来藏,或者是这样的智慧,从佛陀世尊那里听到了佛法,然后对他产生极大的信心,并且精勤地修行佛法,很快的时间当中从三界里面获得涅槃和解脱,这个乘就叫做声闻乘。声闻乘要修四谛法门,精进地修行四谛法门,最后从三界当中获得涅槃、解脱,这个叫做声闻乘。这个相当于刚才老长者的孩子为了求玩耍品,最后他求羊车、出于火宅一样的。这个是第一个。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

然后还有众生,如果有些众生从佛世尊那里听受佛法,听受这个十二缘起的法门,他精进地修行,求自己的自然智慧,而且他愿意独自居住在一些寂静的地方。当然独觉的话,也有住在群体当中的独觉,还有麟角喻的独觉,有不同类别。他最后甚深地了知一切诸法是因缘生的,最后把缘起的还灭全部通达的时候,这种乘叫做辟支佛乘。

【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

他就相当于是刚才老长者的孩子当中,有些是求鹿车,出于三界的火坑一样。

但是藏文当中,好像把这两个鹿车和羊车,刚才声闻的比喻当中用鹿车,缘觉的比喻当中有羊车,但看起来好像是汉文的比喻比较好一点吧。因为声闻的话,毕竟他是群体当中的,像声闻,有很多阿罗汉,他是有群类的。

然后鹿的话,鹿当中也有群体。以前我去放牛的时候,经常看到鹿群,但是大多数也是单独的。在山里、在森林当中经常独行的,所以这个可能是鹿车,独觉的比喻。像汉文里的这种方法,也许适合一点。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

还有众生,如果众生在佛世尊那里听受佛法,信受之后精进地修持,就是精进地修持大乘的法门,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其实这些都是不同的名称,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佛的大乘的智慧。那么如来的知见、力、无畏,这些都已经求得,具足,并且他“愍念安乐”,悲悯所有的这些众生。“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将安乐给予无量的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这叫做什么呢?这叫做是大乘。

【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菩萨求这样的乘,叫做是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萨大菩萨。

“香且森华森华钦波萨叶酿波拉香擦洛窍多嘉森且奥”,森华森华钦波,我们藏文当中“森华森华”的话,好像摩诃摩诃萨。其实汉地也有,比如说南无什么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菩萨摩诃萨、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南无观音菩萨摩诃萨。汉地早晩的念诵当中念得很长很长,什么香云盖菩萨。香云盖菩萨是来自于《金光明经》的,说是依靠这个菩萨的能力让香云变成特别多,像云盖一样的,然后供养诸佛菩萨。

一般汉地早上很早的时候,有些在打瞌睡、有些在念,而且那个念得特别特别长,“摩、诃、萨”,慢慢慢慢慢慢慢……。我都有时候想我们学院开持明法会的时候,前面藏文的皈依和发心也是念得很长。藏文当中也有很多仪轨,跟汉文的一些仪轨一样的,他念得特别特别的长,有些人真实在念,有些人一直在打瞌睡、做美梦。所以我们经常说“菩萨摩诃萨”,摩诃萨是大菩萨。“香且森华森华钦波”,森华森华是摩诃摩诃萨。怎么说,森华森华,菩萨菩萨,凡是藏文当中是。这个是菩萨摩诃萨。

好像唐朝有一个《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里面有一个智严大师,有些说是他翻译的,有些说是他会集的。这里面讲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三乘的人都是发菩提心的,只不过声闻乘和缘觉乘的话,他不宣扬大乘的法,然后也不劝,让众生获得解脱;然后也不恭敬、不供养大乘的佛子。见到有些人来的时候也不迎接、也不欢喜,声闻和缘觉是这样的。然后菩萨的话,完全与此相反,要利乐一切有情的,尤其是见人就迎接、欢喜。

我们有些法师和有些接待人员,见到新来的一些居士、新来的一些佛教徒、有些新来的非佛教徒的时候,很反感的:“不要来,不要来,不要来,你不能听课,不能听课,请你走,请你走。”这是声闻、缘觉的一种说法。他里面说“不迎、不喜”,就是不会来迎接、也不会欢喜;“若见来者不迎不喜”,见到来人的时候,不迎接也不欢喜;但是菩萨乘的话,他发了菩提心,并且他就欢迎,欢喜。看到众生的时候,不管是什么众生,他想先给他种下一个善根,给他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有些是他听的第一节课,也是最后一节课,所以给他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

我都有时候晚上想,他们有些来听课的人,有些是到中间的时候起来走了,有些很难受地一直听,又看表、又看一下,很不满的表情,但勉强一节课听下来了,这也是值得欢迎的。以后你们有些没有信仰的人,听课的话,我也装着菩萨乘,欢迎你们来听。有些不需要灌顶的、不需要这些的话,也可以。你们有些自己的亲朋好友,当然不要强迫地把他们非要推到经堂里面,这样也不太好。我们强迫地宣传这些没用。但是有些真的来看一看、来听一听,听听我们前后课诵的一些声音,他原有的如来藏的功德就引发出来了。有些的话,通过一些道理,慢慢慢慢,看一本书,见到一位师父,这样的原因慢慢慢慢种下善根,至少也是种下善根。

所以我们大乘佛子跟众生结缘的时候应该有一种欢喜的心态,这是很重要的。包括我们学会当中经常有很多的旁听者,有些组对旁听者很欢迎,不但接受他们来听课,甚至他们最喜欢的有些吃的、水果都可以给他们提供。但有些的话特别的不满,把门都“啪”关下去:“不要来不要来,这是不能来,我们学大乘佛法的人,你们这些人是不能来的。”这样的话有点不行,以后还是,我们既然学大乘佛法的话,那欢迎光临,对吧?欢迎光临,欢迎光临。

【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下面佛陀告诉舍利弗,刚才这个是牛车、大牛车。

好像动画片里面最后全部变成牛车,是吧?以前台湾做的有一个《妙法莲华经》的,忘了。

【‘舍利弗,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自惟财富无量,等以大车而赐诸子。】

佛告诉舍利弗:这个长者见到这些孩子的时候,安隐从火宅当中得到解脱,到了无畏的地方。他自己也是想:我现在有的是钱,以平等的方式来,每个都是给很好的车。

【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若见无量亿千众生,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涅槃乐。如来尔时便作是念:“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如来也是一样的,他是一切众生之父,他见到无量亿千的众生之后,佛也是通过这个门,出三界的痛苦,怖畏、危险,最后获得涅槃的安乐。如来这个时候就想:我也是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力、无畏等等,佛陀的这些无漏的法藏。这些众生都是我的孩子,那么给他们应该平等地给予大乘的法,而不令有些各自的方式。因为各自的像声闻乘、缘觉乘的这种方式来得度的话,没办法度,这是自私的一种说法。不应该有自己的声闻、缘觉的方式来灭度。而是应该以如来的这个——最后以大乘佛法来获得了不二法门的这样的灭度。给他们应该这种方式来灭度。

【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这些众生脱离三界轮回的话,给他们共同的佛陀的禅定、智慧、解脱,这些娱乐玩具,给他们给这个。这些全是“一相一种”。

“一相一种”的话,藏文当中是一种颜色。汉地的有些法师解释的时候,“一相”是指的是胜义的实相,“一种”是一切种智、一切智慧。

但藏文当中意思就是说,佛陀刚才上面所讲到的所有娱乐的智慧,一种颜色。这一种颜色实际上是所有的十方圣者所赞叹的,而且它能生起最清净、最微妙的快乐,应该我们世间当中是最无与伦比的智慧。

【‘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

佛陀告诉舍利弗:这个长者刚开始的时候用三车来引诱这些孩子,然后给他们大车。这个大车也是用七宝所庄严的,而且这里也是特别舒适、安隐第一。但是这个长者实际上也没有说妄语,没有这个过失。

因为刚开始说,你们过来,我给你们车,后来他们已经离开了这种痛苦。

【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

同样的道理,如来也是如此,如来也不会有妄语的。最初给众生说三乘法来引导众生,到最后,唯一的以大乘法来度脱这些众生。

【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

为什么他没有妄语的过失,没有这个错误呢?因为如来有无量的智慧、无畏、十力等等这些法藏。他“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是众生,如果我们直接给的话,这些众生都是不能接受。刚开始如果所有的这些佛陀的一乘法门给众生的话,可是这些众生都没办法接受。所以佛陀不得不应用三乘法的因缘。

【‘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佛告诉舍利弗:是这样的因缘,应该知道佛依靠他的方便力,先需要说三乘。实际上佛说一乘的,但是一乘,他就分别,不同的众生面前宣说三乘。

《大智度论》里面说:我们说的“度化一切众生”。什么是“度化一切众生”呢?意思就是说,如果用声闻乘、缘觉乘、佛乘能度化的,给他们可以度化。如果不能以这三乘来度化的话,那么用人天乘来度化。如果人天乘也不能接受的话,那么可以给他人间的饮食、衣服,这些来满足他们。如果连这个都不能的话,那内心当中要修慈悲心,这叫做“度一切众生”。

所以我们大乘佛法经常讲“度一切众生”,并不是把每个众生真的已经度脱到彼岸,不是这个意思。随着自己的根基,你如果把他安置于声闻、缘觉乘的话,当然很好的;如果不能的话,让他能不能获得人天的福报;如果连这个都不能的话,我们平时在《释尊广传》里面讲一点,给他给一点吃的,给个棒棒糖,给个巧克力,喝一杯咖啡,这样的话,那这也是利益众生;如果连这个都没办法,钱也没有,什么都没有的话,那我就不管了,凡是修菩提心,度化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这叫做什么呢,就是“度一切众生”。

我们每个人要度一切众生,但是我要度一切众生,每个人不一定有这个能力,但是我们至少也是内心当中观悲心,这个应该有的。按照《大智度论》,度一切众生有很多次第的,真正能度的也有,还有内心当中修菩提心。《大圆满禅定休息》和《虚幻休息》里面都讲了,我们内心当中观修菩提心的话,实际上这个功德和力量是非常大的、一样的。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