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妙法莲华经释23

妙华莲华经释

鸠摩罗什译

索达吉堪布 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23课

(师念藏文传承)

今天我们,在国庆期间也有很多佛教徒.因为中间有一些时间,可能来朝拜的比较多。还有一些不是完全信佛教的,但是对佛学有一些兴趣的人,今天我们在场也可能有一部分。好像前两天在喇荣山谷里面,人特别特别多,人山人海。我说可能九寨沟有没有这么多人,那天一直排队。其实他们很辛苦,坐好长时间的车,然后在这里拍两三张照片就回去了,也很累的。坐车十几个小时,然后在这里呆一两分钟,有些人不去好好地转坛城,左转、逆转一次就回去了,这样也有点不太好。今天你们有些刚学佛或者是对佛教有好感、有兴趣的人,希望以后多看一下佛学方面的一些道理,其实佛学对你们的人生应该会有帮助的。

因为我们现在人类的问题,很多都并不是物质来解决的,有些都是依靠心理来解决。依靠心理来解决,其实宗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知道宗教对我们的生活带来非常重要的地位。

所以在座的各位,当然你们拍一些照片,比如说红房子,蓝房子,蓝天,白云,但是照片太多了,你拍完了以后,手机里面又要删出去,又拍又删。这样也是重要的,但是不如自己的心里面真正得到一些慈悲,利他,还有开心,安静,禅修,这样的一些内心的照片保存的话,更好的。如果你们有兴趣到青藏高原,现在对藏传佛教很有兴趣的,但是大多数人,喇嘛辩论的照片,这些照片现在很多用不上的,所以最好是心里多学一点。这是一个。

还有我们这边一些发心的老师,最近部分的回来了,部分的可能还在一些学校,也特别感谢你们。我这边因为不同的原因,有不同的一些发心人员,包括工程,很多方面,做慈善等等。依靠你们的努力,我们藏地也好、汉地也好,很多没有知识的人、没有财富的人都——大家的努力,真正是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虽然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一两年,或者说做一些看起来是比较普普通通的事,但实际上做起来的话,确实是非常伟大的。也许不一定记录在我们历史的蓝本里面,但实际上这就是对整个人类的,可以说是最有意义的,大传当中有记载的。

所以我觉得也这次特别感谢我们这边的很多发心人员,老师等等,凡是做发心人员的这些人,也是特别感谢,我这边本来也是想单独跟你们见见面、说说话,但是一直时间都比较忙,所以不知道,到时有的话我也跟大家一起说说话:谢谢你们。

同时我们讲《妙法莲华经》的整个过程当中,也有很多发心人员非常努力地一直在发心着。因为没有大家的,包括网络上的一些,没有发心人员的话,我们这么多人,大家一起享受佛法的美食也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今天在这个时候,也同时特别感谢你们。

下面我就简单地讲《妙法莲华经》第四品当中的最后一段内容。

我简单的在字面上,其实我今天都是在想:我们很有福报,《妙法莲华经》都从头到尾,也许我们全部在字面上基本上是能过,这就是我们的福分。我们诸根具足的、我们获得人身、遇到佛法的,还有遇到善友、道友,这么一个因缘的聚合。我们如果真正把《妙法莲华经》从头到尾全部,至少也是能字面上解释的话,我觉得人生是很有意义的。这么殊胜的佛法我们都有,哪怕是听闻的话,这也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今天也是比较……,我就不广说吧。

前面我们讲到有一个长者,他为了让他的孩子接受他一辈子所积累的财富。本身是他自己的孩子,但是因为中间五十多年的他们父子的相离,所以互相都不认识。当时他如果直接说是“我就是你的父亲,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你”,那因为他的心力特别很低劣,这样的原因他就根本没办法接受。

所以这个父亲非常非常聪明,最后他自己扮演成什么呢,就是像乞丐一样的底层人物,跟他一起过了很长时间的这种生活。最后他基本上能接受的时候,把他的家产在临终的时候全部都交给他了。

这说明什么呢,我们很多人只重视这个故事,这个老头子很可怜啊。我那天也说开玩笑,我也好几天没有睡觉,其实我是开玩笑的。我们大家都可能很关心这个。实际上在这个比喻的背后,它引申出来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每一个人、大乘佛子的话,也扮演老长者的角色。我们以后在度化众生,随顺众生的时候,也应该自己会扮演这样的角色,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因为我们现在有些人不善巧方便的原因,本来我们可以帮助这些众生的,但是因为自己可能有时候是语言太直了,有时候是我们心不会转弯,这样的原因,好多本来该成的一些事情,最后搞砸了。这个是我们生活当中也好、弘法利生也好,很多过程当中是会有这样的。所以我们在这个当中,尤其是信解品当中,这个比喻是非常著名的。我们也时时刻刻都是想到,《妙法莲华经》里面有这么一个老长者,但这个老长者他是怎么做的?所以我们在不同的人群接受的时候,先要了解。我们没有他心通,有他心通当然是最好的,如果没有他心通,跟人交往的时候,其实很容易的。跟人交往的,大概跟他交往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的时候,基本上很多人的性格、爱好都可以指出来。

我原来也说过,我们身边的人其实都是,你关系好也好,不好也好,都是警察一样的。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当警察,在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看这个人喜欢什么,这个人学的什么,这个人需要的是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佛法的特别多的精神财富当中,拿一部分适合他的,可以对症下药,这是很重要的。

那么我们今天紧接着讲完。

【子念昔贫,志意下劣,今于父所、大获珍宝,并及舍宅、一切财物,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前面,这个孩子他心里想:我以前“子念昔贫穷,志意下劣,”那个地方。因为我们刚刚前面,老长者要接近死的时候,把他所有的财富、人们,全部都是交给这个儿子了,那个时候。这个时候他就心里面想,我是以前如此的贫穷,并且我的性格特别,也就是说他的志向,没有想到他有今天这么的成功。他一直可以说是像现在这样的生活,他完全不敢奢望。今天因为父亲对他,给了这么大的无上的珍宝,而且还有很奢华的舍宅,丰富的财物等等。所以他惊喜万分,非常欢喜,这种欢喜心前所未有。

因缘也不可思议。原来是一个很贫穷的人,一下他变成一个特别富裕的。其实他自己拥有,我们如果一旦认识了自己心的本性的时候,其实都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们讲密法的时候,给大家直指心性。原来我们在生活当中非常痛苦,每天都是被烦恼控制着,非常痛苦。一旦我们依靠密法的修行方法,或者是禅宗的修行方法,真的认识了你心的如意宝的话,那从此之后不会跟其他人一样,精神有贫寒的。这也是从另一个方面,我们都知道很多大德,他在开悟的时候,有不同的一些欢歌,有不同的一些,在觉悟当中、觉性当中流露出来的,许多金刚语的道歌,也是这样的

佛亦如是,知我乐小,未曾说言,汝等作佛,而说我等,得诸无漏,成就小乘、声闻弟子。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此者,当得成佛。】

那么佛也是如此的,当时是迦叶尊者说的,佛也是如此,知道我们这些小乘根基的众生,都是喜欢一些小法,从来没有说你们将来一定会作佛。在声闻群当中,佛陀都基本上没有提“菩提”两个字。而说我等已经得到无漏的,按照小乘自宗的观点,已经获得了灭尽的、无漏的,成就小乘,成为声闻弟子。佛陀也是从来没有说,我们将来得菩提的,将来在自己的小乘的范围当中,获得声闻弟子阿罗汉。然后佛,教我等说最上的道,实际上佛陀也逐渐逐渐根基成熟的时候,“佛敕我等,说最上道”。而且修行大乘佛法,修行这个的话,那么一定会获得成佛。这是佛陀跟部分的阿罗汉,也是讲过的。

比如说《大智度论》的76卷当中的也说过,舍利弗他在六十个劫当中,已经受菩萨行,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虽然舍了大乘法,但是他还是讲经说法,讲大乘的法,也有这样的例子。还有须菩提获得了无诤三昧——无有诤论的三摩地。他也是讲一些无常,无我的法,也是讲了很多的大乘佛法。

还有比如说迦叶尊者,他在鸡足山。到最后,因为把佛法交给阿难尊者,然后他自己入于灭定。一旦弥勒菩萨出世的时候,山体划开,自己也显现出定。显现出定的时候,当时也会很多人都说释迦牟尼佛时候的声闻,这个时候显现上是入大乘等等。迦叶尊者也讲过很多大乘,也显示过大乘的涅槃,其他的声闻缘觉也是这样的。

【我承佛教,为大菩萨,以诸因缘、种种譬喻、若干言辞、说无上道。】

所以我们依靠佛教,为大乘的大菩萨,也是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种种言辞也说过无上道。

所以声闻缘觉实际上他们也是已经得过许多的大乘法,而且他们也是讲大乘佛法,

【诸佛子等、从我闻法,日夜思惟,精勤修习。是时诸佛,即授其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所有的佛子等等,这些也是从我们声闻,阿罗汉面前听闻佛法,听闻佛法以后他们也是日思夜想,也就是说“日夜思维,精进修习”,当时声闻缘觉他们,给他们讲的大乘佛法,他们精进地修行。这个时候佛陀也是授记。

你看声闻缘觉还没有授记的时候,因为声闻缘觉给大乘佛子讲大乘佛法,这个时候如来给他们授记,说是你在未来的时候,在某个剎土当中变成某某佛,那个时候你的佛号是什么、你的眷属是多少等等,这些作了一一的授记。

这样的话,我们这里,声闻乘的话实际上也不单单是只讲声闻。在古代的时候,原始佛教里面,也可以说是声闻乘的话,他会对大乘菩萨讲大乘佛法,当然大乘的这些佛子的话,不仅是讲大乘的佛法,还会讲三乘的不同的声闻乘的佛法。就像我们现在有些人叫作显密双修,显宗和密宗,既要学显宗又要修密宗。同样的大小乘的话,实际上是并不是像水火不容,不是这样的。《妙法莲华经》的观点当中,很多阿罗汉他们显现上现的是声闻相,佛陀的小乘弟子,但实际上他们修的也是大乘佛法,现在声闻、缘觉。

那天我们开“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的时候,有一个南传佛教的和尚,叫和尚还是叫尊者,叫玛热儿,我们经常说是玛热。他说已经看了藏传佛教的六七十本书,我说你很好,很了不起。我们藏传佛教的有些和尚都是没有看这么多。他说一边学南传佛教一边学藏传佛教,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汉传佛教的大乘。

我在1999年的时候去过,有一个和尚,那个和尚的名字忘了,当时他邀请我的,我第一个去泰国的,我当时写《泰国游记》的时候,在他的道场里面大多数的内容完成的。他的名字叫什么忘了,已经过了这么多年了,但他也是又学南传佛教也学汉传佛教。他来过学院,他又学藏传佛教,但是藏传佛教学的不是很深,只会念“嗡玛尼巴美吽”。因为我没有提他的名字,所以我在这里说也没事。

所以也有显密双修一样的大小乘。现在的一些南传佛教当中,他们也是既学南传佛教、北传佛教、藏传佛教,这样的也有。我们藏传佛教当中当然是大家都非常清楚,其实所有的三大佛教的传承全部都有,包括戒律、包括行为、包括所有见修行果都有一一阐述的,这是“汝于来世,当得作佛,”这个意思。

【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

“一切诸佛,秘藏之法,”所有佛的甚深的秘密的法,就是大乘佛法,这个大乘佛法实际上是,只为大乘菩萨演说它的真实的实相、真实的事实,而不是为我等声闻、缘觉说它的真理或者真实的要点。

所以小乘他们自己觉得,真正的佛的精华的部分,他们在他们的言教当中也说,实际上大乘佛教究竟的,比如说中观思想、密宗当中最甚深的意思的话,实际上它的所化弟子针对是大乘佛教的,而并不是小乘佛教,所以小乘佛教、佛陀也是并没有特别详细地讲最了义的佛法。

【如彼穷子、得近其父,虽知诸物,心不希取。】

就像穷子虽然他得到了,跟父亲亲近了二十多年,同时他也知道他家里所有的——到后来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都不信,他父亲也是装扮成扫地的人,换衣服等等跟着他来的,后来他也知道所有宝库的钥匙也在他手里。但是那个时候,他心没有希望获得。

同样的道理,大乘佛教的话实际上跟声闻也是讲了很多的道理,但是小乘尊者很多都是只是了解、只是学习,并没有自己想获得、自己想修行。

【我等虽说,佛法宝藏,自无志愿,亦复如是。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此事,更无余事。】

声闻乘也是这么说的,我们虽然说佛法的宝藏,但是自己从信愿上面并没有想获得,虽然他们可能说、他们可能会讲、他们可能会修。但是真正的大乘的“我要度化众生,我要成佛”这样的理念是没有的。而他们的话,我等是内在的寂灭,自认为已经满足了,这个完成了以后,没有更多的。

如今有些南传佛教的也是这样的,一般修行他们特别强调强调涅槃两个字,寂灭或者涅槃。很多南传佛教的法师在上面演讲的时候,有一个法师他就讲了涅槃,他的时间十五分钟,他讲了涅槃的话:十一次。我在下面悄悄地数,说了一个涅槃又说了一个涅槃,我想是不是十五分钟完了以后他也涅槃了,他没有。

所以他们还是很重视涅槃,但是实际上真正的一些,比如说度众生、菩提这些的话并没有这样的。他们对内在的寂灭涅槃很重视的,这个完了以后就已经可以了。就像《声闻经》和《别解脱经》里面所讲的一样的。

【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

我等这些声闻如果听到了,大乘佛教里面所讲到的那样的清净佛刹,比如说我们现在都是修,像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一样,将来净化他的国土,将来要修成庄严的国土,还有我要成佛以后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我得菩萨以后,度化无量无边众生等等这些理念的话,他们都没有什么兴趣,没有什么欢喜心。这是从根本上,一般是因为教义的理念不同,对小乘的话没有。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这样的,“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他们认为一切诸法,就像偏空,比较单空的,一切都是空和寂灭的,没有生的,没有灭的,没有大的,没有小的。像《俱舍论》里面讲的是无漏的、涅槃的。抉择灭和非抉择灭当中,通过抉择以后,把业和烦恼已经灭完了,它是一种无为法。

【如是思惟,不生喜乐。】

如是思维之后,“不生喜乐”。

没有什么度众生,我成佛以后如何如何去度众生,没有这样的。我们现在修行过程当中也是,如果是把学的中观,学学学,最后一切诸法都是离戏的、空寂的、没有什么的,最后好像没有什么去度众生。这样的话,可能跟这个发心有点接近。

还有些,比如说学藏传佛教的人想往生极乐世界,或者学净土宗的有些想往生极乐世界,但我自己获得一个寂灭,获得一个快乐,获得一个平安,这样的一个目的念佛、修行,这样的话其实这个目标也并不是很好的。所以大乘佛教的究竟思想,应该是让我功德圆满,让众生也是功德圆满,最后的话,我们还是利乐有情。利乐有情最重要的,重中之重吧,是最主要的目标。

下面说是“我等长夜”。这些小乘声闻,其实汉文上的比较好懂,藏文上确实比较难懂。我都是特别开心,我懂得汉语,不然的话藏文上完全把这个字面上解释,有些地方的话我看半天都是看不懂。所以你们应该很幸运的,你们不懂藏文很幸运。藏文《妙法莲华经》不知道什么原因,好多地方不是很好懂。

【我等长夜,于佛智慧,无贪无著,】

我等在轮回的长夜当中,或者说长期以来,对佛的智慧没有什么贪著和执著。意思就是说,好像声闻缘觉没有求佛智,没有想获得菩提,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或者是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这样的功德圆满的智慧,没有贪求。藏文当中是没有兴趣吧,意思是没有去羡慕、没有去向往,没有去贪著。

【无复志愿,而自于法,谓是究竟。】

也没有志愿,没有愿意去。而对自己的法,认为是很究竟的,对自己的法认为这是特别究竟。

【我等长夜、修习空法,得脱三界,苦恼之患,住最后身、有余涅槃。】

那么我们长期以来修行的是,声闻当中所讲到的单一的空性,诸法空性的。通过这样修人无我、空性,最后要想得到的是什么呢?在三界当中把所有烦恼的忧患,全部都是得以解脱。然后“住最后有者”,在轮回当中只有最后一次了,以后再也不用来了,最后有者的这种身份。“有余涅槃”,先刚开始获得有余涅槃,然后再进入无余涅槃等等,也有这样的。

所以他们小乘的目标的话,实际上对佛的智慧并没有去希求。他们很多修行当中现在也是这样的。他们只是说涅槃,只是说一些寂灭、安乐、阿罗汉果位等等,但并没有说是,我要得佛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所教化,得道不虚,则为已得,报佛之恩。】

“佛陀所化,得道”,他们认为是佛陀所教化的,转法轮,得到的不同的道,实际上不会有任何的虚妄之处。自己已经得到了这种涅槃的果位的话,认为就是报了佛的恩德。

小乘一般都是这样认为。有一个叫做是《诸法勇王经》,《诸法勇王经》里面说报恩佛的话,有两种,第一获得无漏的法,第二个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们报答佛恩的话,按照声闻乘所讲的那样——无漏的,最后涅槃的果位,这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的话就是我们讲的大乘佛法。所以声闻乘他们认为,他们已经按照佛陀所说的四谛,四谛的修行不断的,最后在三界当中,离开了所有的烦恼障,获得了涅槃的话,这就是报佛的恩德。他们这样认为的。

【我等虽为,诸佛子等,说菩萨法、以求佛道,而于是法、永无愿乐。】

说是:我等虽然为佛弟子,大乘菩萨,说一些大乘的菩萨法门,希求让他们获得佛的道,但是对这样的大乘法实际上没有求,“永无愿乐”。

其实有时候声闻缘觉有点口是心非。他们给我们讲的是大乘的法,但是心里根本没有。不过我们可能有些人也是这样的吧,我们讲大乘法如何如何,但是我真的要度众生的话,好像也没有想过:“我累得很,谁度啊,那些野蛮的众生,坏人。那也去度啊,我才不度这个人,我才不帮助这个人,我要度的话,跟我关系好的这些人,我要统统地度完。关系不好的人,不要说是度他,我现在看都不想看,话都不想说,来了以后我会蒙着脸,我从这边,如果他东门来的话,我会西门出的。”

很多人可能,我们大乘佛子当中,有些人际关系真的很糟糕的,我想有些发心人员,我一方面很感谢我们的发心人员,但一方面的话,好像我们有些发心人真是——米拉日巴的传记里面,把牛角放在口袋里面一样的,牛角放在口袋里面不管怎么样都是不可能平的,因为全是弯弯的,互相都是撞,勾心斗角,根本不会有平静的时候,一大袋牛角背着走的话,它不可能是很平衡的。

所以我们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人都很好的,但实际上不管是处理问题也好,人际关系上面的话,我希望我们学习大乘佛法的人,说是说起来很好的,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念的时候都是好像真的比观音菩萨还有慈悲心一样的,看起来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很多行为,甚至自己都是根本看不到的。

我那天去一个地方,然后一个和尚跟我说,如果他在的话,我不会在,要么他住下来,要么我走。我说你是不是出家人啊,你穿的是什么衣服?然后他就不说话,但实际上他的观念是很长时间以来这样的。如果这样的话,真的是,表面上发心,但实际上内心比什么都还坚硬。以前很多噶当派的修行,这些都是根本没有闻思,即使你闻思的话,全都是在表面上,我觉得是特别不成功。这些人如果觉得是……。

我们现在,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这些人,关系不好的人互相都是,完全可以很和平的方式来解决,而且互相都可以包容。两种不同的宗教,比如说我是信基督教,我是信伊斯兰教,很多他们的教义上是历史上是有抵触的,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完全可以共处的,和睦相处的。

可是我们佛教徒当中,甚至不要说你们居士当中,居士当中也是有,有些是特别糟糕,说实在的,好像人际关系,我察言观色一看都是知道,这个人来了以后就马上——稍微看一下就一目了然,这很容易的,马上看得出来,因为这个人来了,他就不舒服了,那我不吃了,我走了。这个真的是我们看得出来,有些人特别特别的敏感,这样不好。那天当时我本来很想批评,但是周围有很多人,就算了。我还是修了安忍,安住在六波罗蜜多当中。我说没事,到时候我跟你算账吧,我就很温和的,不然的话我也在那儿表演,不太好。

所以这里面声闻乘,他们对佛子虽然讲求佛的道,但是实际上,我们永远都是没有想获得佛果。我们可能很多金刚道友之间,包括一起听密法,这样的话真的很可怕的。我都有时候,如果这些人真的在同一个场合当中,同一个坛城上,同一个,这样的话,那听密法以后,对大家都不一定很好的。心里面有一个——“你如果在,那我就走了”,那这种事在现在,我是去了很多国家,他们根本没有像大乘佛教的那种包容思想的。完全有不同的思想,可以。观点不同是可以,噢,你的观点我不承认,我的观点你不承认,但是我们两个也需要一个,同一个时间当中要走的话,应该是有一个共同点。这个如果我们佛教徒,尤其是穿着出家衣服,这是出家衣服,这样的人还要这样说的话,那比在家,根本没有皈依佛的有些人的话,心很宽容的。所以有时候,我们真的要反观自己,扪心自问,对吧,也并不是问别人,问自己,问自己是不是很惭愧。

我今天只是给少数人说的,但实际上这种现象,应该我们佛教徒当中大有人在,可以这么说。比如说我们一起放生,他如果在的话,我就不来了。你的车上,如果有他的话我不来了;你的餐桌上,如果他在的话,我都不来了。以前我们去过一个地方,确实发现法王如意宝时代的时候真正破誓言的,对法王很不恭敬的一个人,这是非常出名的。当时我们刚开始没有发现,最后发现了,这个是真正破誓言的,大家有目共睹的。那个时候我们都出来了,因为确实很明显的,全学院都知道的这么一个人。除此之外,我想我们一般来讲,大乘佛教当中不应该有这种现象。坐一个车也好,在一个宾馆里面也好,在任何场合的话,大乘佛教的思想到底是什么样,大家也应该可以想一想。

【导师见舍,观我心故,初不劝进、说有实利。】

下面讲到导师本师释迦牟尼佛,见到这些法之后,他观自己的心以后,见到这些法,刚开始不劝让他们进入大乘佛法,并且也没有说,有意趣的这种词义吧。藏文当说是,对,意思是这样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他就观到我们的心,观到我们这些小乘的心以后,他发现这样之后,暂时没有给我们讲大乘的佛法,暂舍吧。“见舍”的话,暂时没有给我们讲大乘的佛法。开始的时候,没有让我们劝进入大乘的佛法,只是说一些有实利的,有实利的是暂时对生活当中,暂时单空或者是暂时对小乘有利的事情。

按照汉文的意思可能这样讲的。但是藏文当中意思是,佛陀发现我们之后,给我们暂时没有讲,并且给我们也没有讲最了义的或者有密意的这些法,稍微有一个字面上的差别吧。

【如富长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后乃付,一切财物。】

就像是老富长者,他知道孩子的心很低劣的,这个时候,他依靠一种方便方法来先调柔他的心,一旦他真正能接受的时候,他把自己所有的财富全部交付于他。

这是非常好的。所以我们现在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这个人,慢慢慢慢成熟。否则的话,我们现在有些人,自己的家人不信佛:“你快皈依,快皈依啊,你现在不皈依不行啊”。他皈依也好他学佛也好,有一定的阶段,不要一下子就——你自己认为是皈依很好的话,非要“你快皈依,你如果不皈依的话,我不理你。”这种方式有时候还是要考虑,对吧。

你看老长者,他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本来是他自己的儿子。如果我们的话,不需要呆那么长的时间,懒得理你啊。本来是我的儿子,我现在刚好缺儿子,直接跟你说了就可以,你就是,财富都是交给你的。何必二十年的折磨,这样折腾没有必要吧,但这个也是一个智慧。所以我们要度众生的时候,需要有一种耐心,没有耐心的话,的确也是有一定的困难。

【佛亦如是、现稀有事,知乐小者,以方便力、调伏其心,乃教大智。】

佛也是如此,他现有的这些稀有的行为,也知道这些乐于小法,这样的时候,依靠一种方便方法,以三乘方法的调化他们的心,先调伏他们的心,一旦他们的心成熟的时候再给他们教,最后的话,给他们讲大智大法。大智大慧的最甚深的法最后讲。

我们藏传佛教密宗当中也是,为什么要先修五十万加行,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修五十万加行的话,有些是真的对佛法最后信心不足、能力不足,中间就倒下来了,倒下来的话,他算是还没有成熟。有些是不管怎么样,确实心很切,然后不断地努力,最后到了五十万加行修完的时候,基本上心性都已经调柔了。这个时候讲一些佛的很甚深的智慧直接给他讲的话,就像一个旷野荒凉的地方,把它开垦,然后把它挖好,最后你播下种子,完全可以长出苗芽来。同样的道理,我们自己的根基,特别刚强难化,难调难伏的,我们通过其他的一种方式,自力和他力把它调柔以后的话,讲什么法都是可以的,变成法器。不然就像狮子的乳汁的话,一般的铁器倒了以后,会爆裂的,如果我们倒在金器当中的话,可以保存的。这个很好的一个比喻。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穷子,得无量宝。】

“我等今日”已经,以前从来没有得到过的这些,也从来没有想象的“非先所望”,以前根本想都没有想到出乎意料的,今天已经得到了,就像这个穷子他获得了无量的宝贝。

他以前都是根本想都没有想到。只是当他们的,刚开始是扫地的,后来管仓库,但是没有想到,老头子死的时候才知道他是他的父亲,那个时候他很想好好地承侍他,但是他已经走了,没办法了。所以说他可能很后悔的,我爸爸对我很好的,结果他已经不在了,。

像是这样的,世间当中的话,我们很长时间根本没有得到过的东西,有时候也会得到的。尤其是我们得到这样的妙法,其实这个机会也很难得的。

【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于无漏法、得清净眼。】

当时迦叶尊者说是,世尊,我们今天得到的道法也好,果法也好,实际上是真正无漏的。前面小乘的无漏只是一个暂时的,可以说是相似的,这个是真正的无漏法,也可以获得了,完全能照见诸法的清净眼睛。

【我等长夜、持佛净戒,始于今日,得其果报。】

“我等长夜”,在长时间当中,实际上曾经受持过清净的戒律,从开始到一直守清净的戒律,实际上今天,他们认为这是清净戒律的果报。

今天为什么是得见佛陀真正的教言,让我们大开眼界,实际上这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守戒律,作布施,做很多行持善法的果报,他们对业因果也非常虔诚信心。

不然我们世间人的话,可能也不会这么想吧,今天都是我自己的能力,他并没有想到,因为这是守戒的果报,因为这是佛陀的加持,很多方面都不一定想。

【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

佛陀是法王,在法王的这个法当中,我们长期地修行梵行,也是守别解脱的戒律,今天依靠它的威力也获得了无漏,也获得了无上的大的果报。

【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

我等从今天开始,真正成了声闻,以前是一个“假声闻”,以前是“假和尚”,现在是真正的、成真的声闻。因为依靠佛的大乘的空性妙道这种声音,令我们一切都已经听到,可以说是大大小小,大乘和小乘的所有法,我们都已经听到了。

以前我们只是小乘部分的法,获得阿罗汉果位的,这样的声音已经得到,所以称为声闻弟子的。那现在我们,大小乘的佛法都已经听到了,那我们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声闻。

【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于诸世间、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

我等今天真的获得阿罗汉果位,于世间当中,所有的天人也好、魔众也好、梵天也好,他们当中都可以应供的。

我现在随意的,因为真正获得了大乘佛教的人的话,包括人天也好,就像《入行论》里面讲的一样,菩提心在相续当中生起一刹那的这一期间开始,我们名称变成了菩萨。意义的话,变成了人天的应供处。这里说的一样,我们就成了应供处,因为他们已经生起了大乘菩提心。

【世尊大恩,以稀有事,怜愍教化、利益我等,无量亿劫、谁能报者。】

世尊的大恩,也非常稀有的这些事,他是悲悯、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普利我等。在无量无边的劫当中,谁也难以报答的。

佛陀的这样的慈悲,对我们每个众生实际上是很有恩德的。我们佛教徒而言,应该有报佛恩的,这么一个心念,很重要的,

【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一切供养,皆不能报。】

也就是说为了报答佛的恩德,将我们的手足,以头做顶礼、恭敬,一切供养,都不能报答佛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恩德。

【若以顶戴,两肩荷负,于恒沙劫,尽心恭敬,】

如果我们将佛在顶上顶戴,或者扛在两肩也好,这样的行为,在恒河沙的劫当中,尽心尽力地恭敬。

【又以美膳、无量宝衣、及诸卧具、种种汤药,牛头栴檀、及诸珍宝、以起塔庙,】 

还有各种不同的美食,无量的宝衣以及特别好的一些卧具,种种的汤药以及牛头檀香。牛头檀香是印度非常著名的栴檀。各种珍宝所做起来的这种塔庙。

我们现在这里有没有牛头檀香,没有,是吧?这个不是,檀香,这个柱子什么做的?

【宝衣布地,如斯等事,以用供养,于恒沙劫,亦不能报。】

还有各种宝衣铺地,地毯,很好的。这样的事以供养如来、供养诸佛,恒河沙数劫当中的话,也不能报答佛的恩德。

实际上佛的恩德应该是,比如《法华文句纂要》当中:“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唯法供养能报佛恩”,所有的供养当中,法供养是最好的,唯有法供养报佛的恩德。《法华文句纂要》当中也是这样讲过。所有的供养当中,当然法供养是最好的,法供养当中也是对佛的法供养。

虽然佛陀现在已经不是我们亲眼见到的,但实际上就像《经庄严论》讲到的,有现量供养和非现量供养。现量供养的话,我们现在亲自看到的善知识这些。非现量的话,虽然我们见不到,但是我们在佛塔面前,在佛像面前供养的话,这叫非现量供养。实际上功德是一样的。《经庄严论》后面会讲的,供养也是这样的。

还有以前有一个《法华传记》里面讲的,有一个叫做无行比丘,无行比丘的话他特别爱法供养。然后他经常是应该是《妙法莲华经》吧,把难以解释的去给他们解释;难以讲的道理给他们讲;难以通达的有些道理的,给他们经常讲,到最后的话,他对整个佛法也非常有大的信心。后来有一次空中十方诸佛给他发出一个声音,这个声音说是《妙法莲华经》的一个偈颂:“珍宝三千大千世界,供养十方诸如来,不如法华一句偈,受持读诵得成佛”。后面还有偈颂吧,他听到这个声音之后获得了无生法忍。所以我们现在学《妙法莲华经》的话,按照刚才无行比丘的传记来讲,珍宝满三千世界,供养十方如来的话,不如《妙法莲华经》的一个偈颂受持和读诵,更加迅速成佛。

所以我们每天听这么长的时间也好,受持、听闻、读诵,他这里说受持,受持的话我想我们讲《妙法莲华经》也算是受持吧,你们听的话也是这样的。包括你们对法本的恭敬,放在供台上面作供养,这些都是受持《妙法莲华经》的行为。如果不相信因果,另当别论,如果相信因果的话,我觉得我们在座的各位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

不知道今天网上的人数少了一些,为什么?噢,国庆节出去了,这些人,肯定是,哎呦,好可惜哟,出去把传承都断了。真的有点可惜,没办法。反正后面不多了,马上讲完了。

【诸佛稀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大神通力,无漏无为,诸法之王,】

“诸佛希有”,一切如来非常稀有。他们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大神通力,每个佛陀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而且有真实的无漏和无为的法,所以他们是真正的法王,一切诸佛是。

【能为下劣、忍于斯事,】

他们对下劣的众生也可以“忍于斯事”。

比如说我们对空性不了解的,不能度众生的有很多的,我们凡夫人的话,不能忍——你在的话我不在,我在的话你不在。那这个世界上很难,“如果你在这个世界的话我不会在的,如果我在的话你不能容有”。那一尘刹有尘数佛,一个微尘上面尘数的如来都是可以容有的,我们在一个地方就不能安忍,真的是,很多人都有没有这样啊。

我去过非洲的纳米比亚和莱索托,那里强盗特别多,但是有些强盗都是他不会这么说的:你在我不会在,我在你不会在。我看起来,那些黑人看起来狠,但是有时候跟他们接触的时候不管是黑人的男的,女的,都很慈悲的。我接近他们,他们就觉得……,我都没有听到这样的,跟他们接触的时候.我的感觉上,比黑人强盗还厉害的,这样说的话。

你看佛是可以忍我们这种下劣的。很多不能忍的东西,他们都可以忍了。

【取相凡夫,随宜为说。】

取相凡夫的面前,他可以完全适合他们的根基,说不同的法门。

有贪心者面前讲一些对治贪心的法;有嗔心者面前,对治嗔心的法;有实执者面前的话讲实执的。那这样的教育学家哪里有啊。我们现在很多教育可以说是非常死板的,所有的人都是必须要这样,这样接下来的结果是什么样。

所以我们真正的,不同的众生,给他开设不同的课的话,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们用一个课本来完全解决,这是非常困难。为什么转八万四千法轮的原因也是这样的。

【诸佛于法,得最自在,知诸众生,种种欲乐、及其志力,随所堪任,以无量喻、而为说法,】

诸佛实际上在佛法当中,已经获得了真实的自在,真实的圆满,并且知道众生各种不同的意乐和他们的志向,还有他们的认识的程度,他们能接受的不同的程度,给他们讲无量的比喻,无量的道理,而给他们说法。

佛陀他一方面自己通达了一切万法的真相,不然的话他没办法给别人讲;第二个方面的话,他知道众生的根基。我们有时候自己搞不懂,有时候是不知道别人的根基到底是什么样,所以我们还是不能随顺众生的根基和意乐,和他的一些习性而宣讲,而佛陀完全都是可以讲的。

【随诸众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种种筹量,分别知已,于一乘道、随宜说三。】

佛陀“随诸众生”,他前世的善缘,到底成熟还是不成熟,他完全知道。所以在成熟,完全已经成熟了、苏醒了,这样的众生面前,他会讲一些成熟的法,比如说一乘法,最了义的一乘法。如果没有成熟的话,暂时给他可能讲未成熟的法,也就是说三乘法。

因为佛陀完全知道众生的根基都不同的,所以这个也很重要的。

以前也是《大智度论》里面讲的,佛陀当时,他的故乡是迦毗罗卫国,佛陀后来住在舍卫国,其实这两个就是比较近的。然后很多人问佛陀,迦毗罗卫国和舍卫国那么近,为什么不住在自己的故乡,住在这里?然后佛陀讲了三个理由。一个理由,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国和舍卫国,对自已来讲,因为断除了一切自他的贪念,没有什么差别的,但是下面的众生,迦毗罗卫国的人对他有贪心、染心:“噢,他就是我们的。”这种染心不一定是有利的,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的话,这个国家的城市大小有差别的,迦毗罗卫国比较小,其他的国家的话,好像当时说是九个亿家吧,但这是可能一种虚数,不一定有那么多。我们当时去的时候,其实那个地方不是那么大的。在那里的人们非常多的,所以他要多的众生去度的话,对他们有利的;第三个理由的话,迦毗罗卫国的众生容易成熟,只是稍微给他们讲一下,因为那里的人善根比较不错的,稍微讲一下,偶尔来一下,给他讲一下就可以。可是舍卫城的国家,有邪见的人也比较多的,还没有成熟的人也比较多。如果佛陀在那里居住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应该是二十五年,时间长一点的话,对很多未成熟的众生,有成熟的机会,所以佛陀选择这个地方。

所以有些高僧大德也是在,比如说度化众生,去一些城市,或者是呆在一些地方的话,也应该有差别,为什么你不呆在像蒙古,新疆比较偏僻的地方,你非要为什么去一个特别好的城市富裕的地方,或者是特别美的地方,为什么这样的话,肯定是这里的度化众生比较容易的。

我都想去非洲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藏传佛教的好多大德没有来过这里,噢,可能在美国度化众生的众生更多的。美国、欧洲比较多的,非洲的话,有是有一部分,但是也不太多的,尤其是日本和非洲的话。我们以后,我希望、我建议,我们这里有些要去的话,第一个最好的地方是去非洲;第二个去日本。这有两种原因,但是这两种原因,以后因缘成熟的时候再说,现在你们的一些意乐、根基还没有成熟,成熟的时候,我会说的。

其实在《大智度论》当中也是有一个比喻,说是佛陀不会强迫地让他们非要接受,就像太阳光的话,平等地照射。但是这个花,它成熟的时候花会开的,没有成熟的时候,花不开。但花不开的话,太阳不会强迫地让你必须开启。同样的道理,如来的话,给众生平等地对他们说法。但是成熟的众生,他可以接受,没有成熟的众生不接受。不接受的话,佛也不会强迫的。

所以我刚才也讲了,我们很多道友,有些确实学佛也好、皈依也好,他的修行也好,肯定是有不同的因缘,不一定你一样,所有的成熟。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对方,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你的亲戚,好像他现在因缘稍微有点成熟,但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也不能强迫。但也不能放弃,我们不能极端,要么放弃了:“算了,这个人我已经努力了好多次,我现在再也不想理他了。我看到他都是有点恶心,我再也不会理他的。”也不能这样的。要度众生的时候不要有恶心,但也不能让他生起厌烦心,每天都是跟他讲:“你快皈依了,快皈依了,快快快,现在时间已经到了,北京时间都…,你如果在七点七分没有皈依的话,那我跟你断绝关系。”这样也不能急得太厉害了。

就像太阳的比喻,太阳的话,它会照射,但是因缘具足的时候,它的光会起到作用。我们也有时候看到度化众生也好,身边的这些人的因缘,也应该这样来观察,这是我们今天讲的《妙法莲华经》的第四品——《信解品》已经圆满了。

然后下一节课的话,讲《药草喻品》。有药草的比喻,前面有老头子的比喻,现在有药草的比喻,这里有很多好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