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妙法莲华经释25

妙华莲华经释

鸠摩罗什译

索达吉堪布 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25课

(师念藏文传承)

讲《妙法莲华经》是吧?《法华经》、《白莲华经》、(师念藏文)大悲《大悲莲华经》。《大悲莲华经》和《法华经》是不同的。

那么现在我们讲的是《妙法莲华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破有法王,出现世间,随众生欲,种种说法。】

那么昨天前面的长行文的内容,当时世尊又重新用偈颂的方式来给大家宣说的。“破有法王,出现世间,随众生欲,种种说法”。“破有法王”是破除三有的法王,指的是佛陀。因为佛陀真正断除无明,不会转生于三界,以业和烦恼不会转生。所以破有的法王出现在我们整个世间当中,他是随着众生的不同的意乐、根基、界性,而宣说种种的法。

佛陀出世以后,他对不同的根基宣说不同的法门,而且宣说也是种种的法门。其实佛陀从显宗到密宗,或者说是从整个九乘次第的法要来看的话,我们都发现,所化众生的根基确实是不相同的。

比如说现在世界上有很多的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佛教,佛教当中也有南传、北传、藏传等等这些。而且这些每一个佛陀针对的众生都不同的,这是佛陀所宣说的。

【如来尊重,智慧深远,久默斯要,不务速说。】

那么如来应该是最珍贵的,在世间上是无与伦比的。他的智慧非常的甚深、广大,意思是深广。那么他所证悟的这些境界,很长时间一直默默地埋藏在自己的智慧深处,他不会打算很快的时间当中,跟不同的众生讲。

因为佛陀所讲到的实际上,根据时间的成熟、因缘的成熟、众生的根基的成熟等种种因缘成熟以后,他会宣说的。并不是我们好像学到一句就马上想吐出来、马上想说出来,不是这样的。因为有一些甚深智慧的话,就像《格言宝藏论》里面所讲的一样的,一般愚者的学问的话挂在口头上,智者的学问埋在心底。就像是麦穗和宝珠的比喻,宝珠一般经常沉在海里面,而麦穗的话经常漂在海面,这样的。所以有智慧的话,他不一定自己所懂得的全部,一五一十地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不一定这样的。

【有智若闻,则能信解,无智疑悔,则为永失。】

佛陀所讲到的这些法要,如果有智慧的人去听闻的话,则一定会是能生起信解。因为通过他的智慧来进行闻思修行的时候,确实觉得里面回味无穷。深广的意义对他来讲是非常的妙不可言。而无智慧的人来讲不但可能不能通达其中的意义,甚至产生怀疑,或者是后悔,最终永远可能失去了所有的机会。

愚者的话他可能进入的时候也比较快,随声附和吧,就像一个恶狗狂叫的话,其他很多的狗群也随着它而狂吠一样的,跟着来,所以这种是比较愚者。但是有智慧的人的确刚开始不一定马上能信任,但是一旦他信了,一旦他学了,一旦他修了以后,他不容易退失,不容易退转。

所以有没有智慧的话,实际上通过他的行为也可以看出来。有些人信得也特别快,今天相信这个,明天相信那个。对人也是这样的,没有忠诚。今天对这个人特别特别好,过两天的时候就像吃甘蔗一样的,一下子又变味了;然后又要去选择另一个朋友。所以一般有智慧人跟没有智慧人的很多的行为,从表面上也可以看得出来。

【是故迦叶,随力为说,以种种缘、令得正见。】

那么在这里,佛陀告诉迦叶尊者,众生随着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根基、他们的智慧,佛陀为他们宣说以种种的比喻和种种的因缘,让他们逐渐逐渐得到正见。

并不是佛陀用一句话、一个比喻、一个佛号,所有的问题全部都解决,不是这样的。因为不同的众生的根基、业力、他的爱好不同,他有种种的比喻。有些可能我们用,比如说像密法当中,有时候用水晶来表示;有时候是用虚空来表示;有时候用水月来表示;有时候用如梦如幻等等,有不同的表示。所以用不同的比喻,不同的表示,实际上是由不同众生的根基,也有这个原因。因此给他们宣讲的时候,由种种的因缘来宣讲。

【迦叶当知,譬如大云,起于世间,遍覆一切,慧云含润,电光晃曜,雷声远震,令众悦豫。】

佛陀告诉迦叶尊者:你应该知道,譬如大的乌云如果起于世间的虚空当中,它遍覆所有的整个世界,也可以说笼罩整个世界,整个乌云密布,漫天都是乌云密布的话,那整个世界都已经覆盖了。那同样的道理,佛陀的智慧云,也是蘊含着滋润万物的力量,同时也是带有——因为下雨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又会闪电,又会发出雷声等等,电光的话也是照耀,有时候不同的闪电闪烁,灯光闪烁,可以这么说吧。然后雷声的话,也是远震,令很多的众生,许许多多有缘众生,让他们真实得到了快乐和愉快,获得这种真实的快乐。

所以有些注疏当中的话,比如说他这里的闪电,这些也有不同的一些比喻来说明,但是实际上也可以这么说。佛陀的乌云密布的时候,包括佛陀显现不同神通的时候像闪电一般的,人们也是经常看得到他特殊的这些光芒,然后他发出的这种声音像雷声或者说是像狮子吼一样的。

其他的很多声音自然而然会震慑,或者说涵盖所有的这些声音等等。那么意思说,其他人,世间的任何的声音、任何的光芒,对他的威力或者说他的威光,难以与他竞争,比拟,这个意思。

【日光掩蔽,地上清凉,叆叇垂布、如可承揽。】

同时,因为乌云密布的时候,所有的日光全部都掩盖,看不到,整个大地一片清凉。还有“叆叇垂布”,意思是乌云,乌云的话,垂直密布。有时候好像今天下午、昨天下午都是这样的,好像乌云已经跟地之间,好像白天都是已经变成黑夜一样的,有时候天气不好的时候,乌云一直低垂。“如可承揽”意思就是说好像我们的手都可以抓得到,垂手可得一样的。因为天气不好的时候,尤其是我们高原上,也可以感觉得到吧。

当然有些注疏当中说是,比如说日光掩蔽的话,那个时候已经掩蔽了九十五种邪光、九十八种热恼,炽热的烦恼,这些全部清除,都是一片清凉等等,有这样的比喻。如果从比喻上每一个作对应的话,前辈的一些法华注疏当中也有。但是如果没有的话,实际上也可以。他这里面是一个比喻,降下大雨的时候,整个自然界的一种外在的形象,或者说是它的一个描述吧。

【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无量,率土充洽。】

这样之后,降下平等的雨,降雨的时候,实际上东南西北四方都是——并不是说只有一方下雨,一方天气很清凉,不是不是这样的,全部都下雨,而且流澍是无量无边的,下的磅礴大雨。整个率土,整个领土全部都是滋润或者说湿润。没有一个干净的,一直下大雨的时候整个地方都是没有。

原来我读中学的时候,我跟几个年轻人一起朝一个神山去。我们路上已经走了好像一两天吧,很远的地方。去的时候路上一直下雨,我们穿得也是很薄,害怕到了那里的时候——一般烧个茶,吃一点糌粑这样的,但害怕那个时候火柴打湿了。后来一直放在腋窝下面,一直一直走,走了一天。到晚上的时候到了目的地,到那个神山下面。然后我们到处去找一点干的柴火,很难找到,结果找到以后,看这个火柴打湿了没有,结果没有打湿。我们说:“哎,还可以”,全身都是,只是腋窝下面……,路上一直是……,因为穿得比较薄,也没有什么雨伞、没有什么雨衣,路上一直赶路。

所以我有时候现在看到这个神山的时候,已经接近三四十年之前的一个历史,但是有时候看到这个神山的时候,就想起来当时那个火柴。

所以有时候整个全部都打湿了。

【山川险谷、幽邃所生,卉木药草,大小诸树,】

而且它这里也讲了,高高的山川也好,一些比较低的险谷,还有一些“幽邃”,指的是应该比较隐蔽的地方所产生的所有的卉木、药草,大大小小的这些树木,全部都打湿了。

【百谷苗稼,甘蔗蒲萄,雨之所润,无不丰足,】

还有百谷、一些庄稼、甘蔗、葡萄等等,有葡萄的地方,新疆。我看藏地有没有?没有哦,葡萄。大雨,降下的这个雨所湿润的,都是没有一个不成长的,全部已经淋湿了。

【干地普洽,】

还有干地的这些干燥的地方、干旱的地方,像非洲,非洲很多地方都是多年以来不下雨,到那里去都是一种,怎么讲?庄稼也是不成长,不成长的主要原因:雨水特别特别的少。到那里都是一种迷雾,到那里感觉好像是有点不同的,从飞机上,飞了好几个小时的话,都好像有一种,怎么说?那种热雾。那种雾跟我们这里有雨水的雾根本不相同的,特别干旱的。地上长的有些玉米也特别的,长得很不好的。

当然干地的话,我们有些众生可能是,比如说有些干地成长的树木、草木,那它就没有什么希望,基本上都已经干了。所以我们有些边地的众生,佛法很难对他进行滋润。这个意思当中有很多的不同的表示。

【药木并茂。】

他这里说所有的这些药物、木材这些,慢慢慢慢地、逐渐,因为通过雨水,它们就茂盛,开始成长。

【其云所出,一味之水,】

这个云当中所出的一味的水,其实雨水都是一味一体的,都是有它湿润的特性的。

【草木丛林,随分受润。】

那么它所带来的所有的草木、丛林的话,随着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因缘、不同的缘分,它们都吸收了润湿,吸收了不同的。

所以不管是任何一个佛陀讲法的时候,不同的众生一定会是获得法的利益,得到解脱的。

同样的任何一个,高僧大德也好,还有一些老师、上师,他们像降下的雨水一样的,慈悲和智慧的法雨,降下这样的时候,不同众生也一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利益。

所以我们一般对说法者也要恭敬的原因,也是在我们这个世间当中是非常重要的。然后我们自己也,接受这种雨水也好、接受这种法雨的时候,应该有欢喜心。我自己都有时候回顾自己的人生的时候,刚开始来到学院的时候确实很勤奋的,基本上是我曾经也说过,接近可能十年左右,连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是腰带没有松过,一直是。因为早上为了方便起床,害怕打瞌睡,一直通过各种方式来把晩上的睡眠做好控制。

然后白天的话,甚至上卫生间的时候也背个偈颂,也一直思维一些法义。有时候想起来当时的这种,怎么说?刚开始十年左右的这样的闻思,应该是比较投入精力,投入时间的。所以当时自己也每天都是有一种感觉:“哇,这个佛法可难得啊,其他的所有的饮食也好,所有的这些都不重要。唯一的这个法一定要能接受,一定要,这个机会是很难得的。”一直这样想的。

尤其是当时法王以前已经讲过的有些法,没有得到的时候,好像心里特别刺痛:“唉,这部法也没有得到,看怎么办呢?想得到。那部法也没有得到,看怎么办?”有时候法王面前没有得到的法,在其他的法师面前得到的话就感觉舒服一点。“唉呀,我也有这个传承,我也有这个。”因为我们当时来的时候,法王前面的,大概是学院建立以后的五年左右,整个五部大论的第一轮,还有一些法都已经讲完了。讲完了以后,每次都是听到有些法师,有些道友说前年法王讲什么法,去年讲什么法的时候,很不舒服。干脆不提到好一点:“我怎么那个时候没有来啊?”那个时候的这种心态,确实也是比较不错的。

不同程度地会接受吧,这样的。

【一切诸树,上中下等,称其大小,各得生长,根茎枝叶,华果光色,一雨所及,皆得鲜泽。】

一切的树木当中也可以分为上、中、下。因为根据上中下的大小的不同,它们也是各自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成长。大树的话它接受得大,接受得多。所以后来它成长过程当中,也跟其他的小树、中树都不同的。包括它们的根、茎、枝、叶,花果,光,还有它的五光十色,它的颜色等等。这些全部都是一味的雨它都所接触到的,所接触到之后它们每一个树木都会得到了一些鲜亮,光泽,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成长和开花结果。

【如其体相、性分大小,所润是一,而各滋茂。】

这些树木的本体或者说是它的体相也有分大小。本身这个植物,从植物学角度讲,有些树会长大的,有些是不会那么的,它粗细也不同、大小也不同、长短也不同,有不同的。不管怎么样,其实雨水给它们平等地降下,它们所滋润的话都是一体的。而它们在各自的缘分和各自的情况下,都会成长和茂盛,都会不同的。

【佛亦如是,出现于世,譬如大云、普覆一切。】

同样的道理,佛陀也是如是,出现于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像是大云覆盖整个世界的时候一样。

佛陀实际上在我们整个世间当中,都跟众生讲了佛法。“譬如大地一,随种各生芽,”好像是《华严经》里面讲的吧,“于彼无怨亲,佛福田亦然”。譬如大地的话,它是用大地的比喻,《华严经》里面。大地当中所成长的各种苗芽的话,大地对这些苗芽不会有什么亲怨的——这个跟我关系好一点,所以大地多给一些成长的机会;那么大地对某个植物关系不太好,对它有怨恨,所以对它控制一些因缘,不会这样的。

同样的,佛田的话实际上是也是这样的。我们任何一个众生依靠佛田,实际上跟大地一样的。我们这里,天上降下的雨水一样的,雨水的话,普遍地、平等地降下。

其实我们世间当中的善知识也是这样的。比如说一个真正的善知识的话,他对所有的弟子,不会因为跟自己的利益,然后对这个特别好、对这个特别不好,不一定有这样的。但是有一些上师对某个弟子的特别的一些关照和加持,其实是可能将来利益众生和度化众生,弘扬佛法方面也许有特殊的缘起。

我们有时候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有些上师也是特别的疼爱他的心子。包括法王如意宝的传记当中也是经常提到,托嘎如意宝对他,所有的眷属当中也是对他特别特别地疼爱。原因的话,因为上师特意的加持,因为上师这样特意的加持的原因,将来他的人生当中,弘法利生的话也可能跟其他的弟子也有不同的。加持方式的话当然是也有疼爱的,或者圣者发现有些弟子的不良行为的时候,也特意的指出来。就像阿底峡尊者所说的那样,这也是有的。

【既出于世,为诸众生、分别演说、诸法之实。】

那么佛陀既然已出现于这个世界,然后为了这些众生,分别地给他们宣说了真正诸法的实相。佛陀最究竟来讲为众生宣说诸法的实相,并不是诸法暂时的一些因缘,不是这样讲的。

【大圣世尊,于诸天人、一切众中、而宣是言,我为如来,两足之尊,出于世间,犹如大云,】

大圣者世尊实际上是于天界的天人和人类为主的所有的众生当中都在宣说,宣言,说是:我是如来正等觉,是三界当中的主尊,两足之尊,也可以说是整个我们人类的主尊,也可以说,或者说具有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主尊。那么出现于这个世界,相当于是大云一样的。

其实这个大云也有很多的比喻,比如佛陀来转法轮,来转法轮,这个时间也是有限的。一个大云它在虚空当中密布的话,它不可能永远都是一直停留在空中,一直天天都降下。可能降了几天雨以后的话,就开始天气干旱了,或者说是不会下雨。所以我们从这里也知道,每一个善知识也好,每一个上师也好,他也是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转法轮时间是有限的。我都经常这样想,以前上师在世的时候,好像没有感觉到,每天都是在听课的话,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好像也没有觉得很珍贵。法王有时候说我现在给你们讲法,但是我不在的时候,也许你们对我更加有信心。“不会吧?上师不在怎么?现在上师还是很年轻的,如果上师活到90岁。有些给上师授记说是100多岁,有些说是90多岁,那90多岁的话还早着呢,肯定不会,这是善巧方便。”

有时候我们不懂上师的密意,他的真正的善巧方便,我们不知道是他的善巧方便,然后不是他的善巧方便,说要珍惜时间的话,我们觉得他肯定是善巧方便的,看起来肯定不会圆寂的。但后来突然就示现圆寂,那个时候好像马上就整个世界就变成一场很难说的那种世界。所以我们每个人也是,在人间也好,在求学佛法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无常出现的。

【充润一切,枯槁众生,皆令离苦,得安隐乐、世间之乐、及涅槃乐。】

这个是刚才跟大云一样的。大云实际上它滋润一切,包括有些枯槁的枯树,干涸的那样的枯树的话,像这样一般的特别刚强难化的这些众生,也是通过法雨来滋润,让他们暂时得到离苦得乐,也就是说离开了一切的痛苦,获得了安稳和安乐。这个安乐的话它分为两种,一个是世间的安乐,世间的人天福报的安乐;还有一个出世间的声闻、缘觉和菩萨的涅槃的安乐,有两种。

好像《大集会正法经》,有一部经典里面说:“一切众生类,无始轮回苦”,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在轮回当中感受痛苦;“佛善巧方便,普令得解脱”,佛陀的话,依靠善巧方便让这些众生获得解脱。意思就是说,佛陀通过法雨甘露来,让众生,枯竭的这些众生也好,或者是非常难以调化的这些众生,他通过不同的法雨,降下法雨以后,因为佛有这样的善巧和方便,佛以这样的善巧方便让这些众生都逐渐地获得了真实的利益。

这种方法实际上也是很多的。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有很多比较好的故事吧。比如说《经律异相》当中说:有一个地方有五百个盲人,特别可怜的。他们连自己的生活都很难照顾,他们集聚在一个地方。有一次听到别人说世间当中有佛陀,谁见到他、谁祈祷他的话,遣除盲目的痛苦。他们听到消息之后,盲人一起商量,看我们能不能雇个向导,如果能找到佛陀的话,会不会我们的眼睛会弄好。他们每个人凑一一枚钱,用五百元雇一个向导。

然后这个向导带他们去见佛陀。见佛陀的时候,那个向导很坏的,在路上好像把他们的钱拿走了。因为都是盲人追也追不了,他自己就跑了。后来他们都特别的痛苦,好像在一个什么田野里还是在哪里,有其他的一个人也帮他们找,有其他善心的人帮他们找。找的时候,他们去一个地方的时候,佛陀又刚刚离开了那个地方;又打听去一个地方的时候,佛陀又离开那个地方。已经去了七个地方,这些盲人们都是已经失去信心了,觉得没有什么希望。

那个时候佛陀觉得度化他们的这种因缘成熟,后来示现。他们也是在佛陀面前祈祷、顶礼。因为福德、因缘具足的原因,后来佛陀特意地加持,这些人就能看到色法。后来他们进入佛教精进修行以后,也获得阿罗汉的果位。五百个人,当时也是获得圣果。

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当时以他特殊的发光和加持力,让很多的众生暂时看到光明,最究竟来讲离开了轮回的热恼、苦恼,所以说也有这样的。从汉传佛教的一些资料当中也看到过这样的。

所以说我们有时候也应该通过祈祷,在自己生活当中的一些痛苦也好、炽热也好,或者说是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应该我在想,通过一种自己的虔诚的心来祈祷,这个很重要。尤其是我们现在,魔众猖狂,违缘纷飞,在这个时候,人们的情绪特别糟糕,或者说特别浮躁。在这个时候祈祷,念一些咒语,念一些名号。尤其我感觉,有时候是我们可能念一些忿怒的咒语:“嗡革热阿则讷则那木白嘎瓦得吽吽啪的”,是莲花生大士的忿怒咒语,以后方便的时候也跟大家看看。

有时候比如说我们天气比较冷的时候多加一点衣服。虽然我们现在整个全世界来讲,好像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修行当中违缘很多,修行有时候是没有进步,有各种烦恼,在这个时候依靠一些佛和菩萨的特殊加持,我自己感觉确实是非常非常好。这不是我们这几年像这样,一直是多年以来祈祷诸佛菩萨的加持。这种加持的话,的确是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胜过很多的力量。作为修行人来讲用自己的信心来依靠也很重要。

【诸天人众,一心善听,皆应到此、觐无上尊。】

当时所有的天人和人类,佛陀当时要求,他给众生带来这样的利益,天人和这些众生,如果一心愿意听法,那么都应该到这里来,觐见无上至尊。

佛陀也是直接,像我们现在有时候传法的时候,直接发讯写下来。有些上师的话:“我今天到什么什么地方去,今晚上十点钟的时候我给大家有个佛法的交流、佛法的开示。”有些是他自己发出来,有些是让别人发出来,“你给我写一下,写:今天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上师,要到这里。你一定要写:‘很了不起哦’。”

我们世间人说了不起,不一定是了不起的,但是实际上佛陀可以这么说。当时很多的众生来听法的时候,用“善来”,用这种方式来让他们获得解脱,也有这样的。其实也有必要,有时候对众生面前也是直接宣说自己的真相。比如说以前法王也有时候讲他自己前世的一些故事,有时候是自己的一些境界,如果你天天都是特别谦虚的话,也不一定产生信心。但是这个,看这个人,自己有没有世间八法的心,如果有的话,那确实没有必要在末法时代的时候炫耀自己。

【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佛陀说我是世间的至尊,无与伦比,“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能安稳一切众生,所以我来到世间。现世于这个世间的话,实际上《大般若经》:“若智若说法,无能及佛者,三千大千界,唯佛独为尊”,《般若经》前面有这样的偈颂。在这个世间当中,如果以说法来利益众生的话,无与伦比,整个三千大千界当中没有的。“能以微妙慧,及方便善巧, 引导诸有情,皆令得解脱”,《般若经》当中也是这样讲的。

佛陀是以说法来利益众生,但说法是什么样方式呢?一个是以微妙的智慧,还有以善巧和方便,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众生。而且引导众生的话,不是让他们暂时有吃、有穿,过着小康生活,不是这样的,让他们真正地从烦恼的苦海当中获得解脱。我们经常说的决定胜和人天胜的,获得这种解脱吧。

【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

那么佛为大众说甘露净法,佛利益众生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为所有的众生说甘露妙法,而且这些法是一味的。所有佛陀的法不管是教法也好、证法也好,都是带有慈悲和智慧的味道。他完全是让众生获得离苦得乐,这样的一个法,最终让众生解脱和涅槃。这就是佛法的真正的意义,真正的意义也是这样的。

【以一妙音、演畅斯义,常为大乘,而作因缘。】

所以佛以一个美妙的声音,演说它的甚深的意义。尤其是经常为了让众生通达大乘的意义,佛作各种各样的因缘、比喻,以善巧方便等等。

他以美妙的语言、善巧的语言,让这些众生,为了进入大乘的最究竟的意趣,暂时给他们说一些方便的法语。

【我观一切,普皆平等,无有彼此、爱憎之心。】

佛说我观一切的众生,都是普遍的平等心,没有任何的对自我的、自亲怨他的,没有这样的,没有彼此的。没有彼此的爱和憎的心。

因为佛陀是真正的平等。就像我们有些佛经当中讲,佛陀当时身体出血的时候,有一些医生去治疗,但是没办法。后来佛陀说,我对罗睺罗,跟提婆达多,如果是一视同仁的话,以这个谛实语,现在止血。当下以谛实语的力量止血。

还有一次提婆达多拉肚子,晚上特别特别痛。佛陀很远的地方把手摸到他的头上,然后说:“如果我的平等心,对你没有任何害心,对其他的众生一模一样的话,但愿你的病马上好了。”当时提婆达多马上就好了。好了以后,一下子,暂时他很舒服,感觉特别感谢佛陀。过两天,又恢复原来的状态。

所以佛陀有时候在不同的场合当中,也是显现平等的意思。

【我无贪著,亦无限碍,】

佛没有贪著,因为没有贪著的原因,无有阻碍。

其实我们现在有贪著的原因,什么都有阻碍的。其实任何一件事情,有时候我们感觉随缘吧,不要特别地去强求;特别去强求的话,有很多的阻碍和违缘。我都有时候想,哎呦,做什么事情的话尽力而为吧,如果实在不行的话也随缘吧,这样可能更加比较成功.。

【恒为一切、平等说法。】

因为佛没有耽著,不会有什么限制和阻碍,恒时为一切众生,完全都是以平等的方式来给他们说法。

【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常演说法,曾无他事,】

什么样的平等呢?为一个人说法跟众多的人说法,常常演说方法没有什么差别。

比如说佛陀跟自己的亲人也好,或者说跟众多的人的话,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我们可能,很多人有一些差别。比如说有些法师,对有些特别特别好,好得不得了。然后对有些特别恨,不知道什么,就一直看不惯,在课堂上也好,平时也好,经常——即使他做得特别好的话,也不认可;做的好事反而成了坏事。

然后下面的人也是看不惯:“凡是我做什么事情,我们法师是不会认可的,这次肯定我的成绩也是,法师有偏心吧,肯定,哎呦,我都现在没有什么信心了,我要准备换班了,我看我换了班以后看法师会不会伤心,让他伤心一趟。不然的话,我实在是……。”

有些都是自己的分别心导致,法师没有什么分别心,认为是自己不被重视,自己是个很好的材料,但是一直不重用,觉得是很可惜。别人觉得不可惜,你自己觉得是:“我这么好的,还不知道我的价值,真是!如果这样的话,我要到别的地方去,别的上师可能会要我的,我要到别的地方去了。”

很多人都给我的威胁,我说去就去吧,但是你要去的话,希望不要来了。不然的话,到那边也是呆不住,今天不开心的时候随便离开了,离开以后过一段时间,然后又呆不住,又回来请求的话,我们这边也不可能天天都是随着别人转,应该有一个自己的要求吧。有时候也有这样的。

【去来坐立、终不疲厌,】

他这里说,佛陀不管是来也好、去也好、坐也好、立也好,总是不会厌倦,都是给他们同样地传法。

是不是刚才我说的有点相违呀,我不是说不传法,但还是因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因缘。我确实有这种想法,有时候还是长期闻思的话也好一点。否则的话,你今天在这里观察一下过失;明天到那里去,又观察一下过失,除此之外自己也不好好修的话,都不是很好的。

我们的法脉实际上是,比如说你是藏传佛教的话,你主要这辈子学藏传佛教,同时你去了解其他佛法可以。但是我们不能完全有退变,马上变成另一种形式来做其他事情。

在这里的话,真正佛陀平等度化众生的方式是这样的。

【充足世间,如雨普润。】

他不管怎么样都不会疲厌,不会疲倦。整个世间当中的所有众生,他会法雨普润。

我们原来大学演讲的一个名称,第一个大学演讲的名称叫《法雨普润》,他这里“如雨普润”,当时这里授记的,《妙法莲华经》里面授记,这个法本的名称,知道吗,这叫授记。

意思就是说,他这里对众生,尤其是自己在生活当中遇到一些痛苦、困难,包括别人对自己的不满,在这个时候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以前憨山大师,当时应该是明朝的时候。当时皇太后和皇上之间的关系的话,好像皇太后对法师很恭敬的,修一些庙,后来把他遣到广东那边去了。流放到那里的路途当中,他遇到了很多的一些违缘。但是法师,不但在这些违缘当中没有倒下。甚至在那个时候他就写了很多,包括《楞严经》、《楞伽经》很多的注疏,有些造论,这些写了很多很多的。

以前我们藏地的很多高僧大德,正因为遇到一些违缘,遇到一些痛苦,在这个时候他就利用这个机会,然后更加精进地修行,更加坚强地去造论、讲经说法,最后的话成就很明显的。

所以当时明朝的时候,明朝刚开始的那个皇帝信仰佛教,他就大量地建寺院等等,应该朱元璋。后来好像到明朝最后的时候,有一些皇帝,明世宗,他对佛教比较排斥,当时觉得佛教应该是在深山老林。很多汉传佛教的寺院,要求在一些比较寂静的地方,与世隔绝。

从那个时候开始在汉地的,从历史上看,汉地的佛教,原来是跟皇宫当中也好或者说是跟世间当中,应该佛法不离世间的,这种观念都比较不错的。但从明朝末年开始,要求出家人,因为当时觉得好像后来整个寺院的量比较大了,出家人也比较多。真正的质量上,有些地方,因为有些的行为、戒律、包括有些见解,也并不是是特别的高尚。这样一来,有些皇帝因为各种原因,对佛教产生一些邪见,然后要求寺院到一些寂静地方去,而且去寺院的这些人,好像不是特别成功的这些人,要求到深山当中去。从此之后,历史稍微有一点变了一些滋味吧。

从明朝、清朝以来,一直是跟可能在宫廷当中,或者一些世间的高层,虽然有修行和有学佛的,但是并不是像唐朝、明朝初期,这个时候有点不同的。

所以我们有时候作为修行人,出家人的话,也懂得一些历史也很重要的,也懂得一些整个社会的状况,其实这个也很重要的。如果对整个世间的状况,历史也好、政治也好,这些什么都不懂,然后光说一些修行的话,当然你如果住在一个山洞里面,住在一些寂静的地方的话,也许可以的。

现在也是藏地、汉地很多深山里面,十几年二十几年都是从来没有出过山门的,这种修行人是不需要懂世界的变化。但是我们如果要跟别人接触,尤其是在这个时候,更加要懂得一些世间的道理,这个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有些年轻的法师也希望以后,可能有机会弘扬佛法,但弘扬佛法的话,一个是要懂得人心,这个很重要。人的心如果没有懂得的话,你讲的有些法,不一定能接受。有必要的时候也说一些开玩笑。我那天说开玩笑,我说我课堂上说了一个“开玩笑,好听吗?”然后有一个人说:“很不错的,大家都不是笑出来了吗?你那个身边的冷冰冰的,给转经轮的那个和尚,他都是笑得很灿烂。”他都不好意思了,我说:“是冷冰冰的吗?”“是哦,一般平时这个人是特别冷冰冰的。但是你说开玩笑的,他都好像嘴都没办法合一样地笑起来。”这是哪里看到的,你们也知道,所以有时候要知道,即使一些冷冰冰的人也有时候需要笑出来的话,这也是一种技巧。

下面我们讲到。今天要讲多少,这个应该讲完,是吧,不广说了,我下面把字面上作简单解释,。

【贵贱上下,持戒毁戒,威仪具足、及不具足,正见邪见,利根钝根,等雨法雨,而无懈倦。】

下面讲。佛陀平等地给他们讲:不管是高贵的人也好、低贱的人、上等的人、下等的人,或者是守持清净戒律的、破戒的人,威仪具足的人、威仪不具足的人,具有正见的、具有邪见的,利根的、钝根的等等,这些同样地给他们降下法雨,而在整个度化他们的过程当中,无有任何的懈怠和疲倦来利益他们。

其实真正的大乘佛教的理念,对所有的众生应该以这样来度化。

【一切众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住于诸地。】

那么所有一切众生,听到我的法的这些众生,根据他们不同的能力和根基也会接受,接受之后住在各自的地。

也就是说,声闻、缘觉也好、菩萨也好、凡夫也好,凡是听到佛的法雨之后,每个众生都有不同的受益。这一点应该可以说是肯定的,我们听法的这些道友,每天都是——你听了这一节课的话,也许有多多少少的一些滋润,或者说有自己的一些利益吧,有一些转变。

【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药草。】

处在人也好、天也好,包括转轮王、还有帝释天、梵天,这些在我们世间当中,他们是小的药草。包括一些大总统、大国家的一些领导,包括奥巴马也好、川普,不知道他们谁当。然后普京等等,我们说国外的,那么他们是小草。

【知无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独处山林,常行禅定,得缘觉证,是中药草。】

然后了知无漏的法能得到涅槃的,也就是说他通达无漏的法,得到暂时的人无我的涅槃,获得了六通还有三明,未来、过去、现在了知的,他们经常处在深山、森林当中,经常行持禅定的,这样的声闻和缘觉的话,这些是——我们所谓的中士道一样的,他们可以说是中药草,比喻成中等的众生。

【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

还有求佛陀的佛果的,求世尊处的,将来准备做佛的、愿意发菩提心的,行持精进波罗蜜多和禅定波罗蜜多的,这样的菩萨可以说是上药草。

这些是大乘佛,跟前面的转轮王,国王这些比较起来,他们是小草一样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那其他,转轮王以下的更不用说了,自己认为很了不起的话,也没啥。

【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是名小树。】

下面就是说精进的这些菩萨,尤其是有一些佛子,专心想走佛道的,经常修行慈悲心的,自己也知道自己发了菩提心,将来一定会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决定无疑的。这些是草以上的小树,也说树里面不算大树。

刚刚初发菩提心的菩萨,我们可能很多人也是发了愿菩提心的。我的小木屋窗边有一个小柏树,跟这个一样的,不算特别高,但还算是可以的。

【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量亿、百千众生,如是菩萨,名为大树。】

安住于神通和转不退转法轮的,度无量无边的众生的,千百万的众生,这样的菩萨我们可以称之为大树。

这个是一地菩萨以上的,真正具有出世间的神通,还有长期都是转法轮,而且每一次转法轮真正能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一个刹那间当中度一百个众生等等,这种菩萨叫做是大树。

【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禀各异,】

佛陀平等给他们说一味的法雨,随着众生各自的根机不同,他们也是接受的不同的,就像我们前面讲的药草,草木的话,每个草木的秉性不同,它各自所得到的滋润也是不同的。

【佛以此喻、方便开示,种种言辞,演说一法,于佛智慧,如海一滴。】

那么佛陀以此比喻、方便开示,开示的时候有种种的言辞,宣说唯一的一乘的法门。在佛的智慧当中的话,实际上是这是沧海一滴的。

佛陀给我们所转的三次法轮,整个佛陀所通达的法来讲,是非常非常的渺小。《阿含经》里面也是说过,有一次佛陀拿了一把树叶,问下面的比丘:“我手里的树叶多不多?”然后他们说多。“那么我这里树叶跟整个大森林当中的树叶比较起来的话,哪个多?”比丘们说是大森林里面的树叶很多的,你所得到的不多。

那佛陀说:“我所精通的万法的真相和知识,实际上跟大树林一样。我现在给人们所宣说的,实际上就是这样的。”所以佛陀给我们所宣说的,现有的《大藏经》这些的话,也实际上是并不是很多的。《华严经》:“一一语言中,能出无量音”,好像佛陀在《华严经》当中也是讲的吧,“众生各各解,无碍慧所行”。佛陀一个语言当中有很多的不同的内容和意义。让不同的众生都各自得到解脱,但是这个佛陀由无碍的智慧所产生的。

这个其实是很好的,我们一般世间人的话,在一个语言当中能各种各样的众生得到不同的,比如说天人也好,阿修罗也好,还有夜叉、药叉等等,这些众生都得到不同的利益的话,我们很多人都可能没有能力。不过我们有些法师,确实说法非常善巧,他通过一次的演讲也好,通过一次的沟通,让很多众生得到不同的利益,这也是佛法的威力吧,

【我雨法雨,充满世间,一味之法,随力修行,如彼丛林、药草诸树,随其大小,渐增茂好。】

那么我们下面讲。佛陀说我的法语充满世界,一味之法实际上可以随力而修,修行的话就像是丛林、药草等等这些树木,随着各自大小不同,它们也是逐渐逐渐地成长。跟这个也是完全一样的。

【诸佛之法,常以一味,令诸世间、普得具足,渐次修行,皆得道果。】

诸佛的这些法实际上常常是一味的,以这个佛法来利益世间,让所有的众生具足暂时的功德,逐渐逐渐通过修行,让他们也是得到真实的果位。

《四百论》:“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如来所说的这些法,我们简单的说的话,有两种,“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四百论》里面讲的吧。如来所说的法只有两个,一个是不害众生,通过这种戒律获得人身和天界的;一个是观修空性。这个我们以前引用过很多次。如来的这个法,实际上就是慈悲心和空性这两个,逐渐逐渐依靠它能获得果位的。

【声闻缘觉,处于山林,住最后身,闻法得果,

是名药草,各得增长。】

声闻和缘觉经常处于在山林当中,他们获得的是最后有者的身体。因为在轮回当中再也不用转了,闻了法以后得到的这个果,相当于是我们有一次前面也讲了,一些药草一样的,各自通过这种方式来可以成长的。

【若诸菩萨,智慧坚固,了达三界,求最上乘,是名小树、而得增长。复有住禅,得神通力,闻诸法空,心大欢喜,放无数光,度诸众生,是名大树、而得增长。】

如果菩萨的话,他的智慧是坚固,并且他了达三界,求最上的乘。我们初发心的这些菩萨,像小树木一样的,小树木来比喻。他也是依靠自己坚固的智慧,通达三界。坚固的智慧很重要,我们凡夫人没有坚固的智慧。还有一些住在禅定当中得神通力的大菩萨,他们通过闻空性法以后,生起极大的欢喜心,并且放出无数的光芒,度化无量的众生。那么这个可以叫做是大树般的菩萨。他依靠观空性和度众生的方式,他的功德得以增长。这是讲一些大菩萨的功德。

【如是迦叶,佛所说法,譬如大云,以一味雨,润于人华,各得成实。】

迦叶尊者,佛陀所说的法,实际上跟大云没有什么差别的。以一味的法雨来滋润,像花朵一般的人类为主的众生,他们各自都是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就。

【迦叶当知,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开示佛道,是我方便,】

佛陀告诉迦叶尊者:您应该知道,以不同的因缘,不同的比喻来开示佛道。这就是我的方便方法,以很多不同的比喻、不同的因缘来宣说方便。

《华严经》:“随诸众生病不同,悉以法药而对治”,好像也是在哪个经里面讲的,《华严经》还是什么?“随诸众生病不同,悉以法药而对治”,“随诸众生心所乐,悉以方便而满足”,佛经里面有这些。意思就是说:随着众生的病不同,他用不同的药来对治。随着众生的意乐不同,不同的方便来满足他们,这也是佛的一个善巧方便。

【诸佛亦然。】

不仅是我这个释迦牟尼佛这样的,其他的佛也是如此的。

【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佛陀告诉这些弟子,今天给你们说了一个最真实的、最究竟的、实相的、究竟一乘的法。很多声闻和缘觉,实际上是你们所得到的这个并不是最究竟的灭度。你们所行持的,迟早都要行持菩萨道。你们应该要渐渐的学,最后给他们真正的道理都已经讲了,渐渐的地修学以后,最后全部都是成佛果的,这就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那么后面的话,你们当中还有是吧?对,到时还继续讲。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