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妙法莲华经释32

妙华莲华经释

鸠摩罗什译

索达吉堪布 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32课

(师念藏文传承)

《妙法莲华经》我们每天基本上念传承大概十到十五分之间,然后讲课大概不超过一个小时,每天的速度基本上这样的。

我们现在也继续讲《妙法莲华经》。大家应该为一切众生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前面讲,大通智胜如来面前,各个地方的梵天王来请法、来供养。接下来上方的,其他的十方当中的包括下方的、四方四隅的,除了上方以外都已经到了,方法比较相同的。

之前我也讲一个简单的《法华传记》里面的一个故事。也是通过《妙法莲华经》的这种学习,获得长寿,这么一个公案。在隋朝的时候有一个小沙弥,他是从小出家,大概十五岁的时候,以前也是经常这样的。其实现在很多人看相也是,有些确实是比较准的,有些通过卦象,对风水,我们不能完全都是迷信,也不能完全都排斥。当时有一个看相的人看到沙弥,他就说他的寿命很短,不超过十八岁。他在一个老和尚身边,老和尚发现之后,觉得他没有很长时间的寿命,暂时还是让回去见见父母。就让小和尚回去了,回去之后他在一个寺院里面得到一个《妙法莲华经》里面的,“方便品”当中的一个偈颂,在那里听到了这个偈颂。然后这个偈颂他反反复复地一直在念。回来以后,已经超过了十八岁了。这个时候老和尚也觉得很稀有,看相的人也觉得很稀有:“你作了什么大功德,你已经增加了八十年的这种功德、寿相。”后来知道,他只念《妙法莲华经》方便品里面的一个偈颂。

所以我们这里也大家应该知道,现在的人确实也特别希求长寿,当然我们寿命已经尽了的,这个是谁也没办法的,除此之外,很多外缘导致的生命的违缘的话,可以依靠诸佛菩萨的不可思议的加持。

所以大家也是一方面每天学习、念诵,或者是对《妙法莲华经》的供养,包括自己身上携带这些,其实这是也是一个长寿法会的一种行为吧。因为现在人们对长寿、健康,在这些方面有很多很多的想法、有很多幻想,但有些只不过依靠一些媒体的介绍,不一定有那么大的作用。

所以我想我们从心灵、依靠信仰,依靠信仰的这种力量来,包括有些人想得到世间的一些长寿、健康、美貌等等,这些的话也可以希求的,这也并不是不允许的。所以《妙法莲华经》闻思的这些人,应该说是很多的护法神,包括四大天王,白法的天神都经常护持,这些都是一个必然的行为。所以我们大家即使希求世间法的话,修行《妙法莲华经》有非常大的功德。这是我前面简单讲一下。

那么接下来之后,我们刚才说的,除了上方以外的,四方四隅的梵天王都来到了大通智胜王如来。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宫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稀有心,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斯光明?’】

接下来,在这个时候有上方的五百万亿国土的大梵王,他们也是发现自己的宫殷,有前所未有的这些光明和威光照耀,大家一方面也非常欢喜踊跃,一方面也感到特别的稀有,共同去商量,商量之后他们大家都议论纷纷,说:“这是什么因缘,我们的宫殿有如此美妙的光明照耀。”

【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弃,】

这个时候有一个梵天王,他名字叫做尸弃。藏文当中叫具髻梵天,发髻的髻,藏文当中有点……,尸弃可能是梵语。

【为诸梵众而说偈言:今以何因缘,我等诸宫殿、威德光明曜,严饰未曾有。如是之妙相,昔所未闻见,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他在众梵天当中这样说的,他说是:“以什么因缘,我等梵天的这些宫殿,有前所未有的如此美妙,庄严的光芒一直照耀着,这样非常殊胜,美妙的相是前所未有的,从来都是没有见到过。这是什么瑞相呢?也许这是一个圣者、大德,他可能出现于世,或者佛出现于世,应该有这样的这种情况。”

他当时有一定的智慧,通过这样的光芒能发现,要么是圣者出现于世,要么可能佛陀出世。

因为有些光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应该是在《大宝积经》当中也是讲了:“佛光无有边,量等虚空性”,佛光他有特别特别多的,随所化众生见光有差别,随着所化众生的不同,每一个众生所见到的光都是不相同的。有些可能见到白光,有些见到蓝色的光,有些可能见到五颜六色的,有些甚至可能是在光芒当中见到一些诸佛菩萨的形象,有各种各样的。

所以每一个光其实有不同的,所以我们有时候看到彩虹的时候,那里有什么佛菩萨来了;有些是真正有一些瑞相,和有一些特别殊胜的相;有些并不是真正的一些瑞相吧。但是我们可能不堕极端,也并不是相信所有的事情,也并不是不相信所有的光,应该是用智慧来抉择。

所以当时梵天王他们也是说,现在这样的光在梵天世界来讲是前所未有的,这是有两种悄况,或者是大德出现或者是佛出世,应该有两种情况。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下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候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那么这个时候,五百万亿的梵天王,住在自己的各自的福报所显现的宫殿当中,他们在衣裓里面盛着各种不同的天人的五颜六色的花,从上方的世界来到下方的娑婆世界,寻找光的源泉或者来源。最后到达我们这个世界的时候见到了大通智胜王如来。他处在道场当中,在菩提树下坐在师子座上,有天、龙,乾闼婆,还有紧那罗和摩睺罗伽,还有人非人等等,有特别特别多的众生,恭恭敬敬地围绕着他。这个跟前面基本上一样的。同时他也见到了十六位太子,十六位王子也请佛转法轮。

这十六位王子,实际上是这个佛陀以前没有出家、没有成佛之前的王子。应该十六位王子里面的有一个,第十六个可能是释迦牟尼佛,不知道今天能不能讲到。他们当时是请转法轮,实际上他们的父王,如果父亲成就,那么儿子或者是女儿也应该恭敬,好像这个佛,大通智胜如来的父亲是个转轮王,他也后来来的。

我们学院当中也是有些,比如说孩子当了堪布或者堪姆,父母也来。有些是比较恭敬的,然后有些——你是我的孩子,你应该,虽然你是堪布,你是堪姆,但是你一定要给我好好做饭,你不要傲慢。

现在我们有好几个孩子当堪布、堪姆的。但其实应该可以说是,一方面讲,比如说有些,怎么讲,比如说他的孩子又是法师,但是他自己也是经常在他面前听课,既是他的孩子,也是他的上师,所以是比较双重身份的。

有时候很想骂他、说他、打他,因为从小都已经习惯了,很想打。但如果打他的话,也是在他面前听过很多法,又要成了打自己的上师。所以说从佛法层面讲,打上师不太好;从世间法方面讲,打自己的孩子是应该理所当然的。

所以这十六位王子,还是在佛面前请转法轮,这个是有必要的,请转法轮。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

那么这个时候,梵天王在大通智胜如来面前顶礼。他用头顶来顶礼,绕百千匝,以天人的天华供养在佛的身上。同时,须弥山那么高的花供养,还有供养菩提树。供养完了以后,用他们各自带来的这些宫殿,天人的这些宫殿都一一地向佛面前供养。供养以后就请求,说是:“惟愿佛陀慈悲,饶益我们这些众生,您一定要接纳我们给您恭敬所奉献的这些宫殿。”

【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这个时候梵天王还有很多的天人,他们在佛面前异口同声地以偈颂的方式来这样讲的。

其实当时这些天人,梵天王的话,他们各自的一种心态和各自的一种方式来请求。但实际上也是代表我们凡夫众生,佛经里面的任何的内容都可以这样。不仅仅是佛经当中,实际上世间当中的很多习惯也是这样的。比如说一个领导来了的话,那么代表人们,下面跟他有什么请示的话,其实当时是一个人发言的,但实际上他代表当时的所有的人们。那么比如说一个国王或者是一个国家领导,在一个场合当中,给当时的场面讲话,但实际上他的这种讲话,也不仅仅是当场的这一群人,实际上它涉及到所管辖的对他有缘的所有的人。

所以说,虽然当时是佛陀跟梵天王之间的一个交流和对话。但实际上,当时我们从时间层面来讲,当时已经过去,我们不在那里;从环境层面来讲,我们也不在那里。但实际上,我们也可以说是跟佛陀所讲到的教言的对境。我们有什么请求,他们所请求的这些内容也可以说是代表我们。所以这个不仅仅是佛法方面,我们世间的任何一个互相对话的内容,也有时间和空间的,有类似的,有相似的差别。

当时这些梵天王,他们把自己的宫殿、花鬘全部都供养佛陀之后,他们这样讲的,他们说是:

【善哉见诸佛,救世之圣尊,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

“奇哉!我们见到非常稀有,我们见到了佛陀,实际上是能救护世间的大圣者。那么,他能“勉出诸众生”,劝勉众生从三界的轮回的监狱当中可以解脱出来。

藏文当中意思是怎么讲的?跟这个稍微有点,词句上有点不同。意思说,从三界轮回当中,能超度或者是能救度的圣者、佛陀,见到您是非常稀有、欢喜,这个意思。因为他们当时亲自见到了佛陀,而且这个佛陀的特点,让三界的这些众生从苦海当中可以解脱出来。佛陀有这个能力,其他我们世间当中的任何的明星也好、官员也好,还有许许多多,人们特别追随,向往的,特别羡慕的这些偶像,这些都是不一定有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深深思维。

【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类,】

他当时讲到,佛陀是能了知一切人天的尊者,他用慈悲悲悯所有的“群萌类”,所有的群生、所有的众生。

“萌类”,现在好多人经常说:“你好萌啊,你好什么。”现在我们有些话都,不知道现在,比如说以前是什么萌什么什么,现在又说是“宝宝”,宝宝饿了,宝宝累了,宝宝吓死了,实际上是我害怕了,我饿了,我痛苦了,什么……。所以有时候这个时代的变化,我们也不知道现在人到底在说什么,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能开甘露门,广度于一切。】

佛陀慈悯我们这些众生,给我们能开启甘露的法门,广度一切世间当中的众生。

【于昔无量劫,空过无有佛。世尊未出时,十方常暗冥,三恶道增长,阿修罗亦盛,诸天众转减,死多堕恶道。】

在往昔的无量劫当中,没有佛陀出世。所以现在出世,确实是非常难得,世尊没有出世的时间,应该说十方都是非常黑暗的。正因为这样他们造的业特别多,三恶趣当中的众生越来越多,包括阿修罗也是越来越昌盛。所以,一说阿修罗都……。他们造恶业的越来越多,他们有很多的机会造恶业,这样的话,三恶道里面移民的众生也是比较多的。还有天人包括人间这些众生越来越少了,因为他们大多数是造恶业的。

“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四百论》当中也讲了吧,“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大多数的异生、凡夫人都是堕入恶趣当中。前一段时间我念《四百论》传承的时候也说过吧,因为很多的人类大多数是行持不善品的,天天都是造业,造业他们还是很擅长的,很有能力的,这方面很有计划的,很有各方面的因缘;做善事特别难,做坏事就很容易。

那天有些人说是我当一个好人好还是坏人好,我说当坏人吧。那太好了,我就开心了,当坏人太容易了。所以很多人愿意当坏人,当坏人的话,这个世界当中路是宽广的,没有什么障碍,没有什么违缘。如果当好人的话,别人也看不惯,自己也很痛苦,路很窄的。

所以在这个世间当中,很多很多的恶人,当时也是这样的,因为佛没有出世的原因。

【不从佛闻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减少。】

因为没有闻佛法,经常行持不善业,这样的原因,包括身体、能力、智慧,都明显的减弱、减少,这个很重要。

这句话希望大家记住:“不从佛闻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减少”。希望这个大家记着。

我今天这里的意思说我们没有听佛法、不闻思,这样的话,一定会长期行持不善业,如果这样的话,他的身体、能力越来越不如法,智慧越来越减弱。

就像我们现在学会当中有些退下来了的这些人,他们以前还比较可以的,现在完全离开了佛法。包括我们学院当中的,以前闻思比较不错的这些人,后来出现一些违缘已经离开了,离开之后我也慢慢做了打听了,这个人到底在什么?以前学习成绩还是比较不错的,现在在哪里?啊,现在在造恶业,很可怕的,连因果正见都没有了。所以我们身边的很多人也知道这个人的下落,到底是怎么样,有时候是特别可怜的。

所以我们一般,有些人可能,虽然智慧不是很高,但是长期能坚持下来,在闻思修行从来不间断十年、二十年,有时候虽然在闻思的过程当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麻烦。但自己一直坚持下来的,一直坚持下来的,这样的话,他的智慧、能力都很不错的。以前刚来的时候特别差的一个人,慢慢慢慢,不断地努力的话,到最后真的很优秀了。时间证明一切,时间长了之后自己很多的努力有结果了。当然有些人以前非常不错的,智慧、自己的悲心、能力,这些都是很不错的。但后来因为自己可能没有重视,尤其是没有闻法,没有听闻佛法,慢慢慢慢,自相续都已经变成了另一种人了。

所以我都一般不敢长期呆在一些大城市里面,不敢跟佛法离得太远了,不然的话,好像自己的言行举止很多方面,最后变化特别大的。所以我希望在座的人把这句话应该好好的记住。我们现在依靠三宝的加持,大家有听闻佛法的机会,但是如果我们长期不闻佛法,长期的行持一些散乱的不善业的话,那么你可能将来的智慧、悲心,全部都是越来越减弱。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里面讲:“缘世俗当中的话,最好的是悲心;缘胜义当中的话,最好的是信心。信心和悲心,所有的缘轮涅法当中是最殊胜的。”应该是《中观庄严论释》里面讲的吧。但是如果你没有长期闻思,你的悲心一定会越来越减弱,你的信心越来越减弱,如果你的信心和悲心这两个减弱的话,那以后变成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完全是一种空想,或者是一种不现实的一种说法而已。

所以说我们在座的人,首先很不容易遇到佛法,自己皈依佛法。有些是出家有这个因缘,有些虽然没有出家,但是有在家的居士身份来闻思修行的机会。但是这个也是需要长期的,就像现在世间人对家庭的维护一样,不断地充电,不断地努力。否则的话,我们的信心也并不是永远不会变的。我们人都是有一种喜新厌旧的,对三宝的信仰也是这样的。刚开始可能对三宝特别有好感,有这种信心。过了五、六年,十几年、二十几年的时候,慢慢慢慢,好像花朵的枯萎一样的。最后什么都没有了,有这个危险性。

所以这句话我觉得很重要,再三强调,大家以后要长期熏陶在佛教的教育当中,你的信心和悲心可能不会退的。如果你信心没有退的话,那么你可以对大乘佛教的闻思不会间断的。你悲心没有退,菩提心很容易保护,以菩提心的摄受下,利益众生也会不断地行持。

【罪业因缘故,失乐及乐想,住于邪见法,不识善仪则,不蒙佛所化,常堕于恶道。】

接下来讲这些众生,住在邪见和邪法当中,不认识善的仪则,善的规则。不蒙佛的所化的原因,堕入到恶道当中。

【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哀愍诸众生,故现于世间。超出成正觉,我等甚欣庆,及余一切众,喜叹未曾有。】

佛实际上是世间的明目,久远才可以出现的,他悲悯我们所有的世间的众生,所以出现于世间当中。而佛陀是超越我们世间的一切,获得了正等觉,我们这次遇到、见到佛陀,非常非常的欢喜。当时这些梵天、还有一切众生,极其的欢喜、赞叹,这些都是前所未有。

当时梵天王和他们见到佛陀的那种信心,可以说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述,非常非常的欢喜,这种欢喜的话,我们世间人是无法想象的。

不过我们世间人呢,比如说见到真理,见到佛陀、善知识的话,不一定那么欢喜。可能见到其他的有些,获得了一些世间的奖品——现在什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得奖,那个时候的话,有些得奖都是哭得不行了。前一段时间中国跟韩国打球,是吧,后来中国好像获胜了。获胜以后,好多人哭的特别厉害,当场有些人都已经昏厥了。因为韩国跟中国关系不太好,再加上,人其实有时候是嗔心和贪心两个合在一起。

当时听说也是在汉地的一个城市里面,有各个地方的人到那里来去,让中国人加油吧。当时好像维持秩序的有一万多警察。后来已经获胜了,好长时间中国没有这样赢过。然后当时很多年轻人特别特别高兴。但是我在想,一方面有一方特别开心的,但另一方特别痛苦的。所以有时候我们人,到底欢喜的是什么呢?也很难说。

我们世间当中经常讲:“如贪小钱利,而舍大宝藏”,佛经《十住毗婆沙说》里面讲的吧,我们世间人可能真的该高兴的时候没有高兴,不该高兴的时候高兴得不得了。世间当中经常有这样的想法吧。

不管怎么样,当时那些眷属,见到佛陀非常非常的欢喜。

【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纳受。】

当时梵天他们说:我等的这些宫殿非常的庄严,今天献给世尊,希望世尊你很好地去接纳,慈悲垂念我们,接纳。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愿以这个功德,普及所有的一切,也涉及到所有的一切。我和众生都共成佛道。

“愿以此功德,普及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好像汉地很多的早晚课、上殿堂、佛事,很多里面都有,来自于《妙法莲华经》的,大家也应该知道。就像我们的“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一样的,汉地很多比较出名的几个回向偈吧,这个回向偈实际上是佛经里面的。虽然不是佛亲口说的,但实际上佛加持的。佛经里面的有些是,像《心经》一样的,《心经》不是佛亲口说的,但是佛加持的。

所以这叫做是金刚语,我们平时的念诵应该金刚语,很重要的,不是我们自己,很多人都说:“我要造一个回向文、我要造一个长久住世文,你们多念一下,我今天准备造一个长久住世祈祷文”。但是不知道有没有人念,有的话,起不起作用也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成就谛实语。这个回向文也是这样的。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白佛言:‘惟愿世尊转于法轮,多所安隐,多所度脱。’】

当时他们也是在佛陀面前,将自己的宫殿和这些供养之后,发了愿的。这个时候五百万亿的梵王,赞叹佛陀之后,各自都是在佛面前请求:“惟愿世尊您给我们转法轮,让我们这些众生获得真正的、究竟的安稳,让我们这些众生获得究竟的解脱。”

【时诸梵天王而说偈言:“世尊转法轮,击甘露法鼓,度苦恼众生,开示涅槃道。惟愿受我请,以大微妙音,哀愍而敷演,无量劫集法。】

这个时候梵天王他们,上面是供养偈,下面也是请转法轮。“那么世尊请你给我们转法轮,击甘露的法鼓,度苦恼的众生,开示涅槃道。惟愿接受我们的请求,你以大微妙的声音,悲愍地给我们演说佛法,你无量劫以来自己所修习的这个法。”

我们在任何的上师面前,如果去请求法,也实际上是这样的。因为佛陀的声音或者善知识的声音,它是微妙的声音。为什么叫微妙呢?我们一般的声音,它只不过是能开始、达到而已的,但微妙的声音,其实这个声音当中还带有智慧、带有慈悲。就像我们以前讲过吧,比如说母亲对孩子的一个慈悲的心,同时她留下一滴眼泪,她泪水里面不但是有水的成分,还有母亲对她的孩子的一种母爱,所以它有两种成分。但是这种泪水,水在我们的科学的一些试验器当中,能知道它的成分是什么,通过化学反应知道。但这里面的母爱,我们现在的一些科学仪器根本没办法发现,没办法的。

同样的道理,佛陀给我们所讲的这些法要,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字,不仅仅是一个声音,在声音当中应该是有智慧。这种智慧,我们一般世间人无法给众生带来的。就像《中观庄严论》当中也是讲的一个道理,讲到如梦如幻的这种现实叫做世俗谛,它实际上是不成立,不成立的部分叫做是胜义谛。如果我们懂得这一点,一切所知当中没有比更重要的,我们该知道的所有的知识当中,最需要知道的,对我们最有利的是什么?通达胜义谛和世俗谛。这是讲过吧。

像是这样的,佛陀的声音表面上是好像一个声音,也许可能我们听到的有些各位不同的一些上师的声音、法师的声音,也许它是一般的声音。但是在这个声音当中,如果我们自己是有缘分、有信心、有智慧,它给我带来的是什么?它给我带来的应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可以让我开悟,让我觉悟。所以这一点,可能佛教才能解释。

所以他这里为什么说,您以大的微妙声音,我经常觉得,比如说佛经看起来是它一本书,我们世间当中的小说也看起来是一本书,但是这两个文字,眼睛都能看得到,但是对你带来完全是不同的。也许可能世间人,没有任何信仰的人,他不一定承认的。但是你如果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这种文字让你可以觉悟、开悟,而且这种开悟一般世间人根本没办法获得的。但另一本书,不一定让你开悟。

那么开悟和不开悟之间的差别,那非常大的。开悟者,完全是,比如说他的父亲死了、母亲死了,他完全都是可以能面对的,世间的一个痛苦,对他来讲是非常简单的事情。而没有开悟的人,虽然他通过看书,通过学习,他有一定的智慧,在道理上可能讲滔滔不绝的,可是你最后真正在人生当中的任何一件事情遇到的时候,可能很多事情都是束手无策的。所以在这些问题上面,我们可能要去深深地去思考。思考以后,比较明白佛经当中的有些道理。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请,即时三转十二行法轮。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不能转。】

这个时候大通智胜如来,受到了十方梵天王,还有十六个王子的祈请,然后转了三转和十二行的法轮。这个时候,婆罗门、沙门、还有天、龙、魔鬼、世间众生,都没办法转的法轮,佛陀已经转了。

【谓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

佛陀这种转法轮的话,首先是苦集灭道。

这个叫做“示转”,表示的示,这个是苦、这个是集、这个是灭、这个是道,把这四谛做一个解释、做一个开示,这样的。

然后第二个叫做“劝转”。劝转,苦是什么样的,让你怎么样痛苦的。那么这个苦的根源是什么?就是集谛,让你接受,这样的。你如果在轮回当中,苦的,那么苦的话,这个来源你要明白,它是集谛。那么集谛的根源要断除的话,通过道谛来修道。修道以后最后让你现前灭谛,让你真正去相应四谛,这个是第二转。

第三转的话,佛陀告诉,我己经知道苦。我知道苦的根源是集谛,集谛要断除。而我知道通过修道可以现前灭谛,最后我已经证悟了灭谛。所以佛陀他从自身的,最后一个的话,他把四谛结合自身。

表面上看来好像这个四谛很简单的,但实际上,我们真正从一转到三转,先我们可能——任何一个知识,比如说我们其他的任何知识,给你写完了以后,并没有作者他自己已经现前了。但佛陀先跟你讲苦集灭道是这个样子的,然后这样的苦集灭道,在你的相续当中是如何如何的,然后说是我原来也是这样的,但是我通过修行,最后断除了集谛,灭了苦谛,最后现前灭谛的整个过程,他用自身来说明。那么这个叫做是什么,证转,证悟的证。

所以佛陀的这种三转法轮,也是可以这样成十二行法轮。刚才讲到苦集灭道,应该这样的。

【及广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还有广说因缘。广说十二因缘的话,无明的因缘出现行,行的因缘出现识,然后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他这个“缘”全部是依靠因缘来解释。然后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然后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和忧悲苦恼。

这是我们一般的轮回流转方式。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然后反过来,逆行的话,还灭。从这个方面讲,无明灭了以后则行灭,行灭了以后识灭,识灭了以后,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了以后就受灭,受灭完了以后爱,爱灭了以后取,取灭完了以后有,有灭完了以后生,生灭完了以后老死和忧悲苦恼灭。

所有的十二因缘的顺行和逆行。其实四谛和十二因缘也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中观根本慧论》里面讲:“若人能现见,一切因缘法”,如果能现见一切因缘法,那么“则为能见苦,亦见集灭道”。是《中观根本慧论》吧?如果我们能见到一切诸法因缘生的话,则能见到苦集灭道的道理。所以那个时候能见到佛,能见到诸法的本性。

这个里面所讲到的内容,实际上在这里说的也是一样的,十二缘起,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跟四谛的话,佛陀在声闻乘当中应该是最主要的一个精华。

【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皆得深妙禅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佛陀当时在人天当中宣说了这样的法。这个法宣说完了以后有六百万亿那由他的人:“不受一切法故”,而在诸漏的心当中获得解脱。他这里“不受一切法”的话,已经获得了一种空性的境界。也就是说不受轮回的任何转生的法,不会在轮回当中受生,不会在轮回当中流转的。以及有漏的这种心已经获得了无漏的,意思就是说:在这里已经获得开悟了,都得到深妙的禅定,还有三明、六通、八解脱等等。

【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

佛陀是第二和第三、第四说法的时候,分别不同的有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的众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有漏的心获得解脱。”意思是,有些说第一次的时候已经获得了解脱。

《法华要解》讲:“利根一闻千悟,中根多闻少悟”,有些利根者只要听到一次,同时已经完全开悟了。那中根者,闻了很多次以后才一点点开悟的;下根者多闻不悟吧,听了很多次,已经很多年了:“我听了很多次。”“你现在菩提心有没有?”“没有。”“出离心有没有?”“没有。”“那你懂得没有?”“没有。反正我这里听了很多年了,还可以,我反正吃得饱。”这样的也有,钝根者,多闻也不一定悟的。

所以他这里讲到,有些佛陀在当时说第一次的时候,全部开悟了。我们可能有些根基也确实是不同的,有些有信心的、有智慧的这些人,虽然听得比较少,但是悟性比较高,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很有进步。一般人可能是需要六年完成的话,有些人两年就完成了;一般人需要十年完成的,有些人五六年就完成了。不仅仅是他的智慧,他的这种信心要配上,如果信心没有配上,光有一个智慧,他所证悟的这些道理不一定能用得上。

【从是已后,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刚才这些众生,有些是听了一次、听了两次、听了三次以后才开悟的。这样之后,有很多的声闻,无量无边的、不可计数,特别特别多的。所以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也有很多的开悟者,特别特别多的。

【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

这个时候,十六个王子都想出家了。因为他听了课一段时间了,后来都很想出家,一起想出家。一起不还俗就好了,现在有些寺院,出家的时候好几个人一起出家,还俗的时候也是集体还俗,也有这样的。有些寺院,现在末法时代的时候也有这样的,但是这些人肯定不是这种人。

【而为沙弥,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皆已成就,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等闻已,皆共修学。】

这些王子出家为沙弥,而且他们“诸根通利”。通利的话,通达无碍;“利”是锋利,没有阻碍,通达无碍的意思。“智慧明了”,己经曾经供养千百万亿的佛陀。而且他们以前也是行持过这样的出家的梵行,为了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们大家一起来在佛面前这样讲的:“世尊,您现在的教法下面,有无量千万亿的大德声闻已经成就了,他们都得到声闻、缘觉的果位,世尊,您应该对我们这些十六位王子为主的众生,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大乘法。我们听到之后,不会留在口头上,我们一定会是好好的共修。”

我现在声闻法已经听了很多了,我们现在还要求大乘的法。

【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

 “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我们很想获得如来的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这个藏文当中说是,如来知道众生的所有的起心动念,所以您对我们的心,也应该了如指掌,有这个意思。

但在这里的话,“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如来”,也可以这么说吧,我们心里的任何的意念,如来不需要依靠其他的仪器等等,完全自己明白的。

“我的想法是您是明白的,您肯定知道的,上师知,上师知,喇嘛钦,喇嘛钦!”

佛自证知,佛陀证知,喇嘛钦……其实这个意思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想获得如来的知见,那么佛陀您是知道的,喇嘛钦,上师。藏文当中那个不太好翻译,但这个也有:佛陀佛陀您是知道我们心里的起心动念,我们的想法,我们很想很想,不但是出家,还要度化众生,我们还想获得大乘佛法。

【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见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听许。】

这个时候,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大概八万众生,其实这个转轮圣王就是十六个童子的爷爷吧。是爷爷,是吧?应该是哦。那么他们看到这些王子,也就是他们的孙子出家了,然后他们也要想出家。你看现在他们,就像我们这里的有些家庭一样的,全部都出家了,三代人都出家了。国王也允许,听许。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过二万劫已,乃于四众之中、说是大乘经,】

这个时候,佛受到了沙弥,刚才十六位童子的祈请,然后过了二万劫以后,再给四众当中讲了大乘法。

法胜菩萨给常啼菩萨先讲了一个《诸法无来无去品》,过了七年以后,他入定七年了,然后再转法轮。这个转法轮之前,常啼菩萨他们都是一直等着,一直等七年……。不像我们现在一样:“你马上给我传个法,灌个顶,我马上要走了,车已经在那边,已经刚开始发动了,我要马上要走,你给我快灌个顶,我要走了!”不是这样的。

【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讽诵通利。】

这个时候,他这里说,过了二万个劫以后,他请求以后,中间很长时间都没有传法,然后过了二万个劫以后对四众弟子传《妙法莲华经》,也就是说菩萨,佛所护念的法。这个经传完以后,这十六沙门为了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缘故,开始讽诵、修行。

【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受,声闻众中、亦有信解,其余众生、千万亿种,皆生疑惑。】

说这个经的时候,十六位苦萨都已经信受了。当时佛不是给他们讲嘛,讲的时候,十六位菩萨,原来是沙弥,你看现在马上就变成菩萨了。他们都信受,他们根基很好的。佛陀一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都已经信受了。然后声闻当中,有些信受的,而其余的众生当中,千万亿众生皆生怀疑。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刚才十六位童子的话,他们是大乘根基,完全能接受。然后声闻当中的话,也有接受的,也有不接受的。还有其余的众生当中,千万亿种。千万亿种应该是虚数吧,实际上非常非常多的众生,不但不能接受,还产生很大的怀疑。

所以我们有时候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我去年也是想过,这个法我以前也是得过吧,当时我犹豫很长时间,我想讲还是不讲,如果讲的话,有一部分人肯定是得到大的利益,这是绝对的。有一部分得到部分的利益,有一部分甚至依靠这个堕落,有可能的。还有一部分产生怀疑。这里面的有些不可思议的现象,确实是很难想到的。

龙猛菩萨也是说过吧:“痴人不欲闻,无上正真道”,愚痴的人他首先都是根本不想闻,然后“闻已不能信,又不能诵持”,你听了以后的话,也不相信,也不愿意读诵,这样都是正常的。所以在这里产生怀疑,产生厌烦,或者是不愿意接受,这是绝对的。

所以我们当中,你们自己也可以看,自己到底是哪一种,真正把《妙法莲华经》,从此之后自己把它当作是,虽然里面的内容有些不是特别明白的,但是要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法宝,我终生当中,一定要把它作为自己的供养、顶礼的对境”。也有一部分人。也有部分:“也可以吧,反正学一学也可以的,我有时间的时候听听,没有时间就没事了。”但有一部分的话,可能产生怀疑甚至堕落,有这个可能。所以当时在佛陀讲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

佛陀说完了这个经以后,在八千劫当中也不断地说。其实,他没有任何休息,也可能不是这样的。他就不断地,没有间断地说,八千劫当中。我们释迦牟尼佛讲的八年,然后我们八万,他这里八千劫当中,八千劫当中没有间断,没有休息。

【说此经已,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

那么这个说完了以后,佛已经入到静室里面,住于八万四千劫的禅定,入禅定。

今天讲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