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妙法莲华经释33

妙华莲华经释

鸠摩罗什译

索达吉堪布 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33课

继续讲《妙法莲华经》。

前面讲一个简单的故事,对《妙法莲华经》生起信心,如果方便的话,每天开头的时候讲一些故事。

今天想讲的一个故事,我们平时对《妙法莲华经》的法本做一些,比如说花鬘,或者是一些五供、供品来供养的话也功德很大。以前在梁武帝时代,志公禅师住世,梁武帝他做了五百个袈裟,说是能不能让志公禅师到忉利天对阿罗汉做供养。志公禅师,大家众所周知的,非常了不起的,经常跟天人交流,经常前往天界的这么一个大德。

然后他去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天子,他整个身上的璎珞非常的美妙,当时他问:“你是什么因缘而得到这样的,跟其他天人不同的、特殊的一种福报?”他当时说:“我上一辈子的时候,用花鬘和璎珞供养《妙法莲华经》,是这个原因。”然后又看到一个特别、天人当中也是相貌极其庄严的是这么一个天子,然后他又问他的缘由的时候,他也同样的回答:“我在人间的时候,供养《妙法莲华经》。”

所以即使到天界的时候,获得了财富圆满。我们经常想到我们人间的话,有些是整个人的相貌也好、财富也好、福报、才华等等,非常非常的圆满,别人一看都:“噢!这个人还是很有福报的。”这也是应该跟供养《妙法莲华经》,是有相似的,或者类似的这些功德,有一定的差别,这是一个。

还有一个《法华传记》里面也讲到过。有一个人,他经常听到《妙法莲华经》的功德,他自己也很想诵《妙法莲华经》,但后来因为他可能一个在家人,特别忙,一直没有读诵。后来他已经离开人间,离开人间的时候,好像是在中阴界还是在哪里,有个人给他教《妙法莲华经》里面的四句偈颂,这个人他自称是药王。这个偈颂就是:“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有这么一个偈颂。这个偈颂他一直念着、能背诵。

后来他到了阎罗法王那里的时候,他说:“你在人间的时候,有没有作什么功德?”他说:“我其他没有作什么功德是,我只是念一个经的偈颂。”阎罗法王让他念诵,他一念诵的时候,整个十八大地狱都是变成莲花池,出现各种各样的瑞相。后来阎罗法王说:“你不用念了,你可以回人间了。”然后过了两天之后的话,那个人又复活了。

所以依靠这样一个偈颂的功德,即使在地狱里面的很多众生,得到清凉和快乐,更何况说我们全部都读诵。因此在汉传佛教当中,有些大德一直在念,包括我们这里男众这边的有些堪布也在念吧。

(师向座下弟子询问),厚泽(音,人名)连《法华经》都不来听是吧?来了没有?智慧?来了没有?

有些没有来,有些来听是。我们这里有些法师的话一直在念。那天我问他们怎么念,他们一直从小都背诵,或者说每天念几品,也有这样的。因为时间关系,每天要念一遍的话有一定的困难,但哪怕是里面部分的偈颂,如果我们念诵的话,也是非常有福报的。

我刚才看了,现在《妙法莲华经》,应该还有一半多吧,基本上一半多一点是吧,我看到一百七十多。接近有四百页,是吧?我想我们大家一起读诵、一起学习,以后讲完了以后,希望把它当作一个系解脱一样的,因为后面还讲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

所以我们在一些甚深的道理上面,应该把佛菩萨的,还有上师的窍诀作为证据来信任。因为我们自身没有那么高超的智慧,所以应该这样来理解。

这是我简单是讲一下功德方面的。下面是紧接着讲。

舌头上有点那个,今天我可能讲得有点不好,不知道什么原因。

接下来说,前面已经讲了,十六个菩萨都完全能接受,有些众生不能接受,生怀疑的。这个过程当中,佛陀已经入于禅定八万四千个劫。也许是真的这么长的时间,也许是按照印度的一种说法,入定很长时间,也许是这样的意思。

【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

不管怎么样,昨天有十六位菩萨、沙弥,十六位太子,知道了佛陀已经入于甚深的、寂然的禅定,寂灭、自然的这么一个禅定当中。这样之后,十六位法子,他们并没有因为佛陀已经入定,自己随意是没有讲课,没有这样的。

【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

应该是各自升法座,于是在八万四千劫当中,于四部众,是四众弟子当中,广说分别《妙法莲华经》。

佛陀入定以后,他们也并没有入定、也并没有散乱、并没有不讲法,他们在八万四千当中一直讲《妙法莲华经》。这个很重要的。

我们在座的各位,我希望,一个是从世间层面来讲,比如说你的领导在的时候,特别认真地去工作,领导不在的时侯是特别散乱、不负责,是这是很不好的;从修行层面来讲,比如说你的上师不在当面,他虽然活在世间当中,但不在当面的时候,有些人在背后没有正知正念,做很多违背因果的事情,这也是很不好的。有些的上师已经离开了人间,离开人间之后,他也没有什么讲经、也没有什么做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很不好的。

所以我们无论是你的上师在、不在,或者你的领导是在、不在。你当面和背后是应该是一致的,这是做人基本的一个标准。我原来也是跟你们说过吧,法王圆寂以后,像我的话,在这个山沟里面一堂课不上的话,也是我的自由。可能下面有些道友跟我说,旁边的有些堪布也会说,但是如果我不听的话,不像以前上师如意宝一样,上面压下来:“你一定要讲课,不讲课的话,不能呆在这里”。没有这样的。但是好像自己自然而然,一种责任感吧。

我也希望我们很多的堪布、堪姆,法师也好,一旦离开了我们一起集聚的这种群体,以后不管是在哪里,应该每个人有个自觉的自尊心:“我是做什么的,我应该对众生怎么负责任”。如果你有这样的一种利他心,或者是你这样的一种负责任的使命感的话,可能这种因缘自然而然会来的;如果你的发心,是不愿意跟别人接触,甚至是很多事情是很强迫的、被迫的——被迫让我讲课,被迫让我这样引导众生,一旦上面的“政策”松了,或者没有这个压力的时候,一直躲得过去的话,那这个可能不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所以我们各个地方,比如说我去一个城市的时候,那些理事会的负责人:“啊!听说堪布来了,我们要开会,要注意一下。”那这是一个形象工程,很不好的。因为领导来了,因为上师来了,因为某个负责人来了,所以我们马上要做一些的话,这是一个很不好的,在国际上,这种做法是特别下等的。应该是表里如一的,一定要这样的。

你看这里,大家都知道,如来已经入定于八万四千劫了,也许这是真的八万四千劫,也许这是很长时间的意思。因为印度一般都是——我们有成千上万一样,有很多词是这么运用的。

【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个时候,十六位菩萨,他们都是不断的讲《妙法莲华经》,每一个人的话都度脱了六百万亿那由他的恒河沙数的众生,每一个人都是他结上缘的众生是无量无边的,而且他们众生结缘的过程当中,“示教利喜”,让这些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示教利喜”,示是开示善恶的道,它的真相说出来了;教的话,不但开示这是善、这是恶,而且让他一定要,弃恶向善,取舍因果,这叫做教。利的话,通过取舍因果以后,这个人的相续当中真正得到了今生和来世的利益,得到这种利益的时候自然而然生欢喜心。

比如说我们这里有些人,刚开始没有学佛,后来真正学佛的话,实际上这里面过程也是有示教利喜的。刚开始他已经明白,明白以后进行取舍,进行取舍以后,在自己的生活当中、人生当中真的有了帮助,有了帮助以后的话,他也很欢喜的。我们有些佛教徒以前根本不知道,后来系统地闻思以后,他完全明白了,然后在生活当中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以前心力特别的脆弱,后来好像面对问题的时候,心力开始强大起来了。然后生活是更加丰富、有意义的。以前特别单一,比如说有些人一直一味地耽著金钱,一直一味地耽著感情,一直一味地贪执我们世间的某一个焦点,一直从牛角当中是没办法拔出来,特别特别的痛苦。但后来你的这种心态有所调整。这样之后生活更加有意义的,这叫做“示教利喜”。

这样以后这些众生发了三藐三菩提心,刚才十六位王子的这些弟子们,他们已经发了菩提心。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已,从三昧起,往诣法座、安详而坐,普告大众:】

那么这个时候大通智胜如来,智胜佛,过了八万四千劫以后,刚才前面也讲了,他已经入定了这么长时间了,然后是他开始三摩定当中,禅定当中起定。然后他去说法的地方,到法座上,然后跟大众,告诉大家。

因为他出定之后,他出关以后,发现他的十六位王子没有散乱,没有懈怠,他们还是很认真的、很乖的。不然上师闭关了,结果一出定的时候,他们都乱跑了的话,那很伤心的。

然后他出定之后,很开心,告诉大家:

【‘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诸根通利,智慧明了,】

这十六位沙弥菩萨,非常非常的稀有。他们的诸根特别通利,智慧也是明了的。

他们现在的智慧,现在的悲心,现在的根基,非常非常的好。

【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

而且他们曾经在无量千万亿的佛陀面前供养过。并且在这些佛法的教法当中,长期地修持梵净行。并且受持佛的智慧。

你们如果依止他们的话,应该是可以的,他们是受过一定长时间的这种教育,长时间的行为方面也好,智慧方面也好,都有培养的。

所以佛陀也是告诉大家,你们如果依止他们的话,他们跟我们一般的凡夫人完全不相同的。一个是千百万劫当中,他们也依止过佛陀,还有如来面前也得过很多的智慧,

【开示众生、令入其中。】

开示这些众生入于其中,入于刚才十六位菩萨的教法当中。

【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所以者何。若声闻、辟支佛、及诸菩萨,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受持不毁者,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

他说:你们应该数数地亲近他们,供养他们,让这些众生,劝他们经常多多的亲近和供养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声闻、缘觉以及菩萨,能信仰这十六位王子所说的《妙法莲华经》和这些经,并且在受持当中没有诋毁,不做诽谤。那么这些人一定能获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的真正的智慧。

如来是有智慧的,其实不仅仅是如来,可能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上师的话,他也知道:某个法师应该是,我是认可的。你们如果依止的话,他对你的修行,对你各方面的人生,会有帮助的。在我们世间当中也是,有些善知识是有慧眼的。他也知道,比如说他所培养出来的一些弟子,他是可信的,他应该有能力摄受你们,到一定的时候也会开许,也会给大家做一些介绍。

以前上师如意宝经常,不管是藏族也好,汉族也好,在自己的一些弟子当中的话,有时候个别的,特别的去赞叹,特别的去讲他们的功德,也有这样的,因为有特殊的必要吧。

原来我们去法国的时候,索甲仁波切,当时法王如意宝赞叹索甲仁波切,索甲仁波切很高兴,他说:“本来我不愿意赞叹自己的,但是今天有特殊的缘起,所以法王如意宝所说的所有的这些语言,我要原原本本地告诉你们,”他说:“我就是列绕朗巴的化身。”法王当时也确实说了,他和索甲仁波切有很多上师授记,是列绕朗巴的化身。法王说:“我可能以出家的身份在东方,亚洲的这些地方,为众生结缘。然后索甲仁波切以密咒士的方式,在西方弘扬佛法。我们有不同的一些约定、一些发愿、一些缘起。”

他说了以后,我看到他的表情,他特别特别的开心。说完了以后,要求翻译稍微停一下,然后他起来:“你们刚才听到了没有?”他就再三地把法王的话,解释得更加锐利,就给大家做个介绍。我那天在欧洲见到他的时候,我又以开玩笑的方式说:“当时法王赞叹你的时候,你下面给大家介绍得很到位。”

所以有必要的时候,应该不管是佛菩萨的化现也好,有些上师的话,我是一般不敢赞叹很多,包括一些堪布、堪姆,不敢赞叹。有些确实,不管戒定慧哪方面非常有功德的。但是如果一赞叹的时候,别人有各种各样的,心里不舒服。所以到一定的时候,因为他们自己的功德自然而然会突显,会在众人当中,与众不同的。

所以有时候没有这种过多的,跟上师有点不同,上师的话,经常,包括在灌顶的时候、在讲课的时候,在他的一些弟子当中,经常作一些赞叹,包括写一些教言的时候,在教言后面的文字当中经常有所赞叹的。

在这里,你看如来的话,对他的十六位王子也进行赞叹,并且说:“你们谁对他有信心,在他的教法当中只要不诽谤,好好行持的话,一定会获得了如来的这种智慧。”也得以授记吧。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

那么佛告诉诸比丘:“这些十六位菩萨,长期喜欢说《妙法莲华经》,每一个菩萨所度化的这些众生,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而且这些众生,生生世世都是跟他们一起,是他们所化的。”

我们有些班的道友一直是,从戒律班、俱舍班,一直跟着上来。“生生世世不离堪姆,你到哪里我也到哪里去,堪姆你千万不能离开,如果你离开的话我也想离开。”也有这样的。这些弟子一直,然后堪布、堪姆也比较执著。这一点是理解的,执著也是可以的,互相有一点执著的话,培养得也是很好的,我们喇嘛的堪布当中也有,有一些一直是七、八年、十几年的依止、最后得到堪布学位,一直培育,一手培养出来的,也有这样的。

但是堪布堪姆也要注意,培养出来,到了一定的时候,也有可能让你失望的也有,所以说不要有太大的希望。不然的话,一般人经常有一些变化。有太大的希望的话,最后有很大的失望,首先也是,一方面是对他有希望,另一方面的话:“没事,随时离开也是,我不会伤心的”,有这么一个心态比较好一点。不然到一定的时候,他跑了,甚至他背后说你的话,原来对他所有的教言都已经讲了,现在到那边去,跟你说的时候,你也许有一点伤心。所以说法师们培养弟子的时候,一方面有执著也很重要的,但另一方面也做好心理准备。

因为现在的人的根基跟以往的可能不同,以往的一些善知识的传记当中,就像我们看如来芽尊者、华智仁波切、上师如意宝的话,凡是结善缘的,哪怕是一堂课的上师,都特别特别的恭敬,一辈子都是能做得到的,所有的上师都是能恭敬的。但这样能不能做得到,现在也很难说的。

【从其闻法,悉皆信解,】

不管怎么样,他这里说是,生生世世与这些菩萨相聚,而且从这些那里听闻佛法之后,都获得了信解,都获得了真正的信心和开悟。

【以此因缘,得值四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以此因缘,因为他们一直生生世世都是,跟这个法有缘,跟这个菩萨和上师有缘,这个原因,他们也是遇到了什么呢?四万亿的佛陀、世尊,还有些的话,现在也不断地在依止。

以前也遇到过这么多的佛,依止过这么多的佛,有这个机缘。那么将来,今天这个因缘还没有灭尽,还不断地去依止他们。

【‘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

佛告诉诸比丘,我如今告诉你们,这十六位佛子沙弥,如今已经获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十六位王子如今在不同的世界和国土当中正在说法,而且他们有无量百千万亿的菩萨和声闻作为眷属。

十六位王子,以前是一般的沙弥,后来过了八万四千劫以后,通过长期的修行以后,他们也是已经获得了菩提的果位。而且他们的眷属,也是菩萨、声闻、缘觉等等,特别特别多。

下面这些佛陀,现在已经成就了的话,那现在他们在哪里?他们分别在不同的世界当中,现身说法,一直在说法。

【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

其中有两个沙弥在东方的作佛,一个叫做阿閦佛,在欢喜国,我们现在东方的不动佛,阿閦佛就是东方不动佛。还有一名也是在东方,叫须弥顶。这两尊在东方。

【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

然后东南方有两位佛,一名叫做师子音,另一名叫做叫师子相。这里“相”也有法幢的意思。

这是刚才东南方的两尊佛。

【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

然后南方有两尊佛,一个叫做是虚空住,住在虚空当中。还有一个叫做常灭。

【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

然后西南方有两位佛,叫做帝相和梵相。

【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

西方有两位佛,一个是我们的阿弥陀佛,咱们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一个,还有叫做度一切世间苦恼,这也是一个西方的一尊佛。

【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

西北方有两位佛,一个是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

这个好像新疆人的名字一样,人名字特别长,这个佛陀。新疆人很多什么阿莫罗,是吧?藏族人也是比较长,是嘛。不能说他们。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非洲有些人的名字也比较长,有些人是一个字,有些国家的也不同的。

【二名须弥相。】

还有一个佛的名字叫做须弥相。

【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

北方有两尊佛是,一个佛叫做云自在。好像藏文当中,云声灯,云的声音的灯,明灯的灯。

【二名云自在王。】

还有一个佛的名字叫做云自在王,云自在王好像是云声王吧,声音的声。

【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

东北方有两位佛,一个叫做坏一切世间恐怖。还有一个佛是中央佛,藏文当中说是中央。刚才东北方只有一个佛吧,东北、东北哈尔滨那边。

【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后第十六位,我释迦牟尼佛。他在藏文当中说中央,因为刚才东南西北都讲了,在中央的地方,说娑婆世界当中,成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

刚才十六位王子当中的话,第十六位,最小的这个王子,当时是释迦牟尼佛。我们应该知道,他在因地的时候,也是这样讲《妙法莲华经》。而且他在因地的时候讲《妙法莲华经》,八万四千年当中,非常非常多的恒河沙数的众生都得到了真正的解脱。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诉诸比丘,我等为沙弥的时候,他们当时当沙弥的时候,在各个地方教化无量无边的,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的这些众生,从佛那里当时闻法。也是为了让这些众生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

这些众生当中,当时在佛面前已经听闻过佛法的;有些已经获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些众生如今还住在声闻地当中,他还没有完全成佛,当时在他面前听闻的。佛陀常常教化他们发菩提心,教化他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么这些人也是依靠这样的法门,“以是法”可能是《妙法莲华经》吧,依靠这样的《妙法莲华经》,逐渐逐渐地入道。

因为众生的根基不同,有些是逐渐逐渐可以的。我们讲中观应成派的时候,有些是利根者,利根者的话直接能接受。所以我们世间当中,众生的根基完全是不同的,因此我们不能用一种方式来要求大家。比如说法师要摄受全班的弟子的时候,可能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定相同的。

《佛说如来不可思议秘密大乘经》当中是说,我们佛陀为什么说是八万四千法门呢?实际上有些是痴行众生,愚痴的痴,行为的行,痴行众生;有些是贪行众生,有些是嗔行众生,有些是等分行众生。等分的话,贪嗔痴都比较相等的。有些特别愚痴的,有些嗔恨心很大的。

我们每个人自己也经常说:“我脾气不好的,我脾气不好。”有些人说:“我其他都还可以的,但是我的贪欲很难控制的,我往往做很多事情,在贪心上面犯错误。”有些说:“我贪嗔倒好像还可以的,但是我太愚痴了,我太笨了。”所以我们众生界是不可思议的。

好像在汉地的《大乘起信论》当中也是讲过:“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心行差别,心和行为的意思,心行差别无边。虚空无边的话,这个世界也是无边的,世界无边的话是众生无边的,众生无边的话每一个心行的差别,心和行为的,心行差别。我们藏文里面叫:“森秀”,心和行为,这个很重要的。

我们有时候也可以看出来,你看佛陀在因地的时候,给他们讲《妙法莲华经》,或者是让他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是后来的结果是什么样?有些还是住在声闻乘当中,让他们逐渐逐渐的入于大乘的佛道,而并不是一次性的就可以。

所以我们也不能要求,让大家都是学的非常好的,一个成功的老师,他对优秀的学生也是很关心的,更重要的话,他对不优秀的学生、行为不好的、智慧是不合格的,他的人格也比较差的,这些人更加关注。以前哈佛大学有一个教授,他的教学的方法是什么样呢?他对成绩最不好的学生更关心。这也是一些教师不共的特点吧。

【所以者何。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有些还住在声闻地当中,原因是什么?因为如来的智慧难以通达,难以起信心,难以了解、通达。

【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

那个时候,佛陀告诉诸比丘,所化的无量恒河沙数众生当中,你们现有的这些比丘也好,还有我灭度以后的未来的声闻弟子,实际上也是当时听了《妙法莲华经》等,学了这样的大乘法的。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

我灭度以后还有一些声闻弟子,他们没有听闻大乘《莲华经》,他们也不知不觉菩萨行为。意思是当时的所化众生当中,包括你们也好,或者我灭度以后的这些弟子,实际上也有很多已经听了这个法,但是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解脱的,逐渐逐渐需要是依靠一种次第法门来引导的。还有一部分,我灭度以后,佛陀涅槃以后,就像我们这些,我们这些还是听了《妙法莲华经》。

【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

没有听过《妙法莲华经》,也不知道大乘菩萨的行为,自己认为自己的功德“生灭度想”,也就是说小乘一般自己的话,那天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是哪一个阿罗汉,他说我以前一直认为我的涅槃是究竟的。所以他们当时,自己所修到的这种功德,声闻的五蕴灭尽的有余涅槃,

【当入涅槃。】

生起灭度的想,而且认为这是一个究竟的涅槃。

【我于余国作佛,】

在这个时候,佛陀说我是在其他的国土当中。

因为佛陀已经灭度了,要度化他们的话,有一定的困难。佛陀在其他的国度当中、国家当中,为了度化这些众生。其实佛陀度化众生的方式各式各样的,你看因地的时候也度他们的。

【更有异名,】

灭度以后,为了度这些众生,在其他的地方,有其他不同的名称。比如说这次是我们释迦牟尼佛,释迎牟尼佛灭度以后,他不一定用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名称,用另外一个佛的名称。

【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

这些人虽然把这个灭度认为是究竟的涅槃,但是他通过方便方法,这些都是已经获得了小乘果的。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在佛的刹土当中、佛国当中,求佛的智慧,让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听受大乘的《妙法莲华经》的经典,以这种方式来度化他们。

所以善知识的恩德也好、佛的恩德,的确是不可思议,我们是应该要知道这个不可思议。所以跟我们有缘的这些上师也好、跟我们有缘的佛陀,我们经常要有一种感恩的心,有祈祷的心。我们有些佛教徒为什么心很调柔、心很柔软,有些佛教徒心好像很刚强难化,没办法调柔,粗暴,这个跟自身的发愿、自身的祈祷一定是有关系的。

所以我们作为佛教徒经常要,比如说看到佛像的时候发自内心地对他有一种欢喜心和感恩心,看到佛经的时候确实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恩和欢喜心,然后佛陀的追随者包括一些穿僧衣的出家人,对他们有一种感恩心,而且对自己的上师的名称也好、上师的教言,只要一接触以后马上有一种感恩之心。

《华严经》当中也讲了:“我念善知识,是佛功德藏”,我经常要忆念善知识,把他当作一个佛的功德藏。“念念能出生,虚空功德海”,我们念念不忘,每天都是想上师,每天都是想佛陀的话,能出生什么样的功德呢?像虚空当中也是没有办法容纳的,虚空无有边际那样的功德海,特别特别多的。

所以我们平时祈祷上师,或者祈祷佛陀,也许可能一次两次没有什么的,但是你长期这样,久而久之的话,最后在你的相续当中,一定会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出现的。这个原因是什么?因为这些上师,这些善知识,其实他们对我们无始以来,有很多次很多次的发愿。我们今生当中也许遇到一个上师,是一个偶然的一个机会,你是这样认为的,但实际上是这不是一个偶然的。应该跟上师的发愿,他的摄受力有特别密切的关系。

你看这里也讲了,他会在其他的刹土当中得到佛的佛经。

【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这也是唯以佛乘而得以灭度的,因为在这里他入了大乘之后,以佛的一乘的教法可以灭度的,更没有其他的二乘、三乘,当然除了如来的方便方法显示,那就不说了。

如来方便的话,在众生面前显现二乘和三乘,这些都是需要有的,所以这个是除开的,除此之外最究竟的一乘,就是我们讲的如来的一乘法。

下面是讲到《妙法莲华经》,一般来讲,佛陀的教法比较圆满的时候,会给大家讲的,每一个佛陀也是这样的。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

佛告诉诸比丘,如来他自己知道要接近涅槃。

因为我们一般演一个戏的话,最后的这个戏要最精彩的。原来我们金刚降魔洲编节目的时候,我们有一个李老师,他说:“第一个,一定要用一个最精彩的,首先出来的时候,我们要最精彩的一个节目。”因为当时我们金刚降魔洲安排了很多很多的节目。“然后最后结尾的时候,要最精彩的一个。”

后来我们第一个是“走进西藏”是吧?记得吧?你当时是什么?净饭王,是吧?你摄像啊,噢对,净饭王是那个。《走进西藏》好看吗?穿的那个紫色的,长长袖子的那个衣服,是吧?《走进西藏》他唱得比较,很多人都不会唱,最后我们用一个李娜的磁带。那个时候是磁带,九八年是吧,用的磁带,光盘都没有,是吧?全部一个破录音机里面一个磁带,唱……

【众又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所以他这里,如来要接近他的教法圆满的时候,要接近涅槃的时候,他的众生根性特别清净,信心也极为坚固,了达空性,并且可以入于甚深的禅定。那么能集中所有的菩萨和声闻缘觉,说《妙法莲华经》。世间当中,无有二乘而得灭度的,因为佛真正的最究竟的涅槃法门的话,是《妙法莲华经》的一乘,唯一佛乘,才可以真正灭度这些众生。

所以最究竟的法门的话,究竟一乘的《妙法莲华经》。

那么这个下面用一个比喻来说明。

【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

佛陀告诉诸比丘,你们应该知道,如来方便法,虽然佛陀最后说的时候都是究竟一乘的法门,但是佛陀为了方便法,能深入所有的众生的根性当中,他下面一定会给众生暂时开发一个,暂时的二无我的声闻、缘觉乘。

【知其志乐小法,】

这个是什么样呢?因为如来完全知道,这些众生的意乐是特别贪执小法。

我们讲“人间佛教”、“生活佛教”,人天福报,赚钱,做做什么,这样的话很多人都特别信仰。如果我们讲解脱、菩提、度化众生的话,都不会这样的。“我干嘛度众生呐,我自己都那么苦、自己都那么累,我每天都是不解决自己的当下的生活,我为什么看这些根本我看不惯的这些众生,我要度他、我疯了,我怎么,我不可能的……”很多人是这样认为的。

【深著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这就是他们贪执一些小法,他们深深地对色声香味的五欲六尘,特别的一种执著。为了这些的话,暂时说一个涅槃,说一个声闻乘的单空的空性。这样的话,这些人听了之后,也是很好受。

所以我们有时候也讲一些单空,讲一些“生活佛教”,你现在如何如何。但我们“生活佛教”有时候分寸很难掌握,所以我们先人们所喜欢的,然后慢慢慢慢进入,慢慢进入以后,最后自己也知道,噢,原来的信仰不是很究竟的。

我们佛学院来的很多的旅客,刚开始觉得拍几张照片很好,然后有些人看,哦,红色的房子里面到底有什么?啊,有一个红衣服的人。红衣服的人的心是红的还是黑的?然后他去慢慢慢慢研究,最后自己好像也发现了一些他以前在生活当中根本找不到的一些奥秘,慢慢慢慢也进来了,也有这样的。所以他就暂时性的。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

这个作了一个比喻,比如说有五百由旬的一个特别险难的地方,这里是特别恐怖的地方,一般人没办法过的。这里有很多人必须经过这里,而且要到达他们的目的地,具有珍宝的一个地方。有一个导师特别有智慧的,他知道度过危险的这个道的方法,他完全明白。他是怎么度过的呢?众人要想度过这里的话,他为了这些人在中路当中不懈退,很多人想要度过这里的时候,跟这个导师面前说是:“我们已经疲劳了,我们现在不敢过去,太累了,我们不能进去了,路太远了。”

我们有些朝山的时候也是,到了半路脚痛、头痛,就回来了,包括转喇荣后山的时候,听说很多道友都是走了几十里。原来我们去一个地方的时候,中间有些道友都不行了,然后一直待在那里吃饼干,下午回来的时候还在那儿等着。

路太远了,他们准备回来。

【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这个导师他想着各种办法,觉得这些众生太可怜了,如果舍弃了这样的宝地的话,中间半途而废太可惜了。他在险道当中,到了大概是三百由旬,在那个地方化了一个城市。

他这种化的城市,也许是心里给他们安排,比如说我们去朝山,特别特别累的时候:“啊,我们马上到了,我们坐在这里吧”,把那些垫子、伞,全部中间打开,大家都觉得后面的这些人有希望了,“啊,到了,中间开始可以休息了”。所以我们为什么说,这个叫做化作城喻品,也是这个意思。

【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

然后他告诉众人:“你们不用怕了,也不要退回了。现在这个大城市,我们中间的城市,你们随心所欲地可以住在这里。可以入城市,很快乐的。再向前的话,这个宝地不远了,马上到了,你住在这里吧。”本来还有大半的距离,但是有智慧的商主,他会这样的,让他们暂时待在这里。

【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

这个时候这些众生也觉得是,我们有希望了。中间他们就休息了。休息以后觉得现在可能没有什么问题了,众人入了这个城市,然后“生已度想”,觉得不累了,有希望了,住在那里。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

这个时候,这个导师,看到他们都已经休息好了,不疲倦了。那个时候,把原来的这个城市——他所幻化的城市就没有了。

把大的雨伞全部都撤下了,“来,快走吧,快得很,现在只有前面一点,”那这样的话,大家都觉得可能没有什么了。因为刚才太累了,中间吃了一点,然后再这样过去的话,最后就真的已经到那边了。

【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告诉他们,你们还继续走吧,这宝地不远了,就在前面,现在只有去一点点就可以了。后来他们真的已经到了目的地。

这是特别有智慧的人,带路的时候,让他们不会死心,中间给他们创造一个休息的平台,然后到了那边才知道,原来他们到的那个地方,中转站,并不是最究竟的地方。但实际上,这个还是有必要的。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

那么同样的道理,佛告诉诸比丘:如来也是一样的,其实如来也是作为刚才向导一样的,导师一样的,知道众生在生死的轮回、苦恼的险道当中,众生觉得特别特别地难以度过。

【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要想度他们的话,众生刚开始闻一乘法门的时候,不愿意见佛,也不愿意亲近。他当时也是这样讲:“哎呦,佛道太长远了,三个阿僧祇劫,苦行的话,也很长,要布施头目脑髓等等,很长时间才成佛,根本没办法。”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

所以佛陀知道这些心脆弱的众生的时候,他以方便力,在中间为了让这些众生休息,然后创造,就像刚才化的城市一样,说“二涅槃”,声闻和缘觉的涅槃。

本来声闻、缘觉的涅槃不是最究竟的,但是他在某些小乘的经典当中都讲。我们现在藏传佛教的很多单空的修法也是这样的。其实单空并不是最究竟的修法,但是我们暂时为了摧毁众生相续当中的特别特别严重的实执,为这些人,你只要证悟空性,一切都是没有的,这就是最好的一种证悟,暂时我们也可以把它当作是一种。如果你真正明白了,一切万法都是没有实有的时候,你再给他说:原来你的单空的执著也不是究竟的,然后再进一步给他讲法无我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

如果众生住在二地,声闻、缘觉地,在这个时候也给他们说,其实你们现在所证悟的这个,也并不是最究竟的,你没有办到是最究竟的事情。那么你所住的,实际上是接近于佛的智慧,声闻缘觉,某个层面的空性已经证悟了,人无我已经证悟了,所以接近佛的智慧,你还要继续用智慧来进行观察和筹量,这样之后的话,所得到的涅槃,真的不是最究竟的、最真实的。

【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只有这样,依靠如来的这种方便力,最后佛的一乘也可以说成三乘。但实际上这个导师也是,为了这些众生面前做幻化的城市一模一样的。你知道了这个之后,宝地在你的前面了。但是现在中间这样的城市,实际上并不是真实的,这就是佛陀所化的。

所以我们在这里一定要知道,如来所讲到的二无我的涅槃,小乘的这种涅槃也好,声闻乘的涅槃,并不是最究竟的,但是这个很有必要的。因此《妙法莲华经》里面,主要讲商人的这个比喻来说明,我们暂时证悟这个的空性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最究竟来讲,应该是究竟一乘的这种智慧,这就是我们所求的最究竟的解脱。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