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妙法莲华经释36

妙华莲华经释

鸠摩罗什译

索达吉堪布 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36课

(师念藏文传承)

接下来我们讲《妙法莲华经》,前面我们讲了受记品当中的一部分内容,今天继续讲。

在讲这个之前我顺便说一下一个功德,《妙法莲华经》,修行、抄写、读诵,这样的话功德非常大。有一个汉地尼众,她一辈子专修《妙法莲华经》,她除了《妙法莲华经》以外,连一个偈颂都不读,其他的经,什么咒语都不修,我们现在个别的一些佛教徒一样,一直修这个法。

后来她圆寂的时候,给有些弟子托梦说她已经往生到上品。应该是上品什么,不是有九品,不要全部说。上品中生,她转生到这里,因为她只是念经,她并没有理解其中的意义,但如果她完全能理解其义的话,她上品上生都没有问题。

所以我们想往生净土的,修净土法门的有些人认为,我是学净土法门,修《妙法莲华经》有没有什么用啊,这样想的话,实际上非常有用的,光修《妙法莲华经》也可以往生。所以我想我们很多人也应该这一辈子想往生极乐世界的话,也是跟我们结上这种缘,我想我们学密法也是一样,往生极乐世界有特别好的因缘。

我在讲《金刚经》,大概十年前、二十年前讲课的时候,经常用大量的一些教证和理证,或者有些道理来,把净土法门和密宗要团结、结合起来,在这方面花很多时间,包括找一些论典,这样的。但现在这个气氛应该是不错的,我们汉传佛教当中,对藏传佛教,尤其是对密宗有看法的人很少很少。我们学藏传佛教的佛教徒,净土法门,对其他的,包括禅宗、律宗,这些方面没有什么排斥,本来藏传佛教应该算是,在某种意义上面是比较圆融的。

所以我们作为佛教徒,以后应该在自己所修的范围当中,大家不要有特别多的一些分歧。这个分歧的话,我们大乘佛教徒不应该有,我们大乘佛教徒对所有的众生都当作自己的亲人那样来饶益他们,那更何况说是我们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各自不同的教派里面互相的排斥或诽谤,那这样的话,的确是特别可笑。

现在也仍然有极少数的一些,他们不懂别的宗派的一些教义,甚至我想我们对其他的宗教,你没有完全理解其他宗教的教义之前,不要诽谤它。

我刚开始来佛学院的时候,我经常不管讲因明和讲中观的时候,唯一地赞叹佛尊、释迦牟尼佛。其他宗派我还是稍微有一些偏见,但后来因为去了很多地方,也接触了很多其他宗教人士,再加上也参加了一些其他宗教的活动,这样的话,自己确实感觉得到,其实每个宗教都有不同的一些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我是佛教徒,除了我自己的宗派以外,什么我都看不惯,或者我是学藏传佛教的,除了藏传佛教以外,所有的大师我也不认可,所有的法本我也不认可,其实这是不好的。

现在汉传佛教当中有相当一些年轻人,他们不管是对其他宗教也好,包括对藏传佛教的学习,这些方面都很好。我们遇到很多南传佛教的大师,那些南传佛教的大师,他们也是现在着力地在学习,一直修习我们藏传和其他教派的一些教义。

所以我想我们在有生之年当中,大家不要造舍法罪,否则的话,往生极乐世界的最大障碍。也不要诽谤其他的宗派和其他的一些高僧大德,甚至没有任何名气的一些出家人,有些居士的话,我们最好不要造口业。

作为佛教徒,我们经常,跟不学佛的人应该有一些差别,有什么方面的差别呢?因为你是信仰宗教的话,宗教里面有很多调伏我们烦恼的窍诀,如果我们的贪嗔痴和所有的嫉妒、傲慢,这些都比普通人还要特别差劲的话,可能大乘佛教也并没有调伏烦恼的窍诀和方法吧。作为佛教徒,应该多想一想。

下面我们紧接着讲,前面应该是富楼那尊者,他已经授记了。

接下来有一千二百个阿罗汉,他们也是这样想的,当时因为小乘的比丘当中,富楼那尊者。(你坐下来吧,合掌的那个。)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欢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见授记、如余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下面一千二百个阿罗汉,他们也是在心里想,我们非常欢喜,这种欢喜前所未有,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前面的富楼那,在小乘当中是代表性的,富楼那尊者已经得到佛的授记,你将来会获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世尊给其他的弟子授记的话,也是多好啊。

他这里比较多了,不仅仅是富楼那尊者,还有其他的阿罗汉,一一地,如果佛亲自授记的话,多高兴啊!

我们这里也可以看出来,这些都是没有嫉妒心。如果我们有嫉妒心的人,他已经得授记了,我为什么没有得授记?因为我平时修行我比他还精进,我的智慧超越他。我们有时候经常往一些好的方面比,因为现在人很多都攀比,他有车,为什么他买那么好的车,我为什么没有?他买了一套房子,我为什么没有?所以自己反而在这方面痛苦。

有时候在功德上面也比较,有时候在我们一个群体当中,为什么他已经获得了那个学位,我为什么没有得学位?我们每次选堪布、堪姆的时候,不仅要观察他的学业和一些成绩,同时也要特别顾忌,会不会这个不高兴。

包括我们在学会,每年一些负责人选举的过程当中,也要考虑很多——奧,这样选的话,有些人特别喜欢当负责人,他利他心很重;有些人的话,没有利他心,有自私心;有些人特别不喜欢当负责人,一直躲着,凡是有发心的时候,他一直,头根本看不到,一直这样的。这个会议完了以后,头抬起来,平时也这样,所以我们人当中各种各样的。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可能赞叹一个其中的,你看一千二百个人当中,富楼那尊者已经获得了授记,那么其他人没有得到的时候,其实其他的这些尊者,大家都会想:啊,他已经授记了,他得授记的话,那我们也有希望。

所以在这方面,跟我们凡夫人的心态有点不同。凡夫人的话,很多人都可能不高兴了,因为他已经得授记了,很多人:“啊,我为什么不得授记?我以后再也不理他了,明明是我们一起的,一个阶级的,那他已经得授记了,我为什么不授记,如果再过两三天授记的话,我也不客气,我也不舒服。”可能会这样想。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

佛知道这些阿罗汉的心,他就告诉摩诃迦叶。

佛陀跟一千两百个比丘说的时候,实际上他也告诉负责人,摩诃迦叶,他应该是他们的管家,不然一千两百多个人,佛陀一个一个地说,或者是在一个场合当中,我要给你们授记,他并没有这么讲,他是代表一个传达。

所以我们有时候,佛教当中有没有领导,第一个负责人有没有?是有的,因为当时迦叶尊者应该是所有的这些当中。佛陀知道大家心里很开心,他们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其他人也想得到授记,那这个时候,佛陀不像我们,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到最后的时候才知道——原来那个时候他们不高兴;原来那个时候他们太高兴了;原来那个时候……,因为我们的聚会是很复杂的。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在任何场合当中,我对表情很重视,包括发心人员,一看都是有些人,其实我表情上应该能看得出来个别人的一些动机。平时我经常赞叹我们的一些老师、发心人员,前一段时间我对那些发心人员,狠狠地批评也好,痛斥也好,凡是跟他们讲了很多。后来那个会议结束的时候,有一个学校的校长跟我说:“你今天说得太过头了。”然后我问了另外一个人:“我是不是说过头了?”他说:“没有,该说,你今天说的太轻了,还要说的严一点好。”

所以每一个人的看法都不同,但我自己觉得刚好,没有过头。因为我看到有些表情,包括一些发心人员刚开始的时候那种热情,欢喜心。我来开会的时候,基本上,整个开会,比如说两个小时的话,一直眼睛都不眨,一直这样看着,刚开始。然后到了最后的时候,我开两个小时的会的话,一次都不看,真的是这样,不是跟大家说妄语,这么多人今天。

所以我们人,我刚才为什么说不忘初心呢?有时候发心人员确实有这样,然后我一看都看出来,为什么那么痛苦?为什么那么不高兴?那我也有我的心态。所以说我们人有时候发心,发心也是一样的,学习也是这样的,闻思也是这样的,持戒律也是这样,刚开始很多人都特别特别热情。

所以我现在去一些地方的话,有些人特别感动,哭得不得了,哗啦哗啦的眼泪都是,倾盆大雨。那个时候我也想:今天他哭得很厉害的,但是会不会再过五年以后,他就开始无中生有诽谤我都不知道,我对现在人还是有一种……。

因为在眼前,很多人的故事演得比较多了,这样以后我们佛教徒当中,可能你们佛教徒里面有这么多的话,非佛教徒或者其他世间人也许有。有些人想:“啊,佛教徒那么复杂,那我不学佛了,佛教徒都是那么复杂。”其实不仅仅是佛教徒,我们人类,不管到哪里都是有这样的,基督教徒当中也有,伊斯兰教当中也有,我也了解了。我遇到他们的时候,我接触,你们这边的发心人员是怎么样的,你们这边学习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他们当中也有很多。

根登群佩也是,以前去一些其他宗教的教堂里面,他拼命地祈祷,最后眼泪一直止不住,其他宗教的一个像面前,他就拼命地这样祈祷,其实根登群佩有时候很好玩的一个人,然后他说自己的心有时候确实不可靠。

所以我想我们有时候,你们可能刚开始的时候特别,我刚才不是讲了,我们发心人员当中,刚开始,比如说你遇到一个上师的时候,你一直舍不得眼睛放下来:“今天,就像佛一般的真正的莲花生大士没有任何的差别,我一直在他那里,哪伯是坐五个小时都是身体不需要动摇的,眼晴也不需要眨。”一直这样,特别一直合掌,你看刚才一个人都是一直在这里,大概是半个小时都是一直这样,所以说刚开始有很多这样的,但是到最后会不会这样,这很难说。

现在世间的感情也很多都是这样的吧,刚开始特别特别热,最后的话,变成什么样的,大家都也清楚,所以说有时候人的心不可靠,好的心也不可靠,不好的心也是不可靠,有些人刚开始特别坏,看到都是好像特别仇恨的样子,但慢慢慢慢这个人好起来了,也有这样的。

今天我还是讲《妙法莲华经》。下面阿罗汉讲。这个还是给你们一个老年人的教训吧,很多年轻人都“不可能吧,哪有这样的,太夸张了吧,绝不可能的”,但是有些时候不一定是夸张。

【‘是千二百阿罗汉,我今当现前次第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佛陀告诉迦叶尊者,一千二百个阿罗汉,我将来次第地给予你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授记,不是一次性地,次第性地给你们授记。

【于此众中,我大弟子憍陈如比丘,】

其中他这里代表,整个一千二百个当中,富楼那尊者前面已经授记了,下面大弟子憍陈如尊者。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鹿野苑初转法轮的时候,里面比较老的那个比丘,他以前发愿的时候也是经常,当时佛陀好像是一个独觉还是什么,然后给他作一些供养,以后我就成为最大最老的弟子,他就发了这个愿。这样的原因,当时五比丘当中,他是那个年龄比较高的,而且行为非常如法的这么一个尊者。

【当供养六万二千亿佛,然后得成为佛,号曰普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憍陈如比丘将来六万二千亿佛面前进行供养,然后再成佛,佛号叫普明如来,他具足佛的十种名称,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总共有佛的十种名号,具足十种功德。

【其五百阿罗汉,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迦留陀夷、】

还有五百个阿罗汉,他这里也是代表性的说了一些,比如说优楼频螺迦叶,有三个迦叶,我们前面也遇到过,好像这个是频婆娑罗王的国师。好像那天我们讲过三个迦叶的故事,还有伽耶迦叶,那提迦叶,然后叫迦留陀夷。

迦留陀夷是六群比丘里面,有一个叫黑光比丘,应该是他。迦留陀夷是在《毗奈耶经》当中,还有《阿含经》里面特别有代表性的。他年轻的时候特别调皮,贪心也非常重,戒律里面的很多的跟贪心有关的戒条,因他进行制定的,他就特别,在六群比丘里面到处都去,反正每次犯戒律就是他。

我们藏文里面说是“恰嘎”,我们经常有些管家也是,不听话的一些人用这个来比喻,但是他到了七十岁的时候行为就非常非常调柔,最后他就教化第一的,在调化众生当中劝教第一。因为他以前没有出家的时候也特别调皮的一个人,后来出家以后也不守戒律,在年轻的时候犯很多的戒律,每一次戒条都是因为他的原因而制定,这样的话他可能跟很多,尤其是世间生活这方面比较了解,后来上千个家庭,他进行调伏,非常了不起。

所以我们有时候,我也经常说,我们这里面的话,不能轻视任何一个人,我们有些法师特别喜欢一些有才华的人、长相也比较好看的、钱也比较多的,各方面,再加上是有些特别喜欢。现在各个国家政府里面的人也是这样的,有些人自己很老老实实的,但是他不会调化法师,也不会跟上级搞关系,这种人,有时候经常在世间人当中,最后没有前途,因为他跟谁都不想搞关系,很讨厌别人,但是自己下面的学习、工作很认真,尤其是在有些环境当中是上不去的。

但我们佛教徒应该不会这样的,但又不好说,有时候我们佛教居士团体当中,世间的那一套来到我们的佛教群体当中,有个别的——谁是负责人的话,噢,你现在变成我们这个组的最大的负责人的话,跟他关系比较好一点,下一次变成另外一个人的话,然后又跟他关系好一点。其实这一方面是有必要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人、法师、导师,应该对所有的人不能轻视。

有些人刚开始的时候就像六群比丘里面的迦留陀夷,年轻的时候那么调皮,特别特别难调伏,很多僧团里面差点不是完全摈除。但是到后来年老的时候,七十岁左右的时候,他度化众生的因缘都已经成熟了,我们大圆满当中有一个叫做是嘉瓦扬敦,嘉瓦扬敦也是到晚年的时候,他很多度化众生的因缘才成熟,我们《杰珍大圆满》一些佛教史当中有他的一些故事,他在年轻的时候几乎都没有什么出息样子。还有汉传佛教当中也是很多大德,包括以前的,像能海上师、清定上师,他们在年轻的时候,有些是当兵、有些是打猎,有很多的行为,但晚年的时候度化众生的因缘特别成熟。

《君规教言论》当中也是讲了,对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不能轻视,有些种子,暂时因缘没有成熟的时候可能发现不了。当然特别有一些慧眼,或者一些大德了不起,他可能会知道。就像上师如意宝的上师,当时上师如意宝那么的调皮,你看二十几岁的时候那么调皮,但是他的上师托嘎如意宝,发现他未来的这种成就吧,特别重视,在群体当中是非常非常的重视。

这是一个比喻吧,希望我们法师们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应该对所有的人要注意。有些的话,你没有想到身边的人害你的也有,没有想到原来你的群体当中是最差的人,到最后他就直接超越了很多人,到了最后的时候。就像我们赛跑的时候也是这样,赛跑的时候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有些西班牙的人,有些黑人的话呢:“呜……”就跑上去了。很多人都很惊讶了,到了最后的时候,他都往后面看,有些往后面看都不看,就这样跑上去了,过了那个线。

所以我们人生的赛跑路上,也是会有这样的。有些前面很有希望的,最后到了最后一个了,倒数第一名,也有这样的。所以我们人生的赛跑路,还是有时候可以看得出来,刚开始的有些也不一定,特别精进的、学习特别好,到中间遇到了各种因缘的时候都不行了,有这样的。

所以这是一个比喻,修行方面也是比喻。

【优陀夷、阿㝹楼驮、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周陀、莎伽陀、等,】

还有优陀夷,还有阿㝹楼驮、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周陀、莎伽陀等。

莎伽陀的话,周利槃陀,小路,我们经常以前讲的,像小路的话,那么笨,连一句话反复给他念多少遍的话,他连重复都不会重复。

原来我们佛学院刚开始有几个汉族人,可能六七个,其中有一个叫做究华,我当时给他们教“嘎喀噶阿”。当时也没有什么讲课的,我也不太会讲法。我给他们念“嘎喀噶阿”,然后他就下面,不管别人念也好、没有念也好,凡是这一堂课“嘎喀噶阿”、“嘎喀噶”(师模仿不标准的发音,众笑),我说你听到,他也不管“嘎喀噶阿”(师模仿不标准的发音),特别特别笨,我这么多年以来印象最深的一个、特别笨的一个人,但不知道他现在成就了没有。

【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尽同一号,名曰普明。’】

这样的人都已经获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佛的名号都叫普明如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陀把所有的这些内容,前面讲的这些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偈颂的方式来说明。

【憍陈如比丘,当见无量佛,过阿僧祇劫,乃成等正觉。常放大光明,具足诸神通,名闻遍十方,一切之所敬,常说无上道,故号为普明。】

这个时候,佛陀告诉憍陈如比丘,你将来会见到无量的佛,还有过了阿增祇劫之后,你会获得如来正等觉的果位,你在众生面前经常放大光明,具足五眼六通,度化众生的这些神通,你的名闻遍于整个十方,一切所有的众生对你恭敬、欢喜,你也会常常的说无上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者说无上的大乘妙法的道,因为他转了无上的法轮的原因,遣除了无量众生心里的黑暗,这样的原因,佛号也叫普明如来。

【其国土清净,菩萨皆勇猛,】

这个国土非常的清净,这里的菩萨全部都是很勇猛。

本来菩萨,菩提萨埵的话——勇识,勇敢的意识,心力很……。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不要遇到一点点都害怕,遇到一点点都恐惧,现在有个叫做恐惧症,这个很不好,很多人都没有安全感。

其实我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应该有恐惧,也没有什么的,天塌下来也没有什么,天也不会压死人;地裂开的话,也没有什么。应该人有一种自己对自己的长期的修行,我们如果像菩萨一样,心里面只装着众生,其他自私自利的心都没有,可能不会害怕的。其他的话,都很担心,我会不会失去了某个人,我会不会将来没有钱了,我会不会身体会得病,我会不会修行不成就,我会不会明天早上就醒不过来等等。

我们现在这里很多道友早上还是可比较可以的,大多数的人。但有些人,因为学习比较早,白天都好像没有精神。我看过一段时间再看看吧,现在这个精神还比较不错,应该没有像我们以前那么厉害,但是还算是可以,对吧。

一般世间人特别害怕的东西,菩萨不会害怕的。确实我们心里通过修行以后,有很多不同的感受,的确是,其实在世界上,我觉得很多事情没有必要去一直担心。现在很多人的确没有安全感,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白天特别担忧,连饭都吃不下,然后晚上睡都睡不着,最后自己可能身体也垮了,最后心情也不好。人明明是自己可以很健康地活下去的,但是有个别的一些不是很大的事情,反而对自己带来许多的痛苦。

这个国土不像我们这个世界,我们现在很多世界的话,的确也是,可能无常来得比较快,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在情感上面,包括我们学业上面,有时候是下滑得很厉害,所以没有这种安全感,这是我们现代时代当中跟以往的时代可能是不同的。

【咸升妙楼阁,游诸十方国,以无上供具、奉献于诸佛。】

这些菩萨他们经常乘着非常好的楼阁。我们那天讲,梵天这些也是坐在玻璃房里面来到佛面前,我们这里的玻璃房不好动,一动就碎了。这些菩萨勇识经常乘在这样的楼阁当中,云游十方的各个清净的国家。他们各个的佛面前作无上的花、各种供养,奉献供奉,然后在他们面前。藏文当中有,为了受持清净的戒律、还有听闻佛,到各个地方,就像《极乐愿文》里面说的一样,他们通过一个念头,到不同的刹土当中去闻法。

我们这里听闻法,现在确实很好的,我觉得这个网络特别特别好,我是很感谢。以前我们在一个小小的地方,我都是在学院里面传了二十多年了,应该二十多年是没有网络。后来的十年吧,我传了三十多年的法当中的最后的十年最成功,因为有了网络的原因,这么多的人,不需要很辛苦地跑到哪里去,基本上精进的这些人每次都可以听。

以前的这些人到藏地,到印度也好,到汉地各个地方的话,翻山越岭那么的痛苦。的确是到了那里的话,已经半年了或多少年了,但现在这样的话,我们都不用亲自去,应该到时候清净刹土以后可能也有网络,不用过去,直接听法。因为他们去的话,他们这些菩萨也不喜欢什么旅游,也不喜欢买一些奢侈品。现在中国的很多到各个国家去买奢侈品,或者是到韩国去做一些整容,菩萨们也不需要这些,所以说如果是闻法、传戒,可能佛陀通过神通,上网这样来给他们。

开玩笑,不能这么说,不然到时候很多人都开始跟我辩论都不知道。

【作是供养已,心怀大欢喜,】

作这样的供养以后非常的欢喜,因为见到了这么多佛陀,非常的欢喜,心欢喜。

他们一般欢喜心,得到法的原因,一般这些菩萨的话,也不像我们世间人一样,贪执一些世间有漏的财产,这些都是无常的,当无常发生的时候,也会痛苦的。

【须臾还本国,有如是神力。】

在须臾间,一刹那间返回了自己的国家,有如是的神通力。

特别的,这些神通力,我们现在的确是,网络的话,它是一个特别好的神通力。现在这个网络把我们色、声、香、味、触当中,只有两个,一个是声音,一个是视频,音频和视频,这两个都可以传,以后可能其他的三个也可以。

现在他们很多也在研究,很多公司也是准备想,以后比如说买什么东西,通过网络手机应该能触碰,能感受其他的。但这个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不是那么容易,不过象征性地也会得到一部分,我们原来在五十年前、二十年前,我们说视频上面能看得到这个人,或者直接这个音频,同一个时间当中能听到对方的声音,当时我们刚开始看到传真机的时候,特别稀有。

我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我想中间有这么大的海洋,这个声音是怎么传出去。后来我在一个美国的中心,那个时候中国传真机很少,那个里面把传真机拿来一直看,我肯定研究不过来,没办法。我想这个怎么跟,中间有大海隔开,怎么会是这样,有这样的想法,

但现在,更多我们无法想象的,那天所说的一样,将来我们人类无法控制的,更多的一些东西也可能会出现,这个时候,有时候可能我们佛教的有些传统也有,如果佛教徒没有学好,没有在这方面做好各方面的准备的话,很有可能在这样的浪潮当中,我们原来的那种方式也许会淘汰。所以说我们现在,我们现在好的是哪方面?就是佛教徒懂得,现在包括我们上网的各个比较先进的技术,在佛教的人才当中也是有人会操作,这个是非常好的。

如果我们当中没有的话,我们还是原来的传统的话,可能是再也没办法在世间当中继续传承下去。所以我也希望我们佛教徒以后,佛陀这么好的智慧,不要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把它就没有了,或者是缩小了,这样是很可惜的。应该是每一个时代的人,更加的努力,要随顺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当中利用什么样的仪器,我们佛教也是照样可以用在这方面,我觉得很好。

2006年的时候,我当时想,也担心很多人会不会诽谤。应该在国内的话,当时很少通过网络和通过视频来这样直播比较少。但后来我们还是算在某种意义上面,护法神和各位道友的发心和努力下吧,应该说这几年以来,在某种意义上面有一种突破性的进展。我也希望我们很多懂这方面的人,我们不要认为这是琐事,这是三种懒惰之一,我天天上网干嘛。不如我所有的手机,所以的电脑全部关掉,嗡玛呢巴美吽、嗡玛呢巴美吽、嗡玛呢巴美吽……这样也是很好,对个人来讲,咒语的功德很大。但是对整个佛教的整体来讲,尤其是你们以前这方面的专业,将自己以前的知识用在这方面的话,我觉得很有意义,这也是一个神通,我们也应该很欢喜。

【佛寿六万劫,正法住倍寿,像法复倍是,法灭天人忧。】

那么这个佛的寿命六万劫,他的正法住世,两倍,十二万劫。像法的时间,十二万再乘,二十四万。但是好像藏文当中说三倍,如果是三倍,是十八万。后来这个法灭的时候,天人和人间的众生也特别忧伤。

【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同号曰普明,转次而授记。我灭度之后,某甲当作佛,其所化世间,亦如我今日。】

五百个比丘的话,因为刚才前面的普明佛,也就是现在的憍陈如尊者,他圆寂了以后,佛法都已经这样灭了。过后五百个比丘次第地作佛,他们的佛号都叫做普明如来,他们也是次第获得了授记。在一个如来灭度以后,也同样的,他就跟他授记的方式,我灭度之后,某个如来,比如说憍陈如灭度之前,他会授记下一个佛。然后这个佛要接近灭度的时候,他又授记下一个佛,他们所化的世间也跟我一样,他当时也会这样说。

【国土之严净,及诸神通力,菩萨声闻众,正法及像法,寿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说。】

他的国土清净庄严,以及他的神通力,包括菩萨和声闻众,正法和像法时间,还有佛陀的寿命,劫的名字、劫的多少等等,这些一一地会授记。

佛陀他只授记这两个尊者,但是下面的整个授记的方式,都已经讲了。

【迦叶汝已知,五百自在者,余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

迦叶尊者你应该知道,五百个自在阿罗汉的话,实际上是这样授记的,其余的这些声闻众——因为我们前面五百个阿罗汉已经得授记的话,其他还有七百个阿罗汉,一共一千二百个,这些也是一样的,跟五百个阿罗汉一样,一一的将来会授记。今天不在场的这些阿罗汉,你们也应该告诉他们。

因为今天他们很多都没有参加,所以七百个都没有来,是不是七百个没有来吗?刚开始说是一千二百个,可能有个别的因为阿罗汉身体不好的也有吧,有时候是放病假,有些在家里听课,在家里一边吃东西,一边看看其他东西。现在就稍微专注了一下不吃东西了,还可以。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受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刚才五百个阿罗汉,在佛面前得到授记以后,非常欢喜。他们从自己的坐垫起来,在佛面前进行顶礼。过后他们以忏悔的方式来指责自己,说是:“世尊,我们经常这样认为,以前自己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最究竟的灭度。”前面也讲了很多阿罗汉,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灭度。但如今知道,您这样说了之后,我们好像觉得特别没有智慧的人一样,特别不好。为什么?因为我等将来会获得如来的智慧,而自己认为应该还要得如来的智慧,但是我们不知道什么原因,前面环境的原因,还是什么原因,我们自己认为自己的小智慧都已经满足了,现在想起来太惭愧。

包括我们这里有个别人,可能以前大乘佛教方面,并没有系统地去学习,这样的原因,自己认为学个佛,念个佛,平时做一点善事,这样就可以了。后来真正学习了像《入菩萨行论》,或者一些大乘的,包括我们这次讲的《大乘经庄严论》。《大乘经庄严论》学了以后,很多人真正心态都已经变了。虽然它的理论性比较强,不像《入行论》一样,比较简单,比较难记。但是有一些智慧的人,通过学习之后自己觉得很惭愧,以前好像学了十多年、二十多年,全部都是觉得自己解脱,从来没有想到众生的解脱,众生的利益,现在才真正有一种新的觉悟。

他们说,我们以前,因为自己的这种小智慧为满足,现在我们佛教徒通过系统的闻思以后,真的有点明白了,以前都不明白。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

下面讲一个比喻,譬如有一个人,他到他的朋友,他的亲戚家里去了,然后亲戚对他特别好,给他准备了很多红酒、白酒,各种陈年的十年、二十年的五粮液等等。

现在很多贪官特别喜欢一些酒,以前比较习惯了,现在一听起来的时候,想喝得不得了,很多人这样的。

【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

因为到了那个亲人家里,他也可能热情款待,跟他一起喝酒,后来主人有其他一些重要官事,然后他就要出去,出去的时候,因为这个人已经喝醉了。他有一个无价之宝,什么钻石或者是特别珍贵的一个东西,系在他的衣服里面,刚才那个客人的衣服里面,然后没有来得及告诉他,他自己就离开了。

【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那个人可能当天晚上睡着了,第二天早上他醒过来以后,他也不知不觉,他自己的衣服里面有一个很珍贵的珍宝栓着,他也不知道系着。然后他自己到别的地方去,到别的国家去。为了衣服和饮食,他非常精勤地索求,遇到了特别多的艰难困苦,最后得到了少许的生活资具,然后自己很开心的,以此而满足。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

后来他的朋友,刚才突然出去的这个人又跟他遇上了,遇上之后,他就开始跟他说:“唉,你太笨了,你太愚痴了,为什么?你的衣服里面,我当时不是给你系着一些特别珍贵的东西。我以前为了你的快乐,你就可以自己享受这个生活,五欲都自己可以享受。

【于某年月日,】

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时间,他可能过了好长时间吧,不然的话,他某年不会说吧。多少多少时日的时候我给你。去年三月二十五号来的时候,我在你衣服里面,现在的人每天都换衣服,所以早就扔了,古人可能不同,也许是一个比喻,也许是真实现实生活当中有这样的,

【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需,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然后他说,我给你的衣服里系一个很特别珍贵的东西,你自己不知道,一直在外面劳累、奔波,为了生活,你真的是太傻了,太愚痴。如今你可以把珍宝取出来,你可以随心到别的地方去,随便可以用的,“常可以如意”,凡是你怎么想就怎么做吧,想啥就做啥,现在这个如意宝反正是给了你,现在可以用,这样的话,你就根本上没有任何的痛苦或者没有贫穷。

当时给他讲了这个故事。可能这个故事看起来也是很不现实,但实际上,可能他们很长时间没有接触,到最后的时候,他可能穿的也是原来的,他最后也许真的珍宝已经得到了。

其实古人的有些信息也的确是这样。不说古人吧,我都有时候想,我前一段时间不是给你们看了,我1990年的日历。我昨前天又翻了一下,那个时候信息跟现在是不同。当时我们去印度的时候六个多月了,大概五月份的时候离开这里的,然后去尼泊尔,去不丹、去印度。回来的时候十二月多,六个多月,我们跟佛学院的任何人没有任何的联系。去美国的时候,幸好到了夏威夷的时候打过一个电话,到了华盛顿的时候也是打过一个电话。去印度的时候六个多月的时间当中,可能学院里面没有任何信息,现在的人一天联系不上:“啊,怎么了,怎么了?”有这样的,那个时候我们也没有感觉到,好像不知道怎么过的,回来的时候包括我当时自己的家里的父母,也是觉得很正常。

所以古人的一些生活跟现在人的生活相比较起来,差得特别。不是几百年,几千年前的这种事情,包括我们自己十几年,二十几年前的生活变得特别快,现在这个世界完全跟以前不同。

这个时侯我想,有些思维模式,你们有些年轻人,现在90后、00后这些人,很多想法我都搞不清楚。不知道他们说什么,在想什么,很多看不懂,听不懂;也搞不懂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这个也情有可原。现在很多生活方式跟以前我们这帮人的生活方式不同,我们前面的这些人更不同。我们还算是看过很多各种不同年龄的人,包括我们有时候去学校,有时候去一些各种,但是仍然还是,生活的这种差距、距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所以有时候可能,我也去年跟一些法师们建议,有时候是不要散乱,但有时候也需要了解一些现实的生活。不然现实的生活一点都不知道,我们完全是按照古人的思维模式的话,有时候可能跟现在人很难接地气,在这方面一定要想一想,看到底怎么样好。

【‘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

所以他这里用一个喝酒的一个人比喻,但是这个在声闻、缘觉当中,你看“佛也如是”,当菩萨的时候也是教化我等,当时是令发菩提心,但是中间已经忘失了,不知不觉了。

【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

已经获得了阿罗汉,自己认为自己已经灭度了。这种生活也好,这种非常贫穷的智愿,觉得是自己很满足。

但这个实际上,我们这里有些比喻的话,好像用这种,比如说喝醉了,这样能不能声闻、缘觉方面用的话,这也是可以。《首楞严经》当中说过:“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悟”,比如说,昏醉的人,自己开始醒过来。“声闻亦如是,觉后当成佛”,声闻、缘觉也是这样的,他中间暂时的这种涅槃,过了以后他也可以成佛。《定解宝灯论》里面也经常讲,按照《妙法莲华经》里面的声闻,最后要入大乘,这么一个道理吧,原因也在这里。

他说“一切智愿犹在不失”,所有的当时刚开始发菩提心的智慧也好,大愿也好,这些实际上一直没有丧失。

我们在座的人也一样,我们曾经发过无上菩提心,但中间我们可能有时候发脾气,丧失了很多东西,但是实际上你的发愿,一直是没有失去,我们在座的人也是一样。

这句话我觉得“一切智愿犹在不失”,实际上我们中间可能,刚开始发大乘菩提心,然后中间跟道友吵架,或者不想修行、睡懒觉,法师都已经讲完了,你都还没有醒过来,一醒过来的时候,已经下课了。

也有这样的,是吧?有没有,有没有,有,谁呀?是你吗?什么时候?昨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呢?已经下课了。但是你的这种智愿还不失,发菩提心还在,可以的,偶尔睡过头也没事。

【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谓为实得灭度。”’】

佛陀如今已经提醒我们,也是这样说:诸位比丘你们所得到的并不是最究竟的,你们所得到的这个,我久远以前,让你们种下这样菩提的善根,只不过为了方便,暂时给你们显示一个声闻的这种涅槃,而你们认为是自己已经真正地灭度了。

【 ‘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世尊,我们才知道,现在才知道真正的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才是真正的觉悟,那么以这个因缘,大家都是,以前根本没有过的一种欢喜心。

“我以佛眼而观见,一切有情住佛位”,就是安住在佛的如来藏,《如来藏经》中这样讲,佛陀用佛陀的智慧来观察的话,其实每一个众生都具足如来藏,具足佛性,声闻、缘觉更不用说,我们凡夫人都是具有这种佛性和如来藏。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等闻无上、安隐授记声,欢喜未曾有,礼无量智佛。】

当时憍陈如也是把前面的内容,也重新以偈颂的方式来宣说。他说,我等闻了无上的授记以后,非常欢喜,前所未有,所以我们在无量智佛面前,进行顶礼。

【今于世尊前、自悔诸过咎,于无量佛宝,得少涅槃分,如无智愚人,便自以为足。】

如今在佛面前,也是前面的内容,自己进行忏悔,或者是自己指责自己。因为无量的佛宝,实际上是我们并没有完全享受,无量佛宝的话,其实证悟空性的所有的这些境界,空性的这些佛宝,空性的这些境界。这些当中,我们声闻缘觉只得到了一点点的涅槃分,好像没有任何智慧的一个人一样,我们自己以为,自己已经满足了。

这一点声闻缘觉都这样,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学习大乘佛法的人,至少也是利益众生放在首位,而且我们以前,自己认为自己是佛教徒,自己认为自己是想解脱者,这些不一定很好吧,自己认为是这样的,但实际上我们差得很远。那么从今天开始大家也应该知道,我们经常有些人说,我现在想起来很惭愧,确实也是这样的。

【譬如贫穷人、往至亲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设诸肴膳。以无价宝珠,系著内衣里,默与而舍去,时卧不觉知。】

譬如贫穷的人,也是刚才前面的,到他的亲友家里,亲友很有财富、很有福报,他给他陈设了美味佳肴,无上的这种无价之宝,系在他的衣服里,最后默默离开了。

【是人既已起,游行诣他国,求衣食自济,资生甚艰难,得少便为足,更不愿好者。不觉内衣里、有无价宝珠。】

离开以后,那个喝酒的人最后醒过来了,醒过来了以后,他也已经去到别的地方求饮食。他在寻找的过程当中遇到很多的困难,最后得到一点,得以满足,他没有办法得到更好的。他就没有这样的,声闻、缘觉他得到一点已经可以了,他并没有像佛果那样去追求,最后他也不知道,这个宝珠在衣服里面,有无上至宝。

【与珠之亲友,后见此贫人,苦切责之已,示以所系珠。贫人见此珠,其心大欢喜,富有诸财物,五欲而自恣。】

然后给他送的那个亲友,后来见到这个人还这么贫穷,我那天给了你这么多钱,你还这样啊,所以给了宝珠还是贫穷。然后他就开始给他指示,又指责他说:“你怎么这么傻,怎么这么没有智慧,你的衣服里面明明已经有个很好的如意宝,算了算了拿来,你的破衣服拿过来,我好像当时是拴在这个地方,忘了有点。”他就拿出来了,真的有了。贫人见到之后,哇!非常欢喜,有财富了,他多少时日当中享受不尽。

【我等亦如是,世尊于长夜,常愍见教化,令种无上愿。】

然后佛陀告诉,我等也是这样,世尊在过去的轮回当中,悲悯这些众生。在我们每个众生,尤其是他们十六位王子,以前发的菩提心大家也清楚,令种了无上的发愿,发了菩提心。

【我等无智故,不觉亦不知,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余。】

可是我们声闻、缘觉当中,我们个别的“领导同志”,也是好像没有智慧的人一样,不觉不知,得到少分的涅槃自己就滿足了,而不求更多。

【今佛觉悟我,言非实灭度,得佛无上慧,尔乃为真灭。】

今天佛告诉憍陈如等这些,你们的灭度并不是最究竟的,得到无上佛果的时候,无上智慧才是最究竟的灭度。

【我今从佛闻,授记庄严事,及转次受决,身心遍欢喜。】

憍陈如说,我今天从佛那里已经获得了授记,庄严的时刻到了,次第也获得了这种——身心欢喜。

结束了,是吧?今天有点晕,今天就讲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