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妙法莲华经释48

妙华莲华经释

鸠摩罗什译

索达吉堪布 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48课

(师念诵藏文传承)

今天藏文好多,为什么?啊,我都睡着了。你们也睡着了,是吧?有没有?啊,没有。真的没有还是假的没有?

今天我们继续讲《妙法莲华经》,然后明天也是讲《妙法莲华经》。

今天的内容,我们前面刚刚讲了第十四品,今天讲第十五品,也就是《从地涌出品》,这一品。在这个之前,我简单讲一下公案。

《法华经》有很多很多的公案,其中一个,读《法华经》的人,遣除一切邪魔外道。以前智者大师的一个弟子,他经常诵《法华经》,修法华三昧。后来有一次晚上的时候,他看见从地里面出现九个头的龙,然后腾到空中去了。他当时很惊讶,问智者大师的时候。智者大师说这是说明调伏六道或者是九道众生,说明这些众生从无明当中破除而来,然后入于虚空当中,证悟空性的意思。

后来弟子也不断地修行,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好像经常有一些魔众来干扰他,晩上睡着的时候开始敲门,有各种情况。后来他就如如不动地,一般修般若的人、修《法华经》的人,对魔众、对违缘,对这些一般都不会怕的。我们很多人在一种恐惧、怀疑、得失的状态当中,患得患失的这么一个状态当中。但一般来讲,真正修行般若空性的人,证悟般若空性的人更不用说了。即使没有证悟,稍微有一些理论上的境界,没有任何问题的。所以,从此之后,这些魔众也赞叹他,善哉,经常对他安慰,不会带来违缘。

还有一个也是公案。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僧人到北印度那边去了。他得到一个《法华经》的梵文本,他自己读诵,到处去讲,可能到了那边就学梵语了吧。后来,他没有回来,在那里已经死了。死了以后,他经过中阴到阎罗王那里去。阎罗王问:“你在活着的时候有没有作什么功德?”他说:“别的没有作功德,我就经常读《法华经》。还有经常给别人讲。”当时阎王说:“你读《法华经》自己读还是不错的,但是给别人讲的话,这是分别念讲的,这没有什么功德,有什么功德啊。分别念讲的,虚妄的,不真实的。”当时那个人他说是:“我读《法华经》是自利的,给别人讲用智慧来布施的,你怎么说是它没有功德呢?应该有功德。”

后来阎王也是很惊讶,他从自己的宝座下来,要求让他上去讲《法华经》。然后这个僧人上宝座讲,讲着讲着,好多三恶趣的这些众生纷纷都解脱了,他们的枷锁自然解开等等等。后来可能阎罗王也是比较担心他的眷属没有了,让他停止,不要讲了,可以了。他说:“你的寿命还没有尽,你可以回到人间。”僧人过了三天以后就回来了,没有死,回来了。后来他讲了这些经历的时候,好多他的弟子都是特别生信心,后来都是一直学《法华经》的。

所以在汉传佛教当中确实有特别多的一些公案,关于《法华经》的一些今生和来世有利的公案比较多。所以我们大家也应该会明白的,尤其是汉传佛教确实是在一段时间当中法华的弘扬是非常成功的。

那么下面我们就讲《法华经》。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在这个时候,他方的国土来了很多菩萨摩诃萨,数目是非常多的,已经胜过八个恒河沙数,在这些大众当中,大家合掌顶礼。这些他方来的特别特别多的菩萨,他们就合掌,白佛言。他们说:“世尊,请您倾听我们。”因为这些菩萨在佛面前说:“我们如果在佛灭度以后,在娑婆世界当中,不断地精进地修行,还要护持《法华经》,读诵《法华经》,书写和供养《法华经》的话,那么在这个刹土当中,我们可以广弘《法华经》。”

意思说,外来的这些菩萨,在释迦牟尼佛面前说:“您灭度之后,我们会好好地弘扬。”释迦牟尼佛显得有点不高兴,还没有灭度的时候,怎么说我们要继承你的什么什么,而且与他不相干的这些。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需汝等护持此经。】

那么这个时候佛告诉这些菩萨摩诃萨,说:“不用了。”“止”,不用了。“善男子,不须汝等”,不用你们来护持我这个经典。

《法华经》不用你们,因为刚才来得特别多。所以有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很多人说是佛教徒有什么自己和他啊,其实有。自宗和他宗,佛在世的时候也有。比如说有些人经常是:“啊,我在这个上师面前发心的话,给那个上师也可以发心,一切上师都是一样的,所有都是佛法的,所有都是佛菩萨的化现,对我来讲是没有什么分别。”其实佛应该说是不会有分别的,但是佛也是有自宗和他宗。

当时来这么多的八万恒河沙数的菩萨来,准备弘扬《妙法莲华经》的时候,佛都已经制止了,说是你们不用护持。

【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

他说:为什么?我的娑婆世界当中,我自己有现成的六万恒河沙数菩萨摩诃萨。

我自己有很多的,你们到这里来干嘛?我还没有圆寂的时候,你们跑到这里来。

【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

他说:我自己有恒河沙数菩萨,每一个菩萨各自都有六万恒河沙数的眷属。

藏文有点点不同的,藏文当中好像六十万,然后下面五十万,还有四十万、三十万,最后的话六万到十万。可能做个数字上、印度梵本上是有一点点不同吧。藏文有点点不同,下面的这个数字。

佛陀当时告诉他们,我们这里有六万恒河沙数的菩萨,每一个菩萨也有这么多的眷属。

【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这些菩萨可以,我灭度之后,不该你们弘扬。如果要护持的话,那么他们来护持、读诵、广说《妙法莲华经》。

在这里我们应该要明白,佛陀都是——他并没有说,凡是你们都是菩萨,你们做的都是好事。《法华经》是很好的,你们也来弘扬,我这边也有,你们就加入我们的团队,并没有这么讲。让这些菩萨,当时可能弄得比较尴尬,显现上,因为他们都是来到这里,而且在释迦牟尼佛面前转绕、顶礼,然后说是:我们来受持您的教法。

其实受持教法的话,非常重要的,不管是我们现在也好,未来也好。《大般若经》当中也是讲了:佛赞叹的,功德不可思议的有三种法,哪三种法呢?第一个是发菩提心;第二个护持正法;第三个如教修行,如理如法,如教修行。发菩提心、护持正法,还有如教修行,如理如法地修行。这三者,诸佛菩萨也是在赞叹的,而且它的功德也是至高无上的。所以我们在这里,像这些菩萨发愿也好,佛陀他自己说是我有读诵和守护者一样,我们也应该一直发愿,而且中间不退转,最后真正要护持正法,这个很重要的。

“三时守护法,初中及最后”,《华手经》里面讲的,“常为佛所赞,能大利众生”。《华手经》里面说是,我们护持正法的话,应该是三时当中,也就是说初时、中时和最后的时间,三个时间当中要护持正法。如果这样的话,佛陀常常赞叹的,而且众生也是得到它的利益。

我们不应该——刚开始出家,刚开始发菩提心的时候,我要弘扬佛法,弘扬正法,两天三夜都是不睡觉,听光盘特别认真。到了中间的时候,新鲜期都已经过了。到了最后的话,不反对佛教还算是可以的。有些甚至不要说是弘扬、保护佛法,可能会摧毁佛法。现在有些人的心态,的确也是特别特别可怕。

所以我们就像这些菩萨一样的,要发愿,发愿什么呢?发愿有生之年当中,如果我有真正能力弘扬正法,我好好地弘扬和护持正法。因为在所有的功德当中,你看发菩提心和保护正法,还有我们刚才所讲到的如理地修行,这三个功德也是无上的。这样一来,我们也应该尽量这样去做。

这是讲到,刚才佛陀也在说,不用你们,我自己有菩萨来护持正法,还有读诵,还有广说,这样的也有。

所以在这个上面我也希望,我们各教各派的高僧大德也好,还有一些佛教徒,虽然从广义上讲,所有的众生都是具有如来藏,所有的佛法都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没有什么辨别也是可以的。但某种意义和某个缘起上面讲,各自有各自的一些传统。此如说我们藏传佛教当中也有很多很多派,汉传佛教当中也有很多派。

那么我们本人的话,某一个派为主,或者是某一个学院的某一个上师的法脉为主的话,也许对你的相续,应该是有特别的证悟也好,特别的转变的一种因缘吧。如果你是非常笼统地,没有任何所谓的宗派也好,我们现在西方很多人说无宗派主义,一方面这是很好的,但这是一种西方自由学派的说法而已,而且它是一种学术界的说法。

所以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可能我们修行要观修本师释迦牟尼佛,观修某个上师瑜伽,某一个派的仪轨你要念诵的话,那你终生当中没有必要变来变去。否则的话可能到时候自己什么都抓不到。表面上看起来,你喊的口号也是很好,平等,自由,洒脱,一切都是随缘,等等。说起来是很好,但实际上自己没有什么约束,没有什么具体的修行,这方面一定要注意。

所以我们有些发心人员,应着重发心某个专业,这样的话可能好一点。否则的话原来我们很多发心人员,这里也发心那里也发心,最后的话双方都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最终自己可能什么有意义的事都没有做成,也有这样的。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

那接下来我们讲。当时佛说这样的时候,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的整个大地开始震动,裂开。在这个当中有无量的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现。

其实我们从现在的宇宙世界来讲,地球以下的话,地球本来是在空中,所以说无数个世界当中的话,涌出也是可以。而我们的分别念来讲,可能大地是一个特别大的东西。但不管怎么样,当时佛陀这样一说的时候,大地裂开,千万亿个菩萨从大地当中涌现出来。

【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

这些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这些菩萨的话,跟佛没有什么差别的。

【无量光明,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

三十二相,有无量的光明。那这些菩萨先前都是,都住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下方的虚空当中,他们本身是住在,我们现在娑婆世界的下方的虚空当中。

【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

而这些菩萨当时听到释迦牟尼佛的声音,很多菩萨来“抢位置”。所以他们很着急,赶快就出来了,然后从下面就开始“从下发来”。

因为在其他的世界当中,释迦牟尼佛说我有很多的菩萨的话,他们都直接来了。来了以后的话,原来我们有个:“上师来了,上师来了”,所以“菩萨来了,菩萨来了”。

【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

这些一一的菩萨都是,每个菩萨都是很了不起的,“大众唱导之首”,都是能引领很多其他众生的、其他菩萨的大的领导者,大菩萨、大法师、大引导者。

【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

他们带领了六万恒河沙数的眷属。这里“况将”,藏文当中也是有况什么什么,其实“况”的话,还有、或者有的,可以这么讲吧。他们有的菩萨,有六万个恒河沙数的眷属。有的带领了五万的,有些是四万恒河沙数,有些三万、两万、一万恒河沙数的眷属。

也是跟藏文有点不同,前面加个零,有点不同的,但这些差别不是很大的。

【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

乃至有一个恒河沙数和半个恒河沙数,还有恒河沙数的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恒河沙数以上的话,用恒河沙数来比喻。

【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况复单己、乐远离行,】

那么下面用千万亿的那由他分之一,还有千万亿那由他的眷属,还有的有亿万眷属,有些有千万眷属,百万眷属,以至一万,还有些菩萨是一千、一百、乃至一十;还有的眷属带着五个眷属来的、四个眷属、三个眷属、两个眷属,弟子和菩萨两个一起来了;有的只带一个了;有的 “单己乐远离行”,有些可能不合群吧,可能自己喜欢独行的。

我们有些道友也是经常,跟一些人一起走的话都合不拢,居士里面也有,独来独去的。其实独行有两种情况:有一种修行特别好,不愿意跟别人,自己在独自的修行、念诵、参禅;有些的话性格特别不好,看别人也看不惯,别人也看不惯你,最后只有独行,没办法的。有一些的话喜欢独行,远离其他的群体而独行,也有这样的。

【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刚才这些菩萨都来到前面。“如是等比”,如是这样的,刚才从地里面涌现出来的这么多的菩萨,无量无边,整个总数要算的话,很难,用比喻来说的话,都没办法完全说得特别清楚的。

这是佛教当中的一种特别的形容方式吧。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

这些菩萨从地当中出现以后,各自全部到虚空当中的七宝塔。我们前面前一品当中专门讲了七宝塔当中有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吧。多宝如来的佛塔,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和多宝如来,都是在一个多宝塔里面吧,到了那里。

【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

到了以后,向这两位佛陀,这些无数的菩萨开始进行顶礼。

还有释迦牟尼佛的化身的很多佛也坐在整个当时的世界当中。整个当时世界的所有的有情世界全部清空。这些无边无际的地方全部都有宝座,宝座上面有佛的化身,有无量无边的,也是坐在法座上。当时我们前面前一品当中讲过吧。

【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右绕三匝, 】

这些宝树下的师子座上的佛,也是一一作顶礼,并且右绕三匝。

藏文当中是成千上百地转绕,这个差别有点。

【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

他们合掌、恭敬,以菩萨的种种的语音进行赞叹,然后住在一面,他们非常欢喜的姿态看着两位佛陀。

所以他这里讲到了什么呢?一方面菩萨赞叹佛陀的功德,还有右绕三匝。右绕三匝是很重要的,我们很多道友现在还是不太懂,比如说我们在某个地方看到佛塔的时候,至少也是右绕三匝,或者是有一些寺院、有一些经堂、有一些佛像的话,最好是右绕三匝。

我有一次看有一些领导,他们本来想是转坛城,他就绕了一次,说是:“我们为了学院看得更加清楚,再去转一下。”这说法还可以的。因为转一次的时候好像看不清楚,意思是我们为了看清楚这个状况是怎么样,为了看清楚再转一下。

所以右绕三匝,好多佛教徒好像现在还不是很明白的。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佛塔的时候,当然如果实在是没有时间就没办法,但如果有时间,至少也是绕三圈,这个很重要的。或者是看到佛像、佛塔的时候,你有时间,顶礼三拜,这个是佛教里面一直是常用的。如果我们没有时间转一百圈,或者一百零八遍、一千遍,这样转绕的没有时间的话,至少也是转绕三遍。但是我看你们好多人好像不是很重视,这个是不懂。因为佛经里面明明说是右绕三匝,说得特别,很多经当中都是这样的。但作为一个佛教徒,其他人不懂情有可原的,但是我们,经常佛教徒,而且学得比较好的有些人,好像到一个圣地的话,绕个佛塔,要么不绕,要绕的话转一圈就走了。如果你绕一圈的话,两圈、三圈应该是有的。但是好像,这是说明有些确实对佛教个别的行为不太懂。这个也是有原因的。

一个,见到佛塔也好、佛像也好、寺院也好,转绕很重要的。还有赞叹很重要的。“赞佛实功德,令一切欢喜,以此功德故,世世常端正”,《大智度论》里面讲的,佛赞叹一切功德的原因、赞叹佛的功德的原因,人们都非常欢喜,因为这个功德,世世代代或者说生生世世,自己都变成庄严的、相貌端严的。

我们现在人特别喜欢长得好看一点。但是长得好看也并不是无缘无故而来的。如果你想下一辈子长得好看,最好不要说很多别人的过失,天天都是用一些蔑视的眼光来侮辱别人的话,今生当中你发脾气的时候,经常有皱纹,所以你下一辈子肯定会难看的。如果要相貌庄严的话,一定要经常赞叹佛陀、供养佛陀,还有随喜其他人的功德。

《大智度论》里讲经常赞叹佛陀的话,人们特别喜欢你,也是这样的。经常赞叹佛陀的话,生生世世自己得到很多的财富、还有辩才无碍等等,有很多的偈颂。我刚才用的只有一个偈颂,意思就是说赞佛实际的功德,让很多人欢喜。就像以前《胜出天神赞》,还有赞佛的《如意宝籐》,这些当中经常赞叹佛陀的功德。

这样一来,自己也是生生世世变为相貌庄严者。不相信因果的话,那就不提了,如果你是真正相信因果的话,即生当中很多的恶业,尽量地去制止,不要去造作。善法的话应该自己去做,为什么呢?因为自己做的一定会是自己感受,这样的行为,如果我们没有做的话,也许确实自己是个特别特别的愚蠢的人。所以这方面应该要记住。

所以刚才这些菩萨都是在两位佛,还有其他的佛世界当中,对他们进行顶礼。

【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

那么这个时候菩萨摩诃萨,刚才从地里面已经涌现出来的。这些菩萨用种种的赞法赞叹佛陀。赞叹佛陀的话,时间还是很长的,五十个小劫当中一直赞叹。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也是默然不语,坐在那里。而且四众弟子都默然不语,也不说什么话,也是五十个小劫。

那么我们想一想,五十个小劫的话确实时间是特别长的。这个我们也应该记住,大家应该知道,有些佛教里面的词,其实这里也有。

【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

因为佛的神通力的缘故,后来大家感觉上只有半天的时间,只有一下午的时间。

但为什么刚才是五十个小劫,这么长的时间?大家知道中劫是多少,小劫是多少,大劫是多少?学过《俱舍论》的人都非常清楚。当然我们藏文当中好像说的是五十个中劫,也是更长了、更多了。

那么这个实际上是,有时候佛教里面的一些时间,在不同的幻化世界当中都有不同的概念。比如说《维摩诘经》里面,当时维摩诘居士住的地方,特别特别小的,长宽都是一丈的。但后来文殊菩萨带领很多眷属去的时候,这小小的屋子里面,三万二千个座位,全部都是,这个屋子没有扩大、法座没有缩小,但是都可以容纳在里面。这是按我们常理来讲的话,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但实际上也是有。所以为什么爱因斯坦说的,时间和空间是人们的错觉而已。

这方面我们也可以知道,如果是半天的时间,让大家觉得真的有延长的话,可以说是五十个小劫或者五十个中劫当中;如果把它缩短的话,实际上是半天的时间。但真正的本体上时间并没有长、也没有短,仅此而已。这样的道理,我们学过空性的人应该会明白的。所以在这里,也讲了这么一个概念。

【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

这个时候,四众也是,刚才前面讲的,佛的四众弟子依靠佛的威力,见到这些菩萨,遍满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国土的虚空当中。

刚才见到这些菩萨,全部遍满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无量无边的虚空当中。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

其中有四个菩萨,一个名字叫做上行菩萨,还有一个叫做无边行菩萨,第三个净行菩萨,第四名叫做安立行菩萨。

【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

这四位菩萨,在所有的菩萨当中,他们应该是最有权威性的,最主要的引导者吧。

【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否,所应度者,受教易否,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在大众当中他们就合掌,对释迦牟尼佛问讯,问讯什么呢?因为这么多的菩萨当中,对释迦牟尼佛特意地、显现上问什么呢?“释迦牟尼佛,您好,您身体怎么样?最近有没有生病呐?心情怎么样?有没有烦恼?您最近快不快乐?您所度化的众生,听不听话?容不容易呀?世尊您最近有没有什么困难、痛苦?或者是不舒服、劳累等等,有没有?”

其实这句话还是很重要的,这些菩萨跟佛之间的这种交流也好,对话也好,沟通也好,在这个时候,互相都有一种恭敬心。本来是菩萨,他也断除了一切烦恼,按理来讲,他也没有必要问你有没有烦恼、有没有病、有没有劳累、你的所化眷属怎么样,并没有这样。佛陀的话,更是远离一切过患的,但是在显现上都有。

所以这个我也想,我们很多的道友,佛教徒的话,在以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上,一定要注意,不然的话,现在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平淡。而且有些人——我都经常遇到这样的,包括我那天在楼梯上遇到了一个,他明明已经认识我,但是特别生气地转身就走了。我就看了半天,我想这个是?什么嘛?他是不是有点儿问题,还是什么?我还给他打个招呼,点点头,然后他就不理我。真的这样的,经常遇到这样的。

你们也知道,有些人的话,以前对你特别好的,突然就变了,突然就不理你,这些人真的是我觉得心态很关键的。有时候人的心态变得特别特别快的,而且有些人是烦恼很重,疑心很重,再加上不知道什么原因。一般来讲,人与人之间如果太过分地打招呼,一直抱着不放,这样也是麻烦的。但是你至少也是,你们以前熟悉的话——现在我们听说很多人在放生的时候,某个人以前我认识,但是为什么这次遇到他的时候,他根本不理我。

很多人放生的时候也好,开法会的时候也好,见某个上师的,我们居士当中这样的现象特别特别多。我觉得这些人说明可能——不要说修行,连世间的、基本的交往的礼仪和礼节性都没有。

一般来讲,如果你真的是,当时你可能眼睛有点老花,没有看到,在因明里面叫做是什么?(弟子答“现而无定识”),现而不定识,对,现而不定识(师念藏文)。虽然我看到了,但是没有给我产生任何概念的话,这种有的,我看是看到了,但是没有引起我的心识。

比如说这个人我看是看到了,但是我心里面没有认识;或者我看是看到,但是我没有认为这个是某某某。也许他自己认为已经看到我了,不给我打招呼,但是有些时候肯定不是的,他明明已经看到了,就这样走了。而且这种人,后面一直看的话,到了很远的地方还要看一下,然后又走了,也有这样的。

所以我都看到佛菩萨互相都是特别亲切,很温馨的,互相安慰。我们讲戒律的时候也是,佛也是经常看到病人、比丘,这样的时候会打招呼的。而且这些比丘见到内部的比丘的话,即使素不相识的人也会打招呼的。

但是我们佛教徒有很多人,可能自身的问题,我觉得这些人是自身的问题,自己的心理可能得什么抑郁症,得恐慌症,可能是这样的。不然的话,明明已经认识了,然后中间也没有发生什么,你们之间有什么隔阂的,何必互相躲避呢? 

尤其现在很多人明明看到别人的电话来了,然后就不接了:“算了,不接了”,就扔到那里。这就是我们人心方面的很多的问题,你明明知道是这个人,但是你好像对他无缘无故,也许可能有些人是有自己的一些:所谓的仇恨也好、怨恨也好,这些也许是有的,但是这些作为菩萨众当中不应该舍弃。

“菩萨于众生,无缘能教化”,《菩提资粮论》里面讲的吧:“当起大慈悲,不应便舍弃。”应该生起大悲心,不应该——即使你跟他缘分没有的话,但你不要舍弃他,不要置之不理,甚至一看到他的时候,就瞪一眼,返身就走了,那这样的话,学什么大乘佛法。

有时候我们佛教徒,我经常去一些没有任何佛教信仰的其他宗教,或者是没有任何信仰的其他的一些社会的团体当中,但是他们的关系还是很和睦的。好像没有什么互相有这么多的烦恼,当然有是肯定有的。我知道是每一个群体当中,肯定有烦恼、有一些是非,都是有的。但是有时候看来,确实我们佛教徒比较难以度化,可以这么讲。

或者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会调整,现在很多佛教徒,好像对上者的关系也不会调适,对下者的关系也不会调适,对自己周围的这些人的关系也不会调适,最后自己特别的孤独。很多人是自己的原因,跟整个周围的环境都已经乱了,这就是自己的原因。为什么很多人,上面的领导也是对你不理,下面的,你的下属和你的同事也对你不好的原因,其实大多数是来源于是自己的。你认为这个世界是很不好的,但实际上是我们自身的问题。

因此我都看到这些佛菩萨,互相都是这样来打招呼的话,确实是很难想象。我们佛教徒没有任何的功德,与这些佛和菩萨比较起来,我们凡夫人相续当中有什么不能给别人打招呼啊,为什么不能跟别人说话,这方面应该可以反思。

【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世尊安乐,少病少恼,教化众生,得无疲倦。又诸众生、受化易否,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这四大菩萨也是用偈颂的方式来说:世尊,您安乐否?您的法体有没有什么疾病、有没有烦恼?教化众生有没有疲劳?众生是不是很容易度化?世尊在您的整个生活当中有没有一些劳累、疲倦?

其实佛经当中也有,度化众生有好几种,《菩萨地经》当中也是讲了,调伏众生的话,有佛调化的,菩萨调化的,声闻缘觉调化的;还有用软语,柔软的语言;还有些,呵斥的方式来调化的;还有一些远调化和近调化。可能我们现在都是,近的话,通过很近的一种距离来给他们讲经说法,或者说很遥远的地方,通过不同的方便方法来教化,有各种各样的。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

这是刚才四位菩萨这样说的,这个时候,世尊在菩萨众中这样说的:“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刚才不是问了吗,这样问的时候,说是如来很快乐的,没有病、没有烦恼,而且这些众生特别容易度化,没有什么烦恼和疲倦。

【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实际上是生生世世,我长期度化他们,跟如来有缘的。而且他们在过去的诸佛面前,也是作过很多的积累资粮,恭敬、承事、尊重等等,种下了非常多的善根。

佛陀的眷属比较而言,比较好调化。他说没事,你们不用担心,我调化众生也是非常容易,因为过去很多世都是跟我有缘的这些。

【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

而且这些众生刚开始见到我的身体,听到我的法语的时候,都直接产生信心,融入如来的智慧当中。

尤其是这些菩萨众,可能刚开始见到,刚开始听到他的法语,从此之后一直没有退转。可能世间当中有些上师也是这样的,可能最开始皈依,皈依以来一直学他的法,一直依止,这样的也有,所以说一直入于如来的智慧。

【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除了个别的一直学习小乘法的个别人,这些的话,可能并不是如来直接所调化的,可能稍微有一些困难。但是这些人,佛陀说是我也是让他听闻佛法,在如来面前的话,大乘的法他们都没办法的,但是想办法让这些菩萨,他们也是入于佛的智慧。

逐渐逐渐,不是一次性的。就像《大智度论》里面,记得有一个比喻:有一座大山,大山的上面有珍宝的山。珍宝山上如果要去得到这些珍宝的话,特别困难的。但有智慧的国王给这个珍宝山做一个梯子,让七岁的孩子都可以爬着这个梯子到上面去得珍宝。同样的道理,如来的这种实相的法的话,相当于是一个珍宝山一样的,如果我们直接去的话,没办法的。所以后来如来八万四千法门的梯子,连我们七岁以上的沙弥都可以进入到这样的宝山,去获得各自相应的法。

因此我们每个所得到的法不同的,他所追求的万法的实相也是不同的,但他们每一个得到的实际上这也是真实的。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佛陀所调化的这些众生,因缘都不同的,但实际上,确实我们佛陀对我们的恩德非常非常大的。就像《大般若经》里面讲的一样,即使我们用自己的血肉来供养佛陀的话,那没办法报答恩德的。

所以我们在座的人也应该想一想,如果我们没有遇到佛法的智慧,可能还要不断地沉溺在轮回当中,感受无数的痛苦。我们在座的很多人,我们不敢说是证悟什么,但是你没有如果学佛的话,如今在轮回当中真的特别特别的苦恼。这个自己也是有感受的。虽然我们不敢说是证悟,但是我们确实学了佛法以后,在生活上、在你的人生当中有无比的转变。这也是佛的智慧的威力。

那接下来我就简单讲一下。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诸众生等,易可化度。】

这些菩萨用偈颂来说:“善哉,大雄世尊,你对这些众生可以通过非常简单的方法来度化。”

【能问诸佛,甚深智慧,闻已信行,我等随喜。】

这个“问”可能听闻的“闻”吧,是吧?这样也可以是吧。藏文当中是听闻的意思。

听闻佛的甚深的智慧,闻完了以后直接对他产生信心,实际行动当中去修行,我们这些菩萨的话,非常随喜。

问,是不是那个闻,听闻的闻吗?询问的问。询问的问,古文里面可以用吗?询问可能不是。下面有,上面,这都我也看得到。

可能这个应该是听闻的闻吧,听到佛的甚深智慧,闻完了以后对他产生信心和实地修行,所以我们很随喜佛的这种功德。这些菩萨这样说的。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

这个时候世尊赞叹这些菩萨,说是:“善哉,善哉,善男子,对如来的功德你们这样随喜的话,非常好。”

《阿含经》里面也讲了我们先有随喜心,然后有欢喜心,有了欢喜心,身体得到休息,身体得到休息的话,心里得到快乐,那么这样的话,善根自然而然地增上。所以我们有随喜心的话,马上心里就快乐了,心里快乐身体放松;身体快乐,可能心也是确实是很欢喜。这样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下面就比较简单。

【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

这个时候弥勒菩萨与八千恒河沙数的菩萨一起,他们是这样想的,他们说:我等往昔已来,从来没有见过、也没有听到这么多的菩萨摩诃萨众,从地里面出来,在世尊面前问讯如来。

弥勒菩萨和还有其他的又想,这么多的菩萨竟然今天突然就来了,从来以前都是没有看到过。

【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

这个时候弥勒菩萨摩诃萨,他知道八千个恒河沙数的菩萨心里的想法,他们也在一直怀疑。

今天这么突然来了那么多的,到底这些菩萨是干什么的,各种各样的菩萨,面孔都不认识的,来了好多好多的菩萨。这个时候弥勒菩萨想:这些菩萨也在想这些是从哪里来的,我自己也有点怀疑,所以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问清楚。

【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然后到佛面前去合掌,以偈颂的方式来问。

那么下面用这个,说今天有那么多的不认识的菩萨来了,到底是哪里来的?他们是干什么的?穿什么衣服的?什么专业的?全部都要问清楚。

【无量千万亿、大众诸菩萨,昔所未曾见,愿两足尊说。是从何所来,以何因缘集。】

他这里说:无量千万亿的大菩萨,以前这么多从来没有见到过,今天两足尊释迦牟尼佛您给我们说,这些听说是您的眷属,本来来了其他的不认识的菩萨,您说是您的眷属来了这么多。这些菩萨是从什么刹土来的,以什么因缘集聚而来的?

【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议、其志念坚固,有大忍辱力,众生所乐见,为从何所来。】

而且他们的身体也是如是的高大,具有神通、具有智慧,不可思议的。那么,而且他们的心力、志念、智慧、正知都是坚固的,有安忍力,让众生见到也是非常的生起欢喜心。他们这些菩萨从哪里来?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是吧?我唱起来了,你们也不好弄。

【一一诸菩萨、所将诸眷属,其数无有量,如恒河沙等。或有大菩萨,将六万恒沙,如是诸大众,一心求佛道。是诸大师等,六万恒河沙,俱来供养佛、及护持是经。】

这些菩萨所有的眷属无量无边,如恒河沙数一样的。还有些菩萨有六万恒河沙数,这么多的菩萨大众,他们一心一意求佛道的。这些大菩萨有六万个恒河沙数的,而且都一起来供养佛陀,并且保护、护持《妙法莲华经》。

【将五万恒沙,其数过于是。四万及三万、二万至一万、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半及三四分、亿万分之一,千万那由他,万亿诸弟子,乃至于半亿,其数复过上。】

还有一些菩萨,有五万恒河沙数的,有些已经过于五万恒河沙数的,有些有四万、三万、二万、一万,还有一千和一百恒河沙数,乃至一个恒河沙数。一个恒河沙数的一半,或者是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或者亿万分之一,有这么多的一些菩萨。还有一些菩萨,千万亿那由他的,还有万亿那由他的弟子,乃至一亿的一半,有些它的数目已经超过了它。

【百万至一万、一千及一百、五十与一十、乃至三二一、】

有些百万,还有一万的、一千的、一百、五十、一十乃至三、二、一。

我都现在有点着急了,时间都过了。

【单己无眷属,乐于独处者,俱来至佛所,】

有些菩萨,没有眷属,“乐于独处者”,他们一起来到佛所居住的地方。

藏文当中,在这里有很多其他的数目。十万、二十万那由他等等等。

【其数转过上。】

凡是他的数目已经超过上述的,这样的菩萨也来得比较多的。

【如是诸大众,若人行筹数,过于恒沙劫,犹不能尽知。】

如是大菩萨,他们整个人数,菩萨的数目,如果我们来计算的话,已经过于恒河沙数劫,没办法能知道它的边际。

【是诸大威德、精进菩萨众,谁为其说法,教化而成就。从谁初发心,称扬何佛法,受持行谁经,修习何佛道。】

这么多的菩萨,具有大威德,具有精进力的菩萨众,谁为他们宣说佛法的?因为今天突然来了那么多菩萨的,那么这些菩萨是谁给他们讲法的,他们教化、成就的是什么?他们在最开始的时候从哪里发菩提心的?他们弘扬的佛法是什么?受持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经?他们天天行持什么样的经,修行什么样的佛道?

【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四方地震裂,皆从中涌出。】

这些菩萨,具有大神通和大智慧。而且他们是四方的地裂开之后,从地中涌现出来的。

【世尊我昔来,未曾见是事,愿说其所从,国土之名号。】

这些菩萨说:世尊,我们往昔以来,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情,希望佛陀告诉,这些菩萨来的国土的名称是什么。

【我常游诸国,未曾见是众,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

我们这些菩萨,经常去周游各个国家,各个地方,但是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些菩萨。

全是陌生的人,都是非洲人一样的。我们在这些当中都从来——其实这些菩萨也不是一般的,我们有些道友天天出国一样的,这些菩萨经常去各种各样的国家,但是从来没有见过,一个都不认识。

【忽然从地出,愿说其因缘。】

今天突然出现了那么多,这是什么因缘,应该跟我们说一说。

【今此之大会,无量百千亿,是诸菩萨等,皆欲知此事。】

今天的这个大会当中,有无量百千亿的菩萨,都应该想知道这件事情。

不仅仅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只是代表问他们的,其实这些菩萨都想知道。今天这么多的出现,我们这么多的菩萨经常,无数的恒河沙数的世界当中周游,但是这些菩萨都不认识。今天这么多,大家都想知道,到底这些是从哪里来的。

【是诸菩萨众、本末之因缘,无量德世尊,惟愿决众疑。】

这些菩萨众,“本末之因缘”,他们的本来、最后,他们的这些因缘,应该想知道的。所以无量功德的世尊,请您一定要解决我们的怀疑,明说此理。

这是一个问答吧,那么他的回答,下一节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