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妙法莲华经释49

妙华莲华经释

鸠摩罗什译

索达吉堪布 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49课

(师念藏文传承)

我们前面听传承也很重要,但我们可能网上的有些道友,个别的人不是特别的重视,我也理解。因为他们可能对传承的重要性,都不是特别在意,而且以前这种习惯、概念都没有。这样一来可能大多数认为只把《妙法莲华经》的内容,或者说它的意义了解可以。所谓的传承、加持这些方面,有些道友可能不是特别的在意,有这个原因。

这是有两种情况,有一部分人,我们这里有一些学术界的,他们只是了解一下法义,《妙法莲华经》的究竟的思想是什么,它的这种观点跟其他宗教的思想,有没有相违之处,有没有相同之处等等。他可能分析的主要的侧重点在这些方面的,像这些人来讲也可以,只听听课而已。然后我们真正的一些佛教徒,除了理解法义以外,我们要承认还有一种所谓的传承,像我们传戒的话,它也有一个叫戒体,这个就是传戒人,他相续当中给大家得到的。

所以一般讲佛经也好,讲论典,最好传讲者也有真实的传承,那他相续当中的相当于是戒体那样的,这个法的法脉的加持和智慧,还有他的悲心的相续,不断地可以植入到你的相续当中。这样一来,对你个人而言,一方面,以后你有机会给别人传授的时候,中间如果没有间断,你有资格传授;如果间断,当然你给别人传授的这个道理,也是残缺的,不是完整的,这一点大家应该要明白。

所以我前面稍微提一下。总体来讲,我们《妙法莲华经》大家学得很不错的、很重视。因为我们一年多的课程,一般来讲,可能很多人慢慢慢慢会退失的,但没有退失,反而有很多人可能也加入。以前五千个退出去的人当中,有些人回来了,也有可能。

下面我们讲《法华经》当中,先讲一下一个简单的公案。一个是持诵《法华经》的人,遇到了任何的包括一些罗刹、夜叉这样的非人的危害,这些非人的危害也可以得到解脱。

说是有一个人他经常持诵《法华经》,一个出家人,一个比丘。后来因为有一个罗刹女,她在他面前显现一些美女的相,经常勾引他。后来他跟她一起发生关系,然后他自己也非常伤心,那这个时候罗刹女又让他有点,可能像魔的加持力一样的,让他昏厥吧,然后带着他在虚空当中飞。一般我们很多罗刹女的故事,她带人直接飞过去,汉传佛教当中也有,历史当中也有,藏地也这样的。

当时她在空中带着这个僧人飞越的时候,当时越过一个寺院的上空,寺院里面有人念《法华经》,这个声音依靠一种缘起力,传到刚才昏迷不醒的僧人的耳里面。这个时候他默默地,因为他自己也是以前诵《法华经》的,这个声音提醒让他也默默地念。他刚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念一点点,后来可能这种缘起力,他也念起来了。他开始诵《法华经》的时候,这个罗刹女就带不动了,他的身体越来越沉重了,然后她实在没办法,最后让他扔在寺院的门口,罗刹女自己离开了。

离开以后,这个比丘已经醒过来了,但醒过来了以后,他本来很想在这个寺院里面呆着,因为他离开他原来的地方已经有两千里,很远的地方了,回去很难。这个时候,他自己也特别苦恼,因为要进入寺院里面,自己确实也没有清净的戒律,没有资格跟僧众共住。这个时候他特别苦恼,他们的上座比丘开许让他可以住。他说你被魔女诱惑的这种神志不清的话,实际上戒律没有破,所以他允许摄受他。后来这个比丘住在寺院当中,然后又不断地弘扬和修行《法华经》。这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这样的公案。

所以平时我们在生活当中也好,经常带着一些法本,经常念《法华经》,的确能驱除很多的非人、外魔,还有一些不吉祥的征兆,不吉祥的很多事情可以遣除。

现在我们居士团体当中,有些也在念《法华经》,包括各个班的法师,法师的状况都不同的。世界上的每一个团体都这样的,主要的尊者起一定的作用。比如说我是带班的堪布、堪姆,我对《法华经》很有信心,我劝大家:“哎,我们要不要念个《法华经》?”大家说:“好!”就开始念。如果我对《法华经》不一定那样:“没事,慢慢来吧,以后来吧,再说吧。”这样的话,也不一定。

这是我们也理解,每个人的心态、意乐都不相同的,包括我们世间的老师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这次也没有要求让大家非要念、读、写,这个是自愿。大家也知道,《法华经》确实在所有经典的当中,它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样的道理。

那么接下来我就讲。我们昨天前面已经讲到了,释迦牟尼佛面前来了很多眷属,说是他们来弘扬。这个时候佛陀说不用你们来,我自己有菩萨来弘扬的。当然我昨天有些语气上面可能稍微,开玩笑吧,比如说这抢位置,竞争力,其实在诸佛菩萨面前不应该用这些词。

但是有时候我为了让大家听课的时候,个别人不要打瞌睡,所以有时候稍微气氛活跃一点,以后整理笔记,这个时候最好有些词,在用的时候要中性一点。否则可能再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有些文字直接这样写下来,也许可能不一定很适合。因为现场的一些讲话跟后来的文字有一定的差别,其他的,我也并没有真实的,对佛菩萨什么他们有什么。

但是有时候我们按照世间的有些概念来讲一讲,稍微可能大家都明白一点,这样的话,昨天已经讲了,佛的下方世界来了很多的菩萨,这些菩萨昨天都讲完了。

那么这个时候,当时是弥勒菩萨。前面是弥勒菩萨他发问的,弥勒菩萨代表八千恒河沙数菩萨,问了这样的事情。

【尔时释迦牟尼分身诸佛、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者,在于八方诸宝树下、师子座上,结跏趺坐。】

还有下面紧接着。在这个时候,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分身,这个法华坛城,也就是说法华法会,还没有散。当时释迦牟尼佛的分身,来自八方世界的无量千万亿国土来的佛都还在。昨天我们也讲了,各个菩提树下宝座上,当时释迦摩尼佛的诸分身,从无量无边千万亿的他方的国土当中来的,于八方的东南西北、四方四隅的宝树下,他们都坐在师子座,金刚跏趺坐。

【其佛侍者,各各见是菩萨大众,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从地涌出、住于虚空。】

正在这个时候,这些佛都有侍者,那天也讲了。这些侍者也各个都见到,地下涌现出这么多的大菩萨,于三千大千世界的四方,其实这些菩萨出现的时候,不是在一个地方,应该在各个不同的世界当中,下方的世界当中出现。从大地当中涌现出,住于虚空的时候,这些侍者也感到非常稀有。然后他们问各自的,因为在各个菩提树下有很多佛,佛跟前有这些侍者。

【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诸无量无边阿僧祇菩萨大众,从何所来?’】

这些待者开始问自己的如来,说:“世尊,这些无量无边、阿僧祇数的菩萨,这么多的大菩萨,到底从什么地方来的?”

他们也有这个疑问。昨天弥勒菩萨代表八千恒河沙数菩萨也说这些菩萨从哪里来的,那么他们修的法是什么?他们的国土是什么等等?问了很多问题吧。同样的,这些分身佛的,那么多佛的侍者,佛应该明白,没有怎么说,佛没有问。菩萨们,毕竟是他们对大千世界很多奥妙的意义不一定非常精通的。这样以后他们就开始问,这些菩萨从什么地方来的。

【尔时诸佛各告侍者:】

这个时候诸佛都各个告诉自己的侍者。

诸佛在智慧当中都是一味一体的,所以他们都非常非常明白,那么他们各自的弟子,也就是侍者,告诉他们。

【‘诸善男子,且待须臾,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弥勒,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次后作佛,已问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当因是得闻。’】

他们说:诸位善男子,你们稍许停一停,不要着急,你们不要那么着急。现在这件事情大家都在关注着,弥勒菩萨也在问着。有菩萨摩诃萨叫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如果你们不认识,释迦牟尼佛所授记的,也是释迦牟尼佛过了以后,他就当佛,叫弥勒佛。这位特別了不起的尊者,这个菩萨,他正在跟佛陀问这件事情,佛陀也很快的时间当中会回答这个问题的,所以你们等一等。这个时候你们就可以听,你们不要问我们。

弥勒菩萨正在问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给大家回答的时候,你们应该听释迦牟尼佛,到底这些菩萨从哪里来的,这个时候应该很清楚的。

其实我有时候自己看经文的时候也在想,佛的智慧和这些,特别,像我们一般的所谓的电影、电视,可能根本比不上他的精彩,有时候很有甚深的意义。再加上,不管是他的长行文也好,他的颂词的话,文采非常好。以前的这些翻译家、译者也很了不起的,而且佛经的结集者也是很了不起。

所以我们现在的一些文字来,让我们把这个长行文用偈颂的方式来表达,也许我们很费劲的。我们有些人认为“啊,古人的文化如何如何不好。”其实你真正用,不管从诗学的角度也好,辞藻学的角度也好,或者其他的一些,用古文诗词,各方面来比较的时候,确实里面有很多甚深的意义。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但要学习现在的一些现代式的知识和现代式的弘法的方式。同时也应该要弘扬、学习传统佛经的,它的文笔也好,它的文法,也有很奇妙的风格,大家也应该清楚的。

这时候,这些菩萨准备问佛的时候,佛陀们告诉自己的侍者,你们可以直接听释迦牟尼佛给弥勒菩萨回答的道理就可以了。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善哉、善哉,阿逸多,】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善哉善哉,阿逸多”。

“阿逸多”是不败者、不失败。“玛彭巴”,是弥勒菩萨的另一个译名,他有不同的名称。“阿逸多”,是梵语,“阿”是“不”的意思;“逸多”失败、不败;“弥勒”翻译出来的话,慈氏,慈悲者;“宣巴”,慈氏,它也是梵语,但两个是不同的名称吧。

【乃能问佛如是大事。】

他告诉弥勒菩萨:“你这次问的问题非常好,你对佛问的问题,‘如是大事’。”

有时候问者还的很有差别的,问的问题特别有智慧,能掌握分寸的话,如果他所问的对象、对境,是个非常有智慧的话,他能挖出很多很多的智慧。如果这个提问者他问得特别的浅显,甚至不问甚深的意义,只是得罪对方的话,问不出什么,所以说问问题的人还是很重要的。

有时候我们接受一些采访的时候,首先采访的人他自己学问、很多方面还是很关心的,他对很多人问问题非常不错的话,那如果跟他一起对话,可能有一些意义的;如果他问问题特别肤浅,得出来的结论也不很好的。一般来讲,特别成功的这些记者,比如说跟一个人要对话、采访的话,要一年之前、两年之前,像西方国家的有些特别成功的新闻记者,他们还是准备得特别特别充足。

所以佛陀也肯定、赞叹弥勒菩萨,然后说:“你问的问题很好的。”

【汝等当共一心,被精进铠,发坚固意,】

那么下面你们专心致志地,应该披上精进的铠甲,发坚固的心,这个也很重要。

因为佛陀马上要回答这个问题,要马上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我们如果听者不认真地听,他所回答的也没有什么用的。他不精进的话,他所回答的这些内容也用不上的;还有他没有坚固的心的话,这个时间不长的——刚开始稍微记一下,再过了一段时间,根本不知道问了什么,答了什么。

有些人问问题只是玩一玩而已,他到底说什么,自己也没有深入地去考虑,只是随便:“哦,我问了问题没有呢,我问了问题。”有些人只为了给别人面前说“我对某个人问过问题”,除此之外,没有特别地去考虑。

有些真正在生活当中、在修行当中、在世间当中,他遇到了一些怀疑,而且这种怀疑很长时间真的没有解决。这样一来他可能问出来的还是有一些意义。

所以佛陀也告诉他们说:“我要马上回答的话,你一定要很精进的、坚固的这种心态,很专心的。”其实这些都很重要的。虽然我们不是弥勒菩萨,但是我们一般后学者,这些完全都可以应用。

所以一般的一个上师也好,堪布、堪姆、法师,不管是任何演讲者,他演讲的时候,自己要专注,精进,还有有一颗坚固的心,这三个很重要。坚固的心有的话,以后他所讲的这个道理可能过了几十年,甚至临终的时候他还记得清清楚楚的。所以以前我们藏地的很多的老大德、高僧大德,他们很年轻的时候,二十几岁的时候,在某个上师那里听过什么课,当时他怎么讲的,有些可能记在书里面的,有些没有记在书里,记在心里面,但是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还是记忆犹新,非常随喜。

所以你看佛陀当时要求他们一定要记住。

【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

那么如来准备把这件事情告诉,如来准备宣示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什么呢?

【诸佛自在神通之力、】

他这里说,如来自在神通之力。

藏文里面说是游舞力,也就是说佛在众生面前显示各种各样的神变、神通的密意,这些道理也要讲。

【诸佛师子奋迅之力、】

然后如来对师子奋迅之力。

“师子奋迅”,我们讲《现观庄严论》的时候也讲,一个等持吧。实际上狮子它先趴着,然后它开始跳崖的时候,它整个身上的毛都竖立起来,这个时候其他的群兽都非常害怕,它有一种勇猛之力、无畏之力。这是如来的无畏大智慧的力量要宣说。

【诸佛威猛大势之力。’】

还有佛的威猛大势力。

他宣扬什么呢?宣扬降伏一切魔众,降伏很多的,包括我们的烦恼、分别念,这样的智慧。其实这里“力”的话,我们讲佛的十力的时候,都是用的智慧当中。

因此他这里,好像《法华文句》里面说:未来、过去、现在——神通力讲的是过去的,奋迅之力是现在的,威猛之力是未来的吧。凡是三世当中对应的,这样也可以。

但实际上佛陀用他的智慧,让众生无有畏惧、降伏烦恼、获得自在智慧的这么一个道理,马上跟大家要讲。

所以这里面实际上有很多回答的甚深的意义在里面。因为弥勒菩萨也在怀疑,其他的,弥勒菩萨他自己倒好像没有,但他刚开始也有一点点吧。其他的菩萨,包括这些佛的侍者菩萨都有怀疑,佛以这种方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当精进一心,我欲说此事,勿得有疑悔,佛智叵思议。】

下面世尊以偈颂的方式来讲这个道理。下面说一定要一心地精进,我要说上面这些问题,你们应该心要专注。心不专注,说了也是到时候可能都不会存留的。你们不要有怀疑,或者藏文当中说不要有非常怯懦的心。怯懦的心可能没办法接受吧。佛可以说有不可思议的智慧,佛的智慧应该是很难以测度,不可思议的。

所以,佛在这里首先讲,一定要专注,不要有疑心。那天我听到有一个台湾的教授吧,他讲一些世间的道理的时候,他说中国人的疑心是最多的,跟谁都不相信,他的怀疑心对谁都产生怀疑。如果别人对你好一点,他也怀疑:“为什么他对我好,应该这个人是有目的的”;如果别人对你不好的话:“为什么是这样?”。疑心是最多的一个,但不知道,可能全世界的人疑心,不仅仅是中国,我看西方人也是疑心很多:“为什么这样?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一个问题,往这边看:“为什么这样?为什么这样?”

所以有时候我们一般凡夫人的话,确实对真理不太相信,非理,他特别相信。对真理经常产生一些怀疑。

佛根本不相同的,佛有不可思议的智慧:“佛智不思议,一切皆圆满,得自在无畏,人天等归依”。《大乘密严经》(上师念诵藏文),有这么一个经典。这里面讲佛的智慧不可思议的,他一切的功德、智慧都已经圆满了。佛的这种功德,不像我们一样,我们功德这些都没有圆满。虽然我们有些人认为自己大学毕业了,但大学毕业可能整个智慧和整个世间的知识,你所懂得的不是很大的,小小小小的,可以说小学毕业一样。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相续有一种傲慢心。

但佛在整个世间当中没有畏惧的,我们世间人经常生活在一种不安全、畏惧,这些当中。为什么大家都皈依佛的思想和佛的智慧呢?并不是我们佛教徒赞叹这个道理而已,其实非佛教徒现在也可以在佛的智慧当中找到很多的无有畏惧、离苦得乐的一些境界。也是这个原因。

所以,我们首先尽量的,大家遣除自己的怀疑,对佛的不可思议的智慧进行探索和研究。

【汝今出信力,住于忍善中,】

他说如今你们应该拿出信心的力量,住在安忍和善的力量当中吧。

因为佛陀要讲这些的话,一个要有信心,要有像谛察法忍那样的,对佛法真正能接受的智慧。

【昔所未闻法,今皆当得闻。】

佛昔日无有的、前所未闻的一些道理,今天开始要讲,下面都会讲的。那么你们应该会欢喜地听着。

我们每次听任何的课,这样的时候,其实有些道理可能前所未闻的,有些前所已闻的,但不管怎么样,都有一些新的收获和利益。所以在听受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很认真地对待,这是很重要的。

【我今安慰汝,勿得怀疑惧,佛无不实语,智慧不可量。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别,如是今当说,汝等一心听。】

佛说:我今天安慰你们,你们不要有怀疑和畏惧心,佛不会说妄语,说的真实的语言,而且这种智慧不可估量的。原因是什么呢?他已经积累了很多资粮,断除一切障碍,获得了第一法,也就是说证悟了一切万法的真正的本来面目的胜义谛。那么这个“甚深”的法,就是没办法以分别念来进行揣测。所以如今给你们讲甚深的意义,因此你们应该很好地、一心一意地去听。

所以在这里,佛陀把真实的一些智慧的这种力量也好,智慧的甚深的道理都已经讲了。佛不说妄语,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佛相续当中没有说妄语的因。佛能精通一切万法,原因是什么呢?他具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完全通达一切万法的真相。

那么这个,有些人觉得到底有没有真相的话,我们可以佛所讲到的,包括一切万法的般若空性的胜义谛的道理,我们世间的任何一个学者和智者都可以去探索。真的探索的过程当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我都遇到过很多东西方的,自己认为自己特别了不起的一些学者,从世间层面来讲他最顶层的这些人,但实际上他们对佛的一些胜义空性方面进行观察和对话的过程当中,的确最后自己好像在道理上不得不承认。这不是光存在而已,确实很多人,只要你讲道理的话,在这些客观的事物的相也好,它的本体,进行观察的时候,可以与佛的智慧比较。

不是我们说:“佛一个古老的学者,他曾经有过的,但现在我们只是对他相信而已。”不是这样的!他的这种智慧,现在完全都是已经留在文字上,存在于世间。我们不说佛的智慧,龙猛菩萨的智慧,《中观根本慧论》里面,每一品的这些观察方法,我们任何一个学者面前一起观察的时候,他不得不承认。我原来讲《中观根本慧论》的时候,很想找到一个破空性的这么一个学者和傲慢的增上慢者,但一直没有找到。

也许我们自己的佛教徒增上慢,但我好像觉得像这些,包括《中观根本慧论》的每一品的观察方法,比如说接触怎么样不存在的,有为法怎么不存在的,这些道理,如果跟世间有些唯物论,或者是那些觉得这些万事万物真实存在的,在这些人面前我们用道理来说,我们不说用信仰来说,那这个时候知道,佛的智慧是不是不可思议?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祇、从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见者,】

那么这个时候,世尊说了这个偈颂之后,告弥勒菩萨,说:“我今天在大众当中宣告你们,弥勒菩萨,这些菩萨摩诃萨,也就是说无量无数阿僧祇数的这些菩萨,从地里面涌现出来的。你们以前都是从来没有见过这些菩萨。”

【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导是诸菩萨,调伏其心,令发道意。】

实际上这些菩萨是我于娑婆世界,在我成佛以后,在娑婆世界当中,得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我成佛之后。佛陀当时说是这些这么多的菩萨,我成佛之后,把他们安置于正等觉的菩萨因地的位置,教化这些菩萨,我所教化的、开导的。调伏他们的心,让他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发菩提心的,发道意。

【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

那么这些菩萨,在我的娑婆世界下方的世界的虚空当中,都一直安住着。

当时释迦牟尼佛说,因为那天不是问他说,这些是哪里来的?到底他是什么身份的?他的文化背景是什么样的?等等。这样很多,弥勒菩萨问的话,他说,这不是什么其他的,就是我的眷属。

【于诸经典,读诵通利,】

他们所学的什么呢?他们所学的是“经典读诵通利”。

经典的读诵,藏文当中说,还要读诵,他们经常是经典的读诵,还有接受一些传承,藏文里面有个接受传承。“通利”,听闻佛的道理。

【思惟分别、正忆念。】

还有思维其中的意义。“正忆念”,不断地修行。

那么这里,通利和思惟分别,还有正忆念,在汉传佛教当中的有些里面,把它对成闻思修行。我觉得这样也是很好的,窥基大师的《法华玄赞》里面讲了,“通利”是闻慧; “思维”是思慧,“忆念”是修慧。像《忠言心之明点》里面讲的一样,我们经常也是产生闻慧,然后思慧,然后修慧,这三个慧,也就是说我们经常讲的闻思修行。

这种闻思修行的话,释迦牟尼佛说,下方的世界当中的这些菩萨,也在闻思修行。所以闻思修行,我们不要认为,只有娑婆世界的个别的道场需要;或者所谓的闻思修行,只有藏传佛教的个别的佛教里面提的,汉传佛教没有闻思修行,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一定要闻思修行。

我们现在也非常地提倡,提倡什么呢?凡是道场都要有闻思修行,如果道场没有闻思修行,说明道场只是名称而已。我们光是一个建筑的话,其实建筑世界上非常多的,我们到了意大利、法国,他们几百年、几千年的建筑,全部是完好无损的,非常庄严的,一直在城市当中,保护得特别特别好。不像东方的各个国家,不像这样的。

但我们建了一个寺院、建了一个道场,花了几个亿,几千万,结果里面什么闻思修行都没有的话,那么这个可以叫做是空道场。以后我们在座的各位,也是佛教的,可以说是栋梁人物,以后肯定有很多了不起的人。但是你了不起的话,最多给自己修一个特别富丽堂皇的宫殿,然后整个道场里面,除了念一点经文以外,什么都没有的话,那是不对的。

释迦牟尼佛下方的世界当中,这些菩萨也是,平常做的是什么,昨天弥勒菩萨问:“这些菩萨到底在做什么?他们从哪里来的?”然后释迦牟尼佛回答说:“这些住在下方,就是我的眷属,但他们经常做的是闻思修行。”并没有天天修道场、卖门票,或者说像藏传佛教一样的,今天也要修寺院的,又要去化缘,天天去化缘。

其实我都是这样认为,藏传佛教的很多寺院,现在金钱不是最缺的,现在最主要这个传承不能丧失,不能断传承。否则,这个传承断了一个世纪的话,或者六十年的话,从此之后这个传承完全没有的。

杜兰特是吧,《世界文明史》的作者,他在哪个书里面也说了:“世界的任何一个文明,只要是一个世纪当中断了的话,那永远都是这个传承和文明都已经死完了。”所以我是非常担心,现在藏传佛教很多固有的、特别好的闻思修行的传承,很多人都不去争取,非要争取修个什么塔,修个什么。当然这些是佛的所依,佛像、经堂、佛塔。这些一方面讲很重要的,但另一方面跟闻思修行比较起来,接受传承和传道相比较起来的话,那就不算什么。因为这个寺院再怎么好的话,实际上跟其他的建筑物基本上相同的。

如果这个寺院特别破烂,但是里面有一些真正的高僧大德,或者是里面的闻思修行的传承,不断地有的话,其实我们佛学院的话,原来法王如意宝在世已经接近二十多年,那么这个过程当中,全部都是住在茅棚里面,全是住在草皮房子里面,培养出来很多的人才。所以有时候道场,不一定非要它的质量特别精美,这些都是有也可以。如果有因缘具足的话,这是积累资粮的功德的一个平台,也是可以的。但没有呢,也不会损失什么,如果在道场里面没有传承,没有闻思修行,那佛真正的慧命没办法延续下去。

所以我们在这里也是,大家应该要知道,按照窥基大师的《法华玄赞》的意思,“通利”解释为闻慧;“思惟”解释为思慧;“忆念”,解释为修慧。所以汉传佛教也认为闻思修行。所以佛当时,他的下方世界的这些人,也是主要有这样的闻思修行。

【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

佛告诉弥勒菩萨:阿逸多,“诸善男子等”,这些菩萨,他们不太喜欢跟很多人说一些是是非非的话。

这些菩萨全部都是同时有一个什么样的习惯的话,都有一个这样的习惯吧,都不愿意说一些是是非非的。

【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

长期乐于静处,精进地修行,而且没有休息,非常非常的精进。

【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也不依靠人和天人,很多散乱的人、天,跟他们居住。他们长期非常喜欢甚深的佛的智慧,无有任何障碍,跟佛的智慧,他们还是学得比较深,常常乐于一些佛法,而且一心求佛的道,佛的智慧。

《虚空藏菩萨经》当中也是讲:“佛智真实,度生死海。”佛的智慧真实不虚的度生死海。“速求佛智,得尽诸苦”,如果我们很快的时间当中求佛的智慧,那一定会离苦得乐,一定会得到最终的真实的意义。

所以我们自己也是,以后还是喜欢去除一些邪分别念。你看这里真的也讲了很好的一个修行人,我们有些修行人,对一些世间的知识,还有世间的各种各样的一些没有什么知识的人,他不愿意接触,他尽量深度地闻思修行。对一些甚深的智慧方面,他是通达无碍的。但一般世间的这些道理,世间的这些知识却没有什么兴趣,这也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也很重要。

所以我们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来讲,将世间的各种各样的一些道理尽量地放弃。我们不能完全放弃,比如说你作为一个在家人,自己的生活、感情,工作、完全放弃确实有一定的困难,暂时也是可能实现不了。但是也不能特别地去执著,特别地去执著的话,好像我们有些佛教徒的确也比没有学佛的人都还要执著,也是特别顽固、坚固,痛苦也是很强烈,学习佛法方面的一些知识根本没有深入到比较深的层次。

应该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像这些菩萨一样,对寂静地方有所向往。对世间的这些法,虽然你可能会随顺世间,跟世间人一样,可能说啊、笑啊,可能世间的一些恩爱,这些都有,但是不要特别地去在意。

“不存世恩爱,深崇离欲德”,应该在《佛所行赞》里面讲的吧。“折伏轻躁意,栖心寂静处”,意思就是说,我们不存对世间的恩恩爱爱,很多特别特别的这种耽著,生命舍弃也可以的,对有些执著一直放不下来,其实这些作为一个佛教徒特别惭愧。按理来讲,应该深深地推崇一些,离开我们世间的五欲妙乐,或者说灯红酒绿、各种世间的妙欲。

应该真实的一些功德,而且完全能折伏我们现在人们的浮躁的心,自己的心可以停留在一些寂静、安宁、放松、洒脱的境界当中。你的生活当中可能会发生很多事情的,但表面上你跟世间人一模一样的,你也需要吃饭,你需要生活,但你内在的这种境界完全不同。

作为一个居士,我觉得很需要这样的。否则我们有些佛教徒的确是好像越学越痛苦、越学越执著、越学越有点麻烦,可能自己人心当中很多很多负面的东西不断地爆发,不断地爆发,对周围的这些人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的话,的确不太好。

我们很希望,作为一个修行人,自己也应该在不同的场合当中,虽然我们不能断掉所有的这些五欲,妙乐,但是我们也不能,从来没有闻过任何大乘佛教的这些人一样,特别特别地坚固地执著的话,也许可能对你个人来讲也是很有意义的。

我很羡慕这一群菩萨,他们还是深深地去修行,喜欢寂静的地方。我们很多的在家人可能现在没有这个,但是你在城市当中也是可以有时候反观自己,你不要太执著了,不要太烦恼了,不然你自己都可能越来越,最后把自己整个身心都搞坏了,很可惜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阿逸汝当知,是诸大菩萨,从无数劫来,修习佛智慧,悉是我所化,令发大道心。此等是我子,依止是世界,常行头陀事,志乐于静处,舍大众愦闹,不乐多所说。】

下面讲世尊重宣此义,以偈颂的方式来。他说:“弥勒菩萨,你应该知道,这些大菩萨从无数劫以来学习佛的智慧,都是我所化的这些菩萨,我让他们发无上的菩提心的。这些菩萨都是我的弟子,他们依止的世界也是这个娑婆世界,经常行头陀行,特别乐于寂静,他们一直乐于寂静处。愿意舍弃一些愦闹的地方,不愿意跟很多人多的地方,说一些是是非非的。

【如是诸子等,学习我道法,昼夜常精进,为求佛道故,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志念力坚固,常勤求智慧,说种种妙法,其心无所畏。】

这些菩萨、这些弟子学习了我的道法,日日夜夜地常常精进的,那么为了求佛道的缘故,在娑婆世界的下方虚空当中一直安住。他们意志力非常坚固,常常勤修佛的智慧,他们在不同的生活和环境当中经常说种种的妙法,而且他们的心无所畏惧。

我很喜欢这个颂词:“志念力坚固,常勤求智慧,说种种妙法,其心无所畏”。大家应该记住,这个很重要。做任何事情,意志力要坚固;然后第二个要长期地精进,要求智慧,我们要有学习的精神;笫三个,我们自己懂得的,不要太保守了,应该要帮助别人,给别人多讲一下。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遇到一些困难,不要有畏惧,不要疲倦。所以你们很多人记在心里面,以后弘法利生也好,修行过程当中,也很重要。

有些人说,你比较顽固,有些人说你比较坚强。不管怎么样,我还有一些可能,我特别喜欢意志力很坚固的人,也特别喜欢长期精进,不是两三天不睡觉,然后就睡四五天。这样没有什么用的。因为他要想精进,两天、三天熬夜,过了以后补不上,过后翻倍地睡觉,那没什么用的。

还要我自己懂得的这些,不要一直隐藏,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要有畏惧,不要有疲倦心,不要有厌烦心。我们只要去弘法,只要去利生,肯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

这是佛陀讲到他的菩萨的特点,我们也间接来讲,是佛陀传下来的弟子,我们自己也应该有这样的坚强的心,精进的心,利乐说法的心,无有畏惧的心吧。这四个心,大家一定要记住。

【我于伽耶城、菩提树下坐,】

佛陀说我在伽耶城菩提树下。

伽耶城的话,有不同的说法,但应该是摩揭陀国吧,印度现在菩提伽耶附近的一个城市。有些说孟加拉国的一个城市。

【得成最正觉,转无上法轮,尔乃教化之、令初发道心,】

不管怎么样,凡是菩提树下成佛、正等觉,转了无上妙法轮,这个时候,教化了这些菩萨,让他们发了最初的无上菩提心。

【今皆住不退,悉当得成佛。】

今天他们获得了不退转,都将来成正等觉的这么一个,他将来会成佛的。

【我今说实语,汝等一心信,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

那么我今天说这些实语,你们有一定的信心吧,这些菩萨的话,我从久远以来,教化是等众生。

这里面有一个,可能下面也会回答的,佛陀一方面说,我转法轮以后,让他们发菩提心;一方面,我久远以来教化的。其实后面也会回答的,这些菩萨实际上久远以来,应该跟释迦牟尼佛是有因缘的,成为他生生世世的弟子,应该可以的。但真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话,那么佛陀这次转法轮的过程当中,让他们真实成熟的。应该可以这样解释吧。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及无数诸菩萨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于少时间、教化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诸大菩萨,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时候弥勒菩萨和还有无数的菩萨,心产生怀疑了,心产生什么样呢?从来没有产生过这样的怀疑,他们心里面想:“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现在成佛的时间那么少,而且教化的众生那么多,无数无量阿僧祇数的大菩萨,而且他们都安置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可能吗?”

佛陀现在成佛都没有很长时间,那这么短的时间当中,他教化了这么多,地下涌出来的这么多的菩萨,有点太多了。这个时候,弥勒菩萨,还有这些菩萨产生怀疑。

【即白佛言:‘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是已来,始过四十余年,】

应该是弥勒菩萨说的,前面说弥勒菩萨及无数诸菩萨,好像藏文当中是弥勒菩萨问的。

他白世尊说:“如来以前是净饭王的王子,悉达多太子。后来出家于释迦族的王宫,去伽耶城不远的地方,坐在菩提树下,成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那个时候开始到现在,大概有四十多年了。”

按《阿含经》和《俱舍论》的观点,基本上二十九岁出家,然后六年苦行,三十五岁以后开始转法轮,有些说四十五年,有些说四十九年。《法华经》讲八年,那么全部加起来可能接近四十多年的时间了。

【世尊,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以佛势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无量大菩萨众、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么世尊,您怎么会说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当中,做这么大的,当然依靠佛的势力和佛的功德力,有是可以有这样的,教化如是无量无边大菩萨众,让他们将来成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成佛的时间那么短,你的佛力和您的功德力,这么多的成了大菩萨,培养那么多的菩萨的话,他们都有点怀疑。

【‘世尊,此大菩萨众,假使有人,于千万亿劫、数不能尽,不得其边,斯等久远已来,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植诸善根,成就菩萨道,常修梵行。】

 “世尊,这些大菩萨,假设有人在千百万劫当中数的话,都是数不清楚,不得它的边,数不完的。这些菩萨久远以来,按理来讲,凭我们的观察,久远以来在无量无边佛面前,肯定种下善根的,都成就了菩萨道的,而且他们也是修梵净行的。”

弥勒菩萨他们都这样认为的,不是佛您一个度化出来的,我们还是有点怀疑,这不是您的弟子吧,其实他们问的问题还是比较不错,您成佛这么短的时间当中,怎么培养出那么多的,有点儿不可能吧。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难信。】

“世尊,这个事情,世间人的话很难以相信。”

【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五,指百岁人、言是我子,其百岁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难信。’】

他们就讲一个比喻:譬如说有一个人,他相貌很端严的,头发也是乌黑的,刚刚二十五岁。那么二十五岁的一个人,他指着一百岁的老人,说:“这个老人是我的儿子”。一百岁的人,也是指着少年人,说:“是是是,他就是我的父亲,我就是他生育的”。这样说的话,世间人很难以相信的。

二十五岁的一个人,生一百岁的老人,互相都承认父子的话,那这个事情……。

【‘佛亦如是,】

“佛陀您也是一样的。”

您这次说话跟这个一模一样的。您就是二十五岁的年轻人一样的,您的这些弟子,一百岁的老人一样的,你这个逻辑行不通的。 

【得道已来,其实未久,而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巧于问答,人中之宝,一切世间甚为稀有。】

他说,佛也是如此的,您成道没有很长的时间,而这些大菩萨已经在无量千万劫以前,在佛的道当中精进修行,他们善于出定和入定,无量百千万亿的三昧定,都能够精通的。并且得到大神通,很长时间以来都是修梵净行,并且善于次第地学习一切佛的善法,特别特别地善巧,别人的问题来回答的,他们真的是人中之宝,一切世间当中堪为稀有的。”

这些菩萨,他们都是人中之宝,“仁波切”。人中之宝的话,就是如意宝。有些像“银波切”,有些“仁波切”,他们现在很多,尤其到一些美国、台湾,他们对仁波切的称呼都不相同的。

所以他们说,这些菩萨都一个个都是“仁波切”。

【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时,初令发心,教化示导,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佛所出言、未曾虚妄,佛所知者,皆悉通达,】

今日世尊你说:你得道的时候他们初发菩提心,你所教化的、你所示导的,而且这个时候开始让他们安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世尊得佛没有多久,能做这么大的事情,像我弥勒菩萨为主的这些,我还是相信佛所说的语言。因为您从来没有说过妄语,你没有说妄语的因,而且佛无所不知的,您是精通一切一切的。

弥勒菩萨也是比较善巧,他自己肯定有点怀疑,我们有些人问问题也这样的:“我倒是相信你,特别特别相信、我信任你,不过可能有些人还是对这个问题、对你可能,我担心对你不好、我担心对这些人,我自己都是,你也知道我跟了你那么长的时间哟,我绝对没有任何问题的。不过你要考虑考虑,肯定要好好地给他们回答,不然万一他们有一些误解,你不知道现在这个世界特别特别的复杂,我还是为您着想的,不是什么,我没有什么其他的理由,我就是想……”。

今天可能我们有点超时,慢慢讲,没事。不然如果时间紧的话,我就讲不好。

弥勒菩萨说我们这些对您没有什么怀疑,应该是完全相信,您也不会说妄语,而且您的智慧我们都知道的。

【然诸新发意菩萨,于佛灭后,若闻是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

可是有些新发菩提心的菩萨,将来您灭度之后,如果听到这样,就是说佛陀成佛时间这么短,而且度化了那么多的人,可能有点不信、难以生起信心。如果他们不信,他们可能诽谤、破坏佛法,最后这个罪业的因缘,也是特别特别的严重。破法的罪业因缘是特别严重的。

【惟,然,世尊,愿为解说,除我等疑,】

所以说我们这次还是请求世尊您,解除我们这些——一会儿说我们没有怀疑,一会儿说我们这些怀疑,我想可能弥勒菩萨有一点怀疑。

佛陀在其他佛经里面经常讲,弥勒菩萨不会有怀疑的,但弥勒菩萨他代别人发问,经常也有,其他的经典当中也有这样的。

【及未来世诸善男子、闻此事已,亦不生疑。’】

所以他这里说解除我们的疑惑,还有未来的这些善男子、善女子,他们不堕恶趣,他们闻到这些法之后不产生怀疑,希望佛陀给我们解答。

【尔时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佛昔从释种、出家近伽耶,坐于菩提树,尔来尚未久。】

那么这个道理,下面弥勒菩萨用偈颂的方式来讲的:“佛陀以前从释迦族当中开始出家,伽耶城的附近,坐于菩提树下,获得了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到现在的话,时间并不是很久远的。”

【此诸佛子等,其数不可量,久已行佛道,住于神通力,善学菩萨道,不染世间法,如莲华在水,从地而涌出,皆起恭敬心,住于世尊前。】

“这些弟子非常多的,他的数目都是不可估量的。他们看起来一直很长时间以来入于佛的道,住在神通力当中,善于学习菩萨的大乘道,而且不染任何世间的法,像莲花在淤泥不染一样的。这些菩萨从地里面突然涌现出来,现前在佛面前供养、恭敬、住在佛面前的。”

【是事难思议,云何而可信,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愿为除众疑,如实分别说。】

这个事情很难以相信,怎么样想的话,很难以相信。因为佛得道、成就,时间很近,这些菩萨成就的这么多,好像从比例上也是很困难的。佛成就四十几年,这么多的菩萨已经获得成就,这个很难相信,所以为了遣除这样的怀疑,希望佛陀如理如实地分别宣说这个道理,不然你现在所讲的这个道理,确实也说不通的。”

【譬如少壮人,年始二十五,示人百岁子,发白而面皱,是等我所生,子亦说是父,父少而子老,举世所不信。】

“譬如少壮的人,他刚好二十五岁的时候,他指示百岁的老人,说他就是我的儿子。而且这个白发苍苍的、满面皱纹的人他也承认,说我就是这个二十五岁的人的孩子,他们父子互相都承认。百岁老人说我的父亲二十五岁;二十五岁的年轻人说我的儿子一百岁,那世间人也是很难以相信。”

【世尊亦如是,得道来甚近。是诸菩萨等,志固无怯弱,从无量劫来、而行菩萨道,巧于难问答,其心无所畏,忍辱心决定,端正有威德,十方佛所赞,善能分别说,不乐在人众,常好在禅定,为求佛道故,于下空中住。】

“世尊,也是同样的道理,您看你得道那么短的时间,而您所培养出来的这些菩萨,意志力坚固、无有怯弱心,从无量劫以来可以说是他们行了菩萨道的,善巧于回答,而且他的心无所畏惧,安忍心,这种对法和对一切的安忍心特别坚决,相貌端严、有威德力,有度化众生的威德力。十方佛都是赞叹这些菩萨的所有的行为等等。他们也是善能分别,不像一个初学的菩萨,善能分别;他们不乐于众人当中,经常说一些这样那样的;长期住在寂静的地方,喜欢禅定、求佛道,那么他们经常住在下方世界的虚空当中闻思修行。”

【我等从佛闻、于此事无疑,愿佛为未来,演说令开解。若有于此经,生疑不信者,即当堕恶道。愿今为解说,】

“我等听到了佛的这些话之后,我们这些菩萨没有任何的怀疑。但未来的一些新菩萨不好说的,所以希望佛陀对未来的这些众生遣除怀疑,你一定要演说、解开这样的谜。如果于这个经典他们产生一些怀疑,《妙法莲华经》的内容产生一些怀疑,没有生起信心的话,以这个罪业、弥天大罪,他们直接会堕入到三恶趣当中,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所以为了解脱这些众生,世尊,今天在这里为大众的利益,解说上面所讲到的这个密意。”

【是无量菩萨,云何于少时、教化令发心,而住不退地。】

“为什么无量的菩萨,在那么短短的时间当中,您让他们发菩提心,而且他们都获得了不退转的果位?”

这个道理您一定要告诉我们,不然没办法了。正在这样问的时候,这一集已经结束了,所以中间要打一个广告。

下面是《如来寿量品》,应该会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