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妙法莲华经释50

妙华莲华经释

鸠摩罗什译

索达吉堪布 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50课

(师念藏文传承)

下面我们开始讲《妙法莲华经》,现在我们讲第十六品——如来寿量品。

首先我简单讲一下一个公案。在《法华传记》当中说,有一个商人跟其他的商人一起到大海里面去取宝,应该很早很早,在迦叶如来的时代。那些商人到了一个海边,相当于是现在码头、停顿的地方一样的。在这个时候,在附近的寺院听到打揵捶的声音——僧众集中的时候,我们专门吹海螺打揵捶,有这样的。

这个商人,他是有善根的人,他想可能听到揵捶声音,要集中僧众,在那里有讲经说法。他想带一些商人一起去朝拜,但是谁都不愿意去,除了商主他自己以外,谁都不愿意去。然后他自己去了,自己去的时候,刚好寺院里面讲《妙法莲华经》,而且讲我们现在下面讲的《如来寿量品》。

这一品他全部圆满听完了一节课,这一节课他全部都听完了。听完了以后回来,上船,直接开回去的时候,遇到海浪,其他商人全部都被淹死了,只有刚才那个商主没有死。后来回到岸边之后,有一天托梦,他这次不会遇难的主要原因,听一节课《妙法莲华经》的功德而导致。

所以我们世间当中也是经常,可能出现地水火风四大的灾难频频发生,这个时候依靠佛经的谛实力,不可思议的功德,也是免除很多灾难。这是以前有这么一个公案。这也是跟我们的这一品有关系,所以在这里简单讲一下。

接下来我们就讲《妙法莲华经》。十五品当中讲了,当时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前面的大地当中涌现了很多菩萨,在这个前面,佛陀说是要示现涅槃,其他菩萨他们愿意守持《妙法莲华经》。这个时候佛陀说不用你们,我自己有很多的菩萨,那个时候有恒河沙数的非常多的菩萨涌现。这个时候佛陀说,这是我发心以后,是我培养出来的——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说的话,培养出来的。

这个时候很多人都想:不可能的事情,佛陀成就四十几年,而且这么多的菩萨,短短的时间当中那是不可能的。就像一个二十五岁的人说一百岁的老人,他是我的儿子,这样互相承认一样的。在现实当中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正在这样产生疑问的时候,佛陀下面这一品当中要回答这个问题。

实际上我会有这么多的菩萨,但是这些菩萨并不是不合理的,是合理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成就,在我们一般共同的所化众生面前,显现的是什么呢?就是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我们这个世界当中产生一个义成王子也好,悉达多太子也好,这么一个人出现,成就、成道,这样来的。这是我们共同的所化众生面前显现的,但真正不共的大乘菩萨和大乘的众生面前,实际上佛很早很早以前已经——我们现在的释迦牟尼佛并不是印度成就的,只不过是在我们众生面前现前而已的,实际上是他很早很早以前都是已经成就。这个时间的话,今天主要讲的。我们知道佛陀实际上成佛的时间特别特别早,那这样的话,我们都知道,在我们面前可能两千五百多年,或者说当时四十多年的这种成就,只不过是众生面前显示而已,这一点是大乘佛教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因为佛陀在不同的众生面前,他会宣说各种深浅不同的法门,这个是其他任何宗教的教主,也许可能非常罕见的。因此我们作为佛教徒,一定要懂得大乘佛教非常甚深的、深奥的实相,否则我们跟着一些共同乘的行人,或者我们跟着一些世间的学术界的人的说法而已的话,作为一个佛教徒根本没有深入经藏。所以这个非常关键。

那么我们下面今天的这个内容,一方面比较简单,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字面上大家过都可以,但是另一方面的确内容很甚深的。但这样的甚深,我们每一个人可能佛教的根机不同吧,有些人是深信不疑,从中应该得到很多很多的收获;有些人恐怕是半信半疑;有些人觉得这是很奇妙的,到底为什么这样?只相信自己的分别念,不相信如来的智慧,或者只相信我们自己推断的智慧,而不相信事势理,这方面我们自己——当然你可以完全不信,但是有时候可不可靠,自己的分别念?

其实在整个浩瀚无垠的世界当中,我们懂得多少,不要说过去的多少,未来的多少,我们现在现实生活当中的话,我们现有的整个世界当中的知识,多少分之我们会了解的。平时自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的这些智者们,有时候也非常有必要内观自己,反省自己吧。

下面我们就字面上跟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

这个时候,佛陀告诉诸菩萨和一切大众:“善男子,你们应该信解如来的诚实语和谛实语,如来的金刚语、如来的谛实语、如来的诚实语,这样的语言一定要相信。”

为什么佛陀再三这样讲呢?下面的有些道理的话,凡夫人不用说,即使这里面很多的大菩萨,可能会有时候很难相信。所以佛陀有些特别重要的问题,再三地讲。

【复告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又复告诸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

又再次的告诉大众,你们应当信解,应该相信什么呢?如来真实的金刚语言。又再次告诉大众,你们应当相信如来的真实谛语言。

在经文当中,藏文当中也是这样的,汉文当中也是这样的——再三地,重要的问题说三遍。现在好像不是这么火,可能两三年前一直是这样讲,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这样的,重要的事情,等等,还有很多很多……

原来我们去本焕老和尚那里,我前面有一个人,他说:“我想发财。”本焕老和尚有个东西,忘了什么东西,给他加持,好像一个棍棒一样的,说:“发财!发财!发大财!”然后就轮到我了,我也求加持,然后去了,他说:“发心!发心!发大心!”这也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上师们加持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所以佛陀也是再三地讲,你们一定要相信好好地听我的真实语,你们一定要相信我的真实语,好好地听受,说了三遍。

【是时菩萨大众,弥勒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如是三白已,复言:‘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

这个时候,菩萨大众,弥勒菩萨为主,因为这里弥勒菩萨为首。弥勒菩萨为首的这些菩萨大众,合掌请求佛言:“世尊,请您告诉我们。”因为这个道理,前面大家都怀疑重重。“请您告诉我们,我们一定会信受佛的真实语言。”如此说了三遍,说:“佛,请您告诉我们,我们一定会信受您的金刚语言。请您告诉我们,我们一定会是接受您的金刚语言。”这样说了三遍。

其实这个很重要的,(师诵藏文)古大德也是这样讲的,非常重要的一些事情,一句话可以重复两遍。法王如意宝的《忠言心之明点》,前面讲闻所智慧,思所智慧、修所智慧,修所智慧的时候,再三地说了三遍。(师诵藏文)后面一句忘了(师诵藏文)。凡是法王如意宝讲闻思修行的时候,再三地要求大家修行。即使精通一切经论的这些大师,如果没有调伏自己的相续,就像鹦鹉学舌一样的,一定要调伏自己的相续。

所以任何前辈大德也好,或者我们世间当中非常重要的事情,你就可以说两遍、说三遍,都非常有必要的。包括我们法师们讲经说法的时候,有些教证可以引用两三遍,或者说是有些道理再三给大家重复,这样以后,记忆就比较深刻。

以前上师如意宝的有些教证,天天用,今天也用、明天也用,这样以后,有些听者好像觉得是:怎么昨天也用了,今天也用了。昨天我讲了一个事情,我们一个人说是:“您至少也是用了三遍。”我说:“至少用三遍的话。”我就是讲百字明的时候,我说一个警察怎么样修百字明,法王如意宝身边。有一个道友说:“你把这个公案至少给我们讲了三遍。”这说明这个很重要。这样身份的人都修百字明,我们穿着出家的衣服为什么不修?但是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这样。“哇!怎么这么多重复!我这么聪明的人面前,还要说这样的话,多没有必要。”可能会这样想的。其实有时候有必要再三地重复,对吧?

这个时候,佛陀说你们一定要记住,一定要相信!弟子们说我们一定会相信您,我们不会产生怀疑。不像我们一样,我们可能是稍微有一些对自己的分别念不相合的时候,就经常产生各种各样的邪知邪念。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三请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谛听,如来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

这个时候,世尊知道菩萨们再三地祈请,一直不停地祈请。这样的原因,就告诉:“你们应该好好谛听,如来的秘密神通之力可以给你们宣讲。宣讲的时候,一切的世间当中的天、人类,还有阿修罗——非天,大家都觉得如今的释迦牟尼佛,实际上是那个时候说的,当时是从释迦族的王宫当中开始出家。

【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

然后去伽耶城。伽耶城,昨天前面我们也讲了,伽耶城不远的地方坐道场。

他当时先从尼连禅河那边苦行六年,到菩提伽耶,也就是金刚座,在金刚座成道。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获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世间当中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想的。我原来也是讲过吧,《释尊广传·白莲花论》,这个学了以后,原来知道:“哦!释迎牟尼佛即生当中看起来以净饭王的王子开始出家,出家以后成佛。”这是我们特别共同的,一般共同乘他们面前所显示的。实际上在共同乘的所化众生面前,有这么多的、多生累劫当中,圆满六波罗蜜多和二资粮,这样来的。

但这个跟大乘的观点更不同的。所以我们现在,好多天人也是这样的,人间也是这样的。你看我们现在很多人,不管是跳释迦牟尼佛的舞蹈也好,演电影也好,还有平时有些学术研究者的话——你们的悉达多太子。那天我们有个领导,世间当中的有个领导,他自己去印度,好像去出差吧。给部分的一些僧人买了一些念珠。说是你们佛教的“悉达达、悉多多”,他自己先说的是“悉达多”说好了,后来说是“悉多多”,他说就是那个王子,他成就、悟道的地方,他就经常这样讲。

所以世间人就想释迦牟尼佛是一个王子,然后他开悟了,或者苦行六年,特别简单的。他们的想法是这样的,就没有什么了,就这样认为的。

【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但实际上,佛告诉:“善男子,我真正的成佛,实际上是很早很早以前,‘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特别特别多的劫。

很早很早以前,这个可以比喻来说明,这个比喻我们可能很难相信吧,很难表示的。

【‘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

譬如说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我们学过《俱舍论》大家都知道,特别特别多的世界,五百个千万亿那由他的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指的是这么多的世界,非常非常多的世界。

【假使有人、抹为微尘,】

这么多的所有的世界,假使有些人把这些所有的世界,全部磨成很小很小的微尘。

你看三千大千世界的全部做成很小很小的微尘。假如说整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有一亿个微尘或者百亿个微尘这么多。

【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

然后拿着这些微尘往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的国土,这么远的地方到了以后,你扔下一个微尘,又不断地走,又是往东方行,最后把所有的这些微尘全部都已经尽了。

刚才这么多的三千大千的全部微尘,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的国土以外,又扔一个微尘,又不断地走,又扔一个微尘,又扔一个微尘,这样的话,刚才所有的大千世界的微尘全部都用完了。

【诸善男子、于意云何,是诸世界,可得思惟校计、知其数否。’】

那么这样的话,佛告诉善男子:“你是怎么想的,这样的世界会不会多?”那当然非常多啊,不可思议。

整个计算的话,我们心里面也是没办法想象的,我们现在用电脑算也没办法的,电子计算机算都是没办法的,电子计算打几个,后面就不行了,大家都知道。

【弥勒菩萨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诸世界,无量无边,非算数所知、亦非心力所及,】

这个时候弥勒菩萨等请示佛,说:“世尊,这样的世界无量无边的,我们用算没办法算的,用心里面想也没办法涉及的。”

【一切声闻、辟支佛,以无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数,我等住阿惟越致地,于是事中、亦所不达,】

不仅是我们,他说所有的声闻、辟支佛,他们无漏的智慧来去思维,也不会能了知他的最究竟的结果。不仅是小乘的僧人不能找到它的边际,“我等住阿惟越致地”,阿惟越致地是不退转的果位,我等这些已经安住在不退转果位的这些菩萨,这些菩萨也是怎么样用自己的智慧来去算的话,也没有办法的。

【世尊,如是诸世界,无量无边。’】

世尊,这样的世界确实无量无边的。

【尔时佛告大菩萨众:‘诸善男子,今当分明宣语汝等,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

这个时候,佛告诉这些菩萨:“你们这些善男子,今天我可以非常明确地宣讲,明确地可以告诉你们,这些世界如果是有著的微尘,或者是没有著的微尘,全部作为微尘,一个微尘作一个劫,那么这样来算的话,我成就以来的时间算的话,已经超越了更多的。

意思是什么呢?刚才讲了,我们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的微尘,过了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的世界以后,再扔一个,再扔一个,这样下去的话,那么这里也讲了,这样的世界“若著微尘”,因为又过了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的地方,扔一个微尘的话,这个微尘已经接触这个世间,这个是一个。有些没有接触微尘,中间好几个世界全部是没有接触微尘的,这样不管是接触微尘也好,没有接触微尘也好,所有的整个你所涉及到的这些的刹土、世界全部总合起来,再全部做成微尘,那特别特别多的,每一个微尘作为一个劫来算,这样一个劫来算那特别多的。

【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

那么说佛陀成佛以来,实际上已经过了千百万亿的这些劫,已经超过了这些劫。

那这样的话,确实我们用一般的世间的数字来算的话,根本没办法,一般的我们的分别念也好,声闻、缘觉的智慧也好,不退转地的这些菩萨的智慧,都没有办法来衡量。

【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

佛这样说的,他说:“我从成佛以来,我就常常住在这个娑婆世界,教化这些众生,还有不仅是我在娑婆世界当中,成佛以来一直教化所有的众生,还有在其他的地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的国土当中,也会利益这些众生。”

所以我们都可以看得出来,佛陀在这么长时间以来,这么多的世界当中,以这种方式来利益众生,那天从地里面涌现出来的恒河沙数的菩萨都不算什么。可能我们在这里现场,我们也会感觉得到,虽然所谓的恒河沙数的菩萨,还是非常多的,但是实际上跟这个数字相比较起来,也不算多。所以如来的整个成佛以来的时间,的确也是不可思议。

不仅是如来成佛以来的时间,《合部金光明经》当中也是有这样的教证,不仅是如来成佛以来的时间特别漫长,而且如来的整个寿命,这些也是用大地的微尘没办法核算:“一切大地,可知尘数,无有能算,释尊寿命”。所以整个大地,我们都可以用微尘来衡量,可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寿命用微尘或者是用任何方法来算的话,很难统计,能算出来。

这一点,从无始以来也好,从很长时间以来,如来以这种方式来度化众生,这的确也是不可思议的。包括《大宝积经》当中也是讲了。佛陀他自己说,有一个叫做因陀幢如来,佛陀当时在眷属当中说:“我已经变成这个如来,这个如来跟我无二无别的。”当时很多的眷属,佛陀问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不回答的,后来文殊菩萨回答:“如来在无量无边的世界当中,实际上是显示各种各样的身体,这是完全是合理的。”“不舍初发心,彼彼处处现,更于未来世,示现无量佛”,《大宝积经》里面讲的。过去佛陀在不同的场合当中,过去显现不同的身相。“更于未来世”,更是在未来的世界当中,示现无量无边的身相。

所以我们在这里主要想讲的是什么?我们很多人认为释迦牟尼佛成就、转法轮离现在多少?两千五百多年。很多人开始这样认为的。但是这种说法,这是对共同乘的世间人面前可以这样讲,因为他们都很执著这个数量。但是真正的大乘佛教角度来讲,佛陀成佛到现在没办法用年龄来算的。这个问题,很多佛教徒是根本不明白。世间人不明白是情有可原的,可是我们大乘佛教徒也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就是一般的一个凡夫人,他听了几堂课,后来去苦行了,他就是比较能干的一个孩子,这样认为的话,这是一个大邪见。

我们很多佛教徒有些人的邪见,一直这样。因为没有学习一些大乘的经典,也没有学习密宗的,密宗的续部当中更有不可思议的解释方法,所以的确我们的智慧是有限的。

“慎无信汝意”,《贤愚经》还是《百业经》里面哪讲的?“慎无信汝意”,就是不要相信你的意识,也就是说你不要相信。哦,《四十二章经》是吧?好嘛,这个算你们赢了。《贤愚经》当中也有这样的词,有吧?不信你们百度一下。开玩笑,课堂上不要拿手机。

【‘诸善男子,于是中间,我说燃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

下面讲,佛陀告诉诸位善男子,在这个中间,佛陀说燃灯佛等等,又宣言入于涅槃。那么这实际上是方便分别的。

也就是说佛陀在整个成道的过程当中,经常在佛经当中,包括像《贤劫经》里面说是,佛陀在燃灯佛面前得到授记,过了九十一个劫以后,获得佛果,佛名叫做是释迦牟尼佛等等,有这样的。

所以在中间,不同的经典当中有说,佛陀受到燃灯佛的授记呀,中间转法轮,后来示现涅槃等等,很多很多这样的说法。其实这些是不了义的,这是佛为了方便众生而已,并不是真正燃灯佛面前获得授记,虽然显现上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并不是很究竟的。

【诸善男子,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随所应度,】

佛告诉诸善男子:“如果众生来到我面前”,当时释迦牟尼佛这样讲的,“如果有些众生来,我以佛的慧眼来观察这个众生的根机利钝,能不能对他应机施法。”

【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亦复现言、当入涅槃,】

看到这些众生,佛陀自己的,包括名字、他的年纪大小、教言等等,包括示现一些涅槃,这些都是不同的众生面前会说不同的。

佛陀有十个名号,如来、善逝等等有很多的名号。在众生面前,一般我们大多数的所化众生面前,示现什么呢?示现佛陀住世是八十岁,有些小乘的经典里面也有七十九岁。还有最后入于涅槃等等,这些是在共同乘不同的众生根机面前显现。其实这个真的有必要的。佛陀的名称不同、佛陀的佛像不同、佛陀的这种庄严不同,完全是可以的。

不仅是佛陀,我们有时候去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名称。我去一些学校的时候,一般世间的学校里面去的时候,有些不太方便,说是可不可以给您叫教授?我说“可以”。因为以前有些学校里面得过客座教授,真正的教授我们肯定得不到的,但是客座教授、名称上的教授的话,我说是“可以的”。所以有些说是“索教授”,有些说是“老师”,有些说是“堪布”,有些说可不可以说“仁波切?”“仁波切最好不要说了”,我说。有一个老师,他把我的名字说“堪布”说成“湛布”,湛江的湛,“湛布吉达索”。他本身也可能不太认识,他一直就介绍的时候“湛布吉达索”。

所以有时候,的确我们一般世间的一个人,在不同的人面前,可能你们以后也这样的,在不同的场合当中,有些面前说堪布,像藏族,堪布的话,好一点。汉地的一些寺院里面去的时候,堪布他们都不懂,如果说法师的话,也可以。凡是我们名字如果不是很过分的话,都可以让他们用。不管怎么样,他喜欢“湛布”也好。我们藏族的有些名字不好用,佛教徒的话,基本上会说我们的名字,非佛教徒的话,他读的时候特别奇怪的。可能首先没有看吧,正在读的时候他又忘了,又看,看的时候又读错了,有这样的。

所以有时候我在想,不要说佛陀,我们世间的一些人的话,用不同的名称,包括我们有些道友也是,去汉地的时候用另外一种名字,到家里的时候另外一个名字,有些亲朋好友面前,用另外一种比较奇怪的名字。

现在有些网上的这些小孩子,互相都取特别特别奇怪的名字。所以谁都不会认识,尤其是现在微信的名字、网名,每个人不知道,有时候这个人,什么猫、小狗、猪等等。凡是有一些很难看的,有各种各样的名称,这也可能是度化众生吧。比如说我叫小猫的话,可能喜欢猫的很多众生他可以能度化,肯定是这个原因。

【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

他这里也讲了以种种方便宣说微妙的法,让这些众生发欢喜心。

因为佛陀他的名称,包括他示现自己的这种身相,有很多很多的不同的显现。

【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诉诸善男子,如来看到有些众生是特别乐于一些小法,空性大乘的这些法没有办法接受,而且他们的福德特别浅薄,烦恼也很深重,这些人面前,佛陀经常说:“我少年的时候出家,后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很多人面前,佛陀经常说,佛陀是二十九岁的时候出家,六年苦行,后来四十五年说法,后来示现涅槃等等。这是对一些什么样的呢?乐于小法,乐于一些世间当中的,除了一些历史、政治、法律这些以外的话,更深的道理就没办法的,而且相续当中烦恼也是特别重的,好的方面都没有办法接受的,不好的这些理论也好,知识特别容易接受的,这些人面前,佛陀示现,现在我们面前经常所示现的这些。

【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

实际上佛陀成就以来这么长的时间。刚才前面都已经比喻了。但是在众生面前,因为佛是善巧方便吧,为了度化众生,让他们不生邪见,令入佛道,如是而说的。

这个大乘佛教当中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我们学过密乘和学过一些大乘甚深经典的人,都会明白的。有些以前只学一些共同乘的人,可能今天也许这是一个新的知识。

【‘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或说己身,或说他身,】

佛告诉诸善男子,如来所讲的这些经典都是为了度脱众生,这个内容当中,有些是说自己的自身的,有些说他身的,整个在佛经当中,有些是佛陀讲自己的传记,自己的自身的一些情况。有些佛陀会讲他身的,比如说弥勒菩萨怎么样,还有阿弥陀佛怎么怎么样。

【或示己身,】

还有些示现自己的这种身相。

比如说在某个弟子面前,自己示现各种各样的,在空中说法,佛陀亲自,比如说有些没有眼睛的人祈祷以后,佛陀自己亲自显现,也有这样的。

【或示他身,】

有些示现其他身相的。

不是佛陀他自己的身相,用其他的佛的形象,或者说是佛陀依靠其他的现相,比如说婆罗门、帝释天这种现相。

【或示己事,】

佛陀在这些经典当中,有些示现自己的这种事业,自己亲自示现种种六度、四摄。

【或示他事,诸所言说,皆实不虚。】

有些示现其他的佛和菩萨的事业。凡是佛陀在佛经当中所讲的这些都是真实语,没有任何的虚妄。

【所以者何。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来断除了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原因,如理如实地通达三界的法相。

“如来智慧无有边,远离三种有为相,佛智无上甚深奥,一切众生不能知”。《大方等大集经》当中讲的,如来的这种智慧,无边无际的,他完全能知道一切有为法的生住灭的法相,远离了这些法相,意思就是佛陀所了知的这个智慧当中,而且他的甚深的智慧,我们一般的凡夫众生很难以测度,很难以衡量的。

所以他说,如来能如实地了知什么呢?三界的相。那么三界的相是什么呢?

【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

了义的空性当中,没有生死,没有退和出。退指的是灭,没有生和死,没有灭和出。也没有在世和没有灭度,也没有实和虚妄,没有自体和他体,佛陀所见到的不像凡夫人一样见到三界的相。

我们凡夫人见到的三界,可能犹如火坑一样的,或者说我们贪嗔痴的这些众生。但佛陀所见到的不像我们凡夫所见到的一样,完全是清净的,完全是空性的,完全是如来藏的妙用显现以外,没有一个真实的。

【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

这些事情如来完全都是非常明了的,如来明见,没有任何的错乱。

这一点就大家也应该清楚。

【以诸众生有种种性、种种欲、种种行、种种忆想分别故,欲令生诸善根,以若干因缘、譬喻、言辞、种种说法,所作佛事,未曾暂废。】

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众生的欲望不同,众生的行为不同,众生的各种各样的分别念不同,如来想办法让这些众生相续当中种下善根,所以以各种因缘、各种譬喻、各种言辞、各种方法来宣说种种的法。这样一来,如来的事业不会无有意义,非常真实的。

因为如来是为这些众生,确实如来应机说法。我们作为法师也好,不一定全部是法师,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当法师。你身边的人用如来的这些智慧可以传递,但传递的时候,你首先一定要知道,每个众生的这种行为不同。你看有些人行为是高尚的,有些行为是低劣的,这一点,不管怎么样还是很有差别的。有些人的根性不同,有些根性特别好的,有些根性很差的。有些人的欲望,我们的欲望,有些爱吃、有些爱睡觉、有些爱是非、有些爱行善。所以一般十个人的话,十个人的确是根机不同。

其他的很多世间当中的一些知识,好像对每个人的根机不同,宣说的比较少。但我们一定要明白,明白什么呢?确实我们,每个人的根机不同。所以你要说法,你要跟他们要讲的话,基本上不可能百分之百所有人的根机都能接受的。但是基本上很多人喜欢听的,喜欢接受的,关心的,这样的事实开始出发的话,对众生也是有利的。

所以我们自己千万不要,以自己的分别念和以自己的爱好为准,所有人必须要接受我的观点的话,这是不合理的。包括我们的一些所谓的管理者也好,领导也好,有时候,应该能接受各自不同众生的见解和各自不同众生他们的烦恼、习气、爱好、行为,这些都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我们有时候一定要懂得不同众生的根机,这一点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为什么前辈的这些大德当中,有些大德特别成功,而且不管是他摄受弟子也好,教化众生也好,做任何事情的话,非常圆满,善始善终。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会以善巧方便的调伏这些众生的心态,这个很有必要的。如果我们什么都不懂,完全是凭自己的想象,不适合我意的时候,马上排斥,用呵斥,这样的话,的确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我们希望很多人,在将来弘法利生的过程当中也好,闻思修行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像大慈大悲的佛陀所说的那样。为什么佛陀讲这么多的比喻,讲这么多的公案,讲这么多的道理,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一概而论可以的话,那佛陀一部经典都可以的,一个比喻都是可以的,但实际上也是不行的。包括每个地方的话,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习惯,将这个习惯跟佛教的教义相结合也很重要。

我都经常跟我们的有些道友讲,在外面办道场,外面弘法的时候,你一定要先了解当地的情况,当地的习惯,当地的人们的心态,现在所关心的这些事情。这样的话,如果你去弘法利生也很重要。既不是弘法利生,你只是光去旅游,光去在那边待一段时间的话,你也知道这个地方所有的习惯。

原来我也讲过吧,法王如意宝不管到哪个国家去,他包括坐车的时候都是经常问:“你们这里最好吃的是什么?人们最关心什么?现在经济条件怎么样?政治风气怎么样?这里最好看的人是什么样的?最难看的人是什么样的?”凡是方方面面、很多方面都会直接问、直接了解,其实很多人来讲,确实是有必要的。

不然我们有些包括有些堪布、堪姆去一个地方,好像是装在口袋里面一样,什么都不知道。有些可能傲慢心导致的,有些可能比较愚笨也好,什么都不说,到那里,在法座上给他们讲一下,谁都不知道。因为他的一种很封闭式的思想,大家都觉得跟我们这边不相应,他在说梦话还是说什么,很难接受。

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包括我们现在藏地、蒙古、汉地、新疆,很多民族地区的习惯和风俗都完全完全是不相同的,有时候要入乡随俗,要随顺众生的根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大家要懂得,我们很多闻思以后,逐渐逐渐可能自己也明白,确实我们这个世间上应机说法很重要。

【如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

佛陀说,我成佛以来这么长的时间,寿命没有减少,无有量的,阿僧祇劫当中也是常住不灭的。

所以如来他可以说是:“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经》里面讲的吧,如来他没有什么来的,也没有什么去的。从了义的经典当中来讲,其实《妙法莲华经》后面还会讲,有很多,比如说妙法也是没有什么灭的,如来也没有灭的,有很多这样讲的。

当然这里意思是说,佛陀成就以来这么长的时间,只不过我们所化众生面前,佛陀已经涅槃了,佛法会有隐没的,某个上师也圆寂了,上师的法逐渐逐渐已经消失了,等等这样说的。但如果真正这个上师是跟如来没有什么差别的话,其实这个上师也是从来没有离开过你,也没有圆寂的,上师的法也不会有任何隐没的时候。所以这些道理,如果稍微懂得大乘佛教的甚深奥义,也比较方便。

【‘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

佛告诉诸善男子,我本来在因地菩萨道的时候,所成的寿命,如果我们今天全部加起来,都没办法算的。

因为刚才前面成就以来的时间算的话,也没办法算得清楚的。同样的,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做菩萨道的时候那些寿命、那些时间算的话,也是非常非常多的。

【复倍上数。】

在这个上面加上几倍,也是很难以算出来的。

佛陀成就之前的时间,也是无量无边的;佛陀成佛以后的时间,也是无量无边的。

【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

而今天在这里可以说是没有灭度,可是在众生面前,可以说我即将要灭度。

因为前面也不是说了吗?佛陀说我要将来,因为说《妙法莲华经》要接近示现涅槃的时候了。

【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

如来是以方便方法教化这些众生。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著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如来住世的时间比较长,一些福德浅薄的众生,不容易种下善根,这些众生非常贫穷,贪执一些世间妙欲,又经常沉溺在妄想的迷网当中。如果见到如来一直没有灭度,没有示现涅槃的话,他们会产生傲慢心,还有怀着一些厌倦心,懈怠心等等,不会产生“佛陀是非常难遇的”这样的想,也不会产生恭敬想,所以如来以方便方法来说。

这是很重要的。比如说一个上师,他一直不示现圆寂的话,这些弟子们的相续当中不容易产生无常之心。如果有一些有根机比较好一点的弟子,每一次见到某一个上师示现圆寂的时候:“噢,上师示现圆寂,说明我们的常执心太严重了。所以万法都是无常的,为了示现这一点,为了表达这一点,上师示现圆寂的,但实际上他的金刚身也是不坏不灭的,他的金刚智慧也是不生不灭的。”应该有这样的定解。

不仅如来是这样的,甚至佛陀一般的上师圆寂,应该这样的。所以我们经常有一些藏传佛教,不知道汉传佛教有没有,藏传佛教的传记,写着某一个上师最后他多少岁的时候,为了度化具有常见的众生,让他们生起无常之心,就示现涅槃,融入法界。很多传记里面的口气都比较相同的。

实际上也是这样的。比如说我都有时候在想,一想到一些上师们的时候:“噢,曾经最幸福的时候,跟上师一起闻思修行。在经堂里面有这么一个美好的,现在想起来,真的是无常啊!真的是无常啊!”好像发自内心的非常深的一种感叹。如果上师的这种无常的话,好像比父母也好,比很多的可能更加产生这种深刻吧,那种无常的话,因为上师一示现圆寂的时候,好像一方面觉得这个世界都变成空空了,无依无靠,孤苦伶仃一样的感觉;另一方面,我原来心目当中的像金刚身一样的这样的上师,都是最后短短的时间当中示现涅槃的话,那其他亲朋好友也好,山河大地也好,这些有何可言啊。自然而然有个很深刻的信念。

所以你看佛陀也是在这里这样讲的,如果如来不示现涅槃的话,这些众生产生一种恒常之心。

【“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所以者何。诸薄德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

诸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以值遇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福报浅薄的人,过无量百千万劫以后,有些能见到,有些不能见到。

【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

这个原因,佛陀会说,诸比丘,如果他没有这样的话,有些多少多少年都是见不到如来,很有这种难得的心。如果没有这样的话,他们也不会有这样难得的心。因此佛陀说,诸比丘,如来是难以见到的。这些众生听了之后,他们会产生一种难得之想,心里也是对佛陀特别有仰慕的心。

佛陀还没有圆寂的时候,我都已经遇到过他。某个上师,也是没有圆寂的时候,遇到过他。我们现在很多道友都是经常说:“上师如意宝有幸他没有圆寂的时候,我已经见到过他。”有些人想:“哎哟,好可惜哟,上师在世的时候,我都很小很小,我都还没有来这个世界了。”有些说是:“哎哟,虽然我来这个世界,但是那个时候我邪知邪见很严重的,正在处于一种迷茫状态当中,没办法了,不过遇到上师的教法,我还是很有这种因缘的。”有些都有这样的。

所以如来示现涅槃,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当然懂道理的人对这些都会思考的,不懂道理的人这些都是一样的,对他们来讲是没有什么,金子和黄铜价值都是一样的。

【便种善根。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便种下善根。所以如来虽然不实灭,而说是灭度。

实际上是没有灭的,但是如来会这样说的。

这是讲一个比喻,如来本来没有灭度,说是灭的话,那这个是不是说妄语?如来本来是明明没有圆寂,说是在众生面前如来示现圆寂,会不会说妄语呢?那这样,佛陀也会不会犯妄语罪呢?有些邪知邪见的人这样想的话,下面用一个比喻来说明。

【‘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佛告诸善男子,如来的法也是同样的,实际上为了度化众生,都是不虚的。

【譬如良医,智慧聪达,明练方药,善治众病。】

他就讲一个比喻。比如说有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医生,他治病非常厉害的。

【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

但他有几个孩子,它是一个比喻。若十个、二十个、三十个、或者是一百个。

藏文当中有一千个,这个医生他有这么多的孩子。

【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

有一次有因缘,医生到外面去,出国了,他出差去了,这个时候,那些孩子没有人管,他们自己不小心喝了毒药,最后毒药发作,他们非常痛苦,辗转在地。

原来我们学院的有几个女众挖野菜,后来全部都中毒了,我去看了,有些人嘴里面开始吐泡沫,有些痛啊。后来就好了,是吧?很早很早以前,那个时候学院里面到处都有野菜,现在没有了。

【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遥见其父,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我等愚痴,误服毒药,愿见救疗,更赐寿命。”】

这个时候父亲刚好回来了,他知道这些孩子已经吃毒药,有些他的心都已经昏厥了,有些他的心没有昏厥,这些没有昏厥,没有失去觉知的孩子,看到父亲很远的地方来了,很高兴,马上顶礼,说是:“您刚好现在回来了,我们这些因为愚痴的原因吃了毒药,现在痛得很厉害,父亲您是医生,你能不能给予我们寿命。”

【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捣筛和合,与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父亲见到这些孩子特别痛苦,他就用一些草药,色声香味都是非常好的、齐全的这些药,打成一些药丸,或者是一些很细的,筛子里面做成一个像丸子一样的,给这些孩子们吃。这个良药吃了以后,这些孩子们吃了以后,消除了痛苦,他们就完全都康复了。

【‘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见此良药、色香俱好,】

但是有一些,刚才没有失去觉知的这些孩子,看到色声香味都很好的药丸。

有些看起来都不好吃了,黑黑的,特别不好吃的;有些是色声香味,味道也不错的。很好的医生,最好是把药的味道、颜色,包括包装好一点,不然一看就不想吃了,那这样就有点因难,你看这个药都色声香味都可以。

【即便服之,病尽除愈。余失心者,见其父来,虽亦欢喜问讯,求索治病,然与其药、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气深入,失本心故,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

他们吃了以后,这些孩子都已经好了。其他的这些孩子,看到父亲回来了,虽然很高兴的,他们也希望父亲来治他们的病。但是不肯服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毒气,他们身体里面入得太厉害了。而且这些孩子们,对药的色声香味再好也是不愿意接受。

因为我们众生也是这样的,有时候众生给他再怎么样讲法,给他讲很多的道理,他迷失的太厉害了,毒气入得特别厉害的话,他们不接受,完全一样的。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为毒所中,心皆颠倒,虽见我喜,求索救疗,如是好药、而不肯服,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即作是言:“汝等当知,我今衰老,死时已至,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忧不瘥。”作是教已,复至他国,】

这个时候,父亲他心里面想:“我的这些孩子真的很可怜,现在已经中毒了,而且自己现在觉知都不明显了,但是他还认为这样的,所以药也不吃,不知道什么办法。”后来他就想一个办法,他告诉这些孩子:“说是我现在老了,可能将来会死的,很快就会死的。我给你们留下这些药,你们不用担心治不了,‘勿忧不差’,不用担心你们治不了。”这样说完了以后,这个父亲就已经走了。

【遣使还告:“汝父已死。”】

父亲很有智慧的,他就派一个人告诉自己的这些儿子,说是你要告诉我已经死了。

父亲明明没有死,但是他就装着死了,给他们捎口信。

【是时诸子闻父背丧,心大忧恼,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见救护,今者、舍我远丧他国。”自惟孤露,无复恃怙,】

这个时候这些孩子,听说是父亲死了,药放在那里,父亲已经死了。他们就心里特别的忧伤,特别的想。他们心里面怎么想的呢?“我们父亲在的时候,他用悲悯心来救护我们的,可是现在,他已经离开了我们地方。现在我们孤苦伶仃地在这里,无依无靠的,没有任何怙主。”

【常怀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药色味香美。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父亲现在这样死了以后,我们怎么办?他们心里的这种悲伤,绝望,特别特别强烈。这个时候,他们就醒过来了,药也是在那边放着的,他们心里的这种作用,他们开始吃了,原来不愿意接受的药,他们已经接受了。

【其父闻子悉已得瘥,寻便来归,咸使见之。’】

接受了以后,父亲知道他们吃了药以后,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自己也回来了。

也可能他们气坏了,或者高兴坏了,他们都已经病也好了。这个时候父亲回来,说我实际上没有死,只是为了让你们吃药而已。为了让他们吃药也是这样的。

【‘诸善男子、于意云何,颇有人、能说此良医虚妄罪否?”】

这个时候佛告诉善男子,你们是怎么想的?这个医生会不会说妄语的,他会不会犯了妄语罪呢?

实际上是没有,说妄语的话,真正是我想欺骗他、害他,这样的一个心叫做是妄语的。但是这个父亲,如果他没有离开,的确这些人是不会吃药的,也是为了他们真正有利益。而且他这样说,这些不会死的,这些是通过这种方式最后接受的。所以佛陀在很多很多的,包括他这里面主要讲的什么呢?佛陀他说,我将来会涅槃,其实不会涅槃的。但是他说的涅槃,实际是在众生面前,就像是父亲说我已经离开了,其实他没有离开,他在另外一个国家一直藏着。只不过是这些药,如果他没有说离开的话,这些不吃药。同样的,佛陀如果没有示现圆寂、没有示现涅槃的话,我们众生一直是不会修法的,不会产生无常之心。所以以这样的方便方法可以。

【“不也,世尊。”】

他当时问的时候,是不是那个医生说妄语呢?“不也,世尊。”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为众生故,以方便力、言当灭度、亦无有能如法说我虚妄过者。’】

那么佛也是如此的。佛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的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当中,一直为了利益众生说法,也没有什么灭度的。但是为了善巧方便,佛陀会说“当灭度”,我以后会示现圆寂。但是这样说,没有任何一个如理如法地说,我是说妄语的过失,没有一个人合理地说是佛陀已经说了妄语。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经常说是了义、不了义,这个很关键的。希望你们学得比较深一点的,这个比喻一定要再三想一下。一个是我们今天要知道的是,其实佛陀没有涅槃的,这个道理可能比较新的。但是佛陀这样说,那佛陀已经明明说我已经示现涅槃的话,这个会不会有错误呢?没有。就像刚才前面的比喻,这个比喻非常有甚深的意义,大家一定要要记住。

好,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