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妙法莲华经释6

第六课

方便品第二

下面我们先念《妙法莲华经》的藏文的传承。

这个藏文的传承很重要,虽然可能你们听了不一定听得懂,但是如果你耳边就把这个藏文的传承全部得到的话,那么加持力不同。我自己有感觉,我在翻译的过程当中,我有传承的这些法,好像翻译起来就比较容易,就感觉好像自己胸有成竹。如果我从来没有得过传承的,这样的有些论典翻译的时候,好像就要摸索很长时间。

比如说那个《中观根本慧论》的讲记——《显句论》。我也听说我们学院当中有个别堪布有那个传承,以后想求这个传承得到,但是还没有得传承之前,在着笔翻译,但是过程当中,好像本身也是印度的一些讲义,就是非常难懂。所以,我相信你们得过的这个法,尤其是得过传承的法,将来在弘扬过程当中,你肯定有把握的。如果你传承不圆满或者说是没有得过的话,即使你口头上可能会给别人讲,但是,也许你自己,就不一定有那么的十全的把握,同时你给别人讲出来的,对别人的相续当中,不一定有特别大的利益。

所以说,我们这次,应该可以具体的来说的话,可能汉地讲《法华经》的传统是有的,但是,传承的话,也许可能不一定很多,不是说没有。所以说,这次我们就这么多的人,有些在现场听,有些在通过网络来听,那么通过网络来听的话,也是可以的。如果在藏文上得的传承不是很清楚的时候,你最好下面讲汉文的时候,你要更加聚精会神地听受,如果在汉文上讲的时候不清楚的话,前面的传承,大家都不要轻视。

我总看到我们网上的很多道友,到后面才来,有这种现象,也许可能网络的原因,上面就传不过去或者就进不去。也许的话,大家可能只是重视那个讲课的内容,除此之外,这些传承、缘起这些都是不太重视。不管怎么样,你们做什么都是你们自己的自由,我在这方面,没有什么有强迫的要求。但总的来讲,这次听受《妙法莲华经》的现场的出家人和在家人也好,或者说是我们通过网络来听课的这些,应该总体的听课的纪律,还有大家发心的意乐,都非常非常不错,非常不错。

所以,我也始终是从开始,一直以一个欢喜心的状态当中,我也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话,总有一天传承圆满。那么这部法,全部圆满传讲。

(师念藏文传承)

这个藏文是重新打的吗,还是重新打的还是拷贝过来的?是《大藏经》那个?别人打好了怎么校对?还要校对是吧?哦。

(继续念藏文传承)。

哇,现在学院也比较热。我看你们有些穿得很厚。夏天穿这么厚,你们冬天穿什么?

【方便品第二】

下面我们开始讲那个《法华经》。第一个缘起品已经讲完了,然后下面讲第二品,叫做方便品。这个方便品,前辈的很多大德觉得——这个是方便品,还有后面有个叫寿量品,这两个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两品当中,讲到了如来最甚深的智慧。有些论师认为这个方便品,整个《法华经》当中,它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效果。

因此在我们学习过程当中,大家也应该值得重视。因为方便品当中,实际上是讲述了许多的一些窍诀。本身天台宗的有些观点,还有禅宗的观点的话,佛陀的圆教,说我们顿教,直接顿悟或者说是最了义的,从按照藏传佛教的教义讲的话,《妙法莲华经》所讲到的智慧是最了义的、最究竟的、最实相的这么一个法门。

所以讲到方便品的时候,通过佛陀的一些方便方法,他的方便方法,暂时是给三乘众生讲三乘法门。然后最究竟来讲,对利根者,或者说是对直接的所化众生,用直接的法门、直接的方式来,让他们提供一个方便,最后直接顿悟、直接开悟。这是这一品的最究竟的内容。

所以我们在学的过程当中,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佛陀与声闻之间的一个对话,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有信心,我们有前世的因缘和善根的话,应该会认识心性,这一点很重要的。我们在世界上,可能其他的很多的人们认为很重要的,现在生活上的各种追求,也包括我们,人们对家庭,对生活,对车、房子、银行卡……,现在世间人们,一般可能提的最多的,是这些的。这些也是暂时来讲,的确也是对每个人来讲是很重要的。但实际上,可能最重要的、最究竟的,也许对你带来最大的快乐的,认识心性!

懂得了修行的这些方便法门的时候,我们刚才所提到的这些,如果有的话,当然这是自己的福报所显现,也很好的。即使说没有的话,甚至以前有,中间各种因缘的转变,没有的话,我也可能非常的心平气和,开开心心,就会有这种感受和效果。

因此在修行人眼里,应该说我们世间当中的很多——比如说变化,世间当中的很多的一些转移,世间当中的很多的一些无常,这些是对于修行人来讲他是平常不过的,非常非常的一种简单。包括自身的一些快乐,也可以这么讲吧,很多事情我想我们,我最近也听说我们学院当中的很多道友,好像那个不管是什么样,天气也好,环境也好,或者说是——因为我们藏地的,有时候天气一会冷,一会儿热。然后,身体也是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但大多数的人的心态特别的平稳。我有时候也是特意去看看,极个别人的群里面的一些——因为现在修行人也是有很多的群,包括男众、女众的,我现在用种偷偷的方法看他们在聊什么,然后去看一看。总体来讲,大多数都好像,心态像一个修行人一样。修行人跟从来没有修行过的人的心态,我自己认为应该有很大的差别。

真正的修行人,世间人无法面对的事情,都很容易接受的。那么世间人也容易面对的这些的话,作为修行好一点的人来讲是更是不足挂齿,应该说是非常轻而易举地对待。

所以这些方面的话,也需要我们的堪布、堪姆,法师们的话,经常也是对自己的班里面的,所辅导的这些也要引导。我们既要讲佛教的一些甚深道理,但有时候,也要讲那个人间的、世间的有些道理。因为世间的道理都不懂的话,比如说我们基本的,很简单的一个做人,做人的话,如果做人不会做的话,可能他处处都矛盾,处处都是碰鼻子,非常难受。如果做人做得很好的话,即使修行不是很好,无论到哪里,到藏地也好,到汉地,到藏地的哪个寺院,哪个道场,哪个人跟他接触的时候,他很容易都过得很快乐的;如果修行不好,做人不好的话,那这个人可能没有容身之地,就非常困难的,你换无数个道场也没有什么用的。

做人,这个做人和修行可以说是,一方面是它是一种行为,但另一方面的话它是两种行为。有些人修行很好,但是做人特别差,我们居士当中也有,出家人当中也是有,好像做人也需要一个智慧,看上上下下的周围的人怎么样做人、说话。有时候说话特别……我原来有一次课堂上说是,说话还是直接一点好,不要太转弯抹角,不要太那个狡猾了,但是有时候的话可能说话太直接了,你说话就特别特别直的话,可能没有考虑周围的人,得罪所有的人,最后自己都是没办法,就变成坏人了,然后自己不得不离开,也有这种情况。

因此,做人还是很重要的,对吧,修行人如果自己做不好的人,自己认为是周围的人都对我很不好的,但实际上也不是,如果周围的人对你不好的话说明自己还是有缺点,说明自己有缺点。

所以菩萨眼里大家都是菩萨,佛眼里都是佛,然后凡夫人眼里都是凡夫人,甚至有嗔恨的人眼里都是敌人。所以说,下面我就不讲多说了,就今天本来时间比较紧,等一会儿我不一定有时间念《普贤行愿品》,我讲完了我要出去办事。

今天讲的《方便品》。我们前面弥勒菩萨问文殊菩萨,然后文殊菩萨,把整个佛陀的缘起,《妙法莲华经》讲的缘起,跟大众都已经讲完了。讲完了以后,我们前面的序品,或者说是藏文当中的话,我们经常用缘起,可能缘起就比较好懂一点,序品的话也可以吧,但是缘起品的话可能更加,因为这部经是依靠什么样的一个,刚开始的一种缘起,或者是它的前行,是这样的一种因缘的这种创造下,因缘的聚合之下它就开始出现的,前面就讲这个道理。

那么现在讲到方便品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佛陀从——不是刚才前面有无量义定,或者说是什么《妙法莲华经》的特殊的一个这样的三摩地,禅定当中就入定了。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

那么通过这个因缘之后,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对话完了以后,佛陀从三摩定当中就开始起定,然后告诉舍利子。本来是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在那里说,但是他没有理他们两个,他就直接就跟舍利弗,舍利弗他是智慧第一。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然后,是吧,然后就告诉他,说是一切佛的智慧,非常甚深的,无量无边的。而且佛陀的智慧的话,难以了解,人们难以趋入,一切声闻和缘觉,辟支佛的话,根本没办法能趋入,或者说是了解。

【所以者何。】

这是什么原因?他这里,先讲到,刚开始讲到了佛陀的甚深智慧,甚深智慧,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说佛陀的智慧是难以了解,还有是极其甚深的。然后声闻、辟支佛的话也没有办法通达的原因是什么?

【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

因为佛陀跟声闻、辟支佛、凡夫人都是不相同的,佛陀曾经在因地的时候,已经亲近过、依止过成千上万,也说百千万亿这无数的佛陀都依止过,都请教过,所以很有差别的。

你看我们一般人凡夫人的话,可能依止的善知识也是很少的,而且时间也是很短的。比如说你依止十年、八年、二十年,有些人依止上师只是依止几个月,然后就上师和弟子之间就发生矛盾啦,然后就互相都抛弃了。

【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

所以佛陀的话,在无数的劫当中依止过无数的佛陀,而且通过自己的行为,行持无量佛;在无量佛面前的话,行持过无量的这种法门——六波罗蜜多为主的这些道法,都修行过。同时修行的时候并不是特别懈怠、懒惰,那边一直混日子,不是这样的,非常勇猛精进的。这样的行为,也可以说是传遍于世界的。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

那么佛陀成就了这样的甚深和前所未有的这些法。一般声闻、缘觉都是没有的。

【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并且佛陀他可以应机施教,就随顺众生不同的根基,他会说出不同的法门,并且佛陀的意趣。

比如说我们秘密、意趣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的话,也非常难以解开,世间和凡夫人的话都没有办法。

藏文当中稍微有点差别,佛陀的意趣难以解开,为什么呢?下面还有进行讲的,但这里基本上跟上面的内容一起解释。这样也应该可以吧。

所以我们在第一段当中,知道佛陀的智慧很难以通达,原因是什么?因为他曾经依止过无数的佛,在无数的佛面前修行过法,而且他非常非常的精进。

以前应该是在《毗奈耶经》当中有胜光王。我们所谓的胜光王,胜光王当时问佛陀。他说你最初发心依止了多少个佛陀,当时问。佛陀说:我第一个阿僧祇劫,刚开始他做陶师,然后在大释迦佛面前发心,刚开始发心完了以后,第一个阿僧祇劫当中,他依止过七万五千个佛;第二个阿僧祇劫当中的话,他依止过也是七万六千佛;第三个阿僧祇劫当中,他依止过七万七千佛。所以每一个阿僧祇劫当中,依止了这么多、承事了那么多、供养了那么多、修行了那么多的佛道。这是我们一般世间当中的话,的确也是很难以相比较吧。

我们佛教徒的确,有时候看了一两本书认为是自己的智慧很不错的,那么依止一个上师,而且依止的时间也不一定什么多少劫、几百年就根本不说,包括我自己都是有时候认为:“噢,我依止善知识应该很不错的,已经依止法王如意宝都接近二十年了。”但是这是自己的一种傲慢而已,实际上是在二十年当中学不了多少的佛。那么其他的比如说“我现在可能很多的上师都已经圆寂了,但是可能有一些上师”,但这些就非常有限的,我们现在看的法本也非常有限的。

所以佛教徒,不应该自己傲慢,觉得是“我学佛多少多少年了”,但是也许有些人可能学佛三十年、学佛二十年,但是真正二十年的时间,每年350天,用的多少、多少时间用于佛教的修行、闻思修方面,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心中有数的。

所以这里面讲,佛陀超越我们凡夫人和世间声闻、缘觉的,他的一些方法,甚至佛陀具有的什么呢——跟每个众生的根基不同,他会应机施教。而我们不会吧,我们经常因为我们不太会,包括我们对身边的人都说话都有时候是,因为我说话不善巧的话,就说一句话可能现场的人都不高兴。然后有时候我们的这种说话没有技巧的时候,做什么事情也是,世间当中也是做什么事情很难的,这是讲到了佛陀他的甚深的智慧方面的道理。

【舍利佛,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

下面佛陀又跟舍利弗说,他说:“我从成佛以来,以种种的因缘、以种种的比喻,然后“广演言教”,以无数的方便方法来引导无量无边的众生,让他们离开了所有的世间的执著”。

其实佛陀成就以来,他有各种各样,创造种种的因缘,通过佛经当中也是有很多的比喻、公案、案例,然后有广有深的各种教理教言,凡是总而言之,有种种的方便法门。佛陀所作的、所做所为也好、所言所行也好,全部都是引导无量的众生,让他们离苦得乐,不要对根本不存在的、虚无缥缈的、如梦如幻的这些东西,一直执迷不悟,就始终是——我们现在众生其实很可怜的,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大多数都是,是颠倒的。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认为是存在的东西,本来是不存在的,我们认为不存在的东西是本来存在的。你看现在世间当中有这么多人邪见,因果不存在、三宝不存在、前世后世不存在,实际上不是。在名言当中确实这些是存在的。但是我们有时换个角度来讲,我们每天认为是实实在在的,比如说我们觉得是快乐、我们觉得是美丽、我们觉得是什么相存在的时候,如果真正观察它的本体的时候,这些也是并不存在的,只不过是众生的执著而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所以佛陀其实不同的经典和不同的这种教言当中,都有各种方法来让我们众生彻底离开执著的这种网罟,并且获得了永久的这种彼岸、解脱。这是什么原因?下面也是讲到,如来方便实际上是知见波罗蜜多,如来本来他有,按照天台宗的话,他们叫权教和实教,“权”是权力的“权”,“实”是实有的“实”。所谓的权教的话,如来很多的教言当中,都有一些方便方法,以方便方法来教导无量的众生,这叫做是权教的内容。

然后有一部分叫实教,实教的话,我们说的,最了义的、最实相的、最究竟的这些内容。那么,在某个场合当中,对某个众生,他会指示的,并不是对所有的众生都开示,就像我们密法里面的大圆满,实际上并不是对所有的众生都直接、公开地传讲,不是这样的。应该是他具足一定的条件,到了一定的境界的时候,你才可以给他开示,如果那种情况下开示的话,对他也是非常有用的,所以这种叫做实教。

天台宗的话,其实我看了一些,还是有很多他们的不同的一些教言也好,有他们的一些方便方法。当然我们现在,没有特别深入去研究,只不过希望我们道友们在学的过程当中,你们也多参考一下天台宗。

《妙法莲华经》讲完了以后,我们不管是什么人,尤其是法师和一些辅导员之类的话:“噢,以后我要到天台宗的哪一个寺院当中也好,或者说哪一个群体当中的话,我会讲出天台宗的窍诀,应该没有问题”,要达到这种境界。

所以说,我们应该从最深的佛陀的智慧、禅宗的境界、意义,应该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但是在方式方法上面,不管是以哪一个教派为主的时候,需要用他们的一些教言,用他们的一些窍诀是最好的方法。

【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如来的方便知见,实际上归根结底他通达波罗蜜多。

如来为什么会引导众生,如来为什么有这样呢?他最主要的方便,他通达波罗蜜多的智慧、意义。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正因为他通达这样的原因,佛陀告诉舍利弗——如来的这种知见,非常广大深远,无有阻碍,有力和无所畏。也就是说,如来有甚深和广大,有无量的功德,还有四无碍解,有十力、四无畏等等,还有四种禅定、八种解脱,以及种种的三昧定,深入得无量无边,成就一切未曾有的这些法。

我们凡夫人是根本想都想不到的这些法,如来是已经具足的。所以,如来有这种方便法,方便引导的方法,跟其他菩萨也不同的,声闻、缘觉也不同的。

我们世间当中也是,比如说两个都是同样的人,但是一个人,就像我们世间有些学校里面的老师,去美国、英国、去那边读了十年八年,然后回来的时候,跟其他很多人的水平,还是差距很大的。包括我们看看现在的国内的一些科学家的历史,好多科学家的话,他到其他的国家去开始深造,然后就学到了许许多多的,一些他们的这种创造和发明,很不同的、超群的睿智,这样之后他回来以后,他带给其他的群体当中完全不相同的。所以一样的,佛陀他有这么多的不共的特点。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

佛陀告诉舍利弗,如来以种种的善巧方便宣说佛法,他有善巧方便的宣说,而且这样的言辞也是非常的柔软,让众生心情非常悦意、快乐、舒畅。

并不是我们有些人一样,说一句话就让很多人的心里也不舒服,不开心。

其实说话非常的重要,有时候说话的技巧,它的方式方法,虽然是同样的、一样的语言,但是两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时候,让别人——就像我们《亲友书》里面讲的一样,语言有三种特点,最不好的语言,非常肮脏的;好的语言像佛语、菩萨的语言,或者是我们世间当中的,特别柔和、真实、甜蜜、快乐的语言。

因此佛陀的这些语言的话,确实我们闻思的过程当中,我觉得我们还是很有福报的,有这样的佛陀的语言。

【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当时佛陀告诉舍利弗,取而言之或者是总而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的法,佛陀都已经成就了。其他众生没有的,未曾有的这些,很多很多的功德,很多很多的法,佛陀都是已经成就的。

也许我们有些人是不一定相信,怎么会佛陀有怎么我们没有呢?其实你最好是先翻开所有的《大藏经》佛的语言,一个一个地去学习完了以后,你才可能感觉得到,到底佛真的是不是这样——所谓的全知,跟我们众生完全不共的一种,他有特别甚深的智慧,这一点非常重要。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

佛陀告诉舍利弗,他这里说是“止,舍利弗”,在汉地的很多讲义里面说:佛陀告诉舍利弗:“舍利弗,算了,我不说了”,这样的。有些是“算了”。

但是我看藏文当中的话,佛陀告诉舍利弗:“那么上面所讲的已经足够了,不需广说。”因为上面已经讲了佛陀的智慧甚深,成就了前所未有的其他的法门等等。很多的这些就已经足够了,说的已经够了,那么不广说、不多说了。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为什么呢?佛所成就的一切稀有、难以解释的法,唯一佛与佛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交谈,跟其他人讲的话,恐怕听都听不懂,没办法的。

所以这个原因,为什么不说呢?说得太多的话,舍利弗也是,虽然佛陀对他的印象是比较不錯的,但是智慧比较起来的话,也是有一定的困难。

好像《涅槃经》当中讲的是哪一个阿罗汉,好像是舍利弗给两个人讲法,就让一个人观白骨观,一个人观呼吸观。修了很长时间都是一点效果都没有。后来,佛陀告诉,你把两个人的根基搞错了。观白骨观的应该是这个人,让他观白骨观,因为他是经常洗衣服的,他这个方面还是有优势的。另外一个人应该观呼吸观,修呼吸又是什么原因,讲好像做什么的。这个原因,佛陀就把这两个交换,佛陀就知道他的根基。后来的话,如此而修,很快的时间当中就成就了。

本身这两个人己经对佛教都是产生邪见了,我们修了这么长时间一点感觉都没有了。所以声闻缘觉,有时候,虽然引导众生,但引导得没有像佛的智慧那样,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有些更甚深的一些境界,唯有佛跟佛互相探讨,或者说探索最究竟的诸法实相。

下面讲到,佛陀实际上是能完全、彻底了解什么呢?一切法的十种相、十种法。

【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哪十种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等。这些佛陀是完全精通的。

所以汉文有时候跟藏文稍微比较起来,有好懂的。因为藏文当中,这里的,比如说“如是体,如是力”,这些都是并没有怎么讲的。藏文上看,这十个相很难分清的。汉文上看,这个十相,并没有说是佛陀精通的,但实际上说佛陀能精通,佛陀所证悟的这些,唯一佛与佛之间对话才是可以的。

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佛陀对一切万法的相、性、体、力,这些都是,一点都不剩下的,全部都通达无余。这里“如是相”的话,我看了汉地的一些《妙法莲华经》的注疏,但是很多法师的讲法有点不同的,但我在这里基本上了解的,可能很多法师的讲法不一定相同。但这里“如是相”的话,实际上这个相,我们所谓的世俗谛的现相,世俗谛当中也是真世俗谛和假世俗谛,所以相有真相和妄相,主要是从显现上面的相,佛陀是知道的。

“如是性”的话,每一个法都有自己的“性”,比如说火有火的热性,就水有水的湿性,人有人的恶性、善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质吧,“性”是这样的。

然后“如是体”,每一个法,我看有些法师把它全部归在一些众生的上面,但实际上这是一切万法的性和体来讲的。那么“体”的话,每一个法都有它的“体”的大、小,或者是形状、颜色等等。每个法,不管是无情法也好,有情法也好,都有不同的形体。

“如是力”,每一个法都有不同的力量,无情法有无情法的力量,有情法有有情法的力量,佛有佛陀的力量,凡夫人有凡夫人的力量,摄像机有摄像机的力量,茶杯有茶杯的力量,所以每一个法有它自己不共的力。

然后“作用”也是同样的,力和作用稍微有点相同,但是它存在的价值意义上面也不同的。比如说我是一个法师的话,法师有法师的作用、房子有房子的作用,摄像机有摄像机的作用,它的力量和作用,如果我们严格一点的话,按照一些道理完全可以分的。

任何法都有它的“因”。因的话,我们原来讲的近取因,它直接的因。心有自己的因,外面的无情法有自己的因,包括涅槃也好,佛果也好,或者声闻、缘觉也好,他们都有自己的,每一个都有前前的因。

然后“缘”的话,外缘不是主因。我们所谓的外面的主要辅助它的作用,像种子的话是因,外面的阳光、水分,这些是缘。

那么“果”呢?任何一个法最后所产生的结果。

“报”的话,报应。一般是有众生相续的,像《俱舍论》里面讲的因果方面比较清楚。比如说异熟果报、等流果,或者是其他的,包括士用果,这些的话,它属于有些相续所摄的这些法,都有一种不同的报应、感应等等。

最后“本末究竟”。“本末究竟”的话,不管是这些法是什么样,最终它有个本末究竟——从开始到最后,最究竟的法,实际上一方面是空性,一方面是光明。光明和空性的话,每一个法最究竟的实相意义是不离不舍的,也就是说它的实相,无离无合的,这样的方式存在。这个叫做本末究竟。

因此这些法,实际上是,唯有如来可以通达,其他的我们世间当中的可能任何的,包括我们现在所谓的什么最顶级的一些科学家,可能科学家对某一个法的某一个特点,研究得特别的究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万法的这十种相,都一一地了知。

《法华经》有一个叫做《合论》。《法华合论》里面引用了一个应该是《楞伽经》的一个教证,是“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一切法是没有产生的,我说它是刹那的意义。“当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也就是说,当它产生的时候,即刻就有灭掉的,但这些道理不为愚者说的。

有些论师把这个作为上面讲的十种意义进行对应,但对应的方法,我想怎么样都可以。意思就是说,一切万法在究竟意义上看来没有什么可生的,在显现当中,它是刹那性刹那性的,也就是说每一个法当它产生的时候就是灭,灭和生是应该同时的。当然这种甚深的道理“不为愚者说”,对愚笨的人不能说。不然的话,他接受不了。

所以我们有时候讲中观也是要看看,中观班的道友们看看,道友们有时候是不是比较笨或者邪见比较重。如果邪见较重的话,不要听课了,就让他先去讲一个简单的。开玩笑,也可以吧,反正种下善根。不然的话,有些法师好像说一句很直接的:“啊,堪布说了,你们这次考试没有及格的人,都统统的给我休息,不要来听课。”这样的话,我说话就有点……不行啊,实际上佛陀的甚深意义,的确没一定的智慧的话就很难解释。

现在有些人,认为是自己好像学了一点点佛,看了一个《心经》、《般若经》就认为是通达了般若空性,也并不是这样的。然后我们还是要,怎么讲?就是说我们好好地学习以后才明白其中的教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以上的这些道理,当时佛陀想重新,以偈颂的方式来就告诉大家。

下面偈颂,长不长啊?今天,哇,也不算很长,下面佛陀用偈颂的方式告诉大家,首先赞叹佛陀,他的不可思议的一些功德是什么样呢?

【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

“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首先说,世间的最无法相比的英雄吧,我们说“大雄宝殿”或者说是世间的英雄——《入行论》里面说,通过战争而得英雄的名称,不一定真是英雄,调伏烦恼、降伏烦恼的人最英雄。所以世间当中不可比量的就是佛陀。在人和天,世间当中“一切众生类”,很难以知道他的甚深的功德。

【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

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有十力、四无畏、八解脱以及无量无边的三昧等等,还有佛陀有其他的十八不共法等等这些功德。这些我们一般的世间人难以测度,难以衡量,难以了知。

所以我们都可以想一想,你们如果觉得,佛陀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话,看看佛的十八不共法是哪些,四无畏是哪些,十力是哪些,相好圆满是哪些功德,一一观察的时候可以知道的。如果有些人真的在这些方面也是起怀疑的话,先你去到印度去,佛陀降生的地方,然后出家的地方,转法轮的地方,后来示现涅槃的地方,整个佛陀十二相示现的这些地方一一去了解——在什么时候,他是这样出现的,他留下来的什么样的论著,我们都应该会清楚的。所以说很有必要大家用真正的公正的智慧去观察。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

下面讲到佛的智慧非常超群。本来佛陀在无数的佛面前行持菩萨道,有甚深和微妙的这些法,难见难了的这些法都一一地通达了。

意思就是说,佛陀在无数的佛面前,对甚深和微妙,难见难证的这些法,一一地行持,一一地通达。

【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

还有佛于无量的劫当中行持菩萨道,菩萨道圆满究竟之后,这样的这种情况。

佛陀在智慧当中也是非常清楚的——“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师藏文背诵)我用藏文,不然的话刚才没有引好,所以有点不好意思。我用藏文应该是可以的,因为藏文念错了你们也不懂。但我念的还可以,有个别人还是听的懂。

【道场得成果,我已悉知见。】

所以佛陀已经通达了甚深离戏光明无为法的境界,然后在无量的这种劫当中行持这样的道——“道场得成就”。这个道场的话,藏文当中并没有很明确的说道场——这种行持甚深的道已经获得成就的整个过程,我全部了知,这样的。

【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我们前面所讲到的十种法,果报也好,种种相也好,意义也好,这些全部都是我和十方诸佛,都能了知的事。

也就是说,刚才那个长行文当中并不是很清楚说是我要了知这些十种法,并没有说。但是在这里说到,佛陀已经通达了上面所讲到的十种法。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

还有佛陀所通达的是什么呢?不可表示的,用语言讲的话没办法表示的,语言寂灭的。其他众生不能了知的,这种境界的话,佛陀都一一获得了。

“诸法实相者,心行语言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好像龙猛菩萨在《中论》里面说的嘛——诸法的实相,“心行语言断”,禅宗当中也经常讲,用心和行为,还有语言全部都没办法表示的;“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这样的道理,语言没办法表示,用其他的方法也很难,一般其他众生这种甚深的境界,没办法的。

我在讲其他论典的时候经常引用一些《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的有些教证,以前讲的时候经常引用过,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印象。

【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这种法除了众菩萨以外,信心坚固的这种众菩萨以外,像上面所讲到的这种境界很难知道的。

刚才说佛陀的境界是很难以趋入的,这种难以趋入的谁能趋入?就只有菩萨——刚才语言不可说的,表示法也是没办法的,一般的凡夫众生是没办法趋入的。唯一有信心的、有智慧的、还有信力坚固的,不是信心变来变去的,今天信心大得不得了,然后明天信心就变成邪见,后天邪见也没有、信心也没有——一种无聊的状态当中,就已经麻木了。

有些人的这种变化很快,可能像根登群佩所说的那样:自己的心态自己也不相信,从小到现在换了无数次的心态。所以说有时候对这个很欢喜、有时候是没有的;有时候是很想吃,第二天又不想吃。所以在世间当中我们的凡夫人的心态是像春天的天气一样,很容易变的。但这里说是,唯有信力坚固的菩萨,才能接受佛的甚深的智慧。

这次我讲《妙法莲华经》,主要是——一个是尽量的,我自己也想学习一遍,字面上能通达,字面上能解释清楚。如果你们解释不清楚的,或者是没办法解释下去的,最好互相都问一下。辅导的时候,讲完了以后每个人都有把握,反正只要找到弟子的话,《妙法莲华经》应该是没问题的。心中准备吧,对吧?

下面说是不能趋入的,也就是说不懂《妙法莲华经》的哪些众生呢?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

佛的弟子当中,曾经虽然供养过很多很多的佛,一切烦恼和障碍已经灭尽了,已经住在最后有者,已经获得了在世间当中再不需要流转的,像这样的人,还是能力不具足,他们不能直接趋入佛的甚深的智慧。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这个下面进一步说。假使说整个世界,遍满像你舍利弗一样的。舍利弗他是智慧很不错的,在整个娑婆世界当中,全部都变成像你这样的舍利弗,而且用尽你所有的智慧去衡量佛的智慧的话,也没办法的。

这个世界当中,众生全部变成像你一样的——因为舍利子的智慧的话,比如说舍利子入胎的时候也是,母亲非常有智慧。当时印度的很多班智达都是根本没办法与她相辩论等等,非常有智慧的。但是整个世界都是有这么多的智慧集聚在一起来衡量的话,也没办法的。

【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

假使说不仅仅是一个世界,还有遍满十方的世界全部都变成舍利弗你一样,还有其他的上座弟子也是这样,变成舍利弗那样,遍满整个世界十方,把他们所有的思想和智慧,聚集一起来衡量佛陀的智慧的话,也绝对没办法的。

所以佛陀的智慧从声闻层面来讲,没办法涉及的。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

同样的,缘觉、辟支佛的智慧,非常锐利的这种智慧,也是变成了最后有者——烦恼没有了,再不用流转于世间了,这样的缘觉遍满世界,而且遍满世界就像我们世间当中森林当中的像竹林一样的。竹林的话,汉地很多竹林特别多吧,像竹子林一样的——这些人全部万众一心,全部的智慧聚集在一起,于无量的劫当中,也去思维佛的智慧,也去测度、揣测或者衡量佛的智慧的话,少分也没办法的。

缘觉的智慧,这么多缘觉的智慧全部集聚在一起的话,其实跟佛的就没办法的。

然后下面讲初发心的菩萨。

新发心的菩萨,刚刚发完心的。“啊,昨天才开始皈依,今天发菩提心,我要想穿一个新的衣服,因为我是新菩萨,可能好看一点吧,我是不是好看一点,我刚刚出家。”我原来出家的时候也是,当时我觉得好看为主,所以穿的衣服是最漂亮的,现在我们很多新的出家人也是,“第一个,啊!我很好看吧,照个镜子,拍一个照片发给我妈妈爸爸。”谁知道,你爸爸妈妈看到你没有头发就特别伤心。

不过藏地不同。藏地的话,孩子出家了,爸爸妈妈特别高兴;然后孩子如果原来出家,后来就长头发的话,很多都开始特别伤心的。但汉地就有个别人还可以,汉地也是现在个别人还是对父母、对出家人的这种帮助,理解,这些都是可以。有些刚开始不行,慢慢慢慢自己也开始出家了,原来反对、反对、反对最后,自己也慢慢慢慢想出家。

【新发意菩萨,】

不管怎么样,初发心,初发心,新发心的,你看这里“新发意的菩萨”,刚刚受菩萨戒。

【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其实刚刚受菩萨戒的这些人,发菩提心的这些人,是曾经供养过无数的如来,他们也通达了佛陀的最究竟了义的意趣,并且给别人讲经说法非常善巧,而且这么多的菩萨,就像我们稻田里的稻子或者芝麻、竹林、芦苇等等。藏文当中只有两个比喻,好像芝麻和芦苇吧。这么多的菩萨充满整个十方世界,他们全部的思想和智慧聚集在一起。于恒河沙数劫当中,共同去思量和衡量佛陀的智慧,也没有办法。

所以一般新菩萨想揣度——我们刚开始闻思的,刚开始发心的人叫新菩萨。

所以你们有些人认为,佛教很简单,佛很容易。大概是可能七八年前吧,我当时讲一个《弟子规》,后来有一个,经常特别不爱卫生的一个居士,他说:佛陀的智慧跟孔孟思想应该没什么差别,孔子跟释迦摩尼佛差不多吧、差不多吧。当时我很生气,我说:你刚开始都没有什么闻思,你还什么差不多吧,差不多吧。他特别,也不太爱闻思,自己也很固执的,衣服也不洗,有一次我在路上看到他那衣服很脏的,然后我在他的衣服上就写一个“很脏”,完全都可以写出来……。

刚才说的是新发心菩萨,他也没办法知道佛陀的智慧。所以我们好好地思考啊,的确我们有些人觉得——我通达如来的密意,我知道佛到底是什么,的确是非常的“奇妙”。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然后不退转菩萨,在恒河沙数的世间当中,一心一意地共同思求,实际上是也不能。

你看不退转菩萨的话,一般是一地或八地以上的这些菩萨,他们也是没有办法知道的。

那下面谁知道佛陀的最究竟密意?唯一佛才知道的。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又佛告诉舍利弗,无漏不可思议,甚深的微妙法,我已经具足。唯有佛陀,所有无漏的功德和智慧,都已经具足。甚深和微妙的法都得以通达,唯有我知道上面所讲到的这十种法,并且十方的如来也是一样的。

实际上阿弥陀佛也好,释迦牟尼佛也好,世间当中的其他的佛也是一样的,通达一切的法要。

《大乘密严经》里面讲过:“智慧最无比,为佛所能知”。“智慧最无比,为佛所能知”——因为佛陀的智慧,在世间当中是最无比的,唯有佛能所了知佛的密意。其他我们世间人,就没办法的。实际上,比如说物理学的科学家,他跟另外一个物理学的科学家,他们两个可能有共同的对话,互相都知道。其他人我们从来没有学过物理,或者说是我们连初中都没有上过的话,高层的知识我们跟他讲也可能没办法的。

【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

那么下面讲,真实的这种智慧,让我们应该生起信心,是这样的。舍利弗,你应该知道,诸佛的语言实际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宣说实相的利益众生的,没有两样的。那么于很多佛所说的法,应该生起信心。

佛所说的不管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也好,还有其他佛所说的话,只要是断除二种障碍的,具足二种智慧的佛陀、遍知,他所说的这些法,我们应该生最大的信心来接受、修行,这是很重要的。

【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他这里说,世尊已经说法很久了。当然在这个当中,佛陀所说的是真实的。

意思就是说,佛陀所说的这些法是不同的。比如说声闻乘的,缘觉乘的,还有大乘的。但是佛陀说了这么四十九年的这些法当中,最主要的最了义的法,实际上是《妙法莲华经》,这个我们也应该生起信心,应该好好地接受,通过信心来接受的时候,法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法的力量不可思议,我们都会得到的。

我们有些道友经常也是诵《法华经》,我们这里有个别的法师,过一段时间我也想一一地采访,看他们怎么诵的,怎么得的,也很有必要。你们有些一直一辈子修了很多年的《法华经》,我认识几个,我们学院当中有几个,但是如果还有的话,希望我采访你们自己透露一下你的——不是境界吧,你的整个,也不需要境界,不然你们可能害怕了——你大概念了多少年的《法华经》,或者是你学过多少年,就这些吧,其实功德非常非常地大的。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记忆,我很早以前讲《入行论》的时候讲过一个公案。有一个,大概是在东晋那个期间时候,好像记得那个公案是在《佛祖统纪》当中也有,好像《峨眉山旧志》当中也有。有一个法师叫法志,他七年当中诵《法华经》,诵《法华经》的时候,当时他那个诵经台下面有一个野鸡,这个一直听受。最后它就死了,死了以后给法师托梦,说是转生到山下的姓王的家里。后来法师刚好下山的时候,他们家里生那个孩子,正在举行一些盛宴活动,然后他去的时候,那么小的孩子都是,他说我的师父来了,会说话。并且,他腋窝下面,真的有那个公鸡的毛,有几根儿。后来,这个孩子名取为“翼”。后来那个孩子七岁的时候都出家,最后他的名字叫做昙翼。

我们好像讲过昙翼法师。昙翼法师,后来有机会,他依止过庐山东林寺的慧远大师,净土宗的祖师,还有鸠摩罗什等等。后来在山里面,晩年的时候,读了《法华经》,一直在读经,在茅棚里面住着。后来住茅棚的时候,有普贤菩萨的一个化现,有一个女的晚上来这那里,过程我不广说吧,然后第二天,你们自己看吧,什么用锡杖怎么按摩,以前讲过。后来第二天的时候,普贤菩萨已经现身,非常赞叹他,他的这种清净戒律,等等。

后来这个情况知道之后,有人给皇上请示,皇上特意开许修寺院,当时那个寺院叫“法华寺”,后来就叫“天衣寺”。好像现在浙江绍兴那边吧。据说现在那个名字,也叫做“法华寺”,以前我看过一些他们的介绍。但是可能寺院不大,以后到那里去讲《法华经》,如果有人请的话。

所以,你看刚才那个就像以前法王的传记里面一样的,有些法师只是把《法华经》天天念的话,飞禽如果听到之后,最后都获得人身。就像我们讲以前那个安慧论师的故事一样的,世亲论师念九十九万部般若的时候,安慧论师当鸽子而听到最后获得人身,特别智慧超群的一样的。所以我们读《法华经》,哪怕是在耳边听受,即使动物的话也能获得善趣的人身的话,更不用说其他的了。因此我们还是把这个法本当做非常重要的法。

【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

那么佛紧接着告诉诸声闻众,还有求缘觉众。

佛陀对声闻众讲声闻乘的法,缘觉众讲缘觉乘的法。

【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

我让他们离开了痛苦的束缚,究竟获得涅槃的。佛以方便的方法开示三乘,众生处处执著,“引之令得出”。

不管是什么样,用三乘的方法来,佛陀以大方便的方法来用三乘的法门,每一个众生于不同的环境当中,不同的方式,有各种各样的执著和痛苦,这些执著和痛苦,让他解脱出来,这是佛陀最善巧的方便方法。

现在有些人说这是心灵鸡汤、心灵鸡汤。其实这个心灵鸡汤,只要对众生有利的话,都我们值得接受。表面上看到这是很浅的,就这没有什么的。但是,对你来讲是可能没有什么的,但是对其他众生来讲确实也是很重要的,通过这种方式来让他真的放下、看破,获得自在。

以前有一个人,好像在佛经里面讲的吧。有一个人,两个手里面拿着花瓶供养佛陀,佛陀说是让他放下,左边手里的花瓶放下了,右边手里面的花瓶放下了。然后佛陀说三次放下,佛陀还是禅宗?我忘了,反正以前有公案。要求他放下,最后他说,我两手都已经放下了,现在还放什么?后来意思就是说,一切的话,不仅是行为上要放下,有时候心里就放下的时候,好像世间当中的所谓的痛苦,并不是特别严重的,只是我们心里放不下它。一旦我们心里放下,心里放下的方法,了知诸法的实相,这样以后很容易的。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吧,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