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妙法莲华经释8

妙华莲华经释

鸠摩罗什译

索达吉堪布 传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八课

下面先念《妙法莲华经》的藏文的传承。

(师念藏文传承)

我们下面讲《妙法莲华经》。

现在我们讲第二品当中,现在讲的《方便品》。《方便品》当中主要是讲佛陀的种种方便。

那么这个过程当中,我首先在这里也跟大家说一下。我们这次讲《法华经》的过程当中,好像我昨天也稍微提了一下。有个别的一些法师、还有一些学者,这次我讲《妙法莲华经》比较关注。比较关注,也是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好的方面我觉得因为《妙法莲华经》,这么长的时间,在我们不同的宗派当中也好,或者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以及其他的一些教派当中,传讲、学习、研究,这方面有是有,但是也的确不太多。所以这次大家要关注,以后的话依靠这种因缘,触动大家的激发性,应该说会各种方面去闻思修行。

还有一些不好的方面的话。有些是网上,本来都知道网上的任何消息,有一部分人是有智慧的,他用智慧很公正地来辩论、分析。但也有一部分人云亦云。所以,我的意思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当然有一些别有用心,或者是有其他目的的话,另当别论。如果是真正想弘扬或者说是修行佛法的话,不管是什么传承、什么弟子,不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说话,应该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说话,也更不应该为了什么自己的上师,自己的什么某个弟子而说一些、连不学佛的人也是不会说出来的一些语言。这样的话,互相的一些攻击,跟世间人没有什么差别。所以我们一般的一些网上的所谓的吵架,一些没完没了的一些争论,这些争执不息,没有必要的。

所以我希望,我昨天也说了,有个别的一些法师弘扬《妙法莲华经》的话,我们分别沟通,这是有必要的。在我们佛教当中,通过像对金子磨炼一般的讲、辩、著,这是很好的一件事情,这是非常好的。当然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有些人,我这次根据藏地的《法华经》,有一两品稍微调个个。在《添品》当中有一段在我们鸠摩罗什的当中没有,然后我就加在这里,他们说佛经是不能改,一个字也不能改。从严格方面讲,这也是有这样的,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字都不能动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可能《妙法莲华经》现在的鸠摩罗什翻译的这个里面的,包括《普门品》的偈颂,大家都知道原来的鸩摩罗什的译本当中是没有的,后来添加的。还有《提婆达多品》、富楼那的那一品,有个别的,也有不同的一些说法。所以如果真的这样的话,那么现在我们流通,可能也不合理的。

在有些有必要的时候,有一些调整,这应该不违背原意,也不叫会集本。所谓的会集本,后人有一些分别念,然后断章取义地加来加去,这是我也不赞叹。但是为了方便,为了后人的话,有个别的调整也许有需要的。包括我们藏传佛教当中的很多的前译译本和后译本有点不同的,前译的有些就比较古,后来后译的这些翻译家,把前面的译本的基础上,然后比较好懂的,这样的译本。但是有些也加前译的本,也有这样的。

有必要的时候,有个别的一些咒语、词也有加的。比如说我们汉地流传的《药师经》。《药师经》里面原文当中没有的一些八大菩萨的名号,还有有些——我们那个《药师七佛经》里面,我原来讲过吧,那个里面的有些咒语的话,也是现在念诵当中加的,但是印光大师也很赞叹,说是这样的添加,实际上是符合佛陀的密意,也利益下面的众生等等等,这样的。

所以包括我们天台宗的《大般涅槃经》。你们应该比较清楚的,就是鸠摩罗什的两个弟子,昙无谶的原本,感觉它特别难懂,不好懂。然后把昙无谶的原本的《涅槃经》作为基础,在这个上面加上法显所译的《大般泥洹经》。然后参考《泥洹经》的内容进行调整。原来是好像十三品四十卷吧,后来有二十五品三十六卷。然后编成了,编成什么?现在所谓的《大般涅槃经》,也叫做是“南本涅槃”。这是天台宗的历代大德也是非常认可的。包括智者大师的弟子灌顶大师,他也是对这个法本很赞叹,并且做了《大般涅槃经疏》。湛然大师,第九祖的湛然大师也是认可的。后来近代的谛闲法师,他也建议经常流通“南本”。

如果真的我们一个字或者是中间稍微一些意思的道理不能调整的话,可能历代的包括我们现在非常流行的,用的有些法本的话,也有不同的观点。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次我希望,我这次给大家讲《妙法莲华经》,我的动机,我的发心,也没有想抢那个谁的“蛋糕”。也没有给哪一个宗派,包括我们天台宗,我是非常的尊敬。天台宗的大德们,如果有一些比较合理的建议的话,我也会接纳。因为我们现在这个《妙法莲华经》是按照藏文的版本来,我要念传承,没办法,必须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否则的话,我跳来跳去的话,跟你们这边也是,是没有办法的。

但是如果讲完了以后,觉得这本书,这本,这种,叫,或者叫会集本,或者叫修订本不太合理的,尤其是天台宗的有些大德觉得不太合理的话,我们以后不流通也是可以。现在只是我们内部的有几本,其实这个都可以的。我得过这样的传承,这个给历史做个证明。以后我们得过这样的传承的人,应该对它有一个交代,这是他自己心中有数,都可以。

当然最近有些说是什么天台宗没有传承、法脉落空,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虽然汉地历来都是没有像藏传佛教一样的,念传承的这种习惯是没有的。但是我们汉地的各个教派和各个宗派,都有自己的法脉和都有自己的传承。所以每一个地方的这种方式都不相同的。所以我们学习有一些藏传佛教的弟子,也不能过分地判断,好像是只有某个宗派有传承,这个是合法的,别的都是不合法。

我是从来没有这样想过。正因为这样,我不管是净土宗也好、禅宗也好,我对汉传佛教的各个大德,各个宗派的大德,非常地尊敬,发自内心的,我想应该。如果我要真的去辩论的话,我也许,学过那么多年的因明,而且我也在辩论过程当中的话不是特别地失败。我对个人来讲我并没有畏惧之心。但是,我想我们佛教徒不是以争论,争执不息的,这种辩论的话,就像是空谷声一样的,传来传去、传来传去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而且在过程当中,如果产生一些贪心和嗔心的话,的确这不是佛教徒的行为。

所以希望大家应该以一种公正,合理,对所有的——我们本来佛教徒也不多,甚至可能有很多其他的也趁机,对佛教徒的这种微弱的生命通过各种方式来,中间挑一些是非吧。这样的话没有必要的。希望大家,如果我的一些行为不合理的话,到时候我不管是,在居士面前,在大德面前,我也可以承认。但是如果是合理的话,我们应该互相沟通,否则的话,光是现在有些人所说的,大家都争起来的话,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不合理的。

所以说我在这里,也是稍微表示一下。实际上我并没有认为这是一种很大的事情。这是我们给大家讲的过程当中,有一个这样的交代,那么大家认不认可或者是什么样的话,应该后人可以去见证。包括我自己的话,我是很欢喜的,遇到了《妙法莲华经》。而且本身《妙法莲华经》也并不是只是一个天台宗,他所指定的一个他的法本,谁也不能动,也不是这样的。也并不是只是一个汉传佛教,他所控制的,也不是这样的。佛经,任何一个众生,任何不同的民族,他有权研究、有权修行,当然因果每个人都是自己负责的。

所以我们愿意修学的人大家都是应该以自己的信心和智慧去接受。这个很重要,我在这里跟大家稍微提一下。

然后下面我们讲《法华经》。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前面已经讲了,当时舍利弗,也很想听佛陀真正所讲的《妙法莲华经》,舍利弗也愿意,想听受佛陀的教言。

我们前面可能有这样的回忆。当然听佛经的话大家不管怎么样有这种、一种挑毛病或者是吹毛求疵这样的心态的话,如果承认因果者的话,根据佛经的内容来讲应该是尤其是这种非法器,一般来讲最好是不为他传授,这是非常好的。

我记得在《杂阿含经》当中说,有一个人叫做是返戾,返戾他是特别爱挑毛病的一个人,别人不管怎么样,包括别人没有任何错误都是他就经常挑,后来他想找释迦牟尼佛的毛病。然后到释迦牟尼佛那里去了。到释迦牟尼佛那里去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正在讲经,正在讲经的时候,那么就是他很想挑毛病,但是后来突然就停了没有讲,然后他说:“为什么你不讲?”佛陀说:“我要说法的话,心要清净的。如果心里面带有嗔恨心、带有嫉妒心、带有一些非常严重的这种染污的意识的话,那么最好是不为他传。对他没有任何的利益。”后来他发现佛陀所讲的这些道理之后,他又观察自己的内心,原来自己来这里听课不是真正的一种发心,而是带有嗔恨心、带有嫉妒心。所以后来他发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然后就开始进行忏悔。进行忏悔,清净法器之后的话佛陀也继续说法。

所以我们无论是到哪里,听受任何一个课的话,其实因果也应该说是非常可怕的。应该自心得以清净,如果自己有些行为不如法的话进行忏悔。比如说我们一个装东西的碗,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法器的话,如果里面是很脏的话,倒了任何东西,最后都不会有好的结果的。如果自己原来是不好的,然后后来通过其他方式来把它洗干净的话就可以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在这里也讲一下,先听法的时候要再三观察自己的意乐,这是非常重要。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那么下面讲佛陀告诉舍利子,说是这样的这种妙法,实际上是诸佛如来,并不是经常说的。“时乃说之”——时乃说之的话,偶尔说的,不是经常说的,说的时间也不是很多的,就像是优昙钵华一样的。

优昙钵华,所谓的昙花一现吧。也叫做灵瑞花,也有这种说法。佛陀说法,舍利子当时依止了四十多年,从来没有听过这么甚深的法,也不是经常讲的。

《妙法莲华经》历来都是特别的甚深,所以说,包括当时蕅益大师做了一个《法华会义》。但后来很多人说他,说什么,智者大师的密意,后人如何如何。后来蕅益大师,我记得他说过一些,他说:前面的每个大德说的,当时的众生的根基不同,那么不同的时代当中,他对众生有不同的意义。他说:也许有人会骂他,他做《法华会义》会骂他的。但是,他自己所知道的这种境界,或者这种智慧,不管怎么样都要给别人交代。所以,我记得在他的序里面,讲了很多,当时蕅益大师弘扬《妙法莲华经》的一些状况吧。

我们在这里也讲到,《妙法莲华经》这样的经典,不是佛陀经常所说的,偶尔可能会说;后来的高僧大德们也是,不一定经常讲的,是偶尔讲的,就像是昙花一现一样的。这里面讲的是它的难得,或者是难以出现,稀有的这种功德。

【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那么佛告诉舍利弗:汝等,你们应该以信心来相信佛陀的所说的语言。因为佛陀从来是不会说任何的妄语,因为断除了说妄语的因。

我们凡夫人的话,肯定会说一些妄语,说一些自己的,自私的,掺有、杂有自私心的这样的语言。佛陀早就已经断了,就像《释量论》里面讲的一样的,佛陀说妄语的因,烦恼早已断除,正因为这样,他的广长舌相,广长舌相都是,他就可以覆盖整个面部。这是一般人来讲,根本没有的。他生生世世不说妄语和不说绮语的原因,他有这种特点。

因此佛所说的是金刚语,所说的是真实语,所说的无欺之语。所以,你应该相信这种法,非常难得的。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

佛告诉舍利弗,诸佛,随顺众生而说的法,那么他的意趣,非常难以解开。

因为,佛陀对不同众生的根基,宣说不同的法门。正因为这样,有时候,佛陀可能会,本来不存在的东西说可能有的;本来是不是实有的东西,也对某个众生的根基意乐,他会说有的。所以,这种意趣和这种密意,非常难以解开,非常难以解释。我们要懂得佛陀的密意难解。

【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为什么是这样?佛陀说我以无数的方便和无数的种种因缘,还有譬喻、言辞等等宣说了、演说了妙法。而且这样的法,并不是以我们世间的一些寻思者,以思量分别能了解的。

我们有寻思者、分别念严重的人,他经常凭自己的分别念,凭自己的贪嗔痴的这种意乐来进行揣测,或者说进行衡量,但,这个呢,根本没有办法。

【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唯有诸佛菩萨能了解佛陀的真正的、究竟的密意。

就像《心地观经》里面讲的一样,什么“大智方便不可量”,大智方便不可量。大智慧的这种方便方法的话不可量的。一般来讲,我们什么,佛陀的这种密意,非常难以揣测。不要说是我们凡夫人,甚至声闻、缘觉的话,无法衡量佛陀的最究竟的密意。“此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应该是究竟《宝性论》当中讲的吧。这种甚深的境界,佛陀甚深的境界,并不是声闻、缘觉二乘他们所了解的。

所以我们有时候凡夫人,可能凭自己的分别念,经常揣测佛陀的密意,这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佛陀所讲的法,他是有四种秘密,四种意趣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都有不同的他的意图等等。有些表面上看来,这可能不合理的,但是他对很多众生是有帮助的,所以,佛陀也会这样讲的。很多古今大德,成就者的话,他也是对某个众生的根基和意乐不同,也示现种种的方便方法。

因为我们这个方便品当中,主要讲佛陀的方便法。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为什么是这样?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才出现于世,所有的佛,唯一的大事因缘才出世。

所以《妙法莲华经》经常讲“开示悟入”的道理。很多大德,经常讲“开示悟入”,其实来源主要是《妙法莲华经》。包括我们现在汉地,“某个上师开示”,开示的话,它是“开示悟入”当中前面的两个字。比如说,本来法师给大家讲讲课,某个上师开示,某个法师开示,某个居士作开示。他这里所谓的开,破开无明。很多大德也有这种,破开无明,原来你包在无明当中,破开无明。

所谓的示,你原有的这种心性,给你指点出来、指示。比如说我们一个箱子里面有一块金子的话,打开箱子就叫开。示的话,就是这个金子,原有的这个。悟入的话,你光是发现都不行的,我自己要开悟,应该是我要证悟他的这种心性。入的话,最后我证悟以后,光一个证悟不行,一地菩萨、二地菩萨或者一般的一个证悟也不行,还要入于佛道。入于佛果才最究竟的。这种解释方法吧。

所以下面讲为什么佛陀宣说了这么多的方便方法,这都是为众生,实际上诸佛来一个大因缘是什么呢?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那么这是什么样呢,他下面讲。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

佛陀告诉舍利弗,为什么说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呢?其实佛陀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

第一个是开示悟入当中的开,开是什么呢?佛陀来到世界是干什么呢?我们可能众生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生活,迷茫,这样的。但是佛陀来到这个世界主要目的是让众生能开佛知见。认识佛的知见,使他真正得以清净。原来不是有烦恼障、所知障,无明已经包住了,这个打开于世间,这是所谓的开。

【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

那么所谓的示是什么样呢?“欲示众生,佛之知见”,为了对众生要指点,指示佛的见解,所以出现于世,这个是示。

【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然后什么是悟?“欲令众生,悟佛知见”,也就是说让无量的众生,真正能证悟佛的知见。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那么第四个,他想令众生入于佛的见道,出现于世。

所以“开示悟入”这样讲的。分别来讲的话,他有不同的这个解释方法吧。好像以前临济宗有一个禅师,他经常也是给弟子们做一些开示,但他要求大家好好的修行,不要来到世界为了吃饭、睡觉、聊天,这样打发时间的话不合理的,一定要修行。那一定要修行的话,根据《妙法莲华经》的开示悟入,他让弟子们给他回答。有一次有一个叫做是好像是楚泉大师,楚泉问他“开示悟入”是什么样的?后来刚开始他就一直跪着,不动,让他跪着,后来好像烧了一根香,因为他没有回答上;二根香的时候又继续问,他还没有回答;然后到了第三根香的时候,他说是我现在已经懂得了,懂得什么呢?禅师一个一个的问。

他说你“开”出什么?他说:“开出本有”。然后问第二个问题,那“示”怎么解释,他说:“示出本无”,本来的、本有的这种佛性,后来如果真正观察它的话,本来都是没有。那“悟”出什么?他说:“悟无有无”。他悟的是什么呢?没有有和无。最后他“入”什么呢?他说:“入出无碍”。这是一个临济宗,禅宗的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示方法吧。

“开示悟入”也有这种解释方法,这个与我刚才解释,稍微有点不同的。“开示悟入”,我在讲《坛经》的时候也稍微讲过,我们这里大家也应该知道。总而言之,认识心性的时候,才是真正到达最究竟的。原来我们讲《坛经》的时候,当时六祖大师给法达作一些指示,后来他悟出什么呢?他说:“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他说我诵了三千部的经好像还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心的本性,后来曹溪给他说一句话:“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他这一句的偈颂让他真正悟出,最后的话,“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也就是说: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他这样的道理已经悟出了,这就是所谓的“开示悟入”。

所以我们要讲这部经典的时候,有时候以禅宗或者以密宗的这种方式来解释的话,很好。其实这种窍诀的话,尤其是在我们密宗当中的《杰珍大圆满》。《杰珍大圆满》里面讲得非常细致的。原来有贡智云登加措的一个《杰珍大圆满》的窍诀书。还有伏藏大师列绕朗巴的。最早的时候,最早期的佛教徒,大概是80年代的时候吧,我是传过。我们这里可能现在还没有死的,有极少数人吧。很多都已经离开这个刹土,也是离开整个娑婆的世界,不知道有没有。所以其实在这里面的有些窍诀,应该是从《杰珍大圆满》,有些是直指心性方面的窍诀,非常跟《妙法莲华经》的道理相似。

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的见解部分,抉择等净无二的时候,也引用过本经的一些教证,大家可能也心中有数。

【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下面我们讲。佛陀告诉舍利子,诸佛以这样的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

佛又告诉舍利子,诸佛如来实际上是只教化菩萨的。

最究竟的意义,诸佛如来最主要的,让他们得到一个阿罗汉果位、得到辟支佛的果位,不是这样的。他最究竟的目的,就像我们办学的话,最终让大家都要考大学。很多教育的目的,让大家的水平达到最高的境界,这是最主要的目的。

【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所有的所作,常为这一件事情,也就是说一切佛陀的所作,全是让众生最后得到,真正获得佛的果位。而唯以佛之见解示悟所有的众生。

那么佛,其实成佛的目的是什么?让众生开悟。除了以外,并不是获得佛果以后,让他快乐,让这些菩萨有吃有穿,不是这个目的。让众生真正开悟,这是目的。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那么佛陀告诉舍利弗,如来以一佛乘的方法为众生宣说佛法,没有其他的乘,更不用说二乘、三乘,这些都是没有的。

因为《妙法莲华经》当中主要的是,究竟弘扬一乘。应该是《入楞伽经》当中讲的吧,“无有乘差别。我说为一乘。”没有乘的差别,我说只有一乘。“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为了引导众生,分别说了很多乘。

也就是说本来乘没有什么大乘、小乘,小乘当中声闻乘、缘觉乘,大乘当中密乘、显乘,这些都是没有的、没有乘的差别。

但是佛陀说,我只说一乘,究竟一乘法门。《妙法莲华经》的究竟意义,就是说佛乘,这个道理。但是因为众生一下子没办法接受,所以我们后面也会有比喻,马车、羊车、牛车,很多车的比喻。所以每个众生的根基不同,他会引导众生的缘故,说了很多乘。

我们经常讲,在藏传佛教的密法里面讲九乘法门,声闻、缘觉、菩萨乘,事续、行续、瑜伽续,还有玛哈约嘎乘、阿努约嘎乘、阿底约嘎乘。还有些经典当中,乘有分无数的。原来法王如意宝讲的《直指心性》的,《直指心性》还是《大幻化网》的注疏,那个里面都讲了很多乘。不是《大幻化网》,一个《续部》的注疏。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这里说没有三乘和四、二乘等等。所以佛告诉舍利弗,一切十方的诸佛也是如是。

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所有的十方诸佛,他最后宣说的什么,唯一的佛乘。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佛告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边的方便方法,以各种各样的譬喻和因缘,还有以言辞来为众生宣说法,说的是什么呢?最究竟还是一乘法门。

所以过去的佛,佛有无数的佛,这些佛他们用种种,用比喻、用方便方法,还有很多的因缘法、案例等等,最终让众生都通达一乘法。

【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是诸众生从佛那里听闻的是什么呢?“究竟皆一乘”,也就是一切种智的佛乘。

这些众生在如来面前听闻的就是究竟的这一法门。

【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佛告诉舍利弗:同样的道理,未来的这些佛也会出生于世,但是他们也要照样有无量的、无数的方便方法,种种的因缘,种种的譬喻和言辞,也是同样为众生演说佛法,那说的是什么呢?也是唯一的一佛乘。这些众生也是在佛那里听到的是什么,究竟的一切种智。

【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

佛告诉舍利弗。同样的,现在的,未来的、过去的。现在的十方无数的、无量千万亿的佛土当中,也有很多佛陀世尊,正在住世、转法轮。他们也会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藏文当中“饶益安乐众生”,刚才过去也是,无量无边的佛陀饶益安乐众生。那么未来的话,也是无量无边的佛陀饶益无量众生。好像这句话,在前面的每一段的后面都有。

佛陀也是,我们刚才也讲了,其实《法华经》的其他注疏当中也是说过,其实佛陀成佛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饶益、利乐有情、利乐众生。这个大家一定要知道。我们现在很多人发愿:“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我要发愿成佛,我要发愿菩萨。”目的就是我要度众生。哪怕是我们念阿弥陀佛,用转经轮,或者给别人讲经说法,给别人辩论,给别人任何事情的话,前提我要利益众生,而我并不是:我要恨众生、我要害众生。千万不能有。

所以我们有些大乘佛教徒,一定要心地要善良。在任何时候,保持自己这种清净的心。要不损害众生,不扰乱众生的心,这是我们佛教徒的基本原则。当然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有些人会欺负你,有些人侮辱你。但每一个这种过程,这是最好的一种修安忍的机会,如果没有这样的话,怎么修安忍呢。就像布施的话,没有乞丐,你就没办法有布施的对境。持戒的话,没有杂乱的环境,没办法守持清净的戒律。同样的道理,修安忍的时候,要看到一些野蛮的众生,或者对自己进行加害的时候,我们要保持一种特别清净、稳固的这样的心。

包括我们两个人一起出门、一起炒菜,这样的时候,一个人特别懒惰,一直坐在那上面,动都不动,今天也是让你做饭,明天也是让你做饭。那这样的话,到最后,有些人,有一个道友说“他天天这样不动,我就热了、我就火了”。什么叫热了,什么火了。然后他说:“我就说他了,然后他就不说话了”。我说:“不说话了很好,安住”。“不行,他这样不说话,我更气,我更不舒服。”的确也是,饶益众生啊,希望我们大乘佛教徒在任何时候都会,遇到一些众生,现前一些众生的时候,保持这种宁静的心态。

当然作为一些凡夫人可能刚开始,比如说别人开始打你,别人开始抢你的财物,这个时候,你可能心里不舒服的。但是你可以心静下来——佛陀当年是怎么样的,历代的高僧大德是怎么布施身体的,那抢我的东西,也实际上是没有什么的,身外之物。哪怕是我的身体,身体如果被别人谩骂或者是捶打的话,那我看怎么样。

尤其是原来“文革”期间,我们藏地有很多很多的一些高僧大德们,修行当中表现出来的心里的功夫。当然这种心里的功夫,你在学习的时候要培养,否则的话,就像一个当兵的人,他平时没有训练,真的到战场上的时候,他就更加着急,没办法的。

所以,有时候我们看佛教徒,心特别急,特别冲动。发起来的这种嗔恨心也是非常非常的严重。当然极个别的有些人可能为了示现众生,让他们调化,可能现一些相。但是除此之外,我们凡夫的真正的自相的烦恼生起来的话,我们还是用很多方法来安住,“如树而安住”,是吧?这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在这里,饶益众生,刚才未来佛也是为了饶益众生而讲一乘法;过去佛也是为了饶益众生,说一乘法;现在的佛,现在正在在十方刹土当中有很多很多的佛,他们也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说这样的究竟一乘的法。

【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诸佛以无量无数的方便法,还有种种的因缘、种种的譬喻、言辞,为众生演说诸法。那诸法说的是什么呢?唯一的佛乘。

【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所有的这些众生从佛那里听到的什么呢?究竟、唯一的一切种智。

【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那么佛陀告诉舍利弗,所有的诸法,实际上最究竟意义上来讲,只教化菩萨的,也是想以佛的知见告诉、开示给众生,想以佛的知见,让众生真的证悟;让众生真正悟入佛的知见。

在这里面也是“开示悟入”,他前面的“开”字并不是很明显的。但实际上,“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但教化”的话,只教化菩萨,也就是说只开菩萨,最究竟意义上佛陀所化的对境,开示悟入的对境,实际上是让所有的众生到达菩萨果位、到达佛地。这是我们最究竟的。

因此我们发菩提心的时候,我们暂时可能想帮助别人,哪怕是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个可怜的众生,对他少许的安慰,少许的安乐,也是我们的一种菩萨行为,但是这并不是究竟的。我们的目的,让这些众生是真正入于佛道,彻底断除自相续当中的烦恼和所知障,这个是目标。

所以我们学习大乘佛教的时候,每个佛教徒应该要想,我自己修行是不是为成佛?那么我为众生做事情,是不是让众生真正得佛果?暂时来讲,我们还是有必要跟这些众生,不管是讲那个“心灵鸡汤”也好,或者是什么其他的汤,什么三鲜汤、蛋汤、紫菜汤、白菜汤、豆腐汤都可以,如果不是鸡汤的话,其他的汤也有它的好处吧,大家都知道,应该有它的营养的。但是最究竟的话,我们让众生应该,获得一个最究竟的果位。

所以我们,这次学习这部经典的时候,大家每个人也是在人生当中遇到这样的究竟一乘的法,确实是难逢难遇的,很有福报才能遇到的。那这样之后,我们应该,我们应该怎么说?我们也应该用“开示悟入”的道理。从自身当中的话也可以这么想。然后我们对教化他人的时候也是从“开示悟入”,应该让众生趋入佛道。暂时来讲,佛陀也会示现对众生暂时做做饶益的事。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

下面说佛告诉舍利弗,他说:“我也是一样的,知道众生有种种的欲望,而且这些欲望根深蒂固、难以拔除的,相当于是已经随着他的本性一样的。”

我看我们贪嗔痴的话,应该是对每个人来讲是非常牢固的,这个习气很坚固。虽然暂时闻思几年、修行几年,但是一直破不了原来的固有的实执、烦恼、习气等等等等。

【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

但后来佛陀也知道情况之后,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言辞、以种种方便力说法。

知道众生不好教化,每个众生的习气也是非常严重的。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佛陀告诉舍利弗,如此得究竟一乘的佛乘,也是给众生讲一切种智。舍利弗,世间十方世界当中没有二乘,何况说是还有三乘,这些不可能有的。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

但是,佛陀告诉舍利弗,虽然究竟上是只有一乘,没有三乘,没有更多的乘,没有的。但是诸佛对于一些五浊恶世的众生来讲,什么是五浊?劫浊和烦恼浊、众生浊还有见浊和命浊。

那么这些众生,针对这些众生的话,那么佛陀还是会说三乘的意思。因为我们虽然究竟一乘对上根众生来讲是非常好的,但是对五浊恶世的这些众生,所谓的劫浊,这个劫很恶劣的,这个世间,刀兵、饥荒等等。还有烦恼浊,众生贪嗔痴的烦恼也很强盛的。那么众生浊,众生本身都是非常低劣的。还有见浊,见解也是,像空性见、慈悲见这些几乎都是很难得到。命浊的话,我们众生的生命也是比较短的,不像初劫的那个时候那样。所以从种种方面来讲,现在末法时代的众生也好,五浊恶世的这些众生,很难以调化。

【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

所以佛告诉舍利弗,这样的劫浊乱时,众生的垢染非常严重,而且有悭吝心和嫉妒心,非常的可怕。

现在很多人都是,经常用自己的嫉妒心,以嫉妒心一说话的时候,其实语言可以稍微加工的话都可以。因为我们有一种叫做,语言就像是画家手里的笔一样的,笔在手里,你怎么样画画的话,把他画成一个丑恶的人,画成一个很美丽的人。作为画师的话,他的画笔在手上的时候,他一下子就可以描画出来。

同样的道理,我们人心里面有嫉妒心的话,本来是一个好的事情你可以描述一个特别不好的。如果你心里有一个清净心和有个恭敬心的话,那本来比较严重的事情,你也可以把它做成一个很好的,很庄严的。所以我们众生,有这样的贪心、嫉妒心、嗔心。

【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那么很多不善根他们会做的。所以佛陀以方便方法力,一乘的这种乘分别说了三乘。

佛陀也是针对不同的众生,知道这些种性,一下子给他讲一个佛乘,最高的空性法,他们肯定接受不了的。因此给他们都讲了三乘的法。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

佛告诉舍利子。若我的弟子,自己认为自己是阿罗汉,自己认为自己是辟支佛,“不闻不知佛”,他不听,不知佛如来但教化菩萨,那么这个不是我的弟子,不是阿罗汉,不是辟支佛。

意思说,他自己认为自己是辟支佛,自己是阿罗汉,但他也不想听,也不想去了知佛的最究竟一乘的话,从究竟意义上说,他不算是真正的阿罗汉,从小乘来讲,实际上他并不是真正的小乘的果位。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

佛又告诉舍利弗,如果比丘和比丘尼,自己认为是阿罗汉,自己认为自己是最后有者,最后究竟涅槃者,而且不愿意发愿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知道这些人叫做是增上慢人。

我们有些小乘根基的人,有些可能小乘者,我只求一个阿罗汉果位,只求一个辟支佛。其他的,我就不求大乘的,不求三藐三菩提的话,那么这种人可以叫做是增上慢。增上慢有两种的,有一种增上慢他自己没有得果,认为是已经得果了,这种人也可以叫增上慢;还有一种,他自己已经获得了小乘的果位,认为是这样的,他确实得也得了,但是,他不愿意再求佛果的话,这个也叫做是增上慢人。

【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

为什么是这样讲?如果比丘,真正获得了阿罗汉果位,但是不信仰、不相信这个法,不可能的,无有是处。也就是说,如果你获得了真正的阿罗汉果位,不相信此法是不可能有的。除非佛陀灭后,后面的佛没有现前的话,有这个可能性。

【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

为什么呢?因为佛灭度以后,像《妙法莲华经》这样的大乘经典,受持的人,读诵的人,非常难得。

这个时候,基本上是没有的。佛灭度以后的话,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但除此之外,不会有的。

【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如果遇到其他佛于这个法更加快速地了知。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佛告诉舍利弗,你等一定要相信、信解、受持佛陀的语言,为什么?诸佛如来从来也不会有妄语,也不会有其他的欺骗众生的语言,所以从究竟意义上没有其他的乘,唯一一乘。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我还有其他的事情,后面可能讲的不是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