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二、宣说七种甚深法:
在藏文译本中,此处讲了“八种甚深法”,但我看很多汉译本中都只有七种甚深法,所以我们在科判上也如是安立。
|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舍利子”是观世音菩萨与舍利子对话时使用的呼唤词,表示一种提醒,意为:舍利子,你应该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利子,你应该明白,是诸法空相……
「五种不译」
唐代大译师们翻译佛教典籍时有五种不译 [1],即五种不需要翻译的情况:
第一种是秘密故不译。比如大悲咒、楞严咒、百字明、观音心咒以及《心经》中的咒语等,因其意义广大且极为深奥,所以不用翻译。
第二种是多义故不译,即具有多种意义的词语不用翻译。前两天讲到,佛陀也叫做“薄伽梵”,由于“薄伽梵”具有多种含义,所以不用翻译。
第三种是此方所无故不译。由于某种事物在当地不存在,也就无法翻译。
像印度方言中的某种说法,在翻译时本应将其意义原原本本地转换为汉语,但是如果中国没有这种说法,也就无法翻译。
再比如藏地的“糌粑”(རྩམི་པ །),因为汉地没有这种食物,所以也无法翻译——将其译为“面粉”“ 白粉”“青稞粉”等都不行,后来很多译师就直接进行音译了。
另外,有一些人名、地名等也属于这种情况,如“阎浮提”。
第四种是随顺传统故不译。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虽然可以翻译,但历代许多译师都是用音译,故保留前人的传统。
第五种是生善故不译,即以不译来表示极为尊重,如“阿罗汉”“菩提”“般若”等。
其实,“般若”不译的原因,还有前面所说的含义众多,如果单单译成“智慧”,意义就比较狭窄了。所以,《大般若经》《中般若经》等经典中都直接讲“般若”。
另外,像“舍利子”这个名字,在汉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语,因此不用翻译。“舍利”是他母亲的名字,是音译。在藏语当中,“舍利子”译为“夏热沃”(ཤ་རིའིི་བུ།),“沃”(བུ།)是“子”的意思,最后这个字做了翻译。
有些人的名字是具有意义的,如“扎西”意为吉祥,因此可以翻译。而有些人的名字没有具体意义,这种人名在印度、汉地、藏地都有,翻译时只要音译即可。
一位英国学者曾说:“现在几乎没有像唐玄奘那样被普遍认可的著名翻译家了,有些译师所翻译的作品甚至只有一个读者,就是他自己。在将佛经论典翻译成英文方面也有这种欠缺……”他在这方面讲了很多道理。的确,现在不管是藏译汉还是汉译英,都存在这种情况。
刚才讲到了五种不译,这间接说明,我们在理解佛经论典时,应结合印度、藏地的传统和风俗习惯,如果对此完全不了解,恐怕很难明白经论中所表达的意义。
「七种甚深法」
宣说七种甚深法的这段经文,藏译本比玄奘译本多了一个“无相”,即:“是诸法空性、无相,不生不灭……”所以,我以前解释汉译本的这段经文时,曾把“空”解释为两种含义:一是空性,二是空相,即相不存在。但这样解释很费劲,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讲七种甚深法就可以。
“空相”指第一种甚深法:万法之相为空。也就是说,万法不仅性空,其相也空。
为什么说万法相空呢?
表面上看来,相是不空的。因为我们所看到的男人、女人、房屋、山河大地等所有的法都有各自的行相,而且这些行相看起来确实存在。但实际上,这些行相只不过是我们分别念的假立,真正的行相并不存在。
我们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时候,也观察过这一点。在名言当中,瓶子的相的确存在;但以中观推理去审察时,它的相就连微尘许也不存在了。
因此《金刚经》中也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万法之相,在究竟意义上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一切法的法相、名相和事相都不存在,《中观根本慧论》第七品(《观三相品》)就专门破了这三相。
尽管诸法的相是不存在的,我们这些可怜众生还是会经常执相——执著声音的相、色法的相、味道的相等等。如果通达了外境中的所取相不存在,那么有境的能取相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抉择了般若空性的本体。
“不生不灭”指第二、第三种甚深法。
表面上看来,诸法依靠各种因缘的聚合而产生,夏有鲜花盛开,春有万物生长,但真正去观察就会发现,所谓的“生”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安立的。比如,观察因与缘到底怎样聚合,因是如何产生果的……结果都无法成立。
既然某一法就像石女的儿子一样从未产生过,那它的安住和毁灭自然也就不用探讨了。
经文中首先讲诸法的行相不存在,然后讲行相的来源即最初的产生不存在,最后讲它的毁灭也不存在。这是从有为法的角度来抉择的。所以,一切有为法都不可能存在,因为其法相——生、住、灭等都是不存在的。
另外,觉囊派有些大德说,这段经文是在讲三自性中的遍计法不存在。三自性即遍计法、依他起和圆成实。
“不垢不净”指第四、第五种甚深法。
“垢”即染污,指轮回。表面上看来,轮回当然是存在的,六道众生有各自的寿命、痛苦、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等。但若详细观察,六道轮回只不过是众生的迷乱显现而已,其本体丝毫也不存在。
“净”即清净,指涅槃。在未经观察时,无论是自性清净的涅槃还是离垢清净的涅槃都是存在的。但从空性的层面来抉择时,涅槃的本体就不存在了。
总之,染污的轮回和清净的涅槃二者都不可能存在。这可以理解为是从依他起(包括清净依他起和不清净依他起)的角度来抉择空性的。
其实,这里的“不垢”是指染污不存在。《中观根本慧论》第六品《观染染者品》中就抉择了染和染者不存在,第十六品《观缚解品》中抉择了束缚和解脱不存在。如果学习了这些,就能完全明白此处所宣说的道理。
“不增不减”指第六、第七种甚深法。从果位的角度来说,这是指圆成实不存在。
表面上看来,众生住于轮回之时,烦恼在增长,而且功德很少;趋入涅槃之时,功德会增上,烦恼和障碍会灭尽。也就是说,在众生位,贪嗔痴烦恼在不断滋长,而且不具佛陀的大悲心、无二慧和菩提心等功德;一旦成佛,相续中的所知障和烦恼障就灭尽了,同时如海功德不断增上。
从现相上来看,众生处于轮涅的不同阶段时,功德、过患的确有增有减。但从万法实相或般若波罗蜜多空性的层面来衡量时,所谓的“增”和“减”,只不过是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分别念的增减而已,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增加和减少。
总之,基道果的一切法可以摄在七种甚深法当中。或者说,由七种甚深法能推出遍计法、依他起和圆成实这三者不存在,如果这三者不存在,那么轮回和涅槃所摄的一切法就都不存在了。
国外的一位大德在台湾讲《心经》时,将这部分内容解释为“三解脱门”,即因无相、体空性、果无愿。“诸法空相”为体空性(即本体空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为因无相,“不增不减”即果无愿。这样解释也是可以的。三解脱门是一切诸法之本体,也是菩萨修行所要达到的目标。
以上宣说了基般若或自性般若。
戊二(了知道般若)分五:一、抉择五蕴皆为空性;二、抉择十二处为空性;三、抉择十八界为空性;四、抉择十二缘起为空性;五、抉择四谛为空性。
己一、抉择五蕴皆为空性:
|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我这次把科判分得细一点,你们以后如果感觉在字面上很难解释的话,就可以从科判上了解其含义。
“是故”,前面已经抉择了基:五蕴不存在以及有为法和无为法同体的七种甚深法。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呢?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谛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是故”二字就引出了这五个方面为空性的道理。也就是说,在抉择了基般若(自性般若)后,就开始广说道般若,其中先讲五蕴皆为空性。
“空中无色”,在空性当中,真正具实有的色法是不存在的。这里的“色法”指五蕴中的色蕴,而非眼根的对境色法。后者是十二处中的色处,二者有很大差别,学过《俱舍论》的人应该清楚。
“无受想行识”,空性当中不仅没有色蕴,而且没有受想行识这四蕴。
快乐、痛苦等感受,有想、无想的想,这是能取方面。行包括相应行和不相应行。
《俱舍论释》第一品讲五蕴时说,在一切心所当中,佛陀将受蕴和想蕴单独安立为蕴,这是因为,在家人贪图快乐的感受,因此经常为了房屋、财产、女色等而争执不息;出家人经常想自己的宗派好、别人的宗派不好,进而引发争论 [2]。
受想行识这四蕴在名言中可以如此承许,但从般若实相的角度来观察,这四蕴都是不存在的。
有些人可能会疑惑:前面已经讲了五蕴皆空,这里为何再次抉择?我以前也一直想:“为什么‘五蕴’ 出现了两次?”后来才明白,这两处分析的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基般若(自性般若)的角度,抉择诸法本体为空性;此处是从道般若的角度,宣讲在修道过程中应如何了知五蕴皆空之理。因此,二者在抉择方式上是有差别的。
己二、抉择十二处为空性:
|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在藏文译本中,这部分内容被翻译成:“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法成法师的译本也是如此 [3]。而唐玄奘译本中只用了一个“无”字。其实,藏文当中也可以只写一个“无”,但译师们如此翻译,可能是有增强语气等目的。
那天我给他们念藏文本的《心经》传承,花了很长时间,因为否定词特别多。如果用汉文译本,尤其是用唐玄奘的译本来念,就会特别快。现在很多人喜欢《心经》,原因之一也是它的篇幅非常短。
不过,很多人念了一辈子的《心经》,还是解释不来,包括有些大法师、大居士和大学生佛教徒。有些人甚至觉得《心经》中的道理与现量所见的事实是明显矛盾的,“为什么说眼耳鼻舌身意都不存在啊,明明是存在的!”
良价禅师是汉地有名的曹洞宗之开宗祖师,他很小就跟随一位禅师出家了。当时他年纪虽小,却非常聪明。由于每天背诵《心经》而不解其意,有一天他就跑到师父面前说:“师父,您看我的眼睛也存在、鼻子也存在、耳朵也存在,为什么《心经》中说它们都不存在呢?”
那位禅师想了一会儿,不知如何回答,就说: “你这个小孩子很聪明,我没办法教你,你还是去找灵默禅师求教吧。”后来他就依止了灵默禅师,再后来又依止了南泉禅师(马祖最得意的弟子)等,最后终于悟到了眼耳鼻舌身意等都不存在的道理。
「分开二谛是关要」
一些没有学过佛法,或只学过小乘法门、对大乘佛法了解不多的人,经常误解《心经》中的道理。我们到泰国时,南传佛教的一些法师就经常问:“《心经》中为什么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都不存在?这些明明是存在的东西,佛经中予以否定有什么密意呢?”他们对这些道理虽然也有所了解,但还是接受不了直接宣说诸法为空性的教言。
学过中观的人应该清楚,在名言(世俗谛)当中,眼耳鼻舌身从来没有被遮破过,不仅《俱舍论》中对这些法做了宣说,而且它们在世间显现中也是存在的。我以前学物理的时候学过光学,其中讲到眼睛是由玻璃体、晶状体、视网膜等构成的,这些具有实体的物质在名言中是存在的。
但以中观理真正观察时就会发现,这些法并不存在。比如,以中观推理去观察眼根,会抉择其为空性;如果眼根不存在,那么其他根也同样不存在。
我们若想从教义上通达《心经》,就必须翻阅《大般若经》《中般若经》等般若经典;若想从理证上了解《心经》,就必须通达《中观根本慧论》等中观论典,因为这些论典清晰抉择了现相当中的清净法、不清净法以及眼耳鼻舌身等均不存在的道理。
其实,我特别害怕在没有学过中观的人面前讲眼耳鼻舌身不存在。像以前的良价禅师,无疑是利根者,他经过到处参学,最终获得了很高的境界。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这样。
大概在唐代,有一位禅师正在为众人讲《金刚经》,当他讲到“无人相、无我相”时,一位居士站起来提问:“法师,您说没有人相、没有我相,那您不是人吗,您没有‘我’吗?如果没有,那说者您就不存在,听者我们也不存在。既然如此,我们现在正在听您讲《金刚经》这个现象又如何解释呢?”
其实,很多人只是执著于相的方面,根本不清楚世俗与胜义之差别。实际上,《般若经》并没有说名言中的眼耳鼻舌身不存在。我们即使问一年级的小学生:“眼耳鼻舌身存不存在?”他也会说:“存在。” 何况是释迦牟尼佛那样具有超胜智慧的大彻大悟者,更不会否认众生面前的显现了。
所以,这里所谓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存在,是指其本体不存在。因为众生面前的显现就像梦中的显现一样,真正观察时根本不存在,这个道理有丰富的教理依据。
十二处 [4] 包括五种色根及意根,此为六根,再加上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境,称为十二处。色包括显色和形色,显色有十二种 [5],形色有八种 [6];声音也有八种 [7];香有妙香、恶香、平等香和不平等香;味有甜、酸、辣、咸、涩、苦六种;《俱舍论》中还说,触有因触和果触,因触法为四大,果触法有柔软、粗糙、轻、重、冷、饥、渴这七种。
这些法在名言中是存在的,但在胜义当中或从其本性上去观察,每一种法都不存在。比如耳边听到的声音,无论美妙还是刺耳,均无有实质性的本体。以此类推,所谓的十二处都不存在。
[1] 五种不翻:唐玄奘立五种不翻之规:一、秘密之,故不翻,如陀罗尼者。二、含多义,故不翻,如薄伽梵之语具六义者。三、此方所无,故不翻,如阎浮树者。四、顺于古例,故不翻,如阿耨菩提者。是非不可翻,以摩腾以来常存梵音故也。五、为生善,故不翻,如般若者。谓般若二字,闻之者生信念,以如译为智慧,则生轻浅之意故也。见名义集序。
[2] 《俱舍论释》:“受与想二者成为在家与出家僧俗二者争论的根源,所有在家人均贪图体验乐受,于是为了财产、田地、牲畜与女人而争论不休;出家人由于对自他宗派有好坏的想法进而破立,展开辩论。”
[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舍利子!是故尔时空性之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亦无有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
[4] 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5] 《俱舍论释》:“十二种显色:蓝、黄、白、红四种根本显色;影、光、明、暗、云、烟、尘、雾八种支分显色。”
[6] 《俱舍论释》:“八种形色:长、短、高、低、方、圆、正、歪。”
[7] 《俱舍论释》:“声境有八种,即有执受大种声与无执受大种声。其中第一种有执受大种声分有记别声与无记别声两类,有记别声又分为如说法那样的悦耳声与粗语那样的刺耳声两种;无记别声也有如小钹发出的悦耳声与如拳击发出的刺耳声两种。无执受大种声也分有记别与无记别两种,有记别声又有如幻化人的传法声与如幻化人所说的粗语声两类;无记别声也有如铜鼓那样的悦耳声与如岩塌那样的刺耳声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