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讲“了知道般若”中的内容。
己三、抉择十八界为空性:
此处的推理方法,跟抉择五蕴、十二处为空性是基本一样的。但是由于众生有不同的执著要破除,所以经中就从三个角度做了宣讲。
|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即六境),以及依靠六根和六尘而产生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加起来就是十八种界。
十二处是以处的角度来讲的,十八界是以界的角度来讲的。按照《俱舍论》的一些讲义,“处”有处所和门的意思,“界”有种子和界性的意思。
轮回中万事万物的显现都要依靠十二处(六根、六境),就像庄稼的生长要依靠田地一样。而十八界中的六识则如同种子,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如果光有田地而没有种子,是不可能长出庄稼的;同样,光有十二处而没有六识的话,众生也不可能造业,没有造业就不可能有三界轮回的种种显现。这就是界之种子性、根本性的意义。另外,界也有界限、范围之义,如地界、人界等。
总之,基道果的所有法如果广说,应该以十八界来理解。
如前所抉择,十八界也是空性的。因为六根不存在,那么六根的所缘缘——六境(六尘)也不存在,如果根和境都不存在,那么依此而产生的六识也不可能存在。
「现空双运」
所以,所谓的十八界,只不过是众生面前迷乱的显现而已。正当显现之时,其本体就是空性的—— 在显现以外找不到空性,在空性以外也找不到显现。也就是说,显现和空性是双运的(现空双运),现即是空、空即是现,也可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在胜义当中,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不存在的,但这种“不存在”并非单空。有位法师讲: “一切万法在胜义当中如梦如幻,在世俗中则是存在的。”他讲到最高的境界时,也是这样抉择。当然,对于实执特别严重的众生来讲,可以暂时按中观自续派的见解来抉择,但这是不是中观最究竟的见解呢?肯定不是。
所以,大家不要认为,仅仅抉择十八界不存在就是《心经》的观点。实际上,显现和空性是无离无合的,就像正在显现的梦境与其空性本体无离无合一样。
「梦的比喻」
永嘉大师曾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做梦时,梦境好像确实存在,醒来后才发现一切都是虚无。同样,三界众生面前虽有种种显现,但若真正觉醒或者证悟了空性,那所有显现根本不可能实有存在,因为这一切都来源于空性。
有修证的瑜伽士、高僧大德们,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可以现前这样的境界。而一般的众生,则如《定解宝灯论》所讲,现的时候空不了,空的时候现不了,始终感觉二者之间是矛盾的。当然,如果进一步修行,到一定的时候也会证得现空双运的境界——现的时候空,空的时候现。
上师如意宝传莲花生大士的《六中阴》时,讲了他老人家自己的一些境界:在做梦的时候,他完全知道自己在做梦,同时也能了然照见外境的种种显现。这种修法在《六中阴》等大圆满法及很多上师的窍诀中都有,莲花生大士和密宗瑜伽士们的传记中也有诸多记载。另外,汉地禅宗的公案中也有类似的描述。
有一次,四祖道信禅师跟懒融禅师住在一起。懒融禅师晚上一般不睡觉,他就坐在石凳上打坐。但是道信禅师睡着后,一直在打呼噜,因此懒融禅师整晚都无法安心打坐。
第二天早上,道信禅师醒来后,懒融禅师就对他说:“你昨天晚上睡得太沉了,一直在打呼噜,我一点都不安心,坐禅也很困难。”道信禅师说:“我没有睡着啊,我晚上一直在观周围的环境,非常明清。”懒融禅师不相信,就说:“怎么可能?你整晚都在大声地打鼾。”道信禅师说:“昨天晚上,你身上有两只小跳蚤在打架,其中一只失败了,就掉在了地上,一条腿都摔断了,一直在叫,我怎么睡得着?”懒融禅师不相信,就去找跳蚤,结果真的找到了。
大圆满的中阴窍诀中也说,有些修行人明明在睡觉,但对于周围的环境却可以清晰地照见。我觉得,前面那位禅师的境界就跟这种描述非常相像。
对于初学者而言,显现和空性有点矛盾,睡觉和了知外境更加矛盾,甚至感觉这些都是不太可能的。
那天,我和慈诚罗珠堪布在成都住了一个晚上,他打呼噜的声音特别大,都把我吵醒了,但我过一会儿还是睡着了。第二天早上他对我说:“哎,你打呼噜的声音很大,我一晚上都没睡好。”我说:“你打呼噜的声音也很大,我也一晚上都没睡好。”我们好像都没有那种境界,所以一直互相影响。(众笑)
前面讲到,仅仅将十八界抉择为单空是不合理的。因为,眼界乃至意识界不存在的当下还有一种显现,但这并非凡夫人面前的那种显现。所以,空性与显现二者在凡夫人看来难免非常矛盾。因此,要想了解显空无别的道理,只有借助表示或直指,此外没有其他办法。
己四、抉择十二缘起为空性:
|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里讲到了缘起空性。
十二缘起支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我们以前在《俱舍论》《中观根本慧论》等论典中已经学过很多这方面的道理了,大家应该清楚。
在名言当中,十二缘起是存在的;而在胜义当中,十二缘起则不存在。那么,这种“不存在”本身(单空)是否存在呢?也不存在。所以经中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如果没有无明,那么无明的灭尽也不可能存在。
一般来讲,十二缘起包括顺式缘起和逆式缘起,或者说流转缘起和还灭缘起。声闻观顺式缘起(流转缘起),独觉观逆式缘起(还灭缘起)。从无无明、无行、无识、无名色、无触……一直到无生、无老死,就是还灭缘起。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无明,那么无明的灭尽也不存在;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乃至老死,其灭尽都是不存在的。经中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抉择十二缘起为空性的。
《中观根本慧论》第二十六品(《观十二因缘品》)中,也抉择了十二缘起为空性的道理,讲得比较细致。
「十二缘起支」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十二缘起支。
第一支:无明。龙猛菩萨、月称菩萨等很多大德说,无明就是萨迦耶见,即我执和我所执。还有一些大德认为,无明就是未能如实了知事物真相的迷惑心态。
第二支:行。有了迷惑的心态,行就会产生。因为众生会由于迷惑而不知取舍,从而造善业、恶业或无记业。
第三支:识。造了业以后,识就会出现。
具体来说,我们前世迷迷糊糊地造过很多业,就像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一样,有了业就会投生。若是胎生,识就是入胎刹那的心识。
密法的中阴窍诀中说,中阴身会看见很多人群,也可能看见美女等自己所贪爱的对境,这个时候不能生贪心,而要将他们观为上师佛父佛母。
世间也有很多人能回忆前世,有的人就说他在中阴期间遇到过老虎等。有一位禅师的公案中还说,他在某一世曾经变成了一只小猪。因为他在中阴阶段看见了一个特别胖的白色美女,就跑过去拥抱,结果就投胎了。他听到主人说:“我们的母猪生了好多小猪!”他一看,自己就是其中一只,于是马上撞墙自杀了。
的确,中阴境界中可以有各种迷乱显现。如果前世是人,到了中阴阶段,也会把母猪等看成美女。
第四支:名色。入胎后开始形成名色。此时,真实的色蕴还未形成,只有受想行识,这四蕴的聚合称为名色。有些人认为,这个阶段为脓液、团浆等,称为住胎七位或住胎五位。
第五支:六处。在胎中已显现六根的阶段叫做六处。六根显现后,六境也就出现了。
第六支:触。刚刚出胎时,六根与六境真实接触,但对于环境还有很多不适应。比如,会感到阳光特别刺眼;身体接触垫子时,就像落到了荆棘丛中一样,《大圆满前行》中也是这样讲的。我们讲《俱舍论》和《中观根本慧论》时,也给大家分析过“触”。
第七支:受。小孩会产生苦、乐、舍的感觉,这
叫做受。第八支:爱。有了受以后,就会排斥苦受、希求乐受,这就是爱,一般在孩童时代开始出现。
第九支:取。有了爱就开始造业,这是取。
第十支:有。有了各种各样的业,轮回就会不断持续。
第十一支:生。十二缘起摄在前世、今世和后世当中,生是指后世的投生。
第十二支:老死。有了生就会有老死。
众生就这样不断流转。
「抉择十二缘起为空」
在名言当中,十二缘起的存在谁也无法否认;但经过胜义观察,十二缘起确实是不存在的。
以无明为例。所谓无明,其实只是对万法真相未能了知的能取而已。这样的能取,无论从其本体上观察,还是从其最初的产生、最后的去处上观察,都根本得不到。
有些窍诀书中讲:我们可以说“用灯光来遣除黑暗”,但实际上,黑暗是无来无去的,其本体本来就不存在,如果存在,它将无法被遣除;同样的道理,无明的本体也是不生不灭的。
在抉择无明本体不存在方面,各教各派都有不同的窍诀。
「破我执」
总的来讲,我们为什么要讲《心经》呢?主要就是为了破相、破我执。如果真正能破掉我执,那么轮回的根本——无明也就不存在了,十二缘起的源头也就消失了。因此,破相、破我执还是很重要的。
关于破我执,禅宗有一个“破灶堕和尚”的公案。有一个中阴身(另有说法是他是一个魔鬼),专门想害众生。有一天,它看到路边有一个破旧的灶,就将其执为自己的身体,最后就变成了这个灶——有点像孤独地狱的众生。人们把它看作灶神,经常对它做供养,它也尽量随顺、帮助人们。后来,整个乡村的人都特别信仰它,整天对它做血肉供养。
有一天,慧安国师的弟子(即“破灶堕和尚”)路过那里,以神通看见了那个“灶神”。他觉得这个“灶神”非常可怜,人们对它做血肉供养也很不好,就用手上的禅杖在灶上敲了三下,但没有起到作用。他又以空性的见解为它直指(有点像密法中的直指):“你不应该将这个灶执著为自己,因为它只是由泥土、小石子等组成的。”他安住在空性的见解中,又敲了三遍,灶立即倒塌了。从此以后,那里再没有出现过这个 “灶神”。
在我们藏地,人们在夏天搬完家以后,也会在草地上留下三个灶,那种灶一般是用黄泥做的。我想,破灶堕和尚敲的可能是这样的灶吧?如果是石头做的灶,可能不仅敲不破,还容易把自己的禅杖弄断。
后来,有一个天人来到禅师面前,对他说:“以前我的业力非常深重,不仅将灶执著为自己,而且害了无数众生。通过您的法力和加持,我已经转生到天界了,不用再感受痛苦,非常感谢您!”
无明的来源,实际上就是萨迦耶见,即我执和我所执。如果没有通达中观法门或《心经》等般若法门,我们永远也无法摧毁萨迦耶见。虽然我们不像那个鬼神一样,将灶执著为自己,但我们将五蕴聚合的 “灶”执著为我和我所,跟那个“灶神”也没有多大差别。因此我们应该观察自己的分别念,思考“我” 到底是什么?
「“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
破除无明很重要。天台宗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我觉得这个教言很殊胜。但是,海外有法师讲《六祖坛经》时,对此观点不太承认,他说: “天台宗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不断破掉,法身纷纷显现,哪里有这样的事情?无明破完就破完了,什么都没有了,怎么会有法身的增长?” 其实,这样的说法不一定正确。任何一个法,若要真正理解,就必须去了解对方的宗派。如果只知道他宗的一两句话或一两段教言,可能无法直接予以遮破。
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并不是说无明有很多,全部在这儿排着队,“打死”一个无明,马上就有一个法身出现。实际上,无论众生相续中有多少个分别念,全都是无明的起现。如果我们在每一次起心动念时,都能认识到这是无明在作怪,并认识其本体,相续中的智慧就在增长,并不是说此时有无数个法身出现了。
上师如意宝经常在课堂上引用阿底峡尊者的教言:如果一天出现一百个分别念,也就出现了一百个法身智慧。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我觉得,智者大师所传的天台宗窍诀是很甚深的,现在有些人随随便便去遮破,到底能不能破掉呢?如果确实有能破的教理依据,当然也是可以的。不过我觉得,在佛教内部,没有必要将很清净的宗派全部推翻。比如,萨迦派和格鲁派的一些修行人如果天天“吵架”,真正明白教理的人倒是不会因此而生贪心或嗔恨心,但不明白的人可能就会产生邪见。
总之,破无明还是很重要的。破了无明,则无明的灭尽也就破了,因为二者是观待而生的。就像 “我”如果不存在,那么“无我”也不存在,因为 “无我”是依靠“我”而产生的。如果无明的灭尽不存在,那么直至老死之间的灭尽也不存在。这样一来,十二缘起的流转和还灭就全部抉择为法性空性了。
我这次讲得比较略,因为16号之前,我还想讲一点华智仁波切的窍诀或其他上师的教言,所以恐怕没办法广讲。
己五、抉择四谛为空性:
| 无苦集灭道,
下面讲苦集灭道不存在。释迦牟尼佛在第一转法轮中主要抉择了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首先,知道三界轮回都是痛苦的自性,这叫了知苦谛。那么,痛苦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集谛,即业和烦恼。苦谛和集谛为轮回所摄,苦谛是轮回的果,集谛是轮回的因。灭谛和道谛为涅槃所摄,灭谛是涅槃的果,道谛是涅槃的因。
「轮回之因果」
为什么说苦谛是轮回的果呢?
大家都知道,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有各自的痛苦。欲界三苦俱全——苦苦、变苦、行苦全部具足,色界只有变苦和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
《智者入门论》中讲,三界众生都被三苦所逼迫着。五世达赖喇嘛的一个祈祷文中也说“三界三苦所禁锢,轮回本性苦无边”,以前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当然,无色界的变苦和苦苦是以隐藏方式存在的。
讲到这里我又想到,《俱舍论》是应该学的,否则很多道理都无法细致分析。
刚才讲了,苦的来源就是烦恼和业。当我们前世转生为其他众生的时候,以无明和烦恼而造了各种各样的业,进而产生了这一世的痛苦。
总之,我们首先要了知苦谛,然后要知道苦谛的来源是集谛,此二者即轮回的果与因。
「涅槃之因果」
苦谛和集谛必须依靠智慧来断除,断除以后即为灭谛。按照小乘等宗派的观点,三界轮回的痛苦是一定可以被灭除的。当然,灭谛不可能无缘无故现前,必须依靠修道,或者说依靠道谛。
断除烦恼的方法有很多。净土宗主要以一心念佛的方式来修持道谛、现前灭谛;密宗依靠上师的窍诀来认识自心本面,从而断除一切烦恼;禅宗有参话头的方式,比如参“念佛是谁”,以此来参修、安住,这是以直断为主的顿悟法门。总之,大小乘各派都有殊胜的窍诀。
在名言的显现上,断除苦谛、集谛,现前灭谛等都是存在的,因此有取有舍。而在胜义当中,四谛的本体经过一一观察,根本不可能存在。《中观根本慧论》第二十四品(《观四谛品》)就对四谛有广泛抉择。
「讲经感触」
在座的人基本都听过《俱舍论》,也听过《中观根本慧论》,所以听《心经》一点都不困难。讲到名言谛的时候,大家就用《俱舍论》的智慧来分析。从表情上也看得出来,很多人已经进入《俱舍论》的世界了,好像自己的眼耳鼻舌身都存在一样,大家都很有精神。讲到空性的时候,又进入了《中观根本慧论》的世界,在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中全然忘我,连自己在打瞌睡都不知道了(众笑),好像真正融入了龙猛菩萨的怀抱。所以,我在这里讲课一点都不感到困难。
如果在别的地方,给从未听过《俱舍论》《中观根本慧论》的人讲十二缘起,他们可能会无法理解。所以,现在有些法师说,应该以通俗的语言来弘法利生,这非常重要。但有时候,用通俗的语言很难表达出佛法的甚深含义。比如“无明”这个词,如果用“特别愚笨”来代替,就无法诠释它的真实本意。
在学院讲经说法,的确有一种快乐的感觉,因为只要自己讲得来,百分之八十的人都能随着法音而思维。如果法师坐在法座上,不管自己怎么讲,下面的人都一点儿也听不进去,那讲十分钟也会觉得特别累,“哎,这样讲有什么用啊?”
尤其是讲《心经》,如果听众从来没有闻思过,他们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苦集灭道”。如果在有一定水平的佛学院,在有一定基础的知识分子面前讲《心经》,就会觉得有点讲头。你们以后弘扬《心经》的时候,可能会有很深的感触。
关于四谛不存在的道理,我想我在这里不用广说,大家可回忆一下《中观根本慧论》中的相关内容。四谛在名言当中是存在的,否则我们就无法修行,即使修了也没有什么意义;而在胜义当中,四谛都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实相中的真理。
「破相」
学习《心经》以后,大家应该破除对实有相的执著,这一点很重要,也是《心经》的核心之义。其实,不管是讲《金刚经》《心经》,还是讲《中观根本慧论》,都是为了破除对实有相的执著。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自己的修行应该会有很大的提升。
所以讲完《心经》以后,我会讲一个《心经》的简单修法。历代高僧大德,尤其是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们,都有修行《心经》的传统。我们作为后学者,不仅要从理论上研究《心经》,也要对其实际修持。
现在世间的很多大学教授、老师、博士,觉得自己学佛学得还可以,口口声声地说:“我要研究《心经》,我会背《心经》!”其实,《心经》只有二百六十个字,会背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我们这里的很多人连五部大论都能背诵。有些人因为从来没有学过佛法,现在稍微学了一点就觉得自己特别不错,开始在别人面前宣扬。其实,有的人虽然会背《心经》,但是如果让他讲的话,恐怕他就不知道该怎么讲了,因为他觉得“无眼耳鼻舌身意”等道理与现实特别矛盾。
「分二谛」
我以前也说过,现在很多地方没有二谛(世俗谛、胜义谛)的分析方法。有一位法师讲《六祖坛经》的时候说:“这位祖师讲得非常妙!为什么呢?因为他说 ‘无取舍’——‘无取’就是让我们不要执著一切善法,但是又害怕我们落入另一种执著,所以又说‘无舍’,让我们不要舍弃善法。”其实,这里的“无取舍”需要通过二谛来分析。当然,由于佛教是圆融的,一句话也可以有很多解释方法。
不管怎么样,按照中观的解释方法,“无取舍” 是指在胜义当中没有取舍——所取的也没有,所舍的也没有,修道不存在,佛不存在,轮回也不存在…… 就像《中观根本慧论》中所讲,轮涅所摄的一切万法都不存在。那个时候,你就根本不用害怕“因果不存在”“取舍不存在”的说法。
而在如梦如幻的世俗迷乱显现当中,取舍等一切万法都是存在的——所取的善法也有,所舍的恶法也有。我们的理解是这样的。
对于法义有不同的理解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由此而说密宗不合理、加持不合理等等,就没有必要了。但有时候也不要紧吧,佛教的所有派别都主张行持善法,在大的方面没有什么不同。
自古以来,宗派与宗派之间就有正常的辩论,但互相毁谤是不应理的。因此,对于某些不同的观点可以在辩论中予以遮破,但辩论过后,也有必要将对方的观点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