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三、了知果般若:
“广说般若之本体”可分为基般若、道般若和果般若,对于这里的科判安立方式,大家可以参考。有些藏汉高僧大德的注疏中,是将这一部分的科判立为“抉择处非处为空性”。
汉传佛教的一些修行人对科判不太重视,很少对这方面进行分析,但藏传佛教有这个传统。从多年闻思、辩论、研讨等方面的经验来看,我们发现分科判是相当有必要的。不管是经还是论,分了科判以后,所有内容都一目了然,而且围绕科判这个中心,解释起来也非常方便。
经文中说:
| 无智亦无得,
从名言角度来讲,智慧和所得应该是存在的。
智慧有很多种分类:法身智慧、报身智慧、化身智慧,大圆镜智等五种智慧,尽所有智、如所有智,佛陀的智慧、菩萨的智慧、阿罗汉的智慧、凡夫人的智慧等。
在未经详细观察时,这些智慧在如幻如梦的名言显现中确实存在,因为这是佛菩萨的功德,或者是世间人所具备的才能。
“无智”,从最究竟的层面,以般若空性的道理进行分析时,这些智慧并不存在。
有些注释中还讲到了“六度智慧”,即布施度的无二智慧、持戒度的无二智慧等。然而,所有智慧在最究竟的层面,即般若波罗蜜多空性当中,都不可能存在,所以经中说“无有智慧”。
“亦无得”,也没有“得”。“得”,指获得的功德或菩提。
在名言当中,获得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果位时,所得的法(果位)也有,能得者补特伽罗也存在,果位功德也全部具足。但这只不过是在未经观察时所安立的,是瑜伽士通过修行所获得的成就,真正以般若空性不可言说的实相境界来衡量时,能得、所得、得者这三者都不存在。
六祖在《坛经》中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表达了任何法都了不可得之义。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中引用了很多续部中的教证,说明实相当中誓言、佛果、智慧等都不存在。
「密宗的解释」
按照密宗观点,众生本来就是佛陀,当下具足圆满智慧,所以无需重新获得佛陀的果位与智慧。大译师贝若扎那在《心经》的注释中也是这样讲的。
前面讲到的“色不异空”,也可以按照密宗观点来解释:色即空性,由空性的妙力中显现色法,或者说由于自现不灭,故说“色不异空”。昨天有道友问到了这一点,我回去看了一下,觉得可以这样解释。
其实,按照密宗方式来解释《心经》是很方便的。原因是,一般来讲,《心经》是依第二转法轮来解释的,看起来是以抉择空性为主;也有按照觉囊派他空观点来解释的,此时主要是抉择如来藏本体光明不空。如果按照密宗的方式,则不分自空、他空,直接以二者圆融无违的方式来解释,这样就非常容易理解。
总之,“果般若”这个科判是从果位的角度,说明空性当中没有所获得的智慧与果位。
「藏文本《心经》译自汉文本?」
这段经文在藏文当中是:“无智亦无得,亦无不得。”跟汉文本相比,增加了一个“亦无不得”,意为“得”和“不得”都是没有的。对此,有些藏文注释中说:“无得”是指,在胜义当中,一切所得之法都不存在;“亦无不得”是说,在名言当中存在所得之法,如所获得的功德、佛果与智慧,以及五蕴、十二处、十二缘起等道般若所摄之法。
很多汉文译本中都没有“亦无不得”这句话,而藏文译本中有,不知是不是因为译师们所选的梵文版本不同。
在《心经》的汉文译本中,法成法师的翻译与藏文本最为接近。有些学者说,藏文本的《心经》是从汉文本翻译过来的,这种说法还需要观察。根据一些史书的记载来推测,藏文《心经》应该是直接译自梵文本的。
大概在赤热巴巾时代,法成译师将很多汉文经典译成了藏文,如《宝积经》的一部分,以及《楞伽经》《解深密意经疏》《贤愚经》等。从其传记和一些史料中看,他也将很多藏文经典翻译成了汉文。在敦煌石窟的古书中,就发现了法成法师翻译的汉文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藏文本在内容上一模一样。
任杰老师以及一些学者,尤其是研究《心经》的大学老师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藏文本的《心经》译自汉文本。但是,在法成法师的译著当中,并没有发现从汉文译成藏文的《心经》,只发现了从藏文译成汉文的《心经》。所以,说法成译师将《心经》从汉文译成了藏文的说法好像不是很可靠。
刚才说到,唐玄奘译本和鸠摩罗什译本都没有 “亦无不得”这句话,而法成法师译本和藏文译本中都有。这句话意为,在名言当中是有获得的——不仅果般若所摄之法有获得,而且道般若所摄之法也有获得。
以上就是“广说般若之本体”中的基般若、道般若与果般若之义。
丁三、证悟般若空性之功德:
|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以无所得故”,刚才讲了,在般若波罗蜜多空性的境界中,不仅没有所得的智慧和果位,也没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有为法、无为法等一切法。也就是说,在实相当中根本没有任何所得。
我们在学习中观或读诵《般若经》时也能了解到,菩萨修行达到一定境界时,会亲证不存在有、不存在无、有无二者都不存在以及有无二者以外的法也不存在的境界。所以在实相当中,真正的“获得”是根本不存在的。
“菩提萨埵”就是菩萨,这属于尊重而不翻译的情况。“菩提”意为觉,“萨埵”即勇识,意为心很勇敢,“菩提萨埵”就是已经觉悟的很勇敢的众生。藏文的“菩萨”是“向却森华”(བྱང་ཆུབ་སེམིས་དཔའི།),意思也是具有觉悟的勇士。
“菩萨”为何具有这样的含义呢?一是因为,菩萨要在无量劫中度化无量的众生、行持六波罗蜜多,这样的事只有非常勇敢的人才能做到,而不勇敢的人则望尘莫及。二是因为,在如此行持的过程中,还要具有一定的觉悟,没有觉悟是不可能做到的。
「出家人也可称为“菩萨”」
实际上,真正的出家人也可以说是菩萨。因为,如果没有觉悟,就不可能萌生出家的想法;如果心不勇敢,也不会真正出家。现在很多居士经常说:“我很想出家,在家里很烦,在社会上也很烦很烦!” 虽然这样说,却一直犹豫不定。他们是有一点点觉悟的,但不敢真正行持,甚至觉得没有头发都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其实,哪怕出家一天,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我遇到过一些老板、有钱人,他们自以为非常了不起,我就说:“虽然你有很多钱财,受到众人的羡慕,但跟一位特别贫穷的出家人相比,还是出家人的人身更有价值。”
但是,有些出家人却没有这个觉悟,以为出家以后只能这样过日子。其实,真正有觉悟的出家人不会这样,他们放弃了外在的一切,对于生活琐事并不在意,而且下定了决心:哪怕是天塌下来,我也要走我的路!这样的话,任何违缘也无法将其摧毁。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在般若空性的境界中,一切法都了不可得,所以菩萨都要依靠般若波罗蜜多——以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可以说,不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是没有的。
怎么依靠呢?并不是说将《心经》放在身边就算是“依靠”了,而是要将其作为自己观修的主要法门,以其精神来约束自己,经常听闻、忆念经中之义,有因缘时还要为他人宣讲。
关于宣讲《心经》,我昨天晚上也讲了,在外面讲《心经》还是挺困难的。我在几个地方讲过,都没有在学院讲的感觉好。因为在外面的话,可能讲故事是最好的,比如讲世尊传记中的公案,《百业经》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公案,很多人都听得懂,从表情上也看得出来,大家都听得特别高兴,觉得这堂课还是有收获的。
如果在外面讲《心经》,讲眼耳鼻舌身都不存在,讲所得的智慧和果位也不存在……大家就会非常疑惑:菩萨到底要依靠什么样的般若波罗蜜多啊?下了课以后,他们也感觉自己好像一无所得——以前读《心经》的时候很舒服,现在却什么都得不到,由此可能对般若空性生起邪见。
所以,有时候给没有佛学基础,尤其是对空性法门一无所知的人讲《心经》,并让他们获得利益是有一定困难的。
“心无挂碍”,但是我想,依靠读诵、观想般若,也会逐渐获得心无挂碍的境界。因为般若的空性智慧,可以扫除众生心中的迷乱障碍。菩萨依靠般若如理修持,也会将相续中的烦恼障与所知障遣除无余。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如果通达了般若空性,就不会再患得患失、焦虑不安,从而断除自相续中的障碍,断除障碍以后,依障碍而生的恐怖也就全部消失了。
三界轮回中的恐怖是不可言说的,人、天人、地狱众生等都有各自的痛苦和恐怖。然而,一旦心中没有挂碍,这些痛苦和恐怖将立即消失殆尽。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样一来,众生将远离三界轮回中的所有颠倒梦想。
汉地古大德的一些讲义中讲到了五种恐怖,即害怕死亡、害怕得到不好的名声、害怕堕入恶趣、害怕没有威严等 [1]。
藏传佛教的一些讲义中说:如果没有障碍,就没有转生轮回的恐怖,六道当中迷乱颠倒的梦想也会荡然无存。
「以《心经》对治烦恼」
通达般若空性对日常生活也是有帮助的,由于心中没有诸多挂碍,很多违缘和恐怖就会被遣除。
不知我讲过没有,有一个人还没有正式皈依佛门,但是她对我说:“我现在虽然不懂《心经》,但是每次跟丈夫吵架以后,只要关上门,好好读一遍《心经》,就觉得什么都空了,心里也舒服了。这个时候再打开门,看看丈夫的脸,就发现他慈悲多了,我跟他也有共同语言了。”(众笑)这也是一种远离恐怖。
我想,《心经》的加持的确不可思议。那个人可能每次都安住在空性当中,坐一会儿,然后转变就发生了。
在我们这里,有些金刚道友共同发心或共住一处,也会产生一些烦恼。我听说,前段时间来了小偷,有些女众特别害怕,就三三两两地住在了一起。但是因为她们在很多方面有不同观点,心里也有点烦恼。如果在产生烦恼时,关上门,念一遍《心经》,心中的障碍与恐怖也就消失了——“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也是一种对治烦恼的方法。
「密宗的解释」
经中讲到,心无挂碍就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最后获得究竟涅槃。依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相续中的障碍、执著会全部断除。
按照密宗的解释方法:自心本性无来无去,所知障、烦恼障在心的自性中本不存在,三界轮回如梦想般的执著本来清净,所以众生本来就安住于涅槃。
当然,我们首先要明白佛陀第一转法轮、第二转法轮和第三转法轮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才能明白密宗所宣说的道理。
「次第修行」
现在有些人认为密宗特别简单,不用修加行就可以趋入。尤其到了北京、上海一带,很多人问:“现在有人说,交六百块钱就可以代替修加行,到底可不可以啊?”我说:“这样开许的人,如果是个大成就者,我作为一个凡夫人根本没有能力去评判。但是,像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等传承上师们,都特别强调修五十万加行。如果交六百块钱就可以解决问题,传承上师们会不会这样强调呢?所以,我对这种做法还是有点怀疑的。”当时我这样说也许得罪了一些人,但该说的还是要说。
当然,如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所讲,我们也不敢说这种做法一定是非法,也许有些人真的不需要修加行就能获得成就。如果是这样,我们也很随喜,但真正能做到的人还是非常少的。现在,这样的“方便道”比较多,究竟是好是坏也非常难说。
听说,有一位宁玛巴的上师问一位格鲁派的格西:“你说,修黄教的法成就快,还是修红教的法成就快?”格西说:“肯定是修你们的法成就快嘛,因为你们只要交六百块钱就可以了。”这是个很尖锐的回答,听起来像是开玩笑,但是我想,这样的做法会不会令一些传承上师的教言隐没呢?大家应该考虑一下。
总之,密宗的确有修行的捷径和方便道,但是如果没有掌握好,也很难迅速获得涅槃。
丁四、证悟般若空性之果位:
|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佛陀,都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而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阿耨多罗” 意为无上,其中“阿”是否定词“无”,“耨多罗” 是“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为“正觉”。
“无上正等正觉”是佛的名号之一。佛陀有很多功德,为了表示尊重并彰显其不同的功德,我们就分别称佛陀为“如来”“无上正等正觉”“善逝”等。
一位禅宗和尚曾说:“禅宗的很多大德都获得了佛果,但他们不能叫‘六祖佛’‘五祖佛’,为什么呢?因为娑婆世界有一个规定,只有释迦牟尼佛才可以叫‘佛’,其他人都不能叫。就像学校里只有一个人可以当校长,其他人都不能当一样。”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是否合理。
像拘留孙佛等过去诸佛、释迦牟尼佛等现在诸佛、弥勒佛等未来诸佛,都是依靠般若法门而通达万法真相,并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果位的。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佛陀都是依靠《心经》而成佛的。因为按照我们的教法,《心经》是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过去佛出世时有没有《心经》不太清楚。
平时,我们恭敬法本、念诵经文、将法本随身携带,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修行人,如果对上师和佛法有一种不共的尊重心,就可以获得不共的加持和利益。
大家平时也应该这样想:“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佛,都是依靠《心经》《金刚经》等般若经典而获得果位的,因此空性法门是真正的见解脱、闻解脱、触解脱。遇到这样的法门,我们应该倍感欢喜和荣幸,并好好珍惜这种因缘。”
然而,相续中有颠倒邪见的人可能会想:“这些道理我也写得出来,而且我的文笔可能更好!你看,这里只有两百多字嘛,有什么了不起的,一些博士论文有几十万字甚至几百万字呢。”
虽然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文字,实质上却有天壤之别,就像真正的珍宝和赝品二者往往价值迥异一样。我们作为修行人,理应对佛经倍加恭敬与珍爱,这是很重要的。
[1] 五种怖畏:(一)不活畏,又称不活恐怖。谓初学者虽行布施,但因恐惧自己不能过活之故,常积聚资财,未能尽施所有。(二)恶名畏,又称恶名恐怖。谓初学者为度化众生而同入酒肆等处,然未能安行自若,犹惧他人之讥谤。(三)死畏,又称死恐怖、命终畏。谓虽起广大之心而施与财物等,但仍怖死,故未能舍身。(四)恶道畏,又称恶趣恐怖、恶趣畏、堕恶道畏。谓恐惧造作不善业而堕于恶道,故恒处于怖畏中。(五)大众威德畏,又称众中恐怖、大众畏、处众怯畏。谓于王廷执理之处或善解法义之威德大众前,恐惧自己言行有失,而不能于其前为狮子吼。此五种怖畏,于入初地时即远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