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修法
2006年2月4日
今天简单讲一下《心经》的修法。
前几天,我已经按照藏汉佛教高僧大德们的传统,在字面上对《心经》做了解释。现在,大家应该懂得了一些以前未曾了解的道理。这一点,从道友们考试、提问和研讨的过程中也看得出来。我想,通达《心经》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了解《心经》,那学习中观等甚深高法也有一定的困难。
我之前也多次提过,凡是大乘佛教徒都非常重视《心经》。
在藏传佛教中,各教各派都念诵《心经》;尤其是修行人早晚课诵的时候,几乎没有不念《心经》的;超度亡人等任何佛事活动中,《心经》也都不可缺少。
在汉传佛教中,寺院、居士团体以及个人的修行念诵过程中,《心经》同样不可缺少。在放生或开光等佛事活动中,《心经》也非常重要。如果在修建房屋或举行某种仪式前念诵了《心经》,事情就会进展得非常顺利、圆满,而不会遇到违缘、魔障。
不仅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重视《心经》,南传佛教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经常念诵《心经》。本来,南传佛教以修持小乘佛法为主,而且有些人对般若空性无法接受。但是现在,在泰国等国家,很多高僧大德和修行人都在持诵《心经》。有一位泰国法师曾来到我们学院,后来他又邀请我去泰国,我就在1999年去了那里。之后我发现,那位法师虽然是学修南传佛教的大德,但他的念诵集中也有《心经》。
由此可见,佛教三大派别都非常重视《心经》。不仅重视,而且有为数众多的人在念诵、修持且通达其义。
「体悟《心经》」
现在,学术界也有一些人专门研究《心经》,但有些人可能还没有领悟到其中的真正含义,无法品尝到甚深空性的美味。因为他们只是以学术研究的方式进行探索,有点像西方哲学的研究方式,这样的话,恐怕只能从文化层面对《心经》有所了解,而无法体悟到远离一切戏论的般若空性之义。
有些世间人虽然对三宝没有什么恭敬心、信心,但仍想学习佛法、探索佛法,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他们是将佛法作为自己的爱好;另一方面,他们将研究佛法作为获得名声、地位和财富的一种途径。
在我们佛教界,也有一些人只是以辩论、研讨的方式学习《心经》,从未深入思维过,因此也没有真正领受到般若空性的意义。
以前,在一些辩论场所中,有些出家人都白发苍苍了还在辩论。我想,在他们的心相续当中,佛法的真实境界应该是很难生起的。
法王如意宝曾在道歌中严厉呵斥过两种人:一种是每天耽执词句之糠秕的人,另一种是没有任何闻思基础就整天坐禅的盲修瞎炼之人。
有些佛教徒早上也念《心经》,晚上也念《心经》,每天都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却从来没有想过其中的意义——大慈大悲的佛陀,为什么说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都不存在?这样也是无法真正品尝到《心经》之妙味的。
因此,真正的佛教徒,既要广闻博学,也要实地修行。首先,要在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面前听受《心经》的教义。其次,自己要深入思考,仅仅听闻而不思考是不行的。这部《心经》,虽然汉文只有两百多个字,但若没有思维,也无法领悟其深刻的内涵。
比如,对于“无眼耳鼻舌身意”这句话,我们就要去思维,最后真正明白为什么说眼耳鼻舌身意都不存在。这样产生的智慧叫做思所生慧。
有了思所生慧还不够,一定要修。如果我们听到别人说某个东西非常好吃,但却不去品尝,那即使他讲得再清楚,我们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味道,更无法消除饥饿。同样,通过闻思对般若空性有了正确的认识后,也一定要实地修持。缺少修行,想领悟任何法都是非常困难的。
阿底峡尊者曾造过一个中观的修法,过两天也会发给大家,但最近可能没有时间讲。这个修法,是将一切万法从色法和心法两方面抉择为空性的,非常殊胜。
总之,我们作为修行人,仅仅每天辩论、在口头上言说还是不足够的,一定要再再思维。《心经》的篇幅比较短,内容也比较略,大家应该都会念诵,也可以做字面上的解释。在这几天的讲考过程中也看得出来,很多人都会讲:“前面是缘起部分,中间是抉择经义;抉择经义中包括基般若、道般若和果般若;基般若中分为宣说五蕴空性和宣说七种甚深法……” 但是,光会说而没有思维是不行的,还应该经常思维其甚深含义。
「修习《心经》的法器」
一般来讲,修《心经》的人最好有广闻博学的基础。当然,有些人好像缺少这方面的能力,一听法就觉得不舒服。前两天,有一个道友跟我说:“现在我每次听法,心里都特别烦,我要不要到汉地去?”我问:“你去汉地打算做什么?”他说:“也没有什么想做的,只是觉得那样可能会快乐一点。”我想,为了快乐而离开这里,可能不太好。
不过,众生的根机和意乐是千差万别的。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即生当中真正要达到广闻博学的程度也有点困难。但不管怎么样,还是不要离开《心经》的修法,这一点大家应该能做得到。
具体来说,修习《心经》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第一,要对上师三宝有虔诚的恭敬心。若无恭敬心,相续中就不可能证悟空性义。如印光大师所说:“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
第二,要对众生有大悲心。如果自己还不具足这一点,就要依靠《入菩萨行论》等论典生起大悲心、菩提心。
第三,要有空性正见。
这几个条件是不可缺少的。
《大乘经庄严论》中说,修持禅定要具足九种住心等条件。但若不具足这些,修持《心经》的人,也要具备我刚才讲的几个条件。比如,要有基本的因果正见;对三宝有恭敬心、信心;对众生有慈悲心;对般若法门有所了解,不会对空性生邪见,最好有一定程度的定解,这是很重要的。在此基础上,还要了解经文中从“缘起”到“随喜赞叹”之间的全部内容,至少能从字面上解释,知道每一部分都在讲什么。
这样的补特伽罗、修行人,可以说具足了修习《心经》的条件。
「前行」
◎ 陈设供品
如果有院子,就把院门锁上,再锁上屋门。
不管修什么法,都要把自己的佛堂打扫干净。然后洗净双手,陈设佛像和供品。若要修持《心经》,可以在供台上陈设释迦牟尼佛的唐卡或佛像,还可以摆放《心经》《金刚经》等般若经典和小佛塔。之后,在三宝所依前摆放五供等供品。五供不齐全也不要紧,可以点一些香。总之,要把供品陈设得庄严、悦意。
◎ 时间安排
如果是专门修持《心经》,每天最好腾出几个小时来观修。具体时间可以自己定,有些人是早上就开始坐禅。
◎ 不要枯坐
我以前也讲过,没有任何窍诀地枯坐不叫禅修。在打坐过程中,要么观释迦牟尼佛的佛像,要么观菩提心等修法。
有一部论著中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的修法,我去年在医院的时候本来想翻译,但后来没有翻译成。那个修法的篇幅很短,也比较简单。慈诚罗珠堪布的教言里好像也提到过这个修法。
此外,还可以修中观、般若空性;以前得过大圆满灌顶,并在上师如意宝或其他上师前得过本来清净、任运自成教言的,也可以观修。
我发现学院里有极少数道友,早上起来一直枯坐着。有些人可能以前在家的时候就有这种习惯。我问他是如何观想的,他说什么都没有想,这样可能不太好。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和《上师心滴》中都说过:如果一直修无念、不作意的法门,最高就是转生到无色界。所以,大家坐禅的时候还是要借助窍诀,这很重要。
◎ 入座准备
在入座观修之前,要把里里外外的事情都处理好,不要在打坐的时候突然想起电炉没有关、煤气没有关……于是马上站起来往外跑,这样打坐就有点儿困难。
以前的一些禅师、高僧大德,在打坐前会处理好一切琐事。噶当派的很多格西在教言中说:在坐禅的过程中,即使我的父亲死了,我也不会出门。大家也应该这样想:在坐禅的过程中,不管出现什么事情,不管别人怎么敲门、怎么喊,我都不会出去。
◎ 坐式、除垢气
首先,在比较舒适的坐垫上,以毗卢七法而坐。
再除三次垢气,观想:无始以来,以贪嗔痴为主的所有烦恼、障碍,全部从鼻孔中排出去。
然后,心完全静下来。
◎ 皈依、发心
先皈依三宝,念诵皈依偈。
然后发菩提心:今天,我依靠《心经》这样殊胜的般若法门而坐禅、修空性,并不是为了自己获得阿罗汉果位,也不是为了自己身体健康或得到什么,而是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
「正行」
◎ 作意依《心经》成佛
按照以前很多高僧大德修《心经》的窍诀,在最初的一两天当中,要这样观想:“我今天所修的法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要依靠它成佛!”要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作意。反复作意达到一百遍的时候,可能会有点困、有点累,此时就可以出定、休息了。中间休息时,回向、不回向都可以。
藏传佛教有些大德的教言中说,这个修法要上午修五次,下午修五次,每次作意一百遍,这样的话,一天就作意了一千遍。
如此修过之后,我们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感情”就会很深,也会得到一种特别相应的加持。
所以,刚开始先不用观想《心经》的意义,只要反复地想“我要修持这部经典,一定要依靠这部经典而成佛”就可以了。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样想一想算不算是坐禅,算不算是修法啊?”其实,这种怀疑只是我们的分别念而已。实际上,缘殊胜对境作观想有非常大的功德。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的前面部分也说: “持正法功德之六法:信解听闻佛法与随喜,赞颂趋入正法稍行持,皆离轮回播下解脱种。”而《心经》是八万四千法门、三大般若经的精髓,无论是将其作为分别念的对境,还是作为无分别的行境,都有很大功德。即使有人对其生嗔恨心:“哎,这个《心经》带着好麻烦啊!”他可能暂时会感受一些果报,但从长远来看,也会结下善妙的因缘。对此,《如意宝藏论》《入行论》中都有相关的教证。
因此,前面所讲的这种作意方式是很有功德、很有加持的。我们平时经常胡思乱想:“今天我吃什么菜?”“今年气候很干燥,怎么不下雪啊?”这些分别念没有太大价值,对于今生来世都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如果将《心经》作为所缘,不断地观想: “我要依靠这部法成佛,我要依靠这部法成佛……” 则有相当大的功德。
这样观修到量后,只要一想起《心经》,就会想到自己要依靠《心经》而成佛。
◎ 思维经义
然后就开始一步一步思维《心经》的意义:这一部分讲缘起,这一部分讲五蕴皆空,这一部分讲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
坐禅的方式跟前面是一样的。
第一天可以全部用来思维“我要依《心经》而成佛,我要依《心经》而成佛……”。第二天可以只在前面过一遍“我要依《心经》而成佛,我要依《心经》而成佛……”,然后就开始思维《心经》的教义,即从“缘起”到“随喜赞叹”之间的全部内容。一般来讲,一坐当中大概思维四十到五十次。
具体的观想方法,是借助离一多因等中观推理,思维十二处如何不存在、五蕴如何不存在等道理。智慧比较高、比较成熟的人,可以将《心经》的所有内容从头到尾观想一遍。如果智慧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那就反复观想五蕴空或十八界空等部分内容。这样观修四十到五十次左右为一次禅定。
这是修法中最重要的部分。
◎ 闻思修三慧
大家平时也听过《心经》,但是依靠听闻所得到的智慧,与自己思维、修行所得到的智慧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尽管大家闻思修行的时间比较紧,但还是应该自己去品尝一下《心经》的味道。
所谓闻所生慧,比如听上师讲“眼耳鼻舌身意不存在”时,你会想:“对,在道理上确实是这样的。”
进一步思维,你又会认识到:“是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法,无论如何也不会存在。”这是思所生慧。
而修所生慧,又与前者完全不同。当你运用上师教授的方法自己去推理时,相续中就会产生一种感悟:“的确,眼耳鼻舌真正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所谓的空性之义。但这也只不过是破了一个边,如果再破下去,无明等的灭尽也不存在。因此,有的边、无的边都不存在,万法远离一切戏论。最后,以五蕴、十八界为主的所有万法都可以抉择为——在名言中是如梦如幻的显现,在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这样的境界可以在自相续中油然而生。
通过对五蕴、十八界等的抉择,我们可以推知,轮涅所摄的一切万法,看似有如梦如幻的显现,其本体却怎样观察都得不到。因为,连十方三世诸佛都没有得到的法,我们就更不可能得到了。这种得不到的境界实际上就是般若空性。在这样的境界中安住一刹那,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
在修的过程中,首先要通过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等推理方法一直观察。其次,在观察所得到的境界中安住,到了一定的时候,自心就能够不离这样的境界。当然,从来没有如此思维过,自心与空性法门也没有相应过的人,刚开始要做到这一点有一定的困难。
以上就是《心经》的正行修法。
这个修法说简单也非常简单,因为《心经》在文字上是比较略的;说难也比较难,因为《心经》的意义非常甚深,想要真正获得相应的境界并不容易。
◎ 勿强行修法
很多上师说,修行要契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这一点很重要。比如刚开始的时候,上午可以打两座,每次打坐半小时或一小时,时间不能太长。当自己能够真正安住在空性的境界时,打坐时间就可以稍微延长。如果感觉不舒服,比如出现了头痛等情况,就不能继续修下去了,否则可能会出现精神错乱等问题。所以,修任何一个法都要根据自己的四大调和情况灵活安排,并与自己的界性相应。
如果在身体不好的情况下,还要强迫自己修下去,心想:“遇到这样的空性法门很难得,心脏再怎么痛我都要使劲地修!”(众笑)这种做法可能是不如法的。而且,麦彭仁波切、华智仁波切等很多大德都说,修行适合自己的心意很重要。因此,修什么法都尽量不要强迫自己,一强迫就会起反作用,效果自然不会好。总之,在修行过程中,我们既要精进努力,又要学会放松。如果觉得不适应,不能继续修下去了,就应该及时休息。
◎ 如理安住
有些教言中说,在安住的时候,首先要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然后在不离空性定解和光明显现的境界中安住。
上师如意宝在密法教言中说,安住有两种:一种是不离空性境界的真正的安住;另一种则是安住在阿赖耶当中,此时自心处于愚痴昏昧、迷迷糊糊的状态中,好像既非是也非不是,而且没有分别念的起现。其实,后一种安住并非真正的修行境界,而是修行的歧途,大家不应将其作为正行。
◎ 轮番修持
在修行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时时对般若空性持有很大的信心,这很重要。
首先要以单空为主进行修持,破除相续中的有边。因为,我们无始以来都在串习“存在”——我也存在、柱子也存在、瓶子也存在……形形色色、里里外外所有的法都是存在的。
在这样修持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可能会感觉不太适应,因为这种观修跟自己无始以来的串习是完全相反的。如果实在修不下去,就不必强迫自己安住在空性当中,可以转而思维《心经》等空性法门的功德,或者思维为众生宣说般若法门的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的功德,比如: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如何强烈,他是如何利益众生的;如果释迦牟尼佛没有转般若法轮,世间有多少众生还沉溺在轮回当中……这样忆念一方面可以消除疲劳,另一方面可以增上空性见解、积累功德。
在专门修持《心经》的几天当中,能安住的时候则安住,不能安住、座间休息的时候就可以读诵、缮写、供奉、思维、听受或传讲《心经》,这些善事是不能离开的。
以上就是正行的简单修法。
「后行」
每一次观修圆满都要回向:我这次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有了观修《心经》的殊胜因缘,我要将此功德回向给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愿这些可怜的众生早日获得解脱!
另外,我们也应该对众生生起更为强烈的大悲心。轮回中的很多众生,不要说听闻这么甚深的空性法门,他们连佛陀的名号也听不到。有些金刚道友的家人就是如此,他们生活的地方也的确算是边地,是没有佛法光明的黑暗之地。那里的很多人,将出家人看成是夜叉、罗刹一样的众生。有些道友想回去的时候就问我:“我回到家里以后,可不可以穿在家人的衣服?不然我的亲朋好友会觉得非常不方便。”每次听到这些情况,我就觉得他们非常可怜,连三宝的名号都没有听过,还经常对因果心生邪见。
除了人类以外,天上天下还有无量无边的可怜众生,我们也愿他们早日获得成就,依靠这样的般若空性法门而获得证悟。
修行《心经》后,我们的相续中应生起这样的功德:一方面,对般若法门和整个大乘佛法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另一方面,对可怜的众生有着更加强烈的悲心。
我们还应该这样发心:以后只要有机会就要宣讲《心经》,只要对方能接受,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也要把《心经》的道理和自己相续中对《心经》的证悟讲给他听;哪怕能令一个人在一生当中好好读诵《心经》,领会《心经》的意义,我就没有白来人间一趟!
大家不要觉得这样的目标太小,如果目标和愿望太大,则不一定容易实现。比如说,“愿世界上所有众生都由我一个人来度化”,这在短短的一生当中能否实现呢?恐怕很难说。
在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中,有时会以最主要、最典型的一个故事来描述他的一世,比如一生当中只度化一个众生。我想,在这个五浊兴盛的时代,一个凡夫人要在一辈子当中度化所有众生,其实是比较困难的。
我经常想:自己虽然没有什么证悟,但对空性法门和三宝的信心却是千真万确的。这种信心,遇到任何违缘和困难的时候都不会失毁。除非是自己得精神病或者着魔了,因为人的身心状态有时非常难以掌握,尤其是遭遇外魔或受到神经损伤的时候。除了这种情况以外,任何科学家来到我面前,无论对我说什么,都无法动摇我对三宝的正信——这样的凡夫正见,我想我肯定是有的。
有时我还会想:我在这样寂静的山沟里闻思了二十多年,终于在相续中培养出这样一个小小的正见。其实,这样的正见很多人都不具备。包括有些穿着袈裟的出家人,时而也会对三宝半信半疑。如果我能将这个正见传递给别人,就算没有白来这里,自己的努力也没有白费。
总之,我们应该对所有众生生起大悲心,这是很关键的。
回向功德以后,平时的言行举止也应以如梦如幻的空性境界来摄持,所作所为不离菩萨行,精勤地利益众生、饶益有情。
以上就是《心经》的大概修法。
「使人身具义」
我们得了人身以后,应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空性法门、对于这样殊胜的般若精要,哪怕在短短的时间内观修,也有很大的功德和利益。希望大家平时经常念诵《心经》,并随文入观般若空性之义。
另外,大家以后遇到与自己有缘、对空性不会生邪见的人,也要尽量劝他们持诵《心经》。其实,很多人只要了解了《心经》的功德,都会马上接受的。劝人修诵《心经》,不仅对他人有利,对自己也有很大的利益。希望大家都能以《心经》来利益众生。
「弘法利生的方便法」
我想,《心经》可能是最方便弘扬、传讲的一部经了。若想广说,则可以讲很多天;若要略讲,也可以很快讲完。我看国外一些文殊菩萨的化身、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大势至菩萨的化身,以及其他很多高僧大德,都在各个国家弘扬《心经》。1999年我们在新加坡的时候,我看到那里有很多藏传佛教大德的《心经》讲记,有的比较厚,有两三百页;有的比较薄,只有一百多页。如果略讲的话,半个小时就可以讲完——先念个传承,再讲一下大概意思,并劝大家以后多多持诵,这样宣讲也有很大功德。
另外,《心经》是谁都认可的,因此方便传讲。如果讲《大圆满前行》或其他某些法,别人可能会说:“这是密宗的法,我不能学。”——尽管他自己什么显宗密宗的境界都没有,还是会这样说。但如果要讲《心经》,大家都不会拒绝。所以,讲《心经》应该是最方便的。
最后,我们将此次讲闻佛法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他们早日证悟般若空性之义、获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