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系列讲座(三)推理:缘起性空

中观系列讲座(三)推理:缘起性空

2016 年 10 月 23 日

顶礼上师三宝!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中观系列讲座。本课距离上堂课时间较长,因为国庆放假稍微推迟了一些。星期天对于很多佛友来说比较辛苦,又要上班,又要参加共修和辅导,很多同学可能刚刚回家,非常随喜赞叹师兄们勤奋的精神!

本课学习的话题是《推理:缘起性空》,之前用一节课介绍了整个中观系列讲座的概况,第二节课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打好常识方面的基础。这节课我们用的一些术语是以上节课的知识做基础,希望大家能够回忆起来。

一、闻思中观的功德

正式宣讲之前,首先温习一下闻思般若(中观)法门的功德。

1、佛陀宣讲般若法门的时间最长

据历史记载,在佛陀 49 年的讲法中,宣讲般若法门的时间最长。 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妙法涅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颂词中讲到“二十二年般若谈”,佛陀用了二十二年宣讲《大般若经》,通过佛陀的示现,我们可以了解般若(中观空性)法门的意义多么重大,佛陀不可能花这么多时间去宣讲一个并不重要的法,由此可以认知到学习中观法门具有殊胜功德。

2、中观论典是通达《般若经》的钥匙

上师仁波切在《中论讲记》中开示道:“本师释迦牟尼佛圆满证悟缘起空性之后,于《般若经》等众多经典中再再宣说了诸法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去的实相。然而佛经浩如烟海,佛语深邃幽隐,薄地凡夫以自力无法通达其真义。悯于众生的愚痴蒙昧,龙猛菩萨撰著了《中论》为主的诸多论典,以理证深入细致地阐释了二转法轮的般若深义。”上面谈到《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篇幅非常广,意义非常深邃,作为普通凡夫人,不要说完全通达整部《般若经》,甚至一辈子当中都不一定有因缘把《般若经》完整阅读一遍。在这种情况下,又从何谈起能够依靠自力来通达这部经典的奥义呢?

因为照见了普通凡夫的困难,龙树菩萨以大悲心驱使,撰著了《中论》等中观著作、论典。通过快餐式学习相对简要的《中论》,归纳相关推理、法义,集中培训,有助于通达《般若经》的核心思想,包括《般若经》中的《小品般若经》,如《金刚经》、《般若摄颂》、《心经》等,通过学习中观,有助于深入领会这些经典的含义。我们应把学习中观看作一个非常重要的钥匙,打通这一关,将来阅读二转法论的所有经典都不会再有困惑。

二、名词解释

首先介绍“中观五大因”,也被称为“胜义理论”,指的是探究胜义谛的推理工具。通过这种理论,可以抉择、探究胜义谛的境界,他本身是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有助于通达真理。

“因”,是推理的意思,因明中的“因”也是这个意思,中观五大因的“因”指的就是“推理”。为什么要推理?推理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证成空性。之前讲过,“胜义理论”是探究胜义谛的推理工具,推理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达胜义谛,通达空性实相。

“中观五大因”是指中观宗常用的五种推理。“中观”,指的是中观宗,“五大”就是五种,“大”是指主要,五种常见的、主要的推理。落实到具体概念,有以下五种推理方式:大缘起因、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破四句生因。

这节课主要讲大缘起因和离一多因,下节课再介绍后面三种。

三、大缘起因

1、字面解释

什么是“大缘起因”? “大”,是殊胜的意思,表达了这个推理非常殊胜,具有超越的特征,可以成为推理之王,在五大因中是最殊胜的。什么是“缘起”?这个词语在佛法中非常常见,可以解释为: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和合对应“缘”字,生起对应“起”字,进一步来讲,依靠种种条件关系而产生存在。种种条件、种种关系,指的就是“缘”。平时所说的“因缘和合”,“因缘”指的就是种种条件、种种关系。“起”,可以理解为产生或存在。

“大缘起因”可以这样解释:以缘起作为依据,证成事物是空性的推理。通过缘起为“因”进行推理,得出事物、对象是空性的结论,这就是“大缘起因”的基本定义。因为他被称为五大因之王,所以今天先从最重要的推理学习。

2、例子

现在举两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如何通过“缘起”来证成空性。

什么是“缘起”?水果的产生也需要缘起。水果是怎样产生的呢?通过观察了解,它需要很多条件,首先要有种子、土壤,然后把种子种到土壤中,同时要施肥、浇水,还需要阳光、温度、氧气等,甚至还需要遮除一些违缘,比如害虫和其他旁生的侵害。水果的产生需要很多条件,具足这些条件之后,种子才会发芽、开花、结果。所以水果的产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第二个例子,这是一个杯子,也有人称之为“杯具”,它的产生又需要怎样的因缘?首先需要原材料,比如陶瓷,或者金属,在此基础上,需要人去进行加工,然后选择合适的加工方式,完工之后,还需要销售等环节,才能送到我们手里。这个杯子出现在我们面前,也需要很多条件。

3、基本思路

在凡夫人的境界中,轮回的各种显现都是缘起而产生,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果不可能凭空产生。我们来看一下基本思路, 缘起性空”,翻译过来就是因为“缘起”,所以“性空”。当我们再提及这四个字时,前两个字“缘起”是理由,因为有前两个字,所以后两个字才可以成立,因为有“缘起”,所以本性是“空性”。

4、复习知识点

在正式展开这个推理之前,先复习一下上节课的一些知识点。什么是“自性”?“自性”是实有的意思,包括“他”也等于“我”, 我”有真实的意思, 自性”有不受制约,独立自主的意思。而“无自性”,也就是自性的反面,非实有,无我,受制约,非独立自主,重点在不存在独立自主的本性。“自性”是独立自主的本性,“无自性”就是这种本性不存在。

5、翻译转化

“空性”是什么意思?翻译过来就是“自性空”,自性不存在,不存在独立自主的本性。由此可见,“无自性”和“空性”其实是一个意思。这里讲的“性空”,其实就是“自性空”,简称为“性空”。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缘起空性”,“缘起无自性”。

懂得“缘起性空”的含义之后,再进行下一步思维。把翻译转化一下,“因为缘起所以性空”是什么意思?因为依靠种种条件、种种关系产生而存在,所以不存在独立自主的本性。就像刚刚分析的水果和杯子一样,它是依靠种种条件、种种关系而产生,至于后期发挥作用,它的坏灭等属性,没有一个不依靠种种条件和关系而出现。因为它需要依靠许多外在的条件和关系,所以就不是独立自主的,独立自主与依靠外在种种条件是矛盾的本性。

下面来看这张图,用图片来说明“缘起性空”的道理。屏幕中的拖拉机可以行驶、发动、运载,有很多功用,这些功用需要哪些条

件才能产生?首先需要有人来驾驶,还需要有轮子、道路、地面、汽油、发动机,还需要驾驶员合理的操作,需要种种因缘,拖拉机才可以发动。如果没有这些因缘,拖拉机能发动吗?不能。如果没有这些因缘,拖拉机能诞生吗?也不能。

拖拉机与它相关的所有属性,它的诞生、销售、行驶、运载、损耗等等,没有一者不需要外在因缘,没有一者不是外在因缘和合之下产生的结果。如果离开了这些外在因缘,拖拉机什么都做不了,它“一无是处”,不能存在,不能发动,不能驾驶,不能运载,拖拉机所有的属性都是外在因缘赋予它的,它自身的属性是零。

当道路、轮胎、汽油、发动机,驾驶员的驾驶等所有因缘都具足时,拖拉机一定会发动,驾驶员踩油门时,拖拉机一定会往前走,它没有第二种选择。而它往前走,并不是自己的功能,它自己完全做不了主,不能决定是否发动,是否行驶,是否运载,它所有的功能及存在的意义,都是由外在因缘赋予的。它自己的属性,自己独立自主的功能性等于零。由此可以说拖拉机无自性,完全没有自己的本性。

我们可以分析很多事物,房屋、车辆、电灯、山河大地,乃至人、有情、旁生,我们的心等等,各种各样的有为法都可以分析。最终会发现,他们都是由外在因缘驱使而存在,如果离开了外在因缘,且不说去发挥作用,就连自身的存在都难以保证,这就是“缘起性空”的基本道理。

6、核心思想

“缘起”与“自性”互相矛盾,不可兼容。只要是“缘起”,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就不可能有独立自主的本性,乃至他有百分之零点一的独立自主的本性,这种本性一定不需要缘起,是绝对独立的。一旦说它绝对独立,外在事物就不可能干预它、影响它,不可能对它发挥作用。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中论》中说,“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自性”的意思就是无作,不需要造作就存在,不需要外在因缘去和合,不需要观待其他事物自己本身就能够成立。这有可能吗?完全不可能。拖拉机离开各种因缘之后,自己不可能成立。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是《中论》的一个核心颂词。凡是众多因缘所产生的法,可以说它就是空性,“亦为是假名”,在世俗谛当中唯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显现和虚幻的名称,没有实在的本体。通达了这种显现即是空性,也就是中道的奥义。

讲到这里,有些人会觉得:“缘起性空”,“大缘起因”是不是就这么简单?没错,就是这样“简单”。学中观之前,大家可能觉得很复杂,要学很久,有很多推理,非常繁琐,其实不一定是这样。简单来讲, 大缘起因”内核非常单一,非常简单,非常朴素。“简单”,并不等于容易通达,这里指它的元素不多,排列方式不复杂,“简单”的反面词是复杂、繁多,它可以是数量上的定义。

有些知识虽然非常庞杂,繁琐,一旦懂得之后,就可以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说:“我通达了,已经完全懂了。”不需要再做更多的思考,这是一种知识。另外一种看似非常简单,几句话就讲完了,但要真正吃透,就需要深入去努力、思维、实践。“大缘起因”看似简单,它的内涵非常深刻。

今天首先通过比较简洁的方式跟大家分享内涵,课后我们可以动用自己的智慧去反复观察。我们也没有必要惊讶:为什么这个推理,刚才讲是五大推理之王,最主要的中观宗的推理,讲到这么一点就没有了?没什么可惊讶的,不要把眼睛睁那么大!

7、延伸问题

分析了这个道理之后,有一个延伸问题,我们可能还有困惑:既然“缘起性空”如此简单,为什么我没有意识到它?为什么我从小都认为事物独立存在,是实有的、独立自主的?为什么我不能够自然而然地认知空性的道理?可以这样来回答:因为普通凡夫认知世界的模式是割裂(我暂时用“割裂”这个词,因为一时想不到还有其他词语来替换)的。后面我们来分析什么是“割裂”,什么是“割裂的认知方式”。

现在来看屏幕上这两张图,左边这张图称为外在显现。图上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有一本书、一部手机、一个杯子和一个苹果,旁边有凳子、窗户、窗帘等,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人的卧室,这些物品自然存在于屏幕当中。右边这张图片,我们叫做“割裂的认知模式”,怎么理解呢?在这些事物当中,可以选取一个对象进行关注,比如杯子。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脑海对着这张图片思维,把注意力聚焦到这个杯子上,就会发现心是怎样运作的:我们会把杯子凸显出来。心里想着杯子时,就具有排他性,把书本、手机、桌子都忽视了、排除了,心中只有这个杯子,此时这个杯子在心中就被凸显出来,或者说被割裂出来了。

这不单单是一个杯子,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去思考一座山,当这座山的概念浮现在我们脑海中时,脑海中就只有这座山,它充斥了我们的整个意识,具有排他性,当我们在想一座山时,没办法再想其他事物。所以,割裂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意识所思考、聚焦的对象被无限放大、凸显出来,它会在意识中与其他事物分割开来。在割裂的同时,我们本能地认为,这种对象是有自性的,是独立自主的。

我们会觉得这个杯子先天就存在,现在就存在,我们在想它时,这个概念在心中颠扑不破,我们认为它已经独立存在了。但是我们忘了这个杯子之所以存在于这个地方,需要很多条件,至少需要这个桌子,如果没有桌子,杯子如何放在这个地方呢?可能会掉下去。它的存在需要很多外在条件,但是我们思考时,把这些外在因缘都忘掉了,无视了,只想到这个杯子,当下我们就认为它是独立自主的、有自性的,我们认为这个杯子先天就存在。这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

认识到这种思维方式之后,反思一下,事实上是怎样的?我们认为杯子独立存在。是独立的事物,就不被外界影响、左右,不可观测,事实上这种独立、有自性的对像子虚乌有,不可能存在。如果一个事物绝对独立,它就不可能被外界影响,我们不可能去拿它,也不可能搬动它。

如果一个事物绝对独立,不能被干预,它就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不可能对其他事物起作用,也不可能与其他事物发生关系。因为它绝对独立,就意味着绝对封闭,不可观测。观测也需要发生关系,能观测的感官与所观测的对象发生一种联系,才能够说观测到了他。如果一个事物绝对封闭,绝对独立,外在因缘就不可能观测他。这样的事物没有作用,也不可观测,不管它存不存在,都可以说相

当于它不存在。凡夫的境界中不存在绝对独立的事物,我们能够观测到的,能够体验到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独立的,都是没有自性的。

下面用两个例子来说明。

这张地图下半部分是中国的东南沿海,东北地方叫东海,西南叫南海,右下方叫菲律宾海。这些海域有着严格的区域划分,都有边界。边界画好之后,就会对水域进行区分,这是南海,这是菲律宾海。当我们这样思维时,本能地认为,南海、菲律宾海是一个独立的东西,是一个先天就存在的事物,事实上这些海域有可能独立存在吗?完全不可能。虽然人为给它分了区域,划了很多线,但海域与海域之间,水流、波浪随时在互相交换,相互影响,虽然我们用心把它与周边割裂起来,独立起来,但事实上并不会被割裂。它们还是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的因缘在干预,在交换。

通过这张图片就会发现,外在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因缘际会,随时都在发生着各种迁变,各种影响,各种作用。虽然我们的心可以把它静止起来,定格在一个频道上,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它们不可能完全独立,它们是相互影响的。

第二个例子,桌子上有一个面包,面包放在盘子里,盘子放在桌子上。我们会觉得面包是一个独立的东西,就是它自己。我们这样想的时候,会认为面包是一个实体,有自己的本性:它的名字是面包,有独立的成分、功用、配方、属性,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本性。事实上面包与外界随时发生着各种交换,外在的温度、湿度、气压、环境都会对它有影响。外面的空气与面包中的空气随时在交换,微观层面的互动就更加明显。没有一个独立自主的面包放在这里,它看似独立自主,看似静止,实际却与外在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把任何一个局部单独抽离出来,都是荒谬的,它不可能单独存在。

不仅是面包,我们看到的任何事物,包括房子、山河、大地、汽车,都与外在因缘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不可能被单独抽离出来。我们的心在思考,在想起某个概念时,往往是用意识把它抽离出来,所以它在我们心的面前就是独立的,这就是凡夫人带有割裂性质的一种认知模式。如刚才所讲,在心的面前认为事物独立自主,不依靠外在因缘存在,它有自己的本性,那结果会怎样?如果有一个绝对独立自主的事物,后果之一就是无功用,不可能发挥任何作用。就像这张图片当中,一只蜜蜂被冻在冰块里,比喻冰块把它与外界隔离了,没办法与外在的植物、阳光、水土等发生任何作用,它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东西。在这个情况下,它不可能对外在施加影响,外在也不可能干预它,它就像一个黑洞,不可能起作用,与外界绝对隔离,这就是绝对独立的结果。

通过分析发现,我们的心在把局部从整体中分离时,有一个内在矛盾,如果顺着这个矛盾去观察,就会发现漏洞非常大,完全不符合事实。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互为因缘的,我们的心却把它独自分开了,这是我们经常犯的一种错误。

8、拓展

“大缘起因”虽然内核比较简单,如果去详细思维,也有比较难懂的地方。《中论》中云:“如诸法自性,不在於缘中,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重点看第三、四句,通过分析因缘和合的道理发现,事物不存在独立的本性,它无有自性,自身不存在任何属性,不存在自己的特性和本性。因为它自己没有本性,那么“他性亦复无”。“他性”,指的是其他事物的本性。“自”和“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把自己叫“自”,把之外的某个人叫“他”,所以“自” 他”是相对的。因为自身没有属性,自身是空性,所以与我们相对的其他属性也没有,也是空性的。

关键点在哪里?我们在思维因缘和合产生事物时,首先会预设若干个外在条件或事物,然后想象这些事物碰撞在一起,因缘和合之后,产生了新的事物,这个事物就是若干条件碰撞之后产生的一种果。通过思维发现,果的产生是因缘际会之后产生的一种现象,它本身不是独立自主的,没有自己的本性,没有自己的属性。

那么,这些外在条件有没有产生其他事物的本性?有没有这样的能力?果本身没有这样的属性,产生果的各种因缘有没有这样的作用和功能呢?观察就会发现,每一个外在因缘,本身还是缘起生,还是因缘和合之后的果,刚才产生果的外在因缘,仍然是之前能够产生它的其他因缘和合之后产生的一种果。每一个事物既是它(的)果的因,也是它(的)因的果,它们可以互为因果,本身同时具有因果的属性。一个人是他儿子的爸爸,同时也是他爸爸的儿子,他可以具有种种不同的特性。

我们在思维因缘和合产生果时,外在因缘也是无自性的,没有一个能够独立自主产生果的能力,这样的功用、属性是没有的。前面借用了“他”做推理,因缘和合之后产生果,通过这样的分析就会认识到果没有自性。我们并没有承认因缘本身有自性,如果因缘本身有自性,就不需要其他因缘来产生,自己就可以单独存在,显然这是矛盾的,万法都是缘起生。

“缘起”怎么去认可、认知?如果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叫“缘起”,它是一个东西,具有能够产生某个事物的功能和能力,当这样思考时,这个思维方式已经与缘起的道理背道而驰了。任何事物,在这个系统当中的任何属性、任何局部,都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和特征,包括“缘起”本身。我们假借“缘起”这个词语来表达果没有自性,事实上“缘起”本身也没有自性。

如果“缘起”实有,独立存在,那么仍然可以通过“大缘起因”来观察,这个“缘起”是不是需要缘起?如果需要,那么它本身还是无自性的,乃至能够产生这个“缘起”的缘起,还是需要缘起,还是无自性的。

大缘起因的重点在于,你可以在“自”和“他”之间的不同视角去切换,所谓的“自性”和“他性”,没有一个绝对的。站在主体视角,他对你来说就是“自”,站在客体的视角,他就是“他”。当你切换视角时,原来的“自性”就是“他性”,原来的“他性”就是“自性”。

通过分析发现,缘起系统中没有任何事物有自己的属性、功用,完全都是互为因缘的。从因到缘到果都无自性,不单单是果无自性,因缘也无自性,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推理。如果我们认为因缘实有自性,因缘可以产生他法,那么这不叫“缘起生”,这叫“他生”。关于“他生”和“缘起生”的区别,下一节课讲金刚屑因时会详细分析,今天稍微提一下。

这个地方有一点绕,比较困难,如果静下心来详细思考,内在原理是一致的,这是今天拓展出来的一个难点。

1)从空性反推缘起

很多佛友都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语——“缘起性空”,还有“性空缘起”。什么叫“性空缘起”?“性空缘起”是“缘起性空”的倒转,前面在讲“缘起性空”时谈到,“缘起”是因,因为“缘起”所以“性空”。当我们讲“性空缘起”时,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性空”所以“缘起”。可以反推:因为没有独立自主的事物存在,没有独立自主的本性存在(独立自主的事物和本性就是“自性”,没有就是“空”),所以依靠种种条件的聚合可以产生其他事物。

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个独立自主的事物存在,那么这个独立自主的事物就不需要因缘来产生,它自己先天就存在,不需要再产生。正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可以独立自主存在,都需要外在因缘才能够产生,当这种因缘聚合时,就可以产生这种果。归纳一下,因为“性空”,因为“无自性”,所以可以“缘起”。因缘可以产生果,“性空缘起”也是同样的道理,核心思想上与“缘起性空”一样,只不过它是由果推因,是一个倒转关系,可以类推。

2)如果没有缘起会怎样 ?

如果没有缘起,一切都是徒劳。为什么这么说?如果某个事物已经存在,就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有自己独立的本性,颠扑不破,不可能被外在事物影响,不可能被摧毁,更不可能被改变。如果事物的存在不观待缘起,那它就是永恒的,永远不会有任何变化,反过来讲,一个还没有产生的事物会怎样呢?永远不会产生。外在因缘不可能干预它,它自己的本性就是不存在,那么外在因缘和条件不可能让它从不存在变为存在,从无到有,不可能对它施加影响,不可能干预它,所以它会永远定格在不存在的状态,永远不会产生。

所以,如果没有缘起,不观待因缘,要么永远存在,要么永远不存在,只有这两种结果,我们去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一切都是徒劳。不用种庄稼,如果庄稼本来就存在,不需要去种也永远存在,如果庄稼不存在,再怎么种也种不出来,因为它不可能被影响。不观待因缘,就是这样一种结果。如果某个事物可以脱离缘起而存在,就意味着这个事物要么永远存在,要么永远不存在,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9、补充:幻术与缘起

幻术,是古印度的一种魔术,幻术师通过施法,能够凭空变化出某个东西,现在也有许多魔术表演,能够变鸟,或者其他东西,这是什么原理暂且不去追究,这里拿古代的魔术作比喻。

幻术师念诵咒语之后,可以把小石头变成一头牛,或者一座房子。我们在思维幻术师幻变出的房子时会怎么想呢?如果知道是幻术师变出来的,我们就不会认为房子真实存在,不会认为其实有,一般有智慧的人都不会把魔术变出来的东西当真。

幻术师变幻出的房子,与工人们同心协力造出的房子有什么不一样?幻术师幻化房子需要多种因缘:幻术师、幻术手法,咒语,小石头。一个比较高明的幻术师,对着石头念咒之后变出一座房子,因缘和合,房子这个果就产生了。同样,工人们砌一座房子也需要因缘:工人,砖头、水泥、建筑材料。工人们把这些材料堆到一起造出一座房子,也可以说是因缘和合,房子就显现出来了,果就产生了。二者本质上没什么不一样,都是因缘和合产生的果。

为什么我们不会把幻术变出来的房子当真,而把工人造的房子当做真实的呢?二者的区别在哪里?

我们知道,幻术师化现出来的房子不是独立的,它由幻术师化现而出,一旦幻术师不再施加咒语的力量,房子瞬间就会消失。我们认为幻术师和他的幻术维持着房子的显现,它的存在分分分秒都需要后面的幻术支撑,房子的存在观待幻术和幻术师。因为观待另一个事物,要受制约,我们就不认为幻现出的房子独立存在。这就意味着我们认定它没有自性,不是真实的,是虚幻的,这部分已经相合了一部分空性的道理。

在看工人建造的房子时,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个房子也需要很多因缘。当它造好之后,我们就认为它已经存在,已经产生了,房子是独立存在的。看,房子不是好好地在那儿吗?我们忘记了房子的存在也需要很多条件。首先地球要存在,如果地球不存在,房子就失去了立足之地,还需要空气、气压等很多条件,才能够维持房子的存在,我们在观察时把维持房子存在的很多因缘都忽视了。我们认为房子可以独立存在,是因为忽视了它的存在需要外在因缘,认为它独立,有自性,这时候就不认为它是假的,而是真的。

思维方式不一样,就会对本质上几乎是一样的两种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认为前者是假,后者是真,这是我们思维方式的问题。缘起的道理让我们发现,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可以独立存在,都是外在因缘在支撑着它,维持着它,一旦因缘消失,瞬间就没有了。通过这样思维就可以对治实执,认识到事物本身没有自性。

《楞严经》中云: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这个偈颂很多地方都会引用。“真”,指的是真理,终极真理,“性”就是本性。胜义谛中,“胜义谛”可以翻译为真,真谛,所以真性指的是“胜义谛”。胜义谛的本性中有为法就是空性,有为空就是有为法。什么是“有为法”?因缘和合造作产生的事物叫做“有为法”,因缘和合产生的事物是“空性”。为什么?“缘生故”,因为因缘和合所生之故,“故”表示理由,后面两个字是比喻, 如幻”。这两句话具足了因明的三支比量,有立宗、因、比喻,宗因喻齐全。胜义谛当中,有为法是空性,因为是缘起所生之故,譬如幻化,譬如幻术。《中论》中讲到,“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没有一个事物不是因缘产生,所有这些因缘产生的事物都是空性,全部没有独立自主的本性。

“因缘和合法,凡愚起妄想。不能如实之,轮回三有宅。”这是《楞严经》中的偈颂。因缘和合的事物,凡夫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不能够如实通达空性的道理,导致在三界中轮回,感受各种痛苦。 维摩诘所说经》云, 深入缘起,断除邪见”。能够探究缘起的道理,就能断除万法实有,有独立自主的本性,有自性的邪见。《方广大庄严经》(有的地方翻译为《广大游舞经》)中说:“深入缘起,觉悟真实。”深入探究缘起的道理,就能够觉悟、认识真理,认识空性的道理。

10、启示

1)凡夫的分别心有局限,有内在矛盾。

凡夫对事物的认知是一种割裂模式,在想任何概念时,都会把这个概念与它的背景、外在因缘隔离起来,把事物单独凸显出来,让局部与整体分离,这本身是矛盾的,有局限性的。“动念即乖”,凡夫起心动念,产生每一个想法,必定是割裂的,有内在矛盾。反过来讲,如果不割裂,不用这种方式运作,凡夫的分别念就无法认识世界。我们的心必然会有割裂的属性,如果不割裂,就不可能认识外在事物,这正是凡夫的局限性。

圣者佛菩萨不需要起心动念,不需要依靠分别念,他们以无分别智去感知一切。凡夫做不到如此,分别心有局限性,不足以如实地了知事物。通过缘起道理,我们会发现自己无法掌控一切。所有事物都需要因缘和合才能够产生,我们不能说全部由我说了算,不能够主宰所有因缘,因为我们自己也观待因缘,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所有的行为、想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我们可以与外在事物互动,相互影响,作为因缘中的一部分去影响他,但不能够成为所有的因缘,不能够去主宰一切。

2)“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了知缘起的道理,因缘和合产生果,我们就会知道,因缘和合时,果不可能不产生。果不是自主产生的,就像拖拉机的运动,因缘具足时,驾驶员踩油门,它即使想待在那里不动也不可能,必须往前走。菩萨通达因缘的道理后,会从因缘方面入手,希望众生得到快乐,获得善报,他会努力去聚集这种因缘,普通凡夫不懂这个道理,虽然想要快乐,却没有正确的方法,不懂得在因缘方面努力,只希求结果。因缘不足时,果不可能凭空掉下,众生与菩萨有这样的差异。

以上就是今天所讲的大缘起因,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离一多因。

四、离一多因

刚才讲了五大推理的第一个——大缘起因,离一多因也比较常见,把他们放在同一节课来讲,是因为二者有共同之处:都是通过事物的本体进行观察,思维方式有相似之处。

1、字面解释

“离”是离开,或者不存在、脱离,与他划清界限。中间两个字“一多”,指的是一体、多体,翻译过来就叫一个本体,多个本体,“因”是推理的意思。

2、基本思路

“离一多因”可以这样解释:通过分析事物不存在一体与多体,证成事物是空性的推理。也就是说,通过分析它到底是一个本体还是多个本体,是否具有这样的属性,最后得出不存在一体、多体的本性,它是空性,是这样一个思路。

我们来看这张图,左边是一个事物,右边是多个事物。“一”和“多”有一个递进关系,有“一”才有“多”,“多”由“一”组成,是一个个体与若干个个体的关系。这个推理的基本思路有一个前提:凡是真实存在的事物,必定是以“一体”或“多体”的方式存在。设想某个对象真实存在,那它会以怎样的方式存在?要么是一个,要么是多个。除了一个和多个之外,没有第三种情况。

在数学上,除了一或者比一更大的整数外,还有零,但零也是不存在的意思。所以只要事物存在,要么是一,要么是比一更大的二三四五等整数,它必然会是一体或多体,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首先我们推理的是,通过分析推翻一个实体的存在,从而得出结论:没有一个真实的实体存在。其次,可以推翻多个实体存在,一个实体是多个实体的基础,没有“一”就没有“多”,如果破除了一个实体的概念,多个实体就不攻自破,只需要很简单地稍微推一步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所以,离一多因的重点在于通过分析抉择一个实体不存在、是空性,基本上是这样的思路。

3、常见的观察模式

1)观察事物自身的一体与多体

a、一个实体可以被拆解为多个实体。

离一多因有很多种观察方式,比较常见的是对事物自身做观察。观察一个苹果,首先对它进行分析,也就是对事物的本体做观察,它可以被拆分成很多块(凡是有体积的事物,都可以被拆分),房子可以被拆成很多块砖,苹果也可以切成很多块,这些都是分解。进一步探究就会发现,除了拆解的局部并没有实实在在的“一”。

我们对房子做观察,把它拆解成很多块砖,这时会发现,除了钢筋水泥混凝土外,没有一个东西叫房子,房子独立自主的本体完全不存在,房子只是一个概念,没有实体。

上节课在分析“人无我”时,除了“五蕴”之外,没有一个独立的“我”存在,“我”只是强加在“五蕴”上的一个概念。我们在讲拓展时也提到,“五蕴”本身还可以被拆解,作为整体可以被分成若干个局部,没有一个东西叫“蕴”,“蕴”本身由很多局部拼凑成。

这个思维方式与前面观察“人无我”的方法类似,前一节课的推理就是“离一多因”,如果对上节课的内容有印象,这个道理比较简单。通过拆分法,我们发现没有一个实体存在,所谓的“一”并无实际本体,一个杯子可以敲碎,或者用思维去分解,可以分成上中下三块,除了这三块以外,没有一个东西叫杯子,杯子仅仅是一个概念,没有实体。在上中下三块中,如果你认为有一个东西叫“上面一块”,那把这块再分一下,上面还可以分为上中下、左中右若干个,除了若干个局部外,没有一个东西叫“上面一块”,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析,都可以拆解。对于外在物质,主要是通过空间的方式拆解,把它从上下左右进行分割。

精神,也就是心识,在佛法中可以通过时间概念去分割。心识作为一种感官状态,没有形象,不能通过外在方式去衡量,但是可以用时间进行衡量。这一秒钟的心是怎样的?上一秒钟的心又是怎样的?如果心实有存在,那么肯定是在时间上存在,如果连一秒钟,一个微小的刹那都不曾存在,就不能说这个念头存在。只要你的心存在,它一定与时间发生了某种互动或依存。所以,可以通过时间来分析。

时间可以被拆分,心存在一分钟,一分钟拆成 60 秒,除了 60 秒的心,有没有一分钟的心呢?没有!在时间单位上再进一步细分,一秒钟拆分为 0.5 秒、0.1秒,通过对时间的分割和解构,也能够对精神进行拆解。此时我们会发现,与对物质做拆解一样,没有一个实在的精神本体,当下这颗心只是一个概念。

图片上的这辆车,已经被拆成很多个零件,除了这些零件外,没有一个东西叫做“车”。把这些东西拼凑在一起时,赋予了一个“车”的概念,这仅仅是意识强加在现象之上的一种概念,如果不去定义它,赋予它意思(意义),这些现象本身只是现象,只是缘起,没有实有概念,这个概念只存在脑海中。我们要认识到主观如何对外在事物贴标签,贴了标签之后又认为事物本身具有这样的属性,本身是这样一个东西。事实上,这都是我们主观赋予它的概念,客观上没有任何一个自性存在。

b、关于“无分微尘”、“无分刹那”

我们可能会想,事物可以拆分得非常小,那么应该有一个最小的单位存在。小乘有部宗认为有一个最小的单位叫做“无分微尘”,它是实有的,它有自性,不是空性的,它独立自主存在。他们认为精神有一个最小的时间单位叫做“无分刹那”,不可能再拆分。他们认为,“无分微尘”与“无分刹那”实有存在,不可再分。

详细观察,以胜义理论去探究,就会得出一个结论:“无分微尘”与“无分刹那”并不能真实存在,并不存在一个绝对意义上不可分的微尘与刹那,不存在一个绝对不可分的物质与精神,不存在这样一个最小单位。很多论点当中有不同的方法去剖析“无分微尘”、 “无分刹那”如何不存在,如果广讲可以讲很多,因为此次我们是一个归纳性的学习,只简单地给一种参考思路。

“无分微尘”有没有体积?有没有直径?如果有直径,它的直径长度在数学上可以体现出来,那么它就还可以再分。只要不是零,都可以再分,分成更小的单位。如果没有直径,直径是零,就相当于不存在。只有这个单位有大小,有直径,才可以作为一种基本的元素拼凑在一起,组合成我们能够看得到的东西。如果事物的大小是零,一个零是零,一百个零加在一起还是零,十万个零加在一起还是零。如果说“无分微尘”的直径是零,那么它就不可能组成粗大的事物,你认为它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相当于就是虚空。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无分微尘”是否有直径、它的直径是否是零去分析。

“无分刹那”也是一样,时间单位是否有长度呢?是否有这样一个量存在?如果有量,有大小,就还可以再分。如果时间的长度是零,同样的道理,一个零是零,十个零,一百个零加在一起还是零,无数个“无分刹那”组合在一起还是零,不可能组成更长的时间单位,所谓的一秒钟,一分钟,这些心都不可能存在。

“无分微尘”、 无分刹那”都可以通过分析它的大小是否是零来做剖析,这是比较简单的一个思路。我们详细去观察、探究时会发现,“无分微尘”与“无分刹那”并不真实存在。这是我们今天简单对这两个概念做一个分析。

2)观察事物自身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观庄严论》中有比较详细的宣讲,下面来看一下大概是怎么一回事。

a.由果推因

第一种比较常见的是由果推因,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多个果的存在证成因不是一体。一个事物可以产生果,今天产生一个,明天又产生了另外一个,看上去好像是同一个事物作为因,在不同的时间段产生不同的果,这只是不加观察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想法。详细观察会发现,如果因是绝对独立的个体,是一体的,而它又能产生不同的果,就会出现矛盾:当因产生第一个果时,它就应该产生第二个果,因为产生第一个果与第二个果的因是同一个事物。既然是同一事物,属性就应该完全相同,没有区别,完全没有差异。所以在产生第一个果时就应该产生第二个果,这是推理之后产生的一个自相矛盾的结论。

一个女人生了一个小孩,今年生的小孩是大儿子,明年又生了一个小孩是二儿子,因为她生了两个小孩,所以这个母亲不存在独立的本体,不是实有的唯一。如果认为这个母亲是实有一体,那我们可以说,生大儿子时的这个人与生二儿子时的这个人完全一样,那么她在生大儿子的时候就应该生小儿子,生小儿子的时候就应该生大儿子,因为她是同一个因,那她的作用、属性都应该相同,但这是不可能的。这个道理与无常的道理比较像,分析“细无常”时会说万法都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一个恒常的事物。

通过这样的观察,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同一个人不变,那他出生

的时候就应该死亡,因为出生的他与死亡的他是同一个人,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属性不一样,那么生的时候就应该死,死的时候就应该生,完全没有任何区别,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承认生的时候不是死,死的时候不是生,那么你已经把生的时候的他与死的时候的他做了区别,你就认为他们已经不是完全相同的,已经有变化了,不是同一个事物,这就是无常。所以由果推因的思维方式与观察细无常的思维方式相同,如果学过细无常,这个道理应该比较好懂。

b.由多种关系证成非一体

第一种分类,如果一个事物与外界存在多种联系,则这个事物本身不可能实有一体。一朵花被张三看到,也被李四看到,张三看到的花与李四看到的花在概念中不是同一个。如果二者同一,张三跟李四应该完全相同,他们的属性是完全相关的,因为两个环节完全等同,与两个环节紧密相关、环环相扣的其他环节也应该完全一样,这显然与事实矛盾,所以,两人看到的花本质上不一样。

在世俗谛当中,我们可以不加观察地说:“你看,这就是同一朵花,张三看到了,李四也看到了。”这只是不加观察的情况下假立有一体的花暂时存在,详细分析就会发现,除了张三和李四各自的感官外,没有一个真实的本体存在。

第二种分类,如果一个事物存在多种属性,则它本身不可能是实有一体,这也是进一步得出的结论。事物都具有多种属性,杯子可以用来装水,也可以盛饭,这是它不同的属性,我们说它不是实有一体,如果杯子实有一体,那装水的杯子和装饭的杯子应该是同一个,如果二者是同一个,那么水就是饭,装饭的时候就等同于装水,装水就等于在装饭。因为装水的杯子与装饭的杯子是同一个,当它发生这样的动作时,就应该完全一样,这个推理与前面相同。

下面这张图片中的男人,在父母面前他是儿子,在孩子面前他是父亲,工作中他是一个员工,购物时他是一个消费者,他的身份中有多种属性存在。世俗谛当中,我们可以说这就是同一个人,他有多种不同的属性。如果以详加观察的方式探究就会发现,一旦承认他有多种属性,这些属性又与这个人的概念紧密相连,就意味着这个人不是独立的,不是实有一体。如果有一个实有的人,他不可能有这么多属性。如果他既是一个实有的人,又有这么多不同的属性,就会得出跟前面一样的结论,工作中的他就应该是购物中的他,工作和购物应该完全画等号,不应该有区别。如果工作的人与购物的人不一样,有区别,就意味着他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本体,他们是不一样的,有两个本体,此不等于彼,彼与此不一样。如果一样,那么购物就等于工作,这就与事实矛盾。这是离一多因比较常见的观察。

3)总结

(离一多因的)推理就是这种思维方式,首先把结论假设出来,如果事物真的存在,必然会有两种属性:要么是一个本体,要么是多个本体,要么是“一”,要么是“多”,要么是一个东西,要么是多个东西,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我们在对 “一”和“多”做观察时发现,一个或多个,一体或多体都不存在,这个假设不成立。因为它不成立,我们可以反推,存在不是真实的。前提不存在,由这个前提引发出来的假设——某个事物真实存在就被否定掉了。

这张图可以用来归纳离一多因基本的推理,通过分析事物存在的前提,一体或者多体是否成立,可以判断这个事物是否真实存在。这就是今天我们简单的对离一多因做的剖析。

4、教证

静命菩萨所造的《中观庄严论》云:“自他所说法,此等真实中。离一及多故,无性如影像。”这个颂词具有因明的三支比量,“自他所说法”是自己与他人共同讨论的某个事物,所说的某个法,“法”指的是事物,我们所探究、所讨论的某个对象,用胜义理去观察会发现“离一及多故”,它既不是一也不是多,没有一个实有的“一”,“多”更不存在,所以“无性”,没有本性,没有独立自主的属性,就像镜中的影像,如梦幻泡影,这是一个推理。

《中观庄严论》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论典,如果大家想学习一些中观著作,除《中论》之外,《中观庄严论》也非常值得学习。《中观庄严论》的作者是静命菩萨,全知麦彭仁波切对《中观庄严论》的注解、解释称为《中观庄严论释》,我们经常学习的就是《中观庄严论释》。在这个著作中,讲了很多甚深道理,有空可以学习,开智慧。

另一个教证出自《七十空性论》,这是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论典之一。他这样讲:“无一则无多,无多亦无一。以是一切法,缘起故无相”。这句话既可以通过大缘起因去解读,也可以通过离一多因去分析,我们可以把他作为离一多因的一个教证。因为没有“一”所以没有“多”,没有“多”也没有“一”,“一”和“多”是相对的概念,一切事物,一切法是缘起的缘故,相互观待,所以没有自己的相,没有属性,没有本性。

五、注意事项

以上简单分析了大缘起因和离一多因,下面我们看一下学习了这两个推理之后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 学会归纳内核。

内核指的是核心思想。可能大家觉得今天学的内容比较难,比前两节课更难懂,尽管我已经尽力精简过,宗派之间的辩论和更细微的剖析今天也没有讲。当然还可以进一步归纳,把“缘起”,“什么是缘起”,“什么是自性”,“什么是一和多”这些核心元素铭记于心,会发现它的核心思想并不是很复杂,内核很简单。

我们要学会归纳事物的核心思想,平时学法、闻思固然可以用很多时间、精力去记,但在实际生活中,作为一般人没有很广,很深的学习法义,遇到烦恼时该如何对治?我们需要有一个东西作为武器与烦恼作战,所以把握这些推理的核心,关键时候就能用得上。如果关键时想不起来,还要去翻书,已经来不及了,把这些核心思想铭记于心,座下容易用得上。学会归纳核心思想,是今天强调的一个重点。

2、不可轻视缘起奥义。

今天讲大缘起因,用的是比较通俗简单的方式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自性”与“他性”的关系,得出“自”和“他”没有一个事物的本性,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深挖。当我们对大缘起因的道理深入思维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发现,它会挑战我们分别念的极限,让我们原来固有的很多观念崩塌,有着强大的力量和功用,我们不能够轻视,也不能够非常草率地认为:我已经彻底通达了“缘起”的意义。

很多地方讲“缘起”的奥义难以通达,需要长期积资净障,靠信心去领会。且不用说证悟,在分别念层面,我们要了解、通达都不是太容易,需要一定的福报做基础,还要清净一些罪业。不能够因为看似很简单就去轻视它,还需要长期反复思维。这是今天讲的第二个注意事项。

3、经常训练,从自己纠结的事情开始入手。

学了这个道理之后,并不是停留在理论上、书本上,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世间的)学究、一个“佛学爱好者”,而是要成为一个能对治烦恼的好修行人,所以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要学会运用,要经常训练。这些推理表面上看好像是哲学,事实上它与我们调伏烦恼紧密相关。当我们产生烦恼时,反观自心就会发现,一定是把某个事物执为实有,认为某个事物实有自性,这已经脱离了缘起,脱离了离一多因的思维模式。学了这些道理之后,碰到烦恼,碰到纠结某个东西,可以通过这两种道理去分析我们的心,分析所纠结的这个对象,都可以起作用。

六、课后作业

1、你曾经因为哪个物品的失去而懊悔不已,以大缘起因观察它的留存需要哪些条件?

如果你丢了一千块钱,可以用大缘起因去观察,一千块钱的存留需要哪些条件?把它们罗列出来,对这些条件进一步分析,这些条件还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存在?更细更深地去进行分析,分析之后你会发现,我们的纠结会减轻,很多负面情绪会平息。

2、以大缘起因观察自己心的运作规律。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特别是对于密法班的学员或者将来有志向进入密法班学习大圆满的同修来讲,我们在正式操作密法之前,如果对这种思维方式比较熟练,后期在修的时候会得心应手。我们可以观察当下我的这一念心从哪里来?它如何产生?是怎样一个因缘和合产生的?通过缘起,通过观待因缘的方式反观自己的心。

3、以离一多因观察房间里的家具。观察房间里的各种沙发、床、桌子、电视机、电脑等等,用离一多因去观察,把他分析成多体,然后问自己,这个事物到底存在本体吗?还是除了概念之外一无所有?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练习。

七、预习

下一节课的预期内容,是关于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破四句生因,下面给大家推荐三个著作。

1、《中观庄严论》第一品,可能很多同学已经看过了,可以再回顾一下,其中有一些内容与金刚屑因是直接对应的。

2、《入行论广解》或者《入行论讲记》的一百七十六课至一百八十三课,也就是《智慧品》当中的一部分,也讲到了金刚屑因。

3、上师在北京大学的开示《佛教的空性观》,当中讲到了中观几大因。

下节课我们将对后面三种推理做一个探究,这五种推理都学习之后,再回过头来站在宏观层面总结胜义谛、世俗谛,看看中观的“空”是怎样的,今后的规划大概是这样一个顺序。这节课就学习到这里。